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44700000004

第4章 论艺术作品的层次(2)

据说佛教徒通过苦修能够在一粒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这当然是一种宗教传奇。然而以此来比拟艺术是恰当的。不论是宏大的历史画卷、大型的交响乐、多幕剧,还是优美宁静的小夜曲、寥寥数笔的山水、半句苍凉的古诗,总之,任何完整的艺术欣赏都是从一个起点(第一、二层次)走向人的整体存在和过程,即走向作为整体的人生和历史,这也就是从局部走向整体,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刹那走向永恒。“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真是“一句一情,一情一转”,在这一唱三叹的深厚韵味中内含着对整体人生的无限感慨。整体的人生和历史作为思维概括的结果,本是理论的对象。然而在这寥寥数语之中我们却接触到整部人生和历史,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感觉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变成了理论家”。(11)

有人总想把艺术还原为一人一事一物,白居易说:“一吟悲一事”,王船山也说:“一诗止于一时一事”(12)这是不正确的。中国美学常常强调“文已尽而意论艺术作品的层次有余”(13)“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14)“言有尽而意无穷”(15)的艺术效果,如果诗“止于一时一事”,要想产生这种一唱三叹的韵味是不可能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16)“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17),这也就是“意在言外”。“意在言外”有人说是蕴藉含蓄,有人说是整体的意义存在于局部(“言”)的相互关系之中。其实,我们也不妨把这种“言外”之“意”,看作是第一、二层次(“言”)之后微远的人生感和历史感。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来研究美和艺术,他们把美和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数学关系。这构成西方美学一个强大的传统。从托马斯·阿奎那、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到赫尔巴特、齐美尔曼到鲍桑葵以及上文提到的贝尔、佛莱和朗格,都是想在抽象的结构形式中去寻找艺术的灵魂。鲍桑葵说:“正如科学的必然性透入并且扩延到事实领域一样,我想,同样地,抽象图案的表现性,依靠为想象服务的经验也透进自然与人的领域”(18)作为新黑格尔主义者,他把抽象图案之对于艺术的意义等同于科学规律之对于自然的意义。然而,中国美学的思路却与此截然相反。钟嵘说:

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9)

把艺术的根源归结为能够激起人们种种情思的人的生活,即人生以及由无数人生汇集而成的历史。韩愈说:“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20)陆游论诗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21)“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22)”严羽也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23)都一致认为艺术的真髓正根源于人生的历程。

因此,所谓诗人,就是能够从每一生活现象(包括社会和自然)中领悟到其所蕴含的人生和历史的深层意味的人们,或者说,是对这种蕴含在生活现象中的深层意味特别敏感的人们。譬如秋风,在人类生活中已不是一种冷漠的自然现象,它作为岁月消逝的标志最易于引起诗人们的诗思,他们唱道:“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坐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李璟词也写道:“菡萏香消碧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评道:“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是深得诗人之旨的评语。

不同艺术作品的种种深层意蕴有着不同的情感倾向,或凄冷荒寒:“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或闲淡而空漠:“时倚檐前树,远望原上村。”或充满生活的暖意:“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它取决于艺术家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世界观中的深层部分),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中的“哲学意识”。但这种深层意蕴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意识。哲学意识即使比之科学意识包含有更多的直觉、情感、意志的成分,但其直接对象毕竟是抽象普遍的规律、目的和本质。而审美意识尽管蕴含着与哲学深层部分密切相关(但不等同)的人生感和历史感,但这毕竟是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消融在有限中的无限。我们既要看到二者的联系,又不能忽视二者的区别。

艺术的深层意蕴对艺术的第一、二层次有着无可置疑的决定作用。对整体人生和历史的情感态度制约着绘画的色彩、布局、用笔、体裁、题材等的选择,其他如文学、音乐、戏剧等无不如此。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受道释思想影响,在严峻的现实之外,在田园山水之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他们对人生和历史在孤高淡泊之中固执着一种苍凉空漠的情感态度。因此在他们的笔下,“渡头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野水参差落涨痕”,“寂寞沙头一簇船”。在画面的布局上,也往往是残山剩水,据守一角,留出大片空白,使人体味到一种邈远而苍凉的人生感和历史感。而山水画北宗祖师李思训的“庙堂气”几乎一直为后代画家所鄙弃。在诗词中夕阳、暮春、晚秋也就自然成为层见叠出的内容了。反过来说,特定的第一、二层次也表现着特定的深层意蕴。

人生感和历史感的区别是有意义的。虽然二者总是难解难分,但不同作品往往有着不同的偏重。以个人、家庭等个人生活经历为题材的篇什,往往从中唤起一种微远的人生感。而以国家、民族等重大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又往往以浩大的历史感的触发为其特征,“千古兴亡多少事”,“闲将冷眼阅沧桑”。在美学风貌上,前者往往是优美的,后者往往是崇高的。历史题材多为宏观的历史兴亡,过于微末的人事,由于对历史进程影响甚小,人们一般对之已不感兴趣。当代题材宜写微观的现实生活,而对时代进程在历史中意义的整体把握往往还有待于以后。

正如不同感官媒介对于艺术的价值不是相等的,不同生活现象对于艺术的意义也有所不同。桑塔亚那说:“爱情使我们成为诗人,死亡的临近可以使我们成为哲学家。”其实死亡又何尝不被称为艺术的永恒题材呢。故乡、童年、爱情、死亡等是个体过程(人生)的关键点,民族和王朝的崛起、衰亡及其重大事变等是族类过程(历史)的关键点,因此它们最易成为艺术的内容。“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

历史主题与人生主题在艺术中的演变与在哲学(深层部分)中的发展是有联系的。古典哲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偏重于对人类总体的考察,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历史哲学。现代哲学(如存在主义)着眼于对人类个体的探索,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人生哲学。艺术中的演变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古代世界是外部的、客观的世界,在它里面,社会就是一切,人什么都不是。这说明了为什么希腊悲剧中的登场人物只能是神、人神、皇帝和英雄——社会、民族的代表而不是个别人的缘故。”“基督教世界(按:指近代)是内部的、精神的、主观的世界,人的个性在那里面是高贵的,就因为他是人的缘故:因此,在莎士比亚的悲剧里,李尔王的小丑自有其地位,正像李尔王自有其地位一样”(24)。

黑格尔根据理念的自身发展,根据理念不断摆脱、超越外在物质的过程,把艺术历史地划分为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在象征艺术中,理念还是朦胧的、潜在的,理念被外在物质所淹没。古典艺术“达到了最高度的优美”,这里,理念与感性形式获得了完满的统一。而在浪漫艺术中,理念又破坏了与形式的和谐而超越了外在物质形式。黑格尔的这些论述在现象描述的意义上与历史事实基本相符。从艺术史来看,人生感和历史感的追求显得愈来愈自觉。到了现代,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大有突破、摆脱第一、二层次的趋向,为了表现特定的人生感和历史感,艺术家们不惜破坏感官媒介必要的愉悦性,并以荒诞的人事代替生活的如实再现(如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同类推荐
  • 教你中国绘画史

    教你中国绘画史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教育电影发展简史

    民国时期的教育电影作为特定时期的一种特殊电影现象,具有与常规电影不同的特色。首先,从电影艺术形式来看,教育电影多是以科教片、社教片为其主要的存在形态。其次,从作为社会机构的电影业角度看,教育电影除了作为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的教育手段得到推行外,也担负着对社会个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从而在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权力话语之间形成了一种相当密切的结合及共谋关系,并且进而决定了教育影业在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可以说,民国时期教育电影的历史是此期电影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与同期其他电影样式互相影响、共同演进的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社会关联和内在的逻辑必然性。
  • 皮影戏

    皮影戏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皮影戏》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热门推荐
  • 封魔执事团

    封魔执事团

    [团队爽文]魔君破封,飘渺大陆生灵涂炭。一群少年承担起传说中执事堂的重则,大陆安危,由他们守护。
  • 顾北如初

    顾北如初

    三年前,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父母,她也因此丧失了所有的记忆。三年后,她被一只萌萌的小包子抱住大腿:“麻麻,给我生个妹妹吧!”她:……邪魅嚣张的他站在她跟前,宠溺一笑:老婆,我们去生孩子吧。她:……谁能告诉她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抗命3

    抗命3

    根据侵华总司令冈村宁次发动1942年华北大扫荡史实撰写,深度描述缺粮少弹没钱的艰苦时期,八路军怎么齐心抗日、团结百姓,为了打鬼子、救乡亲,大好男儿不惜一切代价乃至违抗军令。
  • 幽灵特遣队

    幽灵特遣队

    海军少校梁夜,在结束了一次军事行动后;被安排成立一支五人特遣队,负责执行普通部队无法完成的特殊任务。特遣队成员全都是拥有特殊能力的异能者,在梁夜的带领下;他们不断和隐藏在黑暗中的危险对抗,履行着军人保家卫国的职责。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这是一个充满真挚情感的故事,这里涌现着一群热血正义的年轻军人。“以我披风染血,护你一生无恙!”——梁夜
  • 只要在路上,全世界都会帮你

    只要在路上,全世界都会帮你

    在马来西亚,最最次在异国在老外面前吐英文的囧样,我至今记忆犹新。
  • 摇曳的梦

    摇曳的梦

    十八岁是青春期混乱不堪的一道门槛,每个人都曾困惑过、迷茫过,女作家用细腻的感情刻画了一群徘徊在青春门槛的少男少女。通过主人公以及每个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变化和非常别致的语言,透视了新世纪青年人的情感生活。本文的主人公琳,遇到了可人的老师后,自以为是走进了轰轰烈烈的爱情漩涡里,并出演了一系列对人体艺术的追逐、探讨,而不能自拔……身心遭到了极大的损伤,好在有一大帮子正直、善良的同学、朋友的关爱,使她走出痛苦的渊薮。
  • 班主任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班主任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本书所提及的每一条建议,都结合了家庭教育的实际和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行为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分析全面、论证合理、思想深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此外,在列举的故事中,吸取了大量的外国事例,令读者耳目一新,其教育方法巧妙,易于操作。不论是观念上还是方法上,对我国的家庭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 欢喜亦是喜欢

    欢喜亦是喜欢

    世界上对你好的人有很多,可愿意指引你变得更好的人寥寥无几。爱你到极致的人不愿束缚你,他们更希望你在他们能离开他们时能拥有独自披荆斩棘的本领。真正的喜欢,是小心翼翼仔细斟酌,是想触碰却又缩回的手。这样小心翼翼地喜欢着,低调中透露着一股坚定。
  • 良缘

    良缘

    作为一个散养大的乡下小丫头,皎月有青梅,也有好几只竹马。不过有一只不太一样!时人都说颖阳侯冷冽傲慢,可对媳妇那真是宠得没边儿了!皎月哼道:“咱俩谁宠谁,这事得论道论道。”
  • 真假泰山(人猿泰山系列)

    真假泰山(人猿泰山系列)

    人猿泰山系列是一部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丰富想象力的书,是一部教给孩子动物是朋友、大自然是家园的温情冒险小说,是一部中小学图书馆和孩子的书架上不得不放的书,是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的睡前故事。小说情节奇谲精彩,主人公强悍而无畏,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充满着浪漫英雄主义的丛林世界大门。译者的话:上世纪四十年代,我们在读初中时,《人猿泰山》作为世界名著,曾经风靡一时。每逢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几乎满教室争说泰山。当时,这部奇趣曼妙的小说,已经在我们心里扎根了。1988年,我俩六十岁退休后,曾到各地旅游,顺便到各省大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查询此书,不但译本遍寻不得,连原文本也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