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44900000007

第7章 述:诸子学说(6)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知格物说于前至善之章已论之,今惟论孔子之如何完成人格,如何修养德性于下。

孔子之主眼在德行,即德育是也。故所言之学问,即知育,不过修先王之道而修德耳。故既知之,则当行之,阳明所谓之知行一致是也。孔子自身,以绝对之智力而理会天道。其教育法则,能为实践的,自近而远,自卑而高。先教弟子以日常起居、饮食、洒扫、应对等,渐进而教之修心。其所教之书,即《诗》、《书》、《礼》;其所教之艺,则文行忠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射御,体育也。弟子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其他曾参、有若、子张等,一时人材郁然。其教授法各应其力,因其人之高下而为多方面的。凡问答,使弟子各以己力发明之,勉学之。故孔子之教授法,可名之为开发心性之法也。

《述而》曰:“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德不可得而学。故学问不过欲得智识耳,从此智识以陶冶吾之情与意,始能得善良之品性,即德是也。孔子欲完成人格以使之有德,故于欲知情意融和之前,先涵养美情,渐与知情合而锻炼意志,以造作品性。于是始知所立,和气蔼然,其乐无极,是即达仁之理想,而人格完成矣。

《泰伯》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动美感的;礼,知的又意志的;乐,则所以融和此二者。苟今若无礼以为节制,一任情之放任,则纵有美感,亦往往动摇,逸于法度之外。然若惟泥于礼,则失之严重而不适于用。故调和此二者,则在于乎。

既锻成圆满之人物后,无论在朝在野,其行动云为,皆无窒碍,且可为学问之法。

《述而》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是谓先立志讲道,习练之而得于心,愈修养而至于仁。仁,完全之德也。既得此德后,更从容习礼乐射御书数等日用实践之事,“游于艺”者,此之谓也。

修德之先,必不可不先有完全之智识,苟无完全之智识,则不知其德为何物。故于《阳货》篇言六言六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又《为政》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即谓无智识则暗昧,而不能知完全之德。然又恐惟于智识一面而不能言行一致,于是复说以下各条:

《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问切[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一切所言,皆谓德行为本;智识不足知之。再进一步,则如《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德者不及好道德者,好道德者又不及乐道德者,是为形容人道德之深。要之,欲养德必就圣贤之书学之,先得道德的智识,以陶冶性情,使成强健之意志,更于行为上反复习练之,遂为自我之品性。是为孔子教学之要领也。

第二节政事家

能修得以上一切完全之德,即所谓仁者,亦可以之治平天下国家,是为孔子之第二目的。至此,道德与政治遂合,而非完全之道德家矣。既可以之治国家,故君主必应具此德。

《大学》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论语·宪问》曰:“修己以安百姓。”

《季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谓政事家必具完全之德,以行道德的政治。然在治国,则一切当遵先王之制度、礼乐刑政等,次所记者是也。

政治

孔子之伦理说,前章既已论之,今当论其政治说。惟孔子之政治,本为道德政治,故惟评其梗概。

孔子者,君主封建制之政治家,欲祖述尧舜、夏殷周三代先王之道,由斯道而治天下。故言君主有大威德统御诸侯,亦能治其民服从其君主。是则承认君权之无上,而以道德一贯上下之间者也。

故于

《泰伯》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前者专制主义也;后者以人道一贯上下者也。

孔子参酌尧舜三代制度而取合之,欲施完全之封建政治。

答颜渊问为邦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是谓用夏之历法,从殷之质素之道,行周之华美之礼制,去淫声,远恶人,舜之音乐:是盖欲采尧舜三代政之所长,而折衷之者也。

故知孔子者,虽崇拜其理想中之人物如尧舜者,然实则不过阳崇拜之耳。又孔子之理想在周,故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又曰:“予不复梦见周公。”又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盖孔子之政治思想纯在周代,不难想像也。

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是为孔子治人之具。礼乐用以陶冶人心,而政刑则以法制禁令刑罚治民。前者为道德,在修人心;后者为政法,在律人身。虽此二者相合,然后成为政治,但其所最重者,则在礼乐。

故于

《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盖以道德为先务,而刑罚惟治不从之具耳。

《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子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此外答子贡之问,有去“兵”去“食”犹取“信”之言,又“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等语,欲一切皆从道德以完成己之人格,又举贤才以治国安天下也。概而言之,则孔子政治思想,一遵先王之道,为君主封建专制主义,专尚保守,又恐君悖理暴行,致民心离叛,因复以道德贯通上下以规律之。因此德与政遂相混同。又孔子最慕盛周时之文华,故一切典章制度,皆以周公遗法为则,参夏殷二代之制,去其不善者。在今日观之,虽无精论之价值,然在当时则为最完全之政治,是实由于时代之进化使然。故若以今评古,无异于未来之评今也。要之,孔子之说,其可取者,不在其政治上,而在其道德上。孔子之道德,能经二千余年管理东方大半之人心者,实其道德之严正,且能实践故也。

结论

吾人于前数章既论述孔子之伦理说,今当综合其要领而以终此篇。

孔子于研究“易”哲学时,因阴阳二气之于时间上变化继起,遂知左右现象界之自然的理法,于是遂悟天道为生生的,为宇宙之根本原理,而说其理想上之天。故天自“理”之一面观之,乃无意识的理法之活动;自“情”之一面观之,则有意志而管辖一切万有者也。夫子实混此两方面而言之。故于知识上言之,则现象界有因果律以规定一切,是为自然之理法。又宇宙之根原虽为天道,然人间之意志亦不能完全自由。故自感情上言之,则所谓王[天]者不过一种之命法。然苟遵道而行,而为所当为,不为其所不当为,则于道德自身中有一种之快乐。故当顺道理,尽人力,若不可能,则安其分。是以知孔子非自由意志论者,又非执极端之宿命说者,而为执其中庸之有命说,所谓任天主义是也。

孔子“天”之观念如此。又主能人间理性之为先天的物,即自客观上观之则为天道,而自主观上言之,则吾理性也。自致知格物而穷物理,广修自己心以去私欲,而逍遥于无我、自然、绝对、无差别之理想界,是为其天人合一之观念,即绝对的仁是也。是实为孔子伦理说之渊源。欲达此境,必积长年月之修养,非有大理会力与大德行者不能达也。故不详言此高远之学理,而但说人人所能行之实践道德也。

孔子从“天”之观念演绎而得“仁”,其发现于社会的为忠恕。一贯普遍之仁,其内容有义礼孝智[智孝]弟忠信等,又知仁勇等狭义之仁,亦为此一部分。普遍之仁,为包括一切诸德之全称抽象的大概念也。故此德虽不变,至其内容则因时与地与人而异其德,是亦为孔子明进化之理,故不与“仁”以一定之定义之证,亦为孔子说法之机变巧妙之处也。

孔子以达其大理想之仁,即“止于至善”为目的,然而不能人人达之,故先说达之之法,即直觉、中庸、克己、忠恕等是也。

直觉说乃(不)据理性而判断者,然孔子具之。中庸说则以情为本,以理调和之,养成无过不及之中庸的良心。其表出于社会也,则为礼,一切行动云为皆以是为标准。毕竟所谓中行、中庸者皆谓知行之融和也。又说自[因]时地与人,而道德有权变,故不能于数量上论断之。夫子之温和浑厚,而其行无不中节,职由斯说。克己说为克私欲以复礼,而至于仁之励精严肃主义。忠恕说则由博爱及同情以达普遍之仁者也。

是社会的仁而包括一切诸说[德]者也,此绝对的之观[仁]之德。而特别之仁,则为知、勇、克己、中庸、敏、俭等。对于家族,则为孝弟、慈严、夫妇之礼、兄姊之友爱等。对于社会国家,则为礼、义、忠、信、直、宽、惠、温、良、恭、让等。礼义亦通于家族,为此数者中最大者。又此中最重者,为关于家族、君臣、朋友之德,换言之,即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而孝弟又为是一切之根本。对自己之德与对他人之德,相关而并行之。是即孔子之形而上学与伦理说之大要也。

孔子教育之目的有二:一,锻炼道德的意志,以完全人格,即道德当一以身体之。道[一],又当为有为之政治家,出而治平国家。故一以道(德)为目的,一以政治为目的。孔子之观此二者,毫无差异。故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其教授法因人材之高下以为问答,使以自己之力勉学,是即开发教授也。而其教育之宗旨,德育最重,知育不过供给成德之智识。至于体育,则使弟子学习射御各科是也。

政治,在参酌先王之制度,以礼乐治天下,是为德教政治。政与刑则所以处治破坏德育者。政体,为君主封建制。君主独有大权,然须备至仁之德以统御一切,举贤能而使当治国之任,以礼保持社会国家之秩序。臣当守义,服事于君。在家,则为父子、夫妇、兄弟;在社会,则为朋友:皆当修德。自家族以及天下,此所谓德教政治也。

孔子之人生观,在明道理、尽吾力、而躬践道德,至其终极,则以信天命为安心之地,故超然不为生死、穷达、富贵、利害、得丧所羁束。是主义虽甚高洁,然一不慎,则流于保守、退步、极端之宿命说,此则于今日进化之理法上决不能许者也。

东方伦理之缺点,在详言卑对于尊之道,而不详言尊对于卑之道,以是足知家长制度之严峻专制,而其抑制女子则尤甚。故女子之德多有压制过酷者。此实由于男尊女卑,封建专制之习惯使然也,而今日不得不改正之也。以上全论述孔子之学说,今当就孔子人物一言以结之。

吾人所最惊叹者,则为孔子感化之力伟大,及其说法之巧妙也。盖夫子之德,圆满无缺。其言为春风和气,蔼然可亲,故虽疏野傲慢之人,亦无不被其感化,而化为沈著温厚者,如子路是也。

孔子人物之伟大,道德之完全,虽更无待细说,然孔子又忠实之尊王、爱国、慷慨家也。孔子见周末封建政体之败坏紊乱,诸侯之僭乱悖逆,蔑视君上,杀伐攻略无有宁日,乃与其徒游说四方,期再兴王室,一复西周之盛。故孔子政治的思想常在周公,故曰:“我不复梦见周公。”又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等语。又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其忠愤热诚溢于言表。惟以时运衰颓,究非人力所及,故虽大圣如孔子,亦终不能达其意,终身流离困厄,备尝艰苦,不能行其德。

故其激越之言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呜呼!是何等悲壮感愤乎!天何以不眷此大圣人?何故不用大圣人以整理国家?天乎!人乎!吾人不得不怪人间之命运果无定也。嗟时代之衰微,叹人心之腐败,乱臣贼子横行于世,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于是既不能以个人之力挽回天运,退而作《春秋》,大义炳耀,使千秋万岁乱臣贼子肝胆俱寒。又为学不厌,教人不倦,谆谆薰陶子弟,悠然有余裕。信命而任天,故不怨天,不尤人,以终其天年。故孟轲赞夫子曰:“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

非溢美之言也。

(刊于1907年11月至1908年1月《教育世界》161至165号)

同类推荐
  • 现代社会想象

    现代社会想象

    查尔斯·泰勒 加拿大哲学家,晚近英语哲学的关键人物之一,社群主义的主将,现任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哲学与政治科学教授。20世纪70年代以来,泰勒以其对黑格尔哲学的再解读、对原子主义式的消极自由的批评、对社会价值的强调、对西方文化中自我认同观念发展的梳理,以及对文化多元论的论证,强烈影响着西方思想界。
  • 民国老课本:人生哲学

    民国老课本:人生哲学

    《民国老课本:人生哲学》主要内容包括:浪漫派——道家、理想派——柏拉图、虚无派——叔本华、快乐派——杨朱、功利派——墨家、亚力士多德、新儒家、黑格尔等十三章,每一章都详细的介绍了有关哲学和与人生的区别与联系。
  •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中华国学经典)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可谓博大精深。它涉及面很广,有时讲到政治经济,有时又讲到教育,还有时讲军事等,不过都体现着它的哲学思想。当然不仅包含哲学,还涉及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等,就总体上讲是“道家哲学思想”。本书采取“化整为零”分章简介,以便读者理解原著。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

    本书立足于科学实践观,在梳理认识论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认识的本质、特点与功能,认识的系统结构,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与真理的关系,社会认识活动的基本向度,科学认识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对于探讨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认识论的发展及其革命变革,特别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以及社会认识论的本质及其当代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金主在上,娇妻要爬墙

    金主在上,娇妻要爬墙

    被威胁,被算计,被陷害是种什么心情?苏眠: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被误会,被抛弃,被伤害又是种什么心情?苏眠:我再喜欢你就是猪!
  • 超日明三昧经

    超日明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康熙后宫Ⅰ:葱茏年华

    康熙后宫Ⅰ:葱茏年华

    小说《康熙后宫》宣传视频:http://m.wkkk.net/b/m.wkkk.net她——是第一个为康熙生下孩子的女人!她——没有显赫的家世,却与宜妃、惠妃这样家世显赫之人同时晋升为妃!她——与德妃成为为康熙帝生下孩子最多的女人。她——在康熙帝这个,女以“家”贵的后宫中,她为何能获得圣恩?他——爱新觉罗.玄烨,他是清朝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拥有后妃近60名,仅妃园寝就葬有55人,但却并非滥情之人。他——帝王之痛,他的爱情远不若常人般简单。他——也有他的最爱,也有他的独宠!一部涉及了康熙五十余位后妃的康熙后宫小说,带人物性格的人物就有二十余位,是至今为止应该是第一部完整的康熙后宫小说,本文依史而写,注重写实。而本文以荣妃这个与康熙帝“白头偕老”的妃子为主线,依托真实的历史,推断及构建一部完整的一代明君康熙帝的后宫全貌。(并且玥彤个人认为荣妃当是康熙帝极宠的妃子,文中亦会一一道来)本文喜欢看言情小说的朋友看了可能会感觉是在写历史;而喜欢看历史小说的朋友看了可能又会感觉是在写言情。也许我要的就是这样,呵呵,一部历史与爱情融合的小说。【这是一个很长的后宫故事,故事情节是循序渐进展开的,也许前面都是伏笔,并且此文依托于历史,所以不会一上来便像纯言情小说似的宫斗的你死我活,有兴趣的亲可以慢慢看,本文非穿越,为正剧!】康熙后宫Ⅰ:葱茏年华:记录那段青春年少的岁月……
  • 乱世情劫:夫君太给力

    乱世情劫:夫君太给力

    武林中一片波谲云诡。龙寻该如何保重自己?在这暗藏汹涌的武林中为师报仇,保卫武林?颜若夕、颜若舞姐妹二人联手相抗蛮邦,究竟谁胜谁负?生死边缘的考验,真实与谎言的交替,鬼一是否还会坚信诺言,对若夕不离不弃?
  • 八零农家小事

    八零农家小事

    ps:宣传一波新书哈,《快穿:说好的只是任务呢》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移步看看哈,么么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哎吆,你听说了没,前边有好戏啊。王成家的那个丑二蛋又出幺蛾子了。”“啊?又做啥子了啊?”“哈哈,听说是在骑着大鱼满水里的跑,那鱼吆,大的大家都没有见过,要赶紧的去看看,要不然就没机会了。”、、、、、、“哎呀,看看,那就是王成家的丑二蛋,又背着丫丫那个胖丫头呢。”“哎,你说,丑二蛋是不是受虐啊,这黑瘦黑瘦的,背着一个白胖白胖的丫丫,要是被一下子压得坐到地上估计都爬不起来。”“哎呀呀,你这话可不敢当着陈翠的面说,小心陈翠打上你家门。”、、、、、、
  • 明伦汇编人事典十八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十八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战神吴起(一)

    战神吴起(一)

    吴起并不是魏国人,而是卫国人,本为富家子弟,年轻时爱好交游,喜谈功名,自诩为姜太公、管仲一类的“王霸之才”,不惜花费重金,托人游说国君,希望能进入朝中做官。然而吴起家室虽富,却非名门之后,身份不够高贵,为朝中大臣所轻,谁也不肯举荐他。吴起黄金铜钱花了无数,到头来却是一无所得,大怒之下,远走齐国、郑国,甚至越国,以求得到列国国君的赏识,从而大展其才。只是他数年奔走下来,仍是毫无所获。这时,吴起的家财差不多消耗殆尽,成为朋友邻居的笑柄。
  • 网游之天网恢恢

    网游之天网恢恢

    李羿收到神秘网络游戏《善与恶》邀请函,在游戏中,他意外接到特殊转职任务成为隐藏职业,手持绝世神器,闯火焰龙穴、智斗凶兽,一人独自单挑银龙骑士莱特以及幽冥之王华来兹,自此名声大震,成为《善与恶》第一霸主!
  • 三国故事

    三国故事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