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35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教育问题是当下困扰国人的大问题,“应试教育”之诸多积弊愈演愈烈,改善教育也越来越迫切。组织本书的动力来自于我们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关切,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教师、家长和教育管理人士提供一些看待教育的不同视角,给大家一些借鉴,增进对教育的理解,促进对教育的改善。

本文集选了五位海外华人学者对教育观察思考的文章。所选作者都兼具中美两国教育的经历,而且不管是作为主业还是业余爱好,他们都乐于对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细微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独到发现和见解。因为这些作者不同于国内关注和研究教育的人们的教育经历,有一种透过另一类型的(美国)教育看(中国)教育问题的视角,所以本文集冠名“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我一向认为,开阔的视野带来的多样性的经验和眼光,可以增长人们的智慧和见识。这也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认为组织比个人聪明的原因。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和见识都有限,当这些人通过集思广益,将智慧融合在一起的时候,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比拟的。但是前提是每个人的见解不同。如果人人都是标准的“砖头”,具备同样的质地和款式,那么一个人和一千人的智慧没什么差别。因此,我们在挑选作者的时候,也格外注意多样性。从专业上看,五位作者横跨生物学、社会学、音乐学,当然还有教育学等专业领域;从地域上看,他们来自美国的东海岸(波士顿)、中部和西海岸(加州的圣地亚哥);从各位作者的主要关注点看,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以及到背后的社会结构。希望这种多样性能够给大家提供看待教育的不同角度,拓展思路,启发实践应用。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每位作者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前两卷主要是讲家庭教育。第一卷的作者陈晚博士,是本文集里唯一一位女士,她是生物学博士,三个孩子的妈妈,最大的孩子已经上了大学,最小的还在念小学。不像“虎妈”那样高唱着战歌,陈晚是一位用创作力成就孩子一生的妈妈,她的文字活泼凝练,叙事说理坦率直陈,不仅告诉我们中美教育的诸多不同——比如为什么美国孩子都会画画;美国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怎样进行的;童子军是怎么回事等;还通过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在美国如何当妈妈”的育儿经——比如小宝玩电子游戏上了瘾,如何“第二次断奶”,戒掉游戏瘾;小宝考试失败了怎么办;如何给孩子加油;如何“惩罚”抄作业的孩子等。陈晚还给那些打算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的家长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解答了不少疑惑和问题。难怪她的博客有着数千万的点击率,成为新浪和网易的名博。她的教育类著作《用创造力成就孩子的一生》和《美国妈妈这样做》都在国内深受欢迎。在介绍自己经验的同时,陈晚博士一再提醒我们不要迷信所谓的“成功学”,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横加包装的传记里很多重要的事实都不会告诉你。因此,也要教育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淡泊名利、低调做人。我很喜欢陈晚文章里引用的一首非常著名的诗,作者是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这首诗是教育孩子要淡泊名利、为人低调的好教材。

我是无名小辈,你是谁?

你也是无名小辈?

那么我们就成了一对——别说出去,

他们会驱逐我们,你知道的。

多无聊,空有一身赫赫显要,

多招摇,像只青蛙,

对着一片自以为仰慕的泥沼,

整日里叫着自己的名号炫耀!

第二卷的作者是一位爸爸——沈安平博士。通过与儿子岳岳多年的互动经验,沈先生讲述了一个曾被儿子称为“不懂教育”的教育学博士,如何从“中国式爸爸”的教育方式转变为“美国式爸爸”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沈博士有着知青下乡、在国内读大学和大学任教以及当辅导员的丰富经历,现在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州教育部的教育专家。他的儿子岳岳从小聪明好动,是个“不安分”的孩子,每次去接孩子,父母都会遭到老师的“诉苦”,忍受老师说孩子的“不佳表现”。有一次,岳岳在教室里上蹿下跳,老师为了使岳岳“安定”下来,就把他单独放在教室一个围有木栅栏的角落里,也有“惩罚”的意味。后来这个班级的老师离开教室去做户外活动时,只把他一人留在了“栅栏”里,但是没过多久岳岳就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一举动让老师惊讶不已,打听一下,并没有其他老师把他从“栅栏”里抱出来。后来托儿所老师又把岳岳放进“栅栏”里并躲在门背后观看,这才亲眼目睹了这个托儿所里“前所未有”的举动:不足两周岁的岳岳,凭着自己良好的身体条件从一个比他个子还要高的木栅栏里爬了出来。

这是沈安平先生讲述的他的儿子岳岳当年在国内上托儿所的故事。这个“不守规矩”的孩子当年给沈先生夫妇带来了诸多烦恼、忧虑和窘迫。可是这样一个孩子在托儿所时代就来到了美国,到了另一种教育环境中,“不佳表现”反而成了优点,他如鱼得水,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先到硅谷创业,不久转移到华盛顿,现在是最年轻的“总统创新学者”之一。沈博士从自己多年的家教经验中总结出孩子自由成长的宝贵,以及亲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性。现在他不再是一个以家长自居的真理在握者,而是一个向儿子学习的好学生,还注册了岳岳在网上开的养成好习惯的教育课程。沈先生还采用了舞台剧的叙事方式,生动地重现了当年的一些场景,比如因“不懂音乐”而怒吼读中学的儿子听的歌曲为“靡靡之音”,逼迫儿子写作文等等,当然还有温馨的“父子酒吧对话”。也因为这一幕幕“舞台剧”中有每位家人的身影,所以,卷前作者照片采用了沈先生的“全家福”。

第三和第四卷主要是教育现象的评论。第三卷作者南桥(南桥为笔名,原名方柏林),在美国高校从事教育设计工作,进行业余文学翻译和撰写教育随笔。读了他的文章,你就不会惊讶于他的教育随笔集《知识不是力量》和《及格主义》为什么大受欢迎了。古语云“父母在,不远游”,他提出了“幼子在,不远游”,因为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这使得我国五六千万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迫切。中国教育的积弊,让许多家长非常焦虑,教育移民就是不少父母为子女教育寻找的一条出路。可是,移民真能解决问题吗?南桥的“为什么ABC们恨中文”一文给家长带来很多反思。中国家长普遍有个不自觉的错误理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思维把吃苦与学习等同,全然不顾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相反结论。逼着孩子学习,是因为“大家都这样”。这似乎找到了“对孩子负责的幻觉”,实则是一种坑害。如果不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更新大脑软件,移民后也还是这样。在不少美国的华人家庭中的“虎妈式教育”就是一个例子。走出教育的焦虑首先不在于移民改变大环境,而是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南桥对美国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教材制作和选用市场的观察与分析,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都很有参考价值。

第四位作者是陈心想,社会学博士,不过他中师三年、师大教育学四年的学习,使他虽然拿了社会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却依然对教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而且他现在负责美国密西西比州公立中小学教育十年来数据资料的追踪、管理和分析。他的文章也多是对教育现象的评论和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关系型教育”是他近些年思考比较多的问题。在教育上,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关系中的。学习和教育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师生与学校领导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等关系中发生的,但是这里面的关系又不一样,不一样的关系同样会制约或者促进教育和学习。2009年,威廉姆·唐恩(William Twain)出版了一本对一些美国年度教师访谈的书——《与美国最好教师的对话》,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凯瑟琳·麦卡特尼(Katherine McCartney)在其为此书作的序言中认为,这些最好教师的最重要的教学成功经验,或许就在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建立。“学习之前,关系先行”,以这个为主题,陈心想对诸多教育现象进行了分析,比如优秀生为何成群地来,高考竞争是学生不爱阅读的原因吗,等等。

第五卷是音乐家梁雷博士通过自己的求学经历来谈教育。20世纪80年代末,梁博士就被评为北京的“希望之星”,他从6岁开始作曲,15岁时举办北京专场音乐会,演奏自己7岁以来作的曲子。中学时赴美读书,后从哈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成为哈佛青年院士,现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作曲系主任。他的求学经历,是从第一所学校——家庭开始的。现在不少家长也让孩子从小学习弹琴或者画画,我们不妨看看梁雷父母是如何做的。

我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却是一个非常不专心的学生,经常离开作业,弹奏一些头脑里的“音乐”。当我这样走神“乱弹琴”的时候,父母常常会问我:“你在弹什么呢?”我说:“不知道。”但他们没有责怪我,因为他们从“乱弹”的声音中听到了“音乐”。我的父母能保护我的音乐想象力,让其自由发展,这是我人生的幸运!

梁雷的音乐造诣之所以这么高深,与他的广泛博览和善于思考分不开。他手抄《六祖坛经》、《金刚经》、潘天寿先生的《画语录》等等,还到纽约一个寺庙坐过禅。前几天在电话里,他还说又找到了当年学习《维摩诘经》的笔记。当然,他遇到的名师也起了重要作用。比如他的老师罗伯特·科根(Robert Cogan)教授曾对他说:“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一段话,我也告诉你。他说,‘学习音乐的过程就像一棵树的成长。树的根要扎得很深很宽,要花很长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有耐心地慢慢积累,坚持成长。’”这棵树的形象一直印在梁雷的脑海里。这样的经历才使梁雷说出“音乐是我试图通过声音在无声的水面上书写我思想的痕迹”这样的话。梁博士还为我们写了一篇介绍他所在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音乐学院之所以成为当代音乐重镇的文章,因整体内容与本文集有些错位,所以我们只选择了其中一部分作为附录放在其卷后。

以上简单介绍了作者和作品的大致内容,颇有点“王婆卖瓜”的味道,究竟如何,恭请读者朋友自己阅读品评。我们希望这本文集能够为中国社会时下关于教育问题的讨论,为家长、教师、教育管理者和学习的主人——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拓展一点思考的宽度和深度。

最后,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朱永通先生。本文集最初是由永通兄提议的,书名也是永通兄取的,没有他的鼓励、督促和帮助,本文集不可能与读者见面。

陈心想

2013年10月12日于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

同类推荐
  •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中国商人性格地图

    本书以华夏历史为脉络,炎黄地域为线索,深入解读站在商界前沿、处于事业高峰的商界达人的成功轨迹,剖析他们在创业守业、企业管理、商务谈判、社交处世、个性修养中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从中,你可以了解商业往来各方,降低商业交易潜在成本,知己知彼,游刃有余。
  • 三明市情概览

    三明市情概览

    三明市位于闽西北和闽中结合部,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总面积22959平方公里,远在旧石器时期就有古人类在此栖息。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三明市被辟为福建省工业基地。
  • 大地牵龙

    大地牵龙

    本书是中国管道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又一个成果,是中国管道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管道文学繁荣发展的里程碑。
  • 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

    新闻传播学的学术想象与教育反思

    如何建构新闻传播学科?如何推动新闻传播教育?本书分为理解新闻传播学、作为志业的新闻传播教育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哲学、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心理等多角度建立新闻传播学的想象力,并通过学术对话验证了某些学术想象;第二部分围绕全面实现新闻教育的综台性、学木性和人文性展开探讨,既有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台理性的深思,也有对教学改革、读书与研究方法的分享。
  •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

    本书以全球史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女权思潮和实践的缘起,尤其把晚清中国的“女权”论和改革实践放在西方文明论在近代中国传播、转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探究欧美文明论中的性别标准以及成因,考察欧洲文明论的性别标准在晚清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晚清女性论者的“女权”论述,探讨女性是如何回应由男性开辟的“女权”论述的。
热门推荐
  • 才不是替身龙套

    才不是替身龙套

    一个沉迷演戏的龙套,一个冷漠矜持的总裁所谱写的爱情乐章。
  • 女总裁的贴身王牌保镖

    女总裁的贴身王牌保镖

    王牌兵王回归都市,却受人之托去保护一个即将大学毕业就上任的女总裁,带领她一起闯荡商界,一路上,遇上了许多阻碍,但都被他俩一起解决,以后,还会有着什么样的阻碍,他们还不知道,但是,他们一定会在这之前,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 王府有对小冤家:悠闲王妃

    王府有对小冤家:悠闲王妃

    (轻松文,已完结。)别人嫁人她嫁人,嫁了大半年,别说新婚燕尔,连狗屁王爷长得是高是矮是圆是扁都不知道。他为了不见她,居然还将好端端的王府分成了两半?是不是想老死不相往来??!哎哟喂,他唱的是那门子的戏?而且出一个门,还要经过他同意?那把他的令牌偷过来……
  • 屹立娱乐之巅

    屹立娱乐之巅

    身带“金手指”的顾翘翘一头扎进竞争残酷而激烈,充满了各种利益冲突和明争暗斗,娱乐圈这个巨大的名利场。不想做流星,立志做恒星的她在向目标前进的途中,见过鲜花,也见过荆棘;听过掌声,也听倒过倒彩声,遇到过友谊,也遭到过背叛……她依然不改初心,最终走向巅峰的故事!简介无能,慢热,现实中娱乐圈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结合在一起,半现实像。
  • 种田文之二嫁

    种田文之二嫁

    嫁不出去的老姑娘顾昕慈突然桃花运旺盛起来,然后她千挑万选,终于确定嫁了村里最出色的小伙子云瑞。不过后来云瑞回到故里,还是一门心思要娶回自己的妻子,造就了一段佳话。虽然顾昕慈嫁了两次,但嫁的都是一个人,这不是皆大欢喜嘛~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好青年相识相爱的过程,其实男主他也是个高大上的人物。
  • 你好青春的我们

    你好青春的我们

    青春是每个人最美好的回忆,我多想和你们一起无知,一起在夕阳下踩着对方的影子,大喊着我爱的人的名字,一起在教室里打打闹闹,无忧无虑……
  • 末世重生,系统大大该打怪了

    末世重生,系统大大该打怪了

    一次意外,让她重生在末世之前。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人家发现人家不是该末世的干活是该修仙干活的。噢噢噢!原来上一世自己去错场地了呀!怪不得她上一世那么衰。既然如此,此生就要早早脱离末世,莫要过多纠缠,掐指一算,原来末世等着其他女主女配来征服,那根本不是她林悠悠大发神威的场地,还是快快飞升"逃命"而去吧!那个,这回人家飞也飞了来也来了运道变也变了,就不会那么容易被炮灰了吧!再被炮灰,我林悠悠就直接和大家说拜拜!
  • 中国绳子之谜

    中国绳子之谜

    钟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偌大的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被倒置了——衣柜、书橱、电脑台、沙发等一些大型家具,甚至连电视机、电脑、台灯等家电也被整个儿倒了过来。墙壁上的海报和一些油画也头朝下的挂在墙上;茶杯和碗都被倒扣在茶几的背面,就连书也被一本本倒置着塞在书橱里。整个房间乱糟糟的,一片狼籍。这一切仿佛是神的作品,所有东西都被倒了过来,又或许是哪个魔鬼对人类开的一个玩笑。无论如何,这都不像是个正常人会做的,钟旭宁可相信这一切是因为时空扭曲而造成的。
  • 坠灵公约

    坠灵公约

    这块大陆曾经降临过两次能力各异的召唤兽——坠灵,它们选中和自己属性相合的人类与其意识融合,展示自己的力量,承诺将接受驱使为其服务。拥有这种召唤兽的人被唤作坠灵使,凭借其强大的力量,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了统治阶级。然而,第三次的坠灵潮的到来,打破了平衡,世界再次陷入混乱。无意间获得了一只坠灵的少年林鱼青,试图以一己之力骗走普查民间坠灵的审判团,却招来一场大火灾,全村被烧为灰烬,村民全部消失……于是他开始了寻找村人之旅,一路上碰到了一个又一个或呆萌乖巧、或神秘虚无、或魅力无限、或坚硬无比的……从未听说过的坠灵……他不知道,村民们其实并不是他以为的寻常百姓,甚至他的父亲也充满了秘密……
  • 安娜·卡列宁娜(全集)

    安娜·卡列宁娜(全集)

    《安娜·卡列宁娜》是俄国文学中希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小说中有两条平行的线索,当时有人说它没有“建筑术”,有人说它是“两部小说”。作者委婉地拒绝了这些批评。他说,该书结构之妙正在于圆拱衔接得天衣无缝,两条线索有“内在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