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61800000020

第20章 唐虞考信录(7)

曰:然则“百揆”非官名乎?《周官》云:“内有百揆四岳”。朱子以百揆为朝廷之长,四岳为十二牧之长,何也?曰:《经》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於百揆,百揆时叙;宾於四门,四门穆穆。”五典四门皆非官名,百揆安得独为官名!《传》曰:“百揆时叙,无废事也。”然则百揆者犹言“百事”耳,岂得以为官名也哉!尧之用鲧也咨於岳,举舜也咨於岳,舜之命禹命伯夷也皆咨於岳,而百揆无闻焉:尧、舜之用朝臣何以反谋之外之长而不谋之内之长乎?盖《伪书》与《伪传》本出一人,彼於《尧典》既以百揆为官名矣,故於《周官》遂撰是语:是亦因误而误耳,岂得以《伪书》证《伪传》乎!且朱子与蔡氏既以四岳为一人,则《伪传》之误解无庸复遵矣,乃亦以百揆为官名,治水为往事:是《伪传》因《尧典》而误《周官》,宋儒反因《周官》而误《尧典》也。故今取《经》文正其误,而以孟子所称禹治水事列於其後。说并见後《命皋陶》与《分北》《三苗条》下及《舜体国经野篇》中。

《孟子》言禹绩有误

按:禹治水事又见於《有为神农章》;然误以汝、淮、泗为入江,与《禹贡》水道皆不合。朱子以为记者之误,是也,故舍彼而录此。

卷三

舜命官考绩下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後稷,播时百!’”(《书尧典》)

“後稷教民稼穑,树艺五;五熟而民人育。”(《孟子》)

命稷

水土平,然後耕耨可兴,故命稷次之。是以孟子之叙教稼穑亦在禹治水之後。

稷非喾子,说见前《尧建极篇》中。履迹之诬,说见《商周稷契篇》中。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书尧典》)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命契

衣食足,然後礼义可教,故命契次之。是以孟子之叙教人伦亦在稷教稼之後。

契非喾子,说见前《尧建极篇》中。吞卵之诬,说见《商周稷契篇》中。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书尧典》)

“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孟子》)

“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论语颜渊篇》)

命皋陶

不教而杀谓之虐,教之不从然後齐之以刑,故命皋陶次之。此四官皆救民之急务,正民之要术,故舜先之。

皋陶似非庭坚,说见《夏皋陶篇》中。

命禹与稷、契等不同之故

命稷、契、皋陶何以不咨也?因禹之让,帝已知其才也。命词何以详於禹也?因咨而命者,事略具於所咨,故从省也;因让而命者,事专见於所命,故从详也。

稷、契、皋陶均非申命

《伪孔传》以禹、垂、益、伯夷、夔、龙六人为新命,以稷、契、皋陶为美其前功以勉之。《蔡传》因之云:“此因禹之让而申命之,使仍旧职以终其事也。”余按:《经》之命官凡九,於弃曰“汝後稷”,於契曰“汝作司徒”,於皋陶曰“汝作士”,於垂曰“汝共工”,於益曰“汝作朕虞”,於伯夷曰“汝作秩宗”,於夔曰“命汝典乐”,於龙曰“命汝作纳言”,八人之命词如一:稷、契、皋陶为申命,何所见垂、益等五人之独为新命?垂、益等五人既为新命,则稷、契、皋陶之亦非申命可知矣。稷、契、皋陶因禹之让而命之者也,夔、龙因伯夷之让而命之者也:苟因让而命之者即为申命,则夔、龙何得独不为申命乎?禹之为司空,自尧时者也,则其命必别白言之:先云“伯禹作司空”以见其官之非新命,後云“咨禹,汝平水土”以见其功之尚未毕,不云“汝作司空”也。若稷、契、皋陶亦旧为此官,则亦当著之於命词之上,必不云“汝为稷、司徒、士”也。四岳、十二牧,皆旧职也,然所谓“四门”、“食哉惟时”云者,皆新命,非美其前功;稷、契、皋陶即使果仍旧职,亦岂得独为美其前功乎?且三人之功果在尧时,尧未崩以前何以不书?舜即位後纪新政之不暇,乃於此时叙舜之追美其前功,有如是颠倒舛谬之史官邪?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子夏曰:“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然则兹数人者,任官效职皆在舜时明甚。或初仕於尧世,要之必未为後稷、司徒、士,──故《史纪》云:“自尧时皆举用,未有分职。”──不得以舜为申命也。盖《伪传》之失在误以四岳为四人,是以与下“二十二人”之文不符,乃不得已而曲为之解,谓稷、契、皋陶之命皆美其前功而不得与二十二人之数;由是凡舜时事皆以为尧时事,颠倒错乱,而二帝治天下之大法不彰。至《蔡传》出,始以四岳为一人,然则稷、契、皋陶无庸谓为申命矣,乃亦沿《伪传》旧说而不改,岂非习闻其说遂不觉其非邪!故今补其未备而详辨之。说并见前《命禹条》下。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书尧典》)

【附录】“垂之竹矢。”(《书顾命》)“垂之和钟。”(《明堂位》)“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书尧典》)

【存参】“垂、益、夔、龙,其後不知所封。”(《史记陈杞世家》)

命垂、益

本务举而後末务可图,人性尽而後物性可遂,故命垂命益次之。

命垂、益何以不咨於岳而咨於众也?以其职少轻,故泛言之也。何以但命以官而不戒以职也?以其职少轻,故略言之也。

“谐”为偕义

《蔡传》云:“《史记》曰:‘朱、虎、熊、罴为伯益(《史记》称益未有加以“伯”者,《传》误)之佐’,则殳、┥、伯与当亦为垂之佐也。”余按:禹之让稷、契、皋陶也,帝曰“汝往哉”,伯之让夔、龙也,帝曰“往钦哉”,独於垂、益之让则曰“往哉,汝谐。”“谐”,犹偕也,谓偕垂、益而同治一官也。“往哉”者,允不垂、益之让;“汝谐”者,允垂、益之荐而用之也。稷、契、皋陶、夔、龙皆别命之,殳、┥、伯与、朱、虎、熊、罴皆不别命:既俞其荐,安有置之不用之理,其为垂、益之佐明甚。古之人固多以所能名(本《蔡传》文),亦多以所职名:垂共工而所让者曰殳、┥,益作虞而所让者曰熊、罴,则所让之人後即为二人之佐可知也。细核前後文义,谐之当为偕义显然。《伪孔传》乃释为“谐和此官”;《蔡传》因之,而引《史记》之文以见其为二人之佐:不知《史记》即因“汝谐”之文知之,故云:“舜曰:‘往矣,汝谐。’遂以朱、虎、熊、罴为佐。”於垂不言之者,盖《史记》引《尚书》文至“垂为共工”而止,无让殳、┥、伯与之语:此或司马氏误脱《尚书》文,或後人传写误脱《史记》文,均不可知,非《史记》别有所据,《书》但有朱、虎、熊、罴佐益之事而无殳、┥、伯与佐垂之文也。因《传》说未明,故今详释之。

垂、益之佐之人数

“殳┥伯与”,《伪孔传》以为二人,《蔡传》以为三人。今以上“让於稷、契暨皋陶”之文推之,《蔡传》说是。“朱虎熊罴”,《伪孔传》亦以为二人,《蔡传》以为四人。疑亦《蔡传》得之。

伯翳非益

《郑语》云:“嬴,伯翳之後也。”《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与禹平水土,佐舜调驯鸟兽,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是秦之祖乃伯翳也。《陈杞世家》云:“伯翳之後,至周平王时封於秦;项羽灭之。垂、益、夔、龙,其後不知所封。”是伯翳自伯翳,益自益也。乃《汉书地理志》云:“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颛顼;尧时助禹治水,为舜朕虞,养育草木鸟兽;赐姓嬴氏。”颜氏注云:“柏益号伯翳,盖翳、益声相近故也。”是谓伯翳即益,而益为伯益矣。自是学者相沿,皆信之而不疑。虽朱子注《论语》亦称之为伯益。(《舜有臣章》注云:“禹、稷、契、皋陶、伯益”)叶大庆《考古质疑》云:“伯益、柏翳,一人也;《史记》於《陈杞世家》则以为二人”。本注云:“益、翳乃一人;声转,故字异耳。”余按:“益”“翳”声相近而致误,理诚有之;然非《史记》因声之转而误分为两人,乃《汉书》因声相近而误合为一人耳。《书尧典》云:“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皋陶谟》云:“暨益奏庶鲜食。”孟子曰:“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禹荐益於天”,“益避禹之子於阳城(刚案:“阳城”当作“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皆称以益,未有冠以“伯”者;而《国语》称“伯翳”,《史记》作“柏翳”,亦未有徒称“翳”者。如果益、翳通用,何以遇益则概不称“伯”,遇翳则必加以“伯”与“柏”也?《春秋传》於列国最好溯其先世:於齐、许称炎帝、大岳;於陈称颛顼、幕、舜;於杞郐称夏,称後相;於宋称商,称相土;於薛称奚仲、仲虺;於六蓼称皋陶、庭坚;於郯称少;於任宿、须句、颛臾称大:凡古帝王名臣之裔未有不及其先世者。乃至周初封建之国,晋、楚、鲁、卫之伦,亦往往及之。独於益之肤功,秦之大国,绝无一语。班氏生於汉代,何所见而知伯翳之必为益也?将谓二人之功相类邪,则禹之佐固非一人,即虞之职亦不止於调驯鸟兽。且《秦本纪》之文采之秦史,秦人自称其祖亦未必不涉於附会:鸟身人言,信邪,否邪?如之何其可以据此文而遂以柏翳为益,以益为伯益也!黍稷之稷,汉以来谓之粟,今北方农人谓之(南方人或呼为小);祭(稷去声)乃黍属之不粘者:经传之文甚明,《说文》之训尤显,迥然两物也(语详《稷祭辨中》)。而今北方往往读入为去,或遂有读稷与祭同音者。作《本草群芒谱》者不考之古,遂误以稷为祭。班氏之误,与此正同:不得据《班书》而疑迁《史》也。且“朕”者舜之自称,“虞”者官名,而《汉志》云“为舜朕虞”,其误会《经》文如是:若必谓班氏不应有误,将“朕虞”亦果焉官名乎!嗟乎,《汉书》合之,误也,而反信之;《史记》分之,是也,而反讥之:是者必以为非,非者必以为是,吾真不解其何故矣!师古、大庆皆精於考核者,然犹如此,甚矣考古之难言也!大抵古人文字异者,非有显然之证,宁可从古而分之,不可妄意而合之。幕之与思,合之而祖孙易位矣。羲、和之与重、黎,合之而族姓紊乱矣。伊尹之与阿衡,合之而名臣湮没矣。羲、农之与太、炎帝,合之而世代颠倒矣。南容之与南宫敬叔,合之而贤哲受诬矣。故不必分而从古而分之,其失小,不当合而妄意而合之,其失大。故今於益之命不载《国语》伯翳之文,《史记》大费之事。

益非皋陶子

孔氏《尚书正义》称益为皋陶之子。张氏《史记正义》云:“《列女传》云:‘陶子生五岁而佐禹。’《注》云:‘陶子者,皋陶之子伯益也。’按此,即知大业是皋陶。”(大业乃伯翳父,张氏以益为柏翳,故云然。)近世有人据此立说,遂谓朱子《论语集注》,蔡氏《书传》之有缺略。且云,“舜五臣,禹让稷、契、皋陶而不及益者,实因益为皋陶子也。”(此说太陋,故不欲举其名,见其书者自知之耳。)余按:鲧用於尧世,禹用於舜世,前後不相及也;而益与皋陶同时登用,比肩授职,绝不类为父子者然。禹为鲧之子,《尚书》言之,《春秋传》言之,《大戴记》、《史记》皆言之;益果皋陶之子,何以传记绝无言及者乎?刘向之书,诬者多矣,而《列女传》尤为纰缪:药酒之覆,馀光之分,皆以策士喻言记为实事,唐刘知几讥之详矣;而五岁佐禹亦必无之事。藉令向果明言益为皋陶之子,犹不可信,况向但言“陶子”,何以见其当为皋陶之子?而禹之佐亦不一人,又何所见言佐禹者之必为益也?此特注家屈曲猜度之言,岂得遂以为实!朱子、蔡氏盖已深知其妄,故不之采;而今反用此为讥议,人之无识何至於此!至以《论语》“五臣”为证,其说亦谬。谓五臣有益者《集注》文耳。或以为四岳,或以为伯夷,义皆可通,安知其决为益?且舜贤臣多矣,禹安得人人而让之;《经》言五人则以为四人者皆当让,如《经》言十人则以为九人者皆当让乎!此论尤为无理;恐後人为其所惑,故亦附辨之。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书尧典》)

【存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书吕刑》)

《吕刑》言伯夷“折民惟刑”之非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翡翠镯

    翡翠镯

    在做了二十三年记者编辑后,我忽然很想写小说,我把它看成是我人生的又一次重新设计和规划。匍匐拘泥于纪实报道太久,文学的情结想象的欲望一直未曾忘却———今年春天来到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个曾经的梦想,开始了我的第一篇小说创作。都市生活有许多眼花缭乱的东西,节奏变化之快让我们疲惫,老朋友们疏于联络,最亲近的人难以敞开心扉,每个人都变得更加自我。《翡翠镯》的创作也是缘于寂寞和孤单。这两年我一直在网上写日志,网络的好处在于你打开一扇窗口就打开了无数扇窗口,同时它也使孤寂的人更加孤寂。
  • 你好我叫林遇子

    你好我叫林遇子

    “你好,我叫林遇子”“你好,我叫李渐霖”“林遇子,初次见面,请多指教”“林遇子,初次恋爱,请多指教”“林遇子,初为人夫,请多指教”“林遇子,初为人父,请多指教”“林遇子,林遇子,林遇子......”李渐霖同学,余生请多指教林遇子同学,余生我陪你走
  • 道德真经解

    道德真经解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冷傲校草独家爱

    冷傲校草独家爱

    以为自己找到了一生的良人,没想到从见面开始就是一个阴谋,而自己只得到一个家破人亡的结局。谁知老天爷怜悯我,让我重生一世。上一世当了二十多年的软脚虾,这辈子我得姑娘站起来,顶天立地啊。先一脚踹开负心人,再擦亮眼睛寻找真爱。啧啧,真爱没找到,倒是来了个大冰山。秉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勇敢地去攀爬大冰山。出乎意料的发现自己不仅没被冻着,反而发现冰山里面是春风和煦。哈哈,既然老天这么慷慨地送我个校草帅哥,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了。所以,大冰山别跑,自己到我怀里来吧!
  • 林彪的卫士长

    林彪的卫士长

    世界上有这么一种人,当他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奋斗拼搏的时候,他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耐力,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而当所希望的目标达到时,他就会像山谷里的幽兰一样,蓬蓬勃勃地开过之后,便悄悄地逝去,从此便杳无声息,好像生活中未曾发生过与他相关的事情。我们现在要说的王玉春老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曾跟随八路军山东一师队司令员梁兴初、政委梁必业转战太行山,后出任卫士长;曾跟随原东北野战军总司令林彪、副政委罗荣桓等出生入死,担任卫士长。
  • 交州记

    交州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COLUMBA

    COLUMB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冷战后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关系研究

    冷战后台湾地区与东盟各国关系研究

    书主要讲述了冷战结束后台湾与东盟各国的关系发展演变,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过程中,就如何提升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机会系数、推动两岸的和平统一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认为大陆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协助台湾参与包括东盟在内的区域经济整合,为开创两岸合作的新局面而共同努力。
  • 他像北方的风

    他像北方的风

    商业贵族邢先生与娱乐圈“蛇蝎美人”的霸气甜宠之恋。父母“畏罪潜逃”,从豪门千金到任人欺凌。露出真实嘴脸的家族旁支,对她避如蛇蝎的所谓朋友,连那个她曾心心念念深爱的男朋友都说:“要不是看中你的家世背景,谁会喜欢你这样的傻白甜。”七年隐忍,她强势归国。如今的她,是被冠上狐狸精、白眼狼等污名也能笑看着曾经那些做下伤天害理,把别人踩到脚底的每一个人,为此付出惨痛代价。直到有个叫邢牧岩的男人突然出现。他是人人畏惧的商业大佬。他张狂又冷情。唯独因为姜然,他会漫不经心地告诉所有人说:“动我邢家的人,怎么着也该问问我的意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