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2100000008

第8章 无为才是大有可为(2)

王良仍然好脾气地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了赵襄子第三次机会。经过前几次的打击,赵襄子心里有所畏惧,不过他更想为自己赢得一点面子,赢了王良。但是越急越慌,他把马勒得太紧,马越来越不受他的控制,以致比赛也没能顺利进行完。

赵襄子身为晋国的六卿之一,觉得自己输给王良非常丢脸,心中自然十分恼火。他觉得既然不是马的问题,我一直输给王良,一定是他有所隐瞒,没有把全部的驭马之术教给我。于是,他便气呼呼的质问王良:“你是不是对我有所隐瞒,没有把全部的驭马技巧教授给我吧?”

王良见赵襄子生气了,急忙说道:“我怎么敢有所保留呢?驭马的技术我是全部教授给您了,之所以比赛会这样,只是您在运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些偏差罢了。驾驶马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使马的身子稳住车子,人的注意力与马的动作相协调,这样马才能跑得快、跑得远。驾车的人不要老是想要控制马的行为,一会儿要它这样,一会儿要它那样,做的太多,干扰了它,马没有办法使出全力向前奔跑。您的问题就是做得太多,干扰了马的行为。”

这个典故中,为什么赵襄子没能够驾驭好马,他不懂技吗?不是,王良的驭马之术已经倾囊相授。赵襄子的失败只是因为他做的太多,违反了马的本性,干扰了马的自然表现,造成了马的焦躁不安。这样的行为,他做得越多,反而得到的越少。

这就是老子所谓的“不为而成”,意思是说自己不盲目地去做,要自然而然地取得成功。做得越多可能错的越多,不如不做,顺其自然便会有所成就。

谨慎平和至不为

很久以前,一个寒冷的冬天。雪花不停地飘落,一个农夫看见一条蛇,误以为其冻僵了,就把它抱了起来,并且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想用自己的身体来温暖它。

其实,这条蛇只是在冬眠罢了。等到它温暖而彻底苏醒过来,它的本能便显现了出来。蛇用它那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

农夫就是因为做了不该做的事,违反了蛇这种动物的习性,才葬送了自己的性命。由此看来,多做不如不做,做得多了反而错的多。因此,我们立身行事要做到以下几点:

(1)行为要谨慎。

谨慎是一种生活的倾向,谨慎也是我们为人处世必不可少的一种态度,为人谨慎我们可以避免上当,少走许多弯路。我们无论在做什么事,都要谨慎小心,明白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不要做得过多,反而费力费时,也没有多大的成效。

(2)懂得适可而止。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把握一个度,否则事情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做事不要做的太多,做的太慢,否则会过犹不及。贪得无厌的人,做的太多的人,永远不可能有什么太好的结果。适可而止则能够让我们更加从容,也更加宽容,它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做人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要把任何事情都看得过于重要,凡事要看得淡一些,养成乐观、豁达的良好个性。适可而止,不要做的太多,做的太多有的时候,反而会让事态向反方向发展。

(3)放下利益,放松心态。

从古至今,利益一直是人们痛苦和烦恼的根源,追求利益的欲望越大,痛苦就会越多。我们只有放下利益,拥有一颗干净平和的心,才会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快乐的生活态度,其实就缘于对生活的满足程度。如果一个人太在意利益的得失,那么你的人生必定只能不停地追求,多做许多事,而最后的过错也会很多。放松心态,拥有愉快的心境,那么所到之处便会繁花似锦。常怀有一颗平淡之心为人处世,才是一种智慧。

一个人若能不做,世界在他眼中就会变得无限美好;一个人若能不做,生活在他眼中就会变得五彩斑斓;一个人若能不做,他的人生也会因此变得坦荡,成功之路也会变得更加平坦。

不一样的道家思维

道家有言:“不为而成。”我们做事不要想着做得多就能更快取得成功,世间万物有其自己的发展规律,任何人都不能违背,也不能改变。有时候,做得愈多反而错的愈多,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少做甚至不做,顺应自然的发展,以便取得最后的胜利。

3.强求滋生高低之念

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条件还不成熟,时机也不是太好,许多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到位,但是却有一些心浮气躁、不知深浅的家伙非要强求硬来,结果导致好事变坏事,原本可以成功的事也前功尽弃了。

比如,很多家长,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不惜违反孩子成长之道,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参加各种培训班,最后,不仅天才没有培养出来,反倒扭曲了孩子的心理,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严重制约了孩子的发展。

顺其自然遂心愿

老子认为,“烦恼皆因强出头”人们的各种痛苦、纠葛根源就在于不能顺其自然,非要一味强求,对于得不到的东西耿耿于怀,盲目地认为人定胜天,于是便无所不用其极。

古往今来,多少人因为过分强求功名利禄而身败名裂。西晋的石崇、南宋的秦桧、清朝的和,他们对财富过于强求,集天下财富于一身,到头来又如何,还不是空忙一场。

为什么世人要费尽心机,穷尽毕生之力,强求那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因为世人痴迷呀,不懂得即便是强求成功了,得到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会空欢喜一场,无法遂心的。

三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徐庶的谋士,其才华横溢,亦是古今少有,曾被诸葛亮引为好友知己。早在刘备投靠刘表之际,徐庶便已经闻名天下了。刘表就多次派人邀请,均未能打动徐庶。直到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才发现了值得自己辅助的英主——刘备。

于是他告别母亲,来到新野拜在刘备的帐下。自然,对于徐庶的到来,刘备更是喜出望外,对其提出的建议悉数接纳,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徐庶也确实有才,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以敌众我寡之势击退了夏侯的进攻。后来,曹操为了得到徐庶,竟将其母虏获,以此要挟。无奈之下,徐庶只好辞别刘备前往曹营,但是徐庶对曹操的这种强人所难的行为甚为不满,加之心中依然记挂刘备,故而,虽然人在曹营,心却不在,自始至终都不曾对曹操尽心。

故事中,曹操对徐庶采取了强迫的手段,虽说得到徐庶的人,但是却得不到徐庶的心,因而徐庶入曹营的数十年都不曾有所建树。故而,曹操费尽心机虽然得到了徐庶,也是枉然。

况且,从曹操本人的角度讲,他深知,徐庶投靠是自己强求的结果,故而心中对其也有疑虑,一直也未敢予以重用。由此可见,这强求不仅不能带来想要的结果,还会让人滋生一些极端的想法呀。

其实,人们之所以会有强求之心,根源就在于人的欲望上。

庄子曾说过,上古时代,平民百姓一直保持着原有的本能和天性,织布穿衣、耕种吃饭,如此而已。他们的想法和行为浑然一体,不相背离,对任何事物都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所以,那时候才是人类天性保留最完美的时代。

那时,虽然人们还没有什么智慧,但是本能和天性得到了彻底地释放;人们虽愚蠢但是都没有私欲,保持着几乎朴素的状态,没有任何高低之念。所以,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古人曾说:“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则不知;语以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意思就是说,与一乡野村夫聊天时,说起小鸡米酒时,便会津津乐道,聊起山珍佳肴时,便茫然不知了,说起长袍短褂,兴致又来了,当说起锦衣华服,又一点也不懂了。这些村夫保全了天然淳朴的本性,欲望很少,对待生活顺其自然,不强求,所以他们的心中没有好坏、高低、贫贱之念,因而,他们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两汉时期,还没有推举科举制度,那时的官员选拔主要依靠举荐,一般来说,有名望的人都有被举荐成为官员的机会。严光在少年时,就已经非常有名望了,很多人都曾举荐过他,但是严光不愿投身仕途,只愿寄情山水,过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严光在年少时,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这位朋友后来成了皇帝,也就是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早年由于战事连连,刘秀与严光一直没有联系,直至刘秀称帝后,天下基本稳定下来,刘秀便命人四处寻找严光。可是严光就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任凭刘秀如何寻找,就是不见严光踪影,刘秀不禁有些着急。

原来严光得知刘秀当了皇帝,猜想刘秀一定会四处寻找自己,让自己做官,而自己又不喜欢做官,所以只好躲了起来。从此,严光隐姓埋名移居富春山中,每日溪流为伴,垂钓为趣,静看行云流水,悄闻鸟语花香,真是悠然自得的桃源生活。

严光天性淡泊,并不强求功名利禄,因而,对人对物没有高低之念,心静如水,怡然自得,一生都顺其自然,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没有被任何尘世中的纷纷扰扰所牵绊。他的一生何其潇洒,何其自在呀!

联想现在的人们,每天清晨睁开眼睛,大脑中转出的第一个想法便是:赚钱、工作、升职……为了这些身外之物,牺牲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强迫自己去奋斗,将自己搞得精疲力竭、神情恍惚。这样混混沌沌走过一生,难道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人们真的不会后悔吗?

与世无争破高低

正所谓“无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人的主观愿望与行动往往会适得其反,也就是有心做的事反而不得,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有心为之,做事情如果有心为之,势必会掺杂一些强求的成分,一旦这种强求的成分过大,势必会导致事物向反向发展。《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主事人,心机颇多,连男子都甘拜下风,然而结果如何?“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灭。”

可见,天道如此,人力亦无济于事。过分强求终会自食恶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强求,事事顺其自然,拥有淡泊的心胸呢?

(1)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

老子认为,天下众人应学习圣人,圣人能体会“道”的真谛,所以,圣人采取“无为”、“不言”的态度来面对世事,这就是顺其自然。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顺其自然,不强求呢?首先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一个有着正确价值观的人,他能很好地认识事物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而且正确的价值观能提高人的自制能力,能很好地避免贪婪,做到心中无高低,一切不强求,顺其自然。

(2)把握好欲望的分寸。

老子曾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并不是主张去除人的正常欲望,而是主张“少私欲,食素抱朴”。

人人都有欲望,穷苦的人想变得富有,无名的人想出名,失败的人想成功,地位低下的人想要高贵的身份等等,这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人的欲望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千万不要强求,更不要妄自菲薄,滋生高低之念。

(3)有自知之明。

只有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战胜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自己才是最大、最强的敌人。

真正聪明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哪些事物自己有能力做,有能力拥有,哪些事物自己没有能力做,没有能力拥有。所以,他们能顺其自然,把握住分寸,不高低之念。

刘邦就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曾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正是因为刘邦的这份难得的自知之明,才使这三位绝世奇才得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学,助其问鼎了天下。

因此,一定不要强求自己做能力之外的事情,认清自己,做好自己,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不一样的道家思维

自然界云卷云舒,花落水流,春华秋实,这一切都不是强求的结果,大自然是无为的,但是终究还是处处春暖,处处花开,天地并不想强求什么,也没有高低之念,但终究样样都拥有了。

而人类呢?对某些有形的无形的事物过于强求,最终又如何呢?千般心愿万般期盼又能实现几个?古往今来,天地间留下了多少“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遗憾呀。何不效仿天地之道,顺其自然,不要强求,这样反而能达到目的。

4.一深一浅看人世沉浮

农民种植庄稼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常识:植物的种子不能埋得太深也不能埋得太浅,埋得太深了种子虽然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和水,但是幼苗却很难破土而出;埋得太浅了,虽然很容易破土,但是却很难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因此,农民想要获得收获,掩埋种子的深度就要适度。同理,做人亦如此,面对人世沉浮,要学会深浅有度地看待问题,这样才能把事情处理得当。

一深一浅方显智慧

中国有句古话:“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虽说人生短暂,但是各种各样的境遇都会经历。一个人的一生有风光的时候,就有倒霉的时候;有平步青云、扶摇直上的时候,就有举步维艰、如临深渊的时候。人世的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在所难免,对此,有些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有些人则能泰然面对,一深一浅,宠辱不惊。

同类推荐
  • 《古兰经》注释研究

    《古兰经》注释研究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止。史料表明,《古兰经》问世以来文本从未变化,变化的是对它的注释。因此,自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注释《古兰经》伊始,历代注释家基于经训教义原则,秉承注释学术传统,发扬文化创制精神,与时俱进地解读着《古兰经》的微言大义,揭示着《古兰经》的经义经旨,从而使伊斯兰教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程,使伊斯兰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静心的智慧

    静心的智慧

    《静心的智慧》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金钱、权力、欲望等诱惑不断考验着人类脆弱的灵魂怎么能够离开静心的智慧?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陷入人性的沼泽。人的心灵犹如一间仓库,需要时常打扫和维护,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掌握静心的智慧,便能摆脱所有的喧嚣与无奈,让自己活在一个无比清新的世界里。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以静心的智慧感受生活,给焦灼的人生寻找一片宁静的栖居地,找回迷失的自我,感悟生命的真意,享受生活的甘甜与快乐。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流传千年的儒家佛家道家故事大全集(超值金版)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儒释道三家曾作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济世。儒家店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家店则随时可以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可以这样说,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组成了汉学的基本哲学思想,就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三者的地位——西方学者曾评出的“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的道、儒、释……
热门推荐
  •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丞相下下签:穿越夫人要休夫

    丞相下下签:穿越夫人要休夫

    为寻找妹妹,她穿越三国,本该穿越的时间是三国鼎立,她却早了整整四十年!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没有驻守江东的孙权,更没有仁义为怀的刘备。一切的一切,都还只是年少时。那个策马扬鞭,遛狗逗鹰的少年郎曹孟德,那个儒雅翩翩四世三公的袁绍。一切繁华背后,她却知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乱世即将拉开序幕。一次次言笑晏晏,一次次纵酒狂歌,那一颗不属于建安元年的心,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挽回悲剧的重演。(新书《君王下下签》是此书续集~讲述曹操和不念女儿的爱恨情仇哦~)
  • 嫡女盛世倾城

    嫡女盛世倾城

    穿越就算了,竟然还摊上那么个姨娘,渣爹?!得亏她不是吃素的,不管这群姐姐妹妹以前是如何极品,如今面对她,呵呵,对不起,老娘不吃这一套!想欺她?跪下来!想辱她?拿命来!且看21世纪女主,如何捣乱这天下!
  •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

    金融雏形:当铺与质库

    我国的当铺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千年以前的汉代,典当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到了宋代,由唐代的专营与兼营并立,逐渐向专营发展,正式成为了一种行业。这是中国典当业发展史上的又一大变化,虽然它们曾经备受争议,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它们以超前的经济意识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最终促进了现代金融业的发展。
  • 关东参王

    关东参王

    云淡风轻,阳光穿过密密麻麻的树叶,和地面上的雾气凝聚成一条条七彩的光柱射在地窨子里。“大哥,二哥,又是一个好天气。”陶喜旺伸着懒腰从地窨子里钻了出来,一边陶醉在昨晚的梦境里,一边冲着还在酣睡的老大孙正连和老二孟魁生喊道。孙正连和孟魁生钻出地窨,一边胡乱往身上披着褂子,一边揉着睡眼打着哈欠。陶喜旺说:“大哥,二哥,我昨晚做了个好梦。”哥仨儿是一块闯关东过来的,陶喜旺来自山东莱州府,孙正连来自山西大槐树,孟魁生来自河北沧州。当年,陶喜旺饿昏在一个土地庙里,发着高烧,恰遇身后赶来的孙正连和孟魁生。
  • The Chinese Nightingale and Other Poems

    The Chinese Nightingale and Other Poe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九星变

    九星变

    繁衍千年的僰族,为何突然消失?神秘的僰人悬棺,究竟有何秘密?凶残的星魔星兽,还有谁能抵挡?传说的未知大地,谁才是真霸主?看我混世魔王如何玩转九星,法术?我不需修炼;天赋?我不用遗传;神通?我不必传承。有我移花接木神诀,一切皆可抢夺!
  • 竹马惦记我十八年

    竹马惦记我十八年

    洛欧阳是名资深腐女,资深到什么程度呢?只要贴吧上有人问资源,她必有。只要见着两名男性同行,必定腐眼看人基。她有一发小,名叫白然。颜值智商身高三高,妥妥耽美小说中帅气又多金的‘老攻’!她还有一小学到高中都是同班的好友,名叫罗续。此人软萌可欺,和白然是好基友,怎么看都脱离不了‘受’属性。洛欧阳很是看好两人的‘兄弟情’。可是突然有一天,她看好的这对好基友中的‘攻’,白然同学竟然向她表白了。仿佛晴天霹雳,炸得她七荤八素。她表示不能接受。开玩笑,对腐女而言,你所认为的基友不基了是什么感受?那仿佛世界都没有爱情了好吗?本着不破坏各大腐女眼中美好的事物,她当然欣然拒绝。从此却过上了鸡飞狗跳的高中生活。
  • 枪神与狐泪(动物传奇·希望卷)

    枪神与狐泪(动物传奇·希望卷)

    它们的存在使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也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动物传奇”丛书以短小的篇幅、精练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是善良的,同时也是冷酷的,人类只有顺应大自然,而不是战胜大自然,才会与大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是一套关于人与自然的心灵健康之书。希望卷为其中一本,通过人与动物相处的经验,经过磨合,逐渐探索出一条充满希望的相处之路,那就是理解动物,给动物足够的生存空间。
  • 与野生动物共舞

    与野生动物共舞

    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