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94700000007

第7章 序言(1)

要解释中产阶级子弟为何从事中产阶级工作,难点在于解释别人为什么成全他们。要解释工人阶级子弟为何从事工人阶级工作,难点却是解释他们为什么自甘如此。

单说他们别无选择,未免太过轻巧。在不同社会体制下,使人们进行体力劳动的方法有很多种:从以机关枪、子弹和卡车相威胁,到灌输集体意识、使之自愿加入产业工人大军。我们所在的自由民主社会可能正处于这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武力威胁,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导向的结果。然而,体力劳动报酬低下,社会地位不高,体力劳动本身也日益单调无聊;简单说来,体力劳动者处于我们阶级社会的底层。[4]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阐明这一令人惊讶的过程。

人们通常认为,工作能力和学习才能在不同人群中是逐步递减的,而工人阶级处于底层,从事着糟糕的工作,以至于他们认为:“我知道我很蠢,所以我下半辈子就应该待在汽车厂里把螺母一个个拧到轮子上去,这公平合理。”当然,这种逐步递减的模型须假设其底层的读数为零或接近于零。然而生活在底层的真实个体很少会给生活打分,更别说给人生打分。既然这些个体远非行尸走肉,而且使整个系统陷入危机,那么我们显然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模型。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作的市场经济断然不会延伸到满意度的市场经济中去。

我要指出的是,那些“失败的”工人阶级子弟并不是随便捡个中产阶级及成功的工人阶级子弟不肯做的糟糕工作就去做的。我们不应当假设在职业、阶级结构中存在一条连续下滑的能力曲线,相反,我们应该看到不同文化形式衔接中显现的彻底断裂。我们应该观察工人阶级“失败”的文化模式和其他文化模式有何不同,以及两者是如何中断的。尽管处于既定的环境中,它对其他传统意义上被视为更成功的群体有自己的过程、自己的定义和自己的看法。这种阶级文化不是中立的范式,不是心理范畴,也不是一套外界灌输给学校的变量。它包含了各种经历、关系,以及关系的系统类型的总和,这些不仅设定了孩子们在特定时间的“选择”和“决定”,而且在实际和经验的范畴内设定了这些“选择”一开始是如何出现和被定义的。

本书另一相关、次要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研究工人阶级文化中最有启迪意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来探讨工人阶级文化的重要及核心方面。事实上,我最初的研究兴趣是整个的工人阶级文化,但我逐渐被引到那些心怀不满、不求进取的男青年身上,他们适应工作的过程正是工人阶级文化形式不断更新的关键时刻,而这些文化形式关涉劳动关系这一最基本的社会结构。

事实上,上述两组关注的话题均指向了劳动力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在我们的社会中它是如何被准备、以应用到体力劳动中的。劳动力是人类使用工具、改造自然、生产物品以满足需求和繁衍的能力。劳动不是一项普世、永恒、不变的人类活动。它在不同的社会具有特有的形式和意义。劳动力被主观理解、客观应用的过程,以及过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所生成的社会的类型和该社会各阶级的身份及构成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过程不仅在经济和结构的层面,而且在文化和象征的层面,都有助于建构特定主体的身份和鲜明的阶级形式。

只有当阶级身份在个体和群体中被传递、在个人和集体自主意识的情境中得以再现时,阶级身份才真正被再生产。当赋予人们之物被重塑、强化并应用于新的目标时,人们才真正活出,而不是借用他们的阶级命运。劳动力是这一切的重要枢纽,因为它是人们主动联系这个世界的方式:用外部现实表达自我的最佳方式。这事实上就是通过现实世界,自我实现与自我的辩证。一旦达成这种与未来的基本契约,其他一切就能作为常识被接受。

我认为,对体力劳动力的某种主观意识,以及将体力劳动力应用到体力工作中的客观决定是在工人阶级反学校文化的特定背景中产生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工人阶级的主题在确定的环境中被调和到个人和群体中;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工人阶级子弟在自己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改变,并最终再生产了大文化环境地某些方面,以至于他们最后都被导向某类工作。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一部男性白人工人阶级反学校文化的民族志。为求简要明晰,我没有讨论诸如种族和性别等其他变量,但这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

这里我们也许应该注明一下,这种反学校文化的存在照例已被媒体以夸大的形式披露,如教室暴力和无纪律。[5]1972年9月英格兰开始实施的“提高离校年龄”计划(RSLA, Raising of the School Leaving Age)似乎也强调、并进一步揭露了这种文化最具攻击性的方方面面。[6]主要教师工会委托撰写了特别报告[7],寻求工会支持,以使将“闹事者”逐出课堂的做法正规化。英格兰和威尔士超过大半的地方当局在学校里设立了专门的班级,甚至伦敦内城区也为这种闹事的孩子设立了独立的“净化所”。英国教育大臣下令对这个问题进行全国性的调查。[8]学校里的破坏和逃学行为俨然成为英国现任首相卡拉汉先生所呼吁的教育“大辩论”的重要议题。[9]

我认为,正是那些孩子自己的文化,最为有效地让部分工人阶级子弟准备好以体力劳动的方式出卖劳动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底层角色中存在一种自我诅咒。然而,矛盾的是,他们是以真正的学习、肯定、占有和反抗形式体验这种诅咒的。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进一步分析了第一部分的民族志,指出这些主观感受和文化过程是有客观基础的,他们其实已部分洞察了真正决定工人阶级生存状态的先决条件,这些认识显然要比那些由学校和各种政府机构所提供的官方版本要高明。只有在这种真实反映他们境遇的文化表达基础上,工人阶级子弟才走上了自我诅咒的道路。悲剧和矛盾在于,这些“洞察”往往在不经意间被一系列复杂过程限制、扭曲、拦阻,这些过程范围广泛:从普遍的意识形态和学校与指导机构的意识形态,到工人阶级文化中的男性家长统治和性别歧视的普遍影响。

我在第二部分最后想要论证的是,自我纳入劳动过程的过程是构成整个工人阶级文化更新的一个方面,也是反映这个文化如何与规范性国家制度产生千丝万缕关联的一个重要例证。他们对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再生产了某一特定生产方式的社会基础。

以上是本书的主干。在达成上述目的的过程中,本书也对其他一些领域做出了贡献。本书探讨了我们学校教学关系的核心——教育范式,对职业指导提出了批评,并针对现有国家公办教育中一而再的失误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根本性增加工人阶级子弟在生活中的机遇。[10]第二部分讨论与父权制及资本主义有关的性别模式化,并在理论层面对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形式,及各自的地位进行讨论。

同类推荐
  •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杨红樱的文学作品是滋养孩子心灵成长的精神食粮,更是蕴含丰富教育思想的教育指南。秉承苏霍姆林斯基先进的教育理念,杨红樱反对格式化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主张把快乐还给孩子,用情感温暖成长,以博识推动发展,倡导充满人性关怀和游戏精神的生命教育。解读杨红樱畅销书作中的教育智慧,自当会引发我们对儿童教育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
  • 播音主持艺术10

    播音主持艺术10

    本书不仅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对外进行学术交流的窗口,也是全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学术交流的一个平台。编者虽对来稿有所选择,但书中论文作者的观点并不代表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或编委会的看法。我们将秉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欢迎全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来稿,对我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来稿,就播音主持实践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北,距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90公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面对大平原,能攻能守、进退有路,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早在1931年,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到1937年,平山县的党员近2万人,同时,该县组建了2000人的“平山抗日团”,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此外,平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这正是党中央由延安迁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

    《胡适治学讲演集·提高》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于治学方面的讲演,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我们领略特定时代风口浪尖上催生的伟大思想和智慧结晶。
  • 谁来为教育买单

    谁来为教育买单

    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这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殿试试卷一页。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考试之后,中国人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身影,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在嘶声呐喊……
热门推荐
  • 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

    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

    《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并非完整的人物传记,而是重在介绍可供读者借鉴的大师成才之路;《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也不是普及大师们所掌握的艰深难懂的知识,而是描绘他们那令人景仰的品格风范。这是一位数学家写的一本散文集,讲述了12位科学与教育大师的真实而又鲜为人知的美丽人生。他们都是卓有贡献的出类拔萃的人才。今人正在享用他们的科学文化成果,应该认识并且走近他们。《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的主人公个个光彩照人,成就非凡,却也曾经历坎坷。他们之中有作者的师长、朋友。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饱含深情,更兼美的文笔。文章写得感人肺腑,每篇故事都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与普适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无论为人师者或莘莘学子,都将在阅读《走近大师:12位科学家的美丽人生》时获得乐趣与激励。
  • 气场心理学:潜能的力量

    气场心理学:潜能的力量

    《气场》之后,“气场”这个原本很深奥的词语,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热词,成为人们研究、修炼的对象。但是气场的获得,必须经过历练,仅靠“速成”是难以实现的。而且真正的气场也不是“装装样子”,而必须建立在卓越的能力之上。如果没有超强的能力,气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是难以长久的,更不能感染人。所以,你必须正确认识和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获得强大的能力,如此,你的气场才会有根,有基础。
  • 风易归之

    风易归之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后悔药的话,云轻浅表示绝对绝对不会再一个人出门旅行。可惜,没有如果。
  • 恍惚(中篇小说)

    恍惚(中篇小说)

    孙学军,男,1970年出生,吉林四平人。上世纪90年代开始写作,相继在《作家》《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等国内刊物上发表诗歌、评论三百余篇(首)。近年致力于小说创作,有部分小说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选载。现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四平市公安文联秘书长。供职于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公安文联。电视里的声音忽地高了起来,震得梁衡耳鼓嗡的一声。这台破电视是所里收缴的赃物,因为一直无人认领,就放在值班室当了公用品。
  • 蒸条龙,别加葱!

    蒸条龙,别加葱!

    鹫之是最讨厌妖的龙太子,妙儿是只刚成精的猫。某天龙太子落难,掉到砧板上,结果就遇到了这只猫。妙儿一直想吃看起来像鱼的龙,而鹫之一直嫌弃这妖行不够、连人话都不会说的猫,凭什么整天想着要把他吃掉?
  • 霸汉(5)

    霸汉(5)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酿就天下大乱。汉室武皇刘正七次蹄踏皇城,以无可匹敌的武力屠尽王莽的各道势力,但其仍不是宿命之帝,心灰意冷终让复国大业由天而定。无赖少年林渺出身神秘,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一身痞气却满腹经纶,至情至性,智深若海。偶涉武道,以天纵之资无师而成绝世高手,凭借超凡的智慧和胆识自乱世之中脱颖而出。在万般劫难之后,恰逢赤眉绿林之乱,乃聚小城之兵,以奇迹般的速度在乱世中崛起。他巧造声势,妙借诸雄之力,更以无人能敌的勇猛与战无不胜的军事天赋,带领一群忠心不二的部下征战天下,慑服群雄。历经千战终独霸大汉江山,成一代无敌皇者。他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
  • 新史学讲演录

    新史学讲演录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历史研究的观念和手段却与日俱进。本书据著者近年在北京大学等校的讲演写成,阐述并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史研究的种种趋新的倾向:一、突破“大写历史”的理念和以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中心的方式;二、注重以往史家所忽略的“边缘”层面,提倡“自下而上”的新文化史的研究;三、倡导“记忆研究”,将普通人对过去的口述回忆纳入历史研究;四、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尝试全球史的写作,以求在新的认知基础上,重拾、重建史家叙述历史演变、诠释历史走向的传统。
  • 礼仪金说:金正昆教你学礼仪

    礼仪金说:金正昆教你学礼仪

    在现代社会,礼仪修养几乎成为一个人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 云上的日子

    云上的日子

    阿舍,女,原名杨咏,维吾尔族,1971年生,新疆尉犁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毕业。银川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乌孙》。散文《小席走了》获2004年第五届“PSI—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散文《山鬼》获2011年《民族文学》年度奖。
  • 逍遥初唐

    逍遥初唐

    【读者群:961794305】游戏设计师李牧,加班过劳,魂穿大唐。请看一个不相信命运的家伙,如何凭借还没完成的游戏副职系统,嬉闹贞观,逍遥初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