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46400000007

第7章 当代民主之危机(5)

对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论什么样的政治体制,“讨一个生活”是最为重要的。在民主化来临的时候,很多人会成为支持者、参与者或者同情者,他们相信民主能够为他们带来这样那样的经济好处。如果民主造成了经济上的不进步甚至恶化,人们最后必然会对民主失望。

亚洲民主运动的“反民主”性,也表现在人们所追求的民主价值,反而随着民主化的到来而消失。民主不仅仅是动员和选举,动员和选举只是民主的工具,而非民主的价值。当民主使得社会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的时候,民主所包含的价值也会荡然无存。这对中产阶级来说尤其如此,在很多情况下,中产阶级往往是追求民主的主体,但它所追求的价值,往往消失在民主化过程之中。在这一点上,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对欧洲的民主有深刻的反思。他讨论的是欧洲,但亚洲社会更是如此。

这里,最近德国的畅销小说《看谁回来了》(Look Who's Back)(中国台湾地区版翻译成《希特勒回来了》)值得人们阅读和思考。这本书自2012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为德国历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希特勒是德国民主的产物,是被人民选举上来的。为什么希特勒会被选举上来?因为当时德国民主失败,无法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希特勒几乎成为当时德国社会很多阶层的“救世主”。但他上台之后,德国马上就演变成为专制国家。今天,那么多德国人开始“怀念”希特勒,与现在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有关,人们

希望“救世主”再次出现。当经济状况恶化的时候,民粹主义式的民主的机会就来了,因为很多社会群体,包括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失业者、学生、穷人,都会支持具有无限魅力的“救世主”的出现。《看谁回来了》描述的就是社交媒体如何动员这些社会不满要素。一旦“穷人”当道,民主必然走向专制。

实际上,今天出现在亚洲很多社会(包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的民主(化),面临着类似的问题。除了极少数抱有政治理想主义的人之外,大多数民主运动的参与者,也是对经济状况不满和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幻想着通过政治运动的方式来改变这种情况而已。

对这些社会的当权者来说,不妨看看当时的欧洲是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回归正常民主的。我们不得不惊叹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伟大,是马歇尔计划重振了欧洲经济,为欧洲重新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没有马歇尔计划,一个贫穷的西欧有可能倒向当时的苏联集团。当时的苏联是以“穷人的民主”(无产阶级的民主)形式出现的,受到当时很多西欧国家知识分子,尤其是左派知识分子的支持。

寻求高质量的民主仍然是亚洲最为艰巨的任务。如果找不到,民主永远会成为政治麻烦的根源。一旦民主导致经济的沦落,本来已经越来越小的中产阶级,必然成为牺牲品。一旦穷人占据多数,民主也必然演变成为专制。这是历史的铁律,亚洲社会也很难逃避。

2014年10月8日

激进政治:以东欧为鉴

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再次面临政治的激进化。各种激进政治运动诉求不一,运动形式也不一样,有和平的,也有暴力的,有自上而下的专制方式,也有自下而上的民主方式。在西方,近年来有反全球化运动(占领华尔街运动)、反资本主义的街头运动(希腊)、独立运动(苏格兰公投)等。在中东,旧的权威政治体制解体后,往往是失败国家的降临,出现了各种极端的宗教政治运动,甚至恐怖主义运动,最显著的就是伊斯兰国组织(ISIS)的崛起。在拉丁美洲,由左派或右派政治势力主导的各种激进运动交叉进行。在亚洲,有台湾地区学生的“太阳花运动”、香港地区泛民派的“民主化”运动以及各种形式的“反中运动”。泰国长时期的政治抗争尽管以军人再次掌权告一段落,但问题仍然存在。很多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的国家(如缅甸和柬埔寨)的政治也在激进化。中国的政治激进化因素,近年来也在急剧增加,只不过政府仍有能力掌控局势。印度尽管被视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现代化、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剧烈地改变着其社会经济基础,也面临激进政治的压力。

尽管激进政治花样繁多,但对其组织者来说,本质几乎是一致的——都起始于组织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构想一个政治或者社会乌托邦,并且相信通过动员同样抱有不满的社会成员的政治运动方式,可以把乌托邦转型成为现实。

激进政治不是新生事物,有政治的地方就会有激进政治,可以说它是政治生活的内在部分。不用看类似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激进政治运动,光看20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激进政治,就足以看到乌托邦政治所能造成的后果了。20世纪以来所发生的激进政治运动,既包括被称为“左”的“共产主义革命”,也包括被视为“右”的“民主化”。今天的激进政治的后果要到未来才能知道,但看看过去激进政治的结局,或许会得到很多启发,因为历史上的激进政治都有类似的结局。

结果一:与构想相反

可以借用出版不久的三本涉及激进政治的书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本是著名左派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断裂的年代:20世纪的文化与社会》(Fractured Times: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另两本是反思东欧政权解体后政治状况的著作,包括捷克前总统哈维尔(Vaclav Havel)的好友米切尼克(Adam Michnik)所著的《历史的麻烦:道德、革命与反革命》(The Trouble with History:Morality,Revolution and Counterrevolution)和另一位学者马蒂雅(Elzbieta Matynia)所编的《一个异乎寻常的时代 :哈维尔与米切尼克的对话》(An Uncanny Era:Conversations between Vaclav Havel & Adam Michnik)。

霍布斯鲍姆是20世纪到21世纪初最著名的历史学家,2012年以95岁的高龄去世。《断裂的年代》是他去世之后出版的集子。他一生经历了共产主义革命和西方的各种变革,最有资格来反思他那个时代。这本书和他的其他学术性历史著作不一样,更多表述的是他对他那个时代政治的看法和反思。霍布斯鲍姆本身是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一生享受着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一生中也非常同情甚至支持共产主义,包括斯大林版本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乌托邦理想,对斯大林的激进政治(包括大清洗)抱理解的态度。他不相信西方由少数精英主导的政治能够持续下去,认为苏联式的大众政治是一个出路。不过,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解体,表明了苏联式共产主义模式的破灭。另一方面,尽管霍布斯鲍姆享受着西方精英资产阶级的文化,但他对此非常不满,倾心于平民文化。但同时,他又深切感受到西方大众消费文化的痛楚,因为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其一直享受着的精英文化迅速消失。

霍布斯鲍姆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他从自身个体政治价值和文化偏好的角度,对各种变革进行了反思,使得抽象的政治变得非常具体,展示了人们在生活和理想之间的矛盾。在他的反思中,有几点非常值得注意。第一,知识分子或许可以超越其自身的利益,去关心所处的社会利益,甚至人类的利益。第二,对总体现实的不满往往促使知识分子去构建乌托邦。第三,知识分子的“知识”可以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但社会的发展进程并非“知识”所能控制和影响,激进政治的结局往往和知识分子所构想的相反。

结果二:换汤不换药

尽管霍布斯鲍姆也参加一些社会政治活动,但他主要的身份还是知识分子。哈维尔和米切尼克则曾经是捷克和东欧的风云政治人物,被视为推翻苏联集团和结束冷战过程中的英雄,尽管他们也曾经是知识分子。

可以把有关他们的这两本书,视为他们对革命之后革命家这个群体的现身说法,也是从个体的层面来看宏观革命。法国作家托克维尔曾经论述革命之后的变化,认为革命是换汤不换药,制度和秩序形式变化了,但大部分内容依旧。但是,对革命家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如果革命失败,事情就会很明朗:革命家要么流放或者出逃,要么坐牢,要么被牺牲。但如果革命成功了,事情就会变得复杂一些。一般的情况是,往日亲密的战友变成了势不两立的敌人,一边是坚持革命理想的职业激进主义者,一边则成了新的掌权者,或者维持现状,或者改变不了现状。当然,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能够改变现状的革命家。

不过,从哈维尔和米切尼克对往日的政治异见者在革命成功之后状况的细述,情况似乎更加复杂。对大部分参加革命的人来说,抗议和革命只是生命中的短暂时光,革命后他们就回到了正常的生活。少数革命家则变成了职业政治家,成为总统、总理,或者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不过,他们中的很多人就像花瓶中的花,被供奉在国家政治的顶端,供人们欣赏和崇拜,实际上什么也做不了,国家政治除了形式的变化,其他一切如常。有些革命家在革命后,对革命的理想不再抱有幻想,甚至觉得理想已经破灭,因为革命并没有能够为他们带来所希望的变化。更有一些革命家,在幻想破灭之后,甚至变成了疯子。

情况的确如此。不仅是哈维尔,大多数革命家都会观察到,革命之后的东欧并没有成为他们所想象的国家。尽管激进政治带来了民主化,但国家仍然充斥着贪婪、腐败、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所谓的民主化,只不过意味着政权主体从革命前的权力转型为今天的资本。革命前的执政者依靠权力来统治,革命后的民主则依靠资本来统治。更有意思的是,今天的东欧国家不乏极右派政权(如匈牙利),和革命前的共产主义政权一样,严厉地控制着社会。

地缘政治的影响力则更扭曲着(实际上是“决定了”)东欧国家国内的政治形式。地缘政治驱逐了“民主”的道德。革命前东欧的政治形式受制于共产主义政治(苏联),而革命后的政治形式则受制于全球资本主义的地缘政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较之以意识形态为主的苏联式地缘政治控制,西方的地缘政治更具欺骗性。尽管西方也讲民主,但其核心是国家利益。东欧国家的政治人物轻信只要民主化,西方就会大力帮助和拯救自己。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等西方国家要么关注地缘政治利益远远多于东欧的民主,要么已经力不从心。在东欧,革命家不仅对自己建立起来的民主失望,对西方的袖手旁观更是失望。

米切尼克因此说,革命的结果是,“我们把人权宪章换成了信用卡”。这当然是形象的说法。但革命之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了信用卡,信用卡仍然是少数人的,正如革命之前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样。

反思与忠告

哈维尔和米切尼克当然不是道德虚无主义者,他们著书的目的还是希望人们秉承道德的力量,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他们的著作既是对革命的反思,也是对未来革命家的忠告。毕竟,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越他们的国家,不仅传播到邻近的东欧国家,也影响到遥远的亚洲。从东欧的政治变迁中不难体会到,激进主义者需要有现实感,政治不可以过于理想,需要妥协。这也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激进主义者所需要反思的地方。

亚洲正在经历着激进政治。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不同形式的激进政治具有同样的乌托邦性质。这里不可能对亚洲的激进政治进行全面的讨论,但从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情况,不难看出激进政治的乌托邦性质。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看这两个地区的情况。

第一是地缘政治。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能够实行怎样的政治形式,取决于其所处的地缘政治。地缘政治秩序是第一秩序,而内部政治秩序是第二秩序,第二秩序必须向第一秩序调适。从这个角度说,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政治发展,必须考虑到其周边的地缘政治要素,忽视了这个要素,内部的发展必然是不现实的。向西方求助只会使激进政治的根基更加虚无缥缈化,东欧的例子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第二是民粹主义式的社会动员。很多政治人物表面上追求民主,但实际上是民粹主义。香港和台湾两地的乌托邦主义者,一直在构建所谓的“认同政治”。“认同”问题当然存在,但在无限的政治动员下,这种“认同政治”的本质和往日的乌托邦政治或者今天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并没有大的区别。在认同政治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被有效地政治化,出现泛政治化现象。实际上,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他们并不想所有的生活都被政治化。对他们来说,政治只是生活的很小一部分。泛政治化,不管是通过专制方式动员还是通过民主方式动员,都是不可持续的。

同类推荐
  • 民主不是万能的

    民主不是万能的

    《民主不是万能的》内容简介:中国如何积极融入世界,又如何在世界的游戏规则下发展自己?站在中国的立场读懂世界,站在世界的立场读懂中国。跨国公民的中外生存及比对、刘瑜、加藤嘉一等跨国公民观世界看中国。
  • 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

    台湾问题与中华复兴

    本书作者致力于台湾问题研究已有40余年,并亲身参与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全书客观清晰地评述了1990年李登辉上台直到马英九当政后的两岸关系现状和岛内政局的发展演变,包括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颇具参考价值。内容涉及台湾政治、历史、经济、社会到两岸关系、美台关系等,对台湾问题产生的背景由来,台湾问题的演变过程,台湾问题的实质和不同阶段特点,“台独”分裂的危害和两岸统一的前景,都能够从战略高度和历史眼光进行较深入的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不少见解,都有一定的前瞻性。
  •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毛泽东会见了他,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它改变了中美关系长达20年的对立与隔绝,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最新档案和多渠道获取的珍贵照片,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翔实深度地再现了毛主席战胜重病以惊人毅力会见尼克松、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密访北京、中美密建巴黎渠道、敌对势力图谋击落尼克松访华专机、周恩来智斗基辛格等起伏跌宕的历史细节。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月底,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所、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联合召开的“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对“治理”概念的产生、含义、特征、功能等方面做了理论上的论述,并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治理问题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进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阐述。本书收录了16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参会文章,是国内知名政治学专家、学者有关“治理”问题的最新学术成果合集。
  • 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

    打造新世界:费城会议与《美国宪法》

    《美国宪法》——划时代的宣告,美国大选——万众瞩目,“杨照公民课”系列新作,带你一览无余!从2004年起,杨照持续开设“现代经典细读”课程,希望经由这些现代经典,让活在当下社会的人,有机会摆脱许多理所当然产生的麻木,重新思考、认知。《打造新世界》是系列课程的第二种。本书中,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美国宪法的条款,讲解了以这套宪法为依据的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如何运作,并讲述美国宪法制定背后的思想渊源、历史情境、现实利益考量和斗争妥协,宛如讲故事一般。讲故事的同时,作者也分析了这套背景下诞生的美国宪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它和传统欧洲民主思想的差异,以及美国宪法和美国的现代民主精神如何互相成就。
热门推荐
  • 长寿就这么简单

    长寿就这么简单

    本书《每天一堂长寿课(长寿就这么简单)》亮点包括:十二时辰,时时蕴涵养生之道;从头到脚,处处直言长寿真经;21种另类养生方,方方奇妙;33个养生好习惯,个个灵验;……?如果您觉得这些还不过瘾,那么还有——7部国学经典为您的健康掌舵;12位国学大师亲传长寿之秘。
  • 万科逻辑

    万科逻辑

    这是一个经典的企业发展案例,也是一个关于时代、机遇、选择与变革的故事。房地产黄金10年,万科的规模从100亿上升到2000亿,增长20倍。它是如何做到的?100亿遭遇瓶颈,500亿遇到了“史上最大危机”,1000亿之后面临着更多未知的挑战。万科是怎样自我革命的?创业30年,万科始终保持着25%的高增长,这在世界商业史上也属罕见。万科成功的逻辑到底是什么?面对这个颠覆式创新的年代,它的辉煌能否延续?其前途又在何方?
  • 姑娘驾到

    姑娘驾到

    耿炎博,长运集团的总裁,没有哪个女孩子是不动心的,在他的世界,爱情是可有可无的,他搞不懂女人,也不想去浪费感情。为了逃避老妈的啰嗦和催促他找女朋友,耿夫人的到来让他选择了住酒店,也因此认识了白小蕊,这个特别又可爱的姑娘。耿炎博想到了如何应对老妈的办法,逼着白小蕊签下了一份协议,可是没有想到是时间久了两个人深陷在情感之中。
  • 女总裁的近身兵王

    女总裁的近身兵王

    他回归都市,阴差阳错的成为了美女总裁的保镖,却被美女总裁芳心暗许!面对纷至沓来的好运气,沈飞又该何去何从?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热血之花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热血之花

    热血之花作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的北平,开拓了爱国间谍题材的先河,描写了在教员张竞存的领导下,天津市民同心协力抵御日寇、保卫天津的故事,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日寇侵占天津时的狂轰滥炸和血腥杀戮。
  • 青城Ⅱ

    青城Ⅱ

    若不是为了一个人,谁肯枯守一座城?如果说顾朗是艾天涯追逐多年的启明星,那江寒就是艾天涯的克星。这个身世复杂的花花公子蛮横地闯入艾天涯的生活……先是引来重重误会的婚书与私生子,继而是与顾朗扑朔迷离的世仇夙愿。绑架、劫杀、阴谋、谎言接踵而来,被压抑的往事汹涌失控。可是亲爱的,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在一起!
  •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

    《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对亚洲部分国家传播制度与传媒政策变迁的关注,始自2001年。当时,在完成博士论文《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的过程中,我曾对中外的新闻调控与政策进行比较,特别是在分析日本和韩国的传媒发展和政府规制方面有关资料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自2002年起我在学校开设的公选课“中外传媒管理与政策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也使我在讲授这门课的同时持续地关注了亚洲主要国家不断发展分化的传媒政策走向。2004年至2005年我在韩国首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亦重点研究了这个领域的课题,特别是传媒制度领域的新趋势。
  • 黛颜

    黛颜

    两位倾国传奇女相,在她们柔弱的外表下是怎样的深谋远虑。而有是什么让她们凤凰涅槃,泣血重生。他们幸福得不似真实,亦残酷得不像虚幻。佳人轻纱衣,万千丝,怎道这愁?君子眉目清,气宇轩,怎道这苦?转来转去,原来只是她这一切都是局,局罢了,把我围了进去,也把你自己围了进去,绿弦轻颤,繁星为烟,红衣漫天,珠花四溅,至上莫雪,傲冷赛寒,六月飘雪,沾湿屋檐,浮华流年,绚烂如昙,倾国倾城,奈何红颜,心疼可怜,终是无缘,泉溪潺潺,琴音颤颤,光华流转,再续前缘,掀去薄帘,竟是这般,千世无眠,一世缠绵,为卿点钿,此是佳篇,既然如此,不如趁早放手。不能依靠任何人。
  • 魔力彼岸花

    魔力彼岸花

    传说中自愿投入地狱的花朵,有花无叶,有叶无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你来过,也停留,最终离我而去。安棉泪流满面……
  • 重返十八岁

    重返十八岁

    原以为重生到十八岁,是让她来谈谈情说说爱,斗斗极品赚赚钱的,万万没想到,如玉少年倒是勾搭上了,可是麻烦却也惹上门了。偶遇读心少年,目睹死亡瞬间,成为杀人犯的目标,刘夏怒了,这是什么见了鬼的重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