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3900000030

第30章

经。妙吉祥言(至)乐于涅槃

赞曰。下答有二。初答。后结。答中有十句。初五劝作而不作。后五劝所作而依。或初五令离恶。后五令修善。此中有二。二乘示无常。劝灰灭智。厌离于身。菩萨不然。示身无常。应生厌离。劝得常身金刚不坏。二众示苦。劝乐涅槃永入寂灭。菩萨示苦。令舍苦身。不劝入寂。教化众生

经。示身无我(至)毕竟寂灭

赞曰。示身无我。谁为病者。不劝成熟有情。无实众生可成熟故。若假有情。亦劝成熟故。旧经说教导众生。二乘示空永入寂灭。菩萨虽示一切空寂。除诸有恐。不劝众生入毕竟寂。此二皆由大悲熏故

经。示悔先罪(至)令除彼疾

赞曰。空理义云。二乘执有三世。现作罪已。入过去世。名有移转。过去有体。当来感果。大乘之罪。本性皆空。何有移转。即教病者之忏悔义。应理义云。大乘之罪。熏种在身。未悔已前。念念现在。不入过去。名无移转。未除不灭当来感果。而虽教彼有疾菩萨悔先作罪。罪恒现在。而不说罪移入过去。过去无故。由此旧云而不说入于过去。又移转者。灭无果义。示先作罪能有恶果。令其悔除。不说作罪移灭无果。以已疾苦。难可忍受。劝愍有情。令除彼疾

经。劝念前际(至)令修净命

赞曰。劝念无始。所受众苦。难可忍受。由此乃应饶益有情。勿为烦恼。若有助命。善法不生。劝修诸善。根本净命。净命乃是众善本故

经。观勿惊怖(至)令永寂灭

赞曰。虽遇疾病。劝勿惊怖。此病众苦。应加励力。精勤勇猛。冀超生死。劝为医王。疗世自他世俗身病。及疗胜义一切心病。令永寂灭

经。菩萨(至)令其欢喜

赞曰。此结前也。道从欢喜生。况令得妙法。故慰疾者。令其欢喜

经。妙吉祥言(至)调伏其心

赞曰。自下第五问于病者调心仪式。初问。后答。此问也。调和善生。制伏恶灭。名调伏心

经。无垢称欲(至)所起业生

赞曰。下答有三。初明调伏凡夫心法。次又妙吉祥有疾菩萨应自观察如我此病下明。调伏二乘心法。后又妙吉祥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应安住调伏不调伏心下。双调二心。诸菩萨行能调。况无分别智。及与大悲。所调谓二障及唯自利。凡夫有障。故能造业。受生死苦。今破二障。业尽苦灭。是以初明调凡心法。二乘虽能出生死苦。然有分别。唯求自利。舍利众生。是以第二明调伏二乘心法。凡夫未调。二乘已调。皆唯偏住。非契中道。菩萨双离。以修中行。是故第三明双调二心法。又诸疾起。皆由二执。一者执有。二者执无。为调此二。故分成三。初明二空以破有。次明大悲以破无。后明不住以双破。依前所科。配此三段。初中有二。初正调伏凡夫心。明二空以破有。后又妙吉祥下。结成胜觉能断众苦。初中有二。初破自病。后破他病。若苦触身应愍险趣下是。初中复二。初破我执。断烦恼障。后我此法想下。破法执。断所知障。初中复二。初标。后释。标中复二。初观因缘法。后观无实我。此初文也。三界心心所。名为虚妄。不证实相。即此乖真。名为颠倒。虚异构获。名为分别。由此烦恼。而起于业。令生老死众苦之病。从自因缘烦恼业生。知唯法已

经。身中都无(至)而受此病

赞曰。此观无实我。因缘虚假。合以为身。无一真实。知无实我。而受此病。我既非实。病何得真

经。所以者何(至)身亦无我

赞曰。自下释中有二。初观无我。后观唯法。观无我中。初观。后结。观中有二。初观无我。后观因缘。次第释标故。四大之法。假合名身。别大既无主。总身亦无我。别总推征。我都非有

经。此病若起(至)是病根本

赞曰。此观因缘。病由业生。业由惑生。惑由执我为本故生。我既实无。妄执故起。妄心为本。遂有病生。故知病者因缘不实

经。由此因缘(至)安住法想

赞曰。上观我无。此且由结。应除病因。执我之想。唯有因缘。住此法相。观因缘法。以破我故

经。应作是念(至)灭唯法灭

赞曰。下观唯法。初观。后结。初总观。后别观。此总观也。总观此身。法合共成。念念生灭。生死流转。三界五趣。四生生时。唯有法生。死灭之时。亦唯法灭。众生妄想。谓我生死。实唯法也

经。如是诸法(至)不言我灭

赞曰。此别观也。别观此身。诸法相续。法无知故。互不相知。竟无思念。生既不言我生灭亦不言我灭。故知无我。无实作用。唯有其法

经。有疾菩萨(至)如是法想

赞曰。此结观法。知唯有法。当除我想。二十论云。说无有情我。但有法因故

经。我此法想(至)如是大患

赞曰。上破我执。断烦恼障。下破法执。断所知障。有二初略。后广。此略也。昔执我想。犹是病根。今执法想。及极颠倒。我想既是生死之根。法想乃是我执之源。障菩提本。实为大患。我应除灭。亦为有情除灭此患。法执本灭。烦恼自亡。故破法想。言为有情。破我执中略不言也。胜鬘经言。无明住地。与一切烦恼。为依持建立。若无明住断者。过恒沙烦恼皆悉随断。二乘所不能断。唯佛菩提智之所能断。故无明住地。为烦恼依

经。云何能除(至)我我所执

赞曰。下广有二。初破有病。后破空病。此二既无谁复为空等是。初破有中有五问答。展转相生。旧经有四。此初问答。受生死苦。不得菩提。名大患体。此由烦恼。我我所执。当顺除灭

经。云何能除(至)谓离二法

赞曰。第二问答。由离二法。二执须除

经。云何离二法(至)毕竟不行

赞曰。第三问答。内者自身。我执所依。外谓除身所余诸法。我所执依。但此二不行。我我所执灭

经。云何二法(至)无所观察

赞曰。第四问答。显空内外。要观诸法平等。无有分别动摇。无所观察。无所观察者。观一切法空无所有。即是平等。无动无摇

经。云何平等(至)二性空故

赞曰。第五问答。空理义云。我与涅槃。胜义谛中二俱平等。由彼二性空无体故。应理义云。遍计所执。我与涅槃。二俱平等。妄心所执。性皆空故。非真涅槃。又体非有。与妄所执我相同无。涅槃非是妄所执故。若真涅槃亦妄所执。诸圣等趣。何所证也。又所执有。可异涅槃。而称不等。所执既无。不异涅槃。是故平等

经。此二既无(至)假说为空

赞曰。破自患中。上破有病。下破空病。有三。初乘前破有。以显空义。次显执空亦成大患。后劝住真。离有空病。此初文也。恐执非有。别有实空。今显破执有故假说为空。以假空名破执二实有。非空即实空

经。此二不实(至)唯有空病

赞曰。下显执空亦成大患。有二。初显执空为病。后显除此空病。此初也。执二为有。既为大患。执空为空。亦足病矣。俱妄分别执所执故

经。应观如是(至)毕竟空故

赞曰。此除空病。空理义云。不但执有病已成空。执空之病。其性亦空。胜义谛中。毕竟空故。由斯世俗妄病皆除。应理义云。上观法境其性空无。知能执此亦性非实。既知空境妄执不真。能执空心亦定非实。遍计所执毕竟空故

经。有疾菩萨(至)而受诸受

赞曰。下观住真离有空病。此总离有空病。言能受者。心心所法。能缘能修能证能领一切法也。言所受者。心心所法。所缘所修所证所领一切法也。有所受者。即妄所执。有能受者。即妄能执。有疾菩萨应无妄所受而受诸所受。空理义云。无世俗二受依胜义受空。应理义云。无所执二受依非妄二受。应无所受离有病。耶受诸受离空病

经。若于佛法(至)所受诸法

赞曰。此别显离有空病。空理义云。佛法未圆。不应唯依胜义灭受。专谓法空而有所证。应依俗谛离妄二受。而求圆证。灭除病惑。应理义云。佛法未圆。不应唯依灭所执受一向学空而有所证。应离所执能受所受。而依依他圆成二性而求圆证。除灭病因

经。若苦触身(至)除彼众苦

赞曰。下破他疾有四。一逢缘起想。二恒作救心。三知法性空。四观圆说法。此初文也。若增若触。恩有苦者。大悲为救。我之少苦。尚为难忍。恩他救疗。况他多苦。长夜难堪。而不加救

经。有疾菩萨(至)有情诸疾

赞曰。情作救心也。若非苦增有常疾者。恒作此念。即观三界五趣起悲

经。如是除去(至)而可除者

赞曰。知法性空也。观自他身。法皆无实。何有少法而可除者。故病皆除。不见疾故。旧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空理义解。旧云有病妄可除。空法真不遣。真本来空。遣何所遣。应理义解。旧云。妄所执病。观空除之。有为无为。是法非病。何须除遣

经。应正观察(至)为正说法

赞曰。下观因说法。初标。后释。此标也。观察自他病之因缘。速令除灭。既自灭已。后为他说

经。何等名为(至)皆有疾故

赞曰。下释前标。初有五问答展转相生。后总结成断除二疾。此初问答。空理义云。有心缘虑即为虚妄。无心攀缘证空病灭。应理义云。缘虑者有漏分别心心所。由此因缘分别。便起分别。便起故无明俱。无明俱故法执生。法执生故我执生我执生故诸烦恼。生烦恼生故业生。业生故苦生。故有缘虑。有漏分别心心所法。为疾因缘。有缘虑者皆有疾故。疾体即苦行坏苦。苦苦皆是三界缘虑。皆名为疾

经。何所缘虑谓缘三界

赞曰。第二问答。三界之心。缘于三界。是名缘虑。若知行智。不缘三界。破裂生死。便非苦因。一切无漏理非苦本。故说有漏缘三界苦名为缘虑

经。云何应知(至)则无缘虑

赞曰。第三问答。云何知此缘虑心等为众苦因。谓得出世正能了达能有缘虑虚妄起故。所执诸法都无所得。若起正智得无所得。则无三界虚妄缘虑

经。云何绝缘虑谓不缘二见

赞曰。第四问答。云何得绝妄缘虑心。谓不缘二见。即无分别智。内证真如。是不缘二见。缘谓待藉。旧云二见。二见是所无故。唯识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经。何等二见谓内见外见

赞曰。第五问答。内见谓我见。或能取。外见谓我所见。或所取

经。若无二见(至)则无有疾

赞曰。下总结成断除二疾。此无自疾也。若有二见。执有所得。若无二见。则无所得。证法真如。既证得真。三界有漏缘虑都绝。缘虑绝故。因既不起。因起不起故。苦果不生。则无诸疾。旧文无结。上义不明

经。又自无疾(至)有情之疾

赞曰。此断他疾

经。文妙吉祥(至)调伏其心

赞曰。自下第二结成胜觉能断众苦。有三。一结。二标。三释。此结成上。亦是生下

经。唯菩萨菩提(至)即为虚妄

赞曰。此标胜觉能断众苦。菩萨胜觉慧。能断诸苦。非余一切外道二乘。若非菩萨胜觉能断。菩萨所修便为虚妄。空无果故

经。所以者何(至)乃名菩萨

赞曰。下释前标。初喻。后合。文意可知

同类推荐
  • 法华灵验传

    法华灵验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证治准绳·伤寒

    证治准绳·伤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Reminiscences of Tolstoy

    Reminiscences of Tolst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周易参同契注·储华谷

    周易参同契注·储华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南窗漫记引

    南窗漫记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双姝传

    双姝传

    夏荷香,是炎炎夏日里一朵散发着清冽香气的素荷吧?在进入沈家之前她只是山间乡下里一个朴实农女,进入沈家之后从丫鬟到少奶奶,她圆满的生活遭人妒忌被一步步逼迫、陷害沦落为乞丐。饥寒交迫的打压使她终于觉醒。青楼花魁到千金小姐,再到当家作主的夫人,杀夫夺子、把好姐妹赶去当尼姑,她带着悚人的冷笑只为复仇而来……
  • 康熙大帝:夺宫初政

    康熙大帝:夺宫初政

    《夺宫》是《康熙大帝》的第一卷。描写康熙八岁即位后,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与辅政大臣鳌拜集团的篡位阴谋作斗争的故事。 康熙年幼时异常聪颖,曾拜落第举人伍次友为师,学习封建统治本领。在太皇太后孝庄和侍女苏麻喇姑的支持、帮助下,康熙团结了一批在圈地中破了产的中、下层地主和知识分子,形成了一支拥帝派的拱卫力量。经过多次较量,他终于在十五岁时,智擒了鳌拜,巩固了帝王权力,为清王朝的振兴打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 Two Poets

    Two Poet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仙之九天仙

    修仙之九天仙

    一个平凡土著在修仙界挣扎的日子……前有万能种马男,后有纯洁莲花妹,左边重生女杀来,右边穿越女无声靠近……苏菱:我想静静。轻松文,女主升级打怪浏览众生。
  • 倾世舞魅娘:墨染莲华

    倾世舞魅娘:墨染莲华

    【阎府九子系列之上卿:】一世幼时诺言,寻他十年相守!那日兵临城下,他冷言如剑,让她死了心。二世时与她牵扯两世的傻丫头,为她舍身救主。不疯魔不成活,脱胎换骨下,她踏上寻药之路,纠葛前世男儿情。上卿忽而稚嫩,忽而绝美的两张容颜不时交替,那眼是不舍,是眷恋,是早已刻入神魂的懵懂爱恋!玉华引皇位之上,那一剑伤了她又何尝不是伤了他。红发褪成白雪,手握着染血的融魂珠,离霄笑自己的执迷不悟。雪峰上,昭以寒为她落了满头青丝,奉她为主,只为赎她一世情缘。
  • 木苒花开

    木苒花开

    穿越?不带这么玩的,我怎么的青春逼人,18谁花季少女的年纪,居然就嫁人了。身份还是光界的废物公主?但是,好的是,被木界的太子殿下宠的不要不要的,这次穿越还是有用的
  • 浮山法句

    浮山法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

    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

    “从故乡童年,到至亲往事,从草木月光,到终须告别,从城市里的孤独,到和自己妥善共处。从眷念执着到放下,从念念不忘到回响……”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他一路走来的内心独白,真实的人生、悲喜的经历以及一路走来*清晰的感受。这一次,他不谈励志,只想与你分享生活哲学。
  • 晓来谁染枫林醉

    晓来谁染枫林醉

    穿越千年的伤痛,只为求一个结果,你留下的轮廓指引我,黑夜中不寂寞。穿越千年的哀愁,是你在尽头等我,最美丽的感动会值得,用一生,守候。九十年,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在那个昊天塔里封印了九十年的人,如今又怎样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求男神路漫漫

    追求男神路漫漫

    腹黑高冷帅律师,年轻有为,沉默寡言,帅气多金,所有美好光环集于一身的他,受万千少女疯狂求爱,却始终不屑一顾,直到遭遇她——迷糊呆萌小二货。她对他一见钟情,不惧冷眼,不怕嘲笑。追男第一招,脸皮要厚,打骂不走。追男第二招……她拿出三十六计招招逼近,他节节败退真心失守,却始终不敢言爱——追求男神路漫漫,何处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