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44900000005

第5章 述:诸子学说(4)

至达仁之法则,孔子因弟子之才力而作种种之说。于颜渊,则为“克己复礼”;仲弓,则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等;司马牛,则曰:“‘仁者其言也切。’曰:‘其言也切,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樊迟,则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皆自其人与时地而变化者。由是观之,则仁之内容毕竟非可一定言之明矣。故“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或人以孔子之仁爱,似英国之“爱他”说,是语吾人尚不可全以为然。如彼英人阿当斯密斯氏之“同情”,哈提孙氏之“情操”,巴特拉氏之“良心”说等,均视为“爱他”之根原出于天性,遂以此为行为之标准,与孟子之“良心”说稍相类似。然孔子不明言人性之善恶,其仁之观念则从高大之天之观念出,其爱又复如前章所述,因普遍而生差别。故其根柢上已大相异。惟孔子重感情之处稍与彼说相似。今若必欲论孔子,则孔子为唱理性之直觉论者,自其克己严肃处观之,实与希腊斯特亚学派及德之康德之说有所符合。盖孔子之说为合乎情、入乎理之圆满说也,其伦理之价值即在于此。

二、特别之仁

即狭义之仁论,达普遍之一部,或普遍之仁之方法者。如:

《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又“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等将知仁勇分为三者,各相对立,则非“普遍”可知。其言仁者安静,知者流动,勇者敢为,已异其用。故自知仁由知、行仁由勇观之,则仁究不属于知勇二者,故自差别之方面狭义解说之,为特别仁。

三、至善

孔子大理想之仁,非容易达之。欲达之者,宜先自卑近之差别渐进;欲自卑近渐进,当就个人之行为判别善恶;判别善恶,在致知格物。

《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就致知格物而言之,朱子曰:“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也,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之谓格物,此之谓知之至也。”是二者谓心有知悉万里之灵能,即理性,故穷客观的之物理,以扩大其知,以判别善恶。王阳明曰:“致知者,致吾良知之所知。格物者,就吾意所发之事物,去其不正,而归于正。诚意者,良知与意念相一也。”要之,王阳明说良知判断善恶,纯为主观的;朱熹穷客观的物理以扩吾理性而判断善恶;即一行而一知,一简易而一繁衍是也。故各持一理,一基良心,一唱理性,是以其说之分离而不相入也。

从孔子之重行贵知处思之,则致知格物,可谓会此二说而一者。故自知之一面观(之),则朱子之说是;自行之一面观之,则阳明之说近也。

人生究竟之目的,在遵道理以求完全圆满之幸福,故《大学》言究竟之目的,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至善”即绝对善。“止至善”则定、静而安,是为终极之理想,即“仁”也。故仁为完全圆满之目的地。欲达此境域者,即以致知格物、诚意修身为根本。故知孔子贵理性。

孔子以至善为终极标准,故一切之事之违仁者,皆为不善。是以《里仁》:“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又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不仁,恶也,不时发动以破坏仁者也。故欲向仁,务避不仁之行动,是以致知格物、修身诚意之必要也。

吾人可据是分孔子之说,为直觉、中庸、克己、忠恕等,而细论之。

(一)直觉说

吾人于前章说孔子之天人合一观,兹当论孔子之为直觉派。如前所论,孔子既说知与行之相关,又兼重理与情。后之学者往往自见解之如何而互相分离。今先就孔子之人性问题论。

孔子不就人性问题而论善恶,唯就行为而论善善恶恶。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是言谓人性本无善恶,唯因其习惯之如何,而为善为恶至相隔绝耳。

《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谓人之善恶之别者,皆以习惯之故,有教育即可有善而无恶矣。

《季氏》:“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谓人性有四品,故程朱即此而分为气质之性,及理义之天性。孔子又论情之方面:

“《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此懿德。’孔子读之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谓人性好善,是为孟子性善论之根原。孔子于人性问题,不精细研究,故不言善恶。唯自其天人合一观而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二者乃道德人中所自有者。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为道。”

《论语·卫(灵)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是则无论何人,皆有先天的能性。更进一步,则《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雍也》“人之生也直,而罔之生也幸而免”之说,皆可以证明。

第一(条),备言人能直觉辨别是非善恶;但是非谓常人,谓睿智之圣人也。第二条,程子解“直”为“理”,而杨龟山以之为“情”。但孔子以为理与情并重,又因时与地而异。其“直”之解释,如“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之解“直”为理,答叶公之问之“直”,则情也。故“人之生也直”之[直],解之为“理”,或稍妥也。以上可知孔子为“贵理性之直觉派”也。

故孔子恰如康德为动机论者,动机纯正则其结果之善恶如何可不顾。故《论语》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殷有三仁。”

仁,动机也。苟能行仁,则其结果如何可不顾。是所以谓直觉说也。

孔子就人之行为以言情与理之当调和。

《子路》:“叶公谓[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自情解之,则理纵令公平,但不适于情时,则不得以之为善。

《宪问》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者,去差别之平等仁也。故《礼记》夫子言宽身之仁。“以直报怨”者,有差别的义也,理也。情与理二者以调和为务。此孔子之说所以最蕴藉、最稳当者也。

(二)中庸说

孔子恐人之行为之走于极端,因言执中即义,养中庸的良心。然欲达此标准,其事至难。故孔子自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之德,希腊之阿里士多德氏亦尝言之,其说曰:勇在粗暴与怯懦之中间。言其本质、关系、分量,及时与地等,然后能之。盖人之行动云为皆由于知情意之合同关系。故中庸当视其本质、关系、分量、时地等,若是等均不得其宜,则决不能中庸。

《中庸》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论语·先进》:“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子曰:过犹不及。”

《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雍也》:“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据此观,则中庸者,无知行之过不及,并立而调和者也。此中庸又因时与地而变化,是实至难之事,所谓“可与立,未可与权”是也。

德者,中庸的良心之我完备之状态也。道者,对于他而行之也。故德者主观的,道者客观的。要之,此中庸的良心,非所谓先天的良心之情,乃因理性而治成之情,换言之,即理与情融和适宜,而行之以公正之意志是也。

中庸的良心,虽为主观的,但制中庸,则为客观的之礼。故通社会国家上下贵贱皆须普遍的或差别的之法,此法即礼是也。礼之本质为情,形式为文,此本质与形式相合而为礼。恭敬辞逊之心之所动者,情也;动容周旋之现于外、形者,文也。弃本质而尚形式,是为虚礼;弃形式而守本质,是为素朴。

《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与质整然中和,此中庸。君子尚难之。故孔子忧失其本,于《八佾》言曰: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又“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前者言礼之本质为情,故曰与其走于形式,不若守本质。后者言礼之本质,别[虽]为情,然无文饰之之形式,则难名之为礼。于是比较上虽若以情为重,但此二者若不中和,则究不得名之为真礼。

《礼记·仲尼燕居》:“子曰:师也,尔过;而商也不及。”“夫礼,所以制中也。”

如此之礼,虽自主观的本质与客观的形式相合而成,但当实际行之也,则当据义以断之。义为判别事物之知力,故为行礼必然之要素。

《卫灵(公)》:“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义与礼之异同:礼主敬,义知敬,是其相似处;义为判别,即知也,礼为文饰,即形式的,是其异处。孟子曰:“义,路也。礼,门也。”实则此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离者也。礼为体,而其内容中有义为之用。欲行义,则礼必从之。故礼兼义而义亦兼礼。礼与义分离,则礼为恭敬辞让玉帛交际等,义为辞受取予死生去就等。

至此,礼之本质即情,其形式即文,与义相合。其体虽整然,然用之不得,失于严酷,宜流动贯通,情意相和。

《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但若过于流动,一任于情,则又失礼之谨严。故又曰: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此礼谓谨严之体也。

吾人至此于礼之为何物,当了然矣。盖孔子实以此礼为中正之客观的法则,以经纬社会国家者也。

《礼记·经界[解]》:“(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故衡诚悬,不可欺也以轻重;诚陈绳墨,不可欺以曲直;规矩陈[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审礼君子不可诬以奸诈。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家室,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礼如衡、绳墨、规矩等之轻重规定、曲直、方圆以错杂之。社会国家中之一切行动云为,人从之者善,背之者恶。此礼所以为中庸的,又客观之法则也。《礼记》立人之十伦,曰:

事鬼神之道,君臣之义,父子之伦,贵贱之等,亲疏之杀,爵赏之施,夫妇之别,政事之均,长幼之序,上下之际。

是我[均]社会的秩序也,又其为中庸的:

《论语·泰伯》:“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三)克己说

孔子之学,即欲达其理想之仁,先当励精克己,屏已之私欲。既克则当傅[博]学明理,以锻成刚健正大之意志。既锻成刚建[健]正大之意志,始能处道而实行之。其说虽稍偏于情之一面,但于个人之严肃端庄,于伦理实践上有非常之价值。

《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

《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又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宪问》:“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是谓修克励精自德,为之己而非有待于他也。

《公冶长》:“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谓修养温厚克己之德以推及于人也。

克己、修德、博学、明理,若不实行,往往陷极端之弊害。

《阳货》:子六言六蔽说,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于希腊有西尼克派,即(犬)儒派之极端克己说,及斯特亚学派之克己说,德国有康德之严肃主义等,皆此说也。而其中如斯特亚学派,为重自然,安天命、贵理性,以实践励行为目的,最似儒教。然孔子之克己说,非若他说尽绝诸情,不过从实践励行上立此说。故其归著为中庸,为复礼。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是言为仁之法在克我私欲,复中庸之礼,使一切之视听言动,皆顺于礼,始为实行仁也。

同类推荐
  • 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古希腊罗马讲演录

    本书是作者2006年在西南政法大学给研究生举办的五次系列讲演的录音整理稿,尽可能地保留口头讲演的现场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非哲学专业的听众描述了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尤其着重于各个哲学家思想内在的及与其他哲学家相互的逻辑关联。本书的特点是简洁、清晰,以最短的篇幅完整地呈现出这一段哲学史丰富而复杂的内容,既便于记忆,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哲学思想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水平,是广大西方哲学爱好者和研究生备考人员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西洋哲学史

    西洋哲学史

    《西洋哲学史》是李长之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编著、向中国人介绍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体例参考了法国人韦伯的《哲学史》,对西方哲学史上颇具研究性和争议性的哲学家做了简明的介绍。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对西方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史有一定比较,表达了其写作时的“中国人的立场”,除了在体例上附以中国年代外,还将中西关键节点的人物的进行比较,这让当时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的文人很容易有代入感和亲切感,也便于现在的中西哲学文化研究。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

    精神分析以研究性本能为本身第一重要的工作。梦常常是不加伪装地表示一种愿望的满足。神经症是自我在试图压制性欲失败之后,性欲部分压制了自我。禁忌、法律和习惯给性生活加上了更多的限制,这些限制既对男人有影响,又对女人影响很大。本书是新世界出版社本年度之末隆重推出的“思想大师谈人生系列”其一。丛书第一批共四本,主要是听现代西方的思想大师讲人生哲理。本书请弗洛伊德出场,宣讲他“欲望决定命运”的人生哲理,本书是走向人性深处、揭开性欲面纱的必读书。
热门推荐
  • 二痒是妖精

    二痒是妖精

    二痒是妖精。这话是我姥娘揉着她的老寒腿一语定论的。七十一岁的姥娘揉着老寒腿所下的结论往往很准。我姥娘之所以对二痒下这么狠毒的结论,原因是正在省立大学国贸系读大四的二痒出事了。知道二痒出事是在我和章晨结婚的第二天。一大早,我爸找上门来了。可能是夜里没睡好,我爸的脸色很不好,瘦长的脸上棱棱角角显得很不自然。我爸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说话了。我爸的脸上有一丝丝无法抹去的不安,像跳动捉摸不定的火焰。我爸的声音显得很遥远,说,二痒出事了。
  • 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编成了《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外交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等书,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重生之捕嫁君妃

    重生之捕嫁君妃

    穿越成丞相府的草包大小姐,脑子里多了原主前世今生的记忆,原以为可以浑个风声水起,谁知道跌落谷底。既然玩不了宅斗宫斗,那就带着包子种种田抓抓贼,可有孩子他爹却不同意……
  • 娘子无银

    娘子无银

    传闻当今襄王爷夜岱融是个痴儿,发起病来惊世骇俗、匪夷所思,从他三个侧妃于洞房之夜的非人遭遇可见一斑……但所有惊骇事件对她宫雪琪的震撼都敌不过一条信息:襄王爷有先皇御赐的一个巨型金库,据说那些财富足可敌国!爱财如她,深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理,于是满心欢喜地接旨嫁作痴儿妇。凭着超前千年的智慧,她对他百般试探,却如入迷宫。当发现自家夫君的金库前大咧咧地写着“此地无银”四个歪斜大字后,精彩绝伦之事便接踵而至......******宫雪琪:她只想做他的襄王妃,好好守着自家的金宝宝,顺着自己的心去做人、去生活,就这样:她要的很简单,也不简单。为了这个梦想,她防妖精、斗小三,打响婚姻保卫战,甚至忍辱负重,她容易吗她?夜岱融:他信任她依赖她,笑得灿烂如花六畜无害,却在发狂时把她咬得重伤,然后气呼呼地向她宣告:“我不喜欢妖精!我只喜欢你!”因着这句话,她义无反顾随他赴襄州,闹赌坊、惩恶霸,破金汤——原以为他真的对她已无疑问,殊不知……奸夫:她不知道自己哪里惹来的奸夫,由她嫁与王爷起就让她恶梦不断,并对她誓言说:“你只能是我的女人,永远别想逃离我!”魔鬼如斯,却在她伤心绝望时一点点筑起她的希望,银色的面具下到底是个怎样的脸孔?她以为是故人,可一开始就知道不可能,那么他到底是谁?直到目睹令她肝胆俱烈的一幕他说:“襄王爷已死,从此由我取代他,还你一个真实的夜岱融,娘子!”他:我是王,你便是妃我若为皇,你即为后我已经很久不相信任何人了突然想赌一把如果我输了,陪葬的就是整个东方包括你——我的娘子她:我只愿你是夫,我为妻我不爱后名,只想守着宝宝......还有你我不管什么天机赋什么定数除非我死,否则跟阎王抢跟上天斗我都要把你的命抢回来!情感客串:夜靖宇、苍祁太子......当桃花尽落、迷雾散去,对着眼前这张笑脸,她无力质问:是否一切不过是场“此地无银”?P......S:本文承奉一对一真情,喜欢的亲别忘了点击“放入书架”,顺道投兮一票哦!有兴趣的亲可加群喔:128103780验证信息:此地无银(*^__^*)推荐好友新文:《异种皇后》一梦千年《王爷,缴枪不杀》西陵雲
  • 佛说十地经

    佛说十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冥王的宠妻

    冥王的宠妻

    前世:他是天帝的儿子冥王,她是妖界的九尾狐。痴恋一生为拯救人间苍生,只能双双殉情。他说:“如有来世必定相守,天若灭我,我灭天!”今生:他程南山大将军执着地等在着他的恋人,而守候来的却是没有前世记忆的她。行为乖张,作风大胆,机智还过人。她要去劫财,他替她扫清障碍。她要去杀人,他帮她动刀。她要开青楼,他也帮她找小妞。她要成亲,他是不是也可以做她的新郞?宠文,宠文开新坑,先收藏加评论支持,偶就送亲的潇湘币哦!
  • 郡主说她人美心善

    郡主说她人美心善

    新书《这朝贵女不太行》大家多多支持 穿越成当朝郡主,没有姨娘姐妹,没订婚更没有负心夫君,人生巅峰大概如此。她立志:远离秦祁,秦祁和顾伊棠才是天作之合;远离帝都,不被明争暗斗殃及的贵女,才能笑到最后。“郡主醒醒,有人送拜帖来了……”
  • 侦探之鬼怪奇谈

    侦探之鬼怪奇谈

    故事是从一个警官身上引发而起,那天他来我的侦探事务所求助,说他每天晚上都会遇见了一个漂亮的女鬼,而我对于世间上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一向都充满兴趣,所以答应帮助他将事情调查清楚。可是,当我展开调查后才发现一切都充满惊讶、充满惊恐。本书将围绕几个鬼怪故事,从而展开推理、调查,结果与真相往往出人意料,匪夷所思,这里面有人为的“鬼神”,也有真正的鬼怪故事……
  •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以礼之调适为中心

    王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以礼之调适为中心

    王船山追求“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对这种和谐社会理想的追求因礼乐价值而铸就。船山礼宜乐和的和谐社会理想,涵盖着小康与大同两个基本阶段,以礼之调适并实现的和谐社会的最高阶段即为大同。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船山在和谐社会的建构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和谐社会,不会因此而扭曲人性。船山以礼之调适并建构的和谐社会,必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的建构奠定一种崭新的路径。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必然要从船山先生的和谐思想中汲取营养。
  • 麻城奇案

    麻城奇案

    清雍正年间,黄州府麻城县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离奇大案。该案因一民女失踪而起,不仅牵涉杨涂两姓族人及诸多百姓,还事及麻城三任知县、黄州知府、湖北巡抚、湖广总督等众多官员。案情曲折离奇,可谓案中有案、冤中有冤。一黄州府麻城县有个生员叫杨同范。这杨同范四十来岁,家境富裕,喜爱交游,在方圆百十里颇有才名,被杨姓族人推举为族长。这年春天,杨同范邀了县学几位生员到家中小聚。秀才们互赏诗文,酬唱应和,好不惬意!突然,杨同范的族弟杨五荣神情紧张地来到他跟前,低声道:“不好了,涂家来人索要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