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76600000024

第24章

香积品者。此品寄就香积如来以显诸佛净土之果。就所寄人以题品目名香积品。此品之中三门分别。一定所辨。二释来意。三随文解。所辨有二。一就维摩显德分别。此品亦为显示维摩不思议德。取饭香积小室广容。是其所显不思德也。二就法分别。法谓法身净土因果。今此正显净土因果。明众香界庄严妙事是净土果。下文所说修十修八是净土因。所辨如是。次释来意。还约向前两义释之。一就维摩以释来意。维摩德中义别四对已如上辨。入不二下是第四对。于此对中前品所行修行实证。此品所成成就不思解脱之德。因行有就故须辨之。又复前品入不二门明解脱体。此品明其解脱之用。依体有用故次辨之。第二约法以释来意。从上以疾国王大臣皆往问来广明如来法身因果。此品明佛净二因果。身必依土故须辨之。来意如是。须释其文。此品有二。一正辨法。二维摩文殊于大众下明说利益。前中复二。一因舍利念食为由取饭香积明净土果。二彼菩萨闻皆曰未下因彼新来菩萨赞请明净土因。净土之果香积最显奇彼以彰。净土之因娑婆明胜。故就此说。然此所明净土因果成上初会。云何成乎。前初会中宣说菩萨成佛之时具足一切功德国土。相犹未显。今此寄就香积显之。故下文中明众香即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如是等也。又初会中宣说菩萨成佛之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相亦未显。故今亦就香积显之。故下文中明香积国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天菩萨。又初会中宣说菩萨成佛之时具足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相亦未显。今此亦寄香积显之。故下文中明香积国诸菩萨等生香树下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菩萨所有功德皆具。成果如是。又前会中宣说六度四摄等行以为土因。未出明处。今此辨之。故下文中明娑婆界独有十事诸余净土之所无有。又前会中宣说诸行为净土因。未出明法。今此辨之。故下文中明此菩萨成就八法行无创疣生乎净土。此八纯是摄明之法。依此摄起一切诸行为净土因。成因如是。就初辨明净土果中。初舍利弗念食为由。后维摩诘为之取食显示自己不思议力。并显香积净土之事。舍利念中。于是舍利举兴念人。以此慧胜能多起发。故偏生念。下出所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常于何食。因尚空室故生此念。良以饮食时中所须所以念之。又因念食多有开发。故今念之。问曰。何故前念床坐通为弟子。今此念食偏为菩萨。释言。床坐大小同须。是故通为。食中声闻有乞食法。故不为之。又前念坐通为弟子而被呵责。故今不举。就下维摩为取食中文曲有三。一呵所念令舍秽食。二若欲下许为取饮令求净食。三时维摩入三昧下正为取食遂其心欲。初中维摩举能呵入。知下意者明呵所由。而语已下正出呵辞。佛说八解仁者受行。举其所明。八解是其离欲之法。所以偏举。义如别章。此应广论。今且列名。内有色想外观色内无色想外想色净想解脱以为第三。空处第四。识处第五。无所有第六。非相第七。灭尽第八。此八离缚名为解脱。背离下过。是故经中名为背舍。又龙树云。背净五欲舍离着心亦名背舍。仁者受行明应无欲。岂杂欲等约明以呵。岂谓可也。受行八解可得杂于贪欲食心而闻法乎。以此秽食受用多过故呵令舍。问曰。舍利向前念食为菩萨。维摩何故呵其自欲。释言。舍利向前念食原从自己须食心起。自有所欲谓他亦须。故念菩萨常于何食。维摩今者深察其本。故就呵之。自下第二许为取食。若欲食者举其所须常令汝得未曾有食。许为取之。净土之食受用多益。欲令求故须许之。自下第三正为取食。显示自己不思议力。令人习学。并显众香净土之果。使人愿求。于此文中。宗为彰净对秽显之。文有六段。摄为三对。言六段者。第一维摩以神通力显示上方香积佛界。遣他取食令此众见。二彼诸大士见化已下。明众香国诸菩萨等因化往彼知此娑婆而来听法。此二一对显示异土令互相知。三维摩即化九百万下。明此娑婆小室广容。四维摩诘语舍利等可食已下。明众香界少饭广竟。此二一对显示异事令互相敬。五维摩问香积如来以何说下。彰彼如来摄他之仪。六彼菩萨问释迦牟尼以何说下。明此世尊开道之法。此二一对显示异法互相学。六中前四为彰食益。后之两段为显法益。彰食益中初维摩取。二彼佛与。第三维摩从他受食。第四维摩与众令食。初中有三。一维摩诘现众香界令此众见。二问菩萨下命众取食。三于是维摩不起坐下命众不得遣他往取。就初段中。维摩初现后众共见。问曰。维摩何故现彼令众见乎。为显净土令众求故。又现自己不思议力令众学故。云何示现。分别有二。一为彰所取是实非虚。寄实以显不思议力。二为彰所取是远非近。寄远以显不思议力。文中初言即入三昧。现化所依无时不在。随化现入以神通力彰其所用。此不思议如意通力示诸大众现化所为。下明所现。于中有五。一示方界分。二示远近度四十二恒沙佛土。三所现国国名众香。四所现佛佛名香积于今现在。五就所现广辨其相。辨相有四。一土二人三土四人。其国香气比于十方最为第一。是其初段明土胜也。泛论净土有三庄严。已如上辨。一事庄严五欲精胜。二法庄严纯说大乘。三人庄严纯诸菩萨。此三庄严众香具有。此即第一事庄严中香庄严也。彼土无有声闻辟支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是第二段明人胜也。此亦即是人法庄严其界皆以香作楼。是第三段重明大胜。彼佛与下是第四段重明人胜。佛与菩萨方共坐食。受供人胜。有诸天子皆号香等。能供人胜。上来现土。众见可知。自下第二命众取食。何不望真遣化往取。乃须命众示不自高不轻众故。又欲对彼显己力胜令众尊敬起佛求故。于中有四。一维摩诘命众取食。故问菩萨。仁者谁能致彼佛饭。是运致担辇之谓。二以文殊威神力故众皆默然。文殊为使维摩化取故剬令默。文殊何意欲令维摩遣化往取。维摩化往。彼多菩萨寻化推本来此听法。余往无宜。故制使默。三维摩诘击众令取。仁德众多不堪取食可明之甚。故今反击仁此大众无乃可耻。四文殊师利为众解过。如佛所言勿轻未学。以众生学解脱之德。不堪往取。愿莫轻辱。自下第三。彼维摩诘命众不得遣化往取。何不身往乃使化乎。维摩即是此食化主。客在其室无宜辄舍。又欲使彼诸菩萨等寻化推本来此听法。故身不去。于中有三。一化为菩萨。相好殊胜。二而告之下教往取食。三时化下明化菩萨蒙命往取。初中维摩不起于坐居众食前。明起化处。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胜等。明化所作。依金光明圣身有三。一是真身。谓法与报。二是应身。随化现生。三是化身。从应化起。今维摩诘备此三身。彼维摩诘真德之体即是真身。毗耶所受即是应身。所化菩萨即是化身。第二教中而告之曰。总举教辞。下别显之。先示其处。须教身往下教乞辞。如我辞曰总举教辞。下别。于中先教问讯世尊。愿得已下教从求食。今此乐下明乞所为。令乐小者得弘大道。通法之益。亦使如来名声普闻。传人之益。又弘大道受法之益。亦使如来名声普闻闻佛之益。问曰何故舍利念食偏为菩萨。维摩取食偏为乐小。答舍利念食偏为菩萨义如前解。又复舍利实谓菩萨身有所待。故为念食。维摩深知菩萨无须。今时取食专欲使彼乐小法者。睹佛菩萨净土境界妙用难测发心愿求。第三化往取食之中。初化菩萨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后化菩萨发言求食。合众同闻。言如前教。上来第一现众香界。遣化取食。合众同见。自下第二明众香园诸菩萨等因化知此。而来听法。问曰。诸佛同不异。即彼佛所听法。是得何劳来此。泛解有三。一自为故来。欲于此方佛菩萨所供养听法。以于此方佛菩萨所有最因缘。供养听法获多益故。二为他故来。所为有二。一为彼土众生于此佛所有最因缘。应见得益。德力微劣莫能自运。须大菩萨导引将来。如无边身流离光等各将无量菩萨来此。而得利益。如是等也。二为此土众生故来。此土众生应见彼来得多益。故此是第二为他故来。三为赞扬三宝功德是故须来。于中或有赞扬佛德。佛如初成。菩萨众集赞叹等是。或为显法。显法多端。不可具列。或为显扬菩萨功德。德义非一。今诸菩萨从众香来。应具前意。文中正求为自故来。并欲显扬维摩之德。文中有五。一众香菩萨睹他致问。彼佛具答。二菩萨审问维摩。其人如何能作是化。彼佛具答。三彼如来钵盛香饭与化菩萨。四众香菩萨请欲来此。彼佛听许。五时化菩萨既受钵下。化及彼众承力至此。初中先问。彼佛酬答。问中初言彼诸大士举能问人。见化菩萨彰其所睹。欲未曾有嗟其高胜。下正为问。今此上人从何所来间其所从。娑婆世界为在何许问其方所。言何名为乐少法者问其所为。彼国无小所以问之。由化菩萨前请彼佛。欲于娑婆施作佛事。令乐小者得弘大道。故发斯问。即问佛者请圣辨答。下佛答之。佛告之曰总举答辞。下方度等随问别答。于中初至界名娑婆。答上问中娑婆世界为在何许。娑婆胡语此翻名忍。悲华经释。此土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土从人称故名为忍。佛号释迦于五浊世为小乐众生敷演道教。答上问中云何乐小法者。彼佛所化五浊恶世。乐小众生名乐小者。彼有菩萨名维摩下。答上问中今此上人从何所来。明此化人维摩遣来。先列维摩住不思议辨其所得。为菩萨说明其所作。故遣化来彰其所遣。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明遣所为使此慕求。名增功德。自下第二彼诸菩萨审定。维摩其人何如乃作是化。问其人也。德力无畏神足若斯。问其德也。下佛答之。佛言甚大差其人高。对其初问。一切十方皆遣化往叹其化广对其后问。第三彼佛以众香钵盛满香饭授化菩萨。文显可知。自下第四众香菩萨请佛来此。彼佛听许听中先请。初列请人。俱发声等发言正请。供养释迦见维摩等。彰请所为。下佛听许。可往听去下。为诫约。先诫其身后诫其心。身有二。一教摄身香。无今已下明教所为。彼见受染名起惑着。二教舍本形。勿使已下明教所为。睹胜卑退名自鄙耻。诫心中又汝于彼莫坏轻贱而作碍想。正劝舍过于人莫轻。于直莫碍畏而不入。名为碍想。所以下释。先征后解。十方如空明古实净。土等如空。非无如空。又为他小不尽现净。明化现秽。亦可十方皆如虚空。明其性净。佛为化小不尽现净。明其报净。彼土实净为化不现。故莫轻贱而作碍想。自下第五化及彼众承力至此。时化菩萨既受钵饭。所求遂心。与九百万所摄称意。俱承佛威及维摩力。明来所依。于中分别。众香菩萨承彼佛威。其化菩萨承维摩力。通则义有。于彼世界忽然不现。发之速也。须臾之间至维摩舍。所至疾也。由承圣力故彼不现。须臾至此。彼彰忽然。此云须臾言左右耳。上来五段合为第二。自下第三明维摩诘从化受饭。并显维摩不思议力小室广容。令彼新来菩萨深敬。于中有四。一维摩诘化九百万师子之坐。高广如前。令彼新来菩萨坐上。二化菩萨以所取饭受维摩诘。三明饭香普薰毗耶及三千界。四由香普薰诸众云集。此即香之饭益也。于中初明闻香快乐口叹未有。明云集中。初明人众云集。诸地神下余众云集。人中初先辨列其众。次来入舍。后明所见欢喜设礼。下明却住。余众可知。此第三竟。自下第四维摩得饭。命众同食。即显香积少饭广竟。令此尊敬。于中有二。一命共食彰食无尽。二其诸菩萨声闻已下明食身乐。显食殊胜。前中偏告声闻令食不命菩萨。问曰前坐大小通告。今此何故偏命声闻。解有四义。一前者念坐通为大小。故前等告。今此念食偏为菩萨。恐彼声闻不敢取食。故偏告之。第二床坐大小通须。故所通告。食中声闻别有乞法。于此所取无心欲食。故偏告之。第三义者。前所取坐至极高大。通此人量。须教菩萨变身如坐。须教声闻礼佛而坐。为是通告。今所取食至少不多。声闻心局畏少不足。无心欲食。为是次告。菩萨意广知少竟多。不虑不食。是故不告。第四义者。向前取坐不简大小。故前通告。今此取食云言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彼佛与食意亦如之。良以声闻正是所为。故今偏告。欲使共食知饭无尽发心愿求。义意如是。文中有三。一告声闻直劝命食。二自果声闻念其食小。化菩萨彰食无尽。三于是钵饭悉饱众下者食无尽。初中先告舍利弗等。劝之令食。大悲勋下诫舍小意。食从悲起名大悲勋。取为定少名为限意。用不应法名为不消。此食无宜故须预诫。无以限意使不消也。第二段中文别有二。初异声闻念其饭少。异有两种。一别大称异。大乘法中见道已前依教明行。名大声闻。彼不同此。故名为异。二于小中简大称异。简彼舍利目健连等诸大声闻。故名为异。而此大众人人常食。二化菩萨下呵其所念明食无尽。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言小德者声闻福德庄严少也。言小智者声闻智慧庄严小也。无量福者佛福多也。无量慧者佛智多也。用少量多理所不合。故云勿以。四海竭下明饭无尽。成念不应。四海有竭此饭无尽假约也事。明食无尽。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亦不尽者。假约世人明食无尽。一切人食食人广也。揣若须弥所食多也。人别须弥乃至一劫食时文也。假使如此犹亦不尽。所以下释。初先征问。一钵之饭所以我言不尽者。何下对释之。无尽德人所食之余终不可尽无尽。惑等是五分身。功德具者余德具也。于是钵饭悉饱众下。是第三段明诸大众共食不尽。上来三段令为第一明食无尽。下明食者身安快乐。显食弥胜。于中初明食者身乐。次喻显。后明食者身皆出香。下以喻显。此第四境。自下第五明香积佛摄化仪。令此众生舍言习学。维摩先问香积如来以何说法。下具答之。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彰彼异此。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等。正辨其相。但以众香得入律行。依香离道。菩萨各各坐香树等。依香具善。文显可知。自下第六彰此如来开导之法。彼使习学。于中初先众菩萨问维摩诘。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下答。于中初总须别后结。此土众生刚强难化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是初总也。是地狱等是其别也。别中约就四谛分四。一苦二集三道四灭。何故偏约此四明法。上说说释迦于五浊世为乐少众生。敷演道教。教少众生多说四谛。故偏举之。苦中地狱畜生饿鬼是三涂难。是诸难处者。谓郁单越长寿天等难处也。愚人生处谓余边地无法处也。次明其集。于中虽复因果。通举约果显因。宗成集义无举三邪。是杀生等明其十恶。是悭吝。等彰其下弊。文皆可知。次明其道。于中虽复邪政道举。对邪辨五。道行虽众要唯三学。先明其戒。是结戒者明其戒法。是持戒等明其戒行。持戒者是止持也。是犯戒者是止犯也。是应作者是作持也。是不应作是作犯也。是障碍者明前二犯能障道也。是不障者明前二持不障道也。是得罪者明前二犯得罪报也。是离罪者明前二持离罪报也。次明定学。言是净者世俗净定也。言是垢者味相应定。亦可净者是无漏定垢者一切世俗定也。下明慧学。是有漏者世俗等智。是无漏者出世圣智。是邪道者解道邪智。是正道者。内学正智下明灭谛。是非通举对非彰是。是有为者生死因也。业烦恼等兴集生死。故曰有为。是无为者因中之灭。是世间者生死果也。是涅槃者果中灭也。亦可分段因之与果名曰有为。尽此之灭称无为。变易因果名为世间。除此之灭说为涅槃。上来别相下总结之。于中初法次喻后合。以难化人心如猿猴以若干法制御乃调。是法说也。譬如喻下食可知。上来明果。自下第二明因。彼菩萨赞叹请问明净土因。起因此胜就辨之。于中有二。一因彼赞叹彰此明胜。二因彼请问净土因显此明法。又复前段明摄善行。后明离过。故下名为行无疮疣生乎净土。又复前段明摄土行。自摄常土。后段明其生净土现生他国。前中先叹。后对辨胜。叹中彼诸菩萨闻也。皆曰未有。是总叹也。下别叹之。初先叹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以贫乐法度众生者。此国众生无有大乘法财自资。名之为贫。唯乐小乘说小以为贫所乐法。如来以此度众生也。下叹菩萨。斯诸菩萨亦能劳谦无量大悲生在土者。劳谓勤劳。勤化人。谦谓谦下。谦卑谦物。怜苦随生名无量悲生是佛土。上来叹竟。下维摩诘因叹显胜。明此修胜故生此土。于中初明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一世所行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言非虚。故曰诚如。所以下释。先征后解。此娑婆界有十事善净土所无。对问总释。何等下别。先问后别。通皆利他。于中别分。前六以已所修六度摄益利众生。后四以其化他之法随宜度物。于中前三是化他法。后一化行。法中初句。说除难法度八难者。小乘法化。以大乘法度乐小者。大乘法化。以诸善根济无德者。人天法化。化他行中。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下结。自下第二。因彼诸闻显此修法。于中。先问此土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此菩萨来意导人往生净土。故为此问。与涅槃中无畏菩萨问生净土其义相似。维摩下。答成就八法行无创疣生乎净土。是总答也。行无疮疣能净其因。生乎净土能招净果。又无创疣能舍秽国。生于净土能入净国。何等下别先征后列。此乃约就修义不同以分以种。此八悉是摄修之法。用此摄起初会之中净土行也。八中初四是利他法。饶益众生而不望报。是第一句。慈无量也。慈怜心益。故不望报。代一切生受诸苦恼。是第二句。悲无量也。悲心深厚。故代一切受诸苦恼。问曰。若是众生法报何可代受。由其菩萨住苦教化彼得出离故名代受。又复系囚鞭杖等苦有可代处。菩萨亦代。功德尽施是第三句。喜无量也。以喜除嫉故。能尽施。等心众生谦下无等。色第四句。除无量也。舍除憎爱名为等心。齐能卑敬故曰谦下。绝离怨亲差别之异故言无碍。后四自利。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是一句。于自学处起敬信心。于菩萨视之如佛。于人敬也。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于法信也。不与声闻而相违背。是第二句。于他学处去恚碍心。不嫉彼供不高已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是第三句。于受用事恩痴秽心。彼供已利言之左右。有过背舍名为调伏。常省已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第四句。于明行事起专精心。常省已过不讼彼短离过心精。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慕善心专。不离余想名为一心。有善皆欲名求功德。以此通前合为八也。是为下结上来辨法。维摩文殊于大众下。大段第二明。说利益。此即通明一会之益。故言维摩文殊说时百千天天人发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忍。若准此品文殊不说。第二会竟

同类推荐
  • 邵兰荪医案

    邵兰荪医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Some Anomalies of the Short Story

    Some Anomalies of the Short Stor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潢玉牒

    天潢玉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三指禅

    三指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顾松园医镜

    顾松园医镜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

    意识:从自我到自我感

    意识是一个明确的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它是最困惑人类智力的现象之一。当代“意识研究”涉及了三个基本层次的问题:即意识的现象学问题、意识的实证科学问题和意识的形而上学问题。
  • 重生之带娃修仙

    重生之带娃修仙

    新书《全球封神》已发布,请新老书友捧场!-----------天才修士林羽,于渡劫飞升时在雷劫中形神俱灭,一缕残魂穿越到平行世界的另一个自己,来到一个没有灵气的世界。林羽脸上一副淡然:“没有灵气我就自己创造,这又如何难得倒我。”背着书包的林小萌冲入画面:“爸爸,我饿了,饭做好了吗?”
  • 快穿:我专养boss

    快穿:我专养boss

    听说狗尾巴草下,埋着猫咪的恋人。听说精分的影帝,所有人格都只喜欢她。听说自闭的少年,为他的女孩画了一张画像。听说残暴的帝王,跟他的宠妃跑了。……系统很崩溃:“你踏妈快点,这个世界要崩了!”“好好好。”语笑挣扎着从土里爬出来,满身是泥的她环顾四周:“boss在哪儿呢?让我来!”
  • 女帝

    女帝

    前有虎,后有狼,还有重生女、穿越女粉墨登场。秦琬最大的愿望,本只是捞个公主当当,保自己一生安然无恙。谁料一不留神,奋斗太过,竟然成为一代女皇。PS:新文《覆长生》求支持!(づ ̄3 ̄)づ
  • 陪伴是与时光等长的事

    陪伴是与时光等长的事

    畅销书作家贾九峰全新中短篇故事集。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修饰,作者沿用一贯真诚朴实的笔调,向读者细细诉说生命中的人和事,他的文字如同午后的一盏茶,真实、恬淡,而又余味绵长。全书围绕“陪伴”这一永恒的主题,如同一部电影,为你定格生命中的人和事,那些温暖与美好、柔软与坚强,都凝聚在一个眼神里、一句话里、一首歌里,无一不提醒着人们,趁着时光正好,去珍惜、去付出、去爱人。
  • 编外侦探

    编外侦探

    9月28日傍晚,大友铁突然被搜查一课课长福原叫去。福原课长对他用下命令的口气说:“明天你去一趟涉谷中央署的特搜本部,对此案再作一次详细的侦查。”对这突如其来的工作指派,大友感觉有点儿突兀。因为涉谷中央署的特搜本部早已拘捕了案犯,对案子的处理也已进入结案阶段。这个时候却要我去横插一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再说,自己早已换岗到刑事总务课工作了,这次却被搜查一课的福原课长指派工作,他担心,这样一来照料儿子优斗的事怎么办?想到这里,亡妻圣子的嘱托又在耳边响起。唉,没办法,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完成这项任务。
  • 嫡女策

    嫡女策

    董家嫡出大小姐,董风荷,董家这一辈唯一的嫡系,却不受祖母喜欢,不遭父亲待见。母亲董夫人重病缠身,卧床十载,犹如冷宫。庶妹骂她是野种,姨娘撺掇着祖母将她许给京城出了名的纨绔子弟——庄郡王府杭家的四少爷。这一切,她从来都云淡风轻,只想与母亲平淡度日。不过,她也不是那等任人欺凌的主,你们既然越过了她的底线,就别怪她雷霆手段,翻脸不认人。若当她是好欺负的,就错了。一日入王府,从此后风云变幻,她已不能只为自己活。克妻克子、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宠妾成群,这些标签,都属于她的夫君。新婚夜,妾室有孕,夫君弃她而去;第二日,有心人寻事,夫君醉酒而归;回门日,夫君居然替她在娘家撑足了脸面。这个男人,她看不透。上,她要斗王妃,斗王爷,斗各房叔叔婶婶;中,她要斗夫君,斗妯娌,斗围绕她夫君的莺莺燕燕;下,她要斗姨娘,斗丫鬟,斗各路的管事。让我们拭目以待,看这支风中清荷如何在诡谲多变、阴谋环绕的大家族里站稳脚跟,赢得夫君的倾心爱恋,成为王府当之无愧的新主母。本文种田、宅斗、女强、正剧,结构复杂,人物繁多。希望喜欢的亲们收藏、留言。推荐好友文文:六王妃悬崖一壶茶失贞弃后伊唯熙皇家医学院弯月儿极品特工的情史筱可爱绝妻云笑蕊桃花泛滥万里月三个总裁一个蜜灵琲代理王妃忧郁思绪嫡女无双风之孤鸿神秘逃妻点点紫雨“监”妃十六嫁幽月冷一品“男”色潇湘蓝儿代嫁——皇后南湖微风壹品皇妃冷烟花罪女嫡妃糖糖宝贝美人有毒指间笑上—邪狂想曲妾乃浮云莫言染重生之霸宠日晴稚妻浅水的鱼嫡女无忧一粟红尘嫡孤银色月光娘子,到我怀中来陌上柳絮庶难从嫁月光下的女子红楼之玉溶潇湘雨若菲彤西兰的读者群:曲苑风荷,175217192,请喜欢风荷与西兰的亲们入群。
  • 索菲亚的祈愿符

    索菲亚的祈愿符

    我原本想说,这会是一个关于忧伤和解脱的故事。像讲解受难日的由来一样,要用神圣的光芒笼罩苍白的无奈。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在我的预料之内,直到后来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站在棋盘上胸有成竹的愚者。其实不必想太多,因为上天自有安排!
  • 奸臣上位手扎:与凰为盟

    奸臣上位手扎:与凰为盟

    一场变故,沈家全族尽被处死。作为沈家出嫁女的母亲被送佛堂。顾华采亦因“养病”为由而被送离上京。生活艰苦?被人欺凌?与猪狗为伍?这些都没什么,她只想好好活着。然而——前有心思歹毒的继母。后有深藏不露的父亲。外带一堆别有用心的姐姐妹妹。顾五小姐表示:我也很无奈。
  • 透过举止看人性

    透过举止看人性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清楚对方的性格、性情,总是对我们有利的。本书就是这样一本书籍:它通过对他人姿态、行为、穿着、体貌特征、表情、说话方式、生活细节的观察,再配合心理学的分析,教你识别对方性情、个性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