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32200000004

第4章 为政第二

2-1

【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1]居其所[2]而众星共[3]之。”

【注释】

[1]北辰:北极星。[2]所:处所、位置,即德治。[3]共:通“拱”,环抱、环绕。

【译文】

孔子说:“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德政。道德的教化,就像北极星在它自己的星座上,漫天星辰都拱卫着它运行。”

【历代论引】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

【评析】

这一章用众星拱卫北极星作比喻,说明治国施政要以德为主,只有施政德化,百姓才能自然归善,国家才会具有权威,天下才能太平。

其实,无论是治国,还是做人做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非凡的人格魅力都会形成一种像磁场那样的向心力,提升自己的“人气”。周围的人在不自觉中,都会把你当成“精神领袖”和衡量是非价值的“标准”。

2-2

【原文】

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经》实有305篇,三百只是取其整数。[2]蔽:概括。[3]思无邪:《诗经·鲁颂》中的诗句,思想纯正,没有虚情假意。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思想纯正’。”

【历代论引】

司马迁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

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苏轼曰:“《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佚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又曰:“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评析】

这一章是讲孔子评价《诗经》,认为《诗经》所言都是纯正的、公正的、合理的。在孔子看来,《诗经》的内容,不论是写孝子、忠臣,还是写怨男愁女,都是真情流露,直抒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

孔子此语一出,给诗与政治,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与政治结下了千年不解之缘。“文以载道”“文学为政治服务”成为不容辩驳的信条,由此而主宰着中国文学的命运,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总体特色——具有极强的政治倾向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诗经》305篇,哪能篇篇都“思无邪”,完全符合孔圣人或儒教的要求呢?只不过孔圣人把它当作服务于政治、“可施于仪礼”的工具。但不管怎样,《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绚丽夺目的瑰宝。因此,我们要继承和总结《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2-3

【原文】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注释】

[1]道:引导、教导。[2]齐:整齐、约束。[3]免:避免、逃避。[4]格:至、来。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百姓,百姓只会尽量避免获罪,但是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廉耻心,而且人心服正。”

【历代论引】

刑曰:“言君上化民,必以道德。民或未从化,则制礼以齐整,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耻。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修而归正也。”

朱子曰:“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评析】

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行政命令、刑法这些强制性的手段只能起一时的震慑作用,老百姓不会心服。如果用“德治”“礼治”的办法,老百姓就会“有耻且格”,服从统治了。孔子特别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因为《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所以孔子十分重视“诗教”,出于政治的需要,《诗经》往往被断章取义,以附上许多道德观念。“思无邪”就是要“思想不邪恶”,不违背周礼。

管理者要“为政以德”,首先要自己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礼贤下士,谦恭有礼,与下属同甘共苦,这样自然会得到下属的尊重和爱戴,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4

【原文】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2],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顺[4],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1]有:通“又”,古文中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如“十有五”,即十五。[2]不惑: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3]知天命:懂得天命不可抗拒而听天由命。[4]耳顺:耳聪目明,心中有自己的主见,能够分辨出事情的是非曲直,能够听得进忠言。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自立于社会,四十岁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顺应天道因循之理,六十岁对于听到的人和事都能平静地容纳,七十岁顺乎本心天性,而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历代论引】

朱子曰:“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后凡言谦辞之属,意皆放此。”

【评析】

孔子用简单的几句话勾勒了自己的一生。这一段处在《为政》篇中,说明为政者不仅要“为政以德”“思无邪”“道之以德”,还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重视学习和教育别人,培养人才。孔子志于办学授道,就是这个目的。

人的道德修养不能一下子炼成,要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一生浑浑噩噩,总是在追求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到头来自己依然一无所有。

2-5

【原文】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姓仲孙,名何忌。鲁国大夫。在当时很有政治影响力。“懿”是谥号。[2]无违:不要违背。[3]樊迟:孔子弟子。姓樊,名须,字子迟。小孔子三十六岁。[4]御:驾驭车马。

【译文】

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为孝之道。孔子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给孔子驾车,夫子告诉樊迟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说‘不要违背礼的准则’。”樊迟问:“意旨是什么呢?”孔子说:“在父母有生之年,按照礼的要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了,按照礼的要求埋葬他们,按照礼的要求祭祀他们。”

【历代论引】

胡氏曰:“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所得为者而已矣。”

朱子曰:“人之事亲,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人之言也。”

【评析】

这一章是孔子教育自己的弟子,作为晚辈,当自己的父母或者长辈在世时,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以礼相待;去世了,要按照规定的礼仪去办好丧事,搞好祭祀,只有这样,才叫作尽孝了。

但是如果受“不要违背礼”这一理论的限制,就有点强人所难了。所以,做子女的要孝顺、尊重父母,而做父母的也要理解子女,双方互相理解,才能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2-6

【原文】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1]孟武伯:名彘,孟懿子的儿子,鲁国“世家公子”。“武”是他的谥号。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为孝之心。孔子说:“父母对儿女,只为他的疾病担忧。”

【历代论引】

朱子曰:“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

【评析】

孩子的身体发肤来自于父精母血,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认为,孩子的生命就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为人处世宜当谨慎,守身珍重自爱,以释父母牵挂之怀。即使我们此生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我们也应当堂堂正正地做人,让父母放心。

2-7

【原文】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吴国人。少孔子四十五岁。特习于礼,以文学著名。仕为武城宰。尝从孔子适卫,与将军子兰相善,使之受学于夫子。[2]养:喂养。

【译文】

子游请教孝行之道。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子,只是能够奉养而已。对于犬马也都能得到饲养;养而不敬,那么用什么来区别孝顺和饲养呢?”

【历代论引】

胡氏曰:“世俗事亲,能养足矣。狎恩恃爱,而不知其渐流于不敬,则非小失也。子游圣门高弟,未必至此,圣人直恐其爱逾于敬,故以是深警发之也。”

【评析】

孔子认为,所谓孝道,绝不仅仅是子女对父母、后辈对长辈的衣食住行的生存供养,而是不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都要尽到做父母做子女应尽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这样才是真正的关爱孝顺。

由此可看出,孔子强调的“孝”应建立在“敬心”之上,他认为,孝顺父母要真心实意,如果只有物质奉养而无精神慰藉,则与牲畜无异。所以,做子女的要多关心体贴父母,尽可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自己料理好个人生活,不让父母操心,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当子女的,还应该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嘘寒问暖。

2-8

【原文】

子夏问孝。子曰:“色[1]难。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脸色。[2]服其劳:服侍。[3]先生:年长者。[4]馔(zhuàn):吃喝。

【译文】

子夏请教怎样做才是敬孝。孔子说:“始终以和悦穆敬的态度奉养父母为难能可贵。有事情,年轻人去做;有酒食,让给长者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了吗?”

【历代论引】

程子曰:“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朱子曰:“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旧说:承顺父母之色为难。亦通。”

【评析】

《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所以,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两段话实际上是同样的意思。无论你是否为老人做事,也无论你是否拿好吃的给老人吃。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注意。

孝养父母身心兼奉,唯心为难。发乎内心,见之于辞色。辞色温婉和顺,就能够使父母愉快。让父母怀着愉快的心境颐养天年,重要的不仅仅是在衣食等方面侍奉、赡养,而是要有一颗善良、敬爱的心。心存爱敬,欢乐地度过每个日子,唯心诚孝,才是真正的孝行。

2-9

【原文】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3]。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即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鲁国人,是孔子所喜爱的最聪明、最有修养的一个学生。[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3]发:发挥。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论经典要义,颜回都没有疑问,也没有不同的见解,一副迟钝愚笨的样子。等他回去,省察他的钻研和实践,又能对我所说的话有所发挥,其实,颜回并不愚钝。”

【评析】

有大智慧的人,不显山露水,不卖弄聪明,表面上看起来很愚笨,其实却很聪明。有句俚语说得生动:“面带猪相,心头嘹亮。”

孔子非常不喜欢从来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总是随声附和的学生,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借鉴和学习的。因此,我们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要加以消化和理解,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学生才是聪明的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2-10

【原文】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2]由:经历、经由。[3]安:居心。[4]廋(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做事时的心情所在,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么能隐蔽得了呢?这个人怎么能隐蔽得了呢?”

【历代论引】

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伦如圣人也。”

【评析】

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有时候这些特征之间甚至有相互矛盾冲突的,因此,想看透、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有通过像孔子说的这种方式,才能由外而内,正确全面地去认识一个人的真面目。

当然,这种认识,并不只是就看别人的缺点,也应该据此发现一个人的闪光之处。否则,就难免会走向偏颇,那样,也就谈不上知人了。

2-11

【原文】

子曰:“温故[1]而知新[2],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故:已经学过的知识。[2]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重温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领悟出新的意义,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历代论引】

朱子曰:“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评析】

历代以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都是重在求取学问修养方面,这也是紧承《学而》的思路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解释。

不过,我们还可以做出这样的理解: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智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看过去实际上就是看现在。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一定的历史进程的产物,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相似的踪迹,所以,研究过去已经发生的史实,可以学习到新的学问,增强对社会现状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把准历史发展的脉搏,从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提出新的思路,做出正确的应对。因此,往事是可供师法的。

2-12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皿。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历代论引】

何晏《集解》:器者各周其用,至于君子,无所不施。

朱子曰:“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评析】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能像器具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言下之意就是说人应该具备多种才能,做全才式的人。

诚然,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变化多端,一个人如果总是静止不动,那么迟早一天会被淘汰,艺多不压身,只有具备多种生存的本领,只有精通各种“行业”,才能在社会中处变不惊、游刃有余。

2-13

【原文】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的人才配称君子。孔子说:“先实践所要说的话,然后再说。”

【历代论引】

周氏曰:“先行其言者,行之于未言之前。而后从之者,言之于既行之后。”范氏曰:“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故告之以此。”

【评析】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行动在先,说话在后。”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对弟子进行教育的内容之一。他主张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因此,真正的君子就是言行一致,行重于言。这也正是做一个真正的君子的难处所在。

2-14

【原文】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2]比:勾结。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交是互相团结但不勾结,小人则是相互勾结而不团结。”

【历代论引】

朱子曰:“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故圣人于周比、和同、骄泰之属,常对举而互言之。”

【评析】

孔子在此说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

君子以天下为己任,以天下大众的利益为利益,没有自己的利益,心忧天下,不依附于任何一个集团,不需要结党营私。现实生活中的尔虞我诈、拉帮结派,凡此种种,为正人君子们所深恶痛绝。而君子之行,往往为小人所不容。

2-15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惘。[2]殆:疑惑。

【译文】

孔子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可能茫然无知。只是思考而忽视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历代论引】

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朱子曰:“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思”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同等重要的。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只有将学习与思考两者兼顾,才能悟出真理。读书是为了让人能够明辨是非,但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地全盘接受,还必须用心思考所学的道理是否合乎常理。事实上,人天生就具备了灵敏的智慧,只不过受到外物所迷惑而封闭了。读书正是要启发这种智慧,使人能扫除一切外来的诱惑。

同样,做人处世既要学会适应生活,更要开放思维。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人生,学习社会,并能够运用全部的人生经验,从完全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新鲜思路。照搬他人的经验,没有自己的思想,是没有意义的,而且由于条件的不同而可能遭致误导。当然,只是一味地苦思冥想,而不借鉴已有的思想成果,就会重复别人,浪费生命。

2-16

【原文】

子曰:“攻[1]乎异端[2],斯害也已!”

【注释】

[1]攻:从事某事,进行某项工作。[2]异端: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和言论。

【译文】

孔子说:“批判异己的言论和思想,这些祸害就可以停止。”

【历代论引】

苏轼曰:“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程子曰:“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所以其害为尤甚。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尔,则骎骎然入于其中矣。”

【评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抛弃短处,吸取他人的长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支持别人,就能最好地成就自己。

攻击别人对自己并没有益处,对事业也没有意义。不要眼红别人,也不要轻视自己。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主题,没有主题的争执是盲目的、混沌的,其最终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为了别人的思想,攻击他人,更是没有出息。顺境多干事,逆境多读书。干自己的事是第一,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最为重要。

2-17

【原文】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3]也。”

【注释】

[1]由:即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齐国人。少孔子九岁。有勇力才艺,以政事著名。为人果烈而刚直,性鄙而不达于变通。仕卫为大夫,遇蒯与其子辄争国,子路遂死辄难。[2]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3]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求知’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呀。”

【历代论引】

朱子曰:“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

【评析】

本章言简意赅,却极富教育意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学习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都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但世上总有一些不知以为知的人,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到头来欺不了人,却降低了自己的品行,所以这种行为千万要不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德修养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裨益。

做学问的敌人是不懂装懂或装腔作势。孔子对待学问的态度向来都是认真的,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真正做学问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变不知为已知,增加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能力,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谦虚好学、取长补短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2-18

【原文】

子张[1]学干[2]禄。子曰:“多闻阙[3]疑,慎言其余,则寡尤[4];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即颛(zhuān)孙师,孔子弟子,字子张。[2]干:求。[3]阙:缺。此处为放置在一旁。[4]尤:过失。

【译文】

子张向孔子请教求取官职薪俸的方法。孔子说:“多听各种言论,对于你所疑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发表意见,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多注意观察客观情势,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谨慎地去做,这样就可以减少自责与懊悔。言语方面少犯错误,行为方面少生懊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面了。”

【历代论引】

吕氏曰:“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朱子曰:“多闻见者学之博,阙疑殆者择之精,慎言行者守之约。凡言‘在其中’者,皆不求而自至之辞。言此以救子张之失而进之也。”

【评析】

这一章孔子教育弟子,处理政务求得回报应当慎重,要多听多看,要注意了解实情,从而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见解。孔子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的态度。其实,现在我们不管做什么事,也都提倡谨言慎行,这样才能少犯错误。

2-19

【原文】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2]错[3]诸枉[4],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

[1]哀公:鲁国的国君。姓姬,名蒋。公元前494年至公元前468年在位。“哀”是谥号。[2]直:正直公平。[3]错:通“措”。放置。[4]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么做才能使百姓顺服呢?”孔子回答说:“任用正直的人,让他们位于不正直的人之上,百姓自然心服。任用不正直的人,让他们位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

【历代论引】

程子曰:“举错得宜,则人心服。”

谢氏曰:“好直而恶枉,天下之至情也。顺之则服,逆之则去,必然之理也。然或无道以照之,则以直为枉、以枉为直者多矣,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

【评析】

孔子在此论述了用人之道,说明了任贤使能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否则就会失去民心的道理。

“选贤任能”“任人唯贤”,并放对位置,无论是一国之君还是具体单位的领导者、管理者,似乎个个都明白,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到了那个权位的时候,真实行起来却困难了。所以,为政者必须有明辨是非的眼光和正直无私的心怀。否则,一旦出现“亲小人远贤者”的情形,不但会使局势危险,也会陷人民群众于苦难之中。

2-20

【原文】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即季孙氏,名肥。鲁国大夫。“康”是谥号。[2]以:连词,和。[3]劝:勉励。[4]临:对待。

【译文】

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恭敬、忠诚和勤勉,如何才能够做到?”孔子说:“居上位者能以庄重的态度对待百姓,则百姓自然恭敬;对长辈有孝行,则百姓自然忠诚;提拔好人,教导能力不足之人,百姓就会勤勉。”

【历代论引】

张敬夫曰:“此皆在我所当为,非为欲使民敬忠以劝而为之也。然能如是,则其应盖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评析】

在孔子说的这句话中,他重点强调了一个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按当官的意思办事。如果当官的能做到不拘一格提拔好人,让能者居上,就是令老百姓非常敬仰的好官了。

上尊则下敬,上正则民正。这不只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态度。一旦失去庄敬的仪容,礼就由此而丧失了。一旦出言失当,义就由此而消亡了。正如孟子所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之所向,天下趋附。

人生本来就是自己打磨自己。任何人也不会长久地站在潮头,因此,要以身作则。当自己被历史推上浪尖的这一瞬间能够绚烂地盛开。

2-21

【原文】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不定代词,有人。[2]奚:疑问词,为何。[3]《书》:指《尚书》。

【译文】

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做官参与治理政事呢?”孔子说:“《尚书》中写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用这种风气影响当政者。’这也是从事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以是否做官才认为是参与政事呢?”

【历代论引】

朱子曰:“盖孔子之不仕,有难以语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之至理亦不外是。”

【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说明了齐家也是为政、治家也是治国的道理。一个连家庭都团结不好、管理不好的人,是不能入仕为官治理天下的。

事实也是如此,只要为官者本身就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那老百姓还会不“上行下效”吗?社会还会不安定团结吗?所以,为官者只有做到这样,百姓才会和睦相处,社会才会长治久安,国家才会国泰民安。

2-22

【原文】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1],小车无<车兀>[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车兒>(ní):古代大车车辕与驾辕的衡木相衔接的活销。[2]<车兀>(yuè):古代小车车辕与驾辕的衡木相衔接的活销。

【译文】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那怎么可以。这正如大车没有安装衡木的<车兒>和小车没有安装衡木的<车兀>一样,怎么能够行驶呢!”

【评析】

古人断言:“君臣不信,则百姓谱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怒,不能亲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若伪,丹漆染色不贞。”而唯其减信,才“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信义是做人的根本,诚信如天,莫此为大。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各种社会事务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言而有信是做人的起码准则,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不诚实守信,必被人们所唾弃。诚实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品质,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是成大事必备的要素之一。但现在,尤其是在商场上,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相互之间的信任越来越淡薄,长此以往,会严重地影响到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发展。因此,人要有“信”,唯有有“信”,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也才会越走越远。

2-23

【原文】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3]百世,可知也。”

【注释】

[1]十世:古代称30年为一世,也有把世解释为朝代的。[2]因:因袭、沿用。[3]虽:即使。

【译文】

子张问:“今后十世之事是可以推测知道的吗?”孔子说:“殷商代替夏朝,对礼法制度的增删修订,这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取代了殷商的统治,对礼仪规范的减少或增补,这也是可以知道的。此后或者有新的帝王承继周朝,即使是百世之事也是可以预知的。”

【历代论引】

马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

胡氏曰:“子张之问,盖欲知来,而圣人言其既往者以明之也。夫自修身以至于为天下,不可一日而无礼。天叙天秩,人所共由,礼之本也。商不能改乎夏,周不能改乎商,所谓天地之常经也。若乃制度文为,或太过则当损,或不足则当益。益之损之,与时宜之,而所因者不坏。是古今之通义也。因往推来,虽百世之远,不过如此而已矣。”

【评析】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如今距离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中华民族一直是传承、沿袭古代的精神至今,可见,孔子的思想照古耀今,真可谓:“古人未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然,我们传承古人的东西,也应采取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地接受,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2-24

【原文】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一般指死去的祖先。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奠的魂灵,却去祭奠,这是谄媚的行为。遇见需要伸张正义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懦弱畏怯的表现。”

【评析】

荀子也讲:“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道义所在,不会倾倒于权势,也不会只顾私利。荀子这句话是在谈论一个人的“大勇”时说的。荀子指出,只为争饮食而斗是无廉耻的猪狗之勇,为争货财而斗是唯利是图的贾盗之勇,无谓地械斗是小人之勇。君子之勇是为道义而斗争。他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畏权势,不为一己私利,所以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面对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敢去做,是怯懦的表现。这句话表达了“义”与“勇”的关系。其实,见义不为不仅是怯懦的表现,而且是十分可耻的事情;相反,见义勇为则是十分光荣的事情。为了使社会风气变得更好,应该提倡见义勇为的精神。

同类推荐
  • 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下

    秦文化论丛(第十一辑)下

    本书收入文章40余篇:《论周秦“治道”及历史影响》、《从秦始皇陵园的建制看秦代社会矛盾》、《秦早期经济考略》等。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新读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在《<百家姓>新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方面,从皇帝到平民,从名人到凡人,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够了解到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从而能够启迪我们的心灵,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懂得应该珍惜什么、追求什么、把握什么。全书涵盖内容广泛,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中国文化外宣研究

    本书就文化对外宣传的作用、战略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从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的大背景出发,对中国文化外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对文化外宣的理论学说、传播规律以及中国文化外宣的发展历程、各种当代形态等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和考察。此外.本书还比较和借鉴了其他国家文化外宣的经验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文化外宣的对策和建议。
  • 论语日记(全2册)

    论语日记(全2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热门推荐
  • 羊角号

    羊角号

    当羊角号吹起,民族生命力的史诗长卷也即将暂开!盘古开宇,女娲补天,一只与天地同生的金羊从昆仑山的冰雪深处发现了一枚白果仁,于是,驼来峰的草地上冒出了几片新芽。火烧、水淹、风折、炮轰、斧砍、雷劈……老白果树一次次从死亡走向新生,终而成为足以使用权整个世蜀都引以为自豪的“东方树王”。树下的一个小村庄也历经腥风血雨、千灾百难,在几毁几败、几兴几荣中,成为一座令人瞩目的乡村小城镇。作品立异标新,采用创造艺术手法和大写意般的酣畅笔墨,谱写了一曲巍峨壮丽的民族生命力的乐章。
  • 封神之余元

    封神之余元

    纣王高傲,雄才伟略;妲己娇媚,魅惑天下;闻仲忠义,九死不悔;比干奸猾,争权夺利;太上寡言,老谋深算;元始华贵,生而人上。准提不顾面皮,渡人西去,只为教派气运;接引脸色疾苦,默诵真言,终盼佛教大兴。为你讲述一个不一样的封神世界。余元:“其实,我只想活下去!”
  • 教室外的经济学

    教室外的经济学

    这本书,能帮你在需要决策时做出更好的选择,教你如何在经济上做一个精明聪慧的人。
  • 国宾摩托车护卫队始末

    国宾摩托车护卫队始末

    有时,一件很美好的事物突然消失了,让人伤感,让人怀念,比如出于简化迎宾礼仪、缓解道路交通而取消的国宾车队摩托车护卫队。中国迎宾礼仪的门面、有着“中华第一骑”美誉的国宾车队摩托车护卫队的存在轰轰烈烈,它的消失无声无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一种仪式来表示自己的尊严和热诚。国宾车队摩托车护卫队就是国家的一种迎宾仪式。
  • 嫡女心计之腹黑权妃

    嫡女心计之腹黑权妃

    她是神秘部队猎枭中唯一的女特战,代号红狐,一次任务让她葬身大海!再次睁眼,已然穿越异世,成了目睹亲娘惨死被亲爹送葬的可怜孤女苏兰玉……刮骨换血,十年噩梦缠身,为求安心,她踏入权力争斗的中心,装傻卖萌,玩弄权术,誓要让造就噩梦的他们万劫不复。亲爹心狠爱权?她便将他手里的权力一点一点瓦解。庶妹娇蛮欺辱?她便让她尝尝对心爱之人求而不得的凄苦滋味。他是天启国有名无权的帝王,为了拿回实权,机关算尽,步步为营,却算漏了自己的心。温柔呵护,舍命相陪,他的宠爱便是陪在她身边,看她翻手弄权,覆手为谋。倾心相爱,生死相随,她的爱情便是助他荡平天下,携手立于顶端。【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上星不如人间你

    天上星不如人间你

    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大明星该怎么办,那就是。。。。
  • 华神之魂

    华神之魂

    一个魂七个身,七魂六魄正在消散,而一个巨大的能量正在吞噬着他。在他眼里这些并不算什么,只因为他是曾经令人闻风丧胆的……
  • 晋宋社会文化史论(优势丛书)

    晋宋社会文化史论(优势丛书)

    魏晋玄学及其玄化风尚,是文、史、哲等多学科学者长期集中研究的课题,而本书“正题反作”,力求对当时反玄风思潮加以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内容既有魏晋玄学与玄风、士族社会家学门风等问题;也有晋宋之际北府地域学术群体与门第寒微学术群体的兴起及其学风特征等问题;还有涉及中下层社会文化上浮及其与上层社会文化混杂的雅俗融通问题,如东晋、刘宋时期佛教僧尼生活的世俗化及其参预政治活动,以及刘裕称帝过程中对术数文化的利用等专题。
  • 12星座人:星座与血型大全集

    12星座人:星座与血型大全集

    12星座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所处的12个星座的位置,揭示了每个人在出生之际及尔后的一生中所受到的太阳印记的影响,由此将人划分为12个星座类型,并逐一对每一星座类型的宝宝、女人、男人的性格、心理、行为、情感等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介绍。4种血型人,根据人类的4种血型,揭示了每个人的一生中所受到的血型的影响,并逐一对每一血型类型的宝宝、女人、男人的性格、心理、行为、情感等特征分别进行了分析、介绍。星座·血型,星座分析主要侧重人的性格和后天命运。血型分析主要侧重人的内心感受与行为方式。
  • 艺文

    艺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