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071900000008

第8章 天文岂易述(1)

——汉字与天文

古人云:“天文岂易述,徒知仰北辰。”对天宇气象、日月星辰的种种秘密,古人是怎样去探索和诠释的呢?这些,在汉字中都有体现。

日月争辉——“日”、“月”、“明”字趣释

“日”是最早出现的象形文字之一,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国、古希腊和埃及都出现了篆形文字,表现太阳的象形字都是一个圆圈,圆圈之中有一个点。学者们认为这一点是指太阳的黑子。以下是“日”字的发展演变:

在古文字里,月字也是象形字,是极容易认识的。

(甲骨文)(上篆)为什么要把“月”字写成月缺的形象呢?这是因为,古人在观察中发现,月满的时候少,月缺的时候多;如果把月写成圆月,就容易和“日”字相混,所以便用缺月作为“月”的基本形象。

《易·系辞下》记载:“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这里意思是说天空中日月交相辉映的现象使大地更加明亮。古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这种理解,从“明”字的造字中可见一斑。

后两个“明”字与前两个“明”字结构不同,有人认为这是由“明”讹变而来,其实是古人另造的一个“明”字,“明”字左边的形状是房屋窗户的条形字,意思是:夜间日光照进窗子,使整个房子亮起来。其后在古文中两字并用,简化字则又取用了古文的“明”。简化字为何要取用“明”呢?主要因为“明”表示光明的意思比“朋”更准确、形象,写起来又方便。

也有人对“明”作了不同的解释,他人认为今人正是从“明”字的日月相映中,推知古人通过对天象的观测,已经了解到“月”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只有依靠太阳才发出反射光。由“明”的结构可以了解到古人对天象研究之深。

日出——“旦”字趣释

清代桐城派散文家姚鼐在《登泰山记》中,这样描写日出景象:“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这便是五千多年前古人创造的“旦”字所反映的景象。

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旭日初升、太阳未完全离开地面的样子。篆书中用一条横的标准线表示地平线,以后,在隶书中,这条线依然没有改变。

“旦”的原意为早晨,历来是光明的象征。典籍还有“旦旦”一语,喻天天、明亮,又可表诚恳,最著名者莫过于《诗·卫风·氓》中的“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了。

传统戏剧中扮演女子的各种角色称为“旦”,如花旦、老旦、小旦、色旦、正旦、副旦,诸如此类的“旦”则属借用。

据《尚书大传·虞夏传》记载,舜将帝位禅让给禹时,曾唱过一首《卿云歌》,歌曰:卿云烂兮,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为明明相代,日月光辉长久照耀。《卿云歌》在1921年曾被国民政府指定为正式国歌。据说复旦大学校名中的“复旦”二字也源于《卿云歌》。

仰望星空——“星”字趣释

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屈原问天……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探索宇宙。这个浩瀚的世界是多么神奇,这个神奇的世界充满了未知。从古至今,静谧的夜空下,有多少人抬起头,遥望美丽的星月。“星”字便是古人仰望星空的产物。

《说文解字》云:“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甲骨文的“星”字,像夜空中繁多的星星,即用五个方块来表示星星,“生”代表读音。金文、小篆的“星”字,上面用三个“日”来代表星星,这是因为在上古时以“三为数之众”,“三”表示“多”的意思。此后,随着汉字的不断简化,“星”字逐渐成上“日”下“生”的形状。

科学地讲,星通常是指夜间天空中发光的星斗天体。如“星移斗转”指星斗变换位置,表示季节改变,比喻时间流逝。由于我们用肉眼看,星星在天空中是细小的,所以星字又指细碎如星之物,例如“星火燎原”,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现比喻为开始时弱小的新生事物有伟大的发展前途。由于星星在夜空中很光亮,所以人们还用“星”比喻某一方面新出现的杰出人物,如“影星”、“歌星”等。古代专门以星象来推算吉凶祸福的行业也叫“星”(如医、卜、星、相)。除此之外,“星”的意义还有很多。

草长莺飞二月天——“春”字趣释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读罢清代诗人高鼎这首《村居》,我们不禁感叹:春天,是万物生息繁衍的季节,是美好的季节,是希望的季节。古人在创造“春”字的时候,也紧紧抓住了春天的特点。

在甲骨文中,“春”字的形体是三个“木”、一个“日”、一个“屯”,其中“屯”(zhūn)既代表春字的读音,同时又是草木嫩芽的象形,整个字表达出来的意思是:阳光普照,草木萌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

“春”的本义原为“阳光普照、草木丛生”,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只有在一年之首的春天才能看到,所以后来便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节名,相当于农历的正、二、三月。又表示“生机”和“生意”等义。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季,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冬眠的动物苏醒,许多以卵过冬的动物孵化,候鸟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春季也被称为“万物复苏”的季节。

仪表堂堂的中国人——“夏”字趣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我们中国人古代自称“夏”或“华夏”。我们的民族何以称“夏”呢?这从“夏”字字源可见一斑。

小篆的“夏”字,从页,从臼,从攵。页代表人头,臼代表两手,攵代表两足。整个字形像一个头身手足俱全的人。这个形体比起汉字中其他表现人的各种形态的字来说,所描绘的人“确也仪表堂堂”。因此,先人借用这个美好的字眼作为民族的用字。后来,“夏”字被借用为表示季节的用字。

由于“夏”本指仪表堂堂的人,所以“夏”又引申出“大”的意思。“夏”有“大”的意思,大概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因为战国以后,封建大一统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夏”与“大”的意义便日益相合。其实,在此之前,禹所开创的“夏朝”就已经是大一统王朝的楷模。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据推测,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为夏朝时期,夏朝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

“夏”由“大”又引申出“华彩”之意。《周礼·天宫·染人》中有“秋染夏”之说,唐贾公彦解释说:“夏谓五色,至秋气凉可以染五色也。”《尚书·孔氏传》中有“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之语,孔颖达疏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大抵“华夏”自古以来便是我们汉民族先民的庄严自称,后来更成为整个中华各民族的合称。

关于“夏”字,有这样一个故事:陈嘉庚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华侨领袖,是一位著名的大实业家。他将一生中积累的资财都用在兴办学校的事业上。他不但在国内创办了规模宏大的集美学村和远近闻名的厦门大学,创办和赞助了近百所学校,而且在海外也创办并赞助了许多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陈嘉庚先生在南洋的生意也大受影响,但陈嘉庚先生对厦门大学的援助有增无减。为此,他卖掉了自己心爱的三座大楼。当时人们称赞陈先生是:“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天凉好个秋——“秋”字趣释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秋词》,把秋天的景致、心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人在创造“秋”字的时候,把秋天的特点也表现得细致入微。

“秋”字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写法,第一种写法的“秋”字,像一只蟋蟀的形状,上面是蟋蟀的触角,背上突出的部分是蟋蟀的翅翼。蟋蟀在秋天鸣叫,又叫秋虫,因此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秋”。 第二种写法的“秋”字是在前一“秋”字下加“火”而成,是会意字。秋天,除了秋虫鸣叫这一特征之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禾谷成熟了,而成熟的禾谷似火一般,于是古人就在前一“秋”字的基础上加上“火”构成另一个“秋”。所以有的学者认为“秋”的本义是禾谷成熟了。对此字形,也有的学者认为:古人在庄稼收割后,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一方面作为地肥,另一方面可烧杀害虫,在虫下加火,表示烧杀蝗虫之意。篆书的“秋”字简化为从火从禾,突出了庄稼成熟似火这种典型的景物特征,或者是秋天焚烧禾草之意。

“秋”字从甲骨文到小篆,以至楷书,其构形几经变迁,虽然表义各有侧重,后人解释也各有千秋,但始终围绕着秋天的特征来刻意对秋天进行描绘。

关于“秋”字,有很多词语。例如,“秋波”是指秋天的水波,用来形容美目清如秋水。“秋毫”是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十分微小的事物。成语“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不取民间一点一滴。“落叶知秋”比喻见到一点苗头就能看清事物的发展方向。

秋季草木凋零、秋风萧萧,会让人产生悲凉、伤感的情绪,因此,秋被文人称作悲秋。如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写尽秋天的肃杀、残酷,以此抒发他的悲愁,并用秋景暗喻社会现实。然而,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是金色的季节,所以有人唱出了与悲秋完全不同的感情色彩。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认为秋天的景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时序终了——“冬”字趣释

《山海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神话: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个神兽叫烛龙,他是人脸蛇身的怪物,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它的本领很大,只要它的眼睛一张开,黑暗的长夜就成了白天;它的眼睛一合上,白天就变回黑夜。它吹口气就乌云密布,大雪纷飞,成为冬天;呼口气又马上赤日炎炎,流金铄石,成为夏天。这个神话故事说明,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已经有了对四季的认识。古人是如何表现“冬”字的呢?

甲骨文中没有“冬”字,却有一个与“冬”有关的字,这就是“终”字,“冬”、“终”古相同,在商周甲骨文卜辞里都将“冬”作“终”字用。甲骨文中的“终”字像一挂丝线已经用到了尽头,表示终极、终结之意,会意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之意。此字的产生,说明我国已进入农业社会且已有了蚕桑缫丝业了。

同类推荐
  • 探索宝藏未解之谜

    探索宝藏未解之谜

    人类最大的幸福之一就是对未知的探索,而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完全有赖于这种探索。当科学家去研究一个定理时,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理论对未来会有什么用,就像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所说的,我们能要求一个婴儿做什么呢?但事实证明,每项发现与发明都有它实际的用处。而对于宝藏的追求,实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人们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更是热情无比。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 民俗实用对联(下)

    民俗实用对联(下)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部分。民俗对联则是最具实用性的对联。本书从工商百业中选取名联,又选取一些妙联趣事以飨读者。
  • 论语日记(全2册)

    论语日记(全2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 福宁霞浦

    福宁霞浦

    本书对霞浦风光、风物进行集中展示,对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盘点。今日霞浦,己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良好的生态,使霞浦在海西建设和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据了难得的后发优势和发展空间。霞浦正立足实际,倾力打造“福宁湾经济带增长极”,构建“生态型工贸旅游海湾城市”,美好蓝图正在描绘,经济社会事业建设如火如荼。而文化霞浦的建设,是所有建设中必须和重要的一环。借此编撰《福宁霞浦》一书,旨在对霞浦风光、风物进行集中展示,对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盘点,让霞浦悠久的历史文化重新绽放光彩,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热门推荐
  • 快穿系统:炮灰女配猛崛起

    快穿系统:炮灰女配猛崛起

    清晨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地板上,泛起细细碎碎的光。洁白而又凌乱的大床上,古铜色的身躯和……
  •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Boss老公请指教

    Boss老公请指教

    苦追男神的那四年,让宁柚儿明白,自己原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笨女人。为了证明自己还没蠢到家,她开始在游戏中寻找成就感,收了一大票小徒弟。在游戏里,她跟徒儿们大肆吐槽公司的BOSS霸道腹黑又爱折磨人,殊不知,这位BOSS就在这群徒儿里面……后知后觉的她终于发现蹊跷,想起之前在他面前各种糗事,她恨不得立马辞职!然而,这位BOSS好像并不在意,还开始各种调戏逗弄她!“宁柚儿,过来。”“BOSS有何吩咐!”“叫声老公听听。”他嘴角勾起一丝笑意,看向桌上一封婚礼请柬。“你,你要做什么?”“当然是,宠妻。”某男拽住她的腰,霸道一吻……
  • 凤仙谱

    凤仙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师父一笑醉萌徒

    师父一笑醉萌徒

    浅凝就是一只单纯的无害的,乞丐中的小吃货,喜欢在小窝里吃着自己辛苦得来的美食,吟诗作对。偏偏上苍不要她如愿,一只美人师父从天而降,把她的小窝烧了,竟然还用漂亮的脸拐着自己出了小破庙。是可忍肉不可忍,黑心师父不让她吃肉,那是大大不行滴!
  • 甜宠宝贝妻

    甜宠宝贝妻

    女子一张精致的美人脸上着淡妆,漆黑如玉的双眸闪动着晶亮的光泽,仿如山泉一样纯净。她身材高挑,穿着一纯白色的及膝连身裙,简约的黑色宽腰带,青丝垂落至腰,如墨如缎。苏锦面有难色地看着坐在办公桌后的angel杂志社社长杜唯:“社长,我能不能不去?或者你换一个采访给我。”“你是采访部的编辑,竟然带头挑肥捡瘦?你不去谁去,如果你能给我一个好的人选,我立即换下你,怎样?”杜唯的目光在她纤细的柳……
  • 继女生存法则

    继女生存法则

    她的生母,被父亲赶出家门。她的弟弟,被人视为野种。她是这个家里最尴尬的存在。顶着嫡女的身份,却过着连庶女都不如的日子。这趟穿越,她好像抽到了一支烂签。且看穿越风起云涌的日子。
  • 南唐新梦

    南唐新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昔年南唐后主的遗恨,由今世李从嘉所继承。今世娥皇女英,大小花蕊,尽皆收揽;金戈铁马,千帆竞发,逐鹿中原,江山如画;这个天下是大唐的天下!!!
  •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此情可待成追忆:季羡林的清华缘与北大情

    本书是季羡林先生关于在清华读书和在北大工作的回忆性文章精选集,还包括季老在清华读书期间的《清华园日记》选编和初入北大执教期间的《北大红楼日记》选编。写作….时间跨越七十余年。 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季羡林忆清华”;第二辑:“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选”;第三辑:“季羡林评北大”;第四辑:“季羡林北大红楼日记选”。
  • 末世蝼蚁

    末世蝼蚁

    一场生化危机后,全世界只有三四万人没被感染,他们是比熊猫血型还要稀少的P型血者,但尸变猝起,惊惶失措又让很多幸运儿丢了性命。因此,仅在尸变初期的实际幸存者恐怕还未足此数。可是,侥幸活到今天的还有多少呢?!男主角在求生的过程中追查出了尸变的原因:斑驳血泪铸就的人类历史,早在半个世纪前就为今天的灾难埋下了伏笔。往事已矣,重拾我们曾经丢失的信念才是活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