登陆注册
6315400000008

第8章 孝悌的妙用

在中国人的道德领域中,人们最看重的两个字即“忠”与“孝”。《二十四孝图》中所宣扬的孝子故事以及二十四史中记述的忠臣列传,无不深入人心,成为民族楷模。尽管从汉代起就提倡“以孝治天下”,但是,真正把“孝”列为基本国策,以此为纲来教化子民,稳固社稷,则是明朝朱元璋的创意。

忠和孝,一为公理,一为私情。忠的对应物是国,孝的对应物是家。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今天的理解是一个概念。其实,它包含了国与家两个层面。国的最基本单位是家。家若治理不好,则国有乱象。而治家的法宝,无非“孝悌”二字,对父母上辈虔敬是为孝,兄弟姐妹间相敬如宾,是为悌。朱元璋出身寒微,立国之初制定制度,便突出这个“孝”字。应该说,这是取自民间智慧,日后通过检验,也是行之有效的。

围绕“孝”字,朱元璋制定了很多政策。比如说,家中若有八十岁的老人,则可减免赋税。县上的官员,每年的重阳节,要把全县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请到县衙来吃一顿酒席,照例也有一些赏赐。乡闾间对老人行孝的人,表现特别突出者,可上报朝廷给予旌表。若某地立了一座孝子牌坊,则该地的乡亲脸上都有光彩。官员们服务于朝廷,若遇到父母中的任何一位去世,都必须立即报告吏部,离任回乡守制,为父母守孝三年。此举称为丁忧,是不可更易的制度。为父守制,前朝已有制度。但为母守制,是明朝的首创,当初讨论母丧该不该守制的问题,一些大臣认为母丧不必守,孔圣人说的“父为子纲”并不包括母。朱元璋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母子之间亦是人间至情,丧母之人,亦应斩衰三年,并很强硬地说:“礼乐自天子出,为母守制自我始。”

由于朝廷的优恤与表彰制度向孝子倾斜,终明一朝,孝子层出不穷。客观地讲,此种提倡,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建国之初,行孝之风尚未蔚为大观,朱元璋为此推波助澜。当时应天府境内有一个农夫犯了国法,理当受杖。这个农夫的儿子请求代父受过,执法者不肯。朱元璋听说了,便对行刑官说:“父子之亲,天性也,然不亲不逊之徒,亲遭患难,有坐视而不顾者。今此人以身代父,出于至情。朕为孝子屈法,以劝励天下,其释之。”上有所倡,下有所随。朱元璋“为孝子屈法”的做法,对“孝”的推行广于民间,功不可没。洪武二十年(1387),经过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府库渐充。朱元璋又把礼部的官员找来,发布指示:“尚齿所以教敬,事长所以教顺。虞、夏、商、周之世,莫不以齿为尚,而养老之礼未尝废。是以人兴于孝弟,风俗淳厚,治道隆平。朕诏天下,行养老之礼。凡民年八十以上,乡党称善,贫无产业者,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九十以上,岁加帛一匹、绵一斤。若有田产能自赡者,止给酒肉絮帛。”

制定一项好的政策并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地坚持并不断改善。朱元璋立国之初,就牢牢抓住“孝”这个牛鼻子,从未松懈。于是,市井之中,巷闾之间,尊老爱幼的风气逐渐形成。每年,全国各地都会组织“孝子”的典型呈报礼部,以求旌表。礼部有专门官员负责这件事。

但是,再好的政策,在其推行过程中,总会有变形走板之处。一些人为了当一个惊世骇俗的孝子而不惜花样翻新,结果弄巧成拙。

洪武二十六年(1393),山东日照的一个名叫江伯儿的人,便做出了一件极为残忍的事。他的母亲久病不愈,听说吃亲生儿子肋下的肉能治母病,他便把自己的肋肉割了一块炖烂喂给母亲。老母亲喝了这罐子“排骨汤”,病情仍没有减轻。于是,江伯儿便进庙求神,并许愿说,如果大神显灵,让他的母亲得以痊愈,他就杀一个儿子来感谢神灵。求神过后,老母的病体竟然康复。江伯儿言必信行必果,真的杀了自己一个三岁的儿子供奉到神灵面前祷祝。这般“孝子”焉能不报?于是县令奏闻于上司,层层批语送至御前。朱元璋看到这份奏章,顿时大怒,对礼部官员痛斥:“父子天伦,百姓无知,乃杀其子,灭绝伦理。”当即下令将江伯儿逮捕,杖一百,远谪海南,永不赦回,并责成礼部告示天下:“自今割股卧冰者,不在旌表之列。”

尽管这样,明代因为在家尽孝而被朝廷拔擢为高官者,仍不在少数。洪武中,易州涞水县农民李得成卧冰求母尸,乡里举为孝廉,其被升为光禄寺署丞,后又升至山东布政使,这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省长了。永乐中,金吾右卫总旗张法保割臂肉煲汤以喂祖母,擢为尚宝司丞。还有一个徐州人,叫权谨,自幼丧父,事母尽孝,由乡邻举荐,被有司拔为乐安县知县。他带着老母上任,就近赡养。九年考满,升为六品署丞。其时母病,权谨每日吁天以求身代。后母亲病逝,权谨守墓三年,朝夕哭奠,不吃酒肉,不与妻子同房。乡人皆称其孝,县衙将其孝行上报,刚刚登基的仁宗非常欣赏,竟破格升权谨为文华殿大学士。这可称为孝子升官的典型之最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于朝廷的提倡,各府州县的长官都瞪大了眼睛到处找孝子。一州一县若出了孝子并受到礼部旌表,孝子本身光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州县长官有了可资晋升的政绩。所以,朱元璋在“孝”上做的文章与地方长官在“孝”上做的文章,恐怕是南辕北辙。

“孝”字让老百姓增强了亲和力,同时对官员也产生了极强的约束力。前面说到的丁忧制,便是所有官员都必须遵守的大法。在明代,官员们寻花问柳并不算是问题,但不孝与贪墨却是大忌。任何官员摊上这两样中的一样,都会成为过街老鼠。无论奸臣良吏,还是昏官庸官,遇到父母去世,都必须回家守孝。上至首辅下至典吏,概莫能免。

也有一种例外,当某官员正在做一件别人无法替代的工作,若回家丁忧就会对此工作造成极大的损失时,皇上就会下一道特旨,命令此官员坚守岗位,在职守制,此举称为“夺情”。

应该说,“夺情”是对执行丁忧制度的一种补偿。但是,几乎每一次夺情,都会造成一次骚动。天顺初年,南阳李贤任内阁首辅,任内遭父丧,理当回家守制,但皇上挽留他,要他夺情。李贤亦有眷念相位的嫌疑,于是遭到士林反对。有一个名叫罗伦的人,本是状元出身,时任翰林院修撰。他带头上疏皇上,反对李贤夺情,为此惹恼皇上,被贬谪到泉州市任船舶司提举。李贤死后,罗伦才平反复官,任南京翰林院修撰。时人写诗讥其事,后两句是“九原若见南阳李,为道罗生已复官”。

这位罗伦,是江西永丰县人,当时名气很大。状元出身的人,最后走到首辅位置的,有不少。但一生都在厄运之中仕途不畅的却不太多,最出名的是两个,一个是四川人杨慎,另一个就是这个罗伦了。

诗书人历来就有两种出路,一在庙堂,一在江湖。自江湖而庙堂的人,受人讥刺的多;自庙堂而江湖的人,受人追捧的多。当世不容,当局不容,此人的身价,就会在江湖陡涨。罗伦就是这种人,由于反对李贤夺情,他成了江湖派读书人的偶像。当官一贬再贬,最后干脆回家闲住。老了以后,他终于死心,不再玩复官贬官的游戏。于是写了一首七律以纪其志:

五柳先生归去来,芰荷衣上露漼漼。

不由天地不由我,无尽烟花无尽杯。

别样家风幽涧竹,一般春意隔墙梅。

老来只怕风涛险,懒下瞿塘滟滪堆。

可以说,罗伦一生坎坷,就是因为反对李贤夺情;他在读书人中赢得巨大的声誉,也是因为反对李贤夺情。

李贤之后,成化朝的庚子年,内阁首辅刘吉又碰到了同样的问题。皇上宠信刘吉,亦让他夺情,去内阁当值,视事如故。刘吉接受李贤夺情遭士林指斥的教训,一方面给皇上一连写了三道疏请求回家守制,另一方面又买通贵戚万喜到皇上那里去做工作,坚持让他夺情。即便这样,士林仍不放过他。翰林院编修陈音上书劝刘吉回家,刘吉置之不理,在内阁中接待客人谈笑风生,没有一点哀戚。

七年后,新皇上登基。士林犹记当年刘吉夺情这事,各路言官纷纷上疏,请求新皇上罢免刘吉。没想到新皇上对刘吉也十分欣赏,仍下旨慰留。刘吉也鬼,他指示吏部,对那些弹劾他的言官都破格提拔。这种“媚众”之术,让一批斗士变成了哑巴。第二年,皇陵所在的天寿山发了一场风雹,砸物伤人,震惊陵寝。弘治皇帝下旨戒谕群臣修省。翰林侍读张升觉得这是弹劾刘吉的一个绝佳时机,于是立即上疏,历数刘吉十大罪,第一条仍是不回家给死去的母亲守孝。这封疏文发出后,被刘吉收买的言官纷纷上书对张升痛加批驳。张升因此被贬谪到南京当一个工部员外郎的闲职。离京之日,张升的同乡何乔新深为不平,写诗赠张升:

乡邦交谊最相亲,忍向离筵劝酒频。

抗疏但求裨圣治,论思端不忝儒臣。

自怜石介非狂士,任诋西山是小人。

暂别銮坡非远谪,莫将辞赋吊灵均。

张升继罗伦之后,是第二个反对夺情的牺牲品。

但是,在明代的历次夺情事件中,真正酿成一场大的政治风波的,则发生在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身上。

关于这一次事件,我已在拙著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中做了比较详尽的描写,这里不再赘述。但我要说的是,通过张居正的这一次夺情风波,明朝的丁忧制度实际上起了比较微妙的变化。

朱元璋以孝治国,作为基本国策的丁忧制,本是统治者收揽人心的手段之一。但发展到后来,坚决捍卫这一制度的并不是执政者,而是以卫道士面目出现的清流。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读书人,优点是讲求操守,坚持真理,缺点是不肯审时度势,从国家与朝廷的大政出发做出变通。忠与孝,是文人坚持的最重要的两个操守。用他们的推理,父母去世不丁忧,就是不尽孝。无孝道之人,就是衣冠禽兽,此等人秉持国事,难以让天下信服。

在张居正夺情事件中,最后一个向皇帝上疏反对夺情的人,是刑部九品观政邹元标。他是一位二十多岁的新科进士,“观政”不算是官职,只是实授官职前的一种实习。这位年轻的读书人,便是典型的只讲原则性不讲灵活性,敢于坚持真理却又缺乏方向感的那种人。他在给万历皇帝的疏文中怒气冲冲,语言极为尖刻:

伏读敕谕:“朕学尚未成,志尚未定,先生既去,必前功尽隳。”陛下言及此,宗社无疆之福也。虽然,弼成圣学辅翼圣志者,未可谓在廷无人也。且幸而居正丁艰,犹可挽留。脱不幸遂捐馆舍,陛下之学将终不成,志将终不定耶。臣观居正疏言:“世有非常之人,然后办非常之事。”若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者,不知人惟尽此正常之道,然后谓之人。今有人于此,亲生而不顾,亲死而不奔,犹自号于世,曰“我非常人也”,世不认为表心,则认为禽彘,可谓之非常人哉!

在明代反对夺情的文章中,无论是罗伦、张升,还是与邹元标同时的官员艾穆、吴中行、沈思孝与赵用贤,其语言激烈的程度,都没有超过邹元标。时人称之为千古妙文,亦是向权贵挑战的檄文。当然,他受到的惩罚也最为严重。万历皇帝下令将他廷杖八十,谪至贵州边军充役,备尝艰难。

正是在廷杖中被打瘸了一条腿的这个邹元标,后来成为东林党的五大领袖之首。在身历三朝,眼看吏治腐败,大明王朝日益衰败之际,他才痛切感到年轻时反对张居正夺情是一次草率的行为。挽救大明的颓局,的确需要张居正这样的“宰相之杰”。于是,他屡屡上书朝廷,恳求皇上为张居正平反。

以上从民与官两个方面,粗略地勾勒出“孝治天下”对明代的风俗及政局产生的影响。应该说,朱元璋以孝治国、以孝驭民的策略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任何一项国策的提出,首先必须考虑到老百姓的接受程度以及贯彻实施的方法。朱元璋围绕“孝”字做文章,既顺应民意,又获得官心,这是以道德治国的典范,值得后世借鉴。

前面已经讲过,家是国的基本单位。倘使每一个家庭都生活在孝悌之中,则国家安能不稳?朱元璋让孝道从家中走向社会,也制定过一些有益的措施。洪武二十七年(1394),有一位名叫隋吉的史官曾给他上疏建言:“农民中有一夫一妇者,当耕种时,或不幸夫病,而妇给汤药,农务既废,田亦随荒。及病且愈,则时已过矣。上无以供国赋,下无以养室家。请为小民或二十家或四五十家团为一社,每遇农时有疾病,则一社协力助其耕耘,庶田不荒芜,民无饥窘。”

朱元璋对隋吉的建言非常赏识,立即对其疏文做了批示,并找来户部、礼部有关官员,当面下谕:

古者风俗淳厚,民相亲睦,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保相助。近世教化不行,风俗颓敝,乡邻亲戚,不相周恤。甚者,强凌弱,众暴寡,富吞贫,大失忠厚之道。朕今置民百户为里,一里之间,有贫有富,凡遇婚姻死丧疾病患难,富者助财,贫者助力,民岂有穷苦急迫之忧?又如春秋耕获之时,一家无力,百家贷之,推此以往,百姓安有不亲睦者乎?尔户部以此意谕民知之。

当初看到这段文字,我就笑言,朱元璋是13世纪的“马克思”,他试图在中古社会中建立“人民公社”,依靠社会的力量来救助孤寡,提携弱者,这是真正的亲民政策。从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的思想脉络,由家庭之孝悌,推及邻里和睦,再扩至民间的风俗淳厚,由此提升朝野之间的亲和力。应该说,这是朱元璋创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努力。

2006年3月10日于宜兴

同类推荐
  • 明末之虎

    明末之虎

    崇祯六年夏,后金吞并明朝辽南金州后,现代大学生李啸,魂穿成金州一名普通乡下猎户。一文不名,不带系统,不带空间,没有任何特殊金手指的草民李啸,该怎样在这明末乱世,走出自已的生存与发展之路。战辽西,征宣府,据山东,筑高城,拓海疆。。。。。。在这明末的黑暗时刻,且看穿越而来的李啸,如何为神州社稷,为华夏百姓,立下这昭昭功业,打拼出朗朗乾坤!男儿只手将天补,刀马所至皆汉土!
  • 孙子与兵家思想

    孙子与兵家思想

    《孙子与兵家思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暴君刘璋

    暴君刘璋

    一恨世态炎凉,二恨人丧伦常。三恨江山污浊,四恨百姓离殇。五恨愚民短视,六恨道貌君子。七恨奸人当道,八恨胡虏喧嚣。………………………………………………………………三国暴君刘璋*************************************************************穿越武侠大陆,开局一个破高中学校。所有武侠人物粉墨登场,正道邪道魔道风云际会,看何时归如何以一校之长,登上武林之巅*************************************************************新书《打造完美女神从吃鸡开始》,作者名:谭道长,已经十万字,成绩还好,确定不太监。书友讨论群:193604165
  • 汉末张家记

    汉末张家记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与冲突的故事。梁旭,一名生于和平年代、痛恨侵略者、厌恶单边霸权主义的新华夏老青年,很不幸地被送去了即将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动乱的年代让他亲眼目睹到了本以为是热血挥洒和浪漫的战争的真面目,让他切身体会到战争的可怕与恐怖;后来还因为父亲的离世,使他从旁观者变成了历史的直接参与者。热爱和平的灵魂在他体内觉醒,但和平能在即将到来的乱世通行吗?他能为乱世带来什么?和平与发展?
  •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我们祖先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的理性思考、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核心的内容已成为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本书从上古传说讲起,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轮番登场。令人肃然起敬的身世之谜,补天教民的不世之功;夏、商、西周江山更迭,庸王丧邦,圣主治世,小人误国,贤臣辅主。
热门推荐
  • 明穆宗宝训

    明穆宗宝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英雄与伟人(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英雄与伟人(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前夫来袭,总裁追妻成瘾

    前夫来袭,总裁追妻成瘾

    “说……你爱我!”他用尽一切手段折磨她,仿佛毁天灭地。“我……我爱你!”她受迫于他,却也是肺腑之意。“起来……签个字!”一张离婚协议书扔到面前,这是温存过后,他送给她的礼物。三年婚姻,终抵不过那个可以给他更多荣耀的女人,落笔,签字,她心如刀割。转身之际,他彻底将她打入深渊——颜颜,把孩子打掉吧!
  • 魔帝宠妻妖娆后

    魔帝宠妻妖娆后

    她是华夏第一特工,国家隐秘高级官员,手下掌管官员无数,接到一个特殊任务,追回华夏国国宝,凤凰玉戒,传言得玉戒者一统天下,却没想这不过是华夏国官员里应外合想除掉她,她挡了太多人的利益,不得不死。刹那,混沌开,玉戒认主,把她带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一世她发誓为自己而活,废物,是么?她有玉戒在手。没钱?玉戒在手,练练药,勾勾手。什么?怀孕?爸爸身份不明?没关系,美男一打,谁赢谁是!女人,某男咬牙切齿大吼,你想我儿子喊别人为爹!休想!你是我的!儿子也是我的!一大一小,大街上,爹地,麻麻又在勾搭漂亮叔叔喔。女人,真的是活的太逍遥了。
  • 靳少追妻甜如蜜

    靳少追妻甜如蜜

    宠妻狂魔靳宸抛出一个媚眼,“小东西,过来!”南瑛撇嘴,“我才不是东西,不对,你才不是东西,你全家都不是东西。”妖孽男低笑,“老婆,那…你是什么?”“我啊,我是…老天派来收妖的。”某妖孽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环住她的小腰上下其手,“收吧收吧,我保证不反抗,任你发泄,要多深,有多深。”这是一个一见倾心、再见痴情的故事,宠文双洁1V1。
  • 神鼎一揆禅师语录

    神鼎一揆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殷红传

    殷红传

    我从小就喜欢红色,因此父亲给我取名叫红儿,殷yan红…
  • 青石街上的大头倭瓜

    青石街上的大头倭瓜

    青石街全长不过500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时有过大修整,拓路建房,雕梁画柱,地面铺满质量上好的青石,并不宽敞的街道显得庄重气派。如今年代久远,旧建筑拆得差不多了,但当年铺满青石的地面,虽有损坏却也不断修补,依然散发着青色幽光,历史和岁月尽显其中。青石街虽然不长,却也塞满了各行各业,擦鞋、理发、茶社、酒馆、棋牌室、录像厅等等,把一条街装点得五颜六色,热闹非凡。
  • 佛说如意宝总持王经

    佛说如意宝总持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健康瘦身食谱

    健康瘦身食谱

    减肥养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着,一点都不能耽误,想要变漂亮的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时间哦。合理的分配饮食与时间就能适当的排出体内的多余脂肪,让你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轻松完成减肥、美白、去水肿、防暗疮的保养工作。减肥养颜一步到位,健康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