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4100000003

第3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1],曾子侍[2]。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3],以顺天下[4],民用和睦[5],上下无怨[6],汝知之乎?”

【注释】

[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无事闲坐。[2]曾子侍: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侍: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3]先王:指古代像尧、舜、禹、汤等一样英明贤圣的君王。[4]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的人和顺。以,用来。[5]民用和睦: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6]上下无怨:上,做官的、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

【译文】

孔子在家中闲坐,曾参在一旁陪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评析】

这几句话作为本章的引子,尤其是后一句话以提问的形式,点出孝与道德的关系,孝与天下一统的关系,孝与为人处世的关系等。同时本句话也是《孝经》全文的楔引,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试想,一个人如果有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都适用的神通妙用法门,那么这个人将是怎样的神清气爽,他的人生又是怎么样的妙不可言呢?而这个不二法门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孝。

【现代活用】

一生孝顺母亲的“文化战士”

鲁迅的母亲姓鲁,出生于绍兴乡下一个封建家庭。鲁迅去南京求学的时候,母亲就给他定了亲。女方叫朱安,是个没读过书的缠足姑娘。鲁迅一再要求退了这门婚事,但他母亲坚决不同意,说退聘有损两家名声,会给女方造成嫁不出去的痛苦。鲁迅要求朱安放足读书,但对方一样都没有做到。

1906年,鲁迅在日本留学,接到母亲的信,说她患病,要鲁迅回绍兴探亲。其实母亲健康如常,只是听到谣言,说鲁迅在日本有了妻子,所以赶忙让他回家娶亲。当年7月初,当鲁迅赶回家中,只见客厅张灯结彩,中间贴了张大红纸喜字,一切都明白了,为了不伤母亲的心,鲁迅默默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奉命完婚,行礼如仪。入洞房那天晚上,鲁迅对着新娘一言不语。第二天清早,他就独自搬进了自己的书房,过了三天,他就离开家乡踏上了去往日本的征途。

青春时期的鲁迅就被“母命难违”的封建礼教剥夺了男女情爱的权利。他曾对许寿裳说,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实,鲁迅何尝不知道爱情,但是他不愿让母亲为难,他那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爱情种子被礼教的“恶魔”吞噬了整整20年,直到后来他同许广平同居为止。

鲁迅出于对母亲的爱,宁肯牺牲自己,吞下了“无爱婚姻”的苦果。他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母亲。

1919年,鲁迅任职于北京教育部,他买下了八道弯的房子。先同二弟周作人夫妇迁入,然后回绍兴接母亲和朱安来京安居。三年后,因常与周作人夫妇发生摩擦,他不得不离开母亲,带着朱安另住砖塔胡同小屋。

过了没多长时间,鲁迅看到65岁的老母亲在周作人家得不到一丝温暖和照顾,时常受到二儿媳妇的嫌弃。他再向各方借贷,买下阜成门内西二胡同一座四合院,将母亲接了过去,让老人得以安度晚年,直到85寿寝。

鲁迅把母亲接到阜成门家中后,他竭尽所能地孝顺母亲,将最好的大房子让母亲住,自己则独居屋后一间简陋的小房充当书房兼卧室。他那时已经四十余岁。但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外出上班,必去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出去哉!”回家时必要向母亲说声:“阿娘,我回来哉!”每当晚餐以后,他总伴着母亲聊一会儿天,然后回到书房工作。每当他领到薪水的时候,照例要给母亲买她爱吃的糕点,让老母挑选后,才将剩下的一下部分留下自用。除了交出一个月的家用,还每月给母亲26元零花钱。如此种种,在鲁迅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做儿子的规矩。

鲁迅的母亲非常爱看旧小说,她经常让鲁迅提供。鲁迅或是自己去买或是让别人代买,将一本本小说如张恨水的章回小说,鸳鸯蝴蝶派作品,源源不断地送到母亲手中,即使他后来到了上海,仍从未间断过给母亲寄书。除了书籍,还寄羊皮袍料、金华火腿等衣物食品,每月的家书也从不间断。

有一次,他母亲为修绍兴祖坟之事写信给鲁迅。信中说这笔钱应该三个兄弟共同分担。鲁迅马上回信说,这笔费用他早有准备,现已汇到了绍兴,要她不必向二弟周作人提起,“免得因为一点小事,或至于淘气也”。鲁迅情愿自己节省,也不愿使母亲生气。他母亲看到此信后,十分感动,对人说:“他处处想得周到,处处体谅我这老人。”

鲁迅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也因此家道中衰,几十年来他把供养母亲和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压在自己肩上。他时常对人说:“我娘是受过苦的,自己应当担负起一切做儿子的责任。”另一方面,他母亲也逢人便夸鲁迅孝顺:“他最能体谅我的难处,特别是进当铺典当东西,要遭到多少势利人的白眼,甚至奚落;可他为了减少我的忧愁和痛苦,从来不在我面前吐露他难堪的遭遇,从来不吐半句怨言。”

受人尊敬的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他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品德。

深厚的师生之谊

徐特立是毛泽东青年时期最为尊重的老师之一。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即使在几十年之后,当上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仍旧对师恩念念不忘。他曾经说过:“徐老是我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最敬佩的老师。”他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用“土寿桃”给徐老祝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37年初,适逢徐老60大寿,这时正是毛泽东工作最繁忙的一个阶段。因为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来延安,所以毛泽东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1月31日晚,毛泽东又工作了整整一个通宵。到第二天黎明,警卫员看他一夜一直不停地工作,于是又一次请他休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我老师徐特立的寿辰啊,他也是大家的老师,我还要写贺词呢!”说着,他提笔为徐老写了一封含有浓浓情谊的长信,在信中热情颂扬徐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而作为徐老的学生,毛泽东这样写道:“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一番话不仅深深地感动了徐老,而且感染着后世的每一个人。

当写完这封长信的结尾之后,毛泽东仍然顾不上休息,他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就赶去寿堂亲自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事无巨细地检查了一番,直到每个环节都落实了他才放心。

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瓜子、花生、红枣伴着60个热气腾腾的“寿桃”——大馒头,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将教堂挤得满满的,等待着徐老的到来。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徐老头戴一顶鲜艳夺目的大寿帽,在毛泽东等人的陪伴下走进来,人们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纷纷起身祝贺。大家热情地将徐老团团围住,每个人都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徐老敬献寿酒。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中国文艺协会的同志们朗诵了一首由丁玲、周小舟、徐梦秋等一起为徐老凑成的祝寿诗:

苏区有一怪,其名曰徐老。

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

故事满肚皮,见人说不了。

万里记长征,目录已编好。

沙盘教学生,AIUEO。

文艺讲大众,现身说明了。

教育求普及,到处开学校。

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

毛泽东听了之后十分高兴,他说:“前两句写的是长征时的神态,很好。‘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真是这样,很真实。末尾两句也好,‘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跑上来为徐老系上了一条红领巾。徐老笑容可掬,沉浸在欣慰与感动之中。毛泽东也起身祝贺,真切地献上对老师的现场祝词:“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您长命百岁!”

尽管真的能够长命百岁的人屈指可数,但这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祝愿,也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爱戴,它跨越了身份的差异,更跨越了时间的流逝。正是这一份诚挚、厚重的情谊,成就了毛泽东与徐特立之间师生情的百年佳话。

【原文】

曾子避席[1]曰:“参不敏[2],何足[3]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4]也,教之所由生也[5]。复坐[6],吾语汝[7]。身体发肤[8],受之父母[9],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10],扬名于后世[11],以显父母[12],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13],中于事君[14],终于立身[15]。”

【注释】

[1]避席:离开坐席。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2]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不敏,迟钝,曾子自谦之词。[3]何足:那能够。[4]德之本:德行的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5]教之所由生:教,教化。由,自。[6]复坐:返回坐席。[7]语:告诉。[8]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9]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10]立身行道:立身,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11]扬名:显扬名声。[12]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的意思。显,显耀。[13]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14]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的敬爱扩大,侍奉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15]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

【译文】

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的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所以要特别地加以爱护,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是基本的孝行。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是完满的、理想的孝行。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树功绩,成名立业,这才是孝的圆满的结果。”

【评析】

通过曾子与孔子的一问一答,全面阐述了孝的意义。孝对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自我修炼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人的身体和毛发都来自于父母,假如能使自己的身体毫发无损,那么,这就是对父母的一种孝敬。因为父母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子女生病,或者白发人送黑发人。

【现代活用】

“药王”尽孝

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用毕生精力研究医药学,所著《千金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和三千余个药方,史称“药王”。

这位药王学医的最初动机是为了给父母治病。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耀县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名木匠。在他7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即夜盲症),母亲患了粗脖子病。有一次,父亲在锯木时,看到他在一边发呆,便问他:“孩儿,你长大了也要做木匠?”孙思邈回答说:“不,我要做一名医生,好给父母亲治病。”父亲见他一片孝心,心里十分感动。第二天就带孙思邈去城外一座大窑里上学。当孙思邈12岁时,父亲送他到附近的中医张七伯家去当学徒。孙思邈走进张七伯家,只见院子里里外外堆满了药草,十分高兴,心想:“要是在这些草药里找到治父母亲病的药,那就太好了!”在张七伯家当学徒的三年,他经常向师父问这问那,常常使师父十分为难。后来他才知道,师父只会用一些土方治病,根本不懂药理。师父也懂得徒弟的心思,就对他说:“你聪明好学,我不能耽误你的前程,从这里北去40里的铜官县有位名医,是我的舅舅,你到他那里去学医吧!”说完,还送了他一本《黄帝内经》。

孙思邈到了铜官,找到了这位名医。在他那里学了一年,一边学习,一边研究《黄帝内经》,医学知识长进了不少。但这位名医也不知道如何治雀目病和粗脖子病,这使他十分失望。

第二年,孙思邈回到家乡开始给乡亲们治病。在行医时,他不贪财物,对病人同情爱护,渐渐地在家乡有了点名声。有一次,他治好了一位病人的痼疾,病人到他家来答谢,得知孙思邈父母也身患痼疾,就对孙思邈说:“我听说太白山麓有一位叫陈元的老医生能治你母亲的病。”孙思邈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就动身前往太白山。从家乡到秦岭太白山有四百里路程,孙思邈走了半个月才打听到陈元医生,并拜他为师。陈元见他一番孝诚之心,就收他为徒。在那里,孙思邈终于学到了治粗脖子病的祖传秘法,可是如何治雀目病却毫无头绪。

一天,孙思邈问师父:“为什么患雀目病的大多是贫苦人家,而有钱人家却很少见这种病?”

陈元听后说:“你的话很有道理,不妨给病人多吃点肉食试试。”

孙思邈按照师父的话,要一位病人每天吃几两肉,但病人试了一个月仍不见效。于是他又翻遍大量医书,终于找到“肝开窍于目”的解释,他就给那位病人改吃牛羊肝,不到半个月,果然见效。孙思邈回家时立即用在太白山学到的方法给父母亲治病。不久,他父母亲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愈了。

善解人意孝双亲

有关老莱子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无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传说老莱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曾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在今山东)。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都关怀照顾得无微不至,体贴至极。父母在他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康的生活,家里一片祥和景象。人如果能在晚年安享天伦之乐,这样的人生是多么幸福啊!

老莱子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他在父母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更何况,许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儿孙成群,也总是把儿女当成小孩一样看待。

不难想象,一个人年过古稀,他的父母少说也有九十多岁了。对于大多数年近百龄的人来说,身体都会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聋眼花。要跟他讲讲话,可能他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脚不太灵活,纵使想要带他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人家的生活,往往都比较孤寂、单调。

善解亲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父母亲的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起来,他装出许多活泼可爱的样子,逗双亲高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他有一次特别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非常鲜明。就在他父亲生日那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手持拨浪鼓,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快诙谐的舞步,简直是一个童心未泯的老头儿,让所有人都特别开心。一天,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就学老鹰抓小鸡的动作,逗双亲高兴。一时鸡飞狗跳,热闹不已。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特别可爱。而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煞费苦心。看到这番情景,双亲笑得合不拢嘴,温馨的画面,流露出至孝的光辉。为了让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悦的点缀,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会出一些点子,逗父母开心。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这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父亲哈哈大笑,母亲在一旁说着。

年纪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灵,行动更是不便,老莱子就在家里扮演一个快乐的丑角。他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年纪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莱子为取悦父母有过分做作之嫌,其实不然,那实在是他一片至纯孝心使然。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恼一恼,老一老。”父母年纪大了,怎么承受得起忧愁和烦恼?老莱子正是深谙了这点,才做出了一些看似“做作”的举动。

割发以代首

一千多年前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作为领导人严格执法的典故流传至今,在今天依然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我们知道,古代人把头发看得很重要,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不小心损伤了,那就是对不起父母了。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由于多年战乱,人民流散,田地荒芜,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制。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的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放任马匹乱跑,踩坏庄稼。

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决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

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棱棱”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窜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嘶鸣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田里。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田地里的麦子已被踩倒了一大片。看到眼前的情景,曹操把执法官叫了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犯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犯了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死罪呢?想到这,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反军纪踩坏庄稼的,我看还是免于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触犯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于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也不能例外啊。”

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啊!”众将官见执法官这样说,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也要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即脑袋)吧!”说完他拔出了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原文】

《大雅》[1]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2]。”

【注释】

[1]《大雅》:《诗经》的一部分。《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的作品。[2]聿修厥德: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修,继承。厥,其,指文王。

【译文】

《大雅》里说:“怎么能不想念你的先祖呢?要努力去发扬光大你的先祖的美德啊!”

【评析】

到底什么是孝的真谛呢?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父亲不孝,结果后来他自己的儿子也对他很不孝。孝其实就是一种能让人类好好延续的品格,起着教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所以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现在人说“选好丈夫于孝子之门”……

【现代活用】

尽善尽美的孝

鲁恭,字仲康,东汉扶风平陵人(今陕西省咸阳西北),历史上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为了等待弟弟成名,他不出仕的故事影响了很多人。

鲁恭的父亲曾任光武帝时的武郡太守多年,后来因病逝世。鲁恭当时12岁,弟弟鲁丕只有7岁。他们俩非常孝顺,从早哭到晚,拒绝接受官府的救济,回到老家把父亲安葬,然全心全意地为父亲守丧,所有礼节都准备得很充分,做得很到位,甚至有很多事情比大人们想得还要周全。乡亲们都非常佩服这两个孩子。等到三年服丧期满,鲁恭已经15岁了,他和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住在太学,闭门读书。兄弟俩学习认真、勤奋,因此,进步都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官府得知了鲁恭的才学,就屡次请他做官,但鲁恭认为,弟弟年纪尚小,如果自己先奔赴功名,那就不能每天鞭策弟弟进取,会影响弟弟的进步。所以他想等到弟弟成名立业那一天,再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每次都借口自己身体不好,不能胜任官府工作。

母亲知道其中缘由,要求他必须出去做事。无奈之下,鲁恭只好去外地教书。终于等到弟弟鲁丕被举为孝廉的那一天,鲁恭才改变以往的态度,去官府做了一名郡吏。

一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但鲁恭为了督促弟弟成名、激励弟弟成长,就一直等待,他的隐忍之心是很难得的。他知道只有他和弟弟两个人都功成名就了,才算是真正尽到了完美的孝道,才会真正地光宗耀祖,才能让唯一活着的高堂老母没有遗憾。父母的心思都集中在子女身上,只要有一个子女不成材,父母总会觉得有块心病。让父母放心子女,并以每个子女为荣耀,这才是是对父母真正的“孝”。“孝”能够让父母快乐开心,从而能让一个家庭变得幸福,让社会变得和谐。

父亲是儿子的榜样

从前有个人叫孙元觉,他是陈留人,从小就很懂得孝道。元觉的父亲很不孝顺,元觉的祖父年纪大了,常常生病,身体又瘦又弱。他的父亲渐生嫌恶之心,要把祖父装在盛土的筐子里用车子载着丢弃到深山里去,由他自生自灭。

元觉流着眼泪苦苦劝阻父亲不要这样做。

父亲说:“你爷爷虽然看上去还有人样,但已经年老昏乱,心智糊涂了。老而不死,会化成狐狸精的。”

他终究不听儿子的劝告,把祖父扔到深山里去了。元觉哭哭啼啼,跟着祖父到了深山,又一次苦苦哀求父亲。但父亲哪里肯听他的话呢。于是元觉仰天大哭,哭了一会儿,带着载过祖父的车子回家了。父亲看见车子,变了脸色,对他说:“这是凶物,你带回来干什么?”

元觉说:“这是现成做好了的东西,扔掉了多可惜。以后我如果要把您送到深山去,用这个就行了,省得费心再去做。”

父亲听了这话,惊骇失色,颤声道:“你是我的儿子,怎么会丢弃我呢?”

元觉说:“父亲教化儿子,就像水往下流一样。既然是父亲的教诲,父亲还有示范在先,做儿子的岂敢违背呢?”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沉思了一会,终于醒悟过来。于是他跑到深山里去把祖父接回来,全心全意地侍奉赡养他,祖父得以安享天年。那一年,元觉才15岁。

笑着走完最后的旅程

冬天的一个下午,山东省滕州市第二中学学生袁鑫正跪在母亲床前。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的母亲,已经第六天拒绝进食。袁鑫闻讯后匆匆从学校赶回来,他在母亲床前跪求道:“妈,你会好的,你还要等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呢!”

就在这时候,妹妹突然举着一张报纸跑进来:“哥,快看这则消息!”

报纸上有则新闻:辽宁省阜新市中医药研究所治癌症……

袁鑫拿着报纸的手颤抖了,这则消息给救母心切的袁鑫带来了一丝希望。“我要到辽宁为母亲买药!”

可是,从山东滕州到辽宁阜新,跨州过省,有两千多里路。年仅16岁的小袁鑫从未出过远门,连省城也未去过,何况是孤身一人上路?而且,买药的钱呢?这几个月来,家里的钱已为母亲治病花光了。

“钱我们可以借。我还年轻呢,不怕债还不清。只要借到钱,我就不信赶不到阜新市。只要有一丝希望,就是到天边,我也要把药买回来。”袁鑫安慰着妈妈。

时间,对于垂危的病人来说,是何其珍贵!袁鑫和父亲骑着自行车往返近百里的路程,总算在亲人、朋友那里凑了2000元。

天阴沉沉地下着小雨,袁鑫拿着母亲的病历带着那张报纸和一张地图上路了。从未出过远门,年仅16岁的袁鑫心里紧张极了。一路上,他用胳膊紧紧地掖着那2000元钱,那是母亲的救命钱。

小小的滕州火车站挤满了南来北往的人。终于,通知进站的铃声响了,人们疯狂地向检票口拥去。本来袁鑫是排在前面的,可个子矮矮的他很快就被别人挤到了后面。好不容易进了站,列车门却已被旅客堵得水泄不通。

眼见开车的时间就快到了,急得像头困兽的袁鑫从月台的南头跑到北头,旅客却仿佛已结成一堵密不透风的人墙,把一个个车门口堵得严严实实,人小力弱的袁鑫根本无法接近列车门。

忽然,他发现一群人正攀着列车上一个开着的小窗口,疯狂地往里爬。袁鑫像发现了救星,喜出望外地也挤了过去。可他刚抓着小窗框,就不知被谁一脚踹了下来,重重地摔倒在站台上——左脚就伸在铁轨上,多险。

这一班车挤不上去,就得等几个小时后的下一班车。母亲正在死亡线上挣扎,一分时间就是母亲一分生的希望!顾不上疼痛,他竭尽全力,又一次抓住了窗框,拼命地从小窗口钻进列车内。原来这是列车上一个厕所的窗口,里面早已站了四个小伙子。他们五个人肩并肩紧紧地挤挨着,只能一只脚立地。他不敢随便动一下,更不敢闭一下眼睛,唯恐紧贴胸口的钱会被人摸走。有几次,他想搔一下痒,都没敢。就这样,一只脚站累了就换另一只脚。

清晨四点多,车到阜新站。从滕州到阜新整整18个小时。袁鑫滴水未进。他又困又饿地一头倒在了候车室的长椅上,掏出从家里带来的馒头。馒头早已变冷变硬,一口咬下去,像是咬在石头上,望着卖热汤的小贩,袁鑫把手伸进了夹袄里层,终究没把钱掏出来,他艰难地咽了口唾沫,把一只馒头塞进了嘴里。

拿着地图和报纸,他披着晨星扑进了外面的寒冷与黑暗中。出站后,他迷路了。借着幽暗的雪光,他从凌晨一直走到天亮,不知在积雪中跌倒了多少次。直到下午,他终于找到那个研究所。

研究所里等着看病的人排着长长的队,这样排下去,下班也轮不上,可袁鑫还得赶回程的火车呢!情急之下,袁鑫挤到医生面前,双腿“扑通”跪下了:“医生,救救我的妈妈吧!”

袁鑫说完这句话就哭了——他实在憋不住了,他感到自己的胸腔因长久的压抑而几欲裂开。途中所有的悲怆和辛酸都化作一声低沉的哀嚎……

袁鑫的经历,袁鑫的孝心,感动了在场所有候诊的病人。人们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纷纷对医生说:“您先给这孩子开药吧,让他早点带上回山东去!”

主治大夫罗占友的眼睛也湿了。他知道袁鑫千里迢迢来一趟不易,于是,破例一次就开了几个疗程的药。

两编织袋中草药共八十多斤,终于沉重地扛到了袁鑫瘦弱的肩上。

来时只拎一只小包上车都那么难,现在扛着两编织袋药材挤车,那难度可想而知。好几次,他挤到车门口,又被挤了下来……上车后他吸取了来时的教训,不再站着,而是连药材加整个身子全躺在座位下面……

就这样历尽艰辛,他把药材终于扛到了家。

“我把药买回来啦!”刚进门,袁鑫眼前一黑晕倒在母亲的床前。病危的母亲搂着儿子哭啊,那份疼痛已不是任何病痛所能比拟!

吃了袁鑫买回来的药,母亲的病好了一些。但毕竟是癌症晚期,到了春末,母亲不幸去世。她微笑着走完这最后的春天,很安详,很欣慰,因为她有一个孝顺的儿子。孝顺儿子为母亲千里求药的故事,已经传遍了滕州的村村镇镇……

同类推荐
  • 英雄格斯尔可汗: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英雄格斯尔可汗: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本书选译的是内蒙古著名民间艺人琶杰演唱的诗体《英雄格斯尔可汗》中的两卷:《镇压十二头魔王之卷》和《北方部落保卫战之卷》。前卷写格斯尔镇压十二头魔王,从魔王手中救出妃子阿尔勒高娃的经过,歌唱了格斯尔的惊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后卷写沙赉河三汗为了抢夺格斯尔的另一妃子若穆高娃,乘格斯尔外出镇压十二头魔王之际,发动侵略战争,侵入格斯尔家乡。由于格斯尔可汗的叔父朝通叛国通敌,致使格斯尔的三十员大将和三百名先锋在保卫战中先后阵亡,国土沦入敌手。格斯尔闻讯后,悲愤填膺,决心赶回,严惩敌人,收复国土。诗歌风格简练明快,粗犷遒劲,歌颂了主人公们所进行的激烈悲壮的正义战争,赞扬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 事说石嘴山

    事说石嘴山

    石嘴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本书是《美丽石嘴山丛书》之一,是众多史志学专家智慧和心血的凝结,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史、资政、教化价值的文献。
  •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美术面面观(生命百科)

    中国绘画溯源美术面面观我国绘画的最初表现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考古发掘发现的中国最早绘画形式有岩画和刻绘、彩陶纹饰、地画、壁画与帛画等。
  • 山西民间舞蹈

    山西民间舞蹈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

    说起北美,你会有什么印象?华尔街、“9·11”事件?还是美国总统布什、奥巴马?你知道美国普通人是怎么生活的吗?旅美作家蔡真妮,用幽默亲切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她和周围的中国人在北美生活的逸闻趣事、她亲身经历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撞击,展现了北美生活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许多故事读来令人莞尔之余,让人对美国、美国人、美国文化有了具体的了解。
热门推荐
  • 祈福的“胡呐喊”

    祈福的“胡呐喊”

    渐渐地,他的心中仿佛也有梦想了。是的,他除了怀有一个暂时还不好意思言明的梦想外,还坚定着自己的一个简单的处世为人的信念:“人人都说想做个好人,想多做些好事。其实都尽是挂在嘴上的。还需要刻意去做什么样的好人,做什么样的好事吗?把自己的贪念守住,不去害人的人就是好人;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到位了就是好事。”这是近段时间来祈福老兄经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实话。其实也是他如今一直在努力实行的。这是他常看江景、听江声所悟出来的人生至理。
  • 医女嫡妻:王妃太倾城

    医女嫡妻:王妃太倾城

    夏婉凝一朝重生到了同名同姓的丞相千金的身体里,帮助原主为亲生父亲平反,找到遗失的医书成了她毕生的心愿。皇上赐婚,意料之外的竟嫁给了瑾王大佬,原本觉得这瑾王是个冷酷无情的主儿,没想到却是个有些自恋的无敌宠妻小傲娇。“仰慕本王的女子是很多,但像你这样穷追不舍得倒还是少数。”“……”“你打算如何谢我?你是本王的王妃,说以身相许就免了。”“……”““快将那菜给本王夹到碗中,别忘了你瑾王妃的身份。”“……”独宠爆甜,一把蜜糖塞到你嘴中,欢迎品尝~~~
  • 别让直性子害了你

    别让直性子害了你

    一个人情绪控制的能力,决定了他事业有为的大小。在关键时刻、关键场合,能够沉住气,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势的人,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化解掉潜在的危机,日后成就非凡的业绩。因此,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控制力,修炼成好心性,自然容易换来好心情,赢得好局面。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确定什么事可以不认真,什么事需要认真,在非原则性的事情上装一下糊涂,既不会破坏和他人之间的友谊,又体现了良好的素养,这样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不因直性子破坏来之不易的关系,不仅是维系关系和睦的基础,也是成大事者的基本素养。
  • 异辞录

    异辞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香味女人

    香味女人

    气息,发于内,传于外。仿佛一个人心灵的密语。而女人却又偏偏嗜好芳香,偏爱身处于外界的香氛气息中,内外相融,便契合了。香味女人的故事,都是心情的陈述,因为私密,因为平淡,因为各自的历练,便有着各自的不同气味。闻香识女人,便也是如此吧。
  • 警犬实习日记

    警犬实习日记

    新书《捕灵奶爸》已经起航,麻烦收藏、推荐票打赏移步过去喔!跪谢!……“汪汪~汪汪汪汪……”(宋孤烟,我是不会为了一只鸡腿而折腰的!)…………这是一条傲娇的拉布拉多成为优秀警犬的故事。千言万语,博君会心一笑。欢迎加入豆奶粉小窝,群号码:82617827(写作之中,邀请各位到群里与我交流
  • 独宠小萌妻:腹黑男神吻上瘾

    独宠小萌妻:腹黑男神吻上瘾

    男神有三好:颜好多金还喜虐狗。宋初柠暗恋男神十年,终于鼓起勇气告白了。“男神,我喜欢你,你愿意跟我交往么?”某男上前壁咚,摸头杀,“我们什么时候没交♂往了。”宋初柠:“Σ(°△°|||)︴”……n久后,两人婚后参加同学会。某同学醉醺醺问宋初柠:“你是怎么追到男神的?能不能给我支支招?”某男接话:“狼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宋初柠:mmp!老司机啊(╯‵□′)╯︵┴─┴
  • Fascination

    Fascination

    When Hydee answers the ad placed by Marques Carlos de Alva Manrique, she expects to be taken on as a governess and nursemaid to his two children. But when the darkly handsome Marques makes a surprising alternative proposal--that she become his wife instead--Hydee could not be more shocked.She barely knows the man, but she finds herself undeniably drawn to him. Will she deny his proposal, or will his searing caresses draw her into a life she never could have imagined?
  • 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

    终南山蟠龙子肃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御姐,求放过

    御姐,求放过

    秦朗:我长这么帅,就让我喜欢你吧。尹泉:不是说求我放过你吗?秦朗:是啊,求你放我过去吧,别拦着我了。尹泉:……不要脸。小帅哥历经千辛万苦追御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