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6900000006

第6章 《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全书现存共20篇492章,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书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既有对社会、人生的描绘,又有对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方面的真知灼见,对我们今天仍具有很大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1.《论语》是如何体现孔子的“仁、义、礼、智”思想的?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的道德要素,孟子在此基础上延伸为“仁、义、礼、智”,到汉代,董仲舒在孟子的基础上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五常”。下面,仅以《论语》为本,看看其中是如何体现孔子的“仁、义、礼、智”思想的。

(1)仁。

《论语》中,孔子对仁的阐释多达一百零九处,而体现仁的内涵的集中在《论语·颜渊篇》中。什么是仁?颜渊就问过孔子这个问题。在《论语·颜渊篇》中有这样的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段话的意思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一切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接着又问:“请问实行仁有哪些条目?”孔子回答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怎样做才是仁呢?仲弓问了这个问题。孔子回答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意思是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地对待;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不招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而司马牛也问了这个问题。孔子回答道:“仁者,其言也讱。”孔子的意思是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现在梳理一下孔子对仁的阐释就会发现,仁,围绕着礼转,还是重在个人修身方面。人面对物质世界,会有许多需求和欲望,要想满足自己,势必会引起利益纠纷。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克制自己——从需求角度上看,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平息纷争,从而为自己换来好的名声。这样做如果不是出自本性的话,还是功利化的一种体现。

在《论语·里仁篇》中有集中体现仁的描述。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的意思是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这里,仁是一种美德。“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其意思是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这里,仁对仁者自身有利。“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其意思是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这里,仁能成为一种敢爱敢恨的心性。“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其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

仁的性质是一种美德,仁者能够安贫乐道,能敢爱敢恨,能无害于社会。这也就是孔子大加推崇仁的一个原因吧。

(2)义。

《论语》中,孔子并未对义的内涵的性质给出明确的定义。下面结合文中提到的义来看孔子对义的判断标准和取舍。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其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这里,孔子把义当作了行为参考标准。

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其意思是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这里,孔子表达了对不义的忧虑和不满,从反面来体现了他重义的思想。在该篇中,孔子又写道:“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意思是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里,孔子继续表达了对不义的愤慨,体现了他重义轻利的思想。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其意思是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就是怯懦。这里,孔子从反面把义视作了勇气。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除了体现了孔子的重义轻利的意思外,还将义与个人的品德挂上了钩,即利实际上也是一种美德。

不用再多举例,由上面的罗列就可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义既是一种做人准则,又是一种美德。这样的人,为人处事一身正气,完全不受利益的诱惑和驱使,而是按照公认的行事法则行事,遇到不平或灾难时会及时挺身而出。

(3)礼。

孔子讲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那么,礼指的是什么呢?礼,是孔子构建“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的一种调节剂,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礼的施行,让整个社会等级分明、和谐有序。由于这种思想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礼教就大为盛行,可说上升到了国教。在《论语》中,就于多处体现了孔子礼的思想。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其意思是说,礼,不是靠强迫去推行的,最好的方式是和。礼,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社会秩序。要想让这种秩序为社会普遍接受,最好的方式是和。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思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有羞耻之心,因此就会守规矩。什么样身份的人就该说什么样的话,这样的差异化就是靠礼来体现的。把人分等、差异化就能有针对性地约束个人,从而让老百姓守规矩,实现顺利统治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礼是为政治服务的一种工具。在该篇中,还谈到了礼与孝的关系。孔子的观点是,孝就是不违背礼。“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意思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这是礼秩序中的家庭关系秩序的一种体现。

在君臣关系上,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篇》)这种上下级间的礼,就是君臣相处时的秩序。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其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这是礼在君子身上所起的作用。

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礼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孔子所推行的礼,既是一种治国的理念,又是一种治国的手段。

(4)智。

智由知来,具有知的能力,就是智。所以,《论语》中的智,是从知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学习方面。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很明显,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装懂。还有如:“业精于勤荒于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养成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习惯。

其二,政治方面。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写道:“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其意思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这里,孔子用的是反意,指出智不应用在满足个人的私利上。这样的智,不值得推崇。当然,这是今人的理解。孔子的本意恐怕是在推崇宁武子的这种大智若愚。

其三,为人处事方面。

在《论语·卫灵公篇》中,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其意思是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既要会说话,又不说错话。这同样是智。

还有如“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之类审美情趣方面、生活情趣方面和心理活动方面的智。不过,孔子所提的智,并不是从个人学识的范畴,而是归于是非判断的理性精神范畴,所要宣扬的都是一种道德修养上的品格。

2.“朝闻道,夕死可矣”体现了孔子怎样的道德观?

道德观指的是对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存于人的意识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认识与所持的立场,核心是善恶观。主要内容涉及正义、良心、义务、荣誉、人格、幸福等观念。孔子生活于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当他看到天下“礼崩乐坏,天下无道”时,就想用道德教育的方法使天下归于有道,强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价值体系。他希望通过重建君臣秩序,让社会从“天下无道”走向“天下有道”。当以他的学说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成为天下正统的政治思想时,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道德标准,也就成为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石,而他本人也就成为了我国传统道德的奠基人。

孔子所倡导的伦理道德,意在通过规范社会秩序,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他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出自《论语·里仁篇》。其意思是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这其中,关键在一“道”字。这里的“道”指的是天道,也就是圣人之道。孔子的道德观是建立在政治层面上的,就是希望通过克己复礼,让统治者具有仁德,从而“内圣外王”,让天下获得良性发展。因而,孔子的道德观是以服务于政治为目的,通过以礼教的手段,从而把人格塑造成符合天下大治这一政治目标的人性认知。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至正。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意思是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作为从政者,处处起带头表率的作用,即严于律己,处处要以身作则。

人都是有各种欲望的。身居高端的当权者实质上就是各种资源的调配者。这些资源,就是平衡天下各种利益关系,让人心各得其所的物质需要。如果掌握这些资源的调配者把这些资源据为己有或者用作私用,怀有个人目的在里面,那么,他们的私心必会招致不公,从而引起人心的不平。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那么时间延长得越久,对社会的影响就越恶劣,最终有可能导致天下大乱。所以,作为掌权者,一定要身正,从内心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对物欲,首先从道德的高度树立起牢笼。人格的力量是强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自己以高尚的人格为天下人所垂范时,这样的社会必定会充满正气,这样的人也必定会受人钦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所推崇的圣人之道,首先是对统治高层的要求。一个社会必须具有正气,这样,仁、义、礼、智、信这些行为规范才有立足之地。至正,是对人内心行为规范的最高要求,也是达到圣人这一高度的一个必要条件。圣人之道,首在自身至正。

(2)至仁。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段话的意思是: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掉。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同类推荐
  • 中信国学大典·黄帝内经

    中信国学大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
  • 百家姓

    百家姓

    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 了中华姓氏的起源、类别、特色、郡望和堂号,以及中华百家姓。
  • 棋经

    棋经

    《棋经》,又称《棋经十三篇》,是中国悠久的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从内容到体裁到篇目设计,都是模仿《孙子十三篇》全书首篇总论棋局,以为黑白之棋,正合阴阳之分。以下各篇则从“得算”、“权舆”等各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对弈的战略战术,对弈者应有的品德作风。论述深刻,内容丰富。
  • 八卦唐诗宋词:诗词背后的趣事

    八卦唐诗宋词:诗词背后的趣事

    本书以古代诗词创作最为繁荣的唐宋两朝为时代背景,收录当时的数十首名家名作,选取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从而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诗词背后那些有趣的人和事,感受他们的喜悦与哀愁,进而带给我们更美好的阅读体验。
  • 袁天罡与推背图

    袁天罡与推背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袁天罡略传;袁天罡墓地之说;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叔父袁守诚;初出茅庐;拜师孙思邈;给武则天算命等。
热门推荐
  •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

    《现代新闻写作:框架与修辞》出版以来,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同行专家与广大读者的好评,一些专业性著述甚至将它视为重要参考,征引观点与部分论述。这些都让作者颇受鼓舞,深感人性的温馨。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
  • 与你有关的,我都深爱着

    与你有关的,我都深爱着

    难道上帝终于睡醒了,突然想到世上还有一个初雪微,居然接二连三地眷顾她?先是给了她人人挤破头都想要的绝佳实习机会,又让她在异乡客地结识了绣花鞋“姐姐”和文艺男“哥哥”这两个大活宝,最后又让她在一天之间三次遇到他:第一次他是她的路人,第二次他是她的病人,第三次,他居然成了她的老板。顾言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男人?他让初雪微从此昏了头,跟青梅竹马的男朋友陈镜朴分了手,大学还没毕业就对爸妈说,她要嫁给他们素未谋面的顾言则。看上去活泼开朗的初雪微内心究竟藏着什么不堪回首的过往,而曾经浪迹天涯的顾言如又如何从她身上发现了被自己忽略的、身边的风景?他们爱得这样盲目又痴执,仅仅因为对方就是那个命里注定的人。
  • 明月照君来

    明月照君来

    她以为她是他最爱的皇后,直到被剖腹取子,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被烧死,她才知道,那不过是她自以为是的一场梦……
  • 美人鲛

    美人鲛

    初识是三百年前的海边,他是书生,她是鲛人。他和她相爱。后来的家变中,他娶了柳家二小姐,大婚那天,即使潜到海底深处,她还是听到了那刺心的唢呐锣鼓喧天。第一世,他子孙满堂。第二世,他成了将军,却有了夫人,她为他心上人,剜去鲛珠。第三世,他成了僧人,她化作道姑,失去鲛珠的她已经不大认识他,可他路过小巷经过她时,她恍然失神。爱你三百年,终究是没忘得了你。
  • 腹黑总裁爱妻无度

    腹黑总裁爱妻无度

    传言不是他跟妹妹是一对么?那为什么跟他订婚的却是她?你不是在追我么?我是在成全你。这个男人冷瞟她一眼,淡然给她的答复。追他?她那是假装的好不好!如果不是为了妹妹,她才不会对他死缠烂又是撩拨又是投怀送抱哩!谁会追一个总是戏弄她,把她当笨蛋耍的人啊。你不是说你爱我么?所以你只能成为我的女人!这个男人用她的话来堵她的嘴!真是一个可恶的混蛋!****【片段】他眸光促狭,“你带着别人的心意来给我,是要我爱上你妈么?”“……”她的笑容顿时僵在嘴角。他往她手里的饭盒瞟了一眼,“我不吃青椒,不吃红萝卜,不吃葱!”“……”路灵涵无语,“那你喜欢吃什么?”“我喜欢的其实很简单,不吃青椒,不吃红萝卜,不吃葱,不吃鱼,不要太咸,不要太油,不要太甜,也不要没味道,最重要的是,我只吃新鲜的,不要冷藏的!”路灵涵目瞪口呆,这样还叫做简单?*******【片段】“你什么时候回来的?”男人那如记忆中低沉醇厚的嗓音响起。“殷总,我想我们没有熟到要告诉你我的行踪。”男人如深潭的眸光一闪,靠在她的耳边暧昧道,“老婆,离家出走的游戏还玩不够么?乖,给我亲个嘴儿!”话一完,他的唇落下,当众表演什么叫做法式热吻。瞬间,如雷劈一般,路灵涵僵住,漂亮的眼眸满目是惊愕,他疯了么?********亲们,动动你的手指,要收藏哦~
  • 抱个金龟回家

    抱个金龟回家

    一张彩票赌定一场人生,是梦幻还是现实?是尔虞我诈还是平凡是真?伤不起、赌不起还是爱不起?十三年的纠葛让多少人迷失了自我?是谁在胜利的终点开怀大笑?既然惹不起何不像乌龟一样躲起来?当我累了的时候,回过头来,你还在原地等我,此生遇见你,是我最大幸福。“淑若我们回家好吗?”听见这句话时,我幸福的落泪了,这句话我等了很久很久了。
  • 步步辑情:老婆,劫个婚

    步步辑情:老婆,劫个婚

    惨遭抛弃,一朝心碎她选择了出国;再次回国,却没想到慕连城纠缠上了自己;让安新月十分的无语;安新月:“慕连城,早在你当初抛弃我的时候,我们的情,就已经不存在。”先如今要自己回到他的身边,凭什么?慕连城:“老婆,既然你不愿意回来,那,劫个婚吧!”安心月:……
  • 司马懿吃三国5(大结局)

    司马懿吃三国5(大结局)

    热闹的三国,为何最终属于沉默的司马懿?论奸诈不及曹操,比智谋不敌诸葛亮,拼武功,关羽、赵云、吕布随便一个都能灭掉他;翻开本书,看司马懿如何靠数十年如一日的隐忍,击败三国所有英雄,独吞天下。司马懿潜伏曹操身边几十年,任由曹操差遣,他装弱、装傻、装病、装瘫,甚至装死来麻痹敌人、对手、上司、兄弟、朋友乃至家人……翻开本书,看司马懿无与伦比的沉默、隐忍和计谋。
  • 姻缘难逃:前任蓄谋已久

    姻缘难逃:前任蓄谋已久

    相恋三年的他们将最美好的给了彼此,十个月后,她卖掉他们刚出生的孩子,从此再也未见。四年后,他一身笔挺军装威武不凡的坐在她的对面,许久,她问,“那里不舒服吗?”他薄凉嘲讽的冷笑,“我需要一个全心全意照顾我女儿的保姆,你考虑一下。”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感染她每一根神经,她知道,他对她恨之入骨,他来找她,无非是报复昔日她绝情的离开,她点头,“好”。他用尽各种手段折磨她,百般羞辱,她不躲不避不挣扎,只是为何他总是默默在各种地方变着花样的爱她,宠她,守护着她……爱恨一念之间,哪有谁对谁错啊。
  • 都市绝品妖孽

    都市绝品妖孽

    挥动铁拳,在这在危机四伏的都市内,打出一片天空!PS:新书已发,美女总裁的超能狂兵,欢迎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