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33000000015

第15章 《内经》与疾病学

《内经》虽是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著作,但《内经》中所记述的疾病和证候却比比皆是,甚至还列专篇讨论了热病、疟病、咳病、厥病、癫狂病以及痛证、痹证、痿证、奇病等。其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内、外、妇、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的疾病。

内科

《内经》中记载的内科疾病相当多,包括有消渴、泄泻、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眩晕、失眠、水肿等病证。在进行专篇讨论的病证中,也大多属于内科范畴。如以中风为例,《内经》把具有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继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症状的,称为“偏枯”、“痱”、“偏风”、“卒中”等。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的不同,《内经》认为中风还有反复发作的可能性。《灵枢·刺节真邪》篇就描述了这一证型为:“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说明中风之后,血脉必然偏虚,以致两侧肢体轻重不等,不能伸屈;身体歪斜,出现定时定向的障碍。而且瘫痪的肢体上下变易,缓解复发更替。显然,这些症状与“中风”里的一过性脑缺血和不完全性脑血管梗塞十分相似。

对中风的预后,《内经》也作了一定的论述。《灵枢·热病》篇指出:“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这里表明了三种情况,患者半身不遂而疼痛,言语正常,神志清楚者预后较好。患者半身不遂而无痛觉,意识障碍不严重者,尚可治疗。假如神志昏迷,不能言语者,就很难治疗了。《素问·大奇论》中还分析了中风的转归。说道:“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即意识清楚,无失语,舌瘫不严重者预后较好,约一月后就能恢复。兼失语者预后较差,需三年之久方能恢复。而不满二十岁的青少年中风,其预后最差,往往首次发病后三年就要死亡。这些见解与现代医学基本相符。一般认为,中风致偏瘫失语者,疗程较长;无失语且瘫痪较轻者,疗程较短,一月左右便能获显效;青年人中风大多为先天性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首次发作后常在数月或数年内复发而身亡。

《内经》还对中风的病因作了探讨,提出了“虚邪”、“情志”等多种因素。如《灵枢·刺节真邪》篇中的“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就是指虚邪侵袭人体后,致使营卫功能衰弱,而引起的半身不遂之症。而《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的“大怒则形色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则说明了中风与大怒之间的关系。同时,《内经》还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与体质、饮食、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就谈到了“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指出平日嗜食肥甘厚味,身体肥胖者,易得中风。

再以消渴病为例,《内经》中的论述也颇为详尽。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内经》中有“消瘅”、“膈消”、“消肺”、“消中”等不同名称。《内经》强调五脏虚弱是消渴病的主要病因,故《灵枢·五变》篇就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也有“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苦病消瘅易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的说法。《内经》还对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致病因素在消渴病发生中的作用分别作了描述。《素问·奇病论》写道:“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使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失调,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津液不能上承便为消渴病。《灵枢·五变》篇还谈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指出精神情志受刺激也可致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火灼津液,则消烁肺胃阴津而为消渴之病。

《内经》把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类型。上消即肺消,为肺热或心火移热于肺所致。就如《素问·气厥论》说的“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由于肺热炽盛,耗伤津液,津液不能上布,故上消以口干、烦渴、多饮为主症。中消是胃中有热,热则消谷所致。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瘅成为消中”,可见消谷善肌是中消的主要症状。下消即肾消,由于肾虚不能约束小便,使尿频量多,肾失固摄,造成水谷精微下注。所以小便混浊如脂膏,并有甜味。因此《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就说:“肾脉……微小为消渴。”

外科

中医外科的历史源远流长,《内经》中记载的外科病名就达四十种之多。其中仅痈疽就有二十多种,为此《灵枢》还特列《痈疽》专篇进行讨论。此外还有痤疿(疖肿)、丹熛(丹毒)、鼠瘘(瘰疬)、疝、痔、犬伤、肠覃(腹腔肿瘤)以及筋溜、骨瘤等肿瘤。就现代医学所言,这些已涉及到外科的一般感染、特异性感染、肿瘤、肛肠病及创伤外科等。书中并对这些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都作了论述。

《内经》中的痈疽包括了所有的疮疡证。其主要症状是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进而热腐肌肉为脓,破溃成疮疡;或深入骨髓,流出脓液,长期不愈。对痈疽形成的原因,《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痈疽》篇也说:“血脉营卫,周流不休,上应星宿,下应经数。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胜则腐肉,肉腐则为脓。”指出寒热之邪侵入营血,使营卫不和,气血瘀滞,热毒蕴结,热腐肌肉,则为肿为脓。此外,情志刺激,饮食失节造成的阴阳失调,也能导致痈疽的发生。《灵枢·玉版》篇说道:“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

痈与疽虽都是外科疮疡证,但二者也是有所区别的。《内经》认为阳性疮疡为痈,即“皮上薄而泽”者为痈,也就是痈为红肿、焮热、疼痛、皮薄而光亮;阴性疮疡为疽,也即“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说明疽的局部红肿不明显,皮色晦暗,不泽而坚厚。从损害程度而言,《灵枢·痈疽》篇也作了比较。痈是“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而疽则是“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可见疽为脓毒内陷,筋萎髓枯,深入五脏则气血枯竭,较之痈要严重和险恶得多。《灵枢·痈疽》篇还具体描述了疮疡脓液内熏五脏引起危象的过程:“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薰于五脏,脏伤故死矣。”

妇科

月经、带下、妊娠、分娩是妇女特有的生理,《内经》对此作有较详细的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对月经和胎孕的来源,形成和有无等问题,都进行了讨论。说道:“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指出女子到七岁肾气开始充盛,十四岁时,天癸已发育成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便能按时而行。而女子到了四十九岁,则“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就是说女子在更年期以后,任脉空虚,太冲脉衰微,天癸枯竭,月经断绝,形体衰老,便不能再生育了。《内经》并认为,月经、胎孕的正常与否,与女子胞(子宫)以及联系子宫的胞脉、胞络也紧密相关。它们三者的互相作用,能协调地完成其主月经和胎孕的功能。显然,《内经》的这些见解是十分正确的。

相反,在病理情况下,妇女的疾病也大多与月经、带下、妊娠、分娩有关。如月经病就是最常见的妇科病之一。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的异常、经量的改变和行经腹痛等症状。《内经》认为造成月经变异主要与肾气、任脉、冲脉的功能以及情志刺激有关。《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中就说:“肾脉……微涩为不月”,指出肾气不足是月经不调的原因。此外,肝血不足、血海不充,或禀赋本虚,又嗜酒纵饮,则精亏肝伤,精血枯竭,也可导致月经量少或经闭之症。故《素问·腹中论》明确载道:“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而情志刺激也是引起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素问·阴阳别论》谈到:“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说明长期情绪抑郁,使肝失疏泄,脾不健运,心气不得下通胞宫,肾的开合失常,所以“女子不月”。

其他脏腑的疾病也能影响月经。《素问·评热病论》说:“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指出水气上逆,导致肺失宣降,使心气不得下通,故有月经闭止不行等变。对于经量过多的症状,《内经》称之崩或血崩,认为这是由于阴虚阳亢或热盛迫血妄行所致。正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阴虚阳搏,谓之崩。”《内经》并对妇科的其他疾病也作了记载,如“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其女不孕”等。《灵枢·水胀》篇中还具体描述了类似子宫颈粘连、卵巢肿瘤、宫腔积血的病证。“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

此外,《内经》还对一些症状相似的妇科疾病作了鉴别诊断。并在全书仅有的十三首方剂中,特载治疗妇女血枯经闭的名方“乌鲗骨芦茹丸”。《素问·腹中论》指出:“以四乌鲗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就是说治疗血枯经闭证,用乌鲗骨四分,芦茹一分,二药研末混合,以麻雀卵和成如小豆大丸剂。每次饭前服五丸,用鲍鱼汤送服。乌鲗骨即乌贼骨,气味咸温下行,能治赤白漏下和血枯经闭。芦茹即茜草,气味甘寒,能止血止崩,和血通经;麻雀卵气味甘温,能补益精血,治疗女子带下,便溺不利。而鲍鱼具有通血脉、通阴气的功效,煮汁服用能增加乌鲗骨芦茹丸通利女子经闭的作用。因此该方具有补养精血,强壮肝肾,活血通经的效能,至今仍为中医妇科临床家所公认。

神经精神科

《内经》中涉及到的神经精神病的篇章甚多,阐述也颇详尽,包括了现代神经精神科中的多种疾病。如以癫痫为例,这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其发作特点是突然跌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两目上翻,四肢抽搐,甚至两便失禁。但移时苏醒后,神志如常。《内经》称之为“癫疾”,偶亦称“痫瘈”、“痫厥”等。《素问·长刺节论》明确指出:“病初发,步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说明癫痫是发作性疾病,其发作次数是逐渐变频的。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病情会越来越重。《灵枢·癫狂》篇中就对癫痫的发作状态进行了形象的描述:“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表明癫痫发作前,先有短暂性的预感症状,如情绪的变化,头重而痛,两目上视等。到发作时,则见“引口啼呼喘悸”、“暴仆”、“反僵”、“身卷挛急”、“呕多沃沫”。即在开始发作时,口角抽动,牵引歪斜,遂发出尖叫声;突然跌倒,意识丧失。初发呈强直性抽搐;继为阵发性抽搐,同时口吐白沫。

《内经》认为,癫痫的病因多由脏腑功能紊乱所致。《素问·大奇论》中归纳为“心脉满大,痫瘈筋挛”;“肝脉小急,痫瘈筋挛”;“二阴急则痫瘈”。指出了癫痫多属心、肝、肾经脉的病变。此外,《素问·奇病论》中还提出了癫痫的发作与“先天”有关,也即与父母的遗传有关。说道:“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关于癫疾的遗传因素,早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由此可见,《内经》的这种见解确是难能可贵的。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属于精神病范畴。癫为阴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则为阳证,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因二者在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互相转化,故《内经》以癫狂并称,并在《灵枢》中列《癫狂》篇进行讨论。此外,《内经》还以“狂癫疾”、“骭厥”称之。

《内经》认为形成癫狂的原因主要是七情所伤。也即遭受突然强烈的惊恐、悲忧、喜乐、恼怒的刺激,致使神失所藏,志意错乱。《灵枢·癫狂》篇指出:“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灵枢·本神》篇中也有“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等说法。

《内经》形象而具体地描述了癫狂病的主要症状。如《灵枢·癫狂》篇写道:“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素问·阳明脉解》篇也谈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灵枢·经脉》篇还有“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的记载。《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财明确指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凡此种种,都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内经》中还多次提到了在热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中毒感染性精神病症状。《灵枢·刺节真邪》篇就说:“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素问·评热病论》也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这些精神错乱、幻视幻觉的症状都是全身性感染引起的精神障碍。《素问·腹中论》中还记载了药物中毒引起的精神异常,即“石药发瘨(癫)、芳草发狂”等。

对于癫狂的治疗,《内经》中除介绍了各种针刺方法外,《素问·病能》篇中还记载了治狂的专方——生铁落饮。生铁落即炉冶间锤落的铁屑,气重而寒,具有坠热开结,重镇心神的功效,是治疗“有病怒狂者”的良方,迄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内经》中还谈到了很多神经病。如以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减退的脊髓病为例:《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中的“风痿,入时不用”,就相当于高颈段脊髓病;《素问·痿论》记有“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的“脉痿”、“腰背不举”,“足不任身”的“骨痿”都相当于胸腰段脊髓病;《素问·刺禁》篇所记载的“刺脊间,中髓为伛”,则是指进针过深,损伤脊髓,致使身体伛偻踡屈,这与胸椎损伤后的痉挛性截瘫相似。而《灵枢·寒热病》篇中的“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显然是指颈髓损伤的高位截瘫。此外,《内经》还对一些颅神经、脊神经的病变也有一定记载。

五官科

五官的疾病包括眼、目、鼻、咽喉的各种病变,《内经》中对这些器官的疾病都有一定的论述。在眼科方面,由于五脏六腑精气都上聚于目,因此脏腑的病变都能引起目疾。如《灵枢·大惑论》中的“散精则视歧,视歧见两物”,以及《素问·脉要精微论》记载的“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的视觉障碍,就是脏腑精气衰败引起的变视症和病理性色觉障碍。其中,《素问·生气通天论》还认为耗精将导致失明。写道:“精绝……目盲不可以视。”而《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谈到的“肝病者……虚则目目无所见”和《灵枢·天年》篇所载的“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见”,就更证实了肝病与目疾之间的关系。《素问·评热病论》中还记载了因全身性疾病所造成的非炎症性眼睑水肿的情况,即所谓的“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这实际上是包括了球结膜、巩膜在内的外眼充血或出血。此外《内经》还记载了泣出(流泪症)、目痛、目翳(白内障)、眦疡(目眦炎)等多种眼疾。

耳疾包括有耳鸣、耳聋、耳中有脓以及耵聍等证。《内经》着重对耳鸣、耳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造成耳鸣、耳聋主要有虚实两方面的原因,即经气厥逆的实证和精血不足的虚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素问·脏气法时论》也说:“肝病者……急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这就是因为足厥阴肝经上通于巅,肝气上逆致使的耳鸣,甚至耳聋。由于手太阳经、手足少阳经都与耳相通,故这些经脉的经气厥逆也可引起耳鸣耳聋。《素问·脉解》篇就有“太阳……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的记载。《素问·厥论》也有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之说。至于《灵枢·决气》篇中的“精脱者、耳聋”,以及《灵枢·海论》篇中的“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和《灵枢·口问》篇的“目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寒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等,都说明了精血不足能够引起耳鸣耳聋。《灵枢·厥病》篇还谈到了外耳肿痈化脓,以及耳中耵聍致病的情况。说道:“耳痈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矣。”

《内经》对鼻病也有所记述,如鼻鼽、鼻渊、鼻衄等。鼻鼽即指鼻流清涕、鼻塞、喷嚏等症状,类似过敏性鼻炎。《灵枢·忧恚无言》篇说:“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颃颡即后鼻道,气分之所泄,说明后鼻道是气体交换的必通之道。所以一旦鼻腔中不时流出鼻涕,必将引起鼻道闭塞、呼吸障碍等情况。鼻渊的主要症状是鼻流浊涕不止,与现代医学中的鼻窦炎相似。《内经》认为是热盛上熏于脑所致,故《素问·气厥论》写道:“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至于鼻衄,则是指鼻出血,《内经》认为五脏的病变都可引起鼻出血。

《内经》中的咽喉病有喉痹、喉干、失音、喉痛等证。所谓喉痹就是指气道不利、呼吸不畅,甚至气道闭塞。大多是燥热之邪侵犯咽喉,引起咽喉红肿,气不通畅所致。《素问·阴阳别论》中的“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提出喉痹是因邪气结于厥阴和少阳经脉的缘故。《素问·厥论》中的“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则指出手阳明和手少阳的经气厥逆,也可导致喉痹。

喉干即咽喉干燥证,多由于热盛伤阴,或肝肾阴虚,致使津液不能上承所引起。《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的“火气高明,心热烦,嗌干”指的就是热盛伤阴。而《素问·脉解》篇谈到的“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则是阴虚内热造成的喉干症。对于失音,《内经》分为内伤、外感两类。《灵枢·忧恚无言》篇说道:“人卒然无言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合不致,故无音。”即是指寒邪引起的失音。而《素问·脉解》篇所说的“所谓入中为瘖音,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则明确指出是阳虚和肾虚所致的失音。

《内经》中还记载了一些其他临床科的疾病,例如小儿感染性肺炎、泄泻、惊风、营养不良等。并从病因病机上对这些疾病作了分析,还提出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凡此,都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类推荐
  • 焚书

    焚书

    《焚书》是明代思想家李贽“异端”儒学的结晶,是反理学、反传统、反教条的檄文。它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
  • 黄庭外景经: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寿世长生之妙典”(国学网原版点注,傅刚审定)

    黄庭外景经:道家内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寿世长生之妙典”(国学网原版点注,傅刚审定)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太上黄庭外景玉经」。参校版本:一、《云笈七签》所收务成子注本。二、《修真十书》梁丘子注本。三、《道藏辑要》尾集二蒋国祚注本(简称蒋本)。
  • 中华家训3

    中华家训3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本册将国学典籍分成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方便查阅,可谓是一册在手,国学典籍尽收眼底,是中外人士研习中国文化的之作。
  •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法书通释

    法书通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回沪记

    回沪记

    出租车只好停在后门,因为前门不开,前门是属于余家外婆的,不让人随便进出的。我至今仍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叫她余家外婆。其实她还没有做外婆。她丈夫早死了,只留下个三十好几还没出嫁平时又很少回家的女儿。但大家还是叫她余家外婆,似乎是只要有女儿就不怕做不成外婆似的。余家外婆深居简出,不许任何人进她的房间,也很少同别人搭讪,再说前门是她家的正房,也不便让人当过道。只有后门是属于大家的。从后门进去是灶片间。一幢楼六家人家全挤在里面做饭。所有的人要进自家的房间都得从后门进,其中包括余家外婆。这样前门就失去了门的功能。余家外婆索性在门前堵上了一个装饰玻璃柜,房间也就多出了好些实用面积。
  • 木叶的上下五十年

    木叶的上下五十年

    (ps新书《某魔法的霍格沃茨》已发布,欢迎收藏)“我愚蠢的宿主啊,你渴望忍术吗?”“你渴望妹子吗?”“你渴望积分吗?”“想要的话我可以全部给你,去找吧!”于是世界开始迎接大忍者时代的来临。
  • 冷宫懒妃

    冷宫懒妃

    为了懒一辈子的伟大理想,她自愿嫁给皇上为妃,这男人有钱有势又女人多,实乃她心中的极品。楚清浅,霖天集团最神秘的董事长,慵懒嗜睡,却将公司打理的井井有条,一场意外,她穿越时空成了宰相家最不受宠的三小姐。在尔虞我诈的皇宫内,她如何将懒散进行到底?后宫争斗,她怎样一次次的化险为夷?又是如何将仇人一步步送进地狱?又有谁知道,在她那颗漠然懒散的心里,藏着最纯洁的爱请?她不爱则已,爱了便倾尽所有,即便是错的也在所不惜?剧情一“你是皇上?”清浅笑着看着他,收起了刚刚的凶恶样子,一下子变成了小绵羊,刚刚就觉得这个人没准是皇上,要不把我的床拆了,我非得也拆了你不可。“滚开”烨霖厌恶的打掉趴在自己身上的清浅,讨厌的拍了拍衣服。“皇上,你在怪我不能侍寝吗。人家也很可怜的”清浅嘟着小嘴,哀怨的望着他,还不停的眨着眼睛放电,只是那呆愣的眼神不像放电,更像是眼睛里进了虫子。“闭嘴”烨霖大吼一声,像碰到臭虫似的,看也不看清浅一眼。剧情二:狠心的走出房间,她的脸上再无波澜,点燃火把,她沿着冷宫,将房子点了一圈,回到房间她将所有的纱,布,棉,只要能燃烧的全部点燃,她要烧了这里,欲火重生,干燥的房屋经不住火的考验,平日里曼妙的纱窗,猛的烧了起来,很快大火便烧了起来,站在院子里看着火越来越大,清浅脸上惨淡的笑着,那笑容那么迷人,那么让人心痛,大火已经吞没了整个房屋,听见外面有了动静,清浅急速向房内冲去,大火从房檐上掉下来,被她险险的躲开,她坐在床边的脚蹬上,浅笑着看着火越来越大,她不急,她在赌,尸体发出烧焦的味道,房屋烧焦的味道,充斥着她的神经,她忍不住的大吼着,发泄着心中的痛苦。【请收藏+留言+投票。谢谢!】推荐我的完结文《傻妃》懒女惑夫/云的新文谢谢支持!
  • 云中歌1:绿罗裙

    云中歌1:绿罗裙

    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身陷万里荒漠,走投无路之际,一个骑着天山雪驼的绿衫女孩云歌凭空降临,将其带出荒漠。冷漠的刘弗陵最终被精灵可爱的云歌打动,互赠礼物后相约十年后在长安相会。十年后,云歌带着儿时的诺言来到长安寻找刘弗陵,却发现此时的“陵哥哥”不仅不记得儿时的大漠诺言,身边还多了个贤惠美丽的女子许平君。云歌伤心之际,遇到了风雅出尘的贵公子孟珏,孟珏陪伴她左右,对她十分体贴照顾,长安城中这一场偶遇,却并非偶然……
  • 凤逆天下:冥王毒宠邪魅妃

    凤逆天下:冥王毒宠邪魅妃

    身份的疑云浮出水面,暗杀排挤不断,还能忍?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要放开胆子狠、准、稳、秒虐,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杀一双,可是这个不要脸的男人是谁?当接近真相后,真相又被毁掉,身边的人一个接着一个离去,被认为是坏人的人却成为了好人,被认为是好人的人却成了坏人,她该如何抉择····PS:新书已发布,轻点右边作者有话说推荐第一本
  • The Terrible Two Go Wild

    The Terrible Two Go Wild

    Everyone's favorite pranksters are at it again! School's out, and Miles and Niles are running wild in the woods outside town: climbing trees, exploring caves, and, yes, pranking. But these leafy, lazy days of mischief darken when bully Josh Barkin and his cadets from a nearby kids' boot camp discover the merrymakers—and vow to destroy them. Are our heroes' sharp minds any match for these hooligans' hard fists? The latest installment of the witty, on-target illustrated series is another "fast paced, laugh-out-loud novel" (School Library Journal) that proves once again that, in the hands of the powerless, pranks can be tools of justice—plus, they're funny.
  • 梦回梨花落

    梦回梨花落

    落魄逃难太子撞上镖局彪悍大小姐,本是一段欢喜冤家的俏皮故事,却因各自私欲演变成悲剧。她再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他也再不是当初任她搓圆捏扁的小子。她未想过,自己全心全意信任的人,不仅骗自己最狠,也伤自己最深。而等他们都放下成见,却又永远地错过了……舍下山河,卸下荣华,哪怕遥遥无期,他也愿意守在梨花树下,只可惜,再也守不回心底之人。听,是谁唱着: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 白棉花

    白棉花

    黄蓓佳2010年最新倾心力作“五个八岁”长篇儿童小说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从一个八岁乡村男孩克俭的视角。描绘出抗日战争这幅宏大历史图卷中的一个片段。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一段战火连天的岁月,一朵从天而降的“白棉花”,一位叫“夹克”的美军飞行员,一个懵懵懂懂的八岁少年,一群淳朴善良的乡邻。寻找、呵护、相识、相知、别离还有以生命为代价的援救和保护。一段时而紧张激烈时而催人落泪的故事,彰显了人性的光辉,谱写了历史的悲歌。
  • 中西会通:徐光启

    中西会通:徐光启

    人们常常用“博览古今,学贯中西”这样的话来赞美学识广博的人,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真正虚心向西方学习的人并不多,能做到“学贯中西”的人则更少。明代末期奸臣当权,倭寇侵扰,天灾频繁,同时也被人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这股重实用、重民生的思想解放浪潮中,徐光启无疑是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西会通:徐光启》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徐光启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