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49100000007

第7章 中国当代作家的精神坐标(2)

走进现代世界文学之林

从人类历史上看,文学艺术每次面临时代性的美学转型的时候,开始阶段甚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不被文学、艺术史家们所承认,所以盛行于17世纪的欧洲“丑怪的”巴洛克艺术被“典雅的”古典主义艺术拒绝了200年之久。19世纪现代主义兴起以后,像卡夫卡这样的顶尖级作家也不得不在文学外排了30来年的队。说来是不奇怪的,一种新的、属于时代的审美信息刚露头的时候,最初只为少数人所探悉。这就不奇怪,当史铁生跟人说,他“不经意间触到了一处富矿的边缘,说给别人不以为然者多”。富矿的具体内容他没有说,从他的创作路径猜想当指转向内心,深入灵魂,开掘人的内宇宙的宝藏,致力于哲理思维。而这确实是一座富矿,因为它符合现代世界文学的潮流,一股在我国中断了半个多世纪后再次涌入我国的潮流。作为外国文学专业研究者,笔者曾概括过西方现代文学的大走向,其中前三点是:文学与哲学联姻,审美视角内向转移,想象呈现现代神话。铁生的创作特点至少与这三点是相关联的。所谓现代神话需要解释一下:古代神话是人的想象在外宇宙天马行空,现代神话则是人的想象在内宇宙自由驰骋。史铁生对生命终极价值的追问,他对灵魂复杂多元的翻掘,他对自身罪愆的痛责,他对天地神性的发问,他对宗教精神的攀爬,等等,确实“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韩少功语),且构制出一种既是精神性又是诗意性的审美游戏。在这过程中他的不同凡响是:他一再让他灵魂深处的本我在悬崖攀爬,却从未放纵它在非理性疆域狂奔。他的艺术探险既符合时代发展的世界潮流,又不失汉文化的有节制的柔韧精神。他取得的原创价值为中国的当代文学书写了崭新的一页,并有资格与世界第一流世界文学相沟通,从而也为当今的世界文学增添了一个亮点。

抗衡命运的悲剧英雄

笔者曾经读过一篇资料,根据科学推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中只利用和开发出他(她)的全部生命能量的10%,其他90%的潜能都因没有遇到恰当的机遇或处境而白白埋没了。我们常常对看到的高难度的芭蕾动作、绝美歌唱、体育竞技或惊险杂技等等赞叹不已,慨叹自己天生缺乏那个禀赋。其实我们常人中有相当多一部分人少儿时如迫于父母意志也进了那些舞校、体校、音校,也会在教练或学校的威严强令下流着眼泪练就那些功夫。人有天生的惰性,只有生命受到威胁或命运遭遇袭击时才会爆发出生命的深层能量进行自救,所以古训中有“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说。在这种情况下,生命放出强光,往往创造出奇迹来。现代哲人尼采就谈到过,大意是: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被认为是尼采精神继承人的卡夫卡也说过类似的话:“那来自地狱深处的声音乃是最美妙的歌声。”这两位哲人富有哲理的箴言放在史铁生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果说史铁生从一个生龙活虎的壮实青年突然被拴在轮椅上几十年如一日还不完全是地狱遭遇的话,那么从1997年开始的被每周三次透析的尿毒症缠住不放,一连14个春秋直到咽气,那完全是地狱的境遇了!须知,他的尿毒症的加重发生于《务虚笔记》这一巅峰之作完成以后,就是说,紧张而艰深的思考极大地消耗着他的生命精血,直接导致了他的病情的恶化,从而被推进了“地狱”的绝境。换句话说,铁生的创作的“华彩乐段”是以“蹲地狱”为代价的!他的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更是在极度病痛中花了五年时间才完成的,真是从地狱深处发出的美妙歌声啊!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想起卡夫卡在他生命的火焰即将熄灭的时候,发出了他的创作绝响:《歌女约瑟芬或鼠族》。小说主人公为了“拿到那放在最高处的桂冠”,她“榨干了身上不利于歌唱的一切”。我们的铁生兄弟为了使他的创作达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追求到一种稀缺的美、冷艳的美,也表现出这一震撼人心的悲壮精神。可以说,他为了灵的至美,付出了肉的牺牲,是我们时代抗衡命运、追求真理的伟大悲剧英雄,是当代中国作家队伍中当之无愧的精神坐标。

恩师赵林克悌教授

北大未名湖往北走一二百步,即秀丽而幽静的朗润园,原是清代的王家园林,一座狭长而宽窄不一的荷花池构成她主要的景观,从东向西延伸,有二三百米。湖的北岸相对冷清,中段百米之遥,只住着两户人家,都是终生落户于中国的有名外教,一位是来自美国的温德教授,另一位即是本文主人公、我的恩师赵林克悌教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自1952年院系调整到“文革”前,通常有七位来自德、奥的外国教师,其中有三位新中国成立前就来到中国,并加入了中国籍。其中,赵林克悌水平最高,她自1954年,即48岁从清华调到北大时,就获得了教授职称。三位中国籍外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赵林克悌。她婚前的德文姓名是Keauml the Starkloff-Linke,按照德国的风俗,女人出嫁后是随丈夫姓的,所以她的姓名变成Kaethe Zhao,我们一般称她Frau Zhao,即赵太太,也可以理解为“赵先生”,却从未按德国人的习惯开口闭口称呼她“赵教授”,而她也从不在乎这些。

她有着一般德国人共有的特点:做事热情、快速,上课准时,批改作业从不拖欠。她称呼学生一律为“同志”,不论男女。大家都认为,外教中她知识最丰富,但在课堂上她却不是一味灌输,而习惯于启发式提问。她说话风趣,爱打比喻,喜欢说笑,有时插一句半句洋腔洋调的中文,因而课堂气氛始终活跃。有时你答错了,她给你指正后,再幽默一下,以消除你可能会产生的难堪。她批改作业,不是简单地判定对错,往往还要写上几句为什么错。如果你答对了,有时她还要告诉你,还有几种别的对的可能。因而上她的课,你总会感到,你真正在享受一个教授的才学和智慧。

后来渐渐知道,赵先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知识女性。她曾先后深造于德国的两所名牌高校:海德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分别攻读语言学和哲学,并于1935年,即29岁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她尤富语言天赋,一一掌握了欧洲各门古今主要语言: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古希腊文等,来北大以前,还教过两年俄文。她除担任北大教授外,还根据国家的需要和要求,参与我国外文出版局某些重要的德文翻译包括《毛泽东选集》的把关和定稿工作,直到1987年即81岁时才告退休,比一般人多工作了21年,能者多劳吧!

毕业以后我继续在西语系待了几年,留在文学教研室当助教。在阅读,特别是在练习翻译时,遇到较难的问题,我仍常常去请教她,总觉得她毕竟是德国人,她的回答总该比中国老师要可靠些。而她真可以说诲人不倦,每次都解释得很详细,让你获得许多相关的知识,感到有这样的老师和学习环境多么值得欣慰。这时,她不再叫我“同志”,而以“先生”相称了,可能觉得已经是同事了吧。那时食品供应很紧张。但她这位外国出身的中国公民,仍受到一定照顾,吃用比我们要宽裕一些。所以每次除了茶水以外,还有糖果、点心相待,离开时,还要往你口袋里塞几颗糖,有一种童年时上外婆家的感觉。

离开北大(1964)以后,与赵先生的接触就少了,路远是主要原因。但“文革”后我们的联系很快又频繁了起来。机缘之一是她的儿子赵侠(此外还有一个漂亮的混血女儿)想练习翻译,赵先生请我帮他一把。出于师生情谊,我当然乐意,何况他儿子由于父亲的“右派”原因而耽误了上大学,更觉得义不容辞。记得他儿子译的是一篇亨利希·伯尔的短篇小说。由于译者学历较浅,又是初试译笔,故译文难免不太成熟。想到他母亲当年教我们那样满腔热情,我决心以同样的热情帮他改好这篇译作。那时正好我在《世界文学》杂志当编辑,改好后便将它在刊物上发表了。赵先生很高兴,特地让她儿子带上好吃的东西登门面谢。

从此以后我跟赵先生的关系可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了上述原因,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这时十年噩梦已经过去,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她的丈夫的“右派”恶名已得到平反,因而心情比较开朗了,所以我再去朗润园看望她时,她显得格外兴奋,不仅忙着张罗点心水果招待,还郑重地把她的亲密伴侣、钢铁学院教授赵锡鳞先生介绍给我。我终于见到这位过去想打听而不敢打听的师长,格外欣喜。同时心里却感到难过:这位体格壮实,当年从德国以名教授身份回国,正踌躇满志报效祖国的时候,却被1957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掀翻在地,由于他的“死不悔改”,整整被折磨了20余年!难怪赵先生迟迟不向学生介绍她的爱人,她实在无话可说啊!虽然她本人也遭受过德国***的迫害,但欧洲人一般都接受过“言论自由乃天赋的权利”的熏陶,她怎么能理解这种以言治罪的运动呢?因此赵先生的内心委屈比一般中国的蒙冤者还要大。正如她后来有一次坦露的:那是她丈夫“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啊”!而赵锡鳞教授特别令人尊敬的是,落难后他始终不屈服,不承认强加给他的“错误”,表现了中国知识阶层中少有的硬汉子精神。认识赵教授之后,我对赵林克悌先生更钦佩、更尊敬了:第一,她没有像有的妻子那样,在政治灾难临头的时候,在配偶正需要家庭温暖和精神安慰的时候,赶紧跟对方划清界线,甚至跑回原籍国;第二,她没有因心中的委屈而懈怠神圣的教学使命。可以说,她始终怀着对青年学生的爱,把一生的智慧和心血都贡献给了中国青年。而在政治风云中,赵先生的精神风骨其实与她丈夫一样可圈可点:就在德国***专政年代,在**大肆追捕犹太人正风声鹤唳的时候,赵先生毅然挺身而出,掩护犹太人逃亡,并因此而被捕入狱。后经友人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这段光荣经历她从来没有在学生面前提到过)。正是由于这种共同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操守,她才会与赵锡鳞教授结成伉俪,并于1947年随丈夫一起来到中国,且在危难中厮守终身。

1981年我初次作为访问学者去德国,赵先生知道后很高兴,一心动员我去柏林,说那里她有亲戚,可以让他们关照我。但这时我已经确定去弗赖堡和慕尼黑了。后来第二次去德国的时候,我在柏林安排了两个半月,并有熟人为我解决住处,就告诉赵先生不必为我操心了。但她仍兴致勃勃向我介绍柏林有哪些值得参观的地方,尤其是她一再叮嘱,柏林的施特格利兹小区有卡夫卡下榻过的地方,你一定得去看看。哦,这使我想起,莫非就是卡夫卡与他的第一个未婚妻谈恋爱期间所住的地方?后来我按她的提示,果然找到了那个地方。这印证了同学们昔日对她的评价:知识确实很丰富。

在电话作为奢侈品的年代,我和她联系只能通过写信,逢年过节,尤其是圣诞节、春节都要问候一番。平时去北大,有事没事都要顺便去看看她。她住的是一幢较狭小的旧式平房,一条小径与湖面相隔。鉴于她年事已高,我曾试图劝她换住楼房,和温德教授一样,她就爱这种与环境相谐调的小屋,自豪地说:“你看,我一开门就有粼粼波光迎接我,夏天更有荷花的笑脸。楼房哪有这般享受。”我不甘心被说服,便半开玩笑说:“万一您晚上回来,不小心掉进湖里……”她大不以为然地把头一仰:“啊哈,几十年了,我都没有失足过,要是真的发生像您说的那种倒霉事,八成是上帝在召唤我了吧,那我也该走了。”

大概是新世纪初了吧,听说赵先生身体日益衰老,已经起不了床了!心情不禁黯然,慨叹自然法则的无情。于是赶紧约了一位同事一起去看望她。还是湖边那幢幽静的小屋里,只见老人躺在紧挨南窗的卧榻上,虽坐不起来,却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声音依旧,仍不忘让保姆张罗我们喝茶品点心。但我们宁愿坐在她的床边,与她聊天,并尽可能谈些轻松愉快的事情,除了介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情况,尤其强调她过去对教学的热心,对学生的热情,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等等。我说,今天虽然年纪大了,不能再上讲坛,但你已经桃李满天下,你的生命的热能仍然保留在成百上千的学生们的身上,他们不会忘记你为大家耗费的心血,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也有你的一份。在这个意义上说,你并没有老,你是最幸福的。这时她脸上泛出了红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她始终情绪饱满,侃侃而谈。但我知道老人不宜兴奋得过久,否则容易发生意外。于是不得不向她告辞。她紧紧握着我的手,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于是我俯下身去,在她的脸颊上深情地吻了一下。这时我发现她的眼睛湿润了,我赶紧扭过头去,不让她看出我的感伤……

赵林克悌教授确实是幸福的,连造化都奖励她,成全她,送她到百岁的门槛,成为名副其实的古稀老人!可惜2005年5月她走的时候,我正忙于组织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的活动,我也没有及时接到噩耗。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林克悌教授的业绩在中国教育史上,至少在北京大学的发展史上将留下抹不去的一笔,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里!

同类推荐
  •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本书是一部反映四川省多个市州改革发展、时代风貌的大型新闻纪实文学作品,全书约28万字。作者饱含真情,勤于思考,以新闻这一独特的视觉,深入众多新闻现场,真实而又全面地呈现了这些市州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成效,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既讴歌了时代的主旋律,突出真善美,又提倡多样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芦山大地震发生后,作者在均第一时间赶赴抗震救灾一线,写出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新闻作品。
  • 活着,一件如此幸福的事

    活着,一件如此幸福的事

    她从小下肢瘫痪,却以手代足,时常爬出去洗衣服,爬着扫地,偷偷地帮妈妈做饭。她苦心自学,一铺炕,一扇窗,一本字典,成了生活的所有内容。在樊笼般的生活里,她独自释解心灵,与影子共舞,与窗口为伴,视小鸟为友,一个人大声朗读,让声音陪伴自己。她没黑没白地做刺绣,双眼累得红肿充血,脊柱弯的疼痛,但绣出精美手工艺,为自己赢来收获的喜悦。她的坚强和微笑,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因为心怀感恩,对生命充满热爱,她一路微笑前行。本书作者讲述了残疾女孩感悟生命、释解心灵、感恩生活的心路历程。
  •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 绝境

    绝境

    为了总结近年来的文学成就,见证固原的文学历史,编辑出版一套“文学固原丛书”,则是固原的文艺工作者共同铸就的全景式的心灵读本,其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显而易见。该丛书的出版,必将对丰富文化固原建设增添光彩。
  • 妖蛾子

    妖蛾子

    王小柔在这本书中写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比如公鸡、母猪、猫猫狗狗,所以她自序的题目叫作《灵长类的伙伴》。她说:“这本书里写到的小家伙,只是我生活里接触到的很少一部分,它们平常而普通,是大家所熟悉的。如果说有些人家像动物园,我们家就是寄宿家庭,动物们病了痊愈后就会被接走,或者它们在这只是短期寄宿几日,等小主人旅游归来。我不是宠物医院的大夫,但是我相信爱和尊重对动物们更重要。我愿意做一个守护者,和动物对话,看见生命里最纯净的坦然,不需要宠溺依赖。”
热门推荐
  • 手的十种语言

    手的十种语言

    著名画家黄秋雨失踪两天之后,尸体在颍河里被一个渔人发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队长方立言奉命侦破这起命案。他在调查中发现,黄秋雨生前创作的组画《手的十种语言》中的最后十幅全部以女性裸体为内容,这其中牵涉到了市委书记的妻子,而黄秋雨被盗的日记和绘画,似乎都与这有关。就在命案调查接近真相的时候,被追捕的犯罪嫌疑人突然死于一场车祸,而两年前试图谋杀黄秋雨的凶手也浮出水面,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 哈佛口才课

    哈佛口才课

    150年来,很多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人,进入美国军界、政界和商界等领域,获得显赫的职位。
  • 人生心理健康大讲堂

    人生心理健康大讲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绝大部分的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其中大部分的病因与精神压力过大有着直接关系。本书围绕着人生心理健康这一主题,揭示了现代人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现代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与疾病的表现,介绍了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各种方法。它试图用最恰当的方式,点亮人们的心灯;用最有效的办法,为人们的心海导航;试图通过心灵的呵护,减轻人的精神压力,构筑人的心灵乐园。
  • 重生之痞凤诱君心

    重生之痞凤诱君心

    上一世她是叶氏集团的掌权人,被最亲的人谋杀,魂穿异世,成了西楚国叶太傅家的九小姐。虽有神机鬼算之才却仍旧逃离不了这诛心的城府。他是驰骋沙场嗜血成性战功赫赫的大将军,待她却狡猾腹黑而又温润如玉。她被许配给九王爷时,他们方是相识。两人已经熟识到一同逛青楼喝花酒时,她还未倾情于他。他出事,她不顾一切去找他,两人一吻定情。她为他一人放下上一世的怨念,而他只为她一人收起心中城府。两人私奔相守,她欲浪迹江湖,他却为她踏平天下,只为给她一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归宿。他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以前我不怕,可如今我怕了,我怕失去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来都不只是说说而已,他用热血洒天下,从此,无人不知他爱她。
  • 平南匪事

    平南匪事

    在鬼王山这方圆百里的山坳子,刀客丁七算是个异数。在刀尖上过活的人,大多数刀客都三五成群地结成一伙,好有个照应,可丁七却从不和人掺和,也不像别的刀客一样狂嫖滥赌。更奇地是,丁七做刀客十余年来,手下很少沾血,更别说带命债了。加上丁七与各山头的会首、龙头都有往来,因此,虽是独身一人做买卖,倒也做得顺畅。腊月二十七这天,丁七起了个早,挑着他那副做幌子用的剃头担子,早早地进了山,准备做完今年最后一单生意,好好地过个年。
  • 剑神独尊

    剑神独尊

    嗜血长啸的怒睛巨虎,遮天蔽日的血睛刺鳞蝠,翻天倒海的九头蛇皇,吞云灭日的雷电狂龙……这是一个神奇的东方玄幻世界,强者可以弹指间毁灭山川,可以脚踩巨龙翱翔于九天之间,可以雄霸六合八荒,可以威震十方天地……凝剑气,夺剑灵,炼化八大剑核,看江天一步步成就万古剑神,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恣意遨游,开启一段热血,霸道,暴力之旅,笑傲天下,唯我独尊!
  • 玲珑丫头狠嚣张

    玲珑丫头狠嚣张

    参加同学会喝高了,居然就这么穿越了?穿也穿了,还是个小乞丐?最关键的是还得去玉府做侍女?她肿么就这么倒霉啊!哎,既来之则安之:她陪陪少爷读书,捉捉小贼领功,看来也很爽!什么?少爷喜欢他?还要娶她?哈哈,丫头要翻身喽!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佛说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开心宝贝之天使之恋

    开心宝贝之天使之恋

    一个被创造出来的超人,她的爱情,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吗?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古代阿拉伯文化盛开的一朵文学奇葩,它汇集了古代中东、中亚和其他地区多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在世界各国的神话故事中,散发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国读者……《一千零一夜》以自己那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痛快淋漓的文学语言以及优美、动人、独特的阿拉伯和伊斯兰色彩,保持着自己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它的成书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写成的,而是历代阿拉伯民间说书艺人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反复加工、转达、创作的结果。故事最早起源于一部波斯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