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32000000033

第33章

答曰。子難易于動靜之塵。而不知本性初非動靜也。且水之本靜也。風擊則波興。而水性無動。如是則動而未曾動也。風息則波澄。而濕性依然。如是則靜而未曾靜也。虗空洞豁。不礙萬象發揮。日明夜暗。草生木長。雲行鳥飛。豈有虗空同其生滅者哉。是以楊岐總十載院事。起臨濟正宗。百丈不作不食。為萬年龜鑑。溈山典座賭淨瓶于眾中。雪峯飯頭悟妙道於鰲山。雲峯化主桶[木*匝]脫于後架。石鞏獵戶弓箭折于庵前。丹霞天然頴悟而三年曹廠。六祖肉身菩薩而八月碓坊。古人皆以事理兼脩。豈一向避喧求靜者耶。如子之意。只消前來馮濟川一偈可以釋疑矣。子謂塵事所拘能。過彼居官者乎。休休。日暮矣。子如不信。直饒予辨似懸河。亦破子疑不得。子如肯信。不必他餘。但向一機一語思解不行處著實參叩。行也如是。坐也如是。著衣吃飯亦如是。阿屎放尿亦如是。迎賓待客亦如是。語默動靜亦如是。乃至日如是。夜如是。月如是。年如是。參來參去。驀忽地脚根線斷。八字打開。則知從前奇言妙句。檢點將來。是什麼干屎橛。破草鞋。古人云。絕後再甦。方始欺君不得。其言可信也。予愧無德。未曾敢與人舉語。鑒子之誠。不覺潦倒。予則言之。而子果不以人廢言。密以行之。勿語諸人乃可耳。倘諸方聞之加以呵責。我罪何逃。雖然古云己未度而欲度人者。菩薩之用心也。吾雖非菩薩。安得人人於此議其是非乎。更有一偈與子舉之。偈曰。

諸方議論宗殊說。欲取真金多認鐵。名相紛紛未足憑。野人耿耿思分別。也知螢火莫然山。志效螳螂擬拒轍。知我罪我兩由人。付諸水火從君折。

明萬曆念參年歲次乙未肆月 日曹洞正宗第參拾壹代比丘沒用頭陀圓澄撰

參禪釋難或問(終)

附 參禪釋難或問補遺

客曰。如師所云。玄沙不出嶺。寶壽不渡江。則妙明元心本在自悟。不待師承印証。各人本地風光。誰所不具。理果當然。何以風穴有應讖之憂。太陽懷覆宗之慮。既非師証覆宗絕嗣。彼何謂也。

答曰。皆為後人耳。經不云乎。我此法印為欲利樂世間故說。盖恐後世之人不求正悟。悟亦不真。胡說亂道。賺悞晚輩。必假師承印許方可為人。此深防外道邪慢之過。非曰初心用功參禪恐其無師而不致力也。汝但真參實悟。然後求師印証。弗為遲矣。故岩頭天然頴脫往師德嶠。靈雲見色明心方覲雪峯。所以黃檗見百丈舉馬祖一喝因緣不覺吐舌。丈曰子嗣馬大師也。檗曰。不然。因師所舉得見馬大師。且不識馬大師。倘嗣馬大師。以後喪我兒孫。丈曰子何所憑。檗曰。不見道。智與師齊咸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受。丈曰如是如是。黃檗可謂萬世之龜鑑矣。今人徒知嗣馬大師則喪我兒孫。不知不嗣百丈則喪我兒孫又甚也。近來諸方稱善知識。竪拳竪指胡道亂喝者。詰其師承全無的據。猶如偽名為仕者。公驗皆無。寧非自搆其罪也。古之所謂喪我兒孫者。得不謂此時之說耶。嗚呼。師子傳衣罹難。達摩得得航海。四祖深山覔子。五祖夜半傳心。其憂覆宗絕嗣之患。非止風穴.太陽。其來久矣。我輩不思佛祖之用心。棄而弗顧。哀哉。

問曰。如來一代時教不出止觀之門。故曰如來所得法。定慧力莊嚴。豈非定慧之力必籍止觀所成乎。首楞嚴中。阿難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如來欵答曾不壞乎三者。天台大師亦以三法教人。可謂妙契佛心者矣。諸方獨稱達摩之禪名為傳佛心印。天台得非傳佛心印乎。師能有旨為我辨否。

答曰。阿難既請最初方便。當知十方如來由三方便之門得成菩提。非謂菩提不異方便。如來但由定慧莊嚴自心。豈云自心本是莊嚴。若知如來無所得而得菩提。則知方便不是方便。莊嚴即非莊嚴。以是而推。當知天台三法教人。傳佛方便之心。達摩一心直指。傳佛真實之道矣。門庭施設。教法千差。入理深談。自心頗得。古云。誰能入不由戶。出不從門。天台以之也。須知十方無壁落。四面亦無門。達摩以之也。天台如漸昇堂奧。達磨如鎮坐中庭。雖則二皆傳佛之心。如來禪.祖師禪不可相濫耳。

問曰。彼中次第三觀。本非圓宗行人所脩。較諸禪宗誠不可及。若彼一念不思議三觀。豈有不同之理耶。答曰。金鍮易辨。煤墨難分。既云不思議。可容辨也。盖欲學者達宗旨之端由。當于無辨中施其辨耳。若彼宗學者能忘言會意。格外明宗。于中求其同相不可得。况有異乎。所謂口欲言而詞喪。心欲思而慮忘。直下不容心思言議去也。若也承言執旨。滯相迷詮。實謂有不思議之可得。有不思議之可脩。非惟不契達摩之禪。亦乃失于天台之旨。既失天台之旨。尚不能與天台合為一家。安可與達摩較其同異哉。雖然。須知天台不思議之觀。可謂從門而入。畢竟不是家珍。達摩直指人心。所謂流自胷中。方名盖天盖地。是以永嘉經年造觀。往師六祖。南岳觀密作用。受法曹溪。是非優劣。了然現矣。

附答明鼎子問

問。雲棲主張念佛歸於一心。一心者謝盡六塵。單持淨念。固非隨聲唱和之流。亦非集起忽滅之輩。久久淘汰。打成一片。則念佛即是參禪。參禪即是念佛。念長一分禪長一分。念增一寸禪增一寸。彼錄所載不一而足。如是則師前云究心後正好念佛。我亦云念佛後正好參禪。何必舍土趨禪。翻成二見也。請明示之。

答曰。子所謂謝盡六塵。非唱和生滅之徒。前不云乎而非頓也。楞嚴云。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知賊之所在。若不識知而能討之。無有是處。子謂憑塵念佛。是躲其賊也。予謂究心破惑。欲除其賊也。故聲聞于結伏而不斷。菩薩于結破而不起。豈可以躲根與破惑同日語哉。又謂念長一分禪長一分。吁是何言歟。古云。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無一法。不成法身。若增一法不成法身。若欠一法不成法身。念苟可長。禪作麼生長。若可長。則吾心多一物矣。我云參禪後好念佛者。苟能發悟。活計隨時。無可不可。子云念佛後好參禪者。未審何處是念佛之後。若云開悟之後。何必更說參禪。若未獲開悟。念佛何曾有後。參禪直取自心。不見有身土之二。子徒起取捨之情。能妙悟自心。則知心外元非有土。

再問。參禪究心非上根利智鮮能承當。中下之輩心如獮猴。須以方便拴縛之。若槩以禪理相語。彼將如聾如啞。徒成夢說。何如教之念佛。則上根之者彼此互融。中下之者淨念相繼。日久功深。何分利鈍。廣被群機。無所不攝。當此末法尤為善巧。較之參禪但可接上根而難以接中下者。豈不徑庭哉。請决所疑。

答。三乘方便本是假名。法性平等。聖凡不二。當時世尊入普光明殿。現受用三昧。凡下果是不堪。非不堪也。信不及耳。諸大菩薩內秘外現。騰疑請釋。然後知其人人本具。箇箇不無。皆堪承紹。故後等賜諸子。不言有高下矣。今子執言有上下之根。有利鈍之異。且試論之。見聞知覺誰具誰不具乎。彼時難信大士決明。正啟今日之不信。今日參决古人指示正。參當時之難信也。所以云。古今一道。聖凡一心。豈分上下今古乎。但不能信心參叩。如其能之。彼極愚痴之徒。正是大機。何以故。彼全體不會。全體現前。只欠箇承當耳。念佛躲根輕易度日。雖有遠因。易潛業識。故祖師云。繫念乖真。昏沉不好。子當鑒諸。

補問(終)

附 達觀和尚招殃傳

達觀老人遭橫於癸卯之季冬。而眾議駭然。或謂其道力之未全。或謂其我慢之招得。或謂其定業之難迯。而石簣居士請予折之。予曰。皆不知達觀老人也。予獨知之。老人垂大權之跡。逆行順化。一舉而兩得矣。何也。由末法澆漓。世道侵喪。人心浸獘。師法不揚。致使如來慧命將危。特以示之也。故老人於戒定智慧曾無虧缺。獨絕師承損其行耳。何則。老人受業師者。為凡心未盡還。俗娶妻。老人以方便力強之復道。返以師禮待老人矣。諸方尊宿未有可其意者。獨大千和尚師事數年。而竟不之嗣。故同參之友皆行師資之禮。而終致于非刑者。此其所以現逆也。昔者石門禪師嘗從雪竇顯公而後出世。却為大覺璉公之嗣。座下有一婆子出眾云。這漢何得辜恩如此。雪竇老人與汝抖搜尿腸日夜談禪。始得今日。何以却拈大覺之香。捋門胸前一砟。於是經三日[病-丙+維]發胸前而死。嗚呼。此亦埀範現逆之類也歟。吾又聞黃蘗巖頭皆云。智與師齊減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受。由是而觀。則老人雖有超師之作。焉忍棄其源流也。其源流一絕。使後世邪慢之輩效學其疣。而佛法不滅則幾希矣。故佛祖不欲斷其血脉。于此特嚴其報應也。居士曰。爾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吾聞。昔者小壽禪師住西湖之寂慶。彼時王公出鎮杭州。一日訪壽直至臥榻而壽不起。座推蒲團於地。公就而坐。極談終日方去。執事者勸曰。王公貴人也。一旦有事則[示*戈]係山門。何得輕忽如此乎。次日王公復至。壽乃聲鍾擊鼓萬指出迎。王公下轎握壽手曰。何不學昨日行徑耶。壽指傍曰。在節度即得。柰左右何。二人相咲而已。于是諸方皆美壽之善通變者也。達老不然。無分賢愚一槩籠絡。觸怒當任。身罹非殃。招之有由。何關師資乎。予曰。不然。乃足下不知老人之順化也。自佛法之流震旦者二千餘年矣。初來之盛。王侯仰重過於至尊。故齊祖之訪道安。臨門不起。趙州之待石勒。床坐而見。南陽忠公。獻宗扶輿而自若。懶贊融師。詔書三讀而不聞。是豈慢於王侯也。莫不皆欲高護法幢垂範末世。使世出世間之有辨矣。故遠大師作尊僧篇六卷。許由之論僧不拜俗。三上其本。並體佛心。影嚮法事。爾來法道下衰。僧多拜俗。乞尾哀憐有損聖賢之體。循情詢俗全無道者之風。故老人深痛時獘。有倣古人。忍使殺身不甘坐視。所以垂此順化之範也。古者齊高祖訪椆公。迎不起座。送不出門。左右勸之。彼國主也。何以怠慢乎。曰。吾聞賓頭盧尊者送王七步。減王之福。天下大荒七年。吾雖不逮聖僧。而形貌似之。不欲減王之福耳。由是而推吾知老人坐待公卿者非慢之也。寔不欲減公卿之福。所以知其為順化也。嗚呼。長者之求子而子為之躃地。不輕之告人而人為之打擲。夜光之投人。非不貴也。而反為之按劍。美玉之献君。非不忠也。而反為之刖足。是知恩反成怨。為善招殃。代皆有之。老人化儀孰與伸焉。惟足下乃史氏也。于世甚為有力。當細思而傳諸未聞。可謂共出一隻手矣。

同类推荐
  • 谏书稀庵笔记

    谏书稀庵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法王经

    佛说法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Voice of the City

    The Voice of the Cit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济颠道济禅师语录

    济颠道济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宿命智陀罗尼经

    佛说宿命智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老公求原谅:三岁宝宝强悍妻

    老公求原谅:三岁宝宝强悍妻

    他残忍嗜血,为了情人而害得她小产,而后逼她离婚,却不料她先行一步到法庭申请离婚,更让他大怒的是,她一转身竟然和另一个男人华丽离开,两年后,她身边的五岁小宝宝惹他眼红,她和另一个男人的缠绵更让他发疯。他发誓要拆散他们,然而另一个男人从容优雅,天使脸孔恶魔笑容,两个男人之间,火药味顿时弥漫开来……谁胜谁负,谁拥美人归,她又是偏向旧爱呢,还是选择新欢..商战情战混乱的战争开始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和儿子说的知心话

    和儿子说的知心话

    青春期复杂多变,每个男孩心中都或多或少地装有秘密,却又无从获取开启秘密之门的钥匙,所以,这个时期的男孩需要一个能与自己说悄悄话的大朋友;而父母面对儿子的变化和疑惑,很想帮助他,有很多话想对儿子说,但有些话却难以启齿。这种状况使得青春期男孩与父母之间迫切需要架起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而《和儿子说的知心话》正是这样一个纽带。
  • 一代皇

    一代皇

    游戏有很多用,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却.....,而他却用游戏成就一代神话
  •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历史知识非常渊博的一位。他曾反复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论语》、《中庸》等历史经典著作及古代诗、词、散文、文学等各个领域。伟大周恩来曾说:“读古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毛泽东的真识卓见与洞察力,毛泽东的多才博识,为同时代的国内外政治家和文学界泰斗所佩服。他对一些古诗书的评价独具慧眼,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美学价值至今影响着广大读者。
  • Meditation for Daily Stress
  • 阿光和阿光们

    阿光和阿光们

    “……始创于一八六五年的百年老字号‘茂芝堂’,秉承‘药为百病之茶,茶为百病之药’(见《本草拾遗》)的古训,以创制‘茂芝堂’甘和茶、午时茶而闻名遐迩。其‘解暑清热,消滞祛湿’等药效,使身处湿热气候的广东人民受益于百年。不断发展创新,‘茂芝堂’业已发展成集药茶、饮用茶的生产、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国有企业……”这里述的,是引一段茶叶包装上的说明文字;却不是为着打什么商业广告,而是想叙说一段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关于我的同辈人的故事。
  • 做一个幸福的全职妈妈:全职妈妈美好生活必读

    做一个幸福的全职妈妈:全职妈妈美好生活必读

    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是一本传递智慧与快乐的心灵读本,也是一本分享灵感和技巧的实用百科。本书融合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育儿问题、创业问题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书中有短小的案例,也有实用的攻略,它有专业提醒,也有温馨贴士,它包含着写给妈妈的话,也蕴藏着妈妈们应该去学习的技能。该书用温暖的语言唤醒了每一个全职妈妈对生活原本保有的热爱,它教会你“爱孩子的妈妈也要学会爱生活”,它也告诉你“爱生活的妈妈才能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孩子”。
  • 跟彼得·林奇学投资

    跟彼得·林奇学投资

    投资大师纽伯格认为,彼得·林奇是当代社会最伟大的投资家之一。彼得·林奇在其数十年的职业股票投资生涯中,特别是他于1977年接管并扩展麦哲伦基金以来,股票生意做得极为出色,不仅使麦哲伦成为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共同基金,其资产由2000万美元增长到140亿美元,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而且使公司的投资配额表上原来仅有的40种股票,增长到1400种。彼得·林奇也因此而收获甚丰,惊人的成就使其蜚声金融界。
  • 佛说略教诫经

    佛说略教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文学批评学

    文学批评学

    文学思潮、文学文体和文学经典三大理论问题,呈现了文学批评学或批评解释学的内在思想结构。通过对“为何批评”和“如何批评”问题的深入追问,通过具体的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范导性实践,通过“如何成为批评家”的诸多奈件的理论确证,本书变得极富思想操作性,并且具有理论解释力。从文学思潮出发,作者探讨了文学思潮与批评思潮的成败得失;从文学文体入手,作者特别强调诗歌、散文和小说批评的独特性,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文学批评的自由思想价值;从文学经典出发,作者建立了开放性的文学经典观,为先锋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双重经典体认进行自由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