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经朋友张锦介绍,结识赵丽雅。回忆起来,当时有许多事要做,一是辽宁教育出版社要在《读书》上做广告,是她在安排;二是我当时正在写《数术探秘》,希望找一家出版社出版。张锦说:“要找就找最好的出版社,找三联吧!”是赵丽雅为我引见的潘振平;三是我想在《读书》上写一点“品书录”,第一篇《谶纬与〈谶纬论略〉》是她发稿;四是我希望结识沈昌文先生,请他帮我们编书,也是她帮助引见。
赵丽雅是一位做事极认真的人,现在已经成为地道学者,写很多好书,许多都很好看。我看好三本,记述出来。
其一是《棔柿楼读书记》,一九九三年出版。棔柿楼是她的书房,因为院子里有一棵合欢树,又称棔树,还有一棵柿树,故有此称。此书署名宋远,我是出版人。此书初版印数很少,只有三百册,其实也只有初版,至今再没印过。在旧书网上,此书已经被炒到上千元。前几年,还有网友“脉望馆”向我找寻此书。找不到,连出版社的样本库中都没有,我只好给他复印一份寄上。近日又翻看这本书,是因为读张中行。张先生在此书“序言”中谈到,曾经请赵丽雅点评《负暄续话》。她下午翻看原稿,晚上睡不着,翻身起来,挥笔就写好了。第二天一早送到张先生手上。张先生说:“两千字,充满灵感和妙句,我不由得望天兴叹。这是因为想到天之生才。”我找到书中那篇文章《暄也有价》来读,果然写得好。她写道:“废违心之言,发有得之见,灵心所系,便是世间第一等文字。《续话》之文,或可以此论之?”她还写道:“时值大火西流,凉风始至,秋阳下,手此一册,如与贤者抵膝谈,款款然,倦倦然,乐何如之?”这样的文字,不为书迷酷爱才怪呢。
其二是《读书十年》,中华书局出版。此书三大卷,第一册是二〇一一年岁尾上市,立即引人关注。当时我匆匆读过,可以标记之处不少。读此类书,读者大多各取所需。我的兴趣是想从书中读到一些老前辈、老朋友的故事。比如,关于《读书》,历来议论很多。沈昌文先生是领军人物,说过不少事情。但沈公言谈,历来忽明忽暗,躲闪腾挪,腋下藏刀,引而不发。其继任者之一吴彬,又是一位轻易不肯动笔的人。只有扬之水,实在是有心人,文字好,有女史风范,叙事坦率、诚实,不加累赘。况且此书又是日记,所取文字只能删减,不好过多添加改动。作为《读书》一个侧面的记载,价值不言而喻。书中谈到沈公编辑经验,诸如“要想征服作者的心,先要征服作者的胃”云云,都是在一些像模像样的文章中,读不到的真话。
其三是《棔柿楼集》(扬之水作品系列)共十二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卷一《诗经名物新证》,卷二《唐宋家具寻微》,卷三《香识》,卷四《宋代花瓶》,卷五《从孩儿诗到百子图》,卷六《两宋茶事》,卷七《物中看画》,卷八《藏身于物的风俗故事》,卷九《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卷十《中国古代金银器》,卷十一《曾有西风半点香——敦煌艺术名物丛考》,卷十二《桑奇三塔》。已经见到的有《宋代花瓶》和《香识》,其他正陆续上市。这套书作者地道,出版人地道,出版社品牌地道,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