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9800000002

第2章 序 马海德——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和我们时代的杰出人物

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黄 华

马海德,在中外许多人士心目中,不仅是美国人民的优秀儿子,而且是中国革命队伍中一位和蔼可亲、令人尊敬的老同志。他在中国整整度过了五十五个春秋,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给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赢得了人们深深的钦佩。他生前许多感人的事迹,使人永远难以忘怀。

我和马海德初次相见,是1936年6月在西北古城西安。当时,他从上海前来,在郑州开出的一列火车上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会合,结伴同行,在西安下车,正在等待机会前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北苏区。我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斯诺是该校讲师,我们在交往中建立了友谊和信任。在离北京去西安之前,他约我为他这次秘密的采访旅行当翻译和帮手。在他们下榻的西京招待所,我见到了这位叫乔治·海德姆的年轻美国医生。不久,这两位美国人便离开西安,穿过国民党军队层层封锁线,历尽艰辛,进入陕北苏区,到达保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先头部队胜利结束万里长征以后的临时驻地。

我当时听说,马海德已经有过一段不寻常的经历,而奔赴苏区是他盼望已久的事。

1933年,他二十三岁刚在瑞士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便越过重洋来到上海行医和进行热带病的考察。可是在“冒险家乐园”的上海,他看到了畸形的繁荣和不可言状的黑暗,一面是饥饿、痛苦,一面是挥霍和荒淫。他痛切地认识到,对广大中国人民来说,最要紧的,是医治社会的病症,改变这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他结识了宋庆龄和在上海的几位外国进步人士:史沫特莱、路易·艾黎、格兰尼奇和汉斯·希伯,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开始用研究医学的热情来考察社会。他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他的诊所经常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联络和开会的地方。他憧憬着另一个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1936年春,中共中央邀请一位外国记者和一名外国医生去陕北实地考察苏区的情况和了解中共的抗日主张。经宋庆龄的介绍,马海德和斯诺分别由上海和北平动身去陕北。

马海德和斯诺到达陕北苏区,仿佛来到一个神奇的崭新世界。他们作为最早来到这里的外国友人,受到了最热烈的欢迎。他们到达保安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很快就会见了他们,并且一连几个夜晚同他们谈话,向他们介绍了中国革命所走过的道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和抗日主张。周恩来副主席还亲自为他们安排了在苏区参观访问的旅程。我比他们晚一周也来到了保安,便开始陪同他们在保安和苏区各地参观采访并担任翻译。我们访问了红军连队、地方政府、干部学校、后动工厂和剧社,参加了连队讨论会,出席了群众大会,观看了文艺演出,同时,还采访了红军指挥员、普通战士和当地农民。我们到宁夏、甘肃前线,访问了在西征途中的红军一方面军的主力部队,采访了身经百战的红军将领彭德怀、聂荣臻、杨尚昆、徐海东、程子华、陈赓等人,他们富于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们还随部队行动,参加了行军途中的作战演习,看到指战员们个个情绪高昂,斗志旺盛。

九月上旬,斯诺结束了采访,返回保安。他于十月底离开苏区回到北平,便开始根据这次旅行采访撰写他的传世杰作《西行漫记》。马海德和我则随红军一方面军南下西(安)兰(州)公路,迎接即将走出草地结束长征的红军二、四方面军。

十月中旬,红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南部胜利会师。马海德和我经历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见到了领导红军二、四方面军北上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参谋长刘伯承,红二、四方面军领导人贺龙、任弼时、徐向前等人,他们感人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献身精神,使我们深受教育。

不久,我们又先后随红二、四方面军行动。马海德同广大指战员朝夕相处,他们的严明纪律和豪迈气概又使他深受感染。当时,已是深秋季节,寒气逼人,部队仍然露宿野外。黎明起身,人人胡子、眉毛上都挂上一片白霜。他们还面临着弹药奇缺、给养不足与人员伤亡的巨大困难。然而,红军指战员一个个生气勃勃,意志如钢,充满乐观和信心。马海德在行军中也表现出同样的英雄气概。

有一次,我和马海德二人随部队在一条开阔的山沟里行进。拂晓时敌军重兵进攻,后卫部队打得很激烈,头顶上还有敌机在投弹扫射。周围有战士伤亡,我们二人立即用自己的马匹去驮运伤员,情势十分紧急。但是马海德始终镇定沉着,细心照顾伤员。他这种革命精神赢得了战士们的赞誉,也使我深受教育。

1937年1月,马海德随部队回陕北,来到延安。经过过去半年在苏区的亲身经历,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光明、希望和力量,更加坚定了他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决心。二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之前,他已把自己原来的美国名字乔治·海德姆,改成了中国名字马海德,也就是说,既保留美国的姓“海德”,又在其前头加上中国西北地区回族同胞姓氏中常见的“马”字。这不是简单的更名改姓,而是他决心为中国革命奋斗终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马海德在延安、晋绥边区和晋察冀边区度过了抗日战争(1937-1945)和解放战争(1946-1949)的战斗岁月。他担任了军委卫生部、中央外事组和新华社等部门的顾问。无论从事哪项工作,他都是满腔热情,全力以赴。

马海德初到延安时,那里没有医院,也没有诊所,什么医疗设备也没有。他便整天骑着马,背着药包,奔忙不息。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冒着风雪或是顶着烈日奔驰在陕北高原。营地里、学校中、广场上、大树下,到处都是他治病的地方。在治疗中,他不怕苦,不怕脏,也不怕传染上疾病。有一次,一位战士被毒虫咬伤,马海德就用嘴对着病人的伤口,一口一口地把毒液吸出。那位病人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后来,他负责在延安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这所医院建成后,他便成为那里最受欢迎和信赖的人。从毛主席等共产党领导人一直到农村的老大娘,看病都爱找他。不论病人地位高低,他都尽心医治。所有的重要会诊,他几乎都参加。

在延安,马海德一直同宋庆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向她报告陕甘宁边区的情况,使宋庆龄和她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得以及时将边区军民英勇抗日以及那里医药匮乏的情况告诉海外人士,唤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从海外募集的经费、药品、器材冲破了重重阻挠,源源运送到延安。马海德便又参加了这些援助物资的接收、清点和分发工作。

马海德在延安时期,就已经显示出他不仅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而且是一位出色的宣传家和人民外交家。

1937年11月,在廖承志的支持下,马海德和一位中国同事创立了新华社的英文部,开始向国外读者播发英文消息,及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法西斯罪行,报道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斗争。后来,他又成为当时中央出版的对外宣传刊物《中国通讯》的经常撰稿人。

在抗日战争时期,马海德曾先后热情接待了前来抗日根据地帮助中国人民抗战的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爱德华大夫、柯棣华大夫和巴苏大夫,以及德国的汉斯·米勒大夫。他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娓娓相告,使他们对中国抗日军民有了更深切的了解。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国民党的封锁被打破,一批批外国记者、外交官、军人来到解放区访问。他们到延安,总希望找马海德,因为他是唯一的一开始就在延安、深知内情的西方人。马海德陪他们参观,耐心而有说服力地同他们交谈,用自己耳闻目睹的事实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主张和中国革命不可阻挡的前进潮流。1944年驻华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派美军观察组到延安,马海德同美军观察组的成员进行过无数次的接触,经常向他们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他在与他们交往中以诚相待,不拘一格,使人感到亲切。有一次,他听他们说起罗斯福总统喜欢集邮,便立即把自己平时收存的陕北中华苏维埃邮票四枚托他们送给总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不久,中国的上空又布满了内战的乌云。1946年1月,在北平成立了由美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三方代表参加的军事调处执行部。马海德作为中共代表团的医疗顾问参加了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工作,我又一次和他同室办公。我发现,他依然像当年那样幽默风趣,但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则更加成熟了。他在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期间,在北平的外国朋友中间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真相,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要求和平反对内战的正义立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申请加入中国国籍,成为第一个外国血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1950年他被任命为卫生部顾问,从此,马海德便一直为发展新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勤奋工作,特别是他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性病和麻风病防治工作。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他带领防治性病的医疗队走遍了祖国各地,终于取得了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这以后,他又投入了防治麻风病的战斗。为实现二十世纪末在我国基本消灭麻风病的奋斗目标,他不顾年迈多病,风尘仆仆,经常出现在防治麻风病的第一线,并且奔走于世界各国之间,争取国际上的多方援助。由于他和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在麻风病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国麻风病患者大大减少,不少县、市已基本上消灭了麻风病。

马海德对医疗事业作出的贡献受到世界广泛赞扬。他获得了世界许多国家授予的荣誉称号。

马海德多年来患有癌症,曾经多次动过手术,但他却一直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顽强地坚持工作。1988年8月初,我到北戴河休养所去看望他,发现他脸色苍白。他已经好几天不进饮食,身体十分虚弱,但他当时为了主持在北戴河召开的一个麻风防治座谈会,一直在勉强支撑着。隔了一两天,他终于支撑不住而被送回北京,住进协和医院。我再去看他时,他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但大概为了安慰我,他还一再说,协和医院的医疗条件是全国最好的,大家对他的病不必担心。但没隔几天,他的病就更加恶化了。后来,人们告诉我,他在持续多日的昏迷中,突然有一天清醒过来,留下最后一句遗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麻风会的代表回来了没有?他们好吗?”很快,他又陷入昏迷中。他就是这样为在中国消灭麻风病竭尽全力,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建国以后,马海德仍像战争年代一样,继续为促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国际交往十分广泛,不论出国访问还是接待国外来访者,他都热情地介绍新中国,耐心细致地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许多在华的外国人士和来访的外国客人都乐意和他交往。他常常以他对中国的渊博知识和诚恳求是的态度,赢得了许多外国朋友的赞服。他的挚友、美国医生格雷·戴蒙德曾经写道“马海德是曾经亲眼目睹蒋介石统治、公共租界、共产党解放区的生活,以及日本入侵、国内战争与共产党人最终胜利的全部历史,并且亲身经历过其中部分事件的唯一的美国人。”马海德的经历是如此丰富和独特,而他的言谈又是如此亲切和娓娓动听,他真不愧为一位没有头衔的外交家。

1972年,当马海德医生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委派,率领中国医疗小组前往瑞士为身患癌症的斯诺作最后的治疗时,斯诺曾对这位终身好友说,他羡慕马海德所走过的道路。1983年在北京为马海德在华工作五十周年而举行的庆祝集会上,马海德提到了这件事。他说:“是的,能够为这样伟大的人民,这样伟大的理想而献身,的确是值得羡慕的,因为只有为人民服务的道路才是充满阳光的大道。”他又说:“五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一个真理:一个人要想作出自己的贡献,必须有一个牢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永远同困难进行搏斗,勇敢地不断攀登高峰。”

马海德以自己的一生表明,他是一位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他是我们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属于中国人民,也属于世界人民。

同类推荐
  • 创业大街上的年轻人(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创业大街上的年轻人(中国故事·南方周末)

    他们是一群热血的年轻人。他们在做一些更热血的事。失败和辛苦不可避免,但收获和成功也并非不易得。正因如此,中关村不足200米长的创业大街上,年轻的草根创业者正在为他们的勃勃“野心”寻找安放之处。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3)(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创世鼻祖的发明家(3)》本书分为李冰、蔡伦、张衡等部分。
  •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大师(王安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震撼欧洲的“小个子”:拿破仑

    震撼欧洲的“小个子”:拿破仑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读物。书中具体生动地记述了法国近代最伟大的人物拿破仑惊心动魄的一生。拿破仑由一名普通的下级军官,屡建战功,逐渐成为中级指挥官、军团总司令、终身执政,最后当上了法国皇帝。他称雄欧洲,远征埃及,多次打败强敌,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滑铁卢之战失败后,被流放孤岛,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书中还介绍了他个人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本书选取唐宋八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
热门推荐
  • 他是饲养员

    他是饲养员

    (唔……是一篇小短文)陆琛是G市五中有名的混世魔王,不曾想他,会栽在一个,爱哭的小姑娘身上。陆琛家后草坪…“陆琛,你又在打游戏!”某个爱哭包眼泪汪汪…陆琛看到这幅模样,深切表示,好嘞,我怂了…
  • 微光迷失的尘夏

    微光迷失的尘夏

    十一岁时,因为一时任性,秦暖风间接害死了自己的继父,从而让继父的儿子丁煜憎恨不已。丁煜不断的找她麻烦,而她因为心存愧疚,任他欺负。那个夏天,秦暖风高考的前一天,丁煜面临离开,压抑许久的情感终于爆发,却对她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而后他意外消失。十年后,丁煜已经是国际级的球星,回国治伤与秦暖风意外相遇,他蛰伏了十年的情感被再次唤醒,而同时秦暖风的男朋友向暖风求婚,三个陷入纠缠而无法自拔......
  • 异常生物收容系统

    异常生物收容系统

    独守扶余镇八荒,不拜三清又何妨。我得无量天尊业,青天不见白骨乡!殡仪馆小工的崛起纪实。书友群1(昆仑帮总舵,都可进):530200761书友群2(VIP群,舵主以上可进,需验证):100874761
  • 氾论训

    氾论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雇主大人,不要过来了!

    雇主大人,不要过来了!

    她的雇主大人总说:你个没用的东西。却又总是对她伸出援手。将她一直留在身边。 她的雇主大人总说:你不要爱上我。却又总是无意中做了太多让她动心的事。 很多人都说徐小需就是东方定养的一只小猫。独立乖巧不粘人。还有一点小脾气。从大学开始到工作,徐小需做了东方定四年的保姆,三年的秘书。她巧妙的隐藏着内心的爱意。小心翼翼想缩短彼此天地般的距离。 她发挥着自己将近两百的智商,在东方定每一步靠近里,争取着每一分可能。 可当别人走向他,如此天造地设的美景。让徐小需就此在爱里走投无路。 他却又找了过来。 “徐小需,饭做好了没?”东方定每日必来报道。 “雇主大人,你已经不是我雇主了!能不能不要再过来了!”
  • 宠妻无度之嫡妃不羁

    宠妻无度之嫡妃不羁

    她是大学士府嫡女,却是蜀夏国无人想娶的女子,甚至从小就被放养在山中自身自灭,只因她天生聋哑,无人待见。失足溺水,当她变成她后——白心染一头黑线,望天:老天,你玩我是吧?你让姐穿越可以不让姐做皇后、当公主,好歹你让姐做个正常人吧!又聋又哑的你让姐怎么混?※※※※※※※※※※※※※※※※据说这是楠女竹初次见面:别人挖地或许能挖个金元宝,白心染却在自己的红薯地里挖出一个美男。看着压在自己身上发愣的男子,穿越两年之久都没与人说过话的她终于忍不住开口了:“这位壮士,你要抓到何时?”男子身体明显一僵,俊脸爬上一丝尴尬:“咳~”山中岁月,钓钓鱼、抓抓虾,种种药草,打理家。就在白心染以为自己会当一辈子世外村姑时,突然一道赐婚圣旨将她召回京城——※※※※※※※※※※※※※※※※除了枕边之人,无人知晓昔日的聋哑女正常了。出嫁前,她是被遗放在外的小可怜。爹不亲,娘早逝,外婆不疼,奶奶嫌弃,七大姑八大姨谁也不当她是白家人。出嫁后,她是某爷掌中宝、心头肉。爹爹立马将她宠外婆、奶奶立马将她疼,七大姑八大姨三天两头往她面前涌…惺惺作态如小丑演戏,阿谀奉承如蚊蝇绕身,人生丑态、各种演绎,让人烦不胜烦——于是,白姑娘怒了,举牌,上书两大字——滚蛋!尼玛!她要是真又聋又哑就算了,可她能说能听,每天应付这一群小丑、苍蝇,不仅眼疼、耳疼、牙更疼…明哲保身的最佳心态是什么——装聋作哑。出淤泥而不染应具备的心态是什么——装聋作哑。。。。。。。总之不管做什么,只要装聋作哑就行了。可是当有人连聋哑的她都不放过时,她还能继续装下去吗?※※※※※※※※※※※※※※※※据说这是婚后生活:天黑某爷回房,听到女人蒙在被褥中的哭声,万分心疼。“可是有人欺负于你?”“丽夫人骂我天生残疾,不配坐这正妃之位,我也心中有愧,实在是有辱王爷威名,还请王爷签了这封休书,还我自由之身。”带着哭音,某女从被褥中递出一纸拟好的休书,等着某爷签下大名。某爷当场黑脸。“来人,将丽夫人舌头割去熬汤!就说有高人指点,王妃饮下舌汤就会开口说话!”※※※※※※※※※※※※※※※※※※※※※※※※※※※※※※这就是一个女人在邂逅男主之后装聋作哑、装疯卖傻、装腔作势、装神弄鬼携手男主一起乱打妖魔鬼怪的狗血穿越史——【申明】小白简介,正剧路线,一对一欢宠文。
  • 都市至尊花帝

    都市至尊花帝

    至尊上仙花帝与众仙在无上仙域探寻古宝落仙木的时候,被要抢夺落仙木的魔帝暗算陨落,只剩一缕神识飞出无上仙域,附在了与花帝同名的高中生凌霄身上,随后开始了一段传奇香艳的都市修仙人生。百花争艳!独揽九星!统御虹霞!踏碎虚空!看凌霄如何一路所向披靡,重返巅峰!
  • 教书匠

    教书匠

    普利策奖获得者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小说系列第三部,也是该系列收官之作。迈考特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用辛辣而又诙谐的文字,回顾几十载教师生涯中的苦涩与甘甜。中学的课堂总是暗流涌动,波涛汹涌,美国中学教师这碗饭可不好吃。他却迎难而上,独辟蹊径,努力赢得那些充满个性、难以驾驭的青少年的尊重,不但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乐趣,更鼓励他们活出自己的人生。如果你愿意,每一份工作都可能是珍贵的宝藏,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与日常中找到幸福和意义。
  • 邪王喜提翻天妃

    邪王喜提翻天妃

    云兮,一代绝世特工,因化学实验爆炸而来到了古代,成为了万恶女配。女配也好,可是为什么男主是原主夫君?那不是逼我成女主嘛! 然而,她还没开启女主模式,便被神秘人告知不可破坏原书规格???云兮:不破坏,可以,双面人格上线,谁管的动我?北墨染看着云兮微微笑着,王妃,计划中可有本王?最近我的事情不少,下个案子一起可好?云兮淡漠的看了他一眼:谁是你王妃?别烦我!我的时间可是很宝贵的。北墨染轻笑:本王的时间也宝贵,你看……本书风格轻松搞笑,男强女强。欢迎入坑。
  • 南城七里

    南城七里

    从小,不健全的心脏让她残缺的生活更支离破碎。完整的爱,是她遥不可及的奢望。三代的纠纷,为利益牺牲的爱情,一切看似与她没有任何的关系。然而,两句话,逼得她走投无路。“如果可以,我宁愿不是你的哥哥。”“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哥哥。”过去的狰狞,她不想去面对。她拥有的从来都只是那么少。浮萍本无根。这一次,连留在他心上的能力都没有。月圆之夜,她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另一个人,只是最后,还是各天一方。一无所有,拖着疲惫的身子,瑟瑟发抖地躲在墙角,终于蜕变。既然已失去所有,就将过去的一切埋葬。她愿鼓起勇气转身去找一个妥定的住所,哪怕再也称不上“家”。再不见那个心心念念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