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4300000005

第5章 剩下的只有怀念(4)

她所谓的“圈内秘密”,即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不严肃的,所有严肃的东西都是编造出来的,似乎说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即创作是想象的,也是虚构的道理。也似乎涉及了这本书的基本特点,我以为它的特点是,对生活真实性而言可用亦真亦假、亦虚亦实来形容,在写作风格方面可用亦庄亦谐、亦俗亦雅来概括。至于说到编造,我相信除了翟晓光这样身处军中,本人是军人,又是军人之后,和军中上下人等保持着紧密联系的这样的人,无论是谁,即使想编造也编造不出来。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一句老话:作者十分熟悉军队的历史和现状,作者掌握了相当丰富的材料。当然除了采访,也还有亲身听闻和阅读,再加上她的艺术表现的才能,这是本书取得成功的奧秘。任何“神手”,单靠“想象”凭空“编造”是绝不能奏效的。这已是得到普遍认同的常理了。当然,话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严肃的东西未必都来自编造,不严肃的东西也未必都真实。

这书总的气氛是,在它的轻松的背后,有严重的忧思。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可谓相当的严肃,有些章节甚至严肃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它说的是泱泱大国的未能掌握制海权,说的是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国耻,说的是1949年深秋时节那一场渡海登陆战的大失败,说的是在建设现代化海军过程中的严重的斗争。不同的是,由于她对军旅生活的熟悉和对人物性格的深知,作者在讲述这严肃的一切时,时不时地让人忍俊不禁,有时则让人想开怀大笑。翟晓光有一种说笑话让听者大乐,而自己不乐的本事。她的本领在于能够寓庄于谐。她会把极严肃的话题放在极轻松的背后,她在让你笑后发觉有不让人笑的主题:这点只要认真阅读的人都会感货得到,举个小例子说,例如她和髙干大一再说到的“单炉烧”即是。当然也有并不成功的时候,那大约就是她所说的要“完成任务”的“迫不得已”的时候了。艺术从本质上讲就是虚构,但艺术又重真实。为了严肃而编造在我们的文学实践中是有的,但却不能因此而废弃“编造”。我非常看重的是,翟晓光的“编造”大体都是有“根据”的。

这话说起来就长了,还是回到小说本身来吧。亦庄亦谐的特点说了一些了,再说说几句亦俗亦雅。作者讲“红海洋”讲的都是一些特定范围里(例如海军司令部、高干家庭、军队大院等)的人生百态,有上下关系、亲子情缘、爱情纠葛等,但更有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如关于王山魁海战胜利后庆功会的议论、关于“有海无防”、关于“神经不健全综合症”的议论、关于胜利的必然性或偶然性的争论等,都是大俗中的大雅。这本书中有很多道理,这些道理平时都揽和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是我们熟视无睹。到了作者这里,却是笔底掀起了万丈波浪,那些冲突真是惊心动魄。这原因是什么?这是由于她不漂浮在生活的表面,而是向着深处挖掘,触及了一般人看不到的生活的底蕴。在平时人们漫不经心之处,此际却是惊涛骇浪。到了这时,你不服可是不行了。

在书后,作者坦言她只想做一个女军人:“愿将忧国泪,来写丽人行”。她对中国最诚挚的祝祷就是“男人勇武,女人漂亮”。这些话好傢是在为我的大俗大雅作注解,从大俗之中跳出了大雅。说说“丽人”吧,她笔下的女性的确都很漂亮,王司令的夫人许锦云不必说了,马玉的母亲那个穿小背心的性感的农村妹子,出身侯门的超凡脱俗的马玉和仪态万方的让男生们爱死恨死的、风情万种的远征,甚至就是李美花,也是千娇百媚。这些都是我们的作者心仪的、既如花似玉又侠肝义胆的、柔中带刚的女子,从中可以看出翟晓光的审美向度,即她所谓的“丽人行”!

至于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我以为它其实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海军的建军史。从横渡长江的帆船,到“雷炮协同”的取胜,再到长波台的研制和信息化作战的准备,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激烈的思想交锋。其中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有生离死别、悲歌慷慨,它是军史,也是情史。要是你觉得它毕竟有些地方不够“严肃”,那么,你不妨把它当作说部来读好了,其实它也可叫做“中国海军演义”。那么,它就是一部“野史”了。正史够不上就野史,其实,这书比那些正式的史书还生动,谁敢说“不严肃”的东西就是“不真实”的?

也许有些言不及义,可是我已经说得很多了。但我好像意犹未尽,最后还想对作者再说几句。翟晓光真的很大气,她以军人的气势,写出了“无情”中的有情,“无爱”中的大爱,在暴烈中透出了一片柔情,在一片“军阀”、“暴君”的误解和谴责中,站起来一个真正的血性男儿,是英雄血,是男儿泪,是功成之后的黯然谢幕丨满纸都是风云雷电,满纸都是大爱至情,读此书令人怀念那些已经变得非常遥远的岁月,怀念那些已经逐渐退场的人物。岁月不居,往亊如烟,感谢作者为我们保留了那么丰富生动的历史长卷,告诫我们不忘昨天,珍惜今日。

2002年11月30日于北京大学畅春园

单调和华美的和谐

——评《战友诗丛》兼论现阶段军旅诗

世间需要这样奇伟的男儿如同大地需要拔地而起的群锋

——周涛:《猛士》

本文篇名借用周涛《我厲于北方》中的诗句。在那里,他形容北方是“奇特的单调和华美的和谐,绝妙的卑贱和高责的交融”。北方较之南方,无疑是“单调”的。统一的服装,二划一的行动,还有钢铁的意志和纪律,部队生活在平常人看来,也无疑是“单调”的。即―使部队的成员,也承认这种单调。杜志民有这样的诗句:“无休无止的上岗下岗,无止无休的加哨设防,疲惫、紧张和单调是我應练的三重唱。”

基于诗与生活的紧密关系的权威的诗观念,作为“单调”的军旅生活的诗的军旅之外的诗的繁丽多姿,人们判断它为“单调”,也并非一种偏见。现在的问题是,要是能在“单调”中展现“华美”,而且造成了二者的“和谐”的,应当认为是艺术和诗的奇观。《战友诗丛》的出版是军队诗歌创作实绩的初次展示,它当然不是军队诗歌创作的全部,各个集子之间水平也互有参差,但它的确向我们展现了这种由特有的环境造出的艺术奇观。离开了创作的繁荣,谈不上评论的繁荣。给予我们机会来回顾军旅诗在现阶段的繁荣的,是这个繁荣的自身。一套十册的《战友诗丛》已经显示了当前军旅诗的创作雄厚的优势和实力,何况它还只是丰富的军队诗歌创作的小小的一部分。在我们当代诗歌发展中,人民解放军的诗人和诗作占有特殊的位置。建国以后一批最有影响的诗人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部队培养的。许多表现军队生活和军人情操的诗篇,骄傲地列身于共和国最优秀的诗歌名单上。人们总是怀着敬意缅想着从那些贫瘠的,荒蛮的,同时又是极度的艰难的营地哨卡升起的诗的星群。

当代诗耿中的军旅诗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重大变革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战争基本结束以后,适应战时环境和当时的基本读者对象的诗歌形式仍然盛行。全国解放初期和赴朝志愿军中的诗耿基本形态是保持了快板诗的特点,宜于说唱的通俗体诗耿。这是解放区诗歌传统的直接延伸。二、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恢复,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趋于正常,部队诗歌对自然风物的审美兴趣加浓,出现了寄寓卫国觉悟于特殊景物之中的趋向,这就是以云南边镪为代表地域的,熔风景咏物诗传统于一炉的新意境诗的出现。李埃的诗歌创作体现了诗歌由通俗性向着文化型的转化。李瑛没有中断的诗耿美学追求,积极地影响了一个时期、特别影响了军队的诗歌风气。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阶段整个跃动的形势下诗歌的全面振兴,不能不把部队诗创作置于向着新的发展层次转变的历史性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不能不对部队诗歌创作予以关注:曾经以体现解放了的山水美与充满崭新庄严感的军人风格的结合的、第一次打破了军旅题材的单调感而创造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诗歌高潮的军旅诗,将如何以不是重复的再突破适应于这个新诗全面发展的时代。

事实的确如此:部队生活以其奇险艰难的题材,优胜于其它生活门类;但不可忽视的—个事实是,部队生活毕竟是“单调”的。战争固然令勇者神往,但战争的机会并不是经常可以遇到。在平常的日子里,训练、放哨、巡逻,大体总是如此的循环着,能在这种“刻板”的生活中发现并表现丰富,这是诗的幸运,但也由此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艺术创造的真谛在于困难的克服。重复天才并不就是天才。不能跨越艺术所已创造的,谈不上创造。进入新时期以来,军队的诗歌的争取在于实现对建国以来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超越。相同的领域,但不能采用相同的表现方式。有诗句写:“世间需要这种奇伟的男儿”。就创作的规律而言,当然也需要表现这种奇伟男儿的诗。但这并不意味着军队的诗只能表现“奇伟”、而且“奇伟”也只能有一种表现方式。创造地表现奇伟的诗,往往表现为超越了“奇伟”。

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就应当独辟溪径。平庸的作品多半只表现为重复过去。周鹤《云里落下笑声》也写空军,他笔下的天空和飞机就宣告了对于同题材的超越。周鹤的创造性超越在于:他令他审视的云彩几乎全部消失了轻悠柔美的传统风姿。紧张的空中执行任务,使作为抒情本体的战士,失去了平常人所特有的观赏云霞美景的心境。云彩对于他是一种实际有用之物,而不再是供忽空中只具有愉悦心情的观赏对象。这厲于周鹤的独有感受,启发他的灵感:云彩是作为“堑壕”、作为“掩体”而存在时,也许有“半路轻柔的云”,也许还有“半路迷茫的雾”,但一样的没有那份闲适的心情,轻柔迷茫只提供空中“潜伏”的场所。那是“我们骄儎的征途”,而不是其它。

诗人不是没有发情去的美,但这种美却是特殊的:“你这样神奇多变,不像山,像是山的泡沫?你这样怒拔髙耸,却真有山的神奇和癘峨!”天空里的云峰成了壕堑,城躲和街垒。云彩并非无情物,它一样充满了湿情:它以凝聚如沉重的铅块而“洒下雨的轻纱”,它以山的起伏和流动而“在高天里打着旋涡”,这些都成了“敌人难测的帷幕”而多情地掩护了卫国的士兵。周鹤的创作表明,尽管军队诗耿创作的题材存在着局限,但重要的是克服困难。一样的写空军,有着不一样的写法;一样的面对空中的云霞星辰,但当诗人从特殊的角度、从平凡和一般中发现对象的特殊性,他的眼前就出现了艰难奇险的山脉翻越之后的一片矿野。获得这种发现的,他的诗便有了创造性的价值。

李松涛的《云彩与松风》也有独创的“翎思”,他的哨位也在云空。他也讲他所看到的特殊云。但他没有把云的本身幻化为壕堑或山峦。他只是把他所触及的对象比喻为云:“早晨,机场升起一朵云——那是一朵有耿喉的彩云——那是一朵有硬度的彩云。”(《云影》)形象的质实是李松涛的特点。他笔下的战鹰对天空说:“我是疾驰的警惕,我是会飞的枪炮”,与前引有歌喉、有硬度的彩云同一巧思。他的好处是一赏的重视对于客体的移情。他不以奇崛见长,他的诗中保留对象的实际样子最多,但这并不说明他缺少聪慧。《银燕的声明》讲热爱天空和会飞行的并不厲于一个家庭,便以丰富的想象突破了单纯描摹,从而拓展了军旅诗耿的视野。

张雅耿的《我把蓝色的旗帜升起》也是天空中的耿。他的“蔚蓝色的旋律”把飞行员自身想象为一朵“贴着蓝天飞翔的云”;飞行员停飞之后在车间的劳动身影是“云的投影也是表现生活情感的一种特殊选择,带给诗以淸新的感受。《营养》一诗写即使是飞上飞行员也不改“北方山发的秉性”,“星星,金灿灿的小米,闪电,自留田里的大葱。霞光,老娘亲刚烧过一把旺火,月亮,好大个嫩黄的煎饼”。比喻不免稚拙生硬,却蕴含一片挚情。以上诗例都说明,一些诗之所以给人印象,在于它对于平常所见的新的选择与发现,这是陚予“单调”以“华美”的一种可贵的努力。但这还只是一个举步,到达理想的境界,无疑还待更为艰苦的艺术跋涉。

这是一支乌黑的长笛只有一个笛孔流溢音韵

——贺东久:《钢枪》

一个笛孔的长笛而期望奏出多采有流韵,正是一种对于改变“音调”而趋向“华美”的祈求。军旅诗正在丰富而多样的生活现实的感召下,和当前的文学艺术取得了同步的发展。改变诗耿的单髙和单一的倾向的根据,在于确认人类情感的丰富性。部队生活的基本特点是艰苦紧张,但这不会是生活的全部。退一步说,即使是全部,也不等于“全部”都要如同实际生活那样的再现它。一旦人们对诗歌现实的社会功能有了较为全面的合理的认识,人们就将改变部队诗耿只能有一种方式、抒发一种情感的观念。

同类推荐
  • 胡适文选:演讲与时论

    胡适文选:演讲与时论

    “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这个孩子长大后叫做——胡适,生前身后都处于盛誉与非议交错中,他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叶君主编的《演讲与时论(胡适文选)》便收录了胡适一生中精彩的演讲文稿和时评文章若干篇。《演讲与时论(胡适文选)》的这些演讲文稿充分展现了胡适的基本思想观点以及对学术研究、时事政局的观点和态度,可以从中领略大师的风采及了解大师的缜密思维和独到的见解。
  •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在去顺化的火车上,我刚举起相机,迎面一个黑瘦的老妇走过来问我:“你是中国人吗?”她说的是汉语。她说隔着几排座看到我的样子,就猜到我应该是中国人,因为越南人无疑不会拍这么普通的车厢,她兴奋地说:“太好了,我已经好久没遇到中国人了,都没机会说中国话。”但若不是她开口,我第一眼也吃不准她是哪里人——她的衣着打扮看上去好像和车厢里的某个越南老妇没多大差别;她问我“去寮国怎么走”,以及她那随身带的标着诸如“西贡”、“永珍”之类地名的地图,使我一度还误以为她来自台湾地区,后来才知道那是她在胡志明市跟华侨学的——她甚至不知道“寮国”在国内叫“老挝”。
  • 一个人的故乡

    一个人的故乡

    散文集《一个人的故乡》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话题,贯穿着作者全部的故乡情结和人生际遇,还让我们领略了关于故乡那份悠远的情感、那份炽热的情怀、那份纯情的寄托。
  • 90后的痕迹:刘海军散文随笔集

    90后的痕迹:刘海军散文随笔集

    本书集结了作者的多篇优秀随笔散文,大部分已经见诸报端,作者集结出版,以飨读者。作品包括在起点中文网发表过短篇小说,在中国邮政报、省、市邮政报刊发表过的百余篇文章。作者认为做人就应当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培育自己优秀的品德,方可在此时代稳当前行。以“天行不息”的精神,加之“修德载物”的品行,步步留印,终达目的。做人如此,做事如此,做文亦是如此。书中渗透着满满的正能量。作者为人谦和,作品文采飞扬,曾被多家媒体采访和介绍,希望读者能喜欢此文,此人。
  • 季羡林散文精选(典藏本)

    季羡林散文精选(典藏本)

    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的也是散文大家。他在70余年的时间里,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淳朴、隽永、评议、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书精选季先生的62篇散文精品,都由季先生生前亲自选定。这些散文,无论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出了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热门推荐
  • 星落澄河

    星落澄河

    友情,爱情,亲情,我们似乎一路走来总是会遇到一些人,失去一些人那么谁会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又将归于何处?是不是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疼痛?喜欢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感觉?我们是将一直孤独还是那个与你度过此生的人正在来的途中。
  • 打开另一扇窗户

    打开另一扇窗户

    此书中相当一部分篇什作于立勤生病前后。生动地记录下她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心态和她向疾病和死亡抗争的经历。生与死本是人生难免碰到的课题,然而,当一个正处于人生灿烂季节的二十九岁的女人面对死神狰狞面目时,她的心灵该承受着何等的重压和磨难呢?
  • 玄珠歌

    玄珠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妃要逃跑:将军别娶我

    妃要逃跑:将军别娶我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莫名其妙怀孕了?婚约取消,被赶出家门……都好吧,孩子还是要坚持生下来。可是,这孩子怎么越看越像那个刚刚回朝的大将军?“既然儿子都这么大了,那我们就成亲吧。”某将军说得非常理所当然。可是——开什么玩笑,让她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野男人?“不嫁!”拒绝一时爽,入狱修罗场。儿子被绑架时,她还是只能求助将军。“作我的妻子,要贤良淑德。”“我淑……”“三从四德。”“我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骑鹅旅行记

    骑鹅旅行记

    故事写的是瑞典最南部村庄的一个男孩,他性格孤僻,对读书毫无兴趣,喜欢恶作剧,总是给父母惹麻烦。他被小狐仙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骑着家里的一只雄鹅,与一群大雁一起飞翔。他经历了许多奇险的事物,周游了全国,最后恢复了人形,成了一个温柔、忠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男孩。
  • 達紀

    達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慕少夫人又在捉鬼

    慕少夫人又在捉鬼

    白乐,正儿八经的天师,说好听的叫天师,说不好听的叫捉鬼的。作为张白两家的传人,第一件事就是捉逃跑的千年恶鬼龙女,可却马失前蹄,让龙女逃进了虚拟网络游戏之中。于是,一个游戏白痴为了捉鬼,踏上了征服游戏的征程,势要一路高歌成为最强王者。为了上王者,为了站在最高处,为了发现龙女的踪迹,白乐在游戏之中各种卖萌撒娇打滚儿,求着大神带她上王者。本着抓到龙女之后就卸载游戏,从此没人知道她是谁。却不曾想,一个简单的捉鬼驱邪却暴露了自己,从此之后,她在游戏之中各种没脸没皮,在现实中各种牛气哄哄都被同一个男人瞧了个遍,最主要的是,这个看似普通的男人却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小剧场:“妖妖灵,你是猪吗?人都没有,开着大乱跑捉鬼呢。”“我就是来捉鬼的,你怎么知道?”“捉鬼?我看你是来骗鬼的,鬼才信。”“这年头儿,怎么说真话没人信呢。”“信你才有鬼,都死成鬼了,小心被集体举报。”“别啊,各位大神,小女子要是再被举报又要被禁了,各位大神高抬贵手啊,小女子下辈子愿为奴为妾,求放过!”——小狸的《天命仙妻》,《祸水仙妻》请多多支持!
  • 徧行堂集

    徧行堂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故乡故事

    感动青少年的100个感恩故乡故事

    这套感恩书系正是我们需要的心灵“慧眼”,它像一架显微镜,于平凡的生活小故事中让我们发现爱的真谛;它是一块点金石,让我们在普通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爱的璀璨光芒;它是一台心灵的热感仪,无论多么细微或深沉的爱和善良,它都可以敏锐地帮助我们感触到。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批评中品享到关切;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从轻轻的埋怨中体味到温暖和幸福;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霜雪中眺望到春天的阳光;阅读了它,我们就可以在风雨中意想到彩虹的华美。
  •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经典超译本)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译者在领会原著者思想脉络的同时,于编译中巧妙加入了现代理解与思考,缩小了阅读中的历史距离。行文简洁、有力,一改以往译文的晦涩拗口。该译本可从任何一页翻开阅读,精致的排版与精巧的开本适合随时、随地、随意、随性翻阅,特别适合非专业、非学术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