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五谊并重①,广交良缘②。
【译注】
①五谊并重:“五谊”,族谊、戚谊、世谊、乡谊、友谊。“五谊并重”,即族谊、戚谊、世谊、乡谊、友谊并重,不能厚此薄彼。
②广交良缘:“良缘”,美好的缘分。多做善事,以得到众人的赞赏。
【感悟】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别人相处,80%归因于与20%才是来自于自己的心灵。人是群居动物,人的成功只能来自于他所处的人群及所在的社会,只有在这个社会中游刃有余,才可为事业的成功开拓宽广的道路。没有一定的交际能力,免不了处处碰壁。
【故事链接】
徽商的宗族观念很重,外出经商总是按地缘、血缘关系一起居住。徽商地缘纽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同域(徽州府),二同邑(县),三同乡(村),层次越低,凝聚力越强。但对商帮发展作用力最大的是因为其建立了一种独特的、成效卓著的组织形式——会馆。地缘纽带和宗族血缘纽带的存在,使在“会馆”中苦心经营的徽商们,更具凝聚力和活力。强大的商帮网络,奠定了徽商集团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基础。黟县宏村承志堂主人、清末民初时汪定贵,在九江经营糖盐致富。他谦虚待人,广交朋友。他说:“五谊并重,广交良缘。”他经商所至沪、杭、九江、安庆、芜湖各地,交游甚广,政界汪庆辰,商界舒法甲、查邦达,古黟画家汪正泉等都是他的朋友,对振兴其产业以及丰富他的文化生活方面,都有助益。
【延伸阅读】
徽州居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聚族而居,往往一村甚至一乡都是一个家族,所谓“千丁之族,未尝散处”。他们宗族观念浓厚,宗法成为维系家族关系的纽带。同样,在经商中,宗法在族人中同样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往往出现“举族经商”的情况,族人之间在经商中相互提携、相互关照。举族经商的结果,是在徽州形成了一些著名的商人家族,譬如歙县的汪氏家族、江氏家族、鲍氏家族,休宁的吴氏家族,婺源的朱氏家族等等。这种举族上下成百上千人对商业的投入和专心,在明清时期的其他商帮中是不多见的。其中许多家庭都是几代人前仆后继,勤恳敬业,潜心经商。徽商的和谐精神不仅表现在家族中,也表现在一个个的商业团体中。即便在整个徽州商帮内部,也能做到同舟共济、以众帮众。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地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原文】
小屋如舟可容膝①,与书为友得同心②。
【译注】
①小屋如舟可容膝:“容膝”,言所居之狭小。房子虽只有小船大小但能容一人转身。小屋虽小容人居住就足够了。哪怕屋子小得仅能容身,都感到满足。
②与书为友得同心:有书做伴,与书交友,结为知己就心满意足了。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看重的是自己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
辑自古黟楹联。
【感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我们也许不能免俗,我们也要为物质条件打拼一生,也要为生存竞争位子房子票子而委曲求全,但我们仍然不能轻视那些珍贵的精神财富,丢弃那些做人的气节、为人景仰的格调和品味、真诚的爱情和友谊。人与人之间应多一些尊严,少一些倨傲;多一些善良温厚,少一些功于心计;多一点理解宽容,少一点冤冤相报;多一点自我修炼,少一点反唇相讥;多看到自身不足和他人长处,少一些文过饰非、粗言恶语。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喜欢家的感觉,哪怕是茅屋草棚。只要有了温暖氛围便是“家”,只要有了亲人亲情就是“家”,只要让人安心安定即可称之为“家”。追求傲岸的情怀而非物质上的富足,在有限的现实空间寻求无限的理想境界……
【延伸阅读】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屋小堪容膝,楼高好著书”——传奇书生杨度。
【原文】
记人不是正是添己黑暗①,聚人好处方为长己灵光②。
【译注】
①记人不是正是添己黑暗:“不是”,过失,失误。“黑暗”,一种阴沉的心理状态。总是想到别人的过失并为自己开脱其实只能使自己心里更加阴暗。
②聚人好处方为长己灵光:“好处”,优点,长处。“灵光”,智慧。想法设法集聚别人的长处才是为自己增加智慧。
辑自徽州楹联。
【感悟】
以己度人,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人度己,所以应该将心比心,别人其实是自己的一面镜子,不要就真以为自己隐藏的很好,在别人眼中,真实的你其实已经无所遁形……
【故事链接】
有一位青年在一家企业就职,当主管问他对公司内另一位员工的看法时,他罗列了一大把那个员工的缺点:高傲、很懒惰、不易合作、狂妄自大,等等。庆幸的是,主管并不是个只听一面之词的人,他对这种自己没什么能耐,却专盯着别人缺点的人也很反感。当这位青年满心期待主管的夸奖时,没想到主管只是板着脸送给他一句话:“千万别当手电筒!”主管的意思是告诫他不要只照着别人,看到別人的缺点,而忽略了自我检讨,就像手电筒一样。
【延伸阅读】
“攻人短处,是给人家洗衣裳,与我何益?护我过处,是给自己长肮脏,与人何损?”——《王凤仪道德语录》
【原文】
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①,毋固己拙而忌人之能②。
【译注】
①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wú)”,不要,不可以;“形”,对照,比较。不要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不要用自己会的和别人不会的作比较。
②毋固己拙而忌人之能:“固”,固执;“拙(zhuō)”,笨拙。不要因为自己不会而嫉妒别人会的,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嫉妒别人的才能。
本句见于明·洪自诚《菜根谭》、《重订增广贤文》。
【感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超过他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拿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比较,时时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前进,共同提高。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由此可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延伸阅读】
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申居郧《西岩赘语》)
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而快私情。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拙而忌人之能。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重订增广》)
【原文】
学浅自知能事少①,礼疏常觉慢人多②。
【译注】
①学浅自知能事少:才疏学浅知识不多所以自己知道能做好的事少。学识浅薄自己觉得能做的事情比较少。
②礼疏常觉慢人多:礼节不全常常觉得怠慢别人的时候多。与人交往疏于礼节就会感觉怠慢别人。
辑自徽州楹联。
【感悟】
礼和让应该相连的,让人一寸路,等人一分钟,饶他一句话,便可减少许多冲突纠葛。每一个人都和蔼一点点,微笑一点点,便可聚积而成祥和瑞气,祥和瑞气弥漫散开,便可驱散阴霾乖戾。一个笑容,一声对不起,是那样轻而易举,是那么惠而不费,而且那是易于感染的,是可以习惯成自然的。为什么不多给别人一点点礼貌呢?
一个人是否注意礼节,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不同的。一个人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情理地表达出自己对他人的尊敬、祝愿或信任,那这个人就会使别人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别人在对待他们时同样会以礼相待;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和谈吐都太随便,那别人就会产生自己不被尊敬和重视的感觉,就不会形成互尊互敬的良好交流气氛。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可以将空洞的礼节演绎成富于生机的行为,让别人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舒适。缺少内涵的礼节,只能让人感到做作和空虚。
【故事链接】
徽商的交友原则是重德尊儒,坚持和为贵、礼为先、广交良缘。奉行“温良恭俭让”即温顺、和善、恭敬、节制、谦逊。认为谦以交友,和以生财,勤以补拙,俭以兴业。而且,强调“五谊并重”,即族谊、戚谊、世谊、乡谊、友谊并重,不能厚此薄彼。在生活情趣上,徽商人家特别崇文、重教、孝亲、讲礼,或者说是重读书、讲孝道、识礼节、扬文风。在古黟,诸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具有教化意蕴的楹联比比皆是。徽商家庭非常重视奉亲至孝。此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文风浓郁,崇尚以文会友。同时,在交际中注意公众形象和注重公关策略,所谓“正衣冠,迎送宾客,尊而有礼”就是其重礼讲仪之写照。
【延伸阅读】
一个人如果懂礼,知礼,行礼,不但不会被别人厌烦,相反还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这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和他人的距离,更为以后彼此之间合作共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反之,如果我们在平日里不注重这些细节问题,犯了“规矩”就可能使人反感,甚至会使关系恶化,更不用说“合作”两字。由此可见,礼仪,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注重,更要行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也更为密切,亲情,友情,爱情,无论哪个,我们都需要用礼仪来维护。
“礼多人不怪”原本指的是人际交往中“讲礼貌”,精神层面的意思多些,当然也包括行为上要遵循礼仪。当代的人们把“礼”具体化了,变成了“礼物”。在实际交往中“礼物”取代了藏于内心深处的“敬意”、“喜爱”,精神层面的示好要依赖送礼物来传达,这不知会让古人如何想?
【原文】
交友应学人长①,处事当克己短②。
【译注】
①交友应学人长:结交朋友应该学习人家的长处。
②处事当克己短:处理事务的时候要客服自己的短处。
辑自徽州楹联。
【感悟】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弱项,只要你细心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的亮点。所以我们做人做事必须保持谦虚的态度。学习别人的长处就是要保持低调;学习别人的长处就是要倾听别人的声音;学习别人的长处就是要肯定他人的长处。
向他人学习,还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懂、不会,要不耻下问,切忌不懂装懂、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待人接物要礼让谦恭,用谦虚的态度博得他人的认可,在与人交往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要发扬长处,回避短处。一个成功的人,他一定懂得发扬自己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他能够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脚踏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迈进。
【延伸阅读】
俞敏洪常讲的几句话
①做事像山,做人像水;
②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③梦想和素质决定成功;
④22岁还花父母钱是可鄙的;
⑤从打扫卫生到当总裁;
⑥用师者王,用友者霸。
【原文】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①,见己读书如逢故人②。
【译注】
①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到没有读过的书,就像结交一个好朋友。见到自己以前从未见到过的书,像新得到了良师益友一样一见如故,如饥似渴地赶紧捧读。
②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读已经读过的书,好像见到老朋友。偶尔又见到了从前自己曾倾心、喜爱的书,就像在他乡遇到了故人。
读新书如同结识新朋友,读已读之书如同老友重逢。
辑自徽州楹联。
【感悟】
人生结交两种人:一是良师,二是益友。
练就两项本领:一是做事让人感动,二是说话让人喜欢。
能吃得下两样东西:一是吃苦,二是吃亏。
把生活当作一本书来读,放出眼光去观察它,用心灵去感悟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埋怨看不懂理不清,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它需要你去慢慢体味。
【延伸阅读】
“读书与交友”
读书,是与古今智慧者的交流,也是现实的超越;读书,是在探索,从中发现人生中还有许多没有体悟到的地方;读书开阔视野,使思考更加理智、深邃;读书是一种消遣,读者同作者同喜同悲,忘其所以,自得其乐。——任志强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考尔德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原文】
交游要学友之长①,读书必在知而行②。
【译注】
①交游要学友之长:“交游”,和朋友往来交际。和朋友交往共游,必须仔细观察他的优点和长处,用心地学习,才能领悟到朋友的益处。
②读书必在知而行:对于古圣先贤所留下值得饯行的话,一定要在平常生活中实践,才算是真正体味到书中的用意。
辑自徽州楹联。
【感悟】
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长处是我所当学,短处是我的借鉴。与朋友交往,不只想在一起游玩,应在言行举止中,观察朋友的长处,诚心诚意地学习。自己更要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好的才该学,不好的不该学。那么无论什么朋友,对自己都是益友了。只有将书上的良言,付诸日常的应对进退、待人处世中,才是真正的“读书”。
【延伸阅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说了这么多年的话,它的经久不衰也就说明了它真的是有着很深的道理的。要在平时的细节中注意观察别人的优点,而后耐心地学习,耐心地找出自己与之存在的差距。
只有用心去领会书中的道理,耐心去领会其中的真谛,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书中所蕴涵的道理,让我们所学的知识真正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帮助我们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知识的汲取应该是全方位的,应该是像海绵吸水一样地充实自己的头脑,并且给自己留出来足够的思考和实践的时间。
【原文】
要跟比你强的人在一起,才会有所收获,学到东西。
【译注】
与比你做得更好的人交朋友,才会学到别的地方学不到的东西,让你有更多的收获。
辑自胡雪岩自述。
【感悟】
要培养“崇强”心态,尊重强者,崇拜强者,学习强者。
要树立标杆思维,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只会使你变得更优秀。
总拿自己跟那些失败者比的人一般都是一事无成的。跟强者比,不断超越自己已有成绩,会让你更强。整天向弱者看齐的人注定要走向无能。
【故事链接】
徽商中有一些人迅速在商界同行业中成为“祭酒”即首领人物,他们都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手段和经商理论。而徽商子弟就是向这些高手学习经商技巧。为培养三个儿子“趋时观变”的能力,歙商方文箴晚年在常熟“占市籍,程督其诸子岁转闽粤之货以与时逐”,在他的指导下,其子果然事业发达,“不三数年,凡致千余金”。见儿子们已能熟练操作这一技能,他才放心“令三子修其业,自屏居里中”。善于“与时逐”者,不仅要准确判断贱买贵卖的最佳时机,还要在做出决定后,雷厉风行地加以贯彻,不可稍有迟疑,即祁门商人程神保平常教育儿子所说的,“夫贾者,射时如鸷鸟去来,登龙断而辜榷”。商情物价瞬息万变,只有行动果断迅速,才能抢占有利形势,获取高额利润。
【延伸阅读】
要向他人学习,与能人交流。我们需要有谦虚的品质,而我们更应该懂得向他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我们更需要有与能人交流的勇气,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收获更多的东西。学习他人的优点,与能人交流,在人生中不断的积累,让积累成为一种力量,为我们自身奠定深厚的基础,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让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地得以提高,让自己在锻炼中不断地成长,这样进步就会快一些。
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人“才干”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知识很大一部分是靠系统地学习前人的成果获得的,当然也要靠自己的总结积累。而能力,则主要靠自己锻炼才行。知识在实践中可以转化成为能力。不同的能力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会有很大的差别。在今天,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如何有效地学习知识并且让它们发挥应有的效用,去解决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所遇到的问题,便成为了一个挺难的问题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把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