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13900000010

第10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儒教之经学

经学初兴

司马迁说:“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现。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这是说孟子与荀子都对儒学有发扬光大之功。

但是,孟学与荀学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孟学重诗书,而荀学重礼乐。诗书之学重情,而礼乐之学重法。荀学尤其重礼,而礼的进一步发展便是法。

所以,荀子没有培养出著名的儒家人物,却培养出两位著名的大法家,那就是李斯和韩非。

史载李斯与韩非俱事荀卿,而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以为儒者以文乱法、侠者以武犯禁,作《孤愤》、《五蠹》以非之。,秦始皇读过韩非之书后,喟然而叹:“嗟呼!寡人得见此人而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急攻韩国,韩王被迫遣韩非使秦,秦王大悦。本欲重用,却被李斯谗害而死。司马迁说:“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李斯本楚国上蔡人,少年时为郡小吏,每见舍厕中有老鼠觅食不洁之物,却担心被人犬所害,常怀惊恐之心。后入仓,观仓中之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而无人犬之忧,叹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从此恍然大悟,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既成,以为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向入秦,而辞乃师日:“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之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故诟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为、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李斯人秦后,几经周折,以其权谋辅成帝业,作了秦王朝的丞相,也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创立者。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置酒咸阳宫,有博士七十人前来祝寿。酒至半酣,有大臣进颂说:“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后喜不自胜。同来祝寿的儒家人物淳于越却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元辅拂,何以相救?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的一番忠告虽不无道理,却令李斯大为反感。他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易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人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肯其言,遂致儒家历史上著名的“焚书”之祸。

第二年,侯生、卢生等儒生相与而谋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者。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侯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墨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逃亡而去。

秦始皇得知两位儒生逃走后,大怒道:“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招文学方术之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数年前,始皇曾派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

于是使狱吏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460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坑儒”事件。针对这一情况,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进谏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此言不仅未能说动秦始皇,反而令他大为恼怒,一气之下,他竞把扶苏也发配到上郡去了。

秦始皇和李斯君臣以法家思想治天下,造成了儒家历史上最大的惨案。可是,由于秦王朝的统治手段过于野蛮和残酷,很快就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覆灭了。空前强大的秦王朝竟然在短短的十数年间宣告覆灭,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汉儒认为,秦王朝覆灭主要是“仁义不施”造成的,所以他们极力劝说统治者重视儒家之学。物极则反,否极泰来。在血的教训之后,儒家的命运也在慢慢改变。

代秦而治的汉高祖刘邦是一位起家于小吏的农民领袖,其人性格粗豪,向来不喜文人。史载“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儒家经过秦始皇的焚坑,又遇到这样一位皇帝,其命运必然受到严峻的历史考验。

虽然如此,却仍然有不少善于审时度势、因地制宜的儒生,通过各种方式投靠到他的门下。高阳郦食其就是一位较早投靠刘邦的儒生。郦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谓之狂生。及陈胜、项梁起义,诸将过高阳者不少,但他一个都看不上,深自藏匿,不愿投靠。后闻刘邦将兵略地陈留之郊,乃日:“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我为先。”刘邦到了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去见,刘邦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见状,长揖而不拜,道:“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刘邦骂道:“竖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道:“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刘邦乃辍洗,起摄衣,请郦生坐上首,并表示感谢。郦生乃大讲六国纵横之道,从而成为刘邦的得力助手。

汉王朝建立后,仍有不少儒生借各种机会向刘邦宣传自己的主张。其中陆贾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一有机会便向刘邦说《诗》、《书》等儒家经典和儒家为人处世及治国平天下的各种观念。刘邦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陆贾答道:“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向使秦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

刘邦听了很不高兴,却也面带惭色,对陆贾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于是陆贾受命著书,粗述存亡之征,凡十二篇,“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日《新语》。”通过陆贾的努力,刘邦从“不好儒”转而企图向儒家寻找统治理论,这可谓汉初儒学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机。

除陆贾之外,贾谊对儒教的复兴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着重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从儒家的立场上对秦亡的教训作了总结。他认为,秦始皇“鞭笞天下”,秦二世“重以无道”,弄得“百姓怨而海内叛”,最终导致了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冲垮了秦王朝的统治。

他指出:“天下者,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貌岸然者之有也。”有道与无道,在于是否得民,“民者,万世之本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国家的一切皆以民为转移。“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伤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他告诫统治者说:“夫民者,多力而不可逆也。呜呼!

戒之哉,戒之哉!与民为敌者,民必胜之!”贾谊的思想或许太激烈了,遭受谗害,贬谪长沙。后来虽蒙汉文帝召见,却仅问“鬼神之本”。唐代诗人李商隐作《贾生》诗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的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教在汉初的曲折命运。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学说在汉初不受重视,但其礼仪制度却被统治者所接受,并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功劳多半要归功于叔孙通,司马迁称他为“汉家儒宗。”

叔孙通本是秦朝的文学博士,尤善审时度势。当陈胜起义时,秦二世曾召集成阳的博士诸儒生三十余人询问对策,他们回答:“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但忠言逆耳,二世大怒。叔孙通见状,乃说:“诸生所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一为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何足忧!”二世喜日:“善!”。乃复问诸生,言反者下吏,言盗者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套,拜为博士。

回到家中,诸生说:“先生何言之谀也?”叔孙通答:“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原来他是为了顺利地逃离虎口。不久,他便乘机逃秦人薛,投奔了项梁。后来项梁战死,他又跟随楚怀王。怀王作义帝迁往长沙后,他便留下来服事项王。后来刘邦攻破彭城,他又跟随了汉军。叔孙通先后十几次易主,实际上是在选择可事之君。

叔孙通初次见刘邦时身着儒服,刘邦很不高兴。他便卸去儒服,改穿短衣,打扮成楚人模样。刘邦是楚人,所以很高兴。跟随叔孙通一起投汉的弟子有一百多人,也都辗转于新主人之间,但他只向刘邦推荐一些乡间游民和强盗,而不推荐自己的弟子。对此,弟子们很有意见,他却说:“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后来,战争平息,刘邦终于取得了天下。群臣们都是跟随刘邦出生人死的兄弟,整日饮酒狂欢,争功论赏,大声喊叫,甚至打架斗殴,挥剑击柱,闹的宫廷一片混乱,刘邦对此颇为头疼。叔孙通看到时机成熟,便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刘邦问:“得无难乎?”叔孙通说:“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付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刘邦同意。

叔孙通领命后,立即召集鲁地的儒学专家三十多人,加上在朝中任职的儒者和自己的门生,总计一百多人,分别扮演王公大臣及卫兵、司礼等各种官员,每天演习上殿朝拜和奏对、庆贺等各种礼仪,然后请高祖亲自检阅。刘邦看后表示满意,遂令大臣们跟随儒生们演练,直到学会为止。

这时,适逢长乐宫新竣,新年来临,汉高祖决定就在长乐宫按新制礼仪举行新年庆典。这天,诸侯和群臣们很早就来到长乐宫外,由司礼官主持按官阶职务之不同谒见皇帝,皇帝接见以后,再赐酒宴。其间一举一动皆有司仪引导,并有执法官监督,整个朝堂庄严肃穆,没有喧哗失礼者。

刘邦看到那些昔日天王老子都不怕的将军们一个个温顺非常,高兴得心花怒放。

仪式一结束,刘邦就情不自禁地对叔孙通说:“善哉!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遂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叔孙通乘机说:“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刘邦乘兴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样,叔孙通不仅因儒学而受到重用,连他的弟子和儒生们也得到了官职。叔孙通又把皇帝赐给他的五百斤黄金分给其弟子,弟子们佩服地说:“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

后来,刘邦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说:“昔者秦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

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嫡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刘邦说:“公罢矣,吾直戏之耳。”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刘邦遂无易太子之意。

同类推荐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中卷)

    本书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这套丛书所选材料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不一致,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非常大甚至可能是对立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研究材料的作用和意义就会是多重的,其中所包含的一致、差别和对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不同的参考维度,提供较大的思考空间。
  • 道家哲学智慧

    道家哲学智慧

    在战国时代,儒墨并称“显学”。韩非说:“世之显学,儒墨也”。道家是隐者之学,故不在显学之列,而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孔子罕言天道,“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子虽说过“圣人之于天道也”,但也未多讲天道。道家老子不但谈论天道,而且提出“先天地生”的永恒性绝对性的“道”。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成就,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老子则揭示了有史以来文化的流弊,对于文化发展提出批评意见。儒家虽反对苛政,而肯定区分贵贱上下的等级制度。墨家虽然宣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而仍承认贵贱之分,以“贵不傲贱”为理想。
  • 人生十修

    人生十修

    本书中,星云大师鼎立推荐了佛家的十修偈语,大师就普通大众所关心的财富、教育、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课题展开的的真理和智慧。书中,作者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地引领读者亲炙大师真诚与慈悲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注,而透过本书精辟而又易于为普通人接受和理解的分析,又可提供给现代人更宏观的视野以及更深层的省思。
  • 孝道

    孝道

    考虑到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编者从《孝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续神童诗》等古代蒙学经典读物里撷取了有关孝的精华内容,并辅以古代和现代关于孝的一些典故、文学作品等,对孝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希望能让广大青少年对孝有一个新的认识,使孝道精华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
  • 道是道理

    道是道理

    人这一辈子,其实就做三件事:一是用嘴说话,二是用手做事,三是用心思考。显然,说话、办事都离不开“用心”。“心”之所在,必须通古今、明大道,而道家学问字字玑珠,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自然、洞悉万物、把握人心的规律,谙熟这些玄妙的人生道理,就可以在无为中成就有为,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本书通透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提出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实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热门推荐
  • 晨光有你最好

    晨光有你最好

    他为别人做的戏,却将她引入了局。只可惜,他们都过了可以为爱情放下一切的年龄。时隔多年,回想往事,那些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意乱神迷的旖旎,经过岁月的洗涤,化为了吉光片羽里模糊的痕迹。现在,简佳晨终于可以对他说:“我们结婚吧。”俞清元一把抱住了她,泪如雨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新论

    新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武魂是外挂

    我的武魂是外挂

    一个武魂的觉醒,就有着一条轨迹的运转,这就是因与果的相伴。 一个外挂武魂的觉醒,一个不一样的征途! 【新人新书求支持!】 【本文半皮皮】交流群:795117047~
  • 我重生在黎城

    我重生在黎城

    重生肯定要呼叫系统,系统在手,天下我有。
  • 走过花季雨季(下)

    走过花季雨季(下)

    《走过花季雨季(下)》是我社“青少年健康成长”系列作品之一,本文分别从认识自我、摆正情感、学会社交、善于学习四个方面,告诉青少年如何面对心理困惑、摆脱情感陷阱、解决社交烦恼。生命走到青春时节、也就是到了最灿烂的花季。这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季节,一个渴望自由的季节,也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季节。无可否认,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每一位青少年都会追求卓越、立志成才。只不过,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沉重的学业压力以及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生活阅历尚浅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青春的路上迷失方向,从而阻碍其健康地成长与发展。针对青少年的困惑和疑问,我社编纂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系列作品共7种。
  • 倒序谋杀

    倒序谋杀

    “我杀人了。”在只有她们两个人的办公室里,方筠对陆小词说。如果换成别人,陆小词肯定会觉得这句话是开玩笑。可是方筠不同,她不是开这种玩笑的人。而且,方筠说这句话的时候极淡定,就好像在说:我吃过饭了。“什么时候的事?”陆小词问。她已经关上电脑,收拾好东西准备下班了。方筠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返回办公室的。方筠是她的同事,虽然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差不多已经无话不谈。这不,现在,方筠都对陆小词说自己杀人了。“刚才,七点钟,我终于把她杀死了!”下班时间是六点。
  • 述庵秘录

    述庵秘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宁我三生不遇君:凤阙

    宁我三生不遇君:凤阙

    前半生,她征战沙场,是人惧鬼憎的东夏将女。喜欢上一个颜若舜华的少年,引为侍君……对方却是敌国皇子:委身相求,只为杀掉她入主东夏,逐鹿中原。被他一剑穿心后,她以为这辈子缘尽,却不想命不该绝。被人救活后,她心念俱灰,一夜白头。阴差阳错被他八抬大轿娶为正妃,然而,他喜欢的根本不是她,只是透过她去寻觅另外一个女子的痕迹……
  • 盛世谋略

    盛世谋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椒房殿外当年两人亲手所植的蔷薇又开了七十二岁的她独自一人看着园中娇艳欲滴的蔷薇“你为何还不来接我?”刹那间,一白衣男子出现注视着音杳,嘴角弯成微笑的弧度,眼里难掩深情“阿音,我不从不曾失信于你,过去亦然,现在亦然”音杳眼中带泪埋怨“你从不曾失信于我,但你却让我等了这么久,你可知道我等得心都碎了,为何要我一人在这尘世间受相思之苦”他张开双手,她所有的埋怨瞬间都掩于唇齿,奋不顾身扑进他的怀里,他的怀抱一如当年般温暖永始元年,王氏居后位四十九年去世,终年七十二,与汉宣帝刘洵合葬于杜陵,称为东园。
  • 我的男友是大佬

    我的男友是大佬

    一向爱打抱不平的跆拳道美少女许诺,从小的愿望就是想当一名除暴安良的警察。突然有一天却意外得知自己的父母居然是二十年前名阵江湖的神偷夫妇。为了救被坏人绑架的亲弟弟许杰,许诺只身一人来到了全省最有名的11老大方文山家做卧底。许诺本以为救出弟弟后便大功告成了,没想到自己却陷入到一场更深的爱情漩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