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4700000010

第10章 本体论与认识论(7)

[8] Otto P?ggeler,Martin Heidegger's Path of Thinking,Humanities Press International,INC.1989,pp.69,102。

[9] John. Sallis,Delimitations,p.77.

二、相同与相通

1.不相同而相通

“相同”就是前面所说的“纵向超越”所要达到的抽象同一性或普遍性概念;“相通”乃是“横向超越”所要达到的不同现实事物(包括在场的与不在场的)之间的相互融通的整体。

正如尼采所说:“世界上本来没有相同的东西。”[1]莱布尼茨(G.W.Leibniz,1646—1716)更形象地说过:“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只能通过认识的抽象活动,撇开相异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彼此相同之处,构成抽象的普遍性、共同性、同一性(这里的“同一性”不是指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或者说相同性,这就是抽象概念。

但现实中没有这种抽象的相同性,现实的东西总是千差万别、彼此不同的。彼此不同的东西而又能互相沟通,这就是我所说的相通。

西方古典哲学家大多重认识论,把认识相同性视为哲学的重要任务。中国古代哲学家大多重本体论(存在论),认为把握现实的东西之彼此相通是哲学的重要任务。但我在这里是想从理论上着重说明宇宙万物不同而又相通的意义,进而说明哲学之最高任务不是认识相同性,而是把握相通性。我无意反对认识相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无意断言相同性是虚构,我只是说相同性是抽象的,抽象不等于虚构。但我更强调的是,通过“横向超越”把握相通高于通过“纵向超越”认识相同。我的主张,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万有相通,亦即万物一体。

不少人认为,既然找不到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那也就谈不上彼此相通。例如,主张语言只能私有的论者就认为,私有语言只是说话的本人才了解的东西,只与说话的本人私有的感觉相关,因而主张此一说话人与彼一说话人不能相通,不能交流,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无共同语言,他们在使用同一语词或同一种说法时,实际上是在表达各自不同的、私人独有的经验。

再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人们有时抱怨不能完全了解彼此对同一事件的感受或感觉,甚至对自己最亲密的人,也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的确,我的手指被刀割破的疼痛感觉与你的手指被刀割破的疼痛感觉不可能绝对相同,这是现实的事实。问题是以此为遗憾而抱怨,这实际上还是源于一种不同者不能相通的观点。如果能理解到我的痛感与你的痛感虽然总不能完全相同,但你的痛感仍能牵动我的不忍之心,好像我也在痛一样,这就是我与你之间的相通,这种相通并不要求我的痛感与你的痛感完全相同,因而也就没有抱怨和遗憾的必要。

庄子与惠施关于鱼乐的那段辩论,也包含相同与相通的道理。若单就鱼与人不同、庄子与惠施不同而言,则惠施所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与庄子的辩词“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都能成立,也就是说,庄子不可能了解鱼之乐,惠施不可能了解庄子之知鱼乐,鱼与庄子之间,庄子与惠施之间,既然彼此不同,也就不能相通。其实,如果我们懂得不同者亦能相通的道理,则庄子之知鱼乐和惠施之知庄子之知鱼乐,都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庄子与鱼之间,庄子与惠施之间,虽不相同,却又是彼此相通的。

我以为我们平常所谓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所谓我知道你,你理解我,实皆指彼此之间相通,我你之间相通,不是指两者之间的绝对相同。懂得了这一点,我想那种认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能相互了解的主张和观点,应该说是站不住脚的,至少是片面的。西方近代哲学,特别是经验主义,认为人最理解私己的心灵感觉,把内在的、心灵私有的东西放在首位,这就为不同者不能相通的私有语言论提供了理解基础。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主张感觉可以交流,可以让渡,语言能得到公共的理解,正是要扭转西方近代哲学史上这一传统的见解。可惜维特根斯坦只限于从语言的角度论述他的观点,而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东西可以相通的道理。

不同的东西何以能够相通?相通的含义是什么?

且先谈谈中国的天人相通。

2.中国的天人相通

程伊川认为人受性于天,天道即存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其为道一也。“天地人只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2]若不管程伊川的“天”所包含的道德含义,则他的天人合一观就是指人与宇宙万物为一体,“道”贯通于人与宇宙万物之中。人与万物之所以能相通,关键在于“道”本一以贯之。

王船山关于天与人之所以能相通的道理讲得更清楚明白。他认为天与人虽彼此不同,“形异质离,不可强而合焉”[3],但由于“道”一以贯之,故能相继,——能相通。他的原话:“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者惟道也。”[4]

王阳明曾以具体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他关于人与万物一体相通的道理。“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5]天地万物贯穿“一体之仁”,就像人的灵魂渗透于人体各不同部分,使之成为一体一样。故人不仅与人相通,从而“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而且与不同类之鸟兽相通,与无知觉之草木瓦石相通,而对鸟兽草木瓦石“有不忍之心”,“有悯恤之心”,“有顾惜之心”。总之,人与任何不同的东西,皆因其为一体而彼此相通,而无“分隔隘陋”[6]。按王阳明这里所讲的道理和例子推之,则庄子所讲的“知鱼之乐”,也可以看作是天地万物一体的一种表现。同样,你的痛感会通过语言而引起我的同情,也是我与你融为一体的表现,与“孺子之入井”会引起我的“怵惕恻隐之心”是同一道理。

天地万物究竟如何一体相通?中国旧的传统哲学对此都讲得太笼统。是由于王阳明所说的“仁”渗透于其中而使之成为一体的吗?把道德意义的“仁”赋予“天”,是一种不合实际的强加。是由于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使得不同的万物(包括人与物的不同和人与人的不同)成为一体而彼此相通的吗?我以为莱布尼茨的“单子没有窗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它否定了万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目的是为神的存在提供论据。否定了神,就无法说明他所主张的每一单子反映全宇宙的观点。近来我国有人把儒家的和谐思想比拟为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我以为是不恰当的,儒家没有“前定和谐”的思想。

3.相通的关键在于全宇宙的唯一性

天地万物都处于普遍的内在的联系之中,更确切地说,都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勾连之中,这种联系使得每一人、每一物甚至每一人的每一构成部分或每一物的每一构成部分都成为一个千丝万缕的联系、作用与影响的交叉点,此交叉点无广延性,类似几何学上的点,但它是真实的而非虚构的。尼采关于事物是相互作用的总和的思想[7]是合理的。由于每一交叉点集全宇宙普遍作用与影响于一身,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说每一交叉点都反映全宇宙,或者说,就是全宇宙,类似莱布尼茨所说的每一“单子”都是全宇宙的一面镜子,也类似华严宗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同的是,华严宗讲的是事与理的关系,相当于现象与本体的关系,我则是讲每一交叉点与整体的关系;莱布尼茨的“单子”“没有窗户”,靠神的“前定和谐”而反映全宇宙,我所说的交叉点本身就是全宇宙内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晶。张三是此一宇宙内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晶,李四亦然,草木瓦石鸟兽虫鱼亦如是。每一物、每一人、每一部分、每一句话、每一交叉点都是一个全宇宙,但又各有其个性,因为各自表现了不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或者说,各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唯一的全宇宙。我以为这就足以说明部分能与整体相通,此一部分能与彼一部分相通,简言之,各不相同的东西都能彼此相通:说“不同”,是指普遍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式不同;说“相通”,是指它们都反映唯一的全宇宙,或者说它们本是一体。这里的“相通”显然不是指从不同的东西中抽象出相同的共同性。相通的关键在于不同者所反映的全宇宙的唯一性。

还是以前面谈到过的痛感为例。由于我与你都是唯一的全宇宙的反映,我的身心、血性、禀受等与你的身心、血性、禀受等都是唯一的全宇宙普遍联系与作用的结晶,所以我的痛感会牵动你的不忍之心,这就是我和你之间彼此相通。但你反映唯一的全宇宙的方式与我反映唯一的全宇宙的方式又是不相同的,所以你的痛感与我的感受又不是绝对相同的。不相同而相通,这就是我在这里所论说的主旨。企图达到两个人之间的痛感完全相同,那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妨碍一个人的痛感可以与别人交流。

上面说部分与部分相通,部分与整体相通,其中所谓部分只有相对意义。严格来讲,每一部分都是一个整体,因此也可以说,世界上归根结底,没有部分。说“部分”,乃是人为地把整体(全宇宙)加以割裂和撕裂的结果,所以部分总是抽象的。

上面说每一交叉点或每一物、每一人都反映唯一的全宇宙,都是全宇宙的一面镜子,这里所谓反映和镜子只有比喻意味,不能理解为真像照相那样,把宇宙整体的模样机械地、具体而微地缩小到每一交叉点或每一物、每一人这样的小小照片中。“反映”是指联系、作用、影响之类的含义。这样,我们也就可以说,每一交叉点或每一物、每一人都向全宇宙开放而囊括一切,一切又向它集中,交织于它。就是在这种意义下,我说它“反映”全宇宙。

4.时间上的不同的相通性

万有相通的道理无疑也适用于过去与现在和将来的关系,也就是说,过去与现在、将来也是不相同而相通。

从有限的、割裂的、抽象的观点看一物、一人,它都受外在的作用的推动,也就是说,是被动的,例如植物需要外部的阳光之类。但从无限的、具体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一物、一人,则如前面所说,每一物、一人都是宇宙整体,所以它的活动和开展是不假外求的,不需要外部作用推动的;它的活动与开展是自我活动、自我开展,类似莱布尼茨所讲的“内在原则”。

宇宙整体既承载着过去,也孕育着现在和将来,这就像一棵橡树的果实既是全部橡树的结晶,它沉积着、浓缩着橡树过去的全部发展过程,又孕育着、蕴含着橡树将来要发生的全过程。当然,比喻总是有限制的,有限的橡树果实之发展为橡树,还需要外部的作用或条件,而无限的宇宙整体,其作用、联系则如前所说,是不假外求的。

关于宇宙整体之为过去的沉积、浓缩,是全部过去的承载者,这个道理是很显然的,不需要加以论证。我这里想着重说明的是宇宙整体孕育着、蕴含着未来。必须说明这一点,才能谈得上过去与未来相通。

我所说的孕育不是“原型先蕴式的假设”(Einschachtelungshypothese,box-within-box hypothesis),不是说现在的东西在过去已具体而微地存在了,将来的东西现在已具体而微地存在了,好像飞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具体而微地存在了一样。孕育的意思乃是说,形成现在和未来的东西的无穷因子或因素都已在过去潜存于宇宙整体中,这些因子或因素是一种自我酝酿、自我开展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所以现在的现实事物不可能不经过这样的长过程而一蹴而就地、具体而微地、现实地存在于过去。例如,形成婴儿的无穷因子或因素早已潜存和蕴含在他的父母和祖祖辈辈那里,以至早已潜存在和蕴含在整个宇宙中,但婴儿并非一蹴而就地、具体而微地早已现实地存在于过去。当然,通常理解的某一婴儿,总是有限的存在,他的诞生需要外部条件或外力。但这个比喻应有助于说明孕育不是“原形先蕴”之意。

同类推荐
  •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也做了周密的考量,最终 选择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分八个卦宫,分别予以讲 述。在每一卦的结尾处还附上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 。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轻而易举地读懂周易。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中华国学经典)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杂家著作,系统地反映了吕不韦的政治思想主张,但在秦王政统治时期,和崇尚法家的赢政有所冲突,遭罢相而不被重用。但其主张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智慧启发了汉代的统治者,在汉初的几十年里,由于施行“无为”政治,保证了民众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平和稳定。可以说,汉帝国正是吕不韦施政纲领的执行者。因此,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给予了吕不韦和《吕氏春秋》以很高的评价,将其视为在逆境中诞生的不朽之作。为了方便读者了解深邃博大的思想,《吕氏春秋》配了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热门推荐
  • 嫡女锋芒之医品毒妃

    嫡女锋芒之医品毒妃

    她本是世家嫡女,一朝名节受损,嫁于那美好如仙愿意护她一生的男子。倾尽所有助他江山初定,中山狼揭开伪善的真面目,生啖外祖一门血肉!而她,更落得挫骨扬灰,魂飞魄散,永不超生的下场!重生归来,她以命起誓,要让那些害她之人万劫不复,血债血偿!明明要自立自强,可是偏偏救下了一只赶不走的忠犬面具男。初遇山林,他冷冽如冬:“你我做个交易如何?”假面相逢,他无赖耍混:“小依儿,你救我一命,人家无以为报,唯有身偿!”冲喜相嫁,尼玛,谁能告诉她,为何这位翊王殿下与她的忠犬男如此相像?某男媚眼如丝:“娘子想知道真相,不妨亲自验一验可好?”次奥,翊王殿下,你的节操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

    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

    《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作者以另类视角读历史,即从今天的视角去追怀与审视历史,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史上最诡异的人性陷阱》由百家讲坛著名主讲蒙曼教授倾情推荐。当我们向前奔跑,看不清未来的时候,让我们回望历史。
  • 三句半搞定零售导购英语口语

    三句半搞定零售导购英语口语

    本书从“热情迎客”、“服装饰品”、“生活必须品”、“旅游纪念品”、“其他商品”、“商场服务”六个方面入手,围绕每个主题词挑选出“三句半”英文。”——“三句”是指最时髦实用的三个交流常用句,“半”是指点滴解析与说明,让你轻松学会一口流利的零售导购英语。本书以最地道、最实用的句型、对话,让你灵活应用、举一反三;以最纯正、最清晰的朗读为你提供超值的试听享受。精心安排的句型和对话,清楚地显示英语词、语、句的意义和表达能力,让你一说就上口。
  • 误惹豪门:女人你别想跑

    误惹豪门:女人你别想跑

    她:我不爱你他:我不需要你爱,会暖床就可以她:我不会他:我会她:……这个女人太不听话,怎么办?宠!狠狠地宠!这个女人爱别人,怎么办?啥?她敢?
  • 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大院,涉及其环境特色、营造兴建、建筑趣谈、装饰艺术、楹联匾额、百年传奇等。
  • 昨夜星辰

    昨夜星辰

    为守护恋人的秘密,安星甘愿被千万人误解,负罪前行,但来自封度辰的报复,让她一次次跌入尘埃,匍匐难行……她清楚地看清他眼中的恨意,心中像是千万只蚂蚁啃噬着,当他厌恶地起身后,她方才低低地开口道:“封度辰,我从不曾背叛你……”玻璃乍碎,安星红着眼坐上三年前的那辆车,一路逛飙!“封度辰,你口口声声念着我欠你封家一条命!今天!我还给你!”轰鸣声断,封度辰只觉自己的心弦也跟着断了……
  • 做最好的公务员

    做最好的公务员

    本书以“最好”这两个字为核心,从各条战线、各个岗位的实际出发,告诉我们“最好的公务员”应该“想什么,如何想”,“做什么,如何做”,“学什么,如何学”,“超越什么,如何超越”。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公务员在所有复杂和困难面前摆脱困惑,把工作做得更好,让人民群众更满意,前程更坦荡,提供了行动指南。
  • 最让你释放情感的心灵故事(智慧背囊16本)

    最让你释放情感的心灵故事(智慧背囊16本)

    俄国诗人普希金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生活中,会经历喜怒哀乐各种复杂的情感。如果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雨季会变为晴天;如果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晴天会变为雨季。但是,任何的人,无论雨季或者晴天,心中的情感都需要最真实的释放、解脱。本书汇集了最感人至深的几百个情感故事,以引人共鸣的心灵物语来进行点拨,使广大读者在故事中得到释放、领悟、受益,更加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开创生活。
  • 佛说太子刷护经一卷

    佛说太子刷护经一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变身九阴江湖游

    变身九阴江湖游

    一次意外,一名宅男穿越到了《九阴真经》的武侠世界,成了一名古墓派女弟子,一场劫难让她失去了师傅,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她毅然决然的踏上了寻找九阴真经的江湖路。初出茅庐的少女,面对江湖中的恩,诀,情,仇,痴,缘。她会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