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77600000048

第48章

放牛品第四十九第四分别诵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放牛儿成就十一法。牛群终不长益。亦复不能将护其牛。云何为十一。于是。放牛人亦不别其色。不解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安隐之处。亦复不知渡牛处所。不知时宜。若[聲-耳+牛]牛时不留遗余尽取[聲-耳+牛]之。是时诸大牛可任用者不随时将护。是谓。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终不能长养其牛。将护其身。

今此众中比丘亦复如是。终不能有所长益。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不别其色。不晓其相。应摩刷而不摩刷。不覆护疮痍。不随时放烟。不知良田茂草处。不知渡处。亦复不知安隐之处。不知时宜。食不知留遗余。诸长老比丘亦不敬待。

云何比丘不知色。于是。比丘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皆悉不知。如是比丘不别其色。

云何比丘不别其相。于是。比丘不知行愚。亦不知行智。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别其相。

云何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便起色想。有诸乱念。又且不守护眼根。以不善摄念。造众殃衅。不守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起诸乱想。亦不守护意根。不改其行。如是比丘应摩刷而不摩刷。

云何比丘不覆护疮。于是。比丘起欲想而不舍离。亦不除去其念。若起嗔想.杀害想。起诸恶不善想。终不舍之。如是比丘不覆护疮。

云何比丘不随时起烟。于是。比丘所讽诵法。不随时向人说。如是比丘不随时放烟。

云何比丘不知良田茂草。于是。比丘不知四意止。如实而不知。如是比丘不知良田茂草处。

云何比丘不知渡处。于是。比丘不别贤圣八品道。如是比丘不知渡处。

云何比丘不知所爱。于是。比丘于十二部。契经.祇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爱。

云何比丘不知时宜。于是。比丘便往轻贱家.博戏家。如是比丘不知时宜。

云何比丘不留遗余。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往而请之。然诸比丘贪著饮食不知止足。如是比丘不留遗余。

云何比丘不敬长老诸高德比丘。于是。比丘不起恭敬之心向诸有德人。如是比丘多有所犯。是谓比丘不敬长老。若有比丘成就十一法。终不能于此法中多所饶益。

若复牧牛人成就十一法者。能拥护其牛。终不失时。有所饶益。云何为十一。于是。牧牛人知其色。别其相。应摩刷而摩刷。覆护疮痍。随时而起烟。知良田茂草处。知渡要处。爱其牛。分别时宜。亦知性行。若[聲-耳+牛]牛时知留遗余。亦复知随时将护可任用者。如是牧牛人将护牛。如是。比丘。若牧牛人成就此十一法。不失时节者。终不可沮坏。

如是。比丘若成就十一法者。于此现法中多所饶益。云何十一法。于是。比丘知色。知相。知摩刷。知覆护疮。知起烟。知良田茂草处。知所爱。知择道行。知渡处。知食止足。知敬奉长老比丘。随时礼拜。

云何比丘而知色。于是。比丘知四大色。亦知四大所造色。是谓比丘知色。

云何比丘知相。于是。比丘知愚相。知智相。如实而知之。如是比丘知相。

云何比丘知摩刷。于是。比丘若欲想起。念知舍离。亦不殷勤。永无欲想。若恚想.害想。及诸恶不善想起。念知舍离。亦不殷勤。永无恚想。如是比丘为知摩刷。

云何比丘知覆护疮。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不染著而净眼根。除去愁忧恶不善法。心不贪乐。于中而护眼根。如是。比丘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识想。亦不染著而净意根。如是比丘知覆护疮。

云何比丘知起烟。于是。比丘所从闻法广与人说。如是比丘为知起烟。

云何比丘知良田茂草处。于是。比丘贤圣八品道如实知之。是谓比丘知良田茂草处。

云何比丘知所爱。于是。比丘若闻如来所说法宝。心便爱乐。如是比丘为知所爱。

云何比丘择道行。于是。比丘于十二部经择而行之。所谓契经.祇夜.授决.偈.因缘.本末.方等.譬喻.生经.说.广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知择道行。

云何比丘知渡处。于是。比丘知四意止。是谓比丘知渡处。

云何比丘知食止足。于是。比丘有信梵志.优婆塞来请者。不贪饮食。能自止足。如是比丘为知止足。

云何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于是。比丘恒以身.口.意善行。向诸长老比丘。如是比丘随时恭奉长老比丘。如是。若成就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牧牛不放逸  其主获其福

六牛六年中  展转六十牛

比丘戒成就  于禅得自在

六根而寂然  六年成六通

如是。比丘。若有人能离此恶法。成后十一法者。于现法中多所饶益。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成就十一法者。必能有所成长。云何为十一。于是。比丘。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诸根寂静。饮食知止足。恒修行共法。亦知其方便。分别其义。不著利养。如是。比丘。若成就此十一法者。堪任长养。所以然者。一切诸行正有十一法。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何以故。正有十一法无有出者。云何为十一。

所谓阿练若。乞食。一处坐。一时食。正中食。不择家食。守三衣。坐树下。露坐闲静之处。著补纳衣。若在冢间。是谓。比丘。有人成就此十一法。便能有所至。我今复重告汝。若有人十一年中学此法。即于现身成阿那含。转身便成阿罗汉。诸比丘。且舍十一年。若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年学此法者。便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且舍十二月。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若阿罗汉。所以然者。十二因缘皆出十一法中。所谓生.老.病.死.愁.忧.苦.恼。

我今教诸比丘。当如迦叶比丘之比。设有人行谦苦之法。此行难及。所以然者。迦叶比丘成就此十一法。当知过去多萨阿竭成等正觉。亦成就此十一苦法。今迦叶比丘。皆愍念一切众生。若供养过去诸声闻。后身方当乃得受报。设供养迦叶者。现身便受其报。设我不成无上等正觉。后当由迦叶成等正觉。由此因缘故。迦叶比丘胜过去诸声闻。其能如迦叶比丘者。此则上行。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与无数众生。前后围绕而为说法。尔时。舍利弗将众多比丘而经行。大目乾连及大迦叶.阿那律.离越.迦旃延.满愿子。优波离.须菩提.罗云.阿难比丘。各各将众多比丘自相娱乐。提婆达兜亦复将众多比丘而自经行。

尔时。世尊见诸神足弟子。各将其众而自经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根情性各各相似。善者与善共并。恶者与恶共并。犹如乳与乳相应。酥与酥相应。粪除屎.溺各自相应。此亦如是。众生根源所行法则各自相应。善者与善相应。恶者与恶相应。汝等颇见舍利弗比丘将诸比丘经行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如此诸人皆智慧之士。

又告比丘。汝等颇见目连比丘将诸比丘经行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比丘皆是神足之士。

又问。汝等见迦叶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十一头陀行法之人也。

又问。汝等见阿那律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天眼第一。

又问。颇见离越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人皆是入定之士。

又问。汝等颇见迦旃延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士皆是分别义理之人。

又问。汝等颇见满愿子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贤士皆是说法之人。

又问。汝等颇见优波离将诸比丘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人皆是持禁律之人。

又问。汝等颇见须菩提比丘不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上人皆是解空第一。

又问。汝等颇见罗云比丘不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贤士皆是戒具足士。

又问。汝等颇见阿难比丘不乎。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见之。

佛告比丘。此诸贤士皆是多闻第一。所受不忘。

又问。汝等颇见提婆达兜比丘将诸人而经行乎。

诸比丘对曰。唯然。见之。

佛告之曰。此诸人为恶之首。无有善本。

尔时。世尊便说斯颂。

莫与恶知识  与愚共从事

当与善知识  智者而交通

若人本无恶  亲近于恶人

后必成恶因  恶名遍天下

尔时。提婆达兜弟子三十余人。闻世尊说此偈已。便舍提婆达兜来至佛所。头面礼足。求改重罪。又白世尊。我等愚惑不识真伪。舍善知识。近恶知识。唯愿世尊当见原恕。后更不犯。

佛告比丘。听汝悔过。改往修来。勿复更犯。尔时。提婆达兜弟子承世尊教诫。在闲静之处。思惟妙义。克己行法。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者。欲修无上梵行。尔时。诸比丘皆得阿罗汉。

比丘当知。众生根源皆自相类。恶者与恶相从。善者与善相从。过去将来众生根源。亦复如是。以类相从。犹如以净与净相应。不净者与不净相应。是故。比丘。当学与净相应。净。去离不净。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拘留沙法行城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象舍利弗还舍法服。习白衣行。尔时。阿难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尔时。象舍利弗凭两女人肩上。阿难遥见已。便怀愁忧不欢之想。象舍利弗见阿难已。极怀惭愧。独处而坐。

尔时。阿难乞食周讫。还出城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阿难白佛言。向入城乞食。渐渐至象舍利弗家。见扶两妇人肩上。当见之时。甚怀愁忧。

世尊告曰。汝见已。为生何意。

阿难白佛言。我念象舍利弗精进多闻。性行柔和。长与诸梵行之人说法无厌足。云何如今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时我见已。甚怀愁忧。然此象舍利弗有大神力。威德无量。自念我昔曾见与释提桓因共论。云何今日习欲为恶。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汝所言。但非阿罗汉。夫阿罗汉者。终不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但今。阿难。勿怀愁悒。象舍利弗却后七日。当来至此间。尽有漏成无漏行。然此象舍利弗。宿行所牵。故致此耳。今行具满。当尽有漏。

尔时。象舍利弗却后七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佛言。唯然。世尊。听在末行。修沙门行。尔时。象舍利弗比丘即得作沙门。寻于坐上得阿罗汉。

尔时。象舍利弗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梵志便生斯念。此诸释种子。无处不有。无处不遍。又遏绝我等所行咒术。吾今当向城中人民说此沙门瑕愆。尔时。此梵志语城中人民曰。汝等诸人颇见象舍利弗乎。昔日自称言是阿罗汉。中还舍法服。习白衣行。与五欲相娱乐。今复更作沙门。家家乞食。佯现贞廉。观诸妇人。兴欲情想。还至园中。思惟女色不去心首。亦如乏驴。不任负驮。寂然卧住。此释种子亦复如是。佯现乞食。观诸女色。思惟挍计。

尔时。象舍利弗闻此梵志有恶声响。便生此念。此人极为愚痴。兴嫉妒心。见他得利养。起悭嫉心。若己得利养。便怀欢喜。至白衣家主行诽谤。吾今当制令不为恶。无令此人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空中。告梵志曰。

无眼无巧便  兴意谤梵行

自造无益事  久受地狱苦

尔时。象舍利弗说此偈已。便自退还。还归所在。

是时。城中人民闻梵志诽谤。又闻象舍利弗说偈。各生斯念。若当如梵志语者。然后现神足难及。又我等见还舍法服。习白衣行。是时。众多人民各各相将至象舍利弗所。头礼足下。在一面坐。尔时。众多人民问象舍利弗曰。颇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象舍利弗报曰。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

是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阿罗汉颇由本缘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以得阿罗汉。终不犯戒。

诸人民复白言。在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戒乎。

象舍利弗报言。有。若住学地之人。由本缘故而犯禁戒。

时。诸人民复言。尊者先以是阿罗汉。复舍法服。习白衣行。于五欲自相娱乐。今复出家学道。本先有神足。今何故乃尔。

尔时。象舍利弗便说此偈。

游于世俗禅  至竟不解脱

不得灭尽迹  复习于五欲

无薪火不燃  无根枝不生

石女无有胎  罗汉不受漏

尔时。诸人民复问象舍利弗曰。尊先非罗汉乎。

象舍利弗报曰。我先非罗汉也。诸居士当知。五通与六通。各各差别。今当说十一通。夫五通仙人欲爱已尽。若生上界。复来堕欲界。六通阿罗汉如来弟子者。得漏尽通。即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时。诸人民复白言。我等观察舍利弗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舍法服。习白衣行。

时。象舍利弗报曰。如是。如汝所言。无有阿罗汉还舍法服。习白衣行者。有十一法阿罗汉所不习者。云何为十一。漏尽阿罗汉终不舍法服。习白衣行。漏尽阿罗汉终不习不净行。漏尽阿罗汉终不杀生。漏尽阿罗汉终不盗。漏尽阿罗汉食终不留遗余。漏尽阿罗汉终不妄语。漏尽阿罗汉终不群类相佐。漏尽阿罗汉终不吐恶言。漏尽阿罗汉终不有狐疑。漏尽阿罗汉终不恐惧。漏尽阿罗汉终不受余师。又不更受胞胎。是谓。诸贤士。漏尽阿罗汉终不处十一之地。

尔时。诸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我等闻尊者所说。观外道异学。如观空瓶而无所有。今察内法如似蜜瓶。靡不甘美。今如来正法亦复如是。今彼梵志受罪无量。

尔时。象舍利弗飞在虚空。结加趺坐。便说此偈。

不解彼此要  习于外道术

彼此而斗乱  智者所不行

尔时。拘留沙人民白象舍利弗言。所说过多。实为难及。犹盲者得眼。耳聋者得听。今尊者所说亦复如是。无数方便而说法教。我等今日自归如来法及比丘僧。唯愿尊者听为优婆塞。尽形寿不复杀生。

尔时。象舍利弗与诸人民说微妙之法。令发欢喜之心。各从坐起。礼足而去。

尔时。尊者阿难闻梵志谤象舍利弗。然无所至。尚不能熟视象舍利弗。况与共论。即往世尊所。以此因缘。具白如来。尔时。世尊告阿难曰。夫论平等阿罗汉。当说象舍利弗是也。所以然者。今象舍利弗已成阿罗汉。昔所传罗汉名者今日已获。世俗五通非真实行。后必还失。六通者是真实行。所以然者。此象舍利弗先有五通。今获六通。汝亦当学及象舍利弗。此是其义。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当说因缘之法。善思念之。修习其行。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因缘之法。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忧.悲.苦.恼.不可称计。如是成此五阴之身。

彼云何名为无明。所谓不知苦。不知习。不知尽。不知道。此名为无明。

彼云何名为行。所谓行者有三种。云何为三。所谓身行.口行.意行。是谓为行。

彼云何名为识。所谓六识身是也。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识。是谓为识。

云何名为名。所谓名者。痛.想.念.更乐.思惟。是为名。

彼云何为色。所谓四大身及四大身所造色。是谓名为色。色异.名异.故曰名色。

彼云何六入。内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入。是谓六入。

彼云何名为更乐。所谓六更乐身。云何为六。所谓眼.耳.鼻.舌.身.意更乐。是谓名为更乐。

彼云何为痛。所谓三痛。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是谓名为痛。

彼云何名为爱。所谓三爱身是也。欲爱.有爱.无有爱。云何为受。所谓四受是。云何为四。所谓欲受.见受.戒受.我受。是谓四受。

彼云何为有。所谓三有。云何为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名为有。

彼云何为生。所谓生者。等具出家。受诸有。得五阴。受诸入。是谓为生。

彼云何为老。所谓彼彼众生。于此身分。齿落发白。气力劣竭。诸根纯熟。寿命日衰。无复本识。是谓为老。

云何为死。所谓彼彼众生。展转受形。身体无熅。无常变易。五亲分张。舍五阴身。命根断坏。是谓为死。比丘当知。故名为老.病.死。此名为因缘之法。广分别其义。诸佛如来所应施行起大慈哀。吾今已办。当念在树下露坐。若在冢间。当念坐禅。勿怀恐难。今不精勤。后悔无益。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如来与诸比丘说甚深缘本。然我观察无甚深之义。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勿兴此意。所以然者。十二因缘者极为甚深。非是常人所能明晓。我昔未觉此因缘法时。流浪生死。无有出期。又复。阿难。不但今日汝言因缘不甚深。昔日已来言不甚深也。所以然者。乃昔过去世时。有须焰阿须伦王窃生此念。欲捉日月。出大海水。化身极大。海水齐腰。

尔时。彼阿须伦王有儿名拘那罗。自白其父。我今欲于海水沐浴。须焰阿须伦报曰。莫乐海水中浴。所以然者。海水极深且广。终不堪任海水中浴。时。拘那罗白言。我今观水齐大王腰。何以故复言甚深。是时。阿须伦王即取儿著大海水中。尔时。阿须伦儿足不至水底。极怀恐怖。尔时。须焰告其子曰。我先敕汝。海水甚深。汝言无苦。唯我能在大海水洗浴。非汝所能欲洗。

尔时须焰阿须伦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须焰者即我身是也。尔时阿须伦儿。即汝身是也。尔时海水甚深。汝言无苦。今复言十二因缘甚深之法。汝复言无是甚深。其有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我初成佛道。思惟十二因缘。降伏魔官属。以除无明而得慧明。诸闇永除。无尘垢。又我。阿难。三转十二说此缘本时。即成觉道。以此方便。知十二缘法极为甚深。非常人所能宣畅。如是。阿难。当念甚深。奉持此十二因缘之法。当念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罗阅城中有梵志。名曰施罗。备知诸术。外道异学经籍所记。天文.地理靡不贯练。又复教授五百梵志童子。又彼城中有异学之士。名曰翅宁。多有所知。为频毗娑罗王所见爱敬。随时供养给与梵志所须之施。

尔时。如来名称远布。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度人无量。出现世间。是时。翅宁梵志兴此念。如来名号甚为难闻。今我欲往问讯。亲近礼敬。是时。翅宁梵志便往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沙门瞿昙。为姓何等。

佛告梵志。吾姓刹利。

梵志问曰。诸婆罗门各有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今。沙门瞿昙。欲何等论说。

佛告之曰。梵志当知。其有婚姻嫁娶。便当求豪贵之姓。然我正法之中。无有高下.是非之名姓也。

梵志复白言。云何。瞿昙。生处清净。然后法得清净。

佛告梵志。汝用法清净。生处清净为乎。

梵志又曰。诸婆罗门各兴此论。吾姓最豪。无有出者。或言。姓白。或言。姓黑。婆罗门自称言。梵天所生。

佛告梵志。若当刹利女适婆罗门家。设生男儿者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当言婆罗门种。所以然者。由父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若复婆罗门女出适刹利家。生男儿者彼当从何姓。

梵志报曰。彼人当是刹利种。所以然者。由父遗形故。得有此儿。

佛告梵志。熟自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与后皆不相应。云何。梵志。设驴从马后生驹者。当言是马。为是驴也。

梵志报曰。如此之类当言驴马。所以然者。由驴遗形故。得此驹也。

佛告梵志。汝熟思惟。然后报吾。汝今所说前后不相应。汝前所说刹利女出适婆罗门家。若生儿者。便言婆罗门种。今驴逐马生驹者。便言驴马。将不违前语乎。设复。梵志。若马逐驴生驹者。名之云何。

梵志报曰。当名为马驴。

佛告之曰。云何。梵志。马驴.驴马岂复有异乎。若复有人言宝一斛。复有人言一斛宝。此二义岂有异乎。

梵志报曰。此是一义。所以然者。宝一.一宝此义不异也。

佛告梵志。云何马驴.驴马此非一义乎。

梵志报言。今。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吾姓最豪。无有出者。

佛告梵志。汝先称誉其母。后复叹说其父。若复父亦是婆罗门种。母亦是婆罗门种。后生二儿。彼时其中一儿。多诸技术。无事不览。第二子者了无所知。是时。父母为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有智者。为当敬待无所知者。

梵志报曰。其父母应当敬待高德聪明者。不应敬待无有智者。所以然者。今此一子无事不了。无事不闲。正应敬待此子。不应敬待无智之子。

佛告梵志。若彼二子。一聪明者。便复兴意作杀.盗.淫泆十恶之法。彼一子不聪明者。守护身.口.意行。十善之法一无所犯。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彼父母应当敬待行十善之子。彼行不善之人复敬待为。

佛告梵志。汝先叹其多闻。后叹其戒。云何。梵志。若复有二子。一子父专正。母不专正。一子父不专正。母专正。彼子若母正.父不正者。无事不闲。博知经术。第二子父正.母不正者。既不博学。但持十善。然其父母应敬待何者。为当敬待母净父不净者。为当敬待父净母不净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待母净之子。所以然者。由知经书。博诸伎术故。所谓第二子父净母不净。虽复持戒而无智慧。竟何所至。有闻则有戒。

佛告梵志。汝前叹说父净。不叹说母净。今复叹说母净。不叹说父净。先叹闻德。后叹禁戒。复叹说戒。后方说闻。云何。梵志。若彼二梵志子。其中一子多闻博学。兼持十善。其第二子既有智慧。兼行十恶。彼父母应当敬待何者。

梵志报曰。应当敬父净.母不净之子。所以然者。由其博览诸经。晓诸技术。由父净生得此子。兼行十善。无所触犯。一切具足诸德本故。

佛告之曰。汝本说其姓。后说其闻。不说其姓。后复说戒。不说闻。后复说其闻。不说其戒。汝今叹说父母闻.戒。岂不违前言乎。

梵志白佛言。沙门瞿昙虽有斯言。然婆罗门自称言。我姓最豪贵。无有出者。

世尊告曰。诸有嫁娶之处则论姓。然我法中无有此义。汝颇闻边国远邦及余边地人乎。

梵志报曰。唯然。闻之。有此诸人。

世尊告曰。彼土人民有二种之姓。云何为二。一者人。二者奴。此二姓亦复不定。

又问。云何不定。

世尊告曰。或作人。后作奴。或作奴。后作人。然众生之类。尽同一类而无若干。若复。梵志。天地败毁。世间皆空。是时。山河石壁草木之徒。皆悉烧尽。人亦命终。若天地还欲成时。未有日月年岁之限。尔时。光音天来至此间。是时。光音天福德稍尽。无复精光。展转相视。兴起欲想。欲意偏多者便成女人。欲意少者成男子。展转交接。便成胞胎。由此因缘。故最初有人。转生四姓。流布天下。当以此方便。知人民尽出于刹利种。

尔时。梵志白世尊言。止。瞿昙。如偻者得申。盲者得眼目。冥者得见明。沙门瞿昙亦复如是。无数方便与我说法。我今自归沙门瞿昙。唯愿与我说法。听为优婆塞。

尔时。梵志复白世尊。唯愿如来当受我请。将诸比丘众当至我家。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是时。梵志见佛默然受请。即从坐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还至家中。办具饮食。敷诸坐具。香汁洒地。普自吐言。如来当于此坐。

尔时。施罗梵志将五百弟子。至翅宁梵志家。遥见彼家敷好坐具。见已。问翅宁梵志。汝今欲与男女嫁娶。为欲请摩竭国频毗娑罗王乎。

翅宁梵志报曰。我亦不请频毗娑罗王。亦无嫁娶之事。我今欲施设大福业。

施罗梵志问曰。愿闻其意。欲施何福业。

尔时。梵志偏露右肩。长跪叉手。白世尊自陈姓名施罗。当知有释种子出家学道。成无上至真.等正觉。我今请佛及比丘僧。是故办具种种坐具耳。

是时。施罗梵志语翅宁梵志。汝今言佛乎。

报曰。吾今言佛。

又问。甚奇。甚特。今乃闻佛音响。如来竟为所在。吾欲见之。

翅宁报曰。今在罗阅城外竹园中住。将五百弟子自相娱乐。欲往见者。宜知是时。

此梵志即将五百弟子。往至佛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尔时。施罗梵志便生此念。沙门瞿昙为端正。身作黄金色。我等经籍亦有斯言。如来出世之时。实不可遇。犹如优昙钵花时时乃现。若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当趣二处。若在家者当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若出家学道者。必成无上道。为三界世祐。我今欲观佛三十二相。尔时。梵志唯见三十相。而不睹二相。起狐疑犹豫。不见广长舌.阴马藏。

尔时。施罗梵志即以偈问曰。

吾闻三十二  大人之相好

今不见二相  竟为在何所

贞洁阴马藏  其相甚难喻

颇有广长舌  舐耳覆面不

愿出广长舌  使我无狐疑

又使我见之  永无疑结网

同类推荐
  • 正学隅见述

    正学隅见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庄子内篇注

    庄子内篇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偶留羊振文先辈及一

    偶留羊振文先辈及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云海仙踪

    云海仙踪

    南宋初年,天下动荡,道佛争锋,魔门逞凶。杭州药商之子许仙身不由己卷入江湖,被迫开始一场瑰奇多姿的仙魔之旅。血海深仇,情怨纠葛,他命中注定要以一己之力与世界为敌??新古典主义神侠小说,树下野狐版《白蛇传》,带你进入大宋朝瑰丽雄奇的仙魔世界。**************************************************神门一群:275990650。VIP群:156916985。以单月超百万人气问鼎12月人气榜第一,夺下12月新书月票榜第一、月票总榜第二,评论区动辄被飘红血洗……亲爱的兄弟姐妹,感谢你们带来的壮丽而难忘的2013年最后一个月,痛快!爱你们,2014年快乐!
  • 施伟小说专辑

    施伟小说专辑

    “当时——五百年前都是野兽吃人,我误认为野兽是整个地球的主宰呢,呵呵,我搞错了!后来才知晓人类才是地球的主宰,近一百年来野兽不是被消灭了,就是被捉进动物园关在笼子里供人观赏。”“那么,你朋友是不是钻到人的肚子里去了?”“很难说……”虫子懊恼地说,“可是,你们地球人很可怕,连大型猛兽都被消灭了,我可不敢……”“哈哈,你说你不敢钻到人的身子里?”“是的,后来我发现牛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为人类贡献最大的动物,我就钻进它的肚子。没想到,你们还是把它杀了吃肉,当它不能再替你们干活的时候。”张士藩想起捡到虫子的那天,村里一头老牛被杀了家里还分到肉呢,他不好意思了,眼睛都不敢再看虫子。
  • 杀戮帝主

    杀戮帝主

    脚下伏尸百万血流成河,都想杀我,我永恒不朽!
  • 无故不离身

    无故不离身

    我是洛凡,他们都说我有取悦女人的本事,在还没报出自己的名字之前,我的脸也许已经作为一张名片交了出去。有人觉得拥有这样一张面庞到哪儿都应该很容易,其实并不是。我到哪都受人指指点点,由于过于在意,我从未在自己内心中形成所谓的理想。直到我休学的那一年……
  • 婉儿的那些年

    婉儿的那些年

    职场初级人士,情感受挫,职场遇阻。反者道之动。看小主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 准妈妈生活指南

    准妈妈生活指南

    本书专门指导既将成为妈妈的新婚女性如何生活,如何孕育出最好的胎儿,以及对孩子出生后的培育,包括准备怀孕、怀孕前期、怀孕中期、怀孕后期、分娩期、宝宝半岁期、宝宝1岁期、宝宝2岁期、宝宝3岁期、宝宝学龄前期等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乎贯穿了准妈妈怀孕、分娩、育儿的整个过程,非常实用与具体。相信本书是指导准妈生活和育儿的好保姆。
  • 孽情:情是何物

    孽情:情是何物

    她,被骗嫁入豪门,只因仇人痛恨她死去的母亲,想要变着方儿折磨她;她,为了拆散分开多年、陷入不伦恋的双胞胎弟妹,却被误解,最终与他们反目;她,生孩子后惨被整容遗弃,却被夫家宣布死亡,办了隆重的葬礼;失去身份,她再入夫家,甘心为保姆,只为能守在儿子身边;丈夫终于玩火自焚,死于非命;婆婆继而发疯。夫家衰落,公公苦苦支撑,因为被整容,她和母亲的容貌一模一样,一直钟情于自己母亲的公公将她当作母亲。母爱和善心两难抉择,如何面对儿子,如何面对公公,她左右为难。一切烟消云散,弟妹相认,一家团聚,她带着儿子坚强地活着。
  • 魏晋风流十讲

    魏晋风流十讲

    本书以十讲之篇章,通过上百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对《世说新语》这部奇书所再现的魏晋时期的奇风异俗、奇人异事,进行了生动的现代解读,视角新颖,见解独到。一卷在手,王谢旧事,尽收眼底;古风今韵,如月入怀。
  • 孩子一定要掌握的99个学习秘诀

    孩子一定要掌握的99个学习秘诀

    最通俗易懂的语句、最具代表性的趣味故事和案例、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本书是一部实用性极强的快乐学习方法宝典。培养学习兴趣、打造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创造学习环境,让不爱学习的孩子崇尚知识,让烦恼的家长不再忧郁。
  •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7卷)

    中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第7卷)

    主要内容包括:伊人寂寞、生死回眸、晚点、光头、继父、知音、嵌入灵魂深处的弹头、返祖、点燃一个冬天、天才、刺客、陌生的康乃馨、归途、投诉母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