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4700000007

第7章 思维的碰撞(1)

中国普通人的头脑从质量上比较,一点儿也不比西方人的头脑差,历史早就有定论。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地聪明、智慧,一样地勤劳、富于创造,一样地充满理想,一样地慷慨、无私、富于奉献,一样地富于自我牺牲。我不同意“丑陋的中国人”这种提法。

——读《丑陋的中国人》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是我报近年来探索、实践并获取成功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就同一重大主题,在同一时间坐标上,展开了一个相对广阔的空间,在同层次的面上表现了一个母系统中若干子系统的并列关系。它使我报的新闻报道以其开拓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组织,形成了对传统报道形式的一种挑战与推进。然而,作为媒体,其报道形式勃兴于此,又如何发展于此呢?社会是流动着、变化着的,如何使“系列报道”适应这种流动和变化,我们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今天的编前会,在研究近期稿件、选题,特别是对重大专题,如“新机制探行”、“综合改革试点”进行审定并进行布局时,我有强烈的感觉:我们的专题“系列报道”已经落伍,变得复沓、浅近了。这样一个高度集中的重大选题,如果缺乏了策划、创新,就会走入僵化,成为一种毫无活力的系统。

“主题”是新闻的“灵魂”,“新机制探行”、“综合改革试点”,作为一个重大主题,为我们进行策划、谋篇、采写、版面布局构建了极为宽阔的创作空间,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以单一的述评形式、通讯形式应付,应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应多种形式并举,使“系列报道”系统地纵向、横向地流动起来,厚重起来,鲜活起来。我们既要讲思想、讲深度、讲导引,同时也要讲策划、讲形式、讲创新、讲艺术。在掌握规律的同时,永远求新,永远创新。这样的报道,这样的选题,这样的报纸才会有风格、有思想、有特色、有水平,才会更好地服务于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更大范围地拥有读者。请编辑记者们思考。

编前会业务点评2001年8月28日

改变思维方式加强深度报道

目前,我们的报纸缺乏深度报道,不仅理论方面,新闻和其它方面都缺乏深度报道。其中原因很多,一方面,我们的知识人才相对有限,全方位、高水平的记者不多,能够驾驭大场面的记者确实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不少像祥的编辑记者(包括部门主任),不是不能担当重任,而是没有开发出来,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有问题。我们的思维方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就深度报道而言基本方式是有规律的。我们过去的思维往往是从微观到微观,只盯一点,其它均视而不见,即便会议报道也往往只盯着窄窄的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第一,必须变微观思维为宏观思维或者将二者结合。微观思维往往是单调的、抽象的、片面的、局部的,这样出来的新闻往往是很简单、肤浅、缺乏深度的。如果你能够站在更髙的、战略的、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站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你的思维就会改变,你眼中所有的新闻事实都会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同样的东西在你眼中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个功夫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功底,特别是政治功底。有了功底,你又善于思考、善于实践,你肯定就会有较快的提高,就会逐渐成为大家。第二,必须变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我们的思维平时往往停留在平面思维的状态下,是平视的、单色的、片面的,这种思维方式造成我们的报道往往是简单肤浅的。一些很好的主题由于思维不到位、准备不到位、写作不到位,浪费了大量的题材,机会就错过了。我们的文章里总是一些死材料、死资料、“四字句”、文件政策,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有人说,当记者初期是模仿,中期是模仿和抄录相结合,再往后是抄录少,自己的东西多,最后达到没有抄录、全是自己的东西。作家如此,画家如此,记者也是如此,画版更是如此。不能永远抄别人的东西,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创造。要变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也就是从思维的简单化到系统化。理论部、新闻部的记者尤其要把握这一点。第三,必须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目前,我们的记者静态的思维多,动态的思维少,因此,新闻性较差,前瞻性的思考少。这种状态要努力改变,我们报纸的新闻性才会增强。

对编辑部的业务讲评2001年8月31日

通讯报道也应创新

通讯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形式之一,与消息及评论等形式同称为新闻报道的最古老形式和最主要形式。

何谓通讯,通常指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和新闻消息一样,它同样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时的主要文体。采写通讯,写好通讯,是编辑、记者、特约记者、通讯员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

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采写通讯,一般应注意以下五点:

一、主题要鲜明

主题指的就是中心思想,是贯穿通篇写作过程的一条主要线索。通讯主题不鲜明,势必陷入事例堆砌。提炼主题,贵在新闻、集中。关键要抓两条,一是集中在揭示人物、事物的本质上,二是集中在报道的针对性、目的性上,并且把这两个方面妥善地结合起来。

二、取材要精

取材要精,是指按通讯主题思想所需,去釆集材料,选取素材,把最关键的、最能反映主题思想本质的素材精选到手。在日常的采写中,我们的记者和通讯员常犯的通病往往有:材料平平,不具典型性,笼统、枯燥,缺乏细节;没有现场感,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或是采访不深入,该获取的素材没有获取。写通讯,取材务必要精。精,关键是注重典型、新颖、细节,要以少胜多,以质取胜。

三、注重写人与写事

写事为了写人,写人也必须写事。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即使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不写人,难以写出本质,写出深度。同样,写人不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场面去写人,势必空空洞洞。好的通讯,应是人中有事,事中有人,这是通讯的辩证法。差的通讯,往往是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物。

写人,就要注重写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情感,人的作风,人的工作方法,人的活动等等。而写事件,则要有情节、细节、事例,以此昭示读者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以此启迪人们。

四、掌握好角度

掌握好角度,就是选取最佳角度。通讯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老一套”、“老三样”、“老面孔”,以这样的老角度观察、思考写出的稿件,往往给人“老”的印象。似曾相识,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从最佳角度、不同的角度、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人物,从正面、反面、侧面去反映事物、人物,鸟瞰、平视、仰望、俯视、远眺、近看……角度多维,会印象各异。若再能选取最佳的角度,往往能使稿件增添新意,别具一格,引人人胜。所以,通讯这个老手段、老形式,尽管乃新闻“永恒”的手法,也确实应有所创新。

五、注重新闻中的反差

内容和技巧是辩证的统一。没有无技巧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技巧。马克思说:“人们要求新东西一一形式和内容都新”。好的通讯,内容和技巧都要新。

同样的素材,为什么有人能写得妙笔生花,生出波澜,而有人却写得枯燥无味,缺山少水。究其原因,在诸多因素中,反差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这种反差就是写作中的构思与布局,而构思与布局的过程不仅是对一名记者实际功力的考验,也是对记者创新能力的考验。反差内容很丰富,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诸如绘画的色彩、音乐的音符音阶、摄影的层次、小说的扣子、舞蹈的造型、雕塑的凹凸等,其实就是反差手法。人们常说,尽可能运用文学的手法为其新闻、通讯服务,就是这个引用,就是这个道理。

新闻反差是多方面的,有标题的、层次的、段落的、场面的,有事件的,也有人物的,有外形的,也有内在的,如此云云。当然,也许我们在采访中往往遇不到反差强烈的环境与事件。但生活并非如此,只要有心,只要自觉地有一种创新精神,自觉地去运用一些反差的思维、反差的技巧,必将增加写作的效果。如结尾的反差运用,可以增加“顺水推舟”或“意味深长”的效果,这是许多新闻借用文学、艺术手段所达到的效果。再往深运用一步,逆向思维,运用反差,“逆水行舟”,又可以产生无穷回味的思考,这便是反差的效果,也是新闻通讯创新的效果。

社会在进步,事业在发展,新闻应创新,通讯写作也应创新。

2001年12月15日夜

现场新闻采写

现场新闻是时下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形式。何谓现场新闻?是指记者、通讯员深人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于现场采写,具有亲身感受、有现场感的新闻。

现场新闻形式产生于广播、电视的发展,特别是得益于广播与电视的竞争。现场新闻的新闻性强,现场感强,其效果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近年来,随着报业的竞争与改革,现场新闻这一形式被许多报纸媒体接受并运用,随之产生出极强的新闻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现场新闻这一新闻形式的出现,使新闻更具竞争力,使报纸与广播、电视乃至网络这一第四媒体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现场新闻特点较多,但较突出的特点有四:一是记者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所目击的新闻事实,用自己的身心去亲身感受现场;二是稿件成型后体现出的极强的现场感;三是非常突出的新闻时效性;

四是巧场感所产生的无可置疑的真实性,均是现场新闻独特的特点。采写现场新闻,最起码的要求,记者必须深入采写现场,亲身完成所有采访。当然只拍、只记、只录是不够的,只耳闻目睹是不够的。还要向读者报告自己的现场感受,即思想感情。而这种感情,不应是空泛的议论,而应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特殊“情感”。当然,还应抓取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本身最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最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以利于生动地表现新闻事件中的人与事,从而加深读者对现场新闻的印象。当然,好的现场新闻,不仅采访上要下功夫,诸如立意、布局、技巧运用,选材、取材,写作方法、文字语言表达等诸多方面都需下功夫。

2001年12月15日

文化新闻采写

文化新闻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媒体的必备功能。文化新闻的报道面很广,从广义讲,几乎包括了文化的所有方面,或和文化相关的所有方面;从狭义讲,包括文学、艺术、电影、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诸多方面。从报道内容分,有文化会议新闻,也有文化演出新闻;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也有专业类、科技类、生活类的等等。

文化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的文化新闻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报道得好,会强烈地作用于政治,在这里“四句话”的要求不能忘记。然而,文化艺术又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文化新闻报道不应是简单的理论宣传,应讲究方法。最重要的是政治敏感性,即作为文化不拘于理论、政治宣传,但可抓住富有政治意义的文化活动去透视一种政治思想、政治主题,以起到教育人、感染人、振奋人的作用。

同类推荐
  •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社会上最迷信鬼神的人,尚且只能在赛会这一日抬一回神舆。不知 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 像时光一样漫长

    像时光一样漫长

    《像时光一样漫长》作者吴明泉的文字里,可以看到很多矛盾:低与高的矛盾,低姿态的叙述和目光向上的注视;冷与热的矛盾,调子的冷静和情感的温暖;简与繁的矛盾,简朴的文字和丰富的意味。所以,读这些文字,一定会让你心中涌过一股复杂的滋味,看到幽暗中的一丝光,感受到简单中的一种力量。
  • 谁翻乐府凄凉曲

    谁翻乐府凄凉曲

    本书内容包括1999年后新作、处女作、成名作、代表作、影响或争议最大之作、印象记、对话录、后记、著作目录、大事年表、影集、手迹、小传等内容。
  • 名家经典散文选: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

    通往维根码头之路

    奥威尔被称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他始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生活的时代,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并提出了超越时代的预言!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通往维根码头之路》是研究奥威尔“不可能绕过”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对英格兰北部几个工业区进行了考察,总结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缅甸时的苦恼和选择流浪的理由,提出了改善工人状况的实际建议以及对英国政治、阶级形式的认识,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批判和社会主义者倾向。本书1958年在美国首次出版后,《纽约客》发表了一篇重要的书评,称此书是“最佳社会学报告”。
热门推荐
  • 气象百变魔图(探索发现漫游记)

    气象百变魔图(探索发现漫游记)

    《气象百变魔图》本书为您讲述关于气象的各种秘密。本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炼、通俗易懂,能够培养读者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 混在大马的日子3

    混在大马的日子3

    出国留学的去向要视留学生的目的而定——公派留学并且将来想成为教授的,英国是最佳选择;想学业有成外加移民的,自然是去美国,澳洲,加拿大;想以留学的名义打工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给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日本是首选;对于想趁着青春年少游山玩水,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些甜蜜回忆,再顺便镀层金的中国“游学生”们,风光秀丽的马来西亚实在是个不错的地方。马来西亚最大的私立学院——如来学院(这真的不是一间佛学院!)以‘爱玩’为第一主人公的‘有志青年们’的故事,嬉笑谩骂,待看人生。
  • 毒后权倾天下

    毒后权倾天下

    往日里伤害过我的,我要将他所赐予我的一并奉还;往日负过我的,我要将他践踏在脚下,不留一丝情面;往日将我那一片真心踏碎的,今日我便将他真心碾碎,散于风中。”死而复活的容玥想的,便是这样的事情。可那往日伤她的,负她的,将她一片真心碾碎的人,却是同一个人……可她对这个人,非但有恨,亦是有情。只是有情,有如何呢?他过往时候,也说过对她有情,可到最后,将之推入万劫不复的,亦是这个人……而这一次,她看中的,是他所最看中的皇位,这一次,她也要让他尝尝,零落在泥里的滋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公馆魅影

    公馆魅影

    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公馆魅影》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惊悚恐怖系列之五,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惊悚恐怖中篇故事资源。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气氛紧张刺激,让热爱惊悚恐怖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明水陈先生文集

    明水陈先生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

    《何谓懂音乐》所收的文论基本上均与所谓“学理”有关,但行文的方式不是学术性的“论述”,而是随笔式的“漫议”——如杨燕迪教授对音乐审美、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价值判断等问题的议论,以及对相关艺术问题甚至音乐学学科问题的思考。本来,这都是些相当“古板”甚至“深奥”的话题,但杨燕迪教授想试试能否用相对轻松的笔调来触及——因为在他的想象中,这些文字的读者是普通爱乐人。思考,以及与思考紧密相关的读书,其实是带有快感的,但在很多时候思考和读书被搞得很无趣。《何谓懂音乐》所收录的文章及相关书评和书序可被看作是杨燕迪教授的某种个人努力——希望在思考和读书过程中保持乐趣。
  • 狂野黑道夫

    狂野黑道夫

    爱琴海边,白色与蓝色交织的世界,情侣游人络驿不绝,清新的海洋气息拂面而来。人们都沉浸在美景里,爱情里,享受着生活,享受着爱。一个角落里,看起来不过十岁的小男孩正呆呆的坐着,西方人的轮廓,却有一双黑色的眼瞳,墨如子夜。就那么傻愣愣的坐着,连眼睛都不曾眨一下,眉宇间是满满的苦恼,忧愁。蓦地,觉得眼前一暗,似乎是有人挡住了阳光。男孩疑惑的抬起头,是一群本地的小男孩,一行六人,差不多……
  • 仙凡变

    仙凡变

    诸夏修真三大宗门之一空冥宗的天骄许落,一名在温室里成长起来的元婴大修士,终于……被掌教师尊一脚踹下山,开始了他的第九回“入世之旅”。对了,他两年前曾娶过一个凡人女子,却在洞房花烛夜跑了。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自恐多情损修行,又怕入山误倾城?好像也未必就是这样。
  • 袁世凯发迹史

    袁世凯发迹史

    1884年金玉均等“开化党”人士发动甲申政变,试图推翻“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求助,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平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重大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透势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争之际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袁世凯也因这一事件受到李鸿章等人的重视,年仅26岁的他就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本书通过史料,着重介绍了袁世凯是如何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低级文职小军官,几年时间成长为清政府在朝鲜的外交、商务总代理的全过程。
  • 情劫:明明说好要结婚

    情劫:明明说好要结婚

    十岁那年,她成了他的小未婚妻。然而结婚前夕的一场对话,却让她毅然选择了逃离。他找到她质问,明明说好要同我结婚的,为什么要逃?她无言。当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她才发现,原来真爱已然悄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