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45600000001

第1章 代序 一代才女林徽因(1)

萧乾

一九三三年深秋的一个下午,我照例到文科楼外的阅报栏去看报。那时我住在临湖的六楼,是个刚从辅仁英文系转到燕京新闻系的三年级生。报栏设在楼前,有两架:一边张贴着北平的《华北日报》和《晨报》,另一边是天津的《大公报》和《益世报》。忽然,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版尽底下一栏,看到《蚕》和我的名字。那是前不久我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他指教的,当时是准备经他指点以后再说的——倘若可以刊用,也得重抄一遍。如今,就这么登了出来,我自是喜出望外。尽管那是把五千字的东西硬塞进三四千字的空间里——也就是说,排字工人把铅条全抽掉,因而行挨行,字挨字,挤成黑压压一片。其实,两年前当熊佛西编《晨报》副刊时,他也登过我的一些短文,记得有一篇是谈爱尔兰小剧院运动的。然而这毕竟是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心里的滋味和感觉仿佛都很异样。

然而还有更令我兴奋的事等在后面呢!

几天后,接到沈先生的信(这信连同所有我心爱的一切,一直保存到一九六六年八月),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上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星期六下午你可来我这里,咱们一道去。

那几天我喜得真是有些坐立不安,老早就把我那件蓝布大褂洗得干干净净,把一双旧皮鞋擦了又擦。星期六吃过午饭我蹬上脚踏车,斜穿过大钟寺进城了。两小时后,我就羞怯怯地随着沈先生从达子营跨进了总布胡同那间有名的“太太的客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如今回忆起自己那份窘促而又激动的心境和拘谨的神态,仍觉得十分可笑。然而那次茶会就像在刚起步的马驹子后腿上,亲切地抽了那么一鞭。

在去之前,原听说这位小姐的肺病已经相当重了,而那时的肺病就像今天的癌症那么可怕。我以为她一定是穿了睡衣,半躺在床上接见我们呢!可那天她穿的却是一套骑马装,话讲得又多又快又兴奋。不但沈先生和我不大插嘴,就连在座的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也只是坐在沙发上边吧嗒着烟斗,边点头赞赏。给我留下印象的是,她完全没提到一个“病”字。她比一个健康人精力还旺盛,还健谈。

那以后,我们还常在朱光潜先生家举行的“读诗会”上见面。我也跟着大家称她做“小姐”了,但她可不是那种只会抿嘴嫣然一笑的娇小姐,而是位学识渊博、思想敏捷,并且语言锋利的评论家。她十分关心创作。当时南北方也颇有些文艺刊物,她看得很多,而又仔细,并且对文章常有犀利和独到的见解。对于好恶,她从不模棱两可。同时,在批了什么一顿之后,往往又会指出某一点可取之处。一次我记得她当面对梁宗岱的一首诗数落了一通,梁诗人并不是那么容易服气的。于是,在“读诗会”的一角,他们抬起杠来。

一九三五年七月,我去天津《大公报》编刊物了。每个月我都到北平来,再来今雨轩举行个二三十人的茶会,一半为了组稿,一半也为了听取《文艺副刊》支持者们的意见。小姐几乎每次必到,而且席间必有一番宏论。

一九三六年我调到上海,同时编沪津两地的《文艺副刊》。那是我一生从事文艺编辑工作最紧张、最兴奋,也是最热闹的一年。那时,我三天两头地利用《答辞》栏同副刊的作者和读者交谈。为了使版面活跃,还不断开辟各种“专栏”。我干得尤其起劲的,是从理论到实践去推广书评。什么好作品一问世,无论是《日出》还是《宝马》,我都先在刊物上组织笔谈,然后再请作者写创作那部作品的经验——通常一登就是整版。我搞的那些尝试,徽因都热烈支持,并且积极参加。

那一年,我借《大公报》创刊十周年纪念的机会,除了举办文艺奖金(活动),还想从《文艺副刊》已刊的作品中,编一本《大公报小说选》。谁来编?只有徽因最适当,因为从副刊创办那天起,她就每一期都逐篇看,看得认真仔细。我写信去邀请,她马上慨然答应了,并且很快就把选目寄到上海。她一共选了三十篇小说,有的当时已是全国闻名的作家了,如蹇先艾、沙汀、老舍、李健吾、张天翼、凌叔华;有的如宋翰迟、杨宝琴、程万孚、隽闻、威深等,当时并不大为人所知。

她还为这本选集写了一篇“题记”,其中她指责有些作家“撇开自己熟识的生活不写……因而显露出创造力的缺乏,或艺术性的不真纯”。她号召作家们应“更有个性、更真诚地来刻画这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人生,不拘泥于任何一个角度”。她还强调作品最主要的是诚实,她认为诚实比题材新鲜、结构完整和文字的流丽更为重要。

记得一九三六年她向良友公司出版的《短篇佳作集》推荐我的《矮檐》时,曾给我写过一封长信,谈这个“诚实”问题。可惜所有她的信都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化为灰烬了。这里我只借用她在一九三六年五月七日从北平写给她的美国好友费正清夫人(费慰梅)的一封信:

对,我了解你对工作的态度,我也正是那样工作,虽然有时和你不尽相同。每当一个作品纯粹是我对生活的热爱的产物时,我就会写得最好。它必须是从我的心坎里爆发出来的,不论是喜还是悲。必得是由于我迫切需要表现它才写的,是我所发觉或熟知的,要么是我经过思考才了解到的。而我又十分认真、诚恳地想把它传达给旁人的。对我来说,“读者”并不是“公众”,而是比戚友更能了解我,和我更具有同感的;他们很渴望听我的诉说,并且在听了之后,会喜,会悲。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张辛欣的小说看,家务同妇女的事业心之间的矛盾,似乎是永恒的。在同一封信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女作家林徽因也正因此而苦恼着:

每当我做些家务活儿时,我总觉得太可惜了,觉得我是在冷落了一些素昧平生但更有意思、更为重要的人们。于是,我赶快干完手边的活儿,以便去同他们“谈心”。倘若家务活儿老干不完,并且一桩桩地不断添新的,我就会烦躁起来。所以我一向搞不好家务,因为我的心总一半在旁处,并且一路上在咒诅我干着的活儿——然而我又很喜欢干这种家务,有时还干得格外出色。反之,每当我在认真写着点什么或从事这一类工作,同时意识到我在怠慢了家务,我就一点也不感到不安。老实说,我倒挺快活,觉得我很明智,觉得我是在做着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只有当孩子们生了病或减轻了体重时,我才难过起来。有时午夜扪心自问,又觉得对他们不公道。

“七七”事变那天,当日本军人在卢沟桥全面发动侵略战争时,这对夫妇正在山西五台山一座古庙里工作着哪!徽因谈起来非常得意,因为那天是她从一座古寺的罩满灰尘和蜘网的梁上,发现了迄今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老木结构的建造年月。

亲爱的北平践踏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了。思成和徽因当然绝不肯留在沦陷区。像当时北平的许许多多教授学者一样,他们也逃出敌占区。

一九三七年深秋,我们见过一面,在武汉还是长沙,现在记不清了。当时我正在失业,准备随杨振声师和沈先生先去大西南后方。那时同住在一起的,记得还有丁西林、朱自清和赵太侔三位先辈。后来买到了汽车票,我们就经益阳去了沅陵。

我们去湘西后不久,长沙就开始被炸。那时,徽因同思成正好在那里。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她在致费正清夫妇的信中写道:

昨天是长沙第一次遭到空袭,我们住的房子被日本飞机炸了。炸弹就落在离我们住所的大门约十五码的地方。我们临时租了三间房。轰炸时,我妈妈、两个孩子、思成和我都在家,两个孩子还在床上生着病。我们对于会被炸,毫无准备,事先也完全没发任何警报。

谁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没被炸个血肉横飞的。当我们听到落在附近的两颗炸弹的巨响时,我同思成就本能地各抱起一个孩子,赶紧奔向楼梯。随后,我们住的那幢房子就被炸得粉碎。还没走到底层,我就随着弹声摔下楼梯,怀里还抱着小弟。居然没受伤!这时,房子开始坍塌,长沙的大门、板壁甚至天花板上都嵌有玻璃,碎片向我们身上坠落。我们赶紧冲出旁门——幸而院墙没倒塌。我们逃到街上,这时四处黑烟弥漫。

当我们正扑向清华、北大、南开三家大学合挖的临时防空壕时,空中又投下一颗炸弹。我们停下了脚步,心想,这回准跑不掉了。我们宁愿一家人在一起经历这场悲剧,也不能走单了。这颗炸弹落在我们正跑着的巷子尽头,但并没爆炸。我们就从碎玻璃碴儿里把所有的衣物(如今已剩不下几件了)刨了出来,目前正东一处西一处地在朋友们家里借住。

同类推荐
  • 中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中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再也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从而被迫开始了现代性的历程。为济时事之艰,无数莘莘学子负笈海外,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盗火者”。正因为在现实中先行具有了留学生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在域外生活的书写,然后才诞生了中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 接近一种本质

    接近一种本质

    周语,散文家,安徽散文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靛蓝小孩》(indigo children)书系的主编。他在自我精神领域里踽踽前行,执着而坦然,他自诩自己笔名意为“一册周易,半部论语”,也只有对历史文化持有如此的敬畏与热爱,才能成为真诚的书写者与解悟者。周语的文字,就是他用“指尖流水”描绘的心灵史,因其为人的赤诚与为文的热诚,让他的文字比天空更加澄明透亮。
  • 有天清晨

    有天清晨

    《有天清晨》(Quite Early One Morning)收录狄兰·托马斯生前最后十年的部分作品,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散文和故事,第二部分为评论和杂感。
  • 此高洪波非彼高洪波(外七篇)

    此高洪波非彼高洪波(外七篇)

    在足球还给国人一点希望的时候,我知道国安队有个小眼睛球星高洪波。后来,机缘巧合,又碰上了另一个高洪波。在八十年代末的一次文学界活动中,《当代》杂志的汪兆骞兄向我“严重”介绍了时任《中国作家》副主编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高洪波。九十年代中期我到中国作协给《作家通讯》主编高伟送稿,正赶上时任创联部主任的高洪波在他办公室,高洪波顺口夸奖了我写的几篇文章。那时我在医疗卫生行业报当记者,白天为人道主义奋斗,晚上就做一枕黄梁文学梦。一个月后,我试探着给高洪波打电话询问可否推荐我到《文艺报》当记者,也好名正言顺地当当文学青年。他说:可以啊,总编郑伯农是我多年的老领导、老棋友。
热门推荐
  • 关东雪

    关东雪

    如果能把自己拆巴了扎成笤帚,姜鹏真想把自己拆巴了。十几年了,就没见下过这么大的雪。甸子、公路、农舍、小河都被雪霸个溜严。平地上雪没膝、洼地小沟里能没腰,就是高出地面的铁道上也足有半尺深的雪。恼人的是又刮风了,那旋风一阵一阵,把你刚掏抠干净的道岔又塞满了雪,害得你又得去抠。更让姜鹏生气的是,他身为关东车务段的副段长竟调不来几把笤帚。找材料室主任老丁,老丁说连个笤帚头也没了。今年段里资金短缺,加上这几年也没下过大雪,就大意了。笤帚小铲买的都不多,二十多个车站分巴分巴就没了,可咋也得保我这个重点呐。
  • 宅女罗猫猫的感情生活

    宅女罗猫猫的感情生活

    三流大学毕业的罗猫猫是个资深宅女,性格里有点伪文艺。因为过于“宅”找不到男朋友而被猫猫妈逐出家门,所幸在高中同学宅男陈远清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了合租房,认识了新室友莉莉周。莉莉周是个有点骨感的“干物女”,与罗猫猫的宅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在罗猫猫与她合租的日子里,猫猫渐渐发现原来莉莉周有那么多隐藏在心底里的隐痛,随着交往的深入,一些关于莉莉周的过往渐渐浮出水面……新书流年又名女模三十正式开坑,请大家继续支持。书号1510208,在起点搜书中输入即可。下面也有直通车可达。
  • 男人成大事必备的9种资质

    男人成大事必备的9种资质

    本书收集了男人成大事必备的九种资质,如善于交际懂得网织人际关系、敢于开拓创新、风度与魅力兼具等,并强调了如何改变、如何让男人提高自己的能力。
  • 误嫁妖魅王爷(全本)

    误嫁妖魅王爷(全本)

    推荐璇的新文《凤凰烙:泣血冷妃》http://m.wkkk.net/a/288564/一场阴谋与背叛中,他娶了她的姐姐——大将军的嫡长女,而她却嫁给了他的弟弟——世人皆知的断袖男子,妖魅王爷。以为得了一份宁静与安详,却又是谁扰了这份平和,硝烟起、战火飞……他眼中的冰寒化作了戾气,踏江而过:“今生,我定要让她成为我的后,不然,我便踏平你水悠国!”他掩去了自己的柔情,披上战甲,直逼城都:“除非皇上放她与我走,不然,我现在便攻进城去!”他阴沉的眼中带着点点的笑意:“我已放手一次,这次绝不,除非我死!”妖娆的凤眼凝聚着一份坚定:“你是我的王妃,我定要给与你幸福,不然,不然我颜面何存……”在这场动荡中,终是谁错过了谁,谁又赢得了谁的心……心在痛,却无血可以滴,只因那凤血早已寻到了自己的主人。
  • 出轨

    出轨

    遍布着积雪的山谷中,有一片陈旧建筑物,四周被铁丝网包围。屋子内阴暗破败,布满了灰尘,工作台上摆放着许多化学仪器,像实验室。五名男女四下里走动,好奇探索。“六十多年了,居然从没人发现遗迹?”一个女孩纳闷地说。“这地方叫‘失魂谷’,传说有可怕的妖魔吃人,当地人都不敢靠近。咱们赶紧走吧,别呆在这儿,我老觉得后背麻酥酥地。”
  • 妖妃要出逃:陛下,难伺候

    妖妃要出逃:陛下,难伺候

    “贱人,本来本殿还想给你一个痛快,现在看来你还是比较喜欢做人彘啊!”他话语里的恶毒,让……
  • Test
  • 末世之寻无心

    末世之寻无心

    撒哇果是个朝九晚五的小白领,有一天她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在游戏世界里,她在游戏里种菜打怪,当她再一次回到现实世界中时,现实世界已经是末世一个月以后了,她发现她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使用游戏的一切技能东西,看看撒哇果怎么在末世生存吧。
  • 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

    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

    本书介绍了与糖尿病相关的基本常识、糖尿病的诊断方法,并指导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生活起居等多方面的调理,同时针对糖尿病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给出了防治手段及护理建议,厘清糖尿病患者心中常见的误区,解答糖尿病患者心中最大的疑惑。对糖尿病多了解一点,糖尿病便会离我们更远一点。希望读者读完这本书能更加积极、理性地看待糖尿病,做到心中有数,使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将糖尿病对身体的伤害及生命的威胁降至最低。"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其实是“论寒伤”。若直译过来,就是“论述寒凉(对人体的)伤害”。但仅仅这样理解,就未免失之于狭隘,比较合乎于书中具体内容的综合认识应该是:“论述寒、凉、温、热等四时之气与时行疫疠之气等诸多病邪对人体所造成的各种各样的伤害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病理机转以及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护理预防的一部中医药学专著。”这样表述似乎有些繁琐而累赘,但这也只是对全书知识要点的一个基本概括,其中蕴涵的医药学内容还有很多很多,远不是一二句话所能说全的。好在这已经点明了本书的主题和要旨,以后阅读起来就比较容易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