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98200000002

第2章 导论(1)

“你是否接受这样一个确凿的事实: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之中?”

“——如果它是确凿的,那就不成其为转折。因为置身于一个时代变迁的关头(假如确有变迁)的事实本身,就排斥企图定义变迁的确凿的知识,它意味着确凿性失去自身的意义,成为不确凿性。我们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不能把握自己:转折首先就是这样一种含蓄的力量。”

莫里斯·布朗桥

哲学自其历史的初期,就将技术和知识这两个在荷马时代尚未被区分的范畴相互孤立。这种作法是由一定的政治背景决定的。当时哲学家们指控诡辩学派把逻格斯工具化,使它和修辞学、辩论术归为一类,成为权力的手段,而非知识的场所【3】。哲学的知识在和诡辩的技术的冲突中,贬低一切技术的知识的价值。正是在这样一种遗风的影响下,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技术物体的本质的一般性定义:

“每一个自然物体[……]都自身具有其运动或静止的法则,有些和位置相关,有些和增加或减少相关,还有的则和性质变异相关。[……然而]任何被制造之物都不自身具备其制造的法则。”【4】

技术物体自身不具备任何赋予其活力的因果性,技术就是在这样一种本体论的支配下,一直被放在目的和方法的范畴中来分析的。换言之,技术物体没有任何自身的动力。

很久以后,拉马尔克把物体分成两类:一类属于研究关于无机物的物理化学,另一类属于研究有机物的科学。世上有两类物体,“一类是无机物,它们没有生命,没有活力,是惰性的。另一类是有机物,它们呼吸,捕食,繁殖;这就是生命物体,而且它们‘必然趋于死亡’[拉马尔克《动物哲学》第一卷,第106页]。有机意味着生命。生存物最终和东西区别开来”【5】。

同这两类物体对应的是两类不同的动力:第一种是机械的,第二种是生物的。在此二者之间,技术物体只不过是一种混杂物,它同在古典哲学那里一样,没有生存论意义上的地位。由于物质偶然地获得一种生命行为的记号,所以一个被制造物的系列可以在时间中印证着生命行为的进化。技术物体本质上属于机械运动的范畴,它至多不过因为印证着生命行为而成为这种行为失去了厚度的纹迹【6】。

马克思曾尝试过建立关于技术的进化理论——技术学——的可能性,并因此描绘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其后,恩格斯又提出了关于工具和手的辩证理论,从而动摇了被动物体和有机物体的划分。考古学发现了远古时代制造的物件,而且,自达尔文以后,人类起源的问题被真正提了出来。卡普展现了他的有机体投射的理论,十九世纪末,埃斯比那思从中得到启示。就在历史学家们在工业革命的领域开始注视新技术所起作用的同时,人们也在民族学的领域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原始工业的资料,它们表明:技术发展的问题不能被简单地归入社会学、人类学、普通历史学或心理学,它最终要被独立地提出来。在这样的基础上,吉尔、勒鲁瓦-古兰和西蒙栋明确地建立了技术体系、技术趋势和具体化过程等概念。

在机械物和生物之间,技术物体成为一种不同性质的力量交织的复合。就在工业发展打乱了知识和社会组织的秩序的同时,技术也在哲学研究的领域获得了新的地位。因为随着技术范围的扩展,科学本身受其调动,和器具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被迫服从于经济和战争冲突的需要,所以改变了它原有的知识范畴的意义,显得越来越依附于技术。这种新型关系产生的能量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爆发。在纳粹控制德国的时候,胡塞尔曾通过代数这门计算【7】的技术,分析了数学思维技术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伽利略:

他使几何学算术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几何本身的意义淡化了。那些最初在几何思维中通常被称作‘纯粹直观’的现实的时空观念,由此被转化为单纯的数字形式和代数结构”【8】。

数字化的结果是丧失原始的意思和视野,丧失作为原本的科学性之基础的原型目标:

“显然,人们在代数计算中,把几何的意义退到第二位,甚或简单地把它遗弃;人们仅仅在计算之后才会记起,这些数字本应表示一定的形状。尽管如此,人们并不如同在通常的数字计算中那样作‘机械’运算,而是进行思想和发明,有时会有重大的发现——但是却伴随着难以察觉的意思的位移,以至使它成为一种‘符号’意思。”

科学的技术化就在于无视原型。正如建立普遍的理性原则的设想一样,由此而产生的意思的位移将会带来一个形而上学方法的程式。代数学从一开始就在系统地使自然程式化和器具化的同时,“自身卷入了[……]一种突变,它因此成为一种单纯地[……]依靠遵循技术规则的计算技术来获取结果的艺术。[……]在此,使这种技术行为具有一定的意义,并赋予其正确的结果以真理意义[……]的原初思想却被搁置在外了”【9】。

技术化就是丧失记忆,这一点在柏拉图的《斐德罗斯篇》中已有所指:哲学家们在和诡辩家的争论中,指责文字记载的记忆威胁着知识回忆的记忆,记载记忆有玷污回忆记忆的危险,以至将它毁灭;计算决定了现代化的本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最初原型记忆——这个一切毋庸置疑的推理和意义的基石——的丧失。计算带来的技术化使西方的知识走上一条遗忘自身的起源、也即遗忘自身的真理性的道路。这就是所谓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如果不实行基础的重建,科学必将导致对世界实行失去科学对象的技术化。提出这种必要性的历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像卡西勒和胡塞尔这样一些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力图以对现代理性哲学的不同形式的‘更新’,来对抗日益嚣张的法西斯‘野蛮’势力。”【10】

理性哲学的重建已不再成为生存论分析的目标:虽然知识的技术化仍然处于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历史的沉思的中心地位,理性从本质上说归属计算,它就是使一切存在者理性化的技术化过程。然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他是从原始的技术性出发来思考命运和历史性本身的,这个思考中,交织了他二十年代末关于在世性的分析、控制论时代关于“时间和存在”的“另一种思想”的沉思,以及他在《形而上学导论》、《世界图像的时代》和《同一与差异》等论著中对《安提戈涅》的解读。

遗忘的主题在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存在是历史性的,存在的历史就是它对技术性的归属。他之所以从遗忘出发来思考真理本身,是因为就去蔽的意思而言,它对真理的定义是对柏拉图式的回忆的回应,这种回忆的意义取决于它和记载记忆的对立,而记载记忆作为存在的遗忘即是存在的命运。

把真理作为走出“退避”来思考,把存在的历史作为遗忘来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把处于原始技术性背景中的时间作为对起源的原始性遗忘来加以思考。这种原始性的遗忘体现在两个方面:

——此在的生存性构造,即此在的器具性或用具性、以及由用具体现的计算,

——存在(在西方)的历史:在前苏格拉底时期,存在被认为是同一性;自柏拉图起,存在被认作是精确性(orthotès确正【11】性);到了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关于存在的思想的出发点则是确定以计算为本的普遍理念的理性原则。

海德格尔关于技术的沉思只有同时从两方面来理解,才会变得尽可能的明晰:一方面是此在的生存性结构,即由此在的在时性决定的此在和时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在整个哲学的“形而上学”历史中体现出来的存在在西方历史中的命运:存在就是在场,对时间的庸常的理解从当下出发来“理解”在时性,致使在时性取决于计算、以及用于度量时间的器具。当时思想领域的任务就是在重复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解构”形而上学的历史,并向存在的意思这一根本性问题回归。在现代技术被认为是对形而上学的切实的实现这个前提下,这种思想抱负就更显其对现代技术的“批判”色彩。

此在,“就是我们是我们自身”,它是存在在其时间性中的根本,作为存在的历史,它也是存在的真理。此在具有四个特征: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实际性【12】。

此在是时间性的:它有一个过去,并在以过去为起点的超前中存在。作为遗产,这个过去是“历史性”的:我的过去并不属于我,它首先是我的前辈们的过去,而我的过去则形成于我和先于我已经在此【13】的过去这份遗产的本质关系之中。所以自己没有经历的、历史的过去可以被不经证实地继承:历史性也就是一种实际性。过去隐含着此在可以不当作可能性继承的可能性,遗产包含的实际性为自我理解提供了两方面的可能性:此在总是可以从某个关于它的生存状态的庸常、附众趋势的理解——即普通的观念——出发自我理解;相反,此在也可以“调动”不属于自己的、继承的过去,如此,此在则是从它的过去赖以构成的可能性出发,继承它的实际的过去。根据这后一种可能性,此在处于“要存在”的范型,因为它总不能完全地存在,只要它生存着,就没有完结,所以它总是在“尚未存在”的范型上自我超前。在生和死之间,存在犹如绵延(Er-streckung)一样伸展于已经和尚未之间。这种外移建立在这样一种死亡的背景之上:自我超前所提前的,是此在自身的死亡(或终结),此在的一切活动从本质上说总是受走向终结的超前支配的,这个超前是“终极的可能性”,并且构成生存的原始的时间性。

然而存在着两种超前的可能性:在它的活动中,此在可以不“调动”它的走向终结存在的本质,因而就不向原本属于它的未来展开,这个未来就像终结一样完全不确定,不知何时、因何、怎样来临;在这种情况下,此在就把自身所有的可能性下降为那些在“共同存在”的公众性中被分担和共认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它把自身的可能性下降成他人的可能性。或者此在就把自身的可能性作为一种不可公约的“自我个体”来承诺,那么它就要面对自己的终结的超前而导致的本质性的孤独。一方面,真实的生存根本不能由“他人”或“共同存在”的公众性确定;另一方面,只能属于此在自己的死亡之所以属于它,仅仅是因为死亡是不确定的,对于此在来说,死亡永远不可知。此在的死亡是它无法认识的,在这样的“尺度”下,死亡给属我性带来的是“无度”。死亡不是生存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生存的可能性本身,然而它又本质地要和生存不断地保持一个时间差。这个原始的时间差也就是造成所有此在之间差异的因素。

拒斥真实可能性前景的可能本身性根源于烦忙,它处于这样一种和未来的关系:即未来本身在未来中使得走向一切真实的可能性变得渺茫。烦忙是一种超前,其实质就在于,作为预示,确定真实的可能性——即确定非确定性。烦忙的载体是用具,而用具即是世界的意义性的指引系统的载体,技术世界是烦忙的背景和一切在世性的原始结构:世界的技术性是使它“首先并最常见地”呈现于它的实际性中。实际性使确定非确定(逃避“最终极的可能性”)成为可能,它是一切计算的生存性根本。实际性为计算的生存性起源烙下了技术的本质印记,——这个技术也使一切继承成为可能,并从一开始就构成一切真实的时间化的原始背景——,所以计算就是生存的沉落。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技术问题就建筑在这些时间性的深层之中。然而在《时间与存在》之后,即在所谓的“转折”之后的论著中,这个问题不再从此在分析的生存论角度,而是被作为解构形而上学历史的一切可能性的构造性动力提出来的。如果说哲学的形而上学特征集中体现于这样一种计划:建立一种使主体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和占有者”的普遍有效的理性原则,而且在这个计划中,理性的本质就是计算,那么形而上学的转折就意味着哲学的思辨进入了技术时代,技术在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把主体性实现于客体性之中。时代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技术的现代化。

海德格尔解释现代技术的意思的困难也体现了他整个思想的困境。他在一系列的论著中讨论过现代技术,但是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换言之,现代技术的意思在他的思想中是含混不清的。技术既被当作思想的障碍又被当作思想的最终的可能性。在把技术确定为障碍的论著中,最常被提到的是《技术的问题》和《世界图像的时代》。然而在诸如《时间和存在》、《哲学和转折》等晚期著作中,他则认为,另一种思想的可能性就在于把存在和时间的共属性放在构架(Gestell)范畴中思考。在《同一性原则》一文中,他是这样描述构架的:

它是指“把人和存在相关地放置、从而使二者互相传呼这样一种强令聚合的模式。[……]构架模式告诉我们,在技术世界中,何为人和存在相互迎往的依据和出发点。在这种人和存在的互相传呼中,我们听到的是促成我们时代聚象的呼唤”【14】。

如果说现代技术是形而上学的完结,那只是构架的一面。在它的另一面,它确定存在和时间的本成,即存在和时间共在,这样就取消了时间的形而上学定义,同时,必须脱离存在者——也即脱离此在——来思考存在:

同类推荐
  • 原本大学微言(上)

    原本大学微言(上)

    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
  •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

    本书第一编是“现实主义原则的特点”。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章中,著者认为,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从许多非常相近的文艺创作经验中抽取出来的对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基本实践原则,这就是客观真实地再现现实。
  • 哲学的慰藉(译林人文精选)

    哲学的慰藉(译林人文精选)

    《哲学的慰藉》既是一部论述哲学和神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伟大篇章,以散文与诗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作者在狱中绝境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涉及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等重大问题。
  • 西方哲学简史

    西方哲学简史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的代表作之一,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 人生的九项修炼

    人生的九项修炼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站在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时时、事事、处处修炼自己,才能获取创新的灵感,赢得成功的自信,把握人生的命运。
热门推荐
  • 倾世繁花香满袖

    倾世繁花香满袖

    他是手握重兵,身中奇毒的残疾王爷,却长得颜若神袛,人见人爱。他总爱用温柔的语气唤她“啊萝”,让她每听一次,心便沦陷一分,直到把他放在心尖上。可是有一天,她发现,纯情善良又温柔的男人,居然是一只专情腹黑又霸道的大灰狼。他说:“娘子,繁华三千,刹那即逝,百年过后,不过黄土,唯独你,是我的天下。”他说:“娘子,我心成三面为墙,我就守在那门口,你,许进不许出。”待到前世记忆一朝苏醒,前世爱人追来时,他说:“你若还爱他,我便杀他到死,你若敢嫁他,我便屠尽全城。”待她转身成魔,变得狠毒绝情,他说:“你若成魔,我便随你为魔,陪你覆了这天下,又如何。”
  • 专宠呆萌小甜心

    专宠呆萌小甜心

    那晚,韩筱筱一不小心被人灌醉进错了房间上错了床,没想到却招惹到了一只沉睡的恶魔,还被夺走了初吻。被迫与恶魔绑定了契约关系,由“契约女仆”变成了“契约未婚妻”,从此两人的关系牵扯不清。“冷墨希我受够你了,我要解除契约。”韩筱筱终于忍无可忍的爆发了。“我们契约开始与结束,只有我说的算,是你先招惹我的。”冷墨希嘴角露出邪魅的笑容,游戏才刚刚开始而已。(甜甜甜,宠宠宠)
  • 我是大海盗

    我是大海盗

    微风吹过,海面上少有的一丝平静。这个时候,隐约看到海面上有一斑点浮动!渐渐的靠近着,酝酿着罪恶!海战,强势的威胁,军队,强大的后盾。厌倦海盗的同时,又不得不为之卖命!(本故事纯属虚构。)
  •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7:阿里斯托芬喜剧(下)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7:阿里斯托芬喜剧(下)

    权威版本:以剑桥勒伯古典版古希腊文本为依托,收集所有古希腊的传世戏剧作品。名家名译:古希腊罗马文学、文化专家张竹明教授和王焕生教授倾十年之功,从古希腊原文精心译成。全新亮相:绝版多年,全面修订,装帧升级,典雅尊贵,极具收藏价值。大奖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大奖项。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人类戏剧的最早发源地。古希腊悲、喜剧都与酒神庆典和民间滑稽演出有着血缘关系。
  • 校园全能高手

    校园全能高手

    身价高、相貌好的千金大小姐兼校花,竟然是自己保护对象!身怀绝技的张凤梧虐小人、救美女,获其芳心,踏上炫酷人生之路。
  • 月光下的灯影

    月光下的灯影

    梁思成的才华不在徐志摩之下。他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先驱,直到今天,他40年前的作品,仍被世界建筑界认为是经典之作。走遍中国山川,又曾到西方游学的梁思成,毕竟有不同的心胸。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梁思成特地赶去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片,交给自己的妻子。据说林徽音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终其一生。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心灵世界,在那心灵的深处,不见得是婚姻的另一半。
  • 你的记忆,我的爱情

    你的记忆,我的爱情

    “一不小心进错了房间,遇到了特别帅的那种男人,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急!”陈小萌腿抖心慌数。书房外敲门声再次响起“一不小心打晕了男神,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急!”“喂,你出来!”陈小萌全身抖起来……毕业酒吧狂欢,闺蜜还三了自己未婚夫,陈小萌一个不高兴就喝多了,醉眼迷离进错了房间。艳福不浅,遇到了极品男人!可怎么一个不小心她就把他打晕了。准头还太好,一击之下高冷男神失忆变呆萌黏人老公!一黏二睡三撒娇!老娘是捡了个儿子还是老公!说好的高冷呢,陈小萌欲哭无泪,高冷男神你快回来!霍景皓人帅话少能力强。
  • 摄大乘论抄

    摄大乘论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取暖

    取暖

    一个刚出狱的男子,在临近除夕夜流落到一个边远的小镇。在这里他受到人们的白眼,落魄而孤独,他遇到了一个特别的女人。女人是一个小店主,遭到莫名的流言与人们的白眼。男子住进了这家小店,他们相互取暖,度过一个美好的除夕……
  • Back Home

    Back Hom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