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64500000007

第7章 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 费尔巴哈哲学(2)

从卢卡奇的思路出发,施密特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作出了进一步的探索。施密特认为,“如果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像今天仍在苏联和东欧盛行的那样,只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形态的表白的话,那么它就与那种低劣的唯心主义没有什么区别了。不是物质的抽象本性,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本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主题和基础”[15]。这里强调的是,马克思唯物主义与一般唯物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异,表明的是,马克思并不是通过对一般唯物主义的回归而与黑格尔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同时,施密特又指出:“从实践上把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结合起来,构成黑格尔与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的特征,反映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立场。”[16]这就是说,应当从劳动辩证法,即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理解自然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新思考,凸显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对马克思哲学的巨大影响,从而加深了这样的认识,即马克思关注的始终是社会历史及其现实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认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争论的焦点常常集中在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还是完全对立的这样的问题上。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而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则是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对立。阿尔都塞甚至认为:“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应该看到,黑格尔的影子是一个幻影。为了把这个幻影赶回到黑夜中去,我们必须进一步澄清马克思的思想。”[17]由于争论的情绪化和表面化,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探讨总是深入不下去。

第二,没有结合马克思本人思想的演变来探讨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没有阐明普列汉诺夫和列宁为什么把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理解为主要是《逻辑学》的影响,并主张从一般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去解读《逻辑学》,从而使整个讨论趋于简单化。

第三,对自然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概念的界定和论述缺乏明晰性,反映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缺乏总体的把握。

三、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恩格斯和列宁的解释路线

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传统解释是:马克思哲学是在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解释蕴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前提。这种传统观点主要是通过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论述来理解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其基本见解可以表述如下:

其一,在黑格尔之后,对马克思哲学产生最大影响的是费尔巴哈:“他在好些方面是黑格尔哲学和我们的观点之间的中间环节”[18],费尔巴哈哲学的最大功绩是“直截了当地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在提到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在当时的影响时,恩格斯明确指出:“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那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马克思曾经怎样热烈地欢迎这种新观点,而这种新观点又是如何强烈地影响了他(尽管还有种种批评性的保留意见),这可以从《神圣家族》中看出来。”[19]虽然这段论述说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观点有所保留,但重心都在“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换言之,马克思一度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费尔巴哈阶段。

其二,正因为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所以,才最终摆脱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恩格斯指出:“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在这里也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观点而发生的。”[20]需要注意的是,“返回”这个词蕴含着这样一种见解,即马克思先是“返回”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立场,然后再把这种唯物主义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尤其是经济和历史领域。在回顾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时,恩格斯指出,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也愈来愈加进唯物主义的内容,“因此,归根到底,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21]。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是通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解读黑格尔著作的。

恩格斯的这些论述对列宁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指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并且大家也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他而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达到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的。”[22]在《卡尔·马克思》中,列宁断言:“从1844—1845年马克思的观点形成时起,他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首先是路·费尔巴哈的信奉者,就是到后来他还认为,费尔巴哈的弱点仅仅在于他的唯物主义不够彻底和全面。”[23]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在论述哲学发展史上的“圆圈”时,指出这样一条发展路线,即“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在评论黑格尔的逻辑观念向自然界转化时,列宁认为,“唯物主义近在咫尺。恩格斯说得对,黑格尔的体系是颠倒过来的唯物主义”[24]。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列宁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费尔巴哈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唯一的中间环节。

马克思是通过费尔巴哈哲学而确立自己的唯物主义的立场的,并从费尔巴哈式的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去解读黑格尔著作的。

在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关系的解释中蕴含着如下结论:一是费尔巴哈在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正是这一点对马克思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二是费尔巴哈哲学是介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唯一的至少是最重要的媒介,马克思是通过返回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立场而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彻底决裂的;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是一般唯物主义,马克思在其他知识领域里的一切见解都不过是把这种唯物主义加以运用和推广的结果。

但是,当深入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时,这种理解方式却遇到了困难。

首先,马克思关注的并不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是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实在论)与唯心主义(唯灵论)抽象对立的扬弃和超越。费尔巴哈既不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唯物主义,也不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唯心主义,而是称作人本主义或人本学。这一点对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马克思反复强调要扬弃唯心主义(唯灵论)与唯物主义之间的抽象的对立,并肯定“唯灵论和唯物主义过去在各方面的对立已经在斗争中消除,并为费尔巴哈永远克服”[25]。

其次,马克思不愿认同的恰恰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6]这表明,马克思没有也不愿返回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去。

马克思这里的表述与列宁的相关表述存在着重大差异。按照列宁的观点,“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27]。如果说马克思关注的是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与一般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之间的差异,那么,列宁关注的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立场与一般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之间的共同点。列宁的理解会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即把一般唯物主义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理解为对一般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推进。

最后,马克思在叙述自己的思想发展时并没有提到费尔巴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为了解决在《莱茵报》时期的“苦恼的疑问”,他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并从中得出结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28]这一“寻求”的结果,就是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这里,马克思勾勒出自己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解剖(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唯物主义历史观。

显然,对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主线索来说,费尔巴哈并不重要,因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以抽象的自然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费尔巴哈恰恰是一个唯心主义者。“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29]由此可见,尽管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有一定的影响,但断定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个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阶段是缺乏依据的,把一般唯物主义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也是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实际进程的。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础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之间的本质差别,就要重新解读马克思这一重要的论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0]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是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上引申出来的。如果说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以感性直观为本质特征的话,那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则是以实践活动为本质特征的,而实践活动乃是对感性直观的扬弃。明白这一点,就会抛弃“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神话,走向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的理解

对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关系的另一种误解来自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这种误解的实质就是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取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是把全部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化”。弗洛姆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这样写道:“马克思的哲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获得了最清楚的表述,它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问题,人就是他实际上呈现出的那个样子,人的本性展现在历史之中。”[3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写的,当时马克思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确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某些观点处于不成熟状态。如果认为马克思哲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获得最清楚的表述”,那就等于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作是马克思的成熟的哲学著作,从而否认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同时,也就否认了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存在着根本差异。换言之,把马克思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化”了。

第二种倾向是把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完全等同起来。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化”的倾向作过深刻批判。但是,阿尔都塞的批判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认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完全处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问题框架的影响下,因而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没有上升为科学。阿尔都塞的初衷是反对把成熟时期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化”,但结果却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完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化”了,即在青年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之间画了等号。

为了正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之间的关系,既要避免那种对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熟时期的马克思不作区分的错误倾向,又要避免那种把这两个不同时期截然对立起来的、非此即彼的错误倾向。

同类推荐
  • 论语:玩诵本

    论语:玩诵本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内容很广,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历史、人物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子(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全书20篇,约15000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隐含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篇名取每篇开头的两三个字而定。全书经过后世儒者的编订整理,在东汉末年定型。
  •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

    《马克思主义箴言·我从哪里来:家庭》内容包括史前的蒙昧时代、史前的野蛮时代、、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的三种形式。
  • 听南怀瑾讲《庄子》

    听南怀瑾讲《庄子》

    本书以生动流畅、引人入胜的语言,讲述了《庄子》一书中的智慧,是作者精心研读南怀瑾大师《庄子讲记》后的个人感悟之作。全书分为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七篇。
  • 论语通解(二)

    论语通解(二)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牛津通识读本:尼采(中文版)

    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他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本书通过对尼采生平与著作的探究,揭示了尼采思想中固有的模糊与歧义,并对百年来人们对尼采作品的诸多误读进行了梳理。
热门推荐
  • 本能心理学

    本能心理学

    “生活中,很多人常常会有轻生的念头。但是当你真的和我现在一样深陷绝境的时候,本能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在寻找一个爱情伙伴的过程中,是把我们的女性原始意向或男性原始意向投射到潜在的对象身上,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寻找伴侣时,心里面提前就预设了一个标准。如果你存心拖延逃避,你就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想得少之又少。把“事情太困难、太昂贵、太花时间”等种种理由合理化,要比相信“只要我们更努力、更聪明、信心更强,就能完成任何事”的念头容易得多。”
  • 如何让别人喜欢你

    如何让别人喜欢你

    让别人喜欢你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需要学习,需要修炼。掌握了这门艺术,必然会终身受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你在赢得友谊的同时,更能获得他人的信任耶么,如何才能打动别人呢?只有从内心修炼好品格和习惯,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欢。
  • 何处是他乡

    何处是他乡

    《何处是他乡》记录了作者游走于东西方文化的心得感悟,一半是海外经历、一半是海归思考,旨在为那些准备出国的朋友提供有益的视点,告诉他们国外的生活绝非那么美好,但也并没有那么艰辛。同时也为那些准备回国或已经回国的朋友增强留下来的信心,不知何处是他乡,只因为,处处皆是故乡。作者文字间大城、小城之美丽,不在于美食、美景或历史的沧桑往事,而是那种游离于周遭之外,对美的审视和享受美的过程后的缤纷感,是有意无意地在东西文化中间穿梭的沉淀与收获。
  • 让死者闭眼

    让死者闭眼

    一桩桩耸人听闻的离奇血案,一具具冰冷沉默的尸体,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罪恶与秘密?一个冷静睿智的女法医,一位经验丰富的刑侦队长,面对一纸法医鉴定,一件件一层层剖开尸体背后的血腥、暴力与恐怖,一切看似毫无蛛丝马迹,却又在离奇中注定了对凶手的诅咒。冰冷的尸体,血腥的现场,扭曲的罪恶,他们抽丝剥茧,追根溯源,案件真相逐渐显露,却浑然不知即将面临的是更大的迷局……
  • 陈果夫全传(上)

    陈果夫全传(上)

    陈果夫是国民党历史上主持组织与人事管理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在国民党党务和用人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是蒋介石的重要亲信。陈果夫和弟弟陈立夫先后交替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长多年,从蒋介石崛起开始,陈果夫与陈立夫兄弟就一直是他的心腹和左右手。二陈为蒋氏出谋划策,规划中统局清除反对势力,终致开创出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 朱德:从琳琅山到中南海

    朱德:从琳琅山到中南海

    本书记叙朱德寻求救国救民、报国为民的心路历程,重点展示了南昌起义中真实的朱德、朱毛会师的前前后后、动乱岁月的朱德隐情、情感漩涡中的真情朱德、生活中的魅力朱德等等。告诉读者一个已知道但并不完全知道的真实而又传奇朱德。
  • 赵氏万年

    赵氏万年

    赵恪宴偶然来到这个世界,成为大夏赵氏的一名老祖,如今的赵家正面临着一场危机,赵恪宴不想死,他要带着赵家向上走。千年赵氏,风雨飘摇,他要让赵氏更上一层楼,命传千古,儿郎俱在,赵氏万年!
  • 长河沧浪

    长河沧浪

    长河是历史的长河,人生的长河,长河是长江,是黄河,也是家乡那条生生不息一路向东的母亲河!生命如歌,长河奔流,百年只是宇宙一瞬,青春不过长河浪花一朵。《长河沧浪》主要讲述了出生于70年代富川县城乡一群有志青年,他们的理想、抱负和事业,青春爱情等,小说以富河岸边上官致远、米琼和赖天阳等人的人生奋斗经历为主线,以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富川县城乡为主要时空背景,华美人生肇始悲情故事上演,他们的青春年华如同滚滚的富河之水,一去不复回。
  • 中国意象:回到时间开始的地方

    中国意象:回到时间开始的地方

    本书以中国意象为主题,以时间为轴心,在分秒间不停追赶,在流逝的光阴里惋叹,烘托出中国文人对时间的一种敬畏,一种反思。
  • 逆星火

    逆星火

    逆天的人,一直都有。 飞向天空的蝼蚁,注定会毁灭在烈日的炙炎中。那是人们认定的真理。但是如果有一天,蝼蚁的数量足够多,多到足以隐天蔽日,情况是否会有不同?数千年来,人们行走在诸神的统治下,浑噩度日,不知那遥远天空之上,还有没有更遥远美好的风光。从今日起,我们这些匍匐在地上的蝼蚁,将抬起头,向天空进发,我们不愿意再活在压制之下,我们要让天空为我们颤抖,要以身填满那虚伪的光明,熄灭那虚伪的烈阳,让我们自身燃烧的那星星火光,汇成新的光明。逆世而生,逆天而行。我们将是燃烧天际的紫焰,我们燃烧自己,烧出一片广阔无垠的光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