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09600000001

第1章 译序(1)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的名著。它篇幅很大,洋洋洒洒一百二十万言;结构复杂,几条叙事线索齐头并进,相互交错;人物众多,大批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同时登场;内容丰富,反映了十九世纪初叶俄国和西欧历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将就这部小说的创作和出版过程、体裁和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等方面作一简要的说明。

《战争与和平》创作于一八六三年至一八六九年。在这之前,托尔斯泰曾打算写一部叫做《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六十年代初写成了几章,其中描绘了一八五六年从流放地回来的十二月党人拉巴佐夫的形象,此人历经磨难,仍保持着青年时代的锐气。后来托尔斯泰的创作构思发生了变化。他在《战争与和平》前言的一个草稿里讲了构思变化的过程,他说:“一八五六年我开始写一部具有一定倾向的小说,主人公应是一个带着家眷回到俄国内地的十二月党人。不知不觉地我从现代转到了一八二五年,转到了我的主人公迷惘和不幸的时代,放弃了已写好的开头。但是一八二五年我的主人公已是一个有了家室的成年人。为了理解他,我需要转而研究他的青年时代,而他的青年时代正好与一八一二年俄国的一个光荣时代相吻合。于是我又一次抛弃了开了头的东西,决定从一八一二年写起……”接着他又说:“如果只写我们如何战胜波拿巴的法国而不写我们的失败和耻辱,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下笔……于是就从一八五六年回溯到了一八〇五年,打算领着我的主人公(已不是一个,而是许多男女主人公)从这时起经历一八〇五年、一八一二年、一八二五年和一八五六年的历史事件。”[1]

托尔斯泰于一八六三年动笔,从保存下来的手稿来看,小说有过十五种开头。前四个开头从一八一一年写起,接下来的两个开头改为从一八〇八年写起,到第七个开头才把情节开始发生的时间挪到一八〇五年。而地点时而在童山,时而在彼得堡,时而在莫斯科,时而又转回彼得堡,只有第七个开头情节发生的地点在国外的奥尔米茨营地。最后终于把开头的时间地点定在一八〇五年七月彼得堡一个宫廷女官的客厅里。[2]经过艰苦的创作探索和反复的加工,托尔斯泰终于写出了小说的第一部,它以《一八〇五年》为题发表在《俄罗斯通报》一八六五年第一、二期上。接着该杂志一八六六年第一—四期发表了第二部,这一部仍以《一八〇五年》为题,不过加上了《战争》这一副标题。这时这部小说的名称和整个构思尚未最后确定下来。

一八六六年五月托尔斯泰给费特写信说:“我希望在一八六七年前结束我的小说,并以《万事大吉》为书名出单行本……”[3]在他这时为小说后面的部分所拟定的提纲里,情节的发展与后来的定本有明显的不同,基本上是一个否极泰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这与作者要把小说定名为《万事大吉》的意图是吻合的。但是作者没有按时完成他的计划,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写一八一二年卫国战争的过程中对这场战争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这个主题作了更深的开掘,原来的构思发生了变化。他重新审订了已写成的部分并做了修改,放弃了原来的结尾,引进了新的人物,加入了许多历史的和哲学的议论,描绘了人民战争的更加宏伟的图景,对主人公的命运作了新的安排,并且决定放弃《万事大吉》的书名,将小说定名为《战争与和平》。从流传下来的文字材料来看,作者本人首次用《战争与和平》作为书名是在一八六七年三月下旬,他在给拉夫罗夫的信中宣布同意以《战争与和平》为书名排印自己的书。[4]到一八六七年底出版了小说的前三卷,开始排印第四卷。一八六八年至一八六九年托尔斯泰写完了余下的部分,全书六卷于一八六九年出齐,这就是小说的第一版(一八六七—一八六九)。一八六八年十月出版了前四卷第二版,这次出版前托尔斯泰亲自看了校样和作了修改。这四卷与一八六九年出版的后两卷合在一起,成为整部小说的第二版(一八六八—一八六九)。

上面说过,托尔斯泰在创作《战争与和平》的过程中构思发生了明显变化,许多段落进行多次的改写,文字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锤炼。保存下来的手稿多达五千多页,草稿和异文共有一千六百余页,收入《托尔斯泰全集(百岁纪念版)》时,用了整整三卷。从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在创作这部巨著上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他不仅在稿子上不断涂抹修改,而且在看校样时也这样做。这种做法有时不为人们所理解。例如曾帮助托尔斯泰工作并负责监印《战争与和平》的巴尔捷涅夫在托尔斯泰要他把小说第一部的全部校样寄去以便进行修改时写信给托尔斯泰说:“天知道您在干什么。这样我们永远修改不完和出版不了……您的大部分涂改是不必要的。”托尔斯泰给他回信说:“我不能不像这样进行涂改,并且清楚地知道,这样涂改有很大好处。”[5]反复修改成为托尔斯泰在创作中遵循的原则,他还说过,“应当永远抛开不进行修改地写作的想法。”[6]他又说,“主要的是,应当不急急忙忙地写作,不要对十次、二十次地修正和改写同一个东西感到腻烦。”[7]他的包括《战争与和平》在内的一部部杰作就是这样经过反复修改、精雕细刻成的。

一八七三年在出版托尔斯泰文集(八卷集)时收入了《战争与和平》。这是这部小说的第三版。以后它的许多版本都是随着文集出版的。作者在把小说收入这个文集前,对它作了较大的改动。首先把小说中的全部法文改为俄文,并去掉了关于战争、历史和哲学的议论(其中关于一八一二年战争的议论以及《尾声》第一部的前四章和整个第二部编成题为《关于一八一二年战争的文章》的附录),这大概是因为考虑和接受了有人提出的小说中法文和议论过多的意见。当时他曾写信给帮他修改作品的斯特拉霍夫说:“去掉法文我有时感到可惜,但是总的来说,我觉得不用法文要好些。我还觉得,把关于战争、历史和哲学的议论从小说中去掉,可使它变得不那么累赘,不过这些议论单独说来还是很有意思的。”[8]对小说的结构也作了改变,把原有的六卷改为四卷,原有的第一卷不变,原有的第二、三卷合为第二卷,原有的第四卷和第五卷第一部合为第三卷,原有的第五卷其余部分和第六卷合为第四卷。从内容来看,这样分卷比较合理,而且各卷的篇幅也比较均匀。这种分卷方法为后来各种版本所沿用。此外,托尔斯泰对文字作了改动。这是作者亲自对小说所做的最后一次修改。一八八〇年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第三版所收的《战争与和平》是照一八七三年的版本排印的。这是《战争与和平》的第四版。

在这之后,托尔斯泰把作品出版的事务交由妻子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托尔斯泰娅负责。在她的主持下于一八八六年出版了托尔斯泰文集第五版和第六版。在第五版中,《战争与和平》根据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第二版恢复了法文和各种议论,不过保留了一八七三年的第三版把全文分为四卷的划分和所做的文字修改。同时出版的第六版(廉价版)大概是为了便于普通读者阅读,没有恢复法文。根据托尔斯泰的家庭教师伊瓦金在他一八八五年八月十三日的笔记里的记载,托尔斯泰曾坐在一旁听他给伯爵夫人读《战争与和平》的校样。[9]可见,他是知道《战争与和平》要出新版本的事的。但是没有事实证明他参与出版工作。众所周知,这时他的世界观已发生转变,文学观也有很大变化,他把自己过去的作品称为老爷的“消遣”,认为一切都要重新写,因此大概不会有兴趣来折腾自己的旧作,很难说这个版本的改动是他自己的主意。

在这之后,《战争与和平》又出了五版,其中第七版(一八八七)、第八版(一八八九)和第十版(一八九七)没有恢复法文,第九版(一八九三)和第十一版(一九〇三)恢复了。就这样,在托尔斯泰生前,《战争与和平》曾有过四种不同的版本:一、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第二版,分六卷,有法文和议论;二、一八七三年的第三版,分四卷,去掉法文和议论;三、一八八六年的第五版,分四卷,恢复法文和议论;四、一八八六年的第六版,只恢复议论,没有恢复法文。

十月革命后,根据列宁的倡议筹备出版托尔斯泰全集。第一卷在一九二八年作家百岁诞辰时出版,因此这个版本叫做“百岁纪念版”。全书共九十卷,到一九五八年才出齐。其中《战争与和平》收在第九—十二卷,曾印刷过两次。第一次印刷(一九三〇—一九三三)所依据的版本是一八八六年的第五版;第二次印刷(一九三七—一九四〇)则以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版本为基础,采用了一八七三年版本的所有修改。因此这两次印刷的文本存在一定的差别。关于哪个版本应看做《战争与和平》最后定本的问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学术界有过争论。奥普利斯卡娅提出应把“百岁纪念版”中第二次印刷的版本看做定本[10]。古德济则认为定本应是一八七三年的版本,理由是:这是托尔斯泰对小说进行最后一次加工的结果[11]。他的看法遭到托尔斯泰生平和创作的最老的研究者古谢夫的批评,古谢夫认为应把一八八六年的版本看做定本,因为这个版本表达了作者最后的创作意志。[12]扎依坚什努尔的看法与上述学者的看法都有所不同。她根据托尔斯泰与合作者的来往信件和其他材料,认定一八七三年出第三版前对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版本的修改并不完全是作者做的,有相当大的部分属于斯特拉霍夫所为,因此认可一八七三年版本的全部修改是不合适的。根据这一点,她认为不能把“百岁纪念版”中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作为定本。同时她也认为不能把“百岁纪念版”中依据一八八六年版本的第一次印刷的版本作为定本,因为作者并未参与一八八六年版本的出版。此外,她还指出“百岁纪念版”的两个版本都没有根据手稿进行校勘,以致许多抄写、印刷和辨读上的错误未能改正,据她统计这样的错讹多达一千八百五十五处。[13]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上半期出版了《托尔斯泰文集》的二十卷集。其中《战争与和平》(第四—七卷)主要以一八六八—一八六九年的版本为蓝本,采纳了一八七三年的版本的分卷方法和其中托尔斯泰本人所做的修改,并根据手稿和其他原始材料进行了校勘,改正了各种错误和编辑的不正确的辨读。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版的《托尔斯泰文集(二十二卷集)》中《战争与和平》根据上述二十卷集印刷,不同的是,这个版本除附有作者撰写的《关于〈战争与和平〉一书的几句话》一文外,在每卷后有更为详尽的注释。现在这个版本被认为是比较完备的版本。

《战争与和平》,如上所述,共分四卷,外加一个尾声,从一八〇五年七月写到一八二〇年十二月,时间跨度为十五年,居于叙事中心的是一八一二年的卫国战争。第一卷可以说是全书的一个独特的引子。它从写和平生活开始,可是一开头就提到拿破仑,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卷介绍了全书的各个重要人物,其中的许多人将成为一八一二年各种事件的参加者。同时写了一八〇五年的几次战役和俄军的“失败和耻辱”,照前面说过的作者的构思,这显然是为写一八一二年胜利作铺垫。

第二卷写一八〇六年到一八一二年前发生的事,这是向一八一二年战争的描写的一个过渡。在这一卷里战争的场面退居次要地位,叙事重点放到写和平生活上,通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互之间的关系、利害冲突、爱情纠葛、某些人的思想道德探索的描写,展示了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这一卷和平生活的景象的描绘可以说是此后的战争描写的烘托和反衬,而其中主人公性格的进一步揭示则为描写他们在战争开始后各自的表现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

第三卷集中写一八一二年的战争,既写军事行动,又写战时的生活以及在战争环境里各种人物的表现和遭遇。而高潮是八月二十六日的波罗金诺会战。最后写到俄军放弃莫斯科和法国人占领该城的情况。

第四卷写法军在莫斯科停留数周后撤离的情况和俄军的军事行动,最后写到法军的溃灭,同时用一定篇幅专门写了游击战争。《尾声》交代了主要主人公战后的生活情况,最后以一八二〇年十二月几位主要主人公关于彼得堡的秘密组织的谈论和争论作结。

从这个简单介绍来看,作者改变了他从现代(从一八五六年)写起回溯到历史的构思,变成完全写历史。原来作者计划带领主人公经历一八〇五年到一八〇七年和一八一二年的战争以及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最后他只写到一八二〇年,对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只作暗示而集中写一八一二年战争,这就使得整个叙事中心突出,结构紧凑。不过人们仍然可以从小说的描述中看到一个大的浪潮平息后另一个浪潮正在掀起的迹象,并且猜测到不同的主人公在新的浪潮中将会有的不同表现和不同命运。

同类推荐
  • 股战之沪深风云

    股战之沪深风云

    重回股市的魏军带领兄弟们成立了“涨停板敢死队”,一时间声名鹊起,后凭借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移师沪深,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上官青云、吕菲菲、贺大智成功完成联庄行动,正当他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上官青云的前女友格妮雅.黎却向他下达股票对赌的战书。迫于情势,上官青云接受了她的挑战,但却遭遇强大的阻力。而即将隐退的贺大智也因一场车祸突然离世.....在“涨停板敢死队”队员徐建的帮助下,上官青云勉强“赢”得股票对赌,正当他准备跟吕菲菲飞赴加拿大见“京城八爷”时,却意外发现贺大智的死因跟东信会有关,而与自己缠绵恩爱的吕菲菲竟然是东信会的成员。贺大智的死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迷雾?贺大智跟东信会有什么纠葛?
  • 白岸俩闲人

    白岸俩闲人

    小脚老婆婆踮颠踮颠跑到办公室报告,说她们院门道房房顶上放出好些风筝,黄黄绿绿的,准是给敌人飞机发信号。紫云听了微微一笑,有这等事,咱看看去。紫云知道她是找碴儿,故作惊人语。小脚老婆婆是居民小组长,过去就曾汇报门道房的邻居可疑,说他平常不与院邻打交道,钻在屋里,鬼鬼祟祟,像特务。紫云暗自失笑,心说,你要能抓特务,那特务得比猪蠢。不过,屋顶放风筝,也有风趣。不妨看看去。她往脖子上系了条纱巾。对着镜子瞟了一眼,这才与小组长一前一后出了房门。进了南大门院,她一眼就看到了土房顶上的风筝,飘飞自如,无拘无束,比有人放还姿态风流。
  • 二姐

    二姐

    二姐已经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破旧的衣裳遮不住她动人的身材,圆圆的脸庞上一双亮汪汪的眼睛,洋溢着青春的光芒;白晳的皮肤透着红光,像熟透的苹果,滋润而光鲜,引来无数赞羡的目光。媒人于是便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好像每一个条件都挺不错,让父母左右为难。相思川甘泉河的四平来了,他是个白白净净的小伙子,身体壮实,从小没娘,跟父亲相依为命。母亲对这门婚事很看重,觉得四平家有三孔窑洞,将来不用再修地方;没婆婆,二姐以后不用受气;村子依山傍水,地多人少,因此,她口头上答应了媒婆,确认了这门婚事。
  • 龙出渊

    龙出渊

    均州远郊一条又旧又破的陋巷里,玄武镖局的金字招牌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自从三年前那次失镖之后,这家镖局就没有再接过一次托镖任务。玄武镖局的前身叫正义镖局。三年前,风头正盛的正义镖局在一次走镖途中遇劫,丢了镖不说,一干镖师也几乎死伤殆尽,总镖头秦南山亦身受重伤,被人抬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奄奄一息,救治无功,不几日就撒手西去。临死前,他让儿子秦五扬继任镖局的总镖头,但是却让他立下重誓,至少三年内不能再接镖。秦五扬不解其意。
  • 下一个是谁

    下一个是谁

    由西丰所著的这本中国当代长篇小说《下一个是谁》以一条传销拉人头的主线,串接了多个都市现代人悲喜交集,充满欲望与挣扎的故事:广电干部吴志明、舞蹈老师杨秀芳、传销头目赵水霞和毛毛、影视公司李老板、夜总会女郎冯欢、足球运动员雷子……人物一个个鲜活登场,彼此利益交织,真情假爱伴生,黑色幽默中透出不灭的人性光芒和人生哲思。整个作品贯穿了悬念与冲突,动感十足,千回百折;深入当下都市的故事题材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内容丰盈饱满,相当贴地气;结构上连环相套,奇巧精致,气韵流畅,令人拍案。
热门推荐
  • 一本仙经

    一本仙经

    穿进修仙预备役,成为一堆小天才当中最笨的那一个……易清只能冷着脸,两手一摊,表示:好尴尬呀!漫漫仙途,前面一群天骄,大步迈起,风风火火。后面一片炮灰,前仆后继,踊跃作死。且看走在当中的某个姑娘,如何笑……不,面瘫到最后。
  • 惊悚故事

    惊悚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吃我一刀

    吃我一刀

    漫天神魔又如何?我有一口斩山刀,别狂,先吃我一刀!……通天河两岸,水草丰美,我要放马。悟道仙山,绮丽无双,我要采茶。那片草原也不要动,我要听那里的秋虫吟唱,要不晚上我睡不着。……说你呢,不听是吧?!再吃我一刀!
  •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一场游戏一场梦

    珍藏一生的经典散文:一场游戏一场梦

    人生是一场游戏也好,一场梦也好,我们都是其中的一个角色,爱恋过、恨别过、欢笑过、悲泣过……长长的生命中,我们可能遇到的,猝不及防的伤害,原来并不是一个传说。年少的时光无论当时多么难堪,回首时却都是如此美好,正如一场情浓意深的戏,一场似虚似幻的梦。
  • 镜中那双眼

    镜中那双眼

    这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少年的故事,很老套。所以我想换一个思维来写。
  • 陆九渊集

    陆九渊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冒险者传说:刺杀与守望

    冒险者传说:刺杀与守望

    请永远记住,你们是大森林的守望者,守护森林,守护生命,守护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守望者。
  • 将错就错

    将错就错

    这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杨秀芝怎么也没想到会在千里之外这个棋子大小的牛王镇碰上自己的妯娌万金花。两人相见,都感到有些意外。万金花开口说:“大嫂,一别三年,你怎么既不回家,也不给我们捎个信啊?”杨秀芝苦笑了一下说:“怎么给你说呢?这三年我四处漂泊,为的就是寻找失踪的儿子小宝,一天找不到孩子,我的心就一刻不得安宁,哪还有心思回家呀……”听她这么一说,万金花也不好再说什么,就把家里的情况大概给杨秀芝说了一下。而后两人到一个小吃摊去吃饭。吃饭时万金花说她来牛王镇是走亲戚的。
  • 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

    天王水鉴海和尚六会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今说海

    古今说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