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62600000003

第3章 静心的修习

无论在生活中或是事业上,不要一味去模仿别人,有些人总是在和别人做比较,把别人当参照物来定位自己。其实,活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静心的修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心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心就会无限敞亮、无限丰足。静心的时候,心中十分敏锐,性灵独具,胜于往常。但静心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靠日积月累修成的。

如何修习静心呢?

静心的修习在于独抒灵性的思考,这并不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不是说树立一种好的模式,然后跟着去做就行了。东施效颦的可笑在于东施只知道西施捂着自己的胸口楚楚可怜,样子很美,却不知道这种美是因人而异,不可复制的,同样的动作发生在她身上就显得很丑。盲目去模仿别人,会失去自己应有的特色,所以对于他人的成功和经验,只能借鉴而不可照搬。

在建设香海禅寺时,我也曾走访过许多地方,台湾、日本、泰国,甚至欧洲各国。参观了那里的寺院和其他宗教场所,学习了各地先进文化,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我没有简单去模仿任何一家,而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吸收,思考,找到自己的特色。

企业的发展也是同理。不必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只要做出自己的文化和特色,感觉这种模式能够为员工欣赏、为客户尊重,就可以了。

作家在一般人眼里是什么都能写的。但实际上,由于各人的气质和禀赋不同,决定了他天然倾向于某一种文体。德国作家施笃姆热爱自然,写作小说空灵洁净,好像散文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文风犀利简净,从不拖泥带水,善于写作反映现实的题材;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想象奇特,充满童趣,善用温和的语言与故事折射苦痛悲哀的现实。他们的气质和阅历决定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完成了他们自己独到的建树,因而得到了不朽。

同样,无论在生活中或是事业上,不要一味去模仿别人,有些人总是在和别人做比较,把别人当参照物来定位自己。其实,活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生命何其短暂,为什么要在攀援和比较上花掉那么多时间呢?如果真要比较,我们生命的长度甚至不如庭院中的那棵树;勤奋程度,也比不上任何一只日夜吐丝结网的蜘蛛。还有什么值得去计较?一个人最可贵之处就是活得清醒、明白。人往往会被名利冲昏头脑,忘却了本性。如果能够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就可以使躁动的心沉淀下来。

在德鲁克的管理学著述中,有一个思想很值得敬佩,那就是将每一个企业视作是社会大转盘中的一个小齿轮。这种思想教人消除傲慢和自矜,客观地看待自己,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行业。当一个人生起不可一世之心时,所做的举动往往是浮躁的,不理智的。就像史玉柱发愿要在几年之内修建珠海第一高楼,甚至要修建中国第一高楼。他当时被许多溢美之辞冲昏了头脑,结果终归失败。企业成长得越快,赞美之辞越多,就越应该要有宁静之心,时时反思自己的状态。

在这个人欲横流、物欲滔天的旋转轮盘中,迷失自己太容易了。别人有一套房子你没有,别人住别墅你住筒子楼,别人开跑车你骑自行车……这些都足以使一颗充满名闻利养的心失去宁静,一颗被世俗所迷的心失去平衡。从而失去了自己的灵性,失去反观自照的能力。

一个人、一个企业想要成功,想要长久,就必须使自己的频道处在正心、正念、正行的天地大道上。

让一滴水永不干涸的方法

人到一定年龄后,应该学会反思。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反思自己得到或失去,成功或失败,痛苦抑或欢乐,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然后才能正确认识自己。

例如,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看到的只是冰锅冷灶,先别忙着去指责家人,而应该去看看镜中的自己。是不是疲惫又充满怒气,是不是冷漠而毫无笑容?并不是别人对不起你,只是你自己的状态在生活环境中的反射而已。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为什么会嗔恨呢?可以用一首诗来解答:

万法因缘心中起,

皓月映泉空万里。

谁人试燃原上草?

柴干风高凭汝意。

只因为你的心是一堆干草,一触即燃;如果你的心冷如磐石,即使怎样风吹草动也无动于衷,即使打雷也燃不起火来。表面上看来是外在的因素点拨了你心中的怒火,其实如果你心中没有相应的温度,怎么会被点燃呢?说到底是你的心不够清静。

再说演讲,如果你越是要求自己讲好,越是关注听众的反应,就越讲不好。只有放下听众,放下自我,甚至闭上眼睛去讲的时候,心中的话才会如同泉水喷涌一般,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演讲首先要专注,要觉察自己内心的真正状态;其次要真诚,所说的每一句话唯有真实不欺,才能够感动自己,打动观众。

阿炳的《二泉映月》音谱非常简单,主旋律数次重复出现,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人被这首曲子感动呢?这就是心的力量。阿炳把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际、困顿苦痛都浓缩在了这首乐曲之中。他的倾诉是如此诚挚而专注,完全是从心里面流出来的,自然而毫不炫技,因此才能够令世人倾心、折服。

不仅演讲要真诚,音乐要真诚,做企业一样也要真诚。诚信这根准绳放之四海而皆准,带领团队是这样,回到家中是这样,与朋友交往是这样,和客户洽谈也是这样。

“诚则明也”,明则久,这是天地间的大道。

一个人、一个企业想要成功,想要长久,就必须使自己的频道处在正心、正念、正行的天地大道上。

佛家有一个思想,若要让一滴水不干涸,就把它抛入海中。同理,想让自己的事业不倒闭,就要把它融入大众之中。作为佛教徒,一定想让佛教的思想在世间永存,这就是我们的人生使命。这个使命的达成非常困难,如何才能做到呢?唯有将佛教的思想种进每一个人的心田,让人人心中都有一颗慈悲的种子,使慈悲影响身边无量无边的人才有可能使佛的精髓永存。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寺院的十六个短信平台连续三年每天发出七千多条短信。这些不含有宗教色彩的短信,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在一片潜默中给人们指示一条通向正大光明的觉知之路;使人能够及时觉察自己,而不被声色名利所绑缚。这就是香海禅寺的小小心愿。

有这样一个道理:当你时刻想的是利益别人时,最后一切善行皆得报偿。这就是利他的思想。佛教中无人不知的观音菩萨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慈悲”,慈就是“给予快乐”,悲就是“拔除痛苦”。在做企业的过程中可以将这种“慈悲”的思想带到企业文化中,帮助客户、员工“予乐拔苦”。佛教的慈悲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相当于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他人的需求看作你自己的需求,把他人的快乐当作你毕生努力的方向。观音菩萨有千百亿化身,每一个具有慈悲精神的人都是她的化身。同理,企业若想让每一个客户、每一位员工都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应该参照这样的慈悲精神来完善自己的文化。

在藏传佛教中,观音的地位非常高。有人说,藏族的同胞不少是观音菩萨的化身。曾经有一个人描述过藏区的安宁,说即使随意将一样东西放在路边,也不会有人擅自拿去。这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状,就是观音的理想。

《佛本生故事》中有这样一个传说:释迦牟尼佛成佛前的某一世是一个王子。有一次,他去山中,见到一只母老虎饿得奄奄一息,五只小老虎尚未断奶,在母亲身边哀告连连,情状甚是可怜。于是佛在那一世舍身饲虎,用自己的性命救回了一窝老虎。佛在无量劫中不断地行菩萨道,甚至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利益他人,终于在无量世以后证得佛果。我想表达的并不是要大家用性命去喂虎,但这种利他的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由此也可见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锲而不舍,累功积德。

有一位新昌的企业家,工厂经营得非常强大。我问他,你是怎么做到今天这种规模呢?他说,这并不是他自己所设想和刻意营求的。当他从做拖拉机的生意转行做现在的行业时,遇到了许多帮助他、给他方便的人。他对于别人的恩情看得很重,想方设法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以前对他有恩的人如果失业了,或者工作上遇到问题了,他就尽力帮助他们安排工作。这些人来到他的企业以后,又竭尽所能地帮助他成就事业。他说,正是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给他留下的福泽,推动他成就了今天的事业。

由此可见,清净、真诚、慈悲、利他,这些思想才是人生真正的智慧,会让人受用无穷。

人的错误知见给人造成巨大的困扰。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之中运转。人的悲欢离合都是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因此要学会珍惜每天所得到的物,所遇见的人,更要珍惜与我们共度风雨人生的亲人和伙伴,珍惜始于微时的客户与伴侣。

无执的心

人之所以会生活得不快乐,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你最在意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是自我。佛教说到“我”的时候,便讲到了“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在前六识中,眼根对色尘,恋美物;耳根对声尘,爱悦音;鼻根对香尘,喜芬芳;舌根对味尘,好饕餮;身根对触尘,触万有;意根对法尘,五识一起,意识随动。这都是人最基本的识见。第七末那识(梵文为manas),就是“我识”。“我识”有四个基本的功能:我见、我爱、我慢、我痴。人最大的障碍就在末那识中。人皆以为:我看到的我相信,我喜爱的不捐弃,我傲慢的是真理,我痴迷的恒不移。岂不知:我见之中谬误藏,我爱之物有别离,我慢之心生横祸,我痴之情交相替。

这世上真有不败的事业,不死的生灵,不迁的义理吗?寻常所见的山河,不也是高低不平,峰谷相替吗?仰观宇宙,星辰生生灭灭,哪得恒常;明月盈缺循时,哪能如意。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这个至理。这就是所谓的“空性”。

当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然知道事业应该怎么做,人应该怎么活。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自然能够放下负担,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思考人生。

要客观地对待“我见”,主要是因为不正确的知见引起种种烦恼,我爱、我慢、我痴,其实都是从不正确的知见中衍生出来的。生活中自以为正确,其实不正确的知见比比皆是。现代社会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新人在没有结婚前坚定地发愿道:“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结果很大一部分竟然轻易就分手了。开始时所说的海枯石烂、磐石无转移,就是不正确的知见——人是会变的,感情自然也会变,珍惜每一天就可以了,何必去妄求不改变的情感呢?

人的生死更是自然规律。秦始皇海上求药,多少帝王仰慕蓬莱仙境,何曾求得?多少修炼仙丹的高士,最后还不是像《红楼梦》中的贾敬一般只落得了速死?

人的错误知见给人造成巨大的困扰。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之中运转。人的悲欢离合都是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因此要学会珍惜每天所得到的物,所遇见的人,更要珍惜与我们共度风雨人生的亲人和伙伴,珍惜始于微时的客户与伴侣。懂得珍惜的人心灵柔软、笑容亲切,别人与他交往,会觉得如沐春风。

《心经》中有一句:“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的人读到这句话,突然醍醐灌顶,万缘放下,大彻大悟。

如果条件允许,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应该到附近寺庙中去静修一两天,在那种宁静中感受生命、觉察生命。

“我爱”就是指自己珍爱的东西。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健康、爱美好的生活,这都是积极的态度,但是如果要妄求这些东西的永恒不辍,则是一种颠倒妄想。

“我慢”就是高举和傲慢之心。高举亦即认为自己比别人技高一筹,因此不可一世。

“我痴”,痴并不一定指愚痴,那些善于使用计谋和小聪明损人利己的行为,也是我痴。《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可谓聪明绝顶,善于猜度主上之意,但这只是小聪明,而不是智慧。没有达到智慧范畴的计谋,不符合道义的筹算,最终使人自食其果。

上面所讲到的第七识是无始以来积累的习气,在根本上很难突破。人往往会有一念利他心起,但在行动的过程中又会回到我执当中。因此,能够改变一点“我识”,便是一分不容易的进步。

静心修行之时,实际上就是在突破自己内心的藩篱。修心的过程就像将自己的心由一个池塘大小扩展到大海那么大。

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必定是经过名的考验,才能放下名;通过利的熏染,才能看透利。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必须经历以后再次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才算真觉悟。否则,如果是因为贫穷的原因而无奈指称自己淡薄名利,就很可笑了,到关键时候便会露出老底。

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把生命的境界归纳为四类:第一类是一种自然的“自然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按照人的本能生活,它既像一个孩子,又像一只小兽,这种境界是最低的;第二种是讲求实际厉害的“功利境界”,现代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就止于这个境界,过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俗生活;第三类是“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到达这个境界需要觉悟,要能够觉知到道德律令的高尚与合理性,能够对他人存有悲悯之心才可能达到道德境界;第四类,也是最高的境界,就是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凤毛麟角,他需要站到宇宙的高度来思考自己的一期生命,将自己的使命等同于“天命”才可能达到。这种“天地境界”也就相当于我们修行人所说的佛的果位。他已经能够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逍遥自然,无所依恃了。

静心修行之时,实际上就是在突破自己内心的藩篱。修心的过程就像将自己的心由一个池塘大小扩展到大海那么大。刚开始时,一粒石子投进心里,都会起伏汹涌;等到境界次第提升起来,到大海那么广阔的时候,就算是把一艘船扔进去又能怎样呢?有人担心,自己修不到那种程度怎么办?没有关系,只要好好进行反思,及时对自己进行总结,总会不断进步的。因为修行不是个短暂的过程。

要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与身外的一切对接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尽管,世界和我们自身都迁流不息,但是修行却能够给人带来一份不随物转移的清静与丰足。任何时候,回归自己的本心,不着迷,不妄求,倾听心的和弦,就能弹奏出浑然一体、独立于天地之间,如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乐章。

同类推荐
  • 人的宗教

    人的宗教

    本书介绍了世界七大宗教传统,包括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各种原初宗教。作者透过个人的观察,以理性与感性、传统与现实的态度,以及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世界宗教的智慧传达给大众。书中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在对两性观点与语言的运用、各宗教的内在层面分析,以及藏传佛教、苏菲教派与历史上的耶稣等方面做了详细述说。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根据1979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宗教学会成立会议的精神,1980年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在银川首次举行,从而揭开了新时期伊斯兰教研究的序幕。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热门推荐
  • 禅师的文娱

    禅师的文娱

    一个修炼欢乐禅的小白脸在圈子里划水的故事。
  • 大灾难未解之谜

    大灾难未解之谜

    大灾难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破坏了以劳动为媒介的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和谐条件。灾害都具有消极的或破坏的作用。所以说,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是人类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面对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 心灵甘泉·草叶集

    心灵甘泉·草叶集

    本书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永远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它是惠特曼一生创作的总汇,也是美国诗歌史上一座灿烂的里程碑,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读它,会引导我们对环境、历史、生命进行思索和咏叹,并指引我们的民主不断向前。
  • 王者之大陆历史

    王者之大陆历史

    看完王者的背景故事,我将它们编造在一起。(PS:是根据王者英雄背景故事编造,不要与历史搞混。)无论是虐恋还是甜宠,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亦或者耽美还有宫斗你们想要的都会有。我会努力将人物关系以及时间线理清楚,如果有没理清楚的地方还请大家指点一下哈。
  • 萌宝1加1

    萌宝1加1

    【正文完结,番外进行中】传闻,S市权势滔天的权大boss一夜之间奉子成婚,喜当爹。传闻,权先生的妻子是一个麻雀变凤凰的故事中的幸运儿。掩盖于传闻之下,他们的日常是这样子的:“我要翻身做主人!”“做梦!”新婚夜,她醉熏熏的宣告主权,回应她的是饿虎扑食。“签字吧!我们离婚!”看着离婚协议书他讥讽一笑,抬手撕得粉碎,将她逼至墙角,“流影,你凭什么提出离婚?”“她回来了!”“怎么?你想用一纸离婚协议就将我让出去吗?做梦!”某天,女人愁眉苦脸的叹气,“哎,老公,人家说你是后爹哎!”权大BOSS怒极的吼道,“我特么是亲爹!谁再敢乱嚼舌根,我劈了他!”
  • Julia's Cats
  • TFBOYS长歌暖浮生

    TFBOYS长歌暖浮生

    她是一个霸道,高冷的女校花、学霸。可是,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因为这人的出现,她从原来的霸道女神变成了吃醋少女。小时候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长大后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 大码头(长篇历史传奇小说)

    大码头(长篇历史传奇小说)

    新津三渡水码头跑滩匠侯宝斋卧薪尝胆,多年苦心经营,雄霸一方,成为了名震川西的总舵把子。在清末民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中,侯宝斋临危受命,率十万同志军血战清军,最终被内奸残害,革命失败。《大码头》宏阔地展示不了袍哥社会的恩怨情仇、大码头的辉煌与悲壮,以及四川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于大背景中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的小人物形象。正是他们的悲欢离合、爱恨纠葛,交织成一幅色彩浓郁、震撼人心的悲壮画卷。
  • 一念成婚!

    一念成婚!

    【全本完】在冰城所有人只知道最有价值的黄金单身汉是池北河,却不知道他有一段为期十个月的婚姻。为了女儿,她签下一纸结婚协议。十个月的合作婚姻,他们是法律定义里最亲密的人,却除了对方名字一无所知半年后她进入池氏,惊觉顶头上司竟然是他。没人知道她是他结婚证上的另一半,他们在这场有名无实的婚姻里形同陌路,直到——推荐完结文:→_→戳下面的链接《首席上司,太危险》《总裁老公,乖乖听话!》
  • 我家宿主又抽风了

    我家宿主又抽风了

    一朝穿越异世,成了一名不见经传的炮灰配角儿,且这个配角儿还刚被女主的护花使者给拍死了!这真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啊!苏岁岁表示,可以删档重来吗?我保证苟得远远的,不碍女主的眼(?_?)本文内容虚构,如有雷同,算你抄我的(??ω??)作者新手,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