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23500000081

第81章

【備】初心仰信。因緣假名。無量四諦。常住之理。深信不疑。

【註】憶念不忘。名曰念心。

【備】以此無量四諦常住之理。常憶常念。得不遺忘。

【註】真精進趣。名精進心。

【補】無間曰精。不退曰進。欲證隔歷常住之理。必藉空假為方便道。先修空觀。觀真諦理。於一心中。不為他法所間雜。曰精。念念趣入無退轉。曰進。

【註】心精智慧。名曰慧心。

【補】若一心精進。不以智慧揀擇。慮成過愆。今用智慧。使離過故。

【註】周徧湛寂。名曰定心。

【補】慧若無定。慮成狂慧。今復湛然甯寂。與理相應。

【註】定光無退。名不退心。

【記】光。即慧也。定力日深。慧光日發。定慧交資。縱或逢難。心終無退。

【註】保持不失。名護法心。

【記】心雖無退。慮有散失。兢兢自護。持令不失。

【註】回向佛地。名回向心(今文回向。在護法前。此依舊譯。瓔珞經說)。

【記】謂此菩薩。保持定光。向佛安住。所謂迴佛慈光。向佛安住也。

【註】安住無失。名為戒心。

【補】如無作律儀。依定而發。名定共。依慧而發。名道共。雖未得真道。然相似定共道共。任運防止一切過非。故言安住無失。不唯無墮四趣之愆并不退失無漏心矣。是名戒心。

【註】十方隨願。名曰願心(此依楞嚴。釋十信名。但彼在圓)。

【記】隨自本願。遊歷十方。以上求下化名願。

【補】瓔珞出十信名。不出其義。玉師依楞嚴截略字句。釋十信名。不同其義也。

【備】既楞嚴在圓。不可以彼釋此別義。今略消字句。切弗拘泥。刻劃求解也。

此十位伏三界見思煩惱。故名伏忍位。(外凡)與藏教七賢位。通教乾慧性地齊。

【註】妙玄四(三十三)云。此十信習從假入空觀。伏愛見論。(文)觀音玄下(四)云。十信通伏諸惑。正伏四住(文)。

【記】妙玄伏愛見論。即伏見思煩惱也。觀音玄中諸惑。通指見思塵沙無明。四住。除無明。合見開思。玄記云。十信緣中道。伏三惑。心正著有。要先觀空。伏斷四住也。

【補】四教義廣明此菩薩能自行。戒定慧三種聖行。亦教人行聖行。乃至若修慧聖行。即先觀生滅四諦。調伏界內見思煩惱。傍觀無生無量中道佛性之理。正用生滅四諦。伏界內屬愛屬見一切煩惱結習。皆性念處智慧力也。菩薩得是性念處。與前共緣二念處合。即堪忍地智慧善根增長。從初信心。乃至願心。十心成就。是鐵輪外凡。乾慧伏忍位也。

【註】伏忍位。輔行九下(十五)云。仁王用五忍以判別位。(文)妙宗中(十八)云。若依別教十信伏忍。仁王經疏中(十一)云。未得無漏。未能證。但能伏。不能斷。故為伏忍智也。

【記】仁王經云。五忍是菩薩法。謂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中下。為菩薩修般若。然是用判別位文也。妙宗中下。判別十信伏忍。仁王經菩薩教化品疏云。地前三賢。未得無漏。未能證。但能伏。不能斷。故為伏也。以有智故。能伏煩惱。初二三地。得無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趣向無生。名順忍。七八九地。諸念不生。名無生忍。十一二地。得菩薩果。名寂滅忍。以初地得無漏信。是別教意也。故引疏以釋十信名伏忍位。然三賢內凡。尚為伏忍。況十信外凡乎。判位隨機不同。仰信而已。

【註】與藏通齊者。格量伏惑義齊也(下去格量准此)。

【記】偈云。七賢七位藏初機。通教位中一二齊。別信并圓五品位。見思初伏在凡居。

【註】此位出假。即名上根。淨名疏七(二十)云。菩薩化物心重。自行則輕。故慈悲重者。不務斷結。從相似空解即便出假。見思未斷。故言有疾(文)。

【記】淨名疏下。證釋菩薩出假意。所謂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也。有疾者。稱為導師也。

二內凡三。初十住二。初正明十住位次。

次明十住者。

【註】四教義四(五)云。此十通名住者。會理之心。名之為住。

【記】此節釋明住名之所以也。儀文一句。是標徵。註文。是引釋。仁王經云。入理般若。名住。華嚴蔬云。慧住於理。名住。理為所住。慧為能住。是能所合釋也。

一發心住。(斷三界見惑盡。與藏教初果。通教八人見地齊)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貴。五具足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已上六住。斷三界思惑盡。得位不退。與藏通二佛齊)。

【備】辨訛云。論別七住所斷惑。應言與藏通二乘齊。今言二佛齊者。當知藏通。果佛位勝二乘。若論斷惑。則無異也。

【記】初住斷見盡者。四教義云。體假入空觀成。發真無漏。見真諦理。斷界內見思九十八使。名發心住。乃是以伏從斷。故言斷九十八使。其實只斷見惑八十八使。伏思惑十使。頌云。果位須陀預聖流。與通三四地齊儔。并連別住圓初信。八十八使正方休。又二住至七住與藏通二佛齊者。頌云。圓別信住二之七。藏通極果皆同級。同除四住證偏真。內外塵沙分斷伏。故云同除四住。此處為齊也。

【補】發心住有二義。一發真解。住偏真法性理。二出中道似解。住第一義佛性理。若生偏真解。即通教八人見地智斷齊。生中道似解。是初得別教善有漏五陰。入別教內凡性地柔順忍位。

【註】於諸劫中。行十信心。不作邪見。廣求智慧。名發心住。

【記】瓔珞經云。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恒沙佛。二恒沙佛所。行十信心。信常住三寶。八萬四千般若波羅密。修一切行。一切法門。乃至始入空界。故名住。依仁王起信。即十千劫來。修信行滿。入位不退。創起大心。發心即住。名發心住。即信成就心。破見惑。故無邪見欲。見真諦理。故廣求智慧。

【註】常隨空心。淨諸法門名治地住。

【記】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清淨潔白。鍊治心地。使悲智增明也。

【補】空即真諦。心。即真無漏智。即前初住所發見理之智。由此真智。方證空理。故曰空心。今謂斷思重慮緣真。故云常隨。諸法門者。即六度等。然住前雖修此法門。但未見理。不離於惑。皆成有漏。不得名淨。今見理已。常隨理心。修諸法門。則能忘相。如修檀時。能達三輪體空。名淨。修尸羅時。性重譏嫌。等無差別。乃至修禪。靜散無妨。常隨理心。而成無漏。故言淨。門。謂能通至佛果故。

【註】長養眾行。名修行住。

【記】巧觀空有。增修正行。故眾行。即諸法門也。

【註】生在佛家。種性清淨。名生貴住。

【記】佛家。有二。一菩提家。二真如家。生亦二。一解生。二證生。解生。生菩提家。證生。生真如家。今是解生。生佛菩提心家也。又生佛家有三。一菩提心家。初住即生。二大教王家今四住生。此皆解生。三法界家。至初地生。此證生也。謂諸佛從三世真如實際中生。則其種性。至淨至貴。別教四住菩薩。生在佛家。名生貴住。

【註】多習無量諸善根。名具足方便住。

【記】菩薩生佛家。克肖於佛。故帶真隨俗。習無量善根。方便成就具足。

【註】成就第六般若法門。名正心住。

【備】菩薩成就般若。則慧心方為真正。

【補】五度是行行。今般若是慧行。事障除。正理顯。曰成就。

【註】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名不退住。

【補】見思阻乎空寂。從二住來。用入理智。重慮緣真。至此思惑畢竟斷盡。永無三界生因。徹證無生畢竟空界。名不退也。

【註】得位不退者。初住至七住。位不退。八住至十向。行不退。初地已上。念不退。

【記】位不退者。入空觀。永無退失超凡之位。行不退者。入假觀。不退化他真正之行。念不退者。入中觀不退中道常住正念。雖通舉三種不退明別位賢聖。今取位不退。以釋前之七住也。

【註】妙玄四(十一)云。見思破故。得位不退。真諦三昧成。塵沙破故。得行不退。俗諦三昧成。無明破故。得念不退。中諦三昧成(文)。

【補】真諦三昧。離見愛為調直。俗諦三昧。以稱機為調直。中諦三昧。無二邊曲為調直。故通言三昧。

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頂(已上三住斷界內塵沙。伏界外塵沙。前二不知名目)。

【備】辨訛云。不知名目者。以藏通佛。但知界內塵沙。不知界外塵沙也。止觀云。得法眼。證俗諦。通教入假。即進斷色心無知。則知前二教。既能斷界內塵沙。豈不知耶。謂不知者。藏通極果。不知別教八九十住界外塵沙名目。以其但齊七住也。

【註】不生邪倒破菩提心。名童真住。

【補】菩提心者。佛心也。佛以化利眾生為心。凡外起愛見邪倒。自他俱失。二乘起灰斷邪倒。不能利人自利亦不究竟。俱不發菩提心。故不論破。菩薩最初發菩提心。惟恐生邪倒以破之。今愛見七住斷盡。不生外凡邪倒破菩提心矣。復不住空而入假。不生二乘邪倒破菩提心矣。童真者。從喻立名。世人初生。天真純粹。名為童真。例今菩薩。悲智堅固。不破菩提心者。名童真也。

【註】從佛王教。而生於解。當紹佛位。名法王子住。

【記】從佛王教生解。是從佛法生。如佛化度。故云當紹佛種。

【註】觀空無相。得無生心。法水灌頂。名灌頂住。

【補】菩薩常觀空理。得無生忍。諸佛法水。灌其心頂。名灌頂也。問。此得真智與前七住無異。何以見其超勝於前。若從八住來。即能從空出假。至今十住名灌頂者。應以俗智灌頂。何言真智耶。答。真是實智俗是權智。化他用權。自行用實。今此二位。雖是俗智利生超勝於前。然約自行。修證入位。用實而不用權。故言真智法水。又此雖是照俗之位。然必證真。方能了俗。俗智從真智而起。推功歸本。名無生心。有此二義。言真智也。

【註】斷界內塵沙等者。正修假觀為伏。觀成俗顯為斷。輔行一下(九)云。塵沙者。譬無知數多(文)。

【記】正修假觀時。但伏界內塵沙。未伏界外塵沙。直待假成俗備。方斷界內塵沙。伏彼界外塵沙。當知伏惑如壓草。斷惑。如刈草。此明斷伏也。輔行下。以譬顯塵沙之名也。以菩薩不知眾生病。不知法門藥。此等無知之惑。如塵若沙。故名塵沙也。

【註】然塵沙惑。只是通別見思。就所化眾生得名。妙宗上(廿六)云。眾生見思重數。如塵若沙。究論其體。即劣慧也。如妙樂云。不染污無知劣慧為體。以其不能分別藥病故也。若知病識藥。應病授藥。令得服行。即斷塵沙相也。懶於化導。為塵沙習。

【記】界內塵沙。是通見思。界外塵沙。是別見思。如所化六凡之機。不能知病與藥。令斷通見思。於菩薩成界內塵沙。所化三乘之機。不能知病與藥。令斷別見思。於菩薩成界外塵沙。故菩薩塵沙惑。就所化眾生得名也。妙宗下。釋名體。如妙樂下。證釋。妙樂明小乘立二無如。一染污無知。無明為體。見思惑也。二不染污無知。劣慧為體。塵沙惑也。菩薩不能分別藥病。而成塵沙。故云劣慧為體也。

【補】止觀所示入假有三。謂知病。識藥應病授藥。不了此三。名惑。徧觀徧學。名伏。稱機用與。名斷。所知不盡。名為習氣。

【註】且三品塵沙。與三根出假何異。蓋三品塵沙約一人豎論。三根出假。約三人橫辨。又三根出假。通乎四教。三品塵沙。局在別論。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你的孩子也能进北大:家庭教育的12个关键

    你的孩子也能进北大:家庭教育的12个关键

    本书记录了作者多年来对家庭教育的学习、观察、思考和探寻。本书每章围绕一个主题,呈现真实案例及思考、教育学心理学的依据、家庭教育的技巧与方法、现实中的种种教育误区等,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充分的阐释和深入的分析。正文的12章是作者所认为的家庭教育中的12个关键。如果家长能在家庭生活中正确把握这12个要点,那孩子一定能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并能拥有健康的人格和卓越的才智。
  • 纽伦堡之旅

    纽伦堡之旅

    黑塞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个性的著名作家。他擅长以象征的艺术手段,从精神、心理方面,对人的心灵所遭受的刺痛作深层的解剖。黑塞一生向往印度和中国的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特别有缘。他非凡的诗人气质和“东方情结”浑然一体,使他的作品在激情洋溢的背后,透出几许超然。本书收录了黑塞创作于中晚期的散文代表作,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深刻思想和非凡造诣。
  • 愿余生与你甜甜

    愿余生与你甜甜

    【新书《头号婚宠:甜妻,别贪吃!》负罪重生,她智商上线,要虐最贱的渣,吻最爱的人,睡最暖的床,稳稳的做个温柔的女流氓,她主动请罪,花式撩大人物……】“小叔,我迟到被罚站了!”“买下学校。”“小叔,我被人欺负了!”“送他们上天!”在这个拼爹的年代,琴笙从来不拼爹,那东西太奢侈,她没有,她只拼叔!自从有了富可敌国的小叔,她就过着打架有人收拾,闯祸有人背锅的无法无法的生活。她人生的三大目标,就是让他爱上她,爱上她,爱上她!
  • 暗示

    暗示

    暗示是意义的渗透,也是对感官和心智的一种考验。人们之所以无视生活的种种暗示,并不是他们所辩称的忙碌和辛劳,更多的是一种逃避和躲藏。一个心灵萎缩的人是经不起纯净目光和朴素实物的直视的。习惯于陌生化生存的现代人竭力回避那些过去曾经熟悉的事物,虽然他们也时常作出怀旧的姿态,但是,他们不愿去追问,不肯去挖掘灵魂的积垢。
  • 发现小说

    发现小说

    本书见证了阎连科自己的文学观,但同时又超出他个人文学观的阐释,重新界定了现实主义的内涵、边界和层次,也重新为文学的优劣作了独特的富有启发性的判断。利用他的理论可以非常现成地把世界文学、中国文学进行清晰的归类、判断,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和可操作性,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繁星复文立

    繁星复文立

    那……就放肆这一回吧,这是自己心心念念怀念了五年的人啊!国外的每一次思念都会带来揪心般的难受,心口恍若被挖掉了一大块,那种巨大的空洞带来的疼痛让她无数次的落泪。现在,这个人,在亲吻她。恍然就像是梦,就让她放肆一回吧,忘了背叛和曾经的难过。她只想享受这一刻的相拥亲吻。“星满,”付文立压低的嗓音呢喃着她的名字:“在国外的五年,也许是漂泊,也许是停靠,但都不是你的终点,不是你的港湾。星满,回来吧。”星满扶着座椅的手指渐渐收紧,两眼直视着付文立:“也许你还欠我一个解释。”
  • 三色堇

    三色堇

    一个娴静如水,却要独自面对一场未知生活的全职妈妈;一个时尚浪漫,却无法找到理想爱情的都市丽人;一个心怀抱负,却在追梦的路上跌跌撞撞的乐观女孩。在爱欲横流的浮华都市中,她们怀抱着各自的梦想与追求努力前行,她们会迷茫、犯错、流泪,但从未放弃对自己内心的探索,每一场自省与抉择、突破与成长,都释放着自己独特的美。她们的命运就像一朵三色堇,在时光深处自由地盛放着,无惧红尘的喧嚣与生活的凌厉,她们就是自己最坚强的城池。
  • 荒野的狐灯

    荒野的狐灯

    重新演绎了袁枚的著名鬼怪笔记小说《子不语》里的精彩故事。一个死人千里赴约,去向同窗好友交代身后之事,执念不舍,一直到化作了一具僵尸,作势扑人!一个青年爱上了一个姑娘,染红了她的长发,却看见圣庙门前的一个赑屃头上猩红耀目,一个仙女思凡,对一个卖鸡的农夫暗生情愫,在城门口拦住他,说:你卖掉鸡会得钱八千四百文,一个书生去深山里寻死,却不期遇见了已死的相好——一个妓女。而旧相好再不肯跟他缱绻,说:我已经是仙女了。这是一场场人与鬼之间的缱绻缠绵。它惊骇诡异,曲折动人,描摹出了一切魑魅魍魉最本色的一面。它让我们突然惊觉,有些鬼怪,竟然如此可爱!《子不语》,又名《新齐谐》,中国历史上最伟人的志怪小说之一。
  • 哲理格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哲理格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