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1500000015

第15章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申明“良知”之所由启,在一“格”字。格者,格去非心也,《孟子》曰:“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见《孟子·离娄上》)“物”者,有形象之物也;离种种象,而非心自格,不仅单指物欲而言,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见《论语·颜渊》)意义略同。盖道心微,而人心危,人心即是住于四相、六识之心,因有以求有者也;道心乃心之本体,虚灵不昧,即色即空者也。人因情识而生妄心,因妄心而生贪求,于是身外之物,反成心内之梗。不知色身之为赘瘤,而日谋所以营养之道,后天食色气质之性,遂夺先天元神之位,而为身心之主。不惟良知沉没,不可复得,即无形中之知觉,动时亦带识根,转眼即流于知识境界。此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修身之道,必先于此着力,仍须渐以习之,格去知识,而恢复其本来自动之知觉。由此知觉,积为良知,为可必致之事,故曰“致知在格物”也。观此“在”字,下得极重,当然为学者必经之阶级;而“格物”二字,其义颇广,即探索阴阳之理,造化之原。举凡宇宙万物,何以有生?何以有死?各就其自然之性而格之,知万物生化之理,各具一格,而无出于自然之格者,则明德之义,大明于天下矣。古者以道为统,尧舜心传,即是统系,本公之天下者也。故曰“欲明明德于天下”,必自格物,以还致其良知始也。良知返还,乃有一旦贯通之望,而放之六合,退藏无形,参天地而育万物者,亦惟与“明德”同体之良知莫属也。

下节“物格而后知致”,反覆明上节之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即大人之学也。必此学已成,而后可以为政,古来道统之重,于兹可见。至谓“本乱末治”者,即言学者须从根本下手,无论末流或千或万,而其本总归为一,明“明德”之用,则知万物皆出于此,以约要博,治天下自如指掌。若舍本逐末,终日纷纷于有形之物,徒启识神之扰扰,不惟无益,而又害之也。“厚”、“薄”从“格物”而言,对物欲厚,则元神薄而无矣;薄即淡也,“游心于淡”即此意,能将浓厚之物欲,由薄而淡而去尽,则格物之工夫到矣。“日日新,又日新”,即“日新其德”之意。人生久用识神,去识神而用元神,可谓去旧换新。《易》曰“革故鼎新”(见《易·杂卦》),即去旧而辟新鼎、安炉立鼎之意,鼎即元神也。唯去物欲,一诚不已,方能成鼎,而元神复来。“日”者,一层新一层之意。“克明峻德”,峻者,严也,高也,尊严而高深,与道家之说“至大至深”,“深渺而不可测”之意相同,亦曰“至大至刚”,所以曰“峻”也。“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格物到极处,方生良知,知到已致之时,方来元神。又动极生静,静极生动,惟极处方能生造化,如太极之动静循环也。人生顺逆,皆不离太极;修道盖欲逆修,以返于太极也。仁、敬、孝、慈、信为五行,即人性,以配五行,则仁为木,敬为火,孝为金,慈为水,信为土。学道者须“损之又损”,先损后有益,所以云“如切如磋”,因识神须格之去之,损之又损也。识神去则元神来,先损后有益,又须“如琢如磨”,如雕玉成器,渐雕渐磨以成之。“恂”、“威仪”,表见于外者也,学道之君子,须外修威仪,而内存戒慎。“谦谦君子”,战兢自守,到此方为“盛德至善”,百姓向之,而“不能忘”矣。“盛德”即“明德”,明、盛皆为最好之意。人生人人皆应修道,根本之金性,人所同具,久久用功,自能返还,所以云“没世不忘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七情六欲,皆为自欺。人心本体,寂然不动,而物欲诱之,时时外驰,因外诱而动,是谓“自欺”。诚意在不自欺,欺心去,而物欲方能格去;“毋自欺”,先在“慎独”,独即独立。其为物不贰,即为独为一,一即元神真意。其为物不二,方能生物不测,若识神则多而非矣。“君子”即学道之君子也,道成方为大人君子。对于自己在守独,独即“一而神”之“一”,一即虚也。慎独在葆元神,在严防物欲之侵入,故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盖严乎其防也。“十”为“目所视”,“十”为“手所指”,“十”字处应断句,“视”为静,而“指”为动。动、静不离乎“十”之处,方能心广,广者空洞之意。“心广”方能“体胖”,即面目光润,四体舒适之意。《易经》所曰“美在其中”,即“心广”也;“达于四肢”,即“体胖”也。不为物欲侵害,因去识神,而慎独故耳,诚乎中,形乎外,必然之事也。然去物欲,至若何程度?《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赤子为未满三岁之小孩,三岁以上为孩,不满一岁为婴。心如赤子,物欲无而空洞无物,即大人也。能不失赤子之心,能心如赤子,则意已诚矣。《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赤子之心,一心无二心,心诚求之,则得之矣。“诚”字功用甚大,上至于为佛、为仙,皆诚也。《中庸》讲“诚”字亦最多,“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童体修真为“自诚明”,明即明心见性也。“自明诚,谓之教”者,先须致知格物,穷理尽性,在先格去识神,返还元神,故谓之“教”。童体心诚,只要收束诚心,不往外驰,即明矣。明即得慧,得六通也;破体者,先须穷理,方可得诚而明,所以云“自明诚”。又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见《礼记·中庸》)天道即是性道,性与天合德,天命之性,保之为道,上德是也。“诚之者”,后天之人,已有物欲,不能不于“诚”字下一番工夫,即“格物致知”是也。所以下曰:“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即大人已得“赤子之心”而生慧,方能尽性而见性,性即自己之性也。既见自性,方可见人之性,即宿命通,更得他心通;“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即“六通”之神境通也。到此,则天上地下,无所不通矣。其次序由诚而至诚,因而宿命通、他心通、神境通,由至诚而得六通,为“六通神仙”,自可以补助天地之化育。因其性归空,与天地一体,所以能赞化育,而参天两地也。参者三也,参天地为三才;参天两地为五行。天地有资始资生之能,大人与天地同其虚灵之体,亦有资始资生之德,而参赞其化育,所以能合天地而成为三才,董子曰“通天、地、人之谓儒”是也。由诚意到至诚,童体易修,而破体者难,于是另辟仰企之道,即《中庸》曰“其次致曲”是也。下德不能诚,先须“致曲”,曲者偏也,即专其心偏于一。专心致知格物,一心一志,以复其诚,纯一不已,即“自诚”也。所谓“至诚专密”者,“专密”二字,即“致曲”之意。盖人心欲重,不先去其杂念,而专一之;收其放驰,而密藏之,何能达于至诚也?在“大人之学”上,,格物至尽,即能有诚,所以云“曲能有诚”也。“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形”者,“诚于中而形于外”之谓。到混沌时,自然元神复现,而一团氤氲之元气归鼎,此非“形则著”乎?形者,法身三相也,即以此为工夫之证验;“著则明”者,比形著更为进步,身阴退尽,明心见性,而能得“六通”矣。六通得,而大而化之,千百万亿化身,亦可立见,故曰“明则动”也。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即仙、佛之大作用也。“诚者自诚”,“而道自道”,非由外至,专由吾心所发,格物尽欲,而诚自诚矣;道即己身之道,不向外求,正心诚意在己身,即道即在自身,即道书曰“本来真心,人人具足,个个圆成”、《心经》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者是也。“诚者物之终始”,因为物蔽而不诚,物欲去尽,自能诚矣。想未生以前,本无不诚;将心放下,一物无有之时,亦无不诚。即父母未生以前,性在何处?人生既死,性往何方?于此而知性空矣,所以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物既尽而返空,空者始也,诚者终也;空者心也,若不诚即无心,无心亦无物,即无真空,亦无万物。今既诚矣,则不但可成己,而且可成物,可以利己普渡。“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性中应有三德。“合内外之道也”,将内外合之于中,亦即丹道之内、外;能合内外大小虚空,是即道也,诚也。合中之道,在“时措之宜”,“时”即活子、活午之谓。孔子称为“时中之圣”,即于时置措合宜,不特进火退符尽得其道,亦能顺时进步,直至末后还虚,皆无过、不及之失,此其所以为“时圣”也。“时”又为防危虑险,道书曰:“火候差之毫厘不结丹”、“时之子,妙在心传;月之圆,存乎口诀”。可见孔子亦讲火候,所以合“时措之宜”也,“过与不及,反乎中庸”。又曰:“君子而时中也。”

欲“至诚”者“无息”,即断口鼻呼吸之谓。口鼻气断,方能成道,阴气有一毫不尽不仙,佛家谓“灭尽定”,灭尽即无息也,此乃大定。道家谓六脉已停而气归根,是真息成立,等于赤子在胎之时矣。此项工夫,在炼气化神之时,《天仙正理论》谓须有试验之法,置鸿毛于口鼻间而不动,方为真无息。必到此无息,方是至诚,方能不死,故曰“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即征验于外之谓,即出神而见之是也。“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见《悟真篇》)方其开始时,作用秘密,而人不见;及至出神,则人皆见之矣。“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悠远者虚也,天地间惟虚空最久,而合德天地之大人,博厚同地,高明同天,悠久同虚空,能生成万物而不死,经亿万年而长存,皆由“至诚”来也。倚数也。从数理推而测之,可以知之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即数也;三、五、一,亦数也。由攒簇五行,使变为三,而三家相见,由三归一,一返虚空,而“悠久无疆”矣。倚数从参天两地而来,大人者,“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渊渊其渊者,深也,深藏若虚,而与天地之气相通,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不是“聪明圣知达天”,而“明明德”不能也。

下段即诚之工夫。其用功在由小而大,由微而著,由一点而积全。其初人所不见,至六通成,而共见共闻,“黯然日彰”,日积月累而成功矣。《参同契》曰“昏久则昭明”,其初须使识神昏,方能混沌,久久元神出见而昭明。陈泥丸曰:“其始也,求昏不得昏;其继也,求清不得清。”初做工夫时,神先须昏,以灭识神,以知合神,不着相而心静,即昏昏入睡乡矣;一着相即不易睡着,神不易昏。至昏久求清,必须清清凉凉,此工亦不易得。求昏先须虚极静笃,求清即静极生动时也,不静不极不能生动。先应潜在深渊,后于孔中露出光明,故曰“潜虽伏矣(或作焉),亦孔之昭”。(出《诗·小雅·正月》)先归纯坤而成空,其继则复而光明矣,“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出《诗·大雅·皇矣》)“德輶如毛”(出《诗·大雅·烝民》),“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出《诗·大雅·文王》)则至诚而为天仙矣,无声、色、臭、味,直到三十三天,非想非非想天之外而成佛;道家谓之“粉碎虚空,身中八万四毛孔,皆成世界”矣。人生最初,皆为妄意;由妄返诚,而至诚,道在昏其识神,使之混混沌沌。人到睡时即混沌,语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向晦入息时,即识神休息时也。神昼寄于目,夜藏于肝,肝木好动,开窍在目,目动而生明,引出七情六欲,到夜仍能生梦。元神与识神异,虽亦昼寄于目,而夜则藏于肾也。童体元神,夜藏于肾,肾属水主静,所以小孩神静。能返还童体,亦夜藏于肾矣。肾通于耳,到功进时,则夜藏于耳;再进则昼夜皆藏于耳。见色不色,对境忘情,事事无心,昼夜皆藏于耳,则道成矣。《西游记》孙悟空金箍棒,藏于耳中,即是此意,惟入耳方成道也。观世音菩萨,居南海紫竹林,潮音洞。潮,肾也;音,耳也;紫竹林即个个木林,与“双林”同意。木者,目也,亦意也,而属震,震为雷,元神亦为雷,为火中之木汞,故曰“双林”,亦曰“雷音”,皆金汞在内。东三生木,东三即性,以比木比性,帝出乎震,帝即大人,亦为人性。人生之性,即自己之帝也。修道者皆是东华帝君掌管,东帝管性,亦以此耳。东三为性,南二为神,合之成一五;北一为情,西四为精,合之成一五;中五为意,自成一五,合之为三五,即三五之道也。

同类推荐
  • 燕山外史

    燕山外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六门陀罗尼经

    佛说六门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东高僧传

    海东高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剪影芳华

    剪影芳华

    桃夭,桃夭,原来,妈妈取这个名字,只是为了想要逃避一段夭折的人生。这是桃夭第一次这么深刻的理解自己的名字,那一年,白明远离开。遇见夏涵,指尖相触的一瞬间。这,就是开始。
  • 夜王的冷情妃

    夜王的冷情妃

    前世,她是国家最出色的情报人员,却被唯一的朋友背叛。一声枪响,她带着满腔的恨意和讥讽闭上双眼。今生,她本为将军府尊贵的嫡长女,却出生丧母,又不得父爱,受尽屈辱与折磨!没有实力,她隐忍;没有权势,她建立。然而突如其来的圣旨仿佛一道枷锁,将两个原本没有交集的人硬生生的缠在一起,他追逐,她远离,却始终躲不开情之一字。既然注定纠缠,不如放手一搏!赢了,她笑!输了,她杀!如此简单,而已――可当身旁傲世无双的男子用那双狭长的冰蓝眸子深情不悔的看着她时;当那人为她笑,为她痴,为她怒时,她冰冷的心是否还能无动于衷?她心底的伤痛又能否彻底放下?【本文系宠文无虐型,男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新文求支持,求收藏!】【初见】“蓝小姐并不似传闻那般怯懦无知?”他淡淡道,完美的俊脸上看似不带任何情绪,只是望向眼前清冷出尘的少女时,一向凉薄的心中却是不可抑制的浮上一抹诧异和惊艳之色。“传闻是什么?不过道听途说罢了!莫非夜王殿下相信?”蓝羽情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屑和讥讽,径自说道。“本王自是—不信!”他上前几步,低头看着她,神色很是专注。窗外的暖阳洒在两人身上,仿佛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金光,男子的风华绝代合着女子的清冷高贵绘成了一副唯美的画卷。【复仇篇】望着冷漠的连一丝感情都没有的白衣女子,蓝清灵心中尽是绝望和恐惧。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原来都逃不过她的掌控,自己就像个跳梁小丑般,一步步的走进她的陷阱。原以为可以将她永远踩在脚底,却不想自己才是万劫不复的那一个。“你到底要做什么?当初就该杀了你!杀了你!!”身边是亲生母亲的嘶喊,她瞪大了眼睛想出口阻止。可是,张了张嘴,却吐不出半个字,痛苦的泪水从那张已不复美貌的脸上滑落。她的舌,早已经被那个妖孽一般的男子下令拔掉了;她的脸,也已经被毒素彻底侵蚀。她怎么会忘了,那日日夜夜的折磨?一切都是她们自找的啊!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她张嘴大笑,无声的自嘲着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失败,直至咽下最后一口气。
  • 第十六届新概念获奖者作文精选(A卷)

    第十六届新概念获奖者作文精选(A卷)

    黄兴主编的《第十六届新概念获奖者作文精选(A卷)》是一部收录第十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优秀作品的文集。《第十六届新概念获奖者作文精选(A卷)》在2014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结果出来后的第一时间,选取获奖的作者的新作,结集出版,分为A、B两卷,本书为A卷。按类别分成“少年派:你是我遇见的另一个自己”“时光绘:乱世年华”“伽蓝雨:村庄与墙”“流光舞:心之所向在远方”“摩羯记:蝉鸣少年与恋桃镇”五个章节。这些作者多数为90后,文章均为小说和散文,文风多样,可读性强。本书可以当作作文“圣经”,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同。对于喜爱青春文学的青少年读者,本书也是不错的青春文学阅读宝典。
  • 我不是小明星啊

    我不是小明星啊

    一个莫名重生到另一个世界的家伙,一头扎进了娱乐圈。他叫程希。他是一个会唱歌的诗人,是一个会演小品的作家,还是一个会演戏的歌手。混娱乐圈,要做就要做大明星,做什么小明星啊!群号:750856432
  • 18岁以后要上的人生觉醒课

    18岁以后要上的人生觉醒课

    《18岁以后要上的人生觉醒课》通过一节节生动有趣的心灵瑜伽课,帮助18岁后的读者明白活在当下,必须掌握的人生道理,从而实现彻底的觉醒。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找回内心的平静,找到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情绪,重新认识工作的意义,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一本适应当下生活,不可多得的心理自助、个人修养读本。
  • 代孕皇妃

    代孕皇妃

    红绡帐内,他不知是她,她不知是他。红绡帐外,惑君心,媚帝侧,一切本非她意,一切终随他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海语

    海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衣的现象学

    衣的现象学

    人人都要穿衣服,可你是否想过,人为什么要穿衣服?选择衣服,就是选择理想中的自己衣服,是生活中确定自我的手段——“我”是谁?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有着什么样的爱好?性别、职业、年龄、生活方式……衣服就这样演绎着我们的性别属性及社会属性,逐步地、具体地塑造出每个人的人格。穿衣服,界定着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有人着装低调朴素,有人偏爱奇装异服;有时我们希望通过衣服让自己备受瞩目,有时却希望隐身于人海之中。对衣服的选择,折射着他人眼中自我的形象,又体现着自我与他人的距离。某种程度上,衣服就代表着人本身。
  • 悟真直指

    悟真直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静默笙箫人已殇

    静默笙箫人已殇

    她没有记忆,不懂过去,能记得的是他为自己奔波劳碌的身影。口不能言,使她成为上京后宫里的“哑妃”,但是只因能在他身边,流言蜚语都甘之如饴。只是三年,那个深情地唤她妻的帝王为何不曾看顾?伤了的心,错了的情。她原不是她;他本不是他。情到深处已是殇,帝王人家莫道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