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7000000014

第14章

四食义六门分别。一释名得名。二出体性。三明建立。四辩差别。五界趣有无。六问答聊简。第一释名得名者有其二种。一通二别。初通者。四者是数。食即是用。从数及用为名。或可。六释中带数释也。二别名者。一断食。断谓形断即是形相。食谓长养诸根大种。此即形相及用为名。或可。断即佛食。当体得名。二触食。触对前境名之为触。触境益身故名为食。从用为名。或可。触即是食当体为名也。三思食。有所怖望名之为思。思能长养故名为食。从用为名。或可。思即是食。当体为名。四识食。性能了别名之为识。识即是食。当体为名。或可。第八识任持名食。从用为名也。第二出体者。辩体有二。一小乘。二大乘。小乘中萨婆多宗杂心论等断食以香味触三尘为体。以是是合中知资养自根故触食思食以通大地中触思二数为体。识食以六识心王为体也。经部宗成实论等断食以色香味触四尘体。食以冷暖等缘成假触为体。思食以思求。饭食思心为体。识食通取五识及五识后意识独头意识为体。大乘中瑜伽论等断食以香味触三尘为体。食以遍行中触数为体。触虽通七八。六识相应者食义胜也。思食亦以遍行中思数为体。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胜也。识食以阿赖耶识为体。此识虽通七八。第八食义胜也。第三建立者。依瑜伽论有其四法。一气力喜乐。三悕望。四任持。诸根大种由断食故资养色身。有气力故。由触食故摄益喜乐便能长养诸根大种。由思食故专注悕望令其色根长养相续。由识食故执受诸根大种不断。对此四义立四食也。第四辩差别者。依无性摄论。食有四种。一不净依止住食。谓欲界凡夫由有烦恼名为不净依止。即身谓不净身。依此四食得住故名不净依止住食。二净不净依止住食。谓有学圣人及色无色界凡夫有学圣人断见惑尽名净。修惑未尽名为不净。凡夫已得上定伏断欲界地惑名净。未离上惑名为不净。由此四食资养得住故言净不净依止住食也。三清净依止住食。谓罗汉辟支已断见修惑尽名为清净。由此四食得住故云清净住食也。四示现依止住食。诸佛如来及大威德菩萨不藉食资示现受食。令身得住。言大威德菩萨者。谓八地已上证无功用威德示现自在。亦可。初地已上得十种自在名威德。或可。即是二乘回心向大受变易报威德自在。此诸菩萨变易身心不假食资。但起化身示现受食。今此香饼即是第四示现依止食也。或可。即是法食性是无漏。非断等四食摄也。第五界趣有无者。欲界具有四食。色界无色界唯具三食。以其断食唯在欲界故。若约五趣。人天可知。下三恶趣亦具四食。瑜伽云。地狱众生亦有微细断食。谓府藏中有微细风。由此因缘彼得久住也。第六问答分别者。问曰。但是断物皆成食耶。答。如其所应当作四句。或有断物而非是食。谓诸断物不能长养诸根大种。或有是食而非断物。诸余三食无形断也。或有亦食亦是断物。谓诸断食能令诸根大种长养。或有非断亦非是食。谓诸触思识等不能长养诸根大种。如是所余随其所应皆作四句。问。眠梦梵行等持皆能长养诸根大种。何故不立食耶。答。长养有二。一摄受别义长养。谓长养诸根令明盛也。二令无损害长养。能持诸根大种无有损坏。梦等具斯长养。于前即无。是故不立。问。心所摄法有五十一种。何故触思偏得名食余不立耶。答。触境益身悕望益心故。二立食余不名食也。问。此之四食为是有漏为是无漏。答。唯是有漏。所以然者。由此四食资养有身。无漏之法能破有身故不名食。若约大乘。法味喜乐所持故无漏法亦能任持资长惠命。亦名为食。大悲香饭亦同于此也。问。断等四食三性中何性所摄。答。断识二食性唯无记。思触二食理通三性。问。断食有形容可示现。余三是心云何示现。答。心亦可现。如佛地论说。诸佛化身有依他心无自依心。依他心者是相分化心也。又涅槃经云。化无量众生令使有心。故知心亦可示现。良由诸佛菩萨不思议定。皆能化起无形质法也。诸佛若不现起化心。二乘凡夫及畜生等那知佛心。世尊真心十地菩萨尚自不能知也

园林台观者。因睹台观而入圣位也。三十二相者或见一相二相乃至多相。随所应现而为示现。皆是入道之缘也。以佛身者现金身也。自有众生见佛色身发心悟道。此上三句眼识能通道色尘为佛事也。虚空佛事者。除去色形现虚空相令其心静。结累自消。亦如文殊师利灭众色像现虚空相以化阇王。因此悟道此即意识通道法尘为佛事也。下释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者。行因虽殊俱入律行也。又以梦幻者因喻解法而得悟道。以音声语言者。现今言教而得道也。此上二句耳识能通道声尘为佛事。寂寞无言者。即是维摩杜默之类此即意识能通道法尘为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者。此句总显法身无相应悟合机无不利益。威仪者。行住坐卧身四威仪也。进止者。举动俯仰名进。住卧称止。诸所施为者。见闻觉识三业所作也。未曾无益故言无非佛事。此即六识能通道六尘为佛事也。上来一十四句顺行佛事

又此四魔。八万四千烦恼下一句。逆行佛事。八万四千烦恼门者。如贤愚经说。彼有菩萨名曰喜王。心自思惟。行何三昧便速逮得八万四千诸度法门。思惟已请佛。佛遂答之言。有三昧名了法本。菩萨行之便速逮得八万四千诸度法门。何者是也。彼佛具答。始从光曜无极度终至分布舍利度有三百五十种门。一一皆修六度之因。便有二千一百诸度。以此诸度对治四大六衰之患。便有二万一千诸度。正以凡夫用彼四大为身。圣修诸度得净法身。舍彼四大名为对治。六衰即是六尘大贼。以能衰耗诸善法故。圣修诸度证入佛境。舍彼六尘名治六衰。用此二万一千诸度治四心病。谓贪嗔痴及以等分。此四各有二万一千。都合八万四千烦恼。而诸众生以为疲劳者。凡愚众生以迷到故为疲劳门。诸佛了烦恼性空。即以烦恼空性教化众生。因此得悟名为佛事。故无垢称经云。一切如来即以此法为诸众生而作佛事。故上经云。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又仁王经云。众生未成佛。菩提为烦恼。众生若成。佛烦恼为菩提。犹如俗医有其三品。下医之流药成非药。中品之者以药成药。上品良医用非药为药。佛亦如是。能转烦恼总为涅槃。名为佛事也。远云。诸佛烦恼以已远离。后得智中大悲现起摄化。众生因之得悟。名为佛事。即此意识能通道法尘为佛事故。下第三总结

自下第三彰诸法平等。文中有三。一明菩萨心等。二明诸佛德等。三大小乘相对教量显胜。前中菩萨入此门者。谓得忍菩萨证入诸佛平等法门。若见一切净妙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者。初见不喜往生不贪。处之不高。不以为忧。不碍不没者。于不净土初见不忧。往生无碍。处之不没。菩萨既入此门知佛身净土平等。名生清净心。而化现万差接益群品。故言欢喜恭敬未曾有。此即远击众香菩萨也

第二明佛德平等中。初明体等。后名等。前中先法次喻后合。法中有二。初明诸佛自德平等。为化已下次明诸佛化相有殊。喻中亦二。地有若干喻前第二化物缘。盖虚空无若干者。喻上自德性平等也。合中有二。初有两句。别合前喻。阿难诸佛色身下总合前喻。前别合中次第而合。义并可知。就总合中不简。自他二种胜德。悉同上空故名为总。诸佛色身者。一色身等。无漏色阴悉皆平等。二威等。良以色身有胜威德故。三相等。以其三十二相故。四种性等。种性不同。有其二种。一习种。二性种。习种者犹闻薰习所得名习种。旧释云。所谓真如佛性法尔本有。若如今释。即是法尔种子本有功能。谓行佛性也。故无性摄论云。无始时来六处殊胜展转相续。法尔所得以为性也。或可。种性者即是种族也。故无垢称经云。族性尊贵也。五戒定等。即五分功德平等。六三十二德平等。所谓具足力无畏不共法也。大慈悲下利他德。慈悲意业。威仪身业。说法等口业。成就众生者。利益三乘众生。净佛国土者。无量净土。具诸佛法者。三身佛法。悉皆同等者。总结平等也。就名等中略叹如来三种名号以彰同等。三藐三佛驮者。初叹正遍知号。以如理智如法而知名之为正。以如量智遍通诸法名曰遍知。多陀阿伽度者。叹如来号。证真成德乘如而来故名如来。故涅槃经云。乘十八空来成正觉名如来也。又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佛陀者叹大觉号。以其胜智觉一切法故名觉者。此之三号依德施名。德同如故名亦如之也

第三教量显胜之中。文别有二。一明三句之义阿难不受。二维摩智慧二乘不测。初中三句。一阿难不受三句之义。二阿难闻已便生退屈。三如来安慰为其会通。前中三句。一明阿难多闻劫寿不能尽受。二正使下假说多人尽如阿难亦不能受。三如是阿难下结叹显深释小。不受诸佛阿耨下正叹证道深广。智慧辩才下叹教道不思。德既无尽。名亦如之。第二阿难白佛下审己寡闻自生退屈。佛告已下第三圣为会通。于声闻中得称多闻。非谓菩萨。勿生退也自下第二大分为二。初明维摩智德二乘不能度量。后明维摩所有神通二乘不能作。前中初言且止阿难。止其前言亦可止其测度之心。故曰且止。下诫之。其有智慧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明人叵测。一切海下喻显。不应菩萨禅定约喻显法。定惠持辩菩萨一切功德非下所测名不可量也。下神通不可作中舍置菩萨所行者。舍置一切菩萨行德。是维摩诘一时所现者即向来所现也。一时尚若此。况尽其事。一切声闻下举二乘人不能彰净名德胜也

第四众香菩萨请法还国佛为说中。文分三节。一众香请。二如来答。三闻法礼敬辞去。请中有二。初明众香菩萨自知己过求佛忏悔。二愿赐少法明其正请。生下劣想者发露也。自悔责者分别净秽心也。初见秽土生下劣想。谓佛菩萨亦有升降。闻此佛事乃自悔责。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者明己解。佛惠平等但随众生故土有忧劣。此明叹之也。愿赐少法者下明请法。以有信教清净心故。所以请法。彼虽不藉言教亦欲通化十方。又欲示远来不空而返也。佛告诸菩萨无碍法门者。此下第二答请。于中有三。初总举劝学。二何谓无尽下标名广释。三诸正士已下总以结劝也。前中有三。初略举劝修。二出二行体相。三结法属人。尽有住无即为有碍二乘人也。不尽不住即为无碍菩萨行也。有为有三相。名之为尽。无为无相名为不尽。如菩萨不尽有住无者。此结法属人。尽有住无虽是一法就事往分故为二也。尽有即无积德之地。住无即绝慈悲化导之能。是故大士并不为也。肇云。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为虽实住之则惠心不朗。是以菩萨不尽有为故德无不就。不住无为故道无不覆。若能出生入死遇物斯乘。在净而净不以为欣。处秽而秽不以为戚。应彼而动物我无为。此悟诸佛平等不思议之道必出于尽无尽门。彼菩萨闻佛事平等不可思议。所以请法。故佛闻此二门示其不思议无碍之道也。何谓不尽有为者。第二标门解释。于中总有六十四句。文分为三。初有四十五句释不尽有为。二何为不住无为下有十五句解不住无为。三又具福德下四句双释不尽不住之所以。就前不尽门中有三。初标章门。二不离大悲下释。三是名不尽有为者结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重生之携手

    重生之携手

    宋可欣前世在被姐姐排挤、闺蜜陷害、老公家暴中惨死,死后才知道这个世界唯一一个还爱着她的人竟就是她避之唯恐不及的冷亦箫。含恨重生后宋可欣再也不敢信任任何人,她发誓要让所有前一世欺骗过她,迫害过她,不把她当回事的人尝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滋味。令人慰藉的是,在这条注定冰冷的路上,有人愿意牵着她的手,包容她的小脾气,纵容她的小任性……这一世,她要活的比任何人都幸福!
  • 何澄(上)

    何澄(上)

    《何澄(上)》历述何澄留日学生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几个时期中何澄的作为。何澄坚持共和,主张统一,反对日寇,抨击汪伪,这是他一生的大节。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何澄的一生。本书是一本关于民国史的人物传记。作者苏华、张济用自然流畅、真实深沉的笔调记录了山西省灵石两渡村何家的代表人物何澄的一生 。《何澄(上)》中几乎涵盖了晚清和民国众多名人,可以说每一章都是一 个专门的学科,是一部超具史料价值的图书。
  • 穿越之鬼魅丐帮公主

    穿越之鬼魅丐帮公主

    在一个假日里,上官媚儿带着另外三个姐妹去野外探险,却离奇地走进了一个奇怪又诡秘的山洞里。在洞中她们经过了一场惊魂失魄的逃命后,最后穿越到了古代一个国家里。别人穿越都进了皇宫当公主或妃子,而她们却倒霉地穿越到了丐帮里面去,当了个女乞丐。穿着破烂的衣服,住着四面通风的茅草屋,还要整天提防别人的陷害和追杀。而这一切是因为她们的真正身份并不一般。她们又该如何运用现代社会所学的知识,和山洞里得来的异能,扭转被动为主动,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呢。
  • 快穿:我的宿主有毛病

    快穿:我的宿主有毛病

    我算是发现了,我这个人懒得要命,灵光都是突然一现的,所以意味着我会挖坑而且不定时更新“骚白,男主都亲你了,你要亲回去啊,可不能吃亏啊”一旁的阿花在脑海中指导着白衍,“有你这样的系统吗,你就说你是不是卧底”白衍表示很无奈,“我这也不是为你好么,哈哈”阿花尬笑中
  • 过河卒子

    过河卒子

    1929年秋天从欧洲回来后,陈光甫的日记里就很少看到那些叱咤风云的军政要员们了。他是一个持身谨严的人,明白一个人的历史是由在世时的业绩写就,亦是由文字所塑就,因此不管有多忙碌,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对一日里所经、所遇、所思予以记录。这些日记有的写在装订成册的本子上,有的就随手涂抹在银行信笺纸上。意态从容时,用毛笔,事多心杂时,就用自来水笔潦草记之。但跟1928年之前不同的是,此后他的日记里虽少了天下大局,却多了交游、读书、行务处置、修身束德等日常记录。他好像是刻意要把政客、将军这些大人物全都驱除出他的世界,而只是埋头一心一意地打造他的金融王国。
  • 陌上江湖

    陌上江湖

    “江湖第一美人被掳走了!”一个美人,一场战争,引来无所不知的江湖百晓生,风华绝代的流月公子,狡猾的神秘小乞丐,和江湖百年的恩怨情仇……初见他,他是江湖中的流月公子,鲜衣怒马,为了江湖第一美人而来;初见她,她是街边的神秘乞丐,耍赖撒谎,为了“好玩”给他指路,与他同行。却不知阴谋重重,误会丛生之后,她将从雪崖上一跃而下,用生死惩罚他对诺言的背弃!然后再重逢,她已经坐在别人身畔,冷淡的唤他“上官大侠”,形如陌路。
  • 目门

    目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江湖之天命

    江湖之天命

    羽作为NPC重生在《江湖》这款游戏中,面对玩家的闹腾和系统的考验,洛羽能够做到什么呢?江湖中有各种传闻,我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又是假的,只得笼统的记录下来,没有做考证,望博君一笑:才江湖上有很多不死的异人,他们自称玩家;江湖里有着百晓十二楼的传闻,这是百晓堂能够掌握天下情报的关键;传闻大周南方有一伙异人在秘密造反;传闻南方有一种能够飞行的庞然大物,有能够千里传音的神器;传闻天下各处纷纷出现一些诡异的东西;传闻海外有一座仙山,山上住着仙人…
  • 海贼之天赋系统

    海贼之天赋系统

    他并不想被悬赏通缉,也不想当海贼,但如果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当海贼的话……那就让这个世界,天翻地覆吧!…………………………书友群:580391329
  • 天下第一王

    天下第一王

    朝代更迭,谁能笑傲?王侯将相,有谁屹立不倒?得千年记忆,笑傲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