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4500000009

第9章

这一讲主要讨论《三字经》的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以及读书求学应该遵守的次第。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与下面第五部分的中国通史纲要一起构成《三字经》全篇的中心。

教育要教些什么?初学者应该选择哪些典籍作为必读的东西?古代的文化典籍汗牛充栋,仅以乾隆时代纪晓岚领衔编纂的《四库全书》,就汇集了从上古到清代前期几乎所有的重要典籍,历时二十年,共收书3461种,79000多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总字数约有七亿汉字。人一生什么事不做也读不完。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难怪庄子慨叹:“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而知识的追求是无穷的,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少走弯路,一下就摸到中国文化的核心呢?《三字经》早就为我们铺平了道路,这就是我在这里要与大家一起讨论的内容。

下面看原文: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训蒙是对小孩子的开蒙教育,必须要讲究、一定要重视,应该用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来给小孩子开蒙。底子打不好、基本功不扎实,今后的造诣就会受限制。但是怎样讲究?讲究什么?这就需要为师者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进度等诸多方面下一番功夫了。

千人千面,世间没有同样的两个人,这就是俗话说的“龙生九子,九子不一”。每个孩子都有个人的特点,从性格、能力、接受程度诸多方面都有不同,所以要因材施教,注意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区别和讲究。

现代教育走上了教育产业化的道路,搞工业化生产线那一套。看看今天的“教育产品”就一目了然了,小学生从服装、课本、作业到考试,一切都是统一的,将来小孩子毕业了,就是“罐头产品”、就是“可口可乐”,从包装到内容全都一样,一点特点也没有。所以用工业化方式进行教育是否可取,要仔细斟酌,否则生产出来的学生连“标签”都一样,都是教育产业的成品。有特点的独立性的人没有了,创造性的人才当然也就没有了。

在传统教育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各异的教学方式,私塾学堂里面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使用的教材都不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孔子讲授“仁”,一个学生一种方法,内容都不一样,所以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66次之多。一个仁字果真有如此多的岐义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每个学生天性、秉赋的特点帮助他理解“仁”字的含义,否则他听不懂。对孝字的解释也是如此,《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问孝,孔子的回答每个人都不同,例如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给父母脸色看,是子女经常干的事,如果能够做到不给父母吊脸色,就是孝。“色难”有两重意思,一是脸色难看,二是不使脸色很难。这是针对子夏说的,可能子夏经常犯“色难”的毛病。其他学生,不“色难”,孔子就要换个说法了。因此,人文学科的许多东西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佛家常说“法无定法”,要因人设教,这是在教学方式上的讲究。

在教学内容上的讲究,就是“详训诂,明句读”。训诂与句读是读古书的基本功,训者解也,诂者古也,所谓训诂就是用通行的白话解释古文的词义和字义,后世发展成一门专科学问,叫训诂学。中国的文化典籍经过“焚书”的浩劫和秦末的战乱,至两汉时已经是残破不全了,特别是“五经”,后人已经很难读懂了。于是汉儒们才出来训诂,对五经进行注释和考据,通经的人称为“五经博士”,所以训诂学起源于汉朝,被称为汉学。现代西方国家将中国文化统称为“汉学”是不确切的。

清代是训诂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分出训诂学、章句学、考据学、注释学等专门学科,后世统归为语言学。今天高等学府里面开设的文献管理、档案管理、图书馆学等专业都开设此类课程。但是研究归研究,到底有多大的实用际价值则是另外一回事。有人就为一个字、一句话考据一辈子,可以写上百万字的文章,甚至拿个博士学位。

句读相当于现代的标点符号,古文都是一文到底,不用标点符号,注意不是没有,而是不用,没有和不用是两回事。为什么不用?因为文章一经圈点,文气就断了,正如人的三焦之气本是畅通的,如被截断气机就滞塞不通一样。文章是有生命的,有眼有气,文气一断文意就僵了,文章就死了。一部《论语》一辈子都读不厌,每年读有每年的理解,每次读有每次的体会,句读一变,整个文意就大变,真是奇妙得很,所以不能断死。宋儒将《论语》活生生的二十篇文章断死,变成现在的253条僵化的语录,除了断章取义方便以外,孔子的思想被严重扭曲。因此对古文训诂可以,不能翻成白话文;明句读可以,不能做句读。

但是对初学者,一定要将文义、字义讲明白,将文章的初始句断讲解清楚,以便帮助初学者理解。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句号)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做“读”,用点(逗号)来标记。古人常有“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句读点错了,常常会闹笑话、出歧义。例如当年批孔运动中,常用《论语》里面“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话来说事,说孔子为专制帝王帮忙,推行愚民政策。还将老子拉过来陪绑,因为《老子》中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知,强其骨”的话。老子与孔子说的是不是同一个话题暂且不论,即便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原话也没有任何“愚民”的迹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是他把教育从贵族的殿堂推向民间,才有后世的社会教育,这是孔子的伟大贡献。孔子是有教无类,要将所有人都教明白,如果要“愚民”,他又教导谁去呢?这从道理上就讲不通。

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解呢?断句断错了。孔子的意思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懂道理,就随他们去,为政者不要没事找事;老百姓不懂道理,就要教育他们,这是为政者的责任。同理,孩子听话,父母就不要这也不是那也不对的挑剔;孩子不听话,父母就要好好地对他进行教育。断句断错了,就变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是孔子说错了吗?不是!是你自己断错句了。

至于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知,强其骨”一句,心本是人的意念活动,减少意念活动,你的丹田之气就能充足;知是人的欲望,减损你的欲望,你的身体就能强壮起来。老子说的是养生之道,跟愚民政策,风马牛不相及。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才能奠定扎实的基础。按中国的古礼,也就是周公之礼,小孩子六岁就读小学,先从生活规范开始学起。八岁开始学字,也就是学六书;十八岁束发,行冠礼以后入大学。因此《大戴礼记·保傅篇》中说:“古者八岁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小艺;“诗书易,礼春秋”六经,是大艺。传统教育中的小学阶段,是先学习做人以及如何生活,然后再传授知识,学习六艺;最后才是六经的大学之道,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走的路线。

生活规范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子游在《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不要小看这六个字,它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是中国文化教育一贯的传统。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活教育,大多是与职业、赚钱相结合的技能培训,与传统的生活教育是两回事。小孩子娇生惯养的多,特别是富家子弟,家里都有佣人,他们自己哪里会洒扫庭除。现代人不会扫地、抹桌子的多得很,扫把乱挥搞得尘土飞扬,一块脏布越擦越脏。连最基本的洒扫庭除都不会,今后他们如何面对生活呢?

应对之事就更成问题了。常有这样的孩子,你问他:贵姓?他就回答:我贵姓某。府上哪里?他会说:我府上某地。应对的礼仪根本不懂。至于进退就更难了,一件东西该不该拿、一件事情该不该做,这些都是大学问,小的时候就要开始教。如见到长辈如何问候、到亲友家拜访,该站还是该坐,站在哪里、坐在哪里等都要教育。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小孩子见到长辈一声不吭,到客人家里拉抽屉、开柜子,没有一点规矩,可见我们的小学教育大有问题。

传统的小学要教授文字,除了上面提到的训诂、句读以外,还要学习汉字的结构和起源,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学。在形声义三方面,给小孩子打好文字基础。这方面的教材,周朝用《史籀篇》,秦汉用《仓颉篇》,以后出来《急就章》,六朝以后用周兴嗣的《千字文》。

此外,小学阶段还要接受“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六艺教育,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礼是生活规范,乐是艺术,射是射箭,相当于今天的健身,御是驾车,相当于今天的军训;书是文字和书法,数是数学,相当于今天的自然科学。可见,传统小学教育的内容绝对不比今天少,可能还更全面。可惜,古六艺的传统教育今天已经没有了,在日本还有点依稀仿佛的影子,日本人将其转变为“八道”,即茶道、艺道、花道、书道、剑道、棋道、柔道和空手道,作为八个文化传统保留下来了。

小学期间,行有余力的可以读“四书”,但是老师一般不开讲。什么时候开讲呢?要根据学生的程度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是要到大学阶段,老师才详细讲解四书中的道理。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著作,本来《大学》与《中庸》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将之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经朱熹注解的四书,代替了五经的地位,在元明清三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是士子学人的必读之书,对中国近古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熹,字元晦,号紫阳,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婺源,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十九岁中进士,曾做过五任地方官,但时间都很短。他主要从事于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曾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建立武夷精舍、沧州精舍等,广收弟子门徒,传播理学。朱熹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品有《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资治通鉴纲目》、《诗集传》、《楚辞集注》等。

概括地说,四书中的《中庸》谈理,相当于认识论;《大学》谈法,相当于方法论;《论语》《孟子》是事例,由孔子、孟子两位名角,一个演仁,一个演义,生动地表演给我们看。但是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上,是孔子传曾子,曾子著《大学》;曾子传子思,子思著《中庸》,代表了原始儒学的三代人。许多人以为《大学》《中庸》就是孔子的思想,其实不对。《大学》与《中庸》是曾子与子思的学术论文,他们继承了孔子的学术思想,不能代表孔子的思想。而《中庸》与《大学》的学术观点又有不同,这是要注意的。

至于孟子晚了孔子165年,只是子思的门人,因为孟子的年龄小于子思近100年。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思想的根基。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儒家思想,而要了解儒家思想,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思想,了解孔子思想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论语》。《论语》是孔老夫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其中既有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问答,十分难能可贵。

古代相传的《论语》有三种,即鲁国流传的《鲁论》二十篇、齐国流传的《齐论》二十二篇,以及孝景帝年间,鲁恭王坏孔子故宅墙壁,得到的《古文论语》。但《古论》和《齐论》到了汉魏之间,都已逐渐散失,现在传诵的《论语》只有《鲁论》二十篇了。

《论语》的编纂者,历代学者均认为是孔子的弟子和门人,例如,班固认为,“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郑玄则认为是“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当代学者则认为《论语》非成于一人一时,而是孔子的弟子、门人们根据自己所记,不断补充、辑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才纂集成书的。最后的定稿者应是曾参的学生,时间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的战国初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战国与秦汉的大动乱之后,变得支离破碎,亟须重新整理。于是汉儒们便极力注重考据、训诂、疏释等工作,这种汉儒学者特有的风格就是著名的汉学。唐代儒者的学风,大体还是因袭汉学,对于章句、训诂、名物等类,更加详证,但对儒学的义理并无特别的创见。宋代以后,有理学家的五大儒者兴起,自谓直承孔孟以后的心传,大讲心性微妙的义理,这就是宋儒的理学。与汉儒们只讲训诂、疏释的学问,又别有一番面目。直到明代的儒者,仍然守此藩篱而不变。明亡以后,儒家学者如顾亭林等,对于“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的理学,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坐致亡国的原因,于是提倡回过头来做学问,恢复老路线。但求平实治学而不重玄谈,仍然注重考据和训诂的学问,这就是清儒的朴学。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青梅竹马陌路相拥

    青梅竹马陌路相拥

    我一直一直喜欢你,你占据了我整个世界→苏子悠我喜欢你全世界都知道,只有你不知道→顾辞安你是我黑暗中的那道光→冉浩坤时光荏苒,我们依然在一起,真好→颜笑汐愿你被时光温柔对待→尧舜熙我的承诺,铭记于心→安城西小丫头,我可以照顾你一辈子吗→林江词你不知道你早已住在了我的心里→顾晓言
  • 御天武帝

    御天武帝

    大道无形,大道无情。少年楚岩,怀一颗赤子之心,为心中所梦不惜踏破山河,破灭三千世界,终成一代御天武帝。
  • 楚宫惊变

    楚宫惊变

    公元前262年的一个燠夏,碧云低卷,火轮高吐,八百里秦川热浪灼人。一位相貌清癯的青年驾着双马轺车,奔驰在潼关通往函谷关的驿道上。他就是在秦都咸阳充当人质的楚太子熊完,因父王病重,由同来咸阳的楚太傅黄歇设计,趁秦楚缔结和约之际,假扮楚使者朱英的车夫,逃离秦国。金银打点,轺车轻易出了关口,向东疾驰。因过关心急又紧张,加之天气闷热,假扮车夫的太子熊完脸色苍白,额头汗珠直滚。朱英忙说:“太子,快下来,让微臣驾车吧!”话音刚落,身体孱弱的熊完一头栽落马下,晕了过去。朱英吓得魂不附体,飞身跃下车,抱起熊完急唤:“太子!太子!您快醒醒,快醒醒!”
  • 法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法律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随着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法律这个非常严肃的词语渐渐被所有人所重视。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我们应该运用法律来保障我们合法权益不受到伤害。如果不了解法律,在我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全然不知,在遇到有争议的事情中不知所措,那我们真是有点悲哀。法制社会是运用法律来调整整个社会的发展,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了法律,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挺起腰板,因为法律会为我们主持公道。
  • 凤夺天下,美男靠边站

    凤夺天下,美男靠边站

    一朝穿越,生逢乱世,男尊女卑,三妻四妾!她学医术,学武功,斗后宫,蓄势力,闯江湖,进朝堂,除异己,治瘟疫,得民心,登王位,灭敌国,平天下,谁敢说她卑?神马美男,都靠边站!别往我凤床上爬!【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失落的黎明

    失落的黎明

    2049年,中国建国100周年盛典,中国总理到机场迎接前来参加庆典的美国总统,结果在机场发生了炸弹爆炸的恐怖袭击事件。不久,南太平洋的蝴蝶岛在光天化日之下上演了离奇一幕。世界即将发生剧变,人类面临未知的未来。这是新时代的黎明,还是黑暗的前奏?中国国安部训练出来的秘密行动人员与国防部秘密训练出的突击队员携手合作,向世界头号恐怖组织发起了反击……他选择了责任与忠诚,却辜负了爱情……而他选择了忠诚与责任,却对不起兄弟……
  • 我就是个保镖

    我就是个保镖

    一个几乎无敌的小子回归世俗,谨遵着师傅的教导“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要想不挨刀,就得有人罩”的宗旨,欢天喜地的下山了……“嗯,去哪呢?嘿嘿……”
  •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

    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泱泱中华,在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历朝历代,能人辈出。但应证了三国演义中一句话:“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本书为您讲述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
  • 领导即兴口才技巧

    领导即兴口才技巧

    本书共分为上篇基础理论与实战技巧、中篇应用篇、下篇案例欣赏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领导即席讲话概述、领导即席讲话语言分析、领导即席讲话的修炼等。
  • 快穿之每次都是我躺枪

    快穿之每次都是我躺枪

    钱浅有份好工作,在世界管理局做龙套。没想到这样一份简单的工作居然会出各种各样的状况。那个男主,请你死开好吗?我是个认真的龙套君。(真的是1V1,女主糊涂咱不能跟着糊涂。)存稿丰富可放心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