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2100000001

第1章 深度访谈(1)

乔叶

[作者简介]乔叶,河南省修武县人。中国作协会员,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出版散文集《天使路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等作品多部。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首届锦绣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2010年中篇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获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以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乔叶:遵循小说的道德

任瑜

坦白说,在与乔叶对谈之前,我是有些紧张的。虽然与她已相识有年,但两个人像这样正经八百地坐下来认真严肃地谈文学谈写作,还真是破天荒第一次。事前我颇做了一些“精心”的准备,设计了几个听上去很是“高雅”的问题,意图让我们的对话看起来能像我所希望的那么深入、深刻、深沉。

事实证明,我的紧张以及那些书面化的问题,都是没有必要的。

乔叶还是那个乔叶,那个我在生活中所认识的乔叶。自然,从容,亲切,真诚。她毫不掩饰,也毫无勉强地说起自己,说起创作的缘起和经历过的困难,说起面临的问题和下一步的计划,说起写作时的那些想法与感受,也说起自己的希望与遗憾。有时是稍加回忆,有时是略作思索,有时则是脱口而出。不管是自嘲、自谦,还是自我肯定,都没有夸张,也没有矫饰,只如家常聊天一般的坦白、真实。在这样的坦诚之下,紧张自然是多余的。

这也是我在作品中读到的乔叶。她对写作的感悟,就如对生活的感悟,是贴身投入的,也是敏锐细腻的。她有一双锐眼和慧眼,能深入地观察到那些细微又重要的东西。她还有一双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巧手,能够用生动传神的言语,把自己的所察所感贴切又通俗易懂地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于是,突然之间,那些平时听起来有些高深也有些遥远的技术性话语,比如关于叙事、形式、资源等问题,在她强大的比喻能力之下,具有了种种触手可及也无比熟悉的具体形象,让你能够恍然大悟般地理解它们。然而,如果再回头去剥开那些“通俗”的外壳,你又会发现,这些“俗物”所包裹着的,依然是肌理深刻的内核。面对能够如此化深奥为家常的乔叶,那些刻意的“高雅”设问未免显得做作。

是的,我们的对谈似乎始终没能“高深”起来,但我对此毫不遗憾。

——访谈手记:像聊家常一样聊文学/任瑜

(任瑜,青年评论家,文学博士)

[关于俗骨]

任瑜:我知道有不少人喜欢《最慢的是活着》。它非常真切地写出了那些日常的、家常的、世俗的人生和情感,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很有共鸣。这种生活气息、人情风味浓郁的题材特别适合你,应该是你的长项。王安忆曾说过,小说的要领就是世俗心。我一直觉得,你就有一颗强大的世俗心,你的小说,对世俗生活的了解、感受和表达特别细微、丰富和饱满。有评论说你是紧贴着生活去写作。《大河报》对你的专访里曾提到一个说法,说你是浸泡在生活里的作家。你这样烟火气息浓郁的写作,是出自天然的、自发的本能,还是有意识地去贴近生活的缘故?

乔叶:王安忆老师的说法有她的道理。张爱玲的姑姑曾说张爱玲,不知她哪儿来的一身俗骨。张爱玲是有贵族生活经历的一个人,为什么她作品中会有这么一身的俗骨,怎么解释?毕飞宇也说过,人情世故是小说的拐杖,没有这个拐杖就难以行走。具体到我,我也知道,我对生活的表达是比较接地气的,也就是俗骨比较充分。李敬泽老师曾评价我说,“乔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知道事情就是这么解决,世界就是这么运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得承认,她是对的,那就是我们的经验和心灵。”我也想过我为什么是这种人,可能因为我真不是一个知识分子。我学历不算高,第一学历是中师。八十年代末在乡村,大家都热衷于考小中专,当时这也是黄金选择,国家分配嘛,所以我初中毕业就考了师范,之后又进修了专科、本科。那这样的我就不是浸泡在学府里面的知识分子,我的生活一直是贴着地面行走的。

任瑜:当然,人本来就在生活里面。但是作家在创作的时候呢?有的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会刻意保持同生活的距离,要离生活远一些。而你的小说,写的好像就是我们身处的现实、我们真实的生活,是那些原汁原味、细微琐碎的日子。那些人物就像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感受,跟我们非常贴近,简直就是我们本人。

乔叶:这是生活在客观上提供给我的,从主观上来说,我的写作在这方面也得到了强化和鼓励。毕飞宇好像说过,世俗不是恶俗。不要将它恶俗就行了。小说是个写实的壳,没有世俗的纹理,小说读起来就没有质感。我开始写散文的时候写的就是生活散文,不是站在那儿啊啊啊抒情的那种。

任瑜:感知力强,经验也就充沛。你属于重视经验的作家,有的写作者好像更重视概念和理念,表达的思想也很深刻。但是写起来像僵尸在行动。如果没有这个写实的壳来支撑这些理念的话,就容易导致好材料堆在一起却建不成漂亮屋子的问题。

乔叶:我们常说要骨骼匀称、血肉饱满。骨头要长得好,血肉要饱满,就要把握好世俗生活的肌理和质地。

任瑜:其实感悟力和经验的表达也正是你的强项和优势。

乔叶:我比较善于发现细节,可能是源自散文的锤炼。在我大量写散文的时候,因为我自己的生活很贫瘠,并没有多少可写的东西,只能从别人那里有所发现,对别人的生活“巧取豪夺”。我曾开玩笑说,发现这个细节可以值200块钱稿费,那我就赶快写下来。这种对别人生活的发现和占有,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能力是要刻意锻炼的,要有很敏锐的感觉,要不然那些细节一晃就过去了,你也跟着晃过去了,那还写什么呢?我觉得人的感悟就像筛子,筛子眼儿越粗大,留住的东西越少。你要把你的筛子眼儿制得很细密,那留住的东西自然就多了。

[关于距离]

任瑜:作家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我昨天在看宁肯老师的《天藏》,跟看你的小说感受不同。我常在微博上看到宁肯老师发布的在叙事、结构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他很重视结构和形式,对理论梳理也非常精辟和深入。

乔叶:是的,他在微博上一段一段的创作谈,都讲得非常好,宁肯是很厉害的。我自己看理论的东西很少,刚写作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小说是什么东西,就着本能去写,这是我的缺点,但同时我也得益于此。

任瑜:是不是因此受到的约束反倒少一些?

乔叶:对。李敬泽老师一眼就看出了我的问题,但是也看到了我的优点。他说,“因为热爱生活,所以乔叶能看到未被理念整理和驯服过的真实的心灵。”他还说,乔叶是真正具有生活热情的小说家,但她也会烫伤我们。她是兴致勃勃的,她不可能是单纯的,她有一种知觉的复杂,会好奇地揭开我们今天的混浊,让我们看到生活是多么难以规划和界定。

任瑜:看起来李敬泽老师似乎已经把对你的点评都写尽了。我看到在《拆楼记》的序里他说,文学应该尽可能地回到人生和经验。你的一些作品,比如《拆楼记》就是尽可能地回到真实和经验。

乔叶:我在不知道这个理论的时候就直觉地这么做了。这算是“没见识,有本能”吧。

任瑜:跟李敬泽老师的说法不同,苏珊·桑塔格是这么说的,“一切艺术作品都基于某种距离,基于同被再现的生活现实拉开一定距离,要保持这样一定的距离,就是以艺术的面目出现时,必须对情绪干预和情感参与予以限制。”事实上有时候你必须跳出来,才能客观审视,才能真正地全面和真实。那么,当你这么贴近生活甚至浸入其中去写的时候,你又如何来保证这种同生活和经验的必要距离呢?

乔叶:桑塔格的话和李敬泽的话其实并不矛盾,他们说的应该是创作中的不同向度和层面,都很正确。当我要决定写一个东西的时候,首先与它有一个看和被看的关系,这个关系中肯定是有距离存在的。你发现它的时候,本身就有了距离,有距离才会发现。发现之后,真去写的时候,我就一头扎进去了,这时就没距离了,尽量没距离。当然,你以为没距离了,但是距离也还存在。

任瑜:因为你肯定还要理性地梳理它,这也是距离。

乔叶:这也还是属于判断的过程、看的过程。我写的时候首先是有一个思考、酝酿的过程。比如《最慢的是活着》,虽然和我个人的精神生活非常贴近,但是在写它之前还要先理性观照。等动笔的时候那就要扎进去了。这就和刘翔跑步差不多,在没跑之前要大量训练,要思考怎么跨栏,真跑起来之后就不会去想该迈左腿还是迈右腿,就是一头扎进去了。总的来说,小说写作是一个不断进去和出来的过程。

每个人写作习惯不一样,有的人是写一段就出来看看,有的人是写完了再出来。我是大概写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出来,出来以后放一放再看,自己审视一下,看看情感、结构处理得怎么样,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调教自己。完了之后再进去,然后再出来,大概要有这么几个反复的过程。

任瑜:所以说,必要的距离肯定是要保持的,否则的话可能贴得过近,有些东西就表达不完全或不够节制。

乔叶:对。写《最慢的是活着》的时候我是完全扎进去了,因为对我奶奶特别有感情,写的时候自己哭得不行。写完以后出来了,出来再看就觉得弥漫得太厉害。我甚至不想写成小说,想着干脆写一篇散文算了,但后来还是决定写成小说。就像你说的,小说可以相对地保持距离,散文如果写实性太强太贴近的话,对我来说可能更难以控制和表达。而小说毕竟有一个虚构的壳,能够进行适度距离的关照,更适合书写这种感情。当时写了两稿以后发给《收获》,《收获》的编辑很厉害,指出问题,说写得过于满,表达欲望太过强烈,需要克制。

后来我又改了两稿,编辑就比较满意。但是,隔了几年再看它,我觉得还是太满,还要再克制。当然了,不能说为了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作品就反复地放,放上几十年,那也没什么意义。总之,保持距离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扎进去也同等重要。

[关于道德]

任瑜:写作还真是需要精妙的手感。在写作中,除了刚才谈到的情感和情绪的距离与投入之外,肯定还存在道德介入和价值评判的问题。比如《认罪书》中的金金,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黑得不透气的人物,她的许多行为都有违一般的道德准则,可以从道德上对她有很多的批判和否定。我的阅读感觉是,你的表达和描述都是比较中立的,看不到道德批判和情感厌恶。那你在写这么一个“失德”的人物的时候,有没有预设自己的道德立场?如果有的话,那是个什么样的立场?

乔叶:我是尽力“去道德”的。对大家墨守成规、约定俗成的这些道德,我尽力去无视它们。就像赫尔曼·布洛赫说的,小说家只需要遵循小说的道德,我觉得这是一条金律。

任瑜:可是,如果“去道德”的话,那小说家又怎样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呢?

乔叶:我认为小说家的社会责任就是把人物以最真诚的理解表现出来。其实就是悲悯心。比如说安娜卡列尼娜,她是红杏出墙,那是不是要从社会道德来评价她呢?那按照一些人的习惯来追问:托尔斯泰写这个东西是什么立场?他到底要歌颂什么赞美什么?这么去看就没法说了。但是你看他把安娜写得让大家那么喜爱,对她充满了同情,知道她的痛苦,尽管她的老公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也没多大的问题。可以说看着安娜的故事,一个正常情商和智商的人都能理解她、她的痛苦和她的选择。让人理解她、悲悯她,我觉得这就是小说家做到的道德。

任瑜:就是说,通常意义上的道德评判并不是小说家的道德。

乔叶:小说甚至要拓宽通常所说的这些“道德”。某种意义上说,小说的本质就是冒犯,真正优秀的小说就是冒犯。

任瑜: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灰色地带的东西,不可能就是黑与白那么截然分明。可能小说家去反映这些灰色地带的东西,会更接近小说的本质。

乔叶:他在拓展那些很庸常的对社会伦理的认识。就小说家本身的主观行为来说,他就是在冒犯,因为大家的边界已经划得很清楚了,而小说家却要突破它。你看,包括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那也是冒犯。其实我们五四时期的文学,哪个不是冒犯?全都是冒犯。像《莎菲女士的日记》,莎菲绝对是问题少女,但是它开了先河,它的价值不能低估。平常我们说“文学艺术”是把“文学”放到前面,因为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体,因为它包含的思想和经验常常走在最前面,走在最前面就必然含有冒犯。冒犯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对作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任瑜:不是想冒犯就能冒犯的,没有能力的话,根本不可能去挑战道德的边界,或者是拓宽这个边界。或者你挑战得没有力量。其实也可以说,展现不道德也是作家或者小说的道德。我觉得小说倒更应该展现不道德。

乔叶:但问题是,这么做很容易不被理解。如果大家在社会新闻里看到杀人事件,会觉得这也蛮常见的,但小说要是摊开了黑暗的人性,露出了那些繁复的灰色的东西,我们很多人的审美就变得娇弱起来,就要对文学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

同类推荐
  • 16岁故事

    16岁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散文(2016年第7期)

    散文(2016年第7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故事会(2016年6月上)

    故事会(2016年6月上)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有着让人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有恒久的趣味。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故事会(2015年2月下)

    故事会(2015年2月下)

    事情发生在好几年前。那年春运期间,半个中国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回家的人们在路上遭遇了一幕幕“人在途”,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正要赶往火车站,出租车十分抢手,好不容易才拦到一辆。这时,一个老人带着约十岁的孙子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小伙子,带上我们吧,这冰天雪地的,出租车根本叫不到。”我爽快地答应了。
  • 散文(2016年第12期)

    散文(2016年第12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热门推荐
  • 做人活一点

    做人活一点

    成功的机会到处都有,但成功的路上别人对你的阻力和助力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你做人能灵活一点,就能给你带来很多帮助的。 如果你懂得与人相处之道,就可以减少很多敌人,多很多朋友。
  • 全能金属职业者

    全能金属职业者

    刘琦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异能人类,并且是金属异能。记者:请问刘先生,作为世界知名金属专家,为何只愿意做一名农机修理师呢?刘琦:因为自由,我不喜欢过分装,不想当世界首富,只想做一名农机师傅而已。记者:凭刘先生魁梧的身材和出众的外貌,想过从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吗?刘琦:没有,我只想钻研金属领域(长得高,长得壮,长得帅,不是我的错,都是这异能的错!我只想低调!)
  • 总裁老公吻上瘾

    总裁老公吻上瘾

    他是神秘而低调的商业奇才,她是默默无闻的职场菜鸟。面对闺蜜背弃、父母欺骗,她含泪走向红地毯,嫁给陌生人。然而他却意外出现,扔下一句‘你要嫁的人应该是我’,牵着她的手冲出了礼堂。一场甜蜜婚姻,是相夫教子守望一生,还是陌路两行各行其道?爱情总是在相互折磨中慢慢滋生,无踪迹,无法寻觅。一但爱上,便无法回头。
  • 雨中你的自由泳非常美丽

    雨中你的自由泳非常美丽

    本书讲述了园林世家出身的男人青原在做导游时邂逅女翻译美月。二人又相爱到彼此厌倦。城市的地铁爆炸,青原所在的施工队成为罪魁祸首,他本人被陷害成炸毁地铁的通缉犯,而美月则留下一句“雨中你的自由泳非常美丽”之后消失。为了寻找真相,青原用一张偷来的身份证改名换姓,踏上险象环生的旅途,而他没想到的是,美月的失踪竟然和一个神秘的翻译比赛有关。
  • 封神双龙传(6)

    封神双龙传(6)

    商纣无道,群魔乱政,两名身份卑贱的少年奴隶,被偶然卷进神魔争霸的洪流之中。他们一个性格沉稳、温文尔雅,有着超凡的感悟力;另一个古灵精怪、活泼机智,满身的市井顽童气息,却聪明绝顶。二人由魔入道,亦正亦邪,却又非正非邪,不断完善自身的绝伦武艺与玄奇法术,并得到了上古神器龙刃诛神与轩辕圣剑,终成一代伟业,被三界众生奉为人皇、天帝,傲然封神。
  • 不灭神之传说

    不灭神之传说

    王界的父母是两个敌对家族的子女,他们的在一起不被两大家族承认,而王界更是不被他们所容许。在混沌大陆得到不灭之心,顺着未来的自己指引的道路,一步步的飞升。圣界、天界、人界、仙界都有他的足迹。突破最终的桎梏,与天地一争,胜而为神。封号不灭,长古久存。
  • 阳光。华年

    阳光。华年

    原名《阳光。华年》改名为《迷失在悲伤里的青春》出版,已全面上市!那些一直分散着的梦想,支离破碎地品读着我们懵懂的爱情;那些一直与我们相守的人和青春,圆圆满满地给予我们最美的怀念谨以此文怀念我们青春岁月里永远灿烂的年少故事!
  • 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政治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徐霞客游记(中华国学经典)

    徐霞客游记(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名门闪婚:陆少的心尖宠

    名门闪婚:陆少的心尖宠

    被亲妹妹陷害,羊入虎口,本想甩下钱就走,却被威胁和身价不菲的他结婚。“喂喂,我跟你不熟,你别过来!”“老婆,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别怕,我会好好吃掉你。”某男扯了扯领带。“走开,不准吃我妈咪!”突然闯进来的包子气冲冲地指着某男。某男侧头看了看小包子:“想要有个妹妹陪你一起玩吗?”“想~”“那你先出去,我和你妈咪给你造个妹妹出来。”“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