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14700000010

第10章 四大基础科学理论(5)

第四节信息论

20世纪中叶,伴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把信息和通讯问题当作科学研究的对象。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数学家申农(1916一)发表名著《通信的数学理论》,为信息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推广了信息概念,并逐步形成了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样具有基础理论意义的、应用广泛的信息论。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古代人在交流思想和生存的合作与竞争中创造了语言、文字、以及手语和旗语。为了传递信息,古人使用奔马、弓箭、飞鸽、狼烟、烽火和灯光等手段,而记录、存储信息方面则有石刻、竹简、甲骨文、纸张和印刷术等。这些技术沿用了数千年。

通讯技术在进入19世纪后才在科学的意义上进行研究。19世纪初,欧洲科学家开始进行电磁学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与此同时利用电流和电磁波进行通讯也逐渐展开,其间,伴随着一系列重要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工程成就。1820年,德国物理学家奥斯特(1777—1851)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这是一个重要发现,它首次在电现象与磁现象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1833年高斯(1777—1855)和韦伯(1804—1891)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成了第一台电报机,并架设了连接大学校园中从天文台到物理实验室之间的电报线。1837年,惠斯顿(1802—1875)发明五针电报机,并在英国的恩斯顿和肯顿之间架设起第一条商用电报线。

1844年,美国画家摩尔斯(1791—1872)发明编码电报系统,并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两座城市之间进行实用通讯。1850年第一条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报电缆铺设成功。1872年,可以在两端同时进行收发报操作的双工电报系统被发明。1876年,美国人贝尔(1847一1922)和格雷(1835一1901)分别独立地发明电磁型受话器,这就是我们今天广泛使用的电话。1877年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改进了可变电阻式送话器,同年休斯(1831—1900)发明接触电阻型受话器,大大改进了电话系统的通讯质量。1891年发明始端桥式电话自动交换机系统,1899年普平发明加电感线圈以减少话音损失的加载传输方式,为电话系统大规模应用奠立实用基础。至此,有线电报和电话通信的主要技术都已具备。

在无线电通讯方面,1889年赫兹(1857—1894)用实验证实麦克斯韦电磁理论所预言的电磁波存在,这一验证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它证明了经典电动力学理论的正确性,同时预示,赫兹在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具有实用价值。1894.年英国人洛奇(1851一1940)发明金属检波器,它使从无线电波中检拾有用信息成为可能。1895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1874—1937)和俄罗斯的波波夫发明无线电报,开创了人类文明无线电通讯时代。1897年英国设立马可尼无线电信公司,1907年英国和加拿大之间开设无线电报业务,1909年英国人巴克在伦敦和巴黎之间实现无线电传真,无线电通讯开始进入实用和商业运行。1910年美国人费森登发明调制无线电波收发技术并开始应用于无线电广播,1911年迈斯纳提出无线电导航原理,1913年德国人科恩用无线电从柏林向巴黎传送图像,1916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完成跨大西洋的无线电话试验,1925年短波无线电发送在英国获得成功,1929年法国人克拉维开始进行微波通讯计划,1931年美国哥伦比亚公司试验播出电视节目,1932年南非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提出沿用至今的超外差式无线电讯号接受原理,1935年英国制造第一台脉冲雷达,1940年美国开始播送彩色电视节目,1941年美国开始调频广播,1943年德国人运用雷达操纵火箭,1944年美国人德克雷尔发表电子控制机械的理论和设计方案,1945年美国莫奇利和埃克特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同年英国人克拉克提出卫星通讯的设想。

总的来说,到20世纪40年代,除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之外,我们今天熟知的所有通讯原理和技术都已经发明出来。

二、信息处理中的核心问题

以上所有的技术发明和理论研究为信息论的提出做好了准备。与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不同,信息论并不是自发地成长于人们的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思考和体验,而是来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通讯技术是信息理论的基础。

通讯技术的发展线索是从有线到无线、从音符到图像、从单媒体到多媒体,其中的核心问题是“编码一解码”和“调制一解调”的理论原理和技术实施。“编码一解码”是一种符号变换技术,它以数学为基础,它的物理和技术实现则表现为电子技术上的“调制一解调”。美国画家兼发明家摩尔斯发明的电报编码就是理论与技术实践相结合产物,是通向现代信息论的第一个里程碑。摩尔斯电码用“点”和“划”来表示英文字母和数字,是人们最初掌握的信息编码原理。摩尔斯于1832年做出这项发明,1840年他在美国电磁学家亨利的帮助下又发明了把这一编码原理付诸实施的技术设备电报机,并获得这项发明的专利。1844年摩尔斯的发明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得到商业实用。摩尔斯拍发的第一封电文是“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这一发明意味着人类掌握了一种超民族语言,一种表达信息的共同方式,而这种表达方式可以由电子技术来实现。

随后的进展主要涉及电子技术领域中的问题。1924年,尼奎斯特和屈普夫米勒发现信号传输的频带宽度对信号的传输速率有限制,1928年哈特利发现传输的信息量等于频带宽度与时间的乘积,1936年阿姆斯特朗发现增加频带宽度可以抑制信号传输中不可避免的噪声,1937年法国人里夫提出编码通信原理,英国人沃斯发明脉冲编码调制原理和方式,至此,编码一解码和调制一解调这两大核心问题以及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效率和可靠性问题都得到了基本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也为信息论中的信息编码理论奠定了概念基础。

1927年,冯·诺依曼(1903—1957)提出有序量的熵公式(他还对量子力学的公理化表述做出重要贡献),1945年,量子物理学家薛定谔发表《生命是什么?》一书,提出生命负熵概念,同年,海明提出编码可靠函数,英国统计学家费舍尔发展出预测统计学,所有这些构成了申农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的基础和前驱。

三、申农的信息论

申农在1948年发表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1)建立了一个由“信源一信道一信宿”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的模型;

2)把信源作为概率统计过程进行模型化处理;

3)通过规定系统的熵函数给出信息量的定义;

4)推导出有关信源符号化和信道符号化以及信道容量相等的基本定理;

5)论证了不减低传递速度而提高传输可靠性的可能性;

6)提出连续信源的保真度评价标准,信息传递速度的最低限度,数据压缩理论。

申农的这篇论文是有关通讯工程的经典文献,它为当时正迅速发展的电子通讯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奠定了后来整个信息科学的长足发展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申农的理论仍然是信息科学中最重要基础理论。

同类推荐
  • 生物知识知道点:动物的进化

    生物知识知道点:动物的进化

    简单地说,动物界的进化经历了一个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椎动物。随着海洋面积的逐渐缩小,部分海洋脊椎动物开始向陆地进军,演化到两栖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 。
  • 湖泊:自然佩戴的明珠

    湖泊:自然佩戴的明珠

    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青少年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 瞬息万变的海洋灾难

    瞬息万变的海洋灾难

    海洋——生命的摇篮,海洋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与繁衍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地球上的生命诞生于海洋,海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将继续影响人类社会的未来..对于海洋,人类已经做了很多:但人类做得还远远不够。海洋的无穷奥秘和未解之谜又说明人类对海洋仍是一知半解。它们只是一部浩瀚巨著的一段引子,期待人们去撰写它丰富多彩的华章。我们更希望它成为一种诱饵,吸引当代青少年,从而开拓我们民族的新视野,在21世纪刻上我们民族的海洋印记!21世纪已经降临,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也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 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

    自然:在自然的怀抱里

    冰雹的形成和危害冰雹,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俗称雹子。冰雹常见于夏季或春夏之交,是我国比较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物,是圆球形或圆锥形的冰块,它由透明层和不透明层相间组成。直径一般为5毫米至50毫米,最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冰雹的直径越大,破坏力就越大。
  • 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

    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

    每当我们在岸边捡着浪潮送来的贝壳,望着一望无际,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的海洋的时候,总是在想蔚蓝色的海水下,到底生活着哪些生物?是否有高度文明的“海底人”?又是否真有美人鱼?提到“一闪一闪”、“灿烂的光芒”这些词时,我们会想到晴朗的夜空,眨眼的星星。其实在海底也会有这种现象,海底的鱼也会常常发出灿烂的光芒,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昵?众多的海洋之谜,等待我们来揭开。因此,我们要不断向前,勇敢攀登科学高峰。
热门推荐
  • 血战到底

    血战到底

    他,一个国军军官,在淞沪战场的腥风血雨中走来,与日本鬼子血拼于南京城下,在尸山血海的南京城中逃出生天,面对国破家亡的惨痛,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同日本鬼子血战到底的道路,生命不息,冲锋不止。
  • 追尾必嫁

    追尾必嫁

    一个大龄剩女的一场意外桃花,两人的闯入,唏嘘人生。每一步的行走,其实都是人生的必经过程,哪怕是最执着的,经历岁月洗礼,也可能会淡忘。只是,希望,在他们身上能找到属于你的影子。
  • 赤色诗屋

    赤色诗屋

    你擦着那把老枪,就像擦着过去的岁月,你把它擦得乌黑发亮,使我们对用枪的年代充满神秘,那老枪成为你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句格言。
  • 迷糊丫头撞上爱

    迷糊丫头撞上爱

    一个出身平凡的丑小鸭,进入了“圣凌学院”进行深造,就这样她的人身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这里,她有了无话不谈的闺蜜,有了相见恨晚的好哥们,有了视其为敌的冤家,更有了痞子性格的他,当他们火花碰撞的时候,她终将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以中国人的视角完整反映南京大屠杀始末。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破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作者饱蘸国人的血泪,文笔大气磅礴,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深入思考其历史教训现实意义。
  • 王子爱上小魔女(全)

    王子爱上小魔女(全)

    『第一部☆简介』一个是失散多年的哥哥一个是集孩子气和霸气于一身的王子一个是对小魔女一见钟情的仇人家的富公子三个完全不同的男孩长相却是同样的英俊帅气又是同样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小魔女王子爱上小魔女是没有错啦,可也要看看王子是谁啊!失散多年的哥哥?“龙社”的老大霸王龙?这个可以考虑一下!虽然从一开始就对小魔女很霸道,但霸道的同时又可爱又像个孩子,而且对小魔女又是疼又是爱的,(*^__^*)这个王子我喜欢!仇人家的富公子?那怎么能行?!虽然他肆无忌惮的闯进了小魔女的生活,但那也是绝对不可以的啊!他恨我,他恨不得要杀了我。他更爱我,他爱我爱的即使地球毁灭了以后,仍然爱我爱的不知天高地厚!这下怎么得了?!他的杀父仇人可是我那"黑社会老大"的爸爸呀!我可是他杀父仇人的女儿啊!他说→“地球可以不转了、时间可以不走了、河水可以不流淌了、乾坤可以被扭转了、山也可以无棱角了、天地也可以合并了、我也是真的爱你了!我爱你爱的再也不愿失去你了!为了爱你我的心都死了一次了!可即使心脏死了又算得了什么!用别人的心脏我一样可以爱你!”看着他泪流满面的脸,小魔女的心都软了……糟糕了,这下子,可是真的不好办了~#(*__*)#~→☆→☆→第一部文风:活泼可爱,青春浪漫←☆←☆←『第二部☆简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台世南→小魔女)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江玮熙→小魔女)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假装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小魔女→皇鹰)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却假装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挖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小魔女→尹雪龙)→☆→☆→第二部文风:凄美的爱情故事,华丽的青春疼痛←☆←☆←★★★★★推荐《王子爱上小魔女》的后续故事→→→→→★★★★★《欲乱情迷:囚爱情人》http://m.wkkk.net/a/84639/◇◇◇解释一下VIP阅读◇◇◇☆关于红袖币:
  • 焚武炎帝

    焚武炎帝

    一本古书,可让万兽臣服;一把断剑,可斩断古今;一缕紫炎,可焚灭苍穹。上古年间,强者无数,有大儒,震杀妖魔;也有邪魔,祸乱世间。九石现,灾祸出,大战临,天地碎。少年杨智,出生卑微,偶得上古传承,崛起于墨古之域。天地是否会因他而改变?
  • 不朽灵皇

    不朽灵皇

    病魔折磨二十载,离世后被神秘弓灵召唤的少年刘炎,重生在了乾丰大陆。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灵体,一门从未被成功修炼的法门,随着少年的步伐,一一展现人世。修士的世界,强者如林。残酷的法则,只为不朽。战天,战地,只为战命。且看少年手握霸王弓,脚踏斩星剑,催万物之灵,护身边红颜,战万载之敌,誓要改天换地,万灵不朽!
  • 还神之路

    还神之路

    刘思远没什么大志。可惜,他被人陷害,双腿失灵,为了能让自己站起来,他成了最出色的科学家。刘思远也不想当什么救世主。可惜,当人类被外星生物威胁的时候,他也只能站出来,成了人类进化的旗帜人物。刘思远更不想当什么神仙。可惜,当他一路走来,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标准的神棍,人类最大的守护神。
  • 诗与思的交响

    诗与思的交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鲜有人将笔触及几十万戎马半生的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道军令骤然就定格在边疆垦荒种地的历史。这闻名中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经历即便在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中也只是通过一群女性侧面表现出它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