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6200000007

第7章 宁都·翠微峰(一)(3)

尽管魏氏兄弟、曾灿之流兴趣更在词章,易堂确也曾读《易》。在当时,读《易》,即读乱世,读患难,读患难中人的命运。王弘撰清初隐居华山,就曾筑“读《易》庐”。星子宋之盛也自说“读《易》髻山”(《江人事序》,《髻山文钞》卷下)。孙奇逢本人的《日谱》,记有孙氏己丑谋南迁,曾在苏门(辉县)与三无老人读《易》于闻啸楼——那应当已是易堂诸子翠微峰读《易》意兴阑珊的时候。

叔子在诗中说:“日月东西驰,静对如读《易》。”(《口占步友人欢白发韵为寿》,《魏叔子诗集》卷四)他的《论屯卦》一篇自记:“戊子、己丑之间,同诸子于翠微讲《易》,人日一卦……”(《魏叔子文集》卷二二)这几乎是可供想象诸子读《易》情境的仅有记述。尽管据季子说,李腾蛟著有《周易剩言》,藏于家,易堂人物中,“邃于《易》”的,或许只有邱维屏一人。

易堂中人更热中的,还是与文字(诗文、尤其是“古文”)有关的切磋、讨论,于此所承,也仍然是晚明会社遗风。李腾蛟曾说诸子“相值论诗文,彼此欢呼,有至鸡鸣漏尽,惊动客寝,犹未已者”(《书魏裕斋诗后》,《半庐文稿》卷二)。刊刻行世的三魏等人文集,几乎每文均附了评论,且多出自同人,我所读过的那一时期的文集中,殊不多见。评语多属褒扬,言之往往不免于过,据此可以想象诸子间的相互激赏。这类评论,固然再现了磋商、讨论的氛围,却也提示了作者“作文章”、评论者以之为“文章”的态度。事实上,魏禧、彭士望贡献于当世的,的确也是文章而非事功。

那个时候,当着士人决定避地以至避世时,作为摹写的蓝本的,除了上面提到过的田畴的故事,更有陶渊明的桃源故事。

金精山一带有泉名“桃源”,彭任的《桃源记》,记的就是此泉。叔子很乐意让人们相信,诸子在翠微峰成功地复制了“桃源”。他的《桃花源图跋》说:“桐城方密之先生世乱后尝僧服访予翠微山。山四面峭立,中开一坼,坼有洞如瓮口,伸头而登,凡百十余丈,及其顶,则树竹十万株,蔬圃、亭舍、鸡犬、池阁如村落,山中人多著野服草鞋相迎问,先生笑谓予曰:‘即此何减桃花源也。’”(《魏叔子文集》卷一二)他甚至没有忘记提示那个瓮口般的出口,无疑能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云云;而“野服草鞋”,也应当是桃花源中人的装束。彭士望、魏禧毫不掩饰他们对于自己的这项创作的得意。

但田畴的故事只能演出在那个割据纷争的时代,凭借了政权的非统一性。至于桃源故事,本是寓言,到了本书所写这一时期,更没有了复制的可能。不惟易堂诸子,其他明遗民搬演这一故事,都不能不作因时因地的修改。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翠微峰上人是要纳官税的,叔子本人就曾在《苟全居铭为彭立斋作》一诗的序中提到。季子诗中也提到了“官租”(《九日黎生于郑在山中同彭彦修及三儿俱有咏》,《魏季子文集》卷五)。此外可以相信的是,魏氏在宁都,得到了地方当局的关照(参看季子《与丁观察书》,同书卷八)。三魏甚至自觉地借诸政治权力作为安全屏障。下面将要说到的伯子的出而应世,也正出于此种考虑,对此,魏氏兄弟说得很坦然。他们原是热心用世的人,哪里会真的以“世外”自欺!“桃源”云云,不过作诗,本不必当真。

兵戈犹在眼,也不容诸子忘世。由叔子的《拥被》一诗看,至少在诸子山居之初,四野乱兵,百里营火,翠微峰正如孤岛,随时在威胁中。你的确也会想到,这些人避乱,何以不避入深山更深处,而要如此地逼近杀戮之地。下面将要讲到的“山变”,也证明了其地并不安全,随时可能遭遇来自山下的骚扰——至少在大乱未平的一段时间里。由此看来,最初的选择翠微峰,动机确也值得玩味。看来只能说,诸子虽避地而并不避世,其中的魏氏兄弟甚至无意远于乱世。

“易堂”虽则“九子”,随同避地的却另有其人。叔子曾写到邱氏族人邱而康,居“如斗之室,床灶横陈,敝席为门,风雨直入。兄因妹长,寄卧城头;翁避媳炊,立餐檐下”,易堂中人曾发起募捐,以图为邱氏“再营半室”(《为邱而康冠石造屋启》,《魏叔子文集》卷二〇)——“桃源”中人,竟“赤贫”至此。彭士望说翠微山居“最不利”者有三,其三即“最不利贫,无人力赀财馈运,难一日居”(《易堂记》)。诸子山居,所食所用均赖山外运来,“诸佣保杂仆,日运薪荷担自城至”;待僮仆搬运的,“米谷”外尚有“竹木诸器用”,与桃源中人的自耕自食何其不同。这样的桃源,确也非邱而康这等人所宜于居住。

仅仅摘取了诸子的片段文字,翠微峰上的“桃源中人”的确像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彭士望就曾写道:“每佳辰月夕、初雪雨晴,辄载酒哦诗,间歌古今人诗,辞旨清壮,慷慨泣浪浪下。或列坐泉栈,眺远山,新汲吹龠煮茗,谷风回薄,井水微漪。遇飞英坠叶缤纷浮水际,时一叫绝,几不知石外今是何世。”(《易堂记》)只要想到诸子多在贫窭中,就会觉得他们的上述行为,更像是在模仿时式。由年谱看,孙奇逢及其徒也曾于“筑险肄战之暇,神闲气整,倡和为诗歌”(《扫盟馀话序》),在我看来,不过文人故态而已。当然也证明了这些避乱者的生活确有余裕。

纵然如此,也仍不妨认为,孙奇逢与易堂诸子创作了其时成功的“避地”故事,只不过经了上述改写,蜕变成了与田畴故事、桃源故事不同的故事而已。正是那些处的改写,使得易堂九子式的“避地”成为可能。你由此又察知了魏氏兄弟性情中的“现实主义”;这品性即使在最诗意的创作中,也呈现了出来。不妨认为,易堂为遗民与现(清)政权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标本。

李腾蛟有一方石印,印文为“方寸桃源”,说“凡世之治乱,生于人心”(《桃源说》,《半庐文稿》卷一)。叔子也说“善避乱者,不于桃源,在方寸之地”(《太平县王君暨继室张孺人墓志铭》,《魏叔子文集》卷一八)。这样看来,“桃源”更是一种心理状态。

当明清之际,遗民所能保有的,也只是“方寸桃源”的吧。

翠微峰也的确不是安全岛。据邱维屏说,顺治七年(庚寅)那年正月,即易堂诸人隐居翠微三四年之后,还有县里的“乱民”挟刃来索取财物(《天民传》)。孙奇逢及其徒众在双峰有过“守御”,甚至“鏖战”(参看《孙夏峰先生年谱》)。翠微峰则于顺治九年(壬辰),发生了所谓的“山变”(亦作“山难”)。

“山变”系由旧时“山主”彭宦发难。据近人所修《翠微峰志》,“翠微峰原系彭姓族山。顺治二年(1645)冬,宦将山卖给魏兆凤(魏禧父)家居”(第142页)。关于大清官兵剿灭“山贼”,彭士望、魏叔子均语焉不详。“山变”后魏氏兄弟对于此山权利的恢复,即应借助了当局的军事干预。值得注意的是,季子曾一再说到田畴借魏兵除“田贼”的故事,或许有助于推想魏氏兄弟处置类似事件时可能的态度。

易代之际对于缙绅的直接威胁,通常就来之于当地的“乱民”,而我们却只能透过缙绅的记述,经由他们的感受,来看其时在动荡中的、参与了动荡的“民”。那一时期士大夫在清兵、“义军”、“乱民”间处境之复杂,仅凭了忠义遗民传状,是不可能确知的。“乱民”,换一个角度,即“义民”,以至后世史家那里的“起义农民”。《翠微峰志》就称此“山变”为“农民起义军攻占翠微峰之役”(第5页)。

“山变”发生时,诸子不免蒙受了财产损失,并被迫避去。魏氏一度客居雩都(今于都)。至于“山变”后的易堂状况,诸子的说法却颇有出入。叔子说,“明年,伯子归自广,卒复之,诸子之散处者咸集”(《翠微峰记》);季子却说“自故山变后,饥驱离析,岁不四五聚首”(《同堂祭彭躬庵友兄文》,《魏季子文集》卷一六)。彭士望《易堂记》的说法与季子一致,说经此变故,虽魏伯子率其二弟再居易堂并招诸子,而“诸子既久隐穷约,被山难,贫益甚,散处谋衣食”,“仅时一过从”。还说:“自乙酉迄今庚子,十六年,多难,山城路数通塞,不时聚散,壬辰后遂散,不复聚。惟戊、己间聚最久……”看来“山变”或曰“山难”,的确是易堂历史的转捩点。情况也可能是,令诸子聚居的动机已渐渐失效,“山难”不过为酝酿中的解体提供了一个时机而已。由丙戌诸子翠微峰“读《易》”,到此已有大约六年,易堂维持的时间并不能算短暂。

避乱原是战时行为,待到环境渐趋平静,回复常态是自然的事。陈瑚移居蔚村,在顺治四年秋,三年后也就离去。南丰的程山与易堂的情况相似,据叔子说,曾同聚于程山的“五君子”,后来也因“离乱”而“散处”,“相去或数十百里,岁时不二三相见”(《赠程山五君子五十序》,《魏叔子文集》卷一一)。于此也可考察易代之际士人聚散之迹。三魏之父魏兆凤毕竟老于世故,他早就说过:“人于聚顺之下,不可不存孤孽之心。”(《魏徵君杂录》,《宁都三魏文集》)

毋宁说,“山变”导致了易堂在事实上的解体,同时开启了其象征化的时期。

那一时期,有遗民以非官方身分参与故明国史的撰写,或从事私家著述,无非在建构记忆,关于故国的、关于他们参与其间的当代史的记忆。在易堂魏禧、彭士望,这过程几乎是同步的——他们演出自己的历史,同时试图用了书写肯定它。叙事行为直接参与了对于人生意境的营造。他们在用述说构造历史时是如此热诚,以至自我想象与当下此刻的行为难以区分。令我感兴趣的,更是彭士望、魏禧有关易堂的叙事态度,他们那种经由记述为历史留一份见证的自觉。我甚至猜想诸子对避居地的着意经营,也为了拥有一方诗意空间,以便那段友情的展开。在这意义上,那些庐舍亭阁以至泉石花木,无不参与构成着剧情的有机部分。

你由其时士人的文字,往往能读出关于他们“在历史中”的自觉。或许应当说,所谓“易堂”,更存在于魏、彭的叙述中,在他们不断的回忆中,通体涂染的,是这两个人激情的色彩。

就“九子”的文字看,他们中最有群体自觉的,的确也是魏、彭。魏禧《里言》录李腾蛟语,说“叔子于易堂,犹桶之有箍”。在这两个人,易堂存在时间的久暂已无关紧要,那段生活对于他们的意义,已非时间所能度量。至于对于“群”的依赖,固然与有明一代的“党社运动”有关,也应出于板荡之际士人关于自身软弱的意识。叔子、彭士望始终不忘易堂结盟的初衷,以对易堂的不断回溯,示人以不改志,不背弃。在那些深情的叙述中,易堂已不仅是一个群体的符号,那是九个男子共度的一段岁月,是一种完整的生存情境。经由谈论易堂,他们自我认同、彼此确认,关于易堂的追忆,提示的是相互间的承诺、期许,彼此的精神呼应。

我却不免想到,叔子那种“桶箍”般对于群体的拥抱,是否也令他的同伴感到了不适?

叔子、彭任曾经谈论“有我”、“无我”,口吻很像道学之士(参看《魏叔子日录·里言》),季子论“我”,却别有旨趣;名其庐“吾庐”,也别有意味。诸子即使亲如兄弟,仍各有其“吾”。不如说易堂提供了在群体中各自保有性情的例子。季子之子魏世傚的书札就说,虽然九先生“共有其真诚”,却性情不一,彭士望的“气概”、林时益的“和雅”、曾灿的“无缘饰”、邱维屏的“通而介”、伯子的“快直”、叔子的“宽裕”、彭任的“恬淡”、季子的“刚毅”,“各有其所独至”(《答彭汝诚书》,《魏昭士文集》卷二)。这也是后辈眼中的“九子”。

易堂本是一个关系疏密不等、甚至志趣不尽一致的群体。其组成除了世乱这一外缘,作为基础的,毋宁说更是对于彼此人格的信赖。因而虽一“堂”中人,未必即是同道。由彭任的《草堂文集》,几乎看不出与魏氏兄弟、彭士望等人的精神联系,倒是不难感知他与程山谢文洊等的呼应。季子说《易》“同人”一卦,“圣人所以垂象设辞,乃在于不苟同。然则不苟同者,能不同,乃能大同”(《答山西侯君书》,《魏季子文集》卷八),或也可以用来作易堂注脚的?

“九子”与易堂的关系,确也有深浅的不同。

曾灿是“九子”中较为游离的角色。灿交游广阔,其人的游离也应因了那“广阔”。在易堂中,曾灿似乎从来不是主要角色,对此“堂”的态度也不像有多么积极。曾灿珍重与叔子的友情,却并不即以易堂为性命。

李腾蛟、彭任面目中庸,是任一群体都可能有的老成持重的人物,难得出现在前台,以其稳定而沉默,构成了群体的基本成分,令“中心人物”得以凸显的衬景、底色。在遗留至今的文字中,他们眉眼模糊,却正因了没有过于强烈的性情,成就了群体的性情。

无论曾灿,还是李腾蛟、彭任,对于那个短暂的会聚,都未必如魏氏兄弟、彭士望那样耿耿不忘,直欲什袭而收藏之,使永不磨蚀。那不过是他们的生涯中的一段插曲,固然温馨,生活中却有更实际的事务需要应付。

同类推荐
  • 家在海的那一边

    家在海的那一边

    人生初次的离家,是从此无可回头的漫长岁月。行走在世界各地的街道,从布拉格到土耳其,从巴黎到意大利。每一处风景之后都有着不太人的精彩。蒋晓云写过无比精彩的民国爱恨离愁。写起思乡之情,旅行趣事,吃穿用度,爱恨离别,姻缘交际的琐碎,也有一份练达世故,把人生都打碎咀嚼透了的淡然豁达。聪慧女人必读的女作家,全新出发!
  • 上村松园图文集

    上村松园图文集

    本部作品集收录了日本画大家上村松园的12篇艺术评论和记叙文,内容涉及其艺术观、创作轶事、心路历程以及游记等。上村画笔下的人物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而她的随笔也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对传统的风俗充满怀恋,对喜爱的事物锲而不舍,对艺术的领悟触类旁通。透过上村之笔,我们定会对日本画以及她所追求的美的艺术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 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莫言研究(2004—2012)

    莫言研究(2004—2012)

    《莫言研究(2004—2012)》主编陈晓明先生,是我国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他身处学术制高点,高屋建瓴地甄选国内及海外最具深度的研究成果于一册,展现莫言作品扎实的力道与灿烂。正如他在《序言》中坦言:“《莫言研究(2004—2012)》选文自2004年起,而下限则止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后批评界对于莫言的评价论述,想必会有所不同,而《莫言研究(2004—2012)》的下限设定恰恰是希望避开有意无意的后见之明。”
  • 大胆说出你的爱:最经典的爱情散文(时文选粹)

    大胆说出你的爱:最经典的爱情散文(时文选粹)

    本书编入了近百篇经典爱情散文,其中既有当今的网络红文,也有文学新锐的得意之作,这些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有的虽如流星,只是瞬间划过,却在夜幕里留下永恒的光亮;有的虽如落英,仿佛似曾相识,却让人欲罢不能,让你在掩卷之际,忍不住回眸顾盼。这些爱情故事将生活的各个片段、各种场合、各种细节作为切入点,将爱情的细腻和伟大表达得酣畅淋漓,用朴实无华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爱情感悟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文章之后都有思考和感悟,悟出爱情的真谛,呼吸爱情的余味。
热门推荐
  • 重生之傻女成妃

    重生之傻女成妃

    张锦瑟有个身为储君的丈夫。为达目的,将她推到死路。重生后,她变成相府痴傻嫡女萧瑟瑟,小心的走,装傻的斗。玉忘言说:“娶了你,自会给你一切,除了爱。因为本王爱的那个人,已经死了。”这一次,她选择了玉忘言,与他一起,有仇报仇。直到有一天,他将她抵在墙角问:“瑟瑟,你到底是谁?”
  • 天才毒妃:逆天四小姐

    天才毒妃:逆天四小姐

    震天帮的第一女杀手,在一次重要任务中被伙伴背叛,死于枪下,醒来竟发现自己穿越成了简太师府最不受宠的庶女四小姐。什么?几个姐姐欺负她?没关系,她要让她们知道什么叫以牙还牙!什么?要她嫁给残废王爷?嫁就嫁,反正王爷残废了,她正好可以逃之夭夭。可是,这个残王,好像有点厉害……宇文徵掐住她的下巴:“嫁给本王这个残废,你是不是很不甘心?”简云苓讥笑:“王爷是残了,不过不是身残,而是心残!”
  • 天都传
  • 浴火凰妃:废材小姐要逆天

    浴火凰妃:废材小姐要逆天

    当慕容家被虐致死的六小姐遇上重生的现代特工慕容薰仪,别人打我一分我比奉还十倍!拒皇子,斗小妹,掌家主!就是要告诉他们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 coser什么的,不干啦!

    coser什么的,不干啦!

    初入大学的社团纳新日,大一新生夏小悠对学校动漫社某位cos越前龙马的学长一见钟情,鼓起勇气加入动漫社。前辈们为了争取被校方并入动漫社的Cosplay分部的重新独立。决定带着夏小悠一同去劝说某位已经几乎不参与社团活动的coser参与社团活动,组织舞台剧谋取独立机会。然而,见到本尊之后——那人问:“新人,你就没什么想和我说的吗?”夏小悠惊诧不已:“原来你是女孩子吗?”某位coser眼都不抬,爱答不理,“我一直都是女的,你似乎误会了什么?”她还说,“初心什么的,能吃吗?”喂喂!说好的热血中二的校园生活呢?这和她想象的不一样啊!
  • 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高仿神婆

    高仿神婆

    谁说现在帅哥不好找,找到了也是别家的?她颜妃就顺手捡了两个绝色帅哥窝在家里,随时待命,等着被自己吃干抹净。谁说女人胸大无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她颜妃就是凭着这大胸、小脑,逢凶化吉,坑、蒙、拐、骗信手拈来。
  • Troy High

    Troy High

    Homer's Iliad, the classic tale of love and revenge, is shrewdly retold for teens in Troy High. Narrated by Cassie, a shy outsider at Troy High, the story follows the Trojans and Spartans as they declare war on the football field. After the beautiful Elena—who used to be the captain of the Spartan cheerleaders—transfers to Troy High and falls madly in love with Cassie's brother Perry, the Spartans vow that the annual homecoming game will never be forgotten. Off the football field, an escalating prank war fuels tensions between the schools. The stakes are raised when Cassie is forced to choose between the boy she loves (a Spartan) and loyalty to her family and school. Troy High will seduce readers with its cast of mythic proportions.
  • 时空代言人

    时空代言人

    茫茫宇宙,无限星空,百族林立,诸强争霸。随着对宇宙的探索和发现,宇宙慢慢的对人类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 金血坛

    金血坛

    在天空的起始点与终点,只有光华豪殿深处的那两座祭坛。两座祭坛都高万丈。上面一尊跪着的人形雕像。那人双手托起一个刻着特殊纹路的长长锁链。起与始,落与终,承接与释放。他描摹着锁链与自由不断更替的过程。自由翱翔,这也是出了象牙塔后,在江湖中依然能保持的净土。抚摸伤痕的同时,在生命最后一刻有所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