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3500000098

第98章

二明妙法方便正修二。初總敘法被四機。

然依上四教修行時。各有方便正修。謂二十五方便。十乘觀法。若教教各明。其文稍煩。義意雖異。名數不別。故總明。可以意知。

【註】然前明四教釋經方軌。正為開解。若依解立行。必須各明方便正修。故所列方便。則通四教。但十乘。且就圓論。蓋立行以圓為正也。

【記】此總敘解後。自當立行也。蓋謂有解無行。如有目而無足。有行無解。如有足而無目。此二者。俱不能到清涼池也。是以前文明教開解。此下依解立行。欲使解行相資。猶目足之兼導也。然而四教之行。各有方便正修。今所列之方便。則四教俱通。唯十乘。獨就圓談。蓋由所立之行。當須以圓為正故也。

【註】不明四種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及十境者。(陰煩病業魔禪見慢乘薩)蓋錄大本綱要。非止觀意。故不委也。

【記】此對止觀述不明四行十境所以也。初一行。點示四行十境名目。蓋錄下。正述不明所以。謂止觀第二。則詳明之。今但略其綱要而已。故不委明也。今略云。一常坐。出文殊問般若經。名一行三昧。乃至云身開常坐。遮行住臥。或可處眾。獨居彌善。居一靜室。安一繩牀。九十日為一期。或七日不定。結跏趺坐。專念一佛。(云云)二常行出般舟三昧經。謂唯專行遶。九十日為一期。亦名佛立三昧。三昧成時。見十方佛在空中立。三半行半坐。出方等法華等經。方等經云。旋百二十帀。却坐思惟。不限時日。法華經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是經。是人若坐。思惟是經。我時乘六牙白象。現其人前。以三七日為一期。四非坐非行。實通行坐。方法出請觀音等諸大乘經。若行若坐。乃至作務。公司怱遽。亦可修也。南嶽呼為隨自意三昧。十境不出三障四魔。陰入境。病患境。即報障。煩惱境。諸見境。上慢境。即煩惱障。業相境。魔事境。禪定境。二乘境。菩薩境。即業障。陰。業。禪。乘。薩。即陰魔。煩。見。慢。即煩惱魔。病。即死魔。魔。即天魔也。

【補】儀註云。陰者。謂初心修觀。必先內心。故於三科。揀去界入。復於五陰。又除前四。的取識陰。為所觀境。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是為總無明心。如伐樹得根。灸病得穴。千枝萬病。自然消殞。若不入者。然後歷餘一心。例餘陰入。乃至九境。待發方觀。不發不觀。煩惱者。謂無始以來積集重惑。今因用觀。此惑過常。不可控制。病患者。由觀陰惑。激動四大。識其元由。或用觀用術用醫治之。然後復用觀行熏修。業相者。有漏之業。將來應報。今因觀發。發相雖多。不出蔽度。各有六相。或因止生。或因觀生。魔事者。由觀諸境。惑雖未破。天魔恐其出界。民主皆來。撓動行人。并人間[怡-台+追]惕夜叉。時媚等鬼管屬天魔。防遏行者。不許出界。故大品云。菩薩不說魔者。名菩薩旃陀羅。禪者。謂根本四禪等。功夫得力。必有宿習現相。相最難知。如楞嚴止觀廣明。見者。由觀發見。乃至百四十見等。慢者。既伏見已。謂是深詣。濫叨上聖。是故須識。二乘者。昔發小志。由慈習生。菩薩者。三藏通別三菩薩心。由習而現。如上諸境。並須觀力而調伏之。然此十境。出止觀大意。

【註】妙玄明入體之門。四教四門。門門十乘。若止觀十境。境境十乘。唯明圓行。義例云。若無十境。乘則無體。若無十法。名壞驢車。(文)以陰等十。為所觀境。以不思議境等。為能觀觀故。

【備】此引妙玄。以明十乘用廣也。言入體之門者。體。理也。謂藏教。生滅為體。乃至圓教。無作為體等。四教四門者。藏通別圓各具空有雙亦雙非四門。修此四門。均須駕以十乘方到清涼地。若止觀下。明立行須圓。義例下。明境乘俱必須十所以也。

二略述行立二種二。初明方便助行開二十五三。初分科。

言二十五方便者。束為五科。一具五緣。二訶五欲。三棄五蓋。四調五事。五行五法。

【註】止觀四(初)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以微少善根。能令無量行成解發。入菩薩位(文)。

【記】此釋方便名也。止觀云。方便者。眾緣和合也。以能和合成因。亦能和合取果。輔行云。以善能和合。故名方便。今二十五法和合調停。方能成圓初住因。克妙覺果。方便名善巧者。以方便小行。能善巧回向。可使小行。轉成妙因。故名善巧。不善巧者。權實不二。以不二解調停事儀。能使一行一切行。成三軌真解。一發一切發。入圓教初住也。大論云。小善能作大果者。如求佛果。或是讚一偈。稱一名。燒一香。獻一華。如是小行。必得作佛。故知善巧名方便者。由回向故。以智導之力也。行成解發者。論初心。解先行後。論入位。行若不成。真解不發。

【註】止觀四初云。圓教以假名五品觀行等位。去真猶遠。名遠方便。六根清淨相似鄰真。名近方便。(約內外凡位)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復論遠近。二十五法為遠方便。十種境界為近方便。橫豎該羅。十觀具足。成觀行位。能發真似。名近方便。(文)輔行四上(初)具釋。

【記】此示方便之義。有遠近不同。言假名者。前名字中雖從知識。或從經卷。聞說三諦實相之理。通達了知一切諸法。猶未修觀。雖云名字。乃假名也。五品位中。雖圓修三觀。圓伏五住。亦未斷惑。尚隔十信。故云去真遙遠也。六根鄰真者。即十信也。以初信斷見。二至七斷思。八十斷內外塵沙。諸麤垢先落。而云清淨。以圓伏無明。相似見中道理。望于初住。只間一心。故云鄰真也。輔行云。今文二十五法。於圓教遠近方便之前。更論方便者。以為五品作方便耳。於六即中是名字即。故云假名。是知今意。並在四教內外凡前。通為四教遠方便也。十種者。即十境也。若觀若發。入品非遙。名之為近。二十五法。去真遠故。是名為遠。問。陰是正修。餘九待發。云何以此而名方便。答。今論十境咸方便者。俱是所觀故也。若能觀之。方屬正修。是故前八。但在凡夫。後之二名。方為聖人方便。故知十境。並是圓行近方便也。若前三教。差降不同。別於菩薩境但觀二教。通但觀一。三藏全無。但觀九境。通二乘觀八境半。藏二乘觀八境全。通論雖爾。今意在圓。橫豎下。明觀境功能。十境橫豎該羅等者。如止觀第五初。十雙互發。今具記之。止觀云。互發有十。謂次第不次第。雜不雜。具不具。作意不作意。成不成。益不益。久不久。難不難。更不更。三障四魔。九雙七隻。輔行云。前九相對。故云九雙。後一不對。故云七隻也。又橫具橫不具。豎具豎不具。例如發四禪至非想。是豎具。至不用處。是豎不具。發通明背捨等。是橫具。止發七背捨。是橫不具。又初禪九品是豎具。八品來是豎不具。又一品五支足是橫具。四支已來是橫不具。其餘例此可知。輔行云。由境發故。觀發縱橫復名橫豎。又此十法有通有別。別者不思議境。窮實相底名豎。包十法界名橫。發心上求名豎。下化眾生名橫。又上求下化名竪。依境發誓名橫。安心徹理名豎。六十四番名橫。破徧惑窮名豎。諸門相望名橫。通至寶所名豎。檢校塞著名橫。道品至後名豎。品品相望名橫。正助至後名豎。法法相望名橫。次位至極名豎。位位徧攝名橫。安忍進後名豎。違順相望名橫。無著入住為豎。離似三法為橫。此且單約圓乘為解。若望偏乘。名橫名豎。顯非橫豎。若不思議。非橫非豎。能作橫豎。而云橫豎。又總論者。在一一位。十自相望為橫。一一至極。當法漸深為豎。亦可前之七法名橫。識位次去為豎也。

【註】又二十五法。為通方便。通四三昧故。方等夢王。法華六時五悔。為別方便。四三昧中。別於一種三昧所用故。

【記】此明通別方便也。初二句。明通方便。以四三昧通於二十五法為方便故。次行半。判別方便以四三昧中。半行半坐一種。別用方等夢王法華五悔為方便故也。所言夢王者。輔行云。方等至尊。不可聊爾。若欲修習。神明為證。先求夢王。若得見一。是許懺悔等。法華別約六時五悔。解見前九。

【註】束為五科者。止觀四(初)云。夫道不孤運。宏之在人。人宏勝法。假緣進道。所以須具五緣。緣力既具。當割諸嗜欲。嗜欲外屏。當內淨其心。其心若寂。當調試五事。五事調已。行於五法。必至所在。乃至三科。出大論。一種。出禪經。(具五緣)一是諸禪師立(文調五事)。

【記】此引止觀發明五科生起之文。初四行。正明生起。首二句。明道在人宏。所謂人能宏道。非道宏人也。次二句。明雖賴人宏。必假緣助。所以下。點示五科聯絡乃至下。顯有所祖也。言必至所在者。輔行以初住為所在。從初住去。非今文意。故下文云。入住功德。今所不論。三科出大論者。論云。云何方便得禪度。謂却五事。除五法。行五行。文廣不記。一種出禪經。即下頁四緣雖具足(云云)者是。一是諸禪師立者。未詳。輔行云。雖是人立。行之最要。故今用之。

【註】止觀云。譬如陶師。若欲得器。先擇良處。(具緣)息餘際務。(訶欲)治身內疾。(棄蓋)調於泥輪。(調五事)作而不廢。(行五法)得此譬意。五如指掌。若欲造修。當尋止觀(云云)。

【記】此引止觀別列五科。舉譬發明也。初七句。正引文舉譬。輔行云。陶者。今濮州南。陶丘城。堯曾居之。故云堯城。是故言堯。為陶唐氏。陶。即瓦宇也。以之命名。故謂陶師。若從所造為名。應作陶。瓦器也。次二句。明得譬知法。論語云。其如視。諸斯乎。指其掌。指掌。言甚明也。末二句。指廣文。今具記之。止觀云。譬如陶師。若欲得器。先擇良處。無砂無鹹。草水豐便。可立作所。次息緣務。務際不靜。安得成功。際。接也。言交接世務也。雖息外緣。身內有疾。云何執作。身雖康壯。泥輪不調。不成器物。上緣雖整。不專於業。廢不相續。永無辦理。止觀五緣。亦復如是。有待之身。必假資藉。如彼好處。訶厭塵欲。棄絕五蓋。如治內疾。調適五事。如調泥輪。行於五法。如作不廢。世間淺事。非緣不合。何況出世大事。若無弄引。何易可階。故歷二十五法。約事為觀。調麤入細。檢散令靜。故為遠方便也。

二牒釋五。初具五緣二。初正牒。

初明五緣者。

【註】禪經云。四緣雖具足。開導由良師。故用五法為入道梯[柷-口+登]。一缺則妨事(文)。

【記】止觀一種出禪經者。正指此文。

【註】輔行四上(二)云。大小兩乘。以戒為本。是故先明。內禁雖嚴。必資衣食。進修定慧。須藉空閑。處雖空閑。假絕緣務。四緣雖具。開導由師(文)。

【記】此轉明禪經五緣次第也。大論云。持戒清淨。斷結使。得阿羅漢道。大心持戒。憐念眾生。是為菩薩。故大小皆以持戒為本。當先明也。餘可解。

【註】止觀大意四云。一衣食具足。離希望緣故。二持戒清淨。離惡道因故。三閑居靜處。離憒閙事故。四息諸緣務。棄猥雜業故。五須善知識。有咨疑地故(文)。

【記】此明行道以五緣為要務。必不可少也。意謂衣食。乃助道資糧。資益色身。故須具足。所謂法輪未轉。食輪先運也。淨戒。乃趨極果之正因。結道場之妙業。故當先持之清淨。以離惡道也。靜處乃用功入道之地。所謂探珠宜浪靜。急水取應難也。息緣乃攝心要法。所謂制之一處。無事不辦也。善知識乃得道全因緣。所謂嬰孩須傍母。弱羽必纏枝也。

二別釋五。初持戒清淨。

一持戒清淨。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應持淨戒。有在家出家大小乘不同。

【註】法界次第上(十二)云。戒以防止為義。(文)戒疏上初云。梵語尸羅。大論云。秦言性善。亦云清涼。以其能止破戒熱惱。從能得名。亦名波羅提木叉。譯言保解脫。又名淨命。亦言成就威儀(文)。

【記】防非止惡曰防止。大論乃什師所譯。故曰秦言。性善者。性本自善。無所染污。戒體然也。清涼者。破戒人欲火炎燒。戒能防止也。保解脫者。謂能保持三業。離諸繫縛也。淨命者。清淨自活。永離邪命也。成就威儀者。威嚴可畏。儀軌可則也。

【註】如經中說者。遺教經也。輔行四上(五)云。引證道定。復以律儀而為根本(文)。

【記】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於我滅後。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如貧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以異也。乃至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弗令毀缺。輔行下。釋證意。

【註】在家戒者。五戒。八戒。於五更加不坐高廣牀。不著華鬘衣。不往觀聽歌舞。故名八戒。

同类推荐
  • Dona Perecta

    Dona Perect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顾太清词选

    顾太清词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阿弥陀经疏

    佛说阿弥陀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百佛名经

    百佛名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丹阳真人直录

    丹阳真人直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是他,是他,就是他

    是他,是他,就是他

    第一次秦艽和黎玖一起上热搜。秦艽:我去,怎么是个男的(我拒绝、我拒绝、我拒绝)。黎玖:我故意的。第二次秦艽和黎玖一起上热搜。秦艽:嗯,怎么还是他,我就是想和一个女的同框而已,这个要求很难么?黎玖:静静的看着不说话。第三次秦艽和黎玖一起上热搜。秦艽:哦,我知道了(无所谓脸)。黎玖:微微一笑。。。。。。。第N次秦艽和黎玖一起上热搜。秦艽:你说我们什么时候公开比较好?黎玖:随大爷开心(宠溺都要溢出屏幕)。第N+1次秦艽和黎玖一起上热搜。秦艽:我发的。黎玖:嗯(心愿达成)。耽美文,娱乐圈,奋斗史。
  • 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

    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感恩挫折,学会坚强

    感恩挫折,学会坚强

    讲述了挫折,是懦夫的拦路石,又是勇士的健身器。只要能坚强面对,它便是成长的一笔财富,人生的一所学校。成长的路上,总会有失意彷徨,对挫折报以微笑,坚强的心上就总能生出无穷的力量。
  • TARZAN of the Apes

    TARZAN of the Ap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云谣集杂曲子

    云谣集杂曲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渺渺人海遇见你

    渺渺人海遇见你

    茫茫人海中,相遇,相识,相爱是最美好的事情。当你遇到了属于你生命中的那一个最特别的事情,那时你就会觉得,整个世界,我眼中只有你一人。这不是歪理,是我们心有灵犀所认同的。茫茫人海中,我终将遇到了你。满眼星辰,全部是你……
  • 漫长的瞬间(中国好小说)

    漫长的瞬间(中国好小说)

    中国社会的养老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主人公是一位113岁的老女人,她在家庭中的辈分是曾祖母。然而她有6位亲人先她而去:长子8岁时死于脑膜炎,女儿15岁时溺水而亡,老伴在她42岁时从树上失足摔死,最后一个儿子在49岁、儿媳在63岁病亡,重孙在未成家时亦死于工作事故。时下由孙子世雄、孙媳玉容、重孙小伟赡养。世雄等赡养者认为众多亲人先于老人亡故是因为曾祖母夺了他们的阳寿所致,并时时担心自己也遭此厄运,故均盼望曾祖母早离人世以解除潜在威胁……
  • 木锡镇

    木锡镇

    讲述了一个男人在只有六间客房的小旅馆里突然失踪;性格木讷的老警察在给眼科专家打过一通电话后,同样在这家旅馆消失了;一个女人为了寻找自己丢失的猫,匆匆来到旅馆,又神秘离去。木锡镇,这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镇。因为这一系列的失踪案,变得不再平静……偶尔来小镇旅游的法医谷平。在木雕店店主狄亮的帮助下。凭借在旅馆房间内找到的一片皮肤组织和大量血痕,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凶手。
  • 天地颂(第一部)

    天地颂(第一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THE OATH

    THE OAT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