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06500000003

第3章 帝国的肌体(2)

同化物,将他物变为我用,将化外之物化为己用,地无所扩,但产出日增。自工业革命至今,这个世界一直奉行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理念,同时也在身体力行着。但中国古代讲求“天人合一”,并不强调对自然的肆意改造,更别说征服了。征服是对天的不敬。中国古代提倡的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适宜的地区,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很少会强力推种某类作物。一般情况下,统治者也不会过多干预农民们如何栽种如何生产。然后再辅助以人为的技术改造,让农作物能适应水土气候等环境,使农作物在这种适应过程中,逐步变化,与环境完全契合。更易成活,生长更快,成熟更早,收成更丰硕。

譬如我们目前所食用蔬菜瓜果,大部分都是自外传入或引入。中国原有的蔬菜瓜果多已消失,因历史久远,难以查证,殆因新入之品种,或产量更高,或更易成活,或口味更佳,人们自然会选择更优良之新品种。这无计其数的蔬菜瓜果由外传内,在中国本土发扬光大,久而久之,很多人竟认为原产地就在中国。

本人特地整理了一下汉朝至清朝,中国引入并食用至今的蔬菜瓜果。

大蒜(原产地在西亚和中亚,张骞通西域时带回),香菜(原产地中海沿岸,张骞引入),石榴(古称“安石榴”,原产地中亚,张骞引入),芝麻(又名胡麻,原产地中亚、西亚,张骞引入),葡萄(原产地西亚,张骞引入),黄瓜(又叫胡瓜,原产地东印度的西北部,张骞引入),蚕豆(又名胡豆、寒豆、罗汉豆等。原产地亚洲西南部到非洲北部一带,张骞引入),金花菜(原产地印度,东汉时期引入),豌豆(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东汉时传入),扁豆(原产地印度,汉、晋时传入),茄子(原产地东南亚和印度,约于晋代传入),菠菜(又名波菜,原产地波斯,唐代传入),芒果(原产地印度,唐代时传入),无花果(原产地印度,唐代时传入),木耳菜(又叫胭脂菜,原产地北美洲,五代时传入),莴笋(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五代时传入),西瓜(原产地撒哈拉沙漠,五代时传入),哈密瓜(原产地中亚,宋朝时传入),香蕉(原产地东南亚,宋朝时传入),胡萝卜(原产地北欧,元代时传入),菠萝(原产地巴西,明朝时传入),木瓜(原产地墨西哥,明末清初传入),向日葵(原产地美洲,明朝时传入),火龙果(原产地美洲,明朝时传入),洋白菜(又叫包心菜,清早期传入),南瓜(清时期传入),四季豆(原产地中南美洲,明朝时传入),西红柿(又名番茄,原产地南美洲的秘鲁,清朝中晚传入),西葫芦(原产地美洲南瓜,清朝中期传入),生菜(原产地中海附近,清晚期引入),菜花(原产地中海沿岸,清晚期传入),洋葱(原产地伊朗、阿富汗,清晚期传入)。

这不同洲际、不同地域的作物,甭管是原本长在深山老林,还是雨林之中,或沙地之上,都能在中国落地生根,繁育滋长。和中国历史上同化人一样,不分地域,不分种族,进入中国,极少有不被融合的。

为什么其他国家和地区不能做到这点,唯独中国?

幅员辽阔并不是中国的最大优势,历史上的波斯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同时期中国的周王朝、汉帝国、唐帝国、明帝国相比,疆域并不比中国小多少,但它们缺少中国纬度的大幅度跨越,气候的丰富。从北方的辽东至南方的两广,也就是上文反复提及的“帝国核心区”,分别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西域与青藏地区,虽时而在中国版图内,时而不在,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是极其紧密的,可以说自始至终,这两个地区都从未能脱离出中华文化圈。如此一来,加上西域的沙漠气候与青藏的高原气候,除了南北两极的极寒带,主要的气候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基本都被一同包罗。同理,现代的俄罗斯与加拿大比中国更宽广,但与中国相比,气候的丰富性差得多。各类植物秉性不一,就气候而言,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热,有的植物喜潮,有的植物喜干,一个地区,气候越是丰富,所能接纳的植物越多,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其次是雨水问题,天降以水,滋润万物,还没听说哪种植物能离水而活。中国传统的几大农业区(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至于东北平原是1949年建国后开拓的成就,在以前被称为“北大荒”。)这些地区的雨水与东南亚、南美地区相比,论雨水充沛程度,远不及之,至于内陆地区的西域、青藏等地,降水更是稀少。但中国这几大农业区的降水不在多,而在精,印度洋季风带来了充足的水分,清明时节雨纷纷,从仲春开始,雨水随增,在夏季时达到高峰,保证农作物在最需要水分的时候得以滋润,所谓春雨夏雨贵如油,正是如此。中国的这种优势,是中东、地中海沿岸、欧洲大陆这几大文明区所不拥有的。因为这几个地区的降水,多在秋、冬两季。

中国的农业发展程度,在远古与商周时期,是落后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等地的,但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发展程度,就能和这几大地区并驾齐驱了。而在整个“中世纪”时期(以西方同时期的称谓套用之),中国的农业发展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所有地区,独步天下。除了技术革新,最重要的因素便来自于自然。

古代人看天吃饭,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曾狂热地要征服天地的现代人,也发现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终究是渺小和脆弱的。如此优越的气候与自然条件,为各种农作物提供了得以生存的温床,使得中国成为各种农作物的“集中营”。各种“关键性作物”对一个文明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譬如欧洲能种植小麦,却不能种植水稻,乃地理条件使然。

中国这种同化万物之力,意义非凡。这使得各种植物能在中国“安家落户”,生生不息,不断为这个国家提供着天然物产。在古代时期,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繁荣决定其他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整个国家的财富力、国力,决定人民的生活水平。当然现在也是,只是比重降低了。

同化物为同化人之基础,这个论题有些复杂,稍后下文再详解。

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使得中国古代产生了三次农业革命,每一次农业革命都深刻地改变了整个国家的面貌。

三次农业革命

在古代,一般指农业便指“五谷”——黍、稷、稻、麦、菽。今天的人对稻、麦都知晓,但另外三种便不甚了解了。可黍、稷、菽恰恰为我国原生谷物,确定无疑。黍和稷属于同一类作物,均为黄米,便是今天所常说的小米。质黏的是黍,不黏的是稷,稷可以作为饭食,黍可以用来酿酒。菽是豆子,分黄豆和绿豆,至于榨油所用的大豆,则是从美洲传入的。麦又分为大麦和小麦,都是从中东地区传入。我国是最早发现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文明遗址和江西万载县仙人洞中发现了大量的水稻残留。

社稷这个词与江山并用,代指天下,其中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稷在商周时期社会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因为人们主要靠它填饱肚子,人们求丰收,会拜祭稷神。在小麦和大麦传入之前,当时华夏人的主食是稷和菽,用稷做饭,用菽做菜,用菽的叶子做汤,饮食结构相当单调,小麦和大麦传入之后,很快推广至黄河与淮河流域,丰富了华夏人的食谱。

《诗经·周颂》是西周人歌颂先祖的诗篇,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贻我来牟,帝命率育。”翻译成白话文便是:感谢上天赐予我们来和牟,命令我们广泛地培育。这其中的“来”指小麦,“牟”指大麦。繁体字的来和麦,十分类似。此处可以看出,在西周时,小麦和大麦已经逐步推广了。因麦类的产量高,性能优,便慢慢替代稷和菽,成为北方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到春秋时期世道大乱,不少隐士为躲避战乱,便逃遁到某个偏野之地,自耕自食,他们嘲笑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辨菽麦”,可见那时已是菽麦并重普及,不辨菽麦,即指无生活常识。

在秦汉时,除北方外,小麦和大麦又推广至南方各地,成为人们的主食。史学界称商朝时发生了“第一次农业革命”,指的便是小麦与大麦的引进与培育。这两类作物产量大大高于菽和稷,由此当时国人财富速增,人口滋长,加快了华夏的文明进程。

五谷之一的水稻历史在中国比麦子还悠久,《管子·地员》篇中记录了十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和它们适宜种植的土壤条件,说明那时人们培育水稻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在南方地区多有栽培、种植。但秦汉及之前的时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在华北平原与关中地区,南方尚是从属地位,并未被看重,水稻产量比小麦高,却未被广为推广。

汉分裂为三国后,东吴开发江南,随后西晋合三国,但很快破灭,北方五胡称王,东晋偏安东南,东晋至南北朝,南方第一次成为“华夏正统”。江南地区江河纵布,雨水充足,气候温暖,如此之天然宝地却长期被闲置。自东吴经营江南,东晋与南北朝时期的大量移民、流民为躲避战乱,迁徙至这里,劳动力充足,开田垦荒热潮兴起,水稻广为栽植,江南成为“鱼米之乡”。隋帝国合并南北统一了中国,政治与经济中心均在北方,但南方尤其是江南物产已经有赶超北方之势,为了南粮北运,隋炀帝开辟了大运河。

北宋初年,原产于越南的“占城稻”被引进中国,占城稻有三大优点,其一耐旱,其二不择地而生,其三快速成熟。有此奇物,自当推行,从北宋中期起,占城稻在所有适宜其生长的地区普及。

水稻与小麦相比,同面积的水稻产量是小麦的两到三倍,所含热量是小麦的五倍,其意义与利好,不言而喻。占城稻不仅耐旱,而且不畏涝,“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耕耘,一任于天”,在旱田里或发生干旱时,或发生洪涝时,都不损害其生长、收获。除非极端的气候条件,滴雨不下或洪水滔天,占城稻的收成都不会受到影响,自此“两湖熟,天下足”,南方粮食产量数倍于北方,经济中心也就完全南移。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被誉为我国的“第二次农业革命”。

明朝中期时,新航路开辟,美洲被发现,原产于美洲的大量物种传播到世界各地。虽然那时的中国正闭关锁国,但偷偷下南洋贸易经商的人,还是把玉米、花生、番薯等作物给带回了中国。

玉米、花生、番薯这几种农作物,产量颇丰,在小麦与水稻之间;而且不择地,旱地、沙地均可,极易成活,“综合性价比”相当高。开始政府没咋重视,可得知玉米、花生、番薯的综合优势后,便大力鼓励民间耕种,自此玉米、花生、番薯普及到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这一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还有辣椒(当时叫番椒)、向日葵(当时叫西番菊)、西红柿(当时叫番茄,当然现在也这么叫)等。

明朝中后期由于引入了玉米、花生、番薯等高产作物,被称为我国的“第三次农业革命”。清朝前期,马铃薯由荷兰人从美洲带到了台湾地区,后又进入中国大陆,所以当时称其为“荷兰豆”。马铃薯所需生长条件与番薯一样,产量也差不多,以前常常被人们当做粮食,现在一般当做蔬菜食用。

历代将人口数作为最重要衡量政绩的指标之一,明清两朝人口剧增,到晚清时,已经是四万万同胞,而汉唐盛世都不过几千万,为何?是否明清已经远胜汉唐?

上天以粮养人,“无粮饿鬼归天”。粮食是农业的基础,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基础越牢,所能支撑的文明也越高级,所能养活的人越多。在耕地、生产技术并没有质的突破的情况下,农业的产量,便主要依靠于更新的、更高产的物种。

商朝以前,是“稷菽时代”,所能养活的人与能承载的文明,都只能停留在原始社会时期。商周时,是“初期小麦时代”,商朝时文明勃兴,西周达到奴隶制文明高峰期,东周则处于新旧社会转折的动荡期,人口最多时约为两千万。秦汉时,是“后期小麦时代”,中国进入第一个封建文明高峰期,人口最多时约为六千万。魏晋隋唐时,是“小麦水稻杂食时代”,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水稻为主,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割据混战后,隋唐进入中国封建文明的第二个高峰期,人口最多时约为八千万,比汉的最高峰多了两千万。宋元时,是“水稻时代”,优良水稻引进并培育,产量大增,水稻成为全国性的主食,宋朝虽小,却能在南宋中期人口首次破亿,但蒙古人的大肆杀戮,伴随数次大瘟疫与饥荒,使得元朝至明初,人口都没重回一亿。明清时,为“高产粮杂食时代”,明朝中期即恢复到一亿人口的数字,明末时即使灾荒兵乱,都还有近一亿五千万人。清朝时各类高产粮作物全部普及,人口由此暴增,清末时大约为四亿五千万人,八国联军进北京,强签《辛丑条约》,之所以要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是根据当时清朝的人口数来的,人均一两。

玉米、花生、番薯、马铃薯等新引进的高产作物,以及老资格的高产冠军水稻,可谓居功至伟。而一些所谓的学者,总归功于某几位“仁君圣主”之“英明神武”,岂不可笑?

同类推荐
  • 三国毒士子

    三国毒士子

    长安之乱,“毒士”贾诩,先投段煨后奔张绣,抛妻弃子...弘农华阴城,魂穿而来的军事心理学指战员贾穆,出于自危,从军西凉。面对即将临近的迁都许昌,贾穆咬咬牙,决定拉上贾诩,和曹操刚一波!高举关西第一世家子“杨修”的大旗,贾穆一路披(坑)荆(蒙)斩(拐)棘(骗),推动光复汉室的大业!
  •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研究》分主题篇、内容篇、时空叙述篇、文体篇、文学篇五个部分。主题篇讨论了作品主题与作者心声的传达这两个相关话题。内容篇则关注书中对人与物的展现。时空叙述篇讨论了《洛阳伽蓝记》全书独特的叙述框架,即以空间叙述为经、为主;在空间叙述中又加入时间叙述,以时间叙述为纬、为辅,最终形成时空交融、共时与历时叙述交融的叙述格局。
  • 一寸河山一寸血1

    一寸河山一寸血1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1册,主要讲述了1928年到1933年,发生在东北的历史。
  • 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人文与社会译丛)

    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人文与社会译丛)

    《元史学: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人文与社会译丛)》指出任何史学作品都包含了一种深层结构、一种未经批评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诗学的,也是语言学的。书中以十九世纪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学思想家为例,展示其历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导性比喻方式,从而确证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诗学本质。
  • 重生之我为许仙

    重生之我为许仙

    生而为龙需纵横,斜刀跨马尽风流!既然我来了,那就要留下痕迹!嘉靖隆庆,南疆北域,沙漠大海,四季星辰,通通都普天之下,唯我许仙!
热门推荐
  • 异世不朽神话

    异世不朽神话

    华乐,一名修仙界的金丹期剑修。刚刚下山却遇上万年前修仙界大能遗留的秘宝出世。本来只想远远看看热闹的他。秘宝却有灵性的跑到他的手里,在没等华乐来的急思考,就被前来抢夺秘宝的修仙者轰成了碎片。作者书友群:513605372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进来大家一起征战异世大陆。
  • 三阴阳

    三阴阳

    本书以三阴阳出世到发迹到露出原形为线索,勾勒出一位貌似忠厚却工于心计、拨弄是非、阴险自私、损人又害己的人物形象。作者以锐利的笔锋揭穿了一个个变术,剥离去层层外衣,露出了一个鲜活的怪胎。同时,描写了县县办师范时期一位被乱点鸳鸯谱点到学校任主要领导的乡镇干部楚里的所作所为,把一所学校搞得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以至不可收拾。客观上为三阴阳、江东京等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气候和土壤。
  •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成败。思维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了人的视野和成就。正确的思维方式,让你事半功倍,青云直上;错误的思维方式,让你茫无头绪,劳而无功。然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提高。本书概括总结了12种思维方式、精选了54道思维名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你如何正确地思考和选择,让你在一筹莫展中找到突破,在乱七八糟中理出头绪,在山穷水尽时峰回路转,从而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激发你的大脑潜能,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
  • 如果是朋友

    如果是朋友

    她们,不一样的成长,却收获同样的爱情。如果没有遇到你,我会一如既往地孤独,以及莫名地无助,是你给了我勇气、坚强以及对友爱的信仰!两个女孩,一样的童年。她们相互倾诉,彼此温暖。孰料命运弄人,将她们彼此分开。当她们再次相遇……一个在平静中长大,她文静、善良,她渴望再次拥有曾经的温暖和友情。而她遭遇亲人的背叛,家庭的破裂,因此变得偏激,倔强甚至残忍。她要拯救偏离正轨的她。更让人揪心的是,不安稳的爱情夹杂在她们之间。她,如何拯救这份破裂的友情?也许,成长,总要经历迷茫、误解和委屈,才能明白人生里最美好最纯粹的爱情。
  • 宸宫·湘夫人(中国好小说)

    宸宫·湘夫人(中国好小说)

    本文是著名作家沐非《宸宫》的番外,讲述了浓妆诡谲的杀人高手,在与世隔绝的湖心小岛屡屡杀人,留下的只有一拈竹木灰。她的样貌,与当年破虏军中的高手“湘夫人”如出一辙。而破虏军,却早在多年前就被皇帝以谋反的罪名铲除,这位湘夫人,和破虏军又有什么关系?死去的一位位高官,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 天台八教大意

    天台八教大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 Group of Noble Dames

    A Group of Noble Dam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雍正皇帝:雕弓天狼

    雍正皇帝:雕弓天狼

    帝王行止、宫闱秘闻素来为读者关心,本书描写鲜为人知的清廷生活,却又不拘囿于那小小的紫禁城。阿哥党争,杀机隐隐,龙庭易主,雍正险胜。改诏说,弑父说,继位说?一段历史,几多疑云,扑朔迷离,令人难解难分。作者用史笔著文,用文笔立史,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无不尽收笔底。上至典章制度、宫廷建筑、饮食服饰、礼仪乐律,娓娓道来,书卷气浓;下至勾栏瓦舍、寺庙堂肆、市井乡野、客旅古渡,徐徐展开,风情万种。阿哥逐鹿,明争暗斗,字字权谋机诈;女伶歌伎,绕梁余音,句句回肠荡气。其情节铺设,天矫跌宕,人物塑造,浓淡相宜,谋篇均别出心裁;以思想为经,艺术为纬,鸟瞰历史,探究人生,非大家而不可为。
  • 二嫁世子妃

    二嫁世子妃

    国之将亡,奸佞当道,父亲征战沙场,为国为民,却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她因以出嫁,再不是苏家人逃过一劫。那一日,她亲见父母家人被斩首于闹市。那一日,一场冲天大火,将她父母亲人的尸首焚烧殆尽。那一日,她因不知定北军军符下落,被夫家所弃,毒打之后又被钉入棺材,弃于乱葬岗。一夕之间,她从人人艳羡的将门嫡女,官家少夫人,变成家破人亡,被人鄙夷的弃子。她以为自己只能带着怨恨死去,再无报仇之日。只可惜,她命不该绝,被人所救,从棺材中爬了出来。上天既然不收她的命,那些曾经害过她,伤过她的人,她便一个都不会放过。这一回,即便是身为人人都可践踏的丫鬟,她也要掀起万丈波澜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风之浴

    风之浴

    马丽华是宁夏为数不多青年女作家之一,本书主要选取了马丽华的部分小说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