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4200000003

第3章 那么孤单和彷徨

之一 分数

那年夏天,我的父亲带着我去开封一个远房亲戚家里做客。很曲折的亲戚关系,让我对伦理结构有了新的认知。

从亲戚家里出来,父亲不停地给我灌输人情世故里最为实惠的观念,说是:“分数够了,也不一定能被录取,这种事情多的是,你玲姐考中专考上两次,都没有被录取,说是从高分到低分,谁去查啊,都是被别人顶了。所以,找人还是很重要的。”

我那时性格怪异,敏感而自尊。连续几年的高三复习,让我对中学宿舍里的气味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一想到如果念不了大学,仍然回到高三的复读班里,我就觉得人生无趣。

那是1995年夏天,我十九岁。

我面临的现实是,我已经复读了两年的高三。第一年复读,喜欢给远方并不相识的女孩写信。显然,我的文笔得到了锻炼。那年我开始发表作品。第二年复读,去了山东某县的高中,因为某个女生,莫名地和人打了一架。我犹记得冬天的麦田里,我被人一脚踢翻在地。心想,金庸的小说真是害人啊,我记得清楚的那些绝招,完全用不上。

除了这些,还有我的父亲。是的,在他的口中,我是聪颖过人的尖子生。从小学至高中,过五关斩六将,从未失败过。高考呢,就是轻敌了,没有睡好。

父亲喜欢反复向别人描述我的将来,总觉得我一定会一考而中,将来骑着高头大马回来。他很享受他的描述,仿佛,他每多描述一次,我就更接近那样辉煌的事实。

然而,那一年,高考分数出来以后,我仍然没有过本科线。

几乎,我听到父亲的内心里一声气球泄气的声音。我以为父亲会因此失去描述我将来的兴致,哪知他丝毫不减。在他向邻居进行的描述里,我距离本科录取线只差四分不是一份耻辱,而是一种骄傲。是啊,同年,初中毕业的妹妹,报考了一个四年制的中专,学费昂贵。我只好放弃了志愿栏里委托培养、走读自费等等选项,直接报考了所属地的开封师专,在报考志愿的栏里,中文系有一个填写不下的全称: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

父亲带着我拜访的亲戚,在我所报考的师专做中层,却并不负责招生。他和父亲谈论双方共同认识的人,我坐在他们家的沙发上,得以观看城市人的生活内部,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家庭生活的环境可以如此整洁、干净。

父亲并未得到准确的答案。在他的内心里,我相信是这样的逻辑,他已经托过熟人了,如果仍然没有被录取,那么,他努力了。

父亲的焦虑如今想来已经模糊,大抵是他常常向别人说起我的分数,总分多少,单科分数又多少,他呢,用这样关心我的方式来抵御他自己的焦虑。

不久后,我便接到了录取通知书。父亲终于找到了情绪释放的出口,他把一切都归在那个远房亲戚的帮忙上。经由他的描述,仿佛,这份录取通知书,是远房亲戚跑到学校里,帮我填好后寄给了我一样。

高中读了五年,细想一下。不过是和一些学科老师的斗争。有一阵子喜欢上历史,是因为历史老师的模样好看,她的好看,差不多是我对异性审美的一种启蒙。还有一阵子喜欢写作文,是因为老师读谁的作文,班里的女生便会多看这个男生几眼。种种过往都掺杂着丰富的荒诞。每一次想到小镇上的那所高中,以及校园外的一些聊斋志异,我都有一种被囚的感觉。我那时候,已经开始写诗。

是啊,像我这样一个不务实际的人,不写诗,怎么能荒废掉我那么多青春期的心事。

父亲奔走着为我办理粮食关系的转移。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仍然存在的一种特权,不论是进了工厂当工人还是上了大学,粮食关系是需要转的,我上了大学,那么,便从农村生产自足的粮食关系变成了“商品粮”。

1995年9月,我到开封师专中文系报到。将行李放到宿舍,领取生活用品和教材后,坐在教室里,看到课桌上放着一张校报。校报上一行大标题让我吃了一惊,上面写着:本校今年录取最高分为653分。这不正是我的分数吗?

我想起整个夏天都担忧焦虑的父亲,悲伤不已。

之二 断草诗社

《断章》是卞之琳的一首诗的名字,我呢,初学,模仿着写,大概也写了四句,投稿参加一场比赛。不久,便接到获奖通知,大概是我获得了优秀奖,如果想要证书,需要交二十元的证件制作费用。

自然是骗人的征文大赛。最让我伤心的是,通知我获奖的人,写得一手难看的字,竟然将我投稿的诗歌标题也弄错了,通知书庄重地写着:你的诗歌《断草》。

这是断草诗社的缘起。

师专校园小极,便于我串门。天知道我从哪里来的热情,一个教室一个教室地去做宣传,在别人的黑板上写下大大的四个字“断草诗社”,然后站在讲台上大谈我的理想。

那时候理想真多,都种在诗里。

我最著名的诗歌作品的标题叫作《饥饿的天空蓝蓝的》,已经忘记写了什么,当时教授我们写作课的教师姓寇,负责编辑校报,在班上读我的诗,读完以后,说,不懂。但还是发在了校报上。一时间,有很多人赞美。

我自封为断草诗社的社长,见到人便问询:你写诗吗?这调查收到不少白眼,得到的答案多是否定的。师专的学生来源多是乡村,写诗,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病患。

还好,我在班里看到一个瘦小的人,写乡土气息浓郁的诗,大概有这样的句子:母亲将思念一针一针地缝进衣服里。这应该算是诗了,虽然有些学生腔,但我们不正是学生吗?我看完了他抄在日记本上的几十首诗后,决定任命他为主编。

他叫宋长安,喜欢照镜子,自吹自擂。那个时候,我们对爱情的理解极浅,从小说里看来的那些感受并不能解惑。而长安却已经尝过爱情的滋味,他在老家有了恋爱对象。

这种对女性身体的熟悉在长安这里并未呈现出他的经验的老到,他对女生最大的尺度不过是说我的坏话,来讨好前来找我探讨人生的其他系的女生。

做了诗社的社长,第一件想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帮助其他热爱写诗的女同学,而是装骄傲。这一点,我自己也颇觉得怪异。总之,我百般地疏远那些前来问询的诗社社员们。长安每每这个时候勇敢地冲上前,对着那女生说:赵瑜这厮,从来都是羞涩。

青春期的躁动都在诗歌里发泄了,那个时候,我用诗歌梳理一切,饥饿、身体的欲望、贫穷、敏感而自尊的日常,等等。当然,我也用诗歌歌颂必要的一切。班里有一位城市女孩,她会弹古筝。有一天,她将自己的古筝带到了教室里,给我们弹了一曲《渔舟唱晚》,她弹完了,我给她写的一首诗也写完了。那风花雪月的字句,是如何在音乐的伴奏下流淌出来的呢?如今已经一无所知,只知道,我大声叫她的名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将我的诗歌送给了她。

照理说,故事应该从这里开始的,可是,我根本不懂诗歌以外的表达方式。我也不可能动不动就给一个女孩子写诗吧。那么好了,我只能孤独地坐在图书馆里看小说,我在很多张借书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甚至突发奇想,会不会有一个女生,因为看我借过的书,而喜欢上我。

可是,这样的心思,只能成为一首诗。

诗社也出报纸的,我和长安,用剪刀剪好打印的稿子,贴在一张大号的白纸上,然后拿出去复印。一开始的两期,更是纯手工,我们找了书法好看的学生,直接抄在纸上复印。这些诗歌报很快在学生们之间传阅,也贴在学校的阅报栏里。深夜的时候,每每有别的系的女生站在灯光下阅读。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那个女生,心里想,如果我上前去自我介绍,说这份报纸是我编的,该有什么样的结果。

终于有一次,是历史系的一个漂亮女生,我知道她的名字。上前去搭讪,我刚自我介绍了一句,说,我是断草诗社的社长。她便自我保护着离开了,离开前,她还说了一句:我不会写诗的,你以前就问过我了。

那种从自信到自卑的情绪转变,我不止一次体验过。

写诗之后,我越来越自闭,曾有一阵子,我刻意地独来独往,去校外的小巷弄里闲走,去龙亭湖畔散步。我经营出非常孤独的形象,试图来吸引别人。我的努力并不成功,原因是我的性格并不内向,我不时向外释放出自己的聪明来,这种释放让我的孤独感慢慢消解,成为大家口中的“诗人的轻佻”,对此,我虽不甘心,却无法修补。

诗最终没有让我自我闭塞,在写诗的过程中,我慢慢找到陌生的自己,飞翔的自己,甚至是庸俗的自己。我在诗歌里做梦,饮食,甚至手淫,我在诗里向遥远的地方飞去。

在诗歌中醒来后,差不多,我也该毕业了。师专两年,有一多半的时间,我沉睡在一首诗里,那首诗羞涩、紧张,却并不哀伤。是啊,青春,都是甜的。

之三 一首情诗

郭闰老师,是那种你第一次见到她,就想给她写一首情诗的人。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她刚刚从某个小说里走出来,完全没有适应庸俗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总之,她在我们眼前出现,对我们的审美进行了启蒙。

那时她大学刚毕业不久,不过长我们三两岁,学生的气质并未褪尽,有一股说不出的亲近。

班里的男生,差不多一半都爱上了她。当然,这有些夸张。

郭闰是我们的班主任,她带领我们打扫卫生,我们争着抢她手中的工具,总觉得,这些世俗的事情和她没有关系。她负责轻柔地给我们讲张爱玲就好了。

她教授我们写作课,第一课就给我们讲张爱玲。她喜欢张爱玲,这直接影响到了我。我第二天便到图书馆找张爱玲聊天去了。

我那时对一些事物都有歌颂的热情,给一个枕头写诗,给被雨淋湿的一条内裤写诗,给邻居班里一个胖女生走路的姿势写诗,给太阳落下时一棵树的影子写诗。总之,郭闰老师怕了我,她怕我每一首诗都找她来看,就将她上大学时发表的文字给我看。她原来也参加过诗歌活动,她发在一册叫《羽帆》的内刊上的文字清丽极了。像她说话时的样子。那本书的扉页,有男生签给她的留言,甜蜜着,如实记录着她的某段往事。

同学宋长安从这段留言中窥出秘密,每天和我讨论郭闰老师的爱情。这多少有些无聊,可是,请原谅我们生活的枯燥。这是1995年的河南开封,大街上正在播放达明一派的歌,我们能收看香港卫视中文台的日剧,痴迷地看《东京爱情故事》。没有手机,更没有互联网。那个时候,我们唯一和外界联系的方式是,写信。

好玩的是,郭闰竟然是她的笔名。她本姓张,郭是母亲的姓氏,大概是闰月生的,自己改的名字,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郭闰老师文章写得好,曾有一篇短文惊讶到当时的我们。我和长安每一次见到她,都会背诵给她听,她呢,每一次都笑而不语。大体有那么一句,我依旧还记着:“伤过痛过,才知道,紧握在手中的并不是拥有。”自然也是一种青春期的情绪,可是在那样缺少鸡汤的年代,这样清丽的句子出现,无疑给了我们内心的滋养。

喜欢累积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拐角设计,会倒塌的。于是,我决定给郭闰老师写一首情诗。写什么内容呢?这事真让人忧伤。我和长安商量这情诗应该如何写。后来,我拉他一起写,再后来,我们商量着每人给郭闰写一首情诗。

尽管,我只想让郭闰老师看到我的情诗,但是,我却只能想起这样的方式。

这大概就是青春期的荒诞,明明,是一件自己非常在意的事情,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在意,反而装作很轻视的样子。

那首情诗都写了什么,如今已经完全忘记,我只记得,我将那首诗,抄了一遍。方格稿纸,完全是一副给郭闰老师投稿的样子。那情诗夹在一本书里几天,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送给她。忽然发现,一向性格外向的我,被一首诗锁在了青春里,紧张,自卑,不安。

我相信写情诗的那个我,和日常生活中的我,不是同一个人,因为,他开始变得不自然,甚至因为有了秘密,而开始内心丰富。一首情诗让我开始变得复杂、陌生。

这也是人生开始加减的起点。还好,郭闰老师非常欢喜地拿走了我给她写的情诗,真想知道她的读后感,但始终没有敢问。我甚至猜测,她一定不会去读。

之后,我突然变得深沉起来,我总觉得,我的青春期,在那一首情诗里结束了。

真的。

之四 舞蹈记

一个乡下人,对于舞蹈的认知,和对于城市文明的认知是一样的。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人学会了舞蹈,那么,他就是城市人。

我说的是交谊舞,就是那种将自己的身体绷得直直的,脚步又放得轻轻的,优美地旋转,移动,近乎歌唱般抒情,近乎飞翔般肆意。

舞蹈,对于一个乡下孩子来说,几乎是一个远房的阔亲戚。站在门外的人,敲门时,总不免紧张。

我就是一个对身体很紧张的人,若是有人注意我走路的姿势,我会变得很没有自信。因为,我长时间生活在庄稼地里,从未抱过任何一棵庄稼舞蹈过。

进入师专后不久,我们开始学习舞蹈。

首先是找舞伴。天啊,谁想过还有这么重要的环节。差不多,第一个舞伴,我们都是没有记忆的,因为就近的原则,我看看两边站着的女生,刚要向身材高挑的那个伸手,哪知那人被人伸手拉了去。

再一看,身边全是一些不知所措的男生女生。

对于身体的碰触,在那样一个年代,大多数十七八岁的学生还没有打开。我们的性启蒙极晚,靠纸质阅读得来的女性身体想象非常幼稚。所以,当现实世界有女性的身体可以选择(舞蹈其实就是对舞伴身体的选择)时,我们显得慌乱、虚伪、自卑,甚至有种莫名的代入感,很怕被分配到的这个女孩子就是今后自己恋爱的对象。

虽然,那个年代,我们对美的认知非常单薄和狭隘,却有一套完美的审美逻辑。我们对美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容貌上,还停留在气质、内韵,甚至是家世上。这有些好笑,这是一种对美的病态的渴求,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是乡下人,可我们眼睛里美好的东西多是城市文明的。

我一眼在舞场上发现了她,问她的名字,答,叫居然。显然是骗人,却也觉得好听。只好笑她,说,你居然叫居然。她调皮,说,你居然不知道我叫居然?

她是历史系的,身边布满了讨好的人。在舞蹈教室里,她的姿势最为诱人。她显然不是最漂亮的女生,但是,只要舞蹈老师一喊一二三,大家立即发现自己身体的笨拙。仿佛,舞蹈就是让我们发现自己是多么笨拙的一个人,而居然立即便被大家发现,她的胳膊伸出的动作,她的脚尖漫不经心地迈出的瞬间,甚至是重心调整,腰部扭转的妩媚的样子,一下子将我们吸引了。她对自己的身体是有支配能力的。

是的,她学过舞蹈。

老师也很快发现了她,做任何动作之后,都会让她再给我们做一下示范。她那么青涩的模样,极大地打开了我们对美的理解,觉得,原来,有一种好看,并不是停留在身体本身,而是通过自己另外的专业来体现。

居然,让我们所有人认识到了,舞蹈是这么美好的事情。

舞伴是可以交换的,接下来的时间,居然成为所有男生排队邀请的对象。我自然也排着队等她。

终于轮到了我,我紧张极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不能告诉她我会写诗,这太庸俗了。我也不能告诉她我是一个热爱幻想的人,这太幼稚了。

总之,我抱着她跳舞的几分钟里,竟没有想出任何一句打动她的话。我连大胆而热烈地看她都不敢。

她转眼便被同班一个帅气男生拥在了怀里,显然,舞蹈也是有天赋的,没过几天,我们便被老师分成了两拨。一拨是身体永远打不开的笨拙的人,一拨是有舞蹈天赋的人。显然,我是那笨拙的一拨。

这样也是有好处的,我们这些笨拙的人,便需要有天赋的人来教。我开始在课外的时间去找居然。

她热情而大方,很熟练地对待我买的饮料和小吃。然后站在她们班级门口用近乎舞蹈教师的语气给我讲身体的柔软度,以及该如何分辨音乐的节奏。

我第一次发现,有一种女孩子,只有在舞场上,我才有机会抱着她。在其他场合,她的磁场完全将我拒弃,成为一个陌生人。

我认真而守时地完成了所有的舞蹈课,却没有学会任何一支舞。我只知道,在舞蹈的时候,我自己多么陌生。我无论如何努力也打不开自己的身体,这几乎是我全部的童年生活所累积的结果。我在玉米地头看守玉米的时候,从未留意过风吹玉米时玉米摇摆的样子,我不关注这些,我只关注玉米地里有没有做坏事的成年人,以及田地里第三垄第十棵玉米棒是不是长饱了,我好掰下来,烤着吃了。

在抱着居然舞蹈的时候,我想,如果我小的时候,抱着那些玉米跳一下舞,就好了,我也一定是一个身体柔软的人,是一个有着舞蹈天赋的人。

后来,学校里又对没有学会舞蹈的学生进行补课,好心的同学特别跑来对我说,居然也在舞蹈班里教舞蹈呢。

我却再也没有兴趣,因为,抱着居然的时候,我才知道,人与人不仅仅是有共同的出生地,或者共同的阅读爱好才会生出好感,身体的磁场,才是最好的试剂。像我这样笨手笨脚的人,注定不会找到合适的舞伴。

终究,我没有学会跳舞。

之五 喜欢的人

不久,身边的人都知道我有了喜欢的女生,看她戴着一顶黄色的毛线帽子,就说我喜欢上一个黄色小帽子。简称,黄小帽。

黄小帽短发,是班里补录的学生。补录生比我们晚到了一个月,我作为临时班长,负责接待她。照例会有一番吃饭睡觉指南式的问询。她眼睛好看,我喜欢看她。她有些羞涩,这让我更有好感。

读书也是这样开始的吧,看一段,觉得好看,就接着往下翻。

黄小帽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她的书名不错,叫《黄小帽》。因为晚到了一个月,她这本书没有序言,直接进入我眼帘的,就是她的目录。

这样说有些啰唆,但大体就是这样,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她不是一个陌生的女孩。我们两个仿佛很有话说。

那就坐在一起说话,讨论老师的声音、同学的性格,以及餐厅里某个窗口的勺子要大一些。还有就是,我会给她看我新写的诗句。她呢,恰切地表达喜欢,甚至还认真地抄在她的笔记本里,以让我放心。是的,她的喜欢是确切的,可以证实的。

我终于发现,她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她的字是欧阳询的底子,果然,她一捉毛笔我就看到了,耐心,透露着家学。那时,我正喜欢向外面投稿,在草稿纸上写了个草稿以后,会交给她,说,你帮我抄写清楚。

她倒也习惯看我潦草的字迹,仿佛,那一份潦草里,她看到了我日常生活的粗略。有时候,我在图书馆做的一些读书笔记,字迹潦草了,过了些日子我不认得了,会拿给她来看。竟然,她给我用工整的字标注得清清楚楚。竟然,她比我自己还了解我书写的习惯。

这真是一份相互阅读的欢喜了。我那时深信她是喜欢我的。有一次,我往她的书里夹了一封情书,只写了“一封情书”四字。我当时想,我略去的内容,她大概应该猜得到,反正,她熟知我抒情的套路,以及字词的范围。顶多,我会在给她的情书里,多加一些糖果味道的形容词,也超不过她的想象力。

然而,我的省略的内容是我对爱情的想象。我过于矜持和自恋了,我以为,我给她写这四个字,她就应该自己通过合理的想象补充完整里面六百字的甜蜜。哪知,她对我的回答是:书她打开看了,从未发现有小字条啊。

或者她说的是真的,的确她并没有发现我夹在她书里的字条。也有另外的可能,就是,她并没有接收到我自以为是的“情书概略”。

此时已是夏天,她的帽子早已在春天的时候被几声鸟叫声掠走。她因为名字里有两棵树,所以被我的同伴称之为“两棵树”。我还专门为她的新名字写了一首诗,有这样的句子:“两棵树很美丽,我想,我必须是一只鸟,才能飞过树吗?”

同伴们便打趣我说,诗写得不确切,应该是“飞上树”。这些坏人。

我常常想,我和黄小帽的恋爱经历其实是一种简单的合作关系,那便是,黄小帽帮助我抄我写的稿子,我呢,就负责在稿子里偶尔向她倾诉爱慕。然而,她始终却并没有将她抄写的这些好词好句存到她个人的存折里。流水一样,流远了。

青春有时候真让人伤感,两个人相互看着,在内心里相互喜欢着,却在见面的时候说着疏远又礼貌的日常对话。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黄小帽”这个称谓,我都恨不能找一块橡皮,将那些虚度的时光擦去,将两个人的关系挤在一起,拥抱多么好啊。可是,我们连手都没有牵过。

和两棵树的爱恋终于亲密了一些。有一天,两棵树病了,我得知后,到她们宿舍去探望她。大约是假期,她们宿舍只有她一个人。我坐在她对面的床上,远远地和她说话。

宿舍里没有凳子,我在内心里斗争了很久,也没有坐到她的身边。那一刻,我确切地知道,两个人说话的内容,与距离关系密切,如果我坐在她眼前,说的话一定是亲昵的,隐私的。而坐在对面的床上,我说出来的话,堂皇又客套。每一句话说出来,都让我厌恶自己,让我觉得,我正一步步远离自己的表达。

暑假,我在老家的院子里坐着看书,忽然看到她在我书上留的字,就十分想她,那个时候的想念,执著,浓郁,又专心。可没有电话,只好写信给她。

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写了长长的信。下着雨,跑到乡邮政所,将揣在怀里的信寄出了。总觉得那信上,还有我的体温。骑着自行车到乡邮政所的路上,是我那年走过的最为甜蜜的路。信寄出去以后,我开始想象她收到后的情形,想象她是喜悦的还是不屑的,甚至天天坐在院子里发呆,想着她是不是正在给我写回信。又或者写好了回信,觉得没有写好,又撕掉了,重写。

我没有收到回信。

终于熬到了开学,我奋不顾身地去找她,教室宿舍均不见人。来回上楼梯的过程,我和无数人打了招呼,却不记得一个人的样子。我满腔的热情都集中在,见到她第一句应该问她什么?

信?那封信?还是,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地看着她?

可是,耗去了我全部的热情,却也没有找到她。这像极了一个暗喻。我在想她的时候,她并不在场。想念这种事情,最好是频率相同的,不然的话,就会成为双方的烦恼。

到了晚上,见到她,我发现我已经没有话同她讲了。

而她并不知道我前后找她多遍的热烈,她平静地问我暑假都做了什么。我差不多狠狠地告诉她,说,暑假我只写了一封信。

她愣愣地,看不懂我为何如此激动,只是笑。那几天,她忙碌着新一届学生的欢迎仪式,不再是两棵树,倒像是一只鸟儿,一会儿在树上,一会儿在空中飞翔。

我的感情过于浓缩了,被一封信取走了一大半,剩下的部分,在心里慢慢结冰,终于融化成几滴悲伤的眼泪。

某个月夜,我写了一首诗,大意是表达孤独感,抄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后来,又自己抄在方格稿纸上,投寄了出去。

我喜欢的人,终于在天凉的时候,又变成了黄小帽。青春期的喜欢终不过是纸上的一场战争,一场大雨就淋湿一切,胜败模糊。

之六 实习

有一天正上课,系里老师接到找我的电话,说是有紧急的事情,让我速到教育报社一趟。没有来得及向老师请假,我便赶到教育电视台二楼的办公室里。原来,主编出差回来,便受了批评。他出差期间,我编的报纸,头版头条新闻标题上有错字,而我没有校对出来。

主编呢,是一个性子很慢的人,善良,不会因为别人出错而逞口舌上的锐利,就那样看着我笑了一下,送了我一本校对的书。

师专二年级,我开始在报社实习。学习报纸的版面设计。那个年代,电脑并没有普及,我的工作只是纸面上的设计工作,在一张报纸的版样上划版,便是版面设计。我要查准确稿件的字数,然后,设计好标题所占的行数,所用的字体以及图片摆放的位置。报纸的版面设计要求很多,比如不能碰题,也就是说,两个标题不能碰在一起。也不能断版,就是两篇文章在一起排版时候底线不能是齐的。

当然,这是旧时版式设计的基本规则,我很喜欢划版。

这份实习的工作几乎决定了我的一生,我开始和报纸关系密切,编辑小报的副刊,并有了最初的审美和判断。

实习最好的体验是,一边我的身份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而另一边,我在报社,没有人会将我当作学生,他们举行运动会,也将我的名字列到上面。有时候,和主编一起去印刷厂,会遇到不同报社的编辑们,一起相约小聚。主编点完菜,照例要喝点小酒。我呢,也跟着他们学。这些社交场合的举动,是对我呆板学校生活的有益补充。实习让我有了另外的人生体验,我开始有了旁观自己生活的视角。每一次,当我回到教室,看到同学规矩而幼稚的学习生活,会觉得,我已经从一个众多的平庸的层面跳跃而出。

主编喜欢吃带鱼,每次校对完报纸,惯例会在《开封日报》旁边的小饭馆吃饭,他必点红烧带鱼。他吃得专注而微妙,吃过的鱼骨干净而完整,如艺术品,我也学着吃,老是失败,常常将整个带鱼嚼得碎了。生活不就如这带鱼一样吗,很难梳理得干净而完整,我常常用最简单的方式破坏。

有时候也和主编聊一些社会上的事情,我不知自己未来在哪里,常常开始说话时欣喜,结束聊天时悲凉。回到学校,看到那些正沉浸在考试困窘中的同学,才知道,我过早地进入了社会,提前有了生存的痛感,不知是幸福还是不幸。

彼时,城市对我的启蒙已经完成,这种致命的吸引在于,城市充满变化,让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有目标。而乡村生活却是静止不动的,邻居们的样子是多少年也不会变的,他们养一只羊卖掉,会再买一只。他们种一季麦子收了,会再种一季。就是这样,这种缺少变化的阅读内容,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厌倦了。我不是一个喜欢乡村生活的人。

那么,如何努力留在城市里,成为我的困惑。

在校园里,因为有实习的经验,这让我有了丰富的优越感。除了因为分数高而获得的统招生的生活补助,我还有每学期的一等奖学金,以及在当时还算丰厚的稿酬。在同学的目光里,我是资本家。每一次和要好的同学到校外的小饭馆,看着菜单点菜时,我能体会到,我是一个有社会生活经验的人。

而当我和同学们回到同一个起跑线——就业时,我知道,我的这些优越感,比起那些家境条件好的城市孩子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蕴含的零。

宿舍里的兄弟们,晚上的时候,喜欢听我讲外面的故事。有什么故事好讲呢,想想都觉得有虚构感,拗不过,只好给他们讲我实习时遇到的一些人。印刷厂里遇到我所在的县的人,一问竟然是宣传部的副部长,也是在那里校对报纸。说了很多的话,这对于宿舍的同学来说,总觉得不可思议。是啊,有时候,一个狭窄的空间,或者一个特殊的场所,会将两个人的身份背景抹去。比如澡堂。当所有的人都脱去衣服,那么,对于搓澡的工人来说,肉体背后的身份和他们关系不大,他们搓澡的价格是一样的。同理,在印刷厂校对时,不论我是一个报社的实习生,还是县城里面来的官员,在印刷厂的排版车间,都不过是等着校对的职工而已。这样的讲述,同学们喜欢极了,他们喜欢讨论人生中接近成功的时刻,仿佛多听听这样的励志故事,自己便可以找到成功的钥匙一般。

还有呢,就是,我偶尔会在报社的办公室里值班,每天都会有投稿的人前来,那些人,有的是开封市各个中学的领导们。可是,他们一进入我所在的办公室,就变得谦卑而恭敬。对我一口一个老师。我很是享受,心里想,我如果揭晓我的实习生的身份,他们还会如此小心翼翼吗?

从这些前来投稿的人身上,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人生的假象。或者,在某些时候,我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也像是那些投稿的人一样。所面对的困境也好,所遇到的感情的挫折也好,都不过是源于,我们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而已。

在那间只有主编和我这个实习生两个人的报社里,我充分体会到趣味和变化。这些经历,这些充满未知的变化,和我们单调的学校生活相比较,充满了社会学的样本。我在晚上的时候讲给他们听,仿佛,他们也跟着我实习了一回,且十分热烈。

实习,给了我旁观我大学生活的机会,让我感觉出大学生活的枯燥,那日复一日没有变化的生活可怕极了,会让人缺少动力,会让很多新鲜的想法在重复中死去。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自己回到家乡,从此成为一个永远缺少变化和理想的个体。

有欢喜,必也伴随黯然。但是,多一个人生观景的台阶,总会多看到一些景致。于我,实习就是向高处攀爬时停留的一个台阶,在这里,我发现了自己独立表达自己审美的能力,并且因为这样的能力,我开始在贫穷的内心积累自信,积累属于我的见解,以及面对未知世界时的从容。

同类推荐
  •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传主张爱玲,现代著名女作家,旷世才女,被胡兰成称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再现了张爱玲不世的才华与孤傲的气质,特别是对她与胡兰成与赖雅的两段感情经历进行了细腻婉转的记叙,使人读来感慨万千。
  • 心智的艺术

    心智的艺术

    她是故乡黄土原上一片深秋的柿树叶子,褪尽绿色素,薄得红得像一帧生命的请帖。是那方石磨,磨孔睁着深邃的眸子望着我,似在诉说那方旋转于日月下的热土。是那辆纺车,吱溜作响着,撩逗我一颗发酸的游子寸心。那叫做南凹村的向阳凹形的山原轮廓,常要把我揽入她朴厚、拙讷而温存的臂弯里去。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共收录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散文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散文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出版过,现经整理后再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由毛信德和李孝华担任编著。
  • 空山灵雨(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空山灵雨(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现代作家、学者。小吋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开始创作吋,便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 感悟母爱:催人泪下的115个篇章

    感悟母爱:催人泪下的115个篇章

    妈妈,这个称呼太沉重。1986年,冬天。妇产医院的所有医生都在用一种惊愕的目光注视着母亲:没有一个人见到过母亲这样的孕妇——水肿,本不丰满的母亲像只玻璃熊一样坐在病房里,脆弱得如同一只只需轻轻一捅就会炸掉的气球。而她肚子里的那个我也已经九个月大,随时有做凶手的危险。母亲也是一位医生,不用别人多说,她对于自己的情况心知肚明。
热门推荐
  • 洪荒使者

    洪荒使者

    一个没有几万载岁月前世的青年天宇,一生与劫数灾难相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母。冥冥之中,却巧遇一步古老的穴位神技,独自磨炼,不仅创立了自己的绝学神通,也开始透彻到古老的神秘面纱。
  • 一切皆有可能:奥巴马给年轻人的62个忠告

    一切皆有可能:奥巴马给年轻人的62个忠告

    这本书从梦想、信念、心态、行动、学习等诸多方面去回顾奥巴马的成功经历,并借助独特的视角,从中挖掘出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帮助、有价值的信息,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知道奥巴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同时,也在心中燃起奋斗的火焰。
  • 玄坛刊误论

    玄坛刊误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只要奋斗,你的每一天都在改变

    只要奋斗,你的每一天都在改变

    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心中常怀一颗奋斗的“种子”,但往往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奋斗,该朝着哪一个方向去努力。本书正是基于此,为广大读者指明奋斗的方向,引导读者该如何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从而真正做到只要奋斗,你的每一天都在改变!
  • 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

    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

    本书将从金融危机之下全球经济的现状、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和影响、能源和粮食危机带给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中国拯救世界的博弈谬论、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佳机遇、人民币国际化的途径和战术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展望等层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分析。相信它是你了解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一本重要参考文献,也必将给关心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你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 陆女神命犯桃花

    陆女神命犯桃花

    三年前,陆佳琪不辞而别,三年后,陆佳琪王者回归!当恋人打开心结,两人重归于好!可父辈的恩怨终究是阻止俩人的障碍。十几年前,阴谋暗起,让两家从此分道扬镳。十几年后,陆佳琪与秦麒恒相恋,风云又起!阴谋再出!十几年前的阴谋一步一步被揭开,一件件骇人听闻的事被发现,牵扯出一桩桩事!爆炸案、人体器官买卖……阴谋究竟是何人所为?人心背后藏着多少险恶?利益至上还是情义无价?她为人好强,性格百变,可强可暖,有大格局,是上位者的存在。他少年失去双亲,世界蒙上尘埃,年少老成,年纪轻轻便扛起秦家大梁。俩人披荆斩棘,携手一步步拨开迷雾。
  • 默多克家族全传

    默多克家族全传

    1952年,默多克继承了父亲的小报《新闻报》,短短的三四十年将其发展为跨越欧、美、亚、澳几大洲,涉足广播、影视、报业诸领域的传播媒介帝国。在他的麾下,既有久负盛名的英国《泰晤士报》,也有美国电影界的巨无霸——20世纪福克斯公司。80年代初,默多克的国际新闻集团年营业额达到12亿澳元,他本人也成为新闻界翘楚。默多克报业集团的投资极为广泛,除报业出版外,还延伸到电视台、电影公司、唱片公司、图书公司、足球俱乐部、航空公司、石油钻探等非传统领域。着眼于长远、敢于冒风险、善于撬动资本杠杆是默多克扩张的法宝,将为读者展示默多克的传奇经历和经营奇才。
  • 重生之就做狐狸精

    重生之就做狐狸精

    “你说要是被诚看到这些照片,他会怎么想呢?”李倩倩居高临下,嘴角扬起,看着夜心的眼神满是冰冷。“为什么?”苏心仰着头,努力的吸了吸鼻子,才没有让自己哭出了声,她使命的咬着唇,说什么也不让自己在李倩倩的面前流泪,她的声音悲伤但却平静,甚至带点麻木。“这个男人是你介绍来教我画画的,我根本就不认识,那天我生病发烧,意识根本就是不清醒的,这些事是你让他做的,这些照片是你故意拍的……
  • 曹文贞公诗集

    曹文贞公诗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穷人与富人的50个思维差异

    穷人与富人的50个思维差异

    富的品质、富的欲望、富的理由……认识富有,把握富有,创造富有,驾驭富有。富有的人们都一样,有着卓越的胆识和实践的勇气,而贫穷的人每天只能望着别人的富足而催眠自已。其实,真正从梦想到现实。只是思维上的一小步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