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0800000003

第3章 叛逆少年

这个少年一边不肯明说否认上帝存在,以免得罪上帝,一边却坚决地确定自己什么也不相信(虚无主义)。他不肯再祈祷,却用了外交手段,把这个责任推给上帝;他表现出一种似乎忠诚的态度,底下却掩埋着藐视;他又强迫上帝在他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其一,这可不是上帝习惯的事情。这样迎合世俗的屈膝跪拜,对他锻炼自重并没有好处。

哥哥出生五年之后,母亲又生下俾斯麦。那一年拿破仑刚逃离厄尔巴岛回到法国,维也纳大会正好解散,普鲁士同欧洲达成新的联盟。1815年4月2日,法国皇帝在巴黎宣布反对此联盟,而当天早上,柏林的居民则从报纸上读到,尼朴甫的老俾斯麦新得了一个儿子。

这个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和母亲不对付,稍长大一点,更是与她针锋相对。他十分维护他的家人,后来却并不避讳向陌生人承认他和母亲的敌对关系。在数百次的谈话中,他从不说他母亲一句好话。一直到老,他都坚持说她是个女性版的腐儒,并不关心他的成长。他谈起她的时候总带点怨怼的腔调,说她“几乎没有柏林人说的‘慈爱之情’”。他又曾说:“我总是觉得她对我苛刻而冷淡。”

他还是个孩子时就曾因为两件事情记恨着母亲。有一年冬天,他母亲在柏林款待宾客,因为房子太小,他父亲得把自己的床让出来——这孩子绝不肯忘记这事。还有一次,是俾斯麦指着他一位贵族祖先的画像讲他的事迹,讲得十分得意,而出身中等人家的母亲则把这幅画像收了起来,并教育他别再拿祖先的事迹说事。这两件事都令小小的俾斯麦十分难过,对他日后影响深远。

俾斯麦儿时的那些回忆就充分体现了他是个骄傲的孩子。有一次他的哥哥对他不好,他就离家出走,在菩提树下的大街上徘徊。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他躲在屋里听见几个男客人疑惑地说:“这是个男孩还是女孩?”后来俾斯麦回忆说:“我很大胆地回答:‘先生,是个男孩。’他们听了很吃惊。”

他在学校成绩并不算好。到了晚年,俾斯麦仍对他8—13岁在柏林的柏拉曼学校所度过的光阴十分在意:“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去读书,从此以后,对我来说家就不像家了。从开始上学起,我所受的教育就仅限于学习知识,其他统统抛弃,那时候我就有切实体会了。”因为他把母亲看作家庭中的掌控者,所以把在寄宿学校所遭遇的一切都归咎于她。他经常诉苦说,在学校时吃的是隔日的面包,课程要求非常严厉苛刻,冬天的衣服不够保暖,纪律要求则是“毫无人性的严苛”。80岁时,俾斯麦常对人说:“我们上学的时候,他们用一把细长的刀子把瞌睡的人戳醒。”日耳曼人的民族主义,雅恩的信徒们那种过火的自由主义,加上对贵族的批判(俾斯麦是贵族的分支,会受到教师们的攻击)揉在一起,使得10岁的俾斯麦心里加倍地觉得自己是武士阶层的一分子,就更加反对和痛恨他母亲所持有的自由思想。“我从来都吃不饱……肉总是太硬。我们早上五点半就得起床,6点到7点得写作,他们待我们还不如军队待新入伍的士兵。进行剑术比试的时候,我们的手臂经常受很重的击打,留下的伤痕要好几天才消失。”这个少年如此渴望回家。假如这所学校坐落在官署附近,可以偶尔见到国王坐马车经过,那就好得多了!可惜这所学校在郊外,所见的一切事物都寂寞讨厌。“有时我从窗户向外望,看见农人驾牛耕田,都不禁眼眶含泪。我想家想到生病。”

所以他总在盼望放假——家里答应他放假就可以回家。谁知他母亲却写信告诉他说,她七月要去海边避暑,所以他得住在柏林。他读了信,恨得不行。这样的事发生了不止一回,每个夏天基本都如此。有好几年他都没有机会回家去看看他们的房子、花园、田地、粮仓、马厩、铁匠铺和村子。后来他评价学校生活说,简直像是劳教所。

所以凡是他母亲给他的,她喜欢的,她教给他的,他都觉得是不好的。

他又长大几岁之后,认为他母亲的交际和野心都对这个家庭十分有害。她每年都在尼朴甫引进新的农业机器、耕作方法,因为觉得丈夫过于守旧又太好说话,什么事都办不成,所以她要革新。冬天她要求丈夫和她一起到柏林去,俾斯麦家族住在那里某处——因为住尼朴甫“不够时髦”。和丈夫坐马车去赴大臣的晚宴的时候,她会精心打扮,俾斯麦永不会忘记她那时的模样。“我记得很清楚,就像今天刚刚看到一样。她戴着长手套,穿高腰的裙子,头发卷成两团,上面还有一根很大的鸵鸟羽毛。”“自由党”这个词,他最早是从他母亲那里听到的。还是一个半大的孩子时,母亲要他去买报道“七月革命”的《巴黎报纸》——可能只因为她喜欢谈论“自由”,他却看不起这样的事。后来他写道:“她生日那天,有个男仆到学校接我回家,我看到她屋里摆了很多野百合花,那是她特别喜欢的;还有很多衣服、书籍,各种小东西,都是别人送的礼物。之后就是宴会,来了很多年轻军官……还有馋嘴的老头子们,戴着宝星徽章。有一个女仆给我送来鱼子酱,或是其他好吃的——足够毁了我的脾胃。仆人们偷了多少东西呀!……我没受到良好的教育。……我的母亲更喜欢应酬,而不是关心我们。……(大部分家庭教育)都是两代轮流的,一代挨打,一代不挨打。不管怎样,我的家庭的确是这么回事。我属于那挨打的一代。”

12岁到17岁,他进入格洛克洛斯特高等学校学习。他发现学生们对贵族的怨恨日益增长,而他们大多是有些学问的商人阶层的孩子。这也导致他对自己门第骄傲的增长。这时他住在他父母位于柏林的宅邸中,冬天父母也来到柏林,母亲兴致来了就吩咐他做这做那,父亲则随他自便不加干涉。到了夏天,俾斯麦就只好跟比他大5岁的哥哥在一起,哥哥已成了位学者——“专门研究生活的物质方面”。除了哥哥外,只有一位家庭教师和一个女仆陪伴着他。在这对个人性格形成至为关键的几年,他却乏人指导,一切只能自行摸索。从7岁到17岁,奥托·冯·俾斯麦没见过一个他愿意效仿的人物,除了他的父亲,也没有任何他能够去爱的人。我们能责怪他这么年轻就变成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吗?

他的父亲“不是一个基督徒”,俾斯麦曾这么评论。他的母亲信奉接神派,父母都不去教堂。施莱尔马赫是这对夫妇给孩子请来的宗教老师,这位先生认为祈祷是走向神性的一个过渡点,他之所以劝这两个少年祈祷,不过是因为祈祷能雕琢人的个性。俾斯麦的母亲热衷于一位来自史威登堡普雷沃斯特的女预言家梅斯梅尔的诸多学说(她的儿子说:“别的事情她都很明白,唯独这种事上犯糊涂。”),她相信自己能看到圣迹。因为丈夫的文法有些不通,她就看不起他,但是她从来也没法瞒过他。费迪南曾经带点诙谐地对一个朋友说:“她虽然能看到圣迹,但聪明还不够用,看不到羊毛的价格在收摊的时候会比市场刚开门的时候低呀!”

俾斯麦的母亲总是对儿子们不满意,父亲却并不如此,总是为他们感到高兴。他曾说:“我看了你的成绩通知,总是很得意。布罗家昨天在这里做客,我把通知给他们看,他们都称赞你,我很高兴。”母亲则说,“你得看看四周,听听人们对于有学问的人是怎么判断的,你得好好听,这样将来才能明白你还要做多少事,才能自称为有学问的人。”俾斯麦14岁的时候,有一次摔下马,她说:“我的宝贝奥托,你父亲说,你要是控制不了你的马,你就很容易摔下来。因为你的马鞍不好,那不过是一堆旧衣服嘛!”

俾斯麦本来就是个骄傲的孩子,又遇上这些违背他心意的事,所以变成了一个喜怒不定,性情跋扈的少年。他唯一擅长的就是日耳曼语,历史并不出色。15至18岁在第一班的时候,教师对他的评语有时不太好,如“性情骄矜,对教师不够礼貌”。他早上总想睡觉,到了下午才精神起来,这是神经敏感的人的特点——他一生都没法摆脱这种特性,一定要到了晚上他才会精神焕发。

这个苦闷的少年只有一样慰藉,可说是欢乐的解放,那就是比他小12岁的妹妹玛尔维妮,父母的宝贝,他的玩具。14岁时他写道:“玛尔维妮不得了啦,她会说法文,她会说德文,都随便她。”15岁以后,他放假时可以回家。他在一间农舍里,“和一个农夫的美貌妻子聊天,打发了几个小时”。到了16岁,他曾在邮车里和一个“秀丽的保姆”有段小冒险史——那个女子晕倒在他怀里。他还请求他的哥哥帮他送一件求爱信物给邻居的一位女子,但礼物是匿名的。这个15岁的少年在乡下写的信显示了他心里充满了怀疑主义:“星期五那天,有三个少年越狱逃走,一个是纵火犯,一个是强盗,一个是小偷……那天晚上尼朴甫的驻军总共有25人,出发去捉这3个人。……当两拨队伍相遇的时候,驻军很慌张,和逃犯相互喊叫,不管是驻军还是逃犯全都害怕到不敢答复。”

这样下去,到了十七八岁,他变得什么都不相信啦。他最早的政治信条十分简短,就出自他的普遍怀疑主义。17岁毕业的时候(同年歌德去世),他讲道“如果不是一个共和派,至少也相信共和是立国最合理的体制。……这些见解依然还只是理想,不足以推倒我与生俱来的普鲁士人的忠君情感。我的动摇点是在法权方面。”他视布鲁图与哈尔莫狄欧斯为罪人、造反者。奥地利诸侯中那些对抗皇权的人都令他十分恼怒。

在他的记忆里,关于国体的这些空泛思想,只有两次使他确定了附和的党派。这两次都体现并发扬了他的个性。在学校时他已经反对古老派的议院演说,说“受不了他们朗读这种粗鄙与充满咒骂的演说词,……这是荷马笔下的英雄们在战斗之前习惯用来自我激励的”。他既反对充满空话的演讲,也反对表演性的动作,认为动作和激情都应该出于本能。他指责特尔,评论说:“据我看来,无论怎样善于射箭的人,都有很大概率把孩子射死而不射中苹果的。与其射自己的儿子,不如抢先把奥地利总督射死,不是更自然,更高贵吗?对于残忍的命令,就该这样反对,这才算是表达了公道的愤怒。我可不喜欢躲藏埋伏。”

他对宗教信仰所持的反对态度,却是出于极为清晰的思考。俾斯麦16岁行坚信礼,对此他说:“我从小就习惯祈祷,现在却不再做了,这并不是我把祈祷看得无足轻重,而是我的信仰更为成熟。因为在我看来,祈祷和我个人对上帝之性的思考相冲突。我对我自己说,要么是上帝因为无所不能而将每事每物都规定好了,即所谓不依赖于我个人的思想和意志,(祈祷也没有用)……要么就是如果我的意志不依赖于上帝,反而相信上帝能够被人类的祈求所改变,那人类也未免太自大了。”

他的这一系列推理正是唯一值得注意的地方。他从小就接受怀疑主义的教育,性格也多疑,不能靠自己的思考成为一个信徒——这两层都依赖于他自己和他的父母。但是他的推理过程显示他从小就是一个自傲的务实主义者,周遭的环境都叫他让步,他才肯让步给一个较高等的权力。这个少年一边不肯明说否认上帝存在,以免得罪上帝,一边却坚决地确定自己什么也不相信(虚无主义)。他不肯再祈祷,却用了外交手段,把这个责任推给上帝;他表现出一种似乎忠诚的态度,底下却掩埋着藐视;他又强迫上帝在他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其一,这可不是上帝习惯的事情。这样迎合世俗的屈膝跪拜,对他锻炼自重并没有好处。

他第一次觐见国王,就存在相同的情况。

同类推荐
  • 李煜与《花间词》

    李煜与《花间词》

    在中国文学史上,南唐是一个永远不能被忽视的时代,就在这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一位足以彪炳千秋的词坛巨匠,他就是享有“千古词帝”蛊誉的李煜。即使时隔千年,当我们翻开书卷诵读他的词作时,脑海中仍然会浮现出那清新俊朗的“词帝”形象。那么,李煜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才情融入到词作当中的?
  •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而是一本奇特之书、感人之书,承载着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哲理思考。江隆基不仅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他对是非有很高的判别能力,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随声附和,听风办事;不愿做违心之事、发违心之论。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懂得高等教育的规律。平日工作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有基于“定见”的“定功”。北大七年,他尊重马寅初、周培源、汤用彤、侯仁之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办出了北大“发展最好的时期”;兰大七年,他排除各种干扰,不顾“左”的威压,办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 谭东之歌

    谭东之歌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谭东不愧是这样的好同志,好战友。我为之精神感染的同时,也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弘扬谭东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谭东虽然走了,但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曲《谭东之歌》,满怀着诗人的一片赤诚,携带着时代的主旋律,讴歌我们的英雄。谭东不仅是我们公安系统政治工作培养和树立的重大“典型”人物,更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 唱着情歌走向彼岸花开:仓央嘉措的诗与情

    唱着情歌走向彼岸花开:仓央嘉措的诗与情

    从一个穷困喇嘛的儿子,到最为尊贵的活佛,身居庄严神圣的布达拉宫,却向往自由率性的凡尘俗世,重权高位,于他不过是禁锢自由的牢笼。种种奇妙又无奈的际遇,使他看到了权势斗争下人心的险恶与扭曲,也让他懂得了人世间真正的智慧与安宁。他是悲悯众生的活佛,也是多情的诗人,他的情歌唱响三百年,至今不衰。
  • 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

    虽万劫而不灭求学求真之心:冯其庸传

    冯其庸是我国著名的红学研究学家、著名艺术家、著名考证学家。他出身于贫寒之家,从童年起他就饱受苦难,历尽艰辛,由于家境贫寒和时世动荡,小学和中学曾经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可以说,他主要是凭着不懈的个人奋斗完成学业,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代学术、艺苑大家。
热门推荐
  • 阿Q狗流浪记

    阿Q狗流浪记

    别认为阿Q太阿Q,当下次面临挫折和失败时,何不找个好借口让自己阿Q一下,但是可别阿Q太久,试着消除心中的种种怨气。勇敢无畏地面对挫折,分析真正的失败原因,那么将获得的不只是精神上的胜利,而是更有实质的胜利,再次找回生活的信与勇气。心情苦闷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打击,看看阿Q狗的故事,学习阿Q狗的精神,才不会因碰到一鼻子灰 而丢了好心情。你准备好了吗?
  • 情折扇

    情折扇

    天降横祸,父母双双惨死,年幼的元自由身怀绝世功法,成为了万人追杀的对象!青梅竹马为救他,身死道消,万念俱灰之时,突破枷锁,化身成魔,屠天灭地!入圣门,得至宝情折扇,剿灭魔门阴谋。但致命伤却让他几乎魂飞魄散,折扇出,化阴阳,习得绝世功法。奇遇,探险,他将如何完成他的修真之路……
  • 七个人的火车

    七个人的火车

    我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拿出自己的真诚,讲自己的故事,竖起“自己的灯塔”、展开“自己的路”呢?那位在我的文章里本来应该出现的主角,那位年轻人,那位市里第六把手的女婿,这一刻,已经隐在了火车上这七个人的故事的背后,如同阿拉伯故事里传说的魔瓶中的怪物一般,随着车轮轧击铁轨时发出的咔咔声,逐渐地从我脑子里飘出,散去,踪影皆无。
  • 世界惊天谋杀秘密档案

    世界惊天谋杀秘密档案

    他们是领袖,是轰动一时的大人物,然而却以不为人知的方式被人谋杀,究竟是什么原因?里面又存在什么惊天阴谋?这就是本书欲向读者揭露的秘密之所在。
  • 若爱有明天

    若爱有明天

    本书由八个独立的短篇小说构成,讲述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生活,在孤独中远行,又在各自的爱情中漂泊沉沦的一群人,小说主人公有着各不相同的身份与境遇,中间有作家、画家、歌手、设计师、现代艺术家,也有志愿者、酒吧舞者、夜总会陪酒、精品店销售,生命的多变与无常改变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使原本不会有交汇的灵魂彼此相遇,相爱,即便有些感情无法长存,终究期待明天。
  • 雪花那个飘

    雪花那个飘

    1977年的冬天,北国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大雪,知青赵长天在高考途中胃病发作无法行进,暗恋他的乡村女教师刘翠翠费尽心力,在最后一刻跌跌撞撞将赵长天背进考场,结果耽误了自己的高考。赵长天如愿以偿走进大学校门,而刘翠翠黯然神伤地返回山村……
  • 佛说尊那经

    佛说尊那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皇后之妹

    皇后之妹

    穿越成世家嫡女,家世显赫,有个内定太子妃的胞姐,运气很好?周清华无语问苍天:爹不爱、娘早死、祖母不亲,庶兄庶姐站对面。这是怎么一手烂牌啊?所以,周清华只好加倍的努力求上进。
  • 物犹如此

    物犹如此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嫡妃,王爷乖莫闹!

    最强嫡妃,王爷乖莫闹!

    被迫嫁给由狼奶大的残暴王爷,将军府嫡小姐一哭二闹三上吊。折腾了两年,死了。唐芸穿越而来,顶替了“狼”王妃的位置。**前世,做了半辈子特工,到头来,被人一枪爆头。这辈子,唐芸只想金盆洗手,和自家好“狼”君,相敬如宾的过日子。奈何,府上银子入不敷出,全进渣男渣女手,穷的连下人月钱都付不起。奈何,自家从小长在狼堆,不识字,不懂人情世故的夫君,老被人嘲笑,当枪使。奈何,一堆女人眼巴巴的往她夫君面前凑,拼命败坏她的名声,就想进府坐她的位置。她是那么好欺负的?谁知,小日子正过得风生水起,怀着包子,数着银子,皇帝居然让她夫君上战场?被迫在家待产,谁知,包子刚满月,就传来她家夫君投敌造反另娶美娇娘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