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3800000003

第3章 天命(1)

本章所讲天命,是就个人的禀赋而言。人的禀赋是自然形成的,也就是含有道德内容的“性”。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进而就有了常规,也就是“道”。从道入手,修饰品节,这就是“教化”。

“道”与“人”是完全一体的,不可片刻分离,而引入“慎其独”的话题,要求人们加强道德自觉,谨慎地修养自己,并特别提出了“中和”这一范畴。“中和”是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本章是从情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出基本的解释。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作“中”。喜、怒、哀、乐总是要发露出来的,但发出来要有节制,无过无不及,这就叫作“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都心平气和,社会和自然界才能很和谐,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这里讲的中和,实际就是中庸。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3]。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4],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5]。莫见乎隐,莫显乎微[6]。故君子慎其独也[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8];发而皆中节,谓之和[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0]。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1]。

【注释】

[1]天命:天赋,指人的自然禀赋。也指天理,命运。性:人的本性,是人之初由先天赋予的本真的善性,也可理解为人的天性。[2]率性: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率:遵循、依照、顺从。道:本指路,即道路。又可理解为规律、方法、道理。[3]修道:修养道德,探求事物的本源,研究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道:道德。教:教育,教化。[4]须臾:片刻。[5]不睹:看不见的地方。不闻:听不到的事情。[6]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àn):同“现”,显现。乎:于。[7]独:独处或独知时。[8]中:指不偏不倚的状态。[9]中(zhòng)节:符合法度。和:和谐,指多种事物的协调统一。[10]达道:指人们共同遵行的原则。[11]致:达到。位:安于所处的位置。育:成长发育。

【译文】

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赋称作“天性”,遵循天性而行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叫作“教”。道是人们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在别人听不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秘的时候越容易表现出本色,越是细微的事情越容易显现真情。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独知的时候总会更加谨慎。喜、怒、哀、乐各种感情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各随其性而生生不息了。

【历代论引】

郑玄说:天命,即上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生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按照天性而行,就是“道”。治而广之,人仿效之,就是“教”。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也。君子则不然,虽视之无人,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修正,是其不须臾离道。又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又说:中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乐,礼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孔颖达说: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老子云:“道本无名,强名之曰道。”人自然感生,有刚柔好恶,或仁、或义、或礼、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谓之性”。感仁行仁,感义行义之属,不失其常,合于道理,使得通达。

孔颖达说:圣人修行仁、义、礼、智、信以为教化。道者,开通性命,犹如道路开通于人,人行于道路,不可须臾离也。若离道则碍难不通,犹善道须臾离弃则身有患害而生也。又说:君子行道,先虑其微。若微能先虑,则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处。人虽目不睹之处犹戒慎,况其恶事睹见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又说:凡在众人之中,犹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便即恣情,人皆占听,察见罪状,甚于众人之中,所以恒须慎惧如此。以罪过愆失无见于幽隐之处,无显露于细微之所也。以其隐微之处,恐其罪恶彰显,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独居。谨慎守道也。

孔颖达说:喜怒哀乐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澹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于理,故“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者,不能寂静而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中节限,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情欲未发,是人性初本。情欲虽发而能和合,道理可通达流行,故曰“天下之达道也”。又说:孔颖达说:人君所能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则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万物其养育焉。

朱子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又说: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德,所谓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又说: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朱子说: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又说: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又说: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

智慧运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典句札记】

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庸》中开宗明义之句。它明确向我们展示了人生哲学修养逐次递进的三重境界:基于我们天生的善性,通过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以我们的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实现中庸和谐的大同世界。

我们的生命从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秉承了上天的赋予,带着生命的本真之义:纯净、透明、和谐。这种命运的形式来自于上天注定的意旨,我们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与权利,就连我们的乳名都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是由冥冥之中的某种昭示,借助于我们母亲的思想所赋予的。

当我们初解人情,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与教养,同时也受到来自社会的影响与既定形式的教育,又经由社会心态的影响与砥砺,最终铸成了我们自己的性格,并以此确定我们的言行,形成了我们的人格,进而我们知悉了人情世故,学会了待人处世的礼仪,寻找适合自己的处世方法。我们行走在命运给我们规定的人生道路上,面对着人生中的得与失,承受着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我们所获得的经历,又都与社会有关,与人们有关,与这二者无法割裂。而在社会中我们往往所奉行的,是几千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称之为道德的东西,并且以自己的行为为这个社会的共同行为规范作出微小的贡献,强化着既成的律条。于是,我们众多的社会中的人,组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共同恪守着这个“道”。

做事情要合乎“道”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为人处世之法。也许有人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比如说人们有欲望的本性,那么是不是做事情就应该遵从这种欲望呢?这不也是自然规律吗?诚然,我们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自然本性,但实际上,我们人的这种自然的欲望只不过是宇宙万物中的一点尘埃,而我们做事情要遵从的是最大的“道”,我们生存更要遵循大的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自私与贪婪的欲望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最终将导致同类之间的相互争斗、尔虞我诈,结果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哀,这就是不遵循“道”的结果,而这样的事例是数不胜数的。所以,真正地遵从“道”来行事,是要我们获得生存的智慧,返璞归真,而非是依照那些小的欲望的本性来行事。

学习和推广回归本性,遵从规律的做事方法,这就是“教”。诚然,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道”,因为它是最根本的规律,如影随形地统率着人的“本性”,然而“道”却又是不同寻常的,它常常说也说不清,道也道不明。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见“道”的神秘、深邃与难以捉摸。所以,“教”的过程其实是靠我们自己去体悟,然后再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有人认为做事情要“随性而为”,这其实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用我们的智慧做到“率性而为”,也就是引导人的本性去行动,这才是一个能成就大事的人所应具备的德操!

经历了历史及人生的种种磨砺,无数人共同建设,形成了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产生了我们共同的信仰及价值体系,我们约定以这种信仰和价值体系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修养我们的品性,又以我们的品性影响更多的人,从而形成教化。这就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历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这四点是万世不移的法则,是人与社会发展进化的哲学。

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于是有“厚德载物”的赞颂。无论是杂草还是禾苗,也无论是好人还是歹徒,更不论是真理还是谬误,它们都同样生存在这天地之间,而天地又都给予万物公平的机会,公平的阳光与雨露,同样的空气和时间,至于是否长成,只在于它们自己,天地只是无言地注视,默默地供给。因此,中庸就是博大与包容。

中,就是囊括,就是含蕴,就是包容。我们说“把东西放在什么中”,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万物都放置在天地之中,无论其属性如何,都有其生存的位置和依据。“中”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境界;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也不薄彼。庸,就是自在,就是和,就是认同,就是接受;不否定,也不干扰,不偏好东,也不溺爱西,只是展示出同样的背景。比如一粒蒲公英的种子,任其随意地漂泊,无论它流落到何处,只要它能够发芽,自然就都提供给它生长的机缘,即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种子也会在某个缝隙的瘠薄泥土中,生根,开花。

【史例解读】

仁爱明德之帝——虞舜

司马迁赞誉虞舜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帝始。”虞舜20岁以孝闻名天下,30岁为尧所知并娶其两女,50岁代行天子之政,在位39年,其间华夏民族疆域扩大,政治清明,百姓安康。虞舜所处的时代,成为历代政治家最为向往的。

舜的父亲名叫瞽叟,因为他有眼不识贤愚,于是有这样一个诨号。相传瞽叟的妻子一次对着一道美丽的彩虹发呆,忽然觉得心动而怀孕,后来在姚墟生下一个儿子,这孩子就是舜。舜每只眼睛都有两个瞳仁,因而名叫重华。后来,他被封于虞,所以叫虞舜。

舜生下来不久,母亲就死了,然而幼小的舜也从未得到过父亲的疼爱。瞽叟不久又娶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妻子,生下一个叫象的儿子,舜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舜虽得不到一点家庭的温暖,性格却非常笃厚善良。他时常遭到父亲的毒打,总是默默地流泪,实在忍受不了时,就独自跑到荒野大哭一场。尽管这样,舜仍然对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弟充满仁爱之心。

后来,舜终于长大成人。他孝敬父母、友爱弟弟的贤名已传遍华夏各部。然而,狠心的父母待他依然如故,舜只好离家出走,来到他早就向往的东方。

舜先是在历山开荒种地,没过多久,历山的农民受他的感化,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又到雷泽去打鱼,过了不长时间,雷泽的渔夫也都争着让起渔场来。舜后来又到寿丘制造各种家具器物,人们听说后纷纷迁来居住,仅一年时间,这地方就成为村庄,再过一年就成了一个较大的集镇,又过一年竟成为很大的城市了。舜的名声由此更加显扬。

同类推荐
  •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明清卷

    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明清卷

    论述明清两朝初建时期道德生活的变化;明代中叶市民道德兴起对中国道德生活的影响;市民阶层的发展对社会道德生活的作用;明代专制对道德生活的影响;明清之际民族矛盾与社会道德生活;满族道德生活与中原道德生活的相互作用与融合;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道德生活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定型与民族融合中的道德生活,揭示这一时期道德生活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民间风情:三百六十行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们再耳熟能详不过的话。社会百业,就是我们俗称的三百六十行。所谓三百六十行的行,最早似乎是指街巷所设的贩卖摊和商店的行列,这点可以在唐人小说文献中得以证明。传统的三百六十行,是我国农耕社会中的各行各业,特别是指人们赖以为生产、生活,即与衣食住行用等紧密相联的手工业、商业的泛称。
  •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拜水问道 都江堰与青城山(文化之美)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家庭万宝全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几方面家庭生活窍门:购衣穿着、洗涤熨烫、服饰收藏、食品选购、食品加工、食品贮藏、美食烹调、饮食保健、厨房用具、购房居家、居室清洁、家电购买、家电使用、用品维修等。
  • 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金开诚编著的《丧葬文化》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丧葬文化相关知识。《丧葬文化》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豪门蜜爱:霸道高官的小娇妻

    豪门蜜爱:霸道高官的小娇妻

    一夜纠缠,她逃之夭夭,谁知,三年后竟重逢。“我们以前见过吗?”她问。“你胸前的红痣很性感,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顾海城邪恶地笑。乔晓晓听到他的话,犹如晴天霹雳,连连后退,逃也似的走了。她越是逃,他越是步步紧逼,“我跟你很熟吗?”他笑,“一起睡过还不熟,怎样才算熟?”
  • 诸天最强修仙者

    诸天最强修仙者

    《新书无限制穿越万界》杨文昊踏上修仙路,在每一个世界夺天地珍宝,得到成仙,证道成圣。PS:会写超神学院,斗破苍穹,遮天,神话,斗罗大陆,秦时明月,诛仙,花千骨等等,如果要什么意见,可以加群:705798164,向作者提意见
  • 少水浒:鲁智深·时迁·孙二娘的故事新编

    少水浒:鲁智深·时迁·孙二娘的故事新编

    “不是黑店”从来没有这么暖和过。这暖意来自于投宿的那个胖胖的和尚。斜阳柔柔地照在小院里。枣树下一张小桌。 那胖和尚就坐在桌旁。 好个胖和尚,胖得那般庄严、圆满、慈祥、可亲。就算修行再高深的僧人、就算胡子再白再长,站在他面前,都将只是个饿肚子的小沙弥。 这是个关在冰柜里都能让鲜花盛开的人。没说几句话,阿潮就已经依偎在了和尚的怀里。
  • 余罪1:我的刑侦笔记

    余罪1:我的刑侦笔记

    水太深!一个传奇警察和毒贩、悍匪的交锋实录!带你窥探这个时代的黑暗角落,领略触目惊心的真实景象!著名作家马伯庸、小桥老树狂热推荐。
  • 替嫁萌妻:霍少宠妻101次

    替嫁萌妻:霍少宠妻101次

    为了筹备弟弟手术费,夏嫣在被迫无奈之下答应继母和霍家的联姻,一直以为自己嫁的是霍家长子,却不料结婚证上的名子却是霍家二子,霍家真正的掌权人,冷酷腹黑,傲慢无礼,惹上他是女主最后悔的一件事,直到某天,一本结婚证从天砸下,她才猛然惊醒,那个可怕又讨厌的男人,竟然是自己名正言顺的老公,从此,被他合理的的各种纠缠,女主想逃,却被他堵住锢禁着,柔声低问:“老婆,想带着我的种去哪?”
  • 九连环之紫玲珑

    九连环之紫玲珑

    太原府衙门公告栏前,站着两个人。一个是身材颀长的青年道士,灰道袍洗得发白。另一个是年轻姑娘,约十八九岁年纪,穿轻黄衣裙,梳一条麻花大辫子。两人正全神贯注地看一张告示:“三月十五日于飞龙阁举办义卖会,以接济乡里,有意者请找杨主簿报名。二月二十九日,太原府告谕。”告示短短几句,没头没脑,背后的原委却很丰富。从去年起,太原境内滴水未降,官府决定举行一场义卖会,赈济灾民。豪绅们踊跃捐献珍宝,其中最贵重的,是富商方世茂的一枚拇指大紫色金刚钻,叫做“紫玲珑”。
  • 那时年少花开正茂

    那时年少花开正茂

    吴芽是一名大四快毕业的女大学生,一天醒来居然回到了高中的课堂里,那个她暗恋许久的男生居然也在……
  • 庄子心悟

    庄子心悟

    读庄子的那一种智慧。面对众生在物欲横流中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真诚地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自救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清静,如何保持自身的清洁自尊,从而由安而顺,由顺而游,达至逍遥大通之境。
  • 超神级加速系统

    超神级加速系统

    “叮~宿主喝了杯水,加速包+1!”“叮~宿主卖了个萌,加速包+1!”“叮~宿主看了本黄皮书,加速包+1!”……李鸿抬起头,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悠悠地说了一句:“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叮~宿主装了个逼,加速包+10086!”
  • 巨商书架:世界商业巨子推荐的读书计划

    巨商书架:世界商业巨子推荐的读书计划

    阅读是一种享受,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