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49300000008

第8章 聚焦(3)

单单凭一点小资产阶级的才华,是不能办无产阶级宏伟事业的。从被据称为有一些才华,但其阶级的根性[不]是我无产阶级的,这样的才华是没有真正的用的,必须经过极大的改造,必须经过痛苦的历程,必须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以后,然后严肃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必须向自己的缺点进军……因此,把十分明白的世界观问题、政治方向性的错误问题说成是艺术形式的探讨,说成是偶然的失误,既不能帮助文艺运动前进,更不能帮助犯错误的作者。从这里、从每个人的经历里,应该取得教训。就是说,不要模糊问题的性质,不要模糊问题的根源。这样才是无产阶级的坚定性。

在这样的场合对周扬这位中宣部副部长的不点名的批评,黄钢对周扬对《苦恋》的“包庇”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震惊国内外的轩然大波

《解放军报》对《苦恋》的批判,以及《时代的报告》等媒体的密切配合,确实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时,“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刚刚过去,人们对“文革”的创痛仍记忆犹新。面对《解放军报》“上纲上线”的批判,知识分子们在惶恐的同时,更多是压抑不住的反感甚至是愤怒。

且看当时刚刚由“胡风反革命集团案”“骨干分子”获得平反的贾植芳的日记:

1981年4月23日夜

前天《解放日报》转载了《解放军报》批白桦《苦恋》的文章,帽子一大堆,上纲法又来了,好像又回到了50年代或“文化大革命”前夕。

4月30日夜

小魏送来登载白桦剧本《苦恋》的《十月》。晚上看竟,作者显然缺乏题材所包括的真实生活,凭借想像,有些情节、场景以及细节都不够真实,但他概括“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它的主题却是真实的。听说,《解放军报》的批评文章,执笔者是刘某,人家把这篇文章比之为姚文元的《评〈海瑞罢官〉》。

5月11日夜

礼拜五,小顾、王戎来,在此午饭。这两天为《解放军报》事,议论很多,据说学校也出现了一些学生的小字报,表示抗议,北京大学学生贴了三条标语,一曰“白桦是人民的作家”,二曰“白桦何罪之有?”,三曰“《苦恋》万岁!”……

5月21日夜

昨日学生送来《解放军报》(本月19日),上有某人写的一篇评《苦恋》的文章,这是近来轰动国内外的一件大事,有人又想点火,但柴湿了,会燃不起来,反而熏起满天大雾,熏得点火的人满眼是泪。[7]

且看张光年的日记:

1981年5月7日

周扬同志主持召开的老作家座谈会,我没去,从电话中得知,王健、沈一帆代表民盟中央邀集的文艺座谈会(我辞谢了)成员王瑶、黄药眠、朱光潜、李何林等,这次都参加了。老教授们对解放军报批白桦文章很紧张,北大师生大都反感。

5月19日

今天耐心地看了《时代的报告·增刊》上黄钢批《苦恋》的长文(此文上纲过高,增刊在大街叫卖,引起群众和文化界惊异)及其他几篇文章。

关于《时代的报告》增刊在大街上叫卖的情况,张光年没有记叙,倒是金山在“思想问题座谈会”的发言中有所提及:

《时代的报告》增刊出版后,王府井大街南口的卖报人高声叫道:“哎!快来看反动作家白桦用眼泪向社会主义进攻……”好像对作者已经定性了。

朱子南对此也有深刻的印象(5月9日,作者来京,正要去访问丁玲):

我一到北京,就见到到处有报贩在叫卖《时代的报告》增刊,上面刊载有供批判用的《苦恋》。但报贩的吆喝是颇有意思的:快来看《苦恋》!我买了一份,报贩对我说:应该给《苦恋》的作者发稿费吧?语气带有揶揄的味道,意思是这份增刊是靠了剧本才销得出去。

见到丁玲后,自然要谈及《苦恋》。作者记叙了丁玲的看法:

丁玲的谈话,也就从批判《苦恋》开始。她说,黄钢同志这篇文章可惜了,怎么能这样写?这样写怎么能说服读者?你去告诉他,说这是我说的(事后,我打电话给黄钢,转告了丁玲这番话,黄钢说:丁玲是前辈作家,她的话是有道理的。我对她是尊重的。他又要我把这话转告丁玲)……丁玲又说道,有家报纸的批判文章像是棍子,像是梁效写的。文章可以署作者的名字,为什么要用“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呢?

丁玲说起了白桦所写的《苦恋》电影文学剧本:《苦恋》这题材抓得好,问题是要把账算在谁的身上?算在祖国身上?算在人民身上?那不能么!但是,现在这种批判,不能服人。我本来也想写文章谈一下看法的,一看“特约评论员”文章的架式,没法写了,调门这么高了,还怎么写?《苦恋》这一点抓住了人,我们正是《苦恋》着的,吃了苦,也不埋怨,还是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好起来的。[8]

且看胡绩伟的回忆:

当时,《苦恋》这本书和《太阳和人》这部影片都被禁止发行和禁止放映,人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内容是什么。这篇批判文章一登,社会上以为“狼来了”,“文革”式的大批判运动又要来了,国内国外都引起震动I纷纷猜测我国的政治动向。文艺界更是议论纷纷,甚至有一些恐慌。[9]

且看唐达成的回忆:

当时,《解放军报》登了黄钢一篇大文章,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批判作者反党反社会主义。文化界思想界都很受震动。文艺界的不少同志看了很不满意。《苦恋》与《太阳和人》虽然水平不高,有重大缺陷,但不能这种批判法。大家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惊恐感,好像“文革”又来了,大批判又来了,言谈之中,都很不以为然。文艺界在“文革”中饱受摧残,本来就是惊弓之鸟,心有余悸,好不容易恢复了一点元气,再搞一次大批判怎么得了?[10]

且看牧惠的回忆:

这时,我以《红旗》杂志文艺部两位代表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一次由中宣部召开的、记不得叫什么名目的文艺干部会议,中央有关部门大约有上百人参加。会上围绕着《太阳和人》该不该批、如何批以及对文艺和自由化怎样看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上的交锋很尖锐……小组会上,发言人无一例外地反对以黄钢为代表的《时代的报告》和《北京日报》无限上纲地对《苦恋》的讨伐。韦君宜的发言给我印象特别深刻:“在公共汽车上,人们说,是不是姚文元放出来了?!”……黄秋耘从旧金山给韦君宜来信说,海外华侨听说又要批《苦恋》,怕发展为反右运动,十分忧虑。并要求她向有关同志反映。由于有了这些呼声,加上胡耀邦、周扬、张光年等人的工作,事情得以让《文艺报》发表一篇比较讲理的署名文章告一段落。[11]

在这沸沸扬扬的时候,海外一些媒体,也从不同的目的出发,用“《苦恋》风波”大作文章。

在《解放军报》的文章发表以前,海外媒体就刊出了要将白桦开出军籍的消息。日本媒体更是把这一事件与中国政治联系在一起。在《解放军报》文章发表后,台湾也大肆炒作。李瑛在“思想问题座谈会”的发言中有所提及:

最近一些日子,台湾一直在鼓噪,要支援大陆“反共作家”。台湾“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主任王升说:在大陆“攻击共产党”、攻击共产主义的文学中最突出的是白桦的《苦恋》;国民党的“国家文艺基金会”主任、“中央文化工作会”主任周应龙则一连几次在集会上发表演讲,大谈《苦恋》,说它是“主题无疑是大陆作家内心反暴行的代表作”,8月19日,他又在台北大会上朗诵了《苦恋》中借诗人谢秋山的嘴朗诵的那首诗:“既然是同志、战友、同胞,何必给我设下圈套?既然打算让我戴上镣铐,又何必面带微笑?既然你准备从我背后插刀,又何必把我拥抱?你们在我们嘴上贴满了封条,我们自己的脑袋上挂满了问号……”认为这诗“不仅是白桦内心苦闷的象征,更是他满怀激愤的反共心声”。

国际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媒体对《苦恋》的炒作,反馈到内地,出现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加强了一些人的敌情观念——应该承认,那时我们处理这类事情的经验远不如现今自如。比如,8月11日,军队的一位同志就致信胡耀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看了《苦恋》和叶文福、丁一石的讲话摘要,令人愤慨。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完完全全是坚决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应该采取组织措施,不是批评教育所能挽救得了。他们有拥护的人,可能上下都有(当然程度不完全一样),不能小看。不然可能形成匈牙利、目前波兰事件的重演,那就不好收拾了。那就可能是我们党垮台,他们上台,全国革命的人民就会责备我们。我建议将这些分子进行严厉处理。

另一情况是,针对海外媒体的鼓噪,采取积极措施,尽快结束这一场轩然大波,以当时的文艺界领导周扬等人来说,所采取的是慎重处理的办法。但是,另外一些同志则对此有不同的意见。这就有了在“文艺骨干座谈会”上两军对垒的阵势。

“文艺骨干座谈会”上两军对垒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已经提到,文艺界领导人之间对《苦恋》的看法存在分歧。在《解放军报》发表批判文章后,这种分歧也在进一步加深。

在我看来,在对待《苦恋》的问题上,周扬、张光年等人与刘白羽、林默涵在总体的看法上,区别并不大。比如,张光年认为,《苦恋》及据其拍摄而成的电影《太阳和人》是“不好”、“太过分了”,[12]分歧加深的原因,在于对文艺形势是应当反“左”还是反右的认识上。而具体到一部作品,尤其是对《苦恋》这部“不好”的作品,浅层的争议是,是否应该上纲到“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高度,还有,对这部作品的批判,采取怎样的方法。

1981年2月,由中宣部召集的在京的文艺界党员领导骨干会议召开。这些骨干包括中宣部、文化部、全国文联暨各协会的领导人。出席会议的开始是一百二十人,逐步扩大到学习结束时近二百人。会议由周扬主持,中心论题是讨论贯彻年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工作会议讨论的是稳定经济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思想工作问题。由于前些年的洋跃进,经济上发生了新的比例失调,财政上赤字增长,物价高涨,通货膨胀,因而提出经济上要大调整,一些工厂企业要关、停、并、转。影响所及出现了一些地方闹事,再加之国际上发生了团结工会上台的波兰事件,中央一位领导人提出警告:一个经济,一个宣传(新闻、文艺),搞不好要“翻船”。另一位领导人严厉地批评宣传工作有严重缺点,对“四项基本原则”宣传不够,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批判斗争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会上就有所谓的“三四左右”之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与“四项基本原则”的争论。其实,“四项基本原则”与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理应是统一的,但是会上有的则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侧重反右;有的则强调三中全会精神,仍应反“左”。形势有些严峻。

此时,王任重批评“文艺界某些人自由化倾向严重”。针对周扬说过“《假如我是真的》(话剧)、《在社会的档案里》(电影剧本),在台湾即使被拍成电影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话,1981年1月28日,王任重在讲话中说:“《骗子》(即《假如我是真的》)、《在社会的档案里》已在台湾开拍,这说明什么问题?过去进步作家就因为一篇文章,被国民党抓起来坐牢、杀头,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写的作品受国民党赞扬?这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问题?”“文艺作品中反映反右派、反右倾搞错了、反映冤假错案的内容,前一段写一些是可以理解的,有的也是好的;但今后不宜写得太多……党是妈妈,不能因为妈妈错打了一巴掌就怨恨党。”当时担任部队文艺领导工作的一位负责人,明确地说,“第四次文代会以后,文艺上有方向、路线错误”。他责问道:“你们这几年把文艺引导到什么地方去了?”另一位文艺界领导人也明确宣称:当时经济上要反“左”,文艺上要反右。这是这次会议的背景。会议开的时间很长,历时三个月,小组会多次,大会十余次。之所以这样长,《苦恋》成为人们谈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顾骧回忆说:

会议期间,发生了《苦恋》事件。中央某单位有一份专门的简报,说《苦恋》是“四反”作品,也就是说是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如何对待这部影片,有一种处理意见:禁演,或拿出来公开批判示众,如同当初批《早春二月》、《北国江南》等一样。这显然不是正常的文艺批评。后来电影没有准许公演,但批判欲罢不能。怎么办?总不能“缺席审判”吧?结果是将在一年前《十月》杂志上发表的电影剧本《苦恋》端出来的以儆效尤。[13]

4月8日,林默涵作了一个长篇发言。在着重阐述反右的重要性时,他专门念了顾骧讲到的中央某单位“专门的简报”的内容:

我想念念上面一份通报中的一段话,这段话说:“应该看到那些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人活动很猖狂,不是我们不容忍他们,而是他们不容忍我们,要推翻我们。他们的基本观点是老一代犯了错误,不能挽救,要由他们起来改正。他们认为中央书记处、国务院不代表人民的利益,只有他们才代表人民的利益,这种观点是极其反动的。对这些非法刊物、非法组织和极少数的坏人如果采取宋襄公的态度,听任其发展,那我们就要犯罪,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在我们手上丧失。”通报中接着又说:“处理这类问题,有关方面特别是报纸要负起责任,文艺界、理论界也要负起责任,要积极配合中央的方针。近几年来,报纸的宣传中是有错误的,宣传界的同志是好同志,但必须指出他们的错误,否则改变不了现在这种状况。”

接着,林默涵在谈到文艺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时,特意将《苦恋》作为一个例子“拉出来”讲:

同类推荐
  • 戏诸侯:把历史活成段子的春秋狂人们

    戏诸侯:把历史活成段子的春秋狂人们

    春秋年间,不管是英雄还是恶棍,都有把历史活成段子的特殊技巧。仅仅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周幽王就在烽火台点火忽悠诸侯前来救驾?然而不作死就不会死,被幽王赶走的正宫申后从娘家搬了救兵收拾渣男和小三儿。这回狼真来了,再喊可没人信了……于是,列国争霸的春秋乱世就此开始。倒了血霉的郑庄公“难产”,妓院祖师管仲,爱上哥哥的文姜公主,丧家犬重耳、为了称霸天下装了九年孙子的“楚装王”……说尽春秋时期奇葩人、奇葩事,这些极品风云人物决定了历史!
  • 三国凨

    三国凨

    蜜月途中遭遇不测的商人唐凨,竟穿越到汉末无人海岛,且看他如何从一介村夫成长为三国英雄的故事。三国的乱世中,无数英雄辈出,在争锋中跌但起伏、惊险激烈,精彩纷呈。单挑、奇袭、火烧、水战,兵种对决、军团大战,勇武与智谋的巅峰对决!凨临汉末,黄巾起义,东武凨云,诸侯会盟,群雄逐鹿,七雄争霸及至四国演义,最终结局如何,尽在三国凨!
  •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

    本书是已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芮玛丽一部有影响的专著。详尽叙述了晚清政府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为“同治中兴”(1862-1874)、挽救腐败清王朝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并且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原因。其观点虽争议很大,但颇有独到之处。
  • 大唐第一枭雄

    大唐第一枭雄

    大唐天宝年间,天下一片盛世祥和,唐玄宗李隆基认为自己的大志得报,开始不理朝纲,饮酒作乐。魏贤不明所以的穿越到唐朝,为应付安史之乱,屯兵粮,当盟主。为报灭门之仇,卧薪尝胆,成就一代枭雄。
  • 崇祯有把枪

    崇祯有把枪

    崇祯十七年,一个人,一把枪。他要执掌权柄,从这海到那海,从大河到地极。星河灿烂,荒野废墟,吾之所及,皆为乐土!
热门推荐
  • 强势攻婚

    强势攻婚

    婚礼上,得知丈夫与同父异母妹妹的珠胎暗结,继母联手,害她亲人,夺她家产,她痛不欲生。第一段婚姻,仅持续了一天,第二段婚姻,协议一年。谁料,婚后他宠她入骨,为她虐渣挡煞,将她宠上了天。诶?说好的契约婚姻、一年作废、不生孩子呢?看着他蔫儿坏地笑,她揉着酸痛的腰气急,“脸是个好东西,拜托你要一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巴别尔和他的小说等

    巴别尔和他的小说等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个苏联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团长是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苏美作家座谈时,有位美国作家问这位团长,何以长久不见巴别尔发表新作,也不见有关他的报道,他怎么了?团长回答说,巴别尔挺好,我此次访美前夕,还在苏联作协见到他,交谈了好一会儿,他正在埋头写一部长篇小说。美国作家见团长如此回答,便把话题转到别的事上去了,因为他风闻巴别尔早已不在人世,死于肃反运动。这位大名鼎鼎的苏联作家所编造的这个活灵活现的谎言成了笑柄,不仅在美国,更在后来的苏联。
  • 十诵律

    十诵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萧红经典

    萧红经典

    本书从萧红的作品中精选《回忆鲁迅先生》《永远的憧憬和追求》《镀金的学说》《蹲在洋车上》《呼兰河传(节选)》等三十余篇代表作,全面呈现了萧红别具一格的创作风貌和人生态度。同时,由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杨文贵老师从审美、阅读、写作等角度进行详细导读,使本书更适合课堂内外阅读使用。
  • 真武仙魂

    真武仙魂

    殷择天因为梦见花雨蝶心中慌乱,真气涣散,此时几只嗜血狼慢慢靠近,那是沙漠里特别残忍的远古巨兽,随便就可以杀死几个人,可是现在,面对嗜血狼的靠近,他手里只有一把魂剑……。
  • 帝国英雄:幻之武士

    帝国英雄:幻之武士

    一个普通的少年从小家庭没落,父母双亡,为了报仇,他加入了害死自己家族的组织,天主教廷,在里面通过刻苦的修炼,他渐渐成为了强大的存在。先后在神秘的精灵森林之中看着美景,与精灵们生活。后来经过了恶劣环境的黑色沙漠,极热的火山,进行着一步步的野外训练。并且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他完成了一个小弱小到强大的逆转。
  • 冷少总裁宠妻

    冷少总裁宠妻

    严禁转载,违者必究。这里没有激情的片段,也没有勾心斗角的场面,有的只是温馨浪漫。有的只是一个宠女人的男人和一个自卑的女人。他是冷氏集团的总裁,也是她眼中的“希哥哥”。他对其他人都是另眼相待,唯独对她宠爱有加。他从不对别人笑,就只是在她面前崭露笑容。可是,为什么她还是要离开自己呢?她是一个父亲离世,母亲不要的人,却有个“希哥哥”伴着她。她是个佣人的孩子,怎么可能配得上他这个总裁。她没有人疼,只是有“希哥哥”会疼她,宠她,可是她又怎么能承受呢?她要离开他,却努力打造匹配得上他的自己。感谢抬头让你吻为偶做的美丽的封面。此文每天在9:00——11:00之间更新,一天一更。如果想多更的话,请在下面留言,霏霏会考虑的。哈哈推荐朋友的文:晓臻:——梅冬——
  • 人生不可不知的100个经典教训

    人生不可不知的100个经典教训

    人生没有不犯错的,可有些错是一次都不能犯的。一位妈妈恨铁不成钢,打了儿子一巴掌,不想把把儿子打成了植物人。有一名女记者,为了帮助男友戒毒,想用亲身体验说明毅力可以战胜自我,结果不但没有帮助男友戒掉毒瘾,自己也成了隐君子,抱恨终生。一位司机喝了一瓶白酒,带着几位好友兜风,结果撞上一辆大货车,车毁人亡……这些惨痛的教训给我们每个人都敲响了警钟。但一个人如果拒不接受教训在同一个地方跌到两次,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恐怕上帝也帮不了他。
  • 浪漫抽筋

    浪漫抽筋

    岳父曾经是我的主任。我们的主任。县政府办的头。岳父名叫王宗杰。但叫来叫去不知怎么就被叫成了王总结。当然不是我们把“王宗杰”叫成了“王总结”。我们不敢也不会。我们叫主任时连“王”字也不要,就叫“主任”。“主任好。”“主任辛苦了。”“主任给你汇个报。”这是另一种境界。我们觉得叫“主任”怎么听都比叫“王主任”显得亲近。不信你试试。你叫你的上司,不管他是局长书记科长哪怕比虱子还小的什么长。你去掉那个姓,直接叫“局长书记科长什么长”,保准比拖泥带水带给姓氏来得亲近多了。
  • 再见,已不是我要的年少

    再见,已不是我要的年少

    如果早点理解年轻的你,又如果晚点遇到成熟的我,可惜没有如果……这是青春留给我的小遗憾,也是回忆留给我的小美好。故事从李淑媛回国之后开始。回国之后的李淑媛和当年最好的朋友程晨聊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她的哥哥,李易繁——程晨的初恋,也是前任,曾经兄妹两人的纠结怨恨也重新浮上心头,李易繁责怪自己的妹妹不该劝说妈妈和爸爸离婚,李淑媛却看不起自己哥哥的懦弱,觉得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自己,而不是去对“外”,所以,她发誓这辈子都没有他这个哥哥,但是,两年后的今天,她却抛弃了国外工作和绿卡,回国来寻找已经言无音讯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