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9500000006

第6章 中国山水画鉴赏(2)

第二节中国山水画形式构成的美学意蕴

一、哲理、伦理的文化取向

1.比德与媚道

中国山水画在独立发展之初,就表现出追求哲理的特色。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独立,借力于以《老子》、《庄子》、《周易》为思想基础的玄学,与先秦诸子的自然审美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山水比德”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学家派的“道法自然”说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从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去看待和品评自然现象和艺术现象,这是儒家美学的特点之一。孔子“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论述,强调自然山水之美,与人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心理结构之间有某种异质同构的关系,所以才对自然山水的喜好有着不同的选择标准,孔子追求的是伦理道德规律和自然规律可以交流和互融的统一性。“儒家一方面从所谓‘利用、厚生’,即物质生存需要的满足方面来讲人与自然的统一;另一方面又更为强调从所谓‘正德’的方面来讲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伦理道德的规律和自然的规律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天与人是相通的,‘天道’与‘人道’是一个道。”[1]

以自然物来比拟象征人的精神品格,在孔子之前就有《诗经》的比兴传统。无论是《诗经》中“瞻彼淇奥,绿竹如篑,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璋”,抑或是《国语》中师旷提出的“乐以风德”,《左传》中记载的“文物昭德”,还是《管子》中的“以禾比德、以玉比德”等,都是从人的伦理道德观出发去看待自然现象和艺术现象。受此影响,古代山水画家多选择松石、竹石、树木作为景物构成的主体,把松、竹、梅、菊、荷等作为君子之风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岁寒三友”“四君子”等是山水画的重要题材内容。唐代的毕容、韦偃、张璪、王墨、王宰等人都以擅画松石见长,五代的荆浩也酷爱画松,“写松数万本,始如其真”,他曾在《笔法记》中赞颂松树的品格:“不凋不容,惟彼贞松。势高而险,屈节以恭。叶张翠盖,枝盘赤龙。下有蔓草,幽阴蒙茸。如何得生,势近云峰,仰其擢干,偃举千重。巍巍溪中,翠晕烟笼。奇枝倒挂,徘徊变通。下接凡木,和而不同。以贵诗赋,君子之风。风清匪歇,幽音凝空。”

文人画家把自己比作松树,把人的种种美德比附于松树的各种姿态,表现了山水画景物构成、托兴于画、寓意于物的哲理、伦理追求。因此,画史上以松树为主题的山水画很多,如《万壑松风图》、《松湖钓隐图》、《松下闲吟图》、《春山瑞松图》、《万松金阙图》、《双桧平远图》、《松淡泛月图》、《疏松幽岫图》、《松亭图》、《松溪钓艇图》、《松荫聚饮图》、《幽涧寒松图》及《寒林平野图》和《静听松风图》等,蔚为大观。

“山水比德”的审美思想,对于山水画的景物构成如何与人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紧密联系起来,使山水画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性,从而使人们从中体悟到道德美和哲学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先秦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自然”的概念,主要是用来说明宇宙本体、规律的存在状态和创造天地万物的整个过程。老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他强调“道”(宇宙本体)创造天地万物是一个自然无为的过程。天地万物的存在也同样是自然无为的,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为转移。老子说:“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也曾论过道,但他把艺术创造与作为人生的最高道德理想的道联系在一起,与老子将道作为自然无为的宇宙规律的侧重点不同。“万物莫不遵道”“老子看到了大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自然并没有有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2]因此,老子强调法道、遵道,就是要人们效法和遵循道的无为无不为的自然状态。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他处处力求从宇宙本体(道)的高度来统摄和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认为人类应该效法支配着宇宙万物无所不在的道,使自己成为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庄子哲学从‘道’的无限和自由,推出了人的无限和自由,把永恒的大自然的无意识、无目的,却又合乎规律的运动作为人效法的模范。”[3]

庄子把自然无为之道与人生境界联系起来,认为以个体人格自由的实现为美,这比起孔子把自然的美与伦理道德的美联系起来的论述,显然更切近自然审美的本质。因此,它几乎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美学的基础,对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还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汉代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与中国美学的关系。

董仲舒“天人合一”说的主旨虽然是想在汉代建立儒家仁政的理想图,其中有神话儒家君主的倾向,但是他看到了某些自然现象同人的情感变化有一种相类似而且相对应的关系,吸取了阴阳五行思想中的某些自然科学知识,强调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亲和性以及互相渗透、互相对应、互相依存的关系,对先秦有关天人关系的美学思想有所发展,对中国山水画在景物构成上对哲理的追求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宋时宗炳的《画山水序》是中国山水画的早期经典理论,他在《画山水序》开篇就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是以轩猿、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4]

圣人可以“以神法道”而“贤者道”(领悟和通达宇宙本体),而山水画家也能够以独特的方式,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质有而趣灵(感性形态中充满了灵机)的直接观照和领悟,凝气怡身、以虚静澄明的审美心胸”,“澄怀味象”通过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以形媚道”“澄怀观道”去实现对自然万物、宇宙本体的把握。

宗炳的这段话把儒道释三家思想熔于一炉来论述人与山水的关系,这也是《画山水序》一文的思想基调。《画山水序》提出的“山水以形媚道”“澄怀观道”的主张最早将山水画的创作和欣赏与宇宙本体的“道”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从哲学的高度规定了山水画发展的文化取向,使山水画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文化品位。

后世的山水画家无不将宇宙本体(道)的表现作为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谢赫的气韵生动论的思想基础都与此有关,如传为王维的“画道之中,水墨为上”、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主张在主客观统一的情况下达到“非画也,真道也”的境界。荆浩的“度物象而取其真”认为山水画气质俱盛,才能表现“物象之源”。他把“传神论”和“气韵论”与山水画的创作相结合,提出的“图真论”,实际就是要求山水画更要表现自然万物,宇宙本体自然真实的状态即“真景”。

唐五代以后,水墨山水画逐渐占据中国绘画的主流,与“山水以形媚道”“澄怀观道”的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2.常理与理趣

山水画创作的哲理追求在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与宋代新儒学思想——理学的兴盛发展有关。“理学是一种以儒学为主体的吸收、改造释道哲学,在涵流三教思想精粹之上建立起来的伦理主体性的本体论。”[5]

理学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代画学中洋溢着浓厚的理趣意蕴,山水画也有追求“理趣”的倾向。

苏轼就提出过“常形”和“常理”的著名观点。“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林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6]“常”指规律和准则。葛路认为苏轼论画所说的理,是指客观规律,也包括艺术规律,他不同意苏轼的“常形”“常理”说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但从苏轼植根于儒学,又受到儒道思想影响,对儒道释兼容并包的思想状况来看,受到理学的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

从北宋开始,芦汀、苇岸、枯木、拳石、沙汀烟树、烟江叠嶂等景物构成的山水画兴盛起来,这与苏轼所阐发的这些题材是无常形而有常理之说大有关系。提倡山水画要表现“常理”,因为它是客观规律,是万物运转之理,它不为变化不定的外形外貌所改变,所以画家要“格物致知”明乎其理。

山水画的哲理化,可以说是从五代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开始的。荆浩的《笔法记》就是一篇从哲理角度阐释山水画的著作。韩拙将“山川之理山川之趣”作为山水画创作的目的。山水画以绘画表现对宇宙、人生、历史的思考,是山水画向形而上超越而创造意境的重要因素。山水画的伦理化还包括道德理性的内涵,比如孔子的“依仁游艺、山水比德”,苏轼的“寓意于物,不留于物”,郭熙的“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易,和易;直,正直;子,子爱;谅,诚信),郭若虚的“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韩拙的“画譬如君子欤”,都是主张要把人的伦理道德、理想与精神境界与山水画创作(人品与画品)统一起来,把山水画作为实现理想,提升人生境界,回到精神家园的最佳途径。总之,山水画对哲理、伦理的追求,使山水画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获得了极高的文化品位。

二、生命意识的形式符号

1.生命的形式

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形式(符号)要符合与人类生命的基本形式相一致的逻辑形式即“生命形式。”抒写人的生命意识,讴歌参天地、赞化育的山水的生命精神,是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宗旨。这种生命精神就是天地万物、自然山水生生不息的生命本源与艺术家主观情思、审美气质契合为一的生命境界。这种生命境界,以山水画特有的一套语言符号加以反映和表现。这种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形式,符合与人类生命的基本形式一致的逻辑形式并异质同构,也就是苏珊·朗格所讲的“生命的形式”。山水画语言的符号系统,具有形象性、再现性、表现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山水画语言符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作为技法语言的线条、笔墨、色彩等;第二是由线条、笔墨、色彩构成的具体景物形象符号,如山石、林泉等;第三是由具体的景物形象符号构成的画面整体形象。山水画的生命意识,就是由一系列符号组合结构而成的画面整体形象来加以传达和表现的。

谢赫将“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主导思想,主张绘画要将自然物象与生生不息的天地自然之道相联系,让人的生命意识和自然物象的生机活力充溢于画面形象之中。它同时包含了艺术形象的有机统一性、运动性(生动)、节奏性(韵)和生长性(气)。荆浩把气韵论与山水画创作相结合,提出的“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图真”之“真”,也是指对象的内在生命精神。“似者,得其形,遗其气”则失却了自然山水的生命活力,剩下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似)。他又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艺术家要以主观的生命精神为主宰,以表现气的充盈和运行,即道(宇宙本源)为最高目的,心与笔同时作用互为生发,创造出气质俱盛的“真景”。

中国山水画景物构成的形式符号,正是以有意味的形式体现着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的同时传达着画家的主观情思和生命意识。因此,古代山水画家把自然山水比作人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就是要把山水画景物构成与人的生命心理结构相对应、相融合,表现出人的精神和风采。

2.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自然界有自己的生命系统和运行规律,中国古代的人们在直觉体悟的思维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地有机自然观是有科学根据的。大地有机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山川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命有机体,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协调统一。因此中国古代画家常以拟人化、移情法来看待山水景物,将自己的感情和自然景象融为一体,这是将山水景物的自然形态转向山水画艺术形态的必要前提。

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真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情即我性,山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水便得涛浪潆洄之势,如绮、如云、如奔、如怒、如鬼面,自然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笔不呆板矣。”[7]

郭熙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8]戴熙说:“春山如美人,夏山如猛将,秋山如高士,冬山如老衲。”[9]黄宾虹也说:“山峰有千态万状,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有的如童稚玩耍,嬉嬉笑笑、活活泼泼;有的如力士角斗,各不相让,其气甚壮;有的如老人对坐,读书论画,最为幽静;有的如歌女舞蹈,高低有节拍,当云雾来时,变化更多。峰峦隐没之际,有的如少女含羞,避而不见人;有的如盗贼乱窜,探头又探脑。”[10]

同类推荐
  • 简爱(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简爱(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谜语故事(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谜语故事(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他们这样说:中外著名教育家格言选

    他们这样说:中外著名教育家格言选

    本书所汇集的教育格言是从古今中外教育家中选取的100位教育家教育智慧的结晶,摘选了反映他们对教育问题的智慧感悟的格言700余则。这也是他们教育人生的心声——构筑成了反映其智慧结晶和人生心声的教育格言。
  • 世界著名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世界著名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

    本书紧扣《规范》的基本精神,结合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解读《规范》修订的基本原则以及内容体系,重点解读六条师德规范的内涵,疏理其间的逻辑关系,构成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体系。
热门推荐
  •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外道问圣大乘法无我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之位面商城

    快穿之位面商城

    新书,《快穿吾之商铺》,无男主,无cp,新书一枚,求收藏求推荐??? 江浔在未来世界摸爬打滚了十年,然后被一颗珠子带着穿越了……(重要的事说三遍,无男主,无男主,无男主!!!)
  • 妖龙公子

    妖龙公子

    一条被镇压五百年的妖龙破塔而出,却糟糕得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功力了,连丫的龙筋都被抽走了!可怜啊,悲惨啊,还好赚到了两个便宜师傅和一位乖巧老婆,保个小命应该没啥子问题吧!各位大大,收藏,推荐,更新,一个都不能少!!跪求评论!!!推荐好友嫣香落作品《拐个法老当情人》http://wkkk.net/a/72243/哈哈,妖龙公子都已经混到日本去了~这几天的思路不是很清晰,需要好好整理一下~所以也许会停更几天啊~为了作品考虑,请各位大大原谅则个!-------------玩笑敬礼7.28
  • 东北狐仙

    东北狐仙

    都说世上有灵异,年少时的我对此根本不信,有灵异了不起啊,我信科学!真有灵异的有本事来害我啊。结果做人不能太装,当我被黄皮子摄去了魂魄时我才真正相信世上有灵异。幸好得到我家的保家仙狐仙的帮助,才不至于魂飞魄散,捡回了一条命。黄皮子好端端的为何要害人?幕后的幕后又是谁在操纵?为了揭开这一切,我拜了狐仙为师,从此走上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 小重山

    小重山

    名门闺秀、丞相之女许如今,出生便没了母亲,在父亲的教育和保护下诸般皆好,只是开朗的性格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细腻与敏感。在如今七岁这一年的元宵节,看花灯时与父亲走散,遇见一位父母双亡的面具少年,二人结下一段师徒缘分。当恶名昭彰的采花大盗楚风和红叶山庄少庄主叶梧桐追打中误入许家后花园,许叶二人皆被楚风掳走。就在她以为此生休矣的时候,楚风给她一个逃生的机会,只是她看见自称正派的叶梧桐以娶她为条件才肯答应她父亲救她,她心凉如冰。
  • 大牌影后嫁到

    大牌影后嫁到

    一次意外,她和他开始一段看似荒诞又离奇的虐缘。人前是陌生人,人后却亲密无间。她为名利进入了娱乐圈,并和他的正牌女友展开激烈竞争。意外得到贵人相助,她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却在事业爱情双丰收时惨遭陷害,导致被封杀。无奈之下她只好带着他的孩子远走他国。三年后,她带着未婚夫华丽回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争夺影后之位。得知她回国,他再次发起攻势,这次他要她的心。且看陆思琪如何从受虐小绵羊蜕变成傲娇小狐狸,扮猪吃掉霸道总裁;如何一步一步华丽变身,成功逆袭成一代影后。
  • 挂着泪的微笑:最感人的情感散文

    挂着泪的微笑:最感人的情感散文

    有多少故事让您眷恋一生?有多少情景让您深受感动?有多少故事在您记忆的海洋中永远闪烁着光芒?最优美华丽的文字,最温馨动人的故事,最睿智的人生哲理,最经典的“时文选粹”。
  • 跆拳道(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跆拳道(奥林匹克百科知识丛书)

    本套丛书将多种武术训练项目经过研究筛选后汇集起来,涵盖了太极拳、散打、少林拳、截拳道、擒拿反擒拿、高级格斗、跆拳道、长拳、泰国拳、拳击等十种武术,为武术和运动爱好者的锻炼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和技术上的支持。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破灭之间

    破灭之间

    “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一定不愿意认识我。”云乾眼中闪烁着清冷的光芒,面无表情的凝视手中的高脚杯,在昏暗的灯光下,里面的暗红色液体仿佛拥有生命一般来回跳动,似乎想脱离杯子的束缚,可任由那液体如何挣扎,却都像被无形的力量所压制,无法跳出。“悔,就悔在你想来找我的麻烦吧。”云乾说完这句话,直接将杯中的液体一饮而尽,随即皱了皱眉,似乎这杯液体并不符合他的口味,过了三秒钟,他的表情恢复正常,然后睁开双眼,看向站在门口的白衣女子,古井无波的眼底浮现一抹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