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56400000025

第25章

论。识以了别为行相故 本释云。识自体分以了别为行相。故行相见分也。类体亦然。此意见分名行相者。行应平声读。以见分能行于境相。故此见分得行相名。评取初解云。然本但是行于相义 类体亦然者。以行相不可知。类体亦然 然西明疏并显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总为三释评取第三。第三释行相言者。即了别领纳等各不同故。名不同一行相。此意行者即去声读。正是能缘之行解也 又解云。行于相故带相行故名行相。此即平声。相通影.质。即同本释。然要集评取第三释同。世亲.无性俱行解相貌以为行相。此论亦云了别领纳等作用各异故。若取行于相故名行相者。恐非论意。又不应言行相不同。违教及理。以心.心所行于境相无差别故。何得言不同 今谓错评。何者泛言行相有三。一境名行相。即十六行谛。二能缘行相。即十二行法轮。三行于相名行相。即无分别智等。前二是局。后一即通。今此了言虽能缘行。释从通解。第三能变即依局辨。云了境相粗故。般若经云。彼识不能了故。不通无分别智。第二能变亦从通解。恒审思量无我相故。或相影显。随其所应在因在果。故摄论本颂云。诸菩萨行相。复于所缘中。是无分别智。彼所知无相。无性释云。于所缘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此释初句行相。既言相似而行故名行相。明作平声。不作去声而读行相 然次论云。所知无相者。谓说此智于真如境所作行相。此意说言。无分别智缘真如境。离一切相作意行相以为行相者。是释第四句。重显无分别智行相。行于境相中时。不作行解相状。不是正释行相之言 问相者是境。行者是心。如何说了名为行相 答能行于相名为行相。有财释。或相之行。依主释。不得难云若取行于境相名行相即违教理。及心.心所行于境相无差别故者 此意难云。论说识.受.想等作用各别故违教。心及心所作用各别。若取行于境相王.所同缘。如何各别 此难不然。论云了别领纳等作用各异者。据能行说不约所行。识即能了行于境相。受即领纳行于境相。云作用各异。约取境用异。不取缘境之时取诸境相行解用异。以无分别智不作诸境别行相故。虽后得智及分别心。缘境之时作诸行解。不取此释识之行相。以不遍故。今本论意但取心起行于境相名为行相。即通一切。不取行解名为行相。不通一切故。又此正释本识了言。若以行解相貌以为行相。深乖论旨。本识任运无行解故。若局后得及分别心释行相者。得约行解名为行相。

论。所缘相似行相各别。本疏引瑜伽第一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有三解 西明三释。第三释云。同一有二。一一故名同一。此即本疏约质故。二相似名同一。即本疏约影。枢要五释。后人多释不出于此。诸家不解执取一释。于中出过 要集复断有解破本疏。若就本质名同一。无质意识应非相应。云此破有理。此论唯影不通无漏故。以论云然有漏识自体生时。似能所相现故。瑜伽第一通漏.无漏者 此亦不然。虽言有漏生似二现。下即通余。故引经颂云。一切唯有觉。成三分中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时。各有三分故不唯有漏。若以前支但云有漏识生。即证唯依有漏识。亦应瑜伽论中。言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但眼.意识不通余识。正释眼识及俱意识故。彼既许通此论何局。故知本疏深得论旨。

论。不应见分是第三果。本疏云难古师 要集云。陈那但立三分不遮第四。故护法师不违陈那。但是遮破 今谓不尔。虽言破古非陈那等。如理门论破古因明师。岂即破弥勒等师。但破古来不正诸师。今言破古亦复如是。破唯三分以见分为第三果者。不破许有第四分者。

就此能量所量量果别中。相传解云有六师别。一云觉天说。根为现量。惠为能量。境为所量。根是量果。二云妙音师。根.境同前。能量取识。三云法救师。能量惠及识。余如前说。此皆显故名现。四云经部。根.境.识和合生法名之为现。根.识为能量。境为所量境。还以根.识为量果。五云犊子部。以神我现量。诸心.心所为能量。神我为量果。六云成实师。以心所中受.想之用为能量。境为所量。识为量果。更当捡文方可为定 本疏问如诸佛及因五.八唯现量应但三分。见分即得为第三果故。答云此不然。内外定故。见分缘外用亦外也。不得为缘内果 要集云。若内外定。已转依位见分。不应缘第三分。内外定故 今谓不尔。不障缘第三。但不亲取。要变于相。相是外摄故。言缘外故。论自云前二是外。

论。所取能取缠。本疏云。此唯众生四分。故言缠缚。相及粗重二缚具故。无漏心四而非缠缚 西明释云。能取所取四分相属故名为缠。亦通无漏。非谓烦恼之缠缚也 今谓此非。违论释故。论云皆有所取能取缠缚。颂言众生。释言缠缚。明但众生有此相缚。不通无漏。安惠可尔。此文且说有漏四分。如三界唯心言。且说有漏唯识。岂以无漏亦唯识。即三界言许通无漏耶。

问既立第三能证第二及第四分。第四复能证第三分。即心能自缘。云何不与世法相违。刀不自割。指端不能触自指端 答佛地论第三云。答云不见灯等能自照耶。何知自照现见无闇分明显现。若不自照。应有闇障。应不现见 问灯等非闇。何须照耶 答如瓶.衣等体虽非闇。无灯等照边。有闇障不得现见。照令闇除衣等现见名为灯照。灯等亦尔。自体生时边闇障除令现得见。故名自照 问灯能照自令现得见。证心能自缘。衣不自照由他照见。证心不自缘 答心性是照本极成。若例同衣不能照。彼有违自.世间等过。

问量云。心能自照。性能照故。如灯等。此量岂非法自相相违。因.喻所立不成过 答取能照义。以灯为喻故无有过 问岂本不欲证心自缘 答虽言缘自意取显证。今缘.照虽殊。俱自显证义 或但相例。不是立量取彼为喻。故无有过。

论。如众灯明各遍似一。疏及枢要已具解讫 要集弹云。若由炷.盏发影。可言随彼有多影。但由一光发。如何有多影。彼自解云。谓多灯各发一别光。多光相资假立一明光。一光不明多光方明故 今谓不然。取意有别。若二炷相近同生一焰。光即是一但发一影。若炷相离。或多盏相离。即别生焰。焰别光殊便发多影。然光虽别各遍似一。如共业果。炷.盏相近共生一焰。如二眼根共发一识。不尔假光实非是一。何得喻识而是一耶。又假一明光即应唯发一影。如何有多 又且发影为离炎光为即炎光。若离炎光。光既遍室。影亦应遍。既犹炎东影于西发。即不离炎光。不离炎光不得言一。光不离炎炎应成一故。今共果取离炎光喻。二根发识取不离喻。故疏.枢要得二论意 又西明云。质异同见等四句。有过不成。思之可悉。

论。又诸圣者厌离有色等。本疏据显言。色界类示 西明云。此说那含等厌色生无色必不下生。不说色界者。彼有色身往欲界故 今谓不尔。违下文故。下云是故现居及当生者变为此界。不言当往者变。若许往者变。无色亦来佛傍侧立。亦应许变。况下又难。设有色身粗细悬隔。此变为彼亦何所用。故本解正。

论。故器世界将坏初成而亦现变。问将成可用余界生。变坏时何用而余生变。既余生变。生变因在。何有尽时 答由彼余生感界业成熟故变。不尔住时既同此变。此界生无何故即坏。由此故知他坏业变。如在此生他变扶尘没生他地。或般涅槃他变扶尘。而有膀胀渐烂坏者。坏业力尽三灾亦灭。亦由此生本所变界而为引因。下三静虑涅槃经。说由内过患据引因说。由彼俱业感彼界成故。生余时灾由彼引。不尔余由引此言何用。故据实义非随转门。引因势尽此等都灭 问维摩经云。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速灭。即佛菩萨神力变起。何但众生 答变化不遮但非实坏。实坏由业非神通力。若定由神力。坏时节不定。故前难云。应实变为此杂秽土。若许实变灾坏世界。有相符失。今此文中。说实成坏。不据变化 问劫坏之时彼空界色为有为无。有何不坏。无即违经。经云空劫唯有孔穴色现。即空界色 答虽有非坏。非成坏业之所起故。若许可用故他常变。三灾可用。他亦常变。若成坏收应有成坏。以此故知。虽他识变非成坏收 问设生他方自地许变。如在此界大海水等。欲界有情为同变不。若许同变。欲界诸天应见下水宁作琉璃。既见琉璃明不同变。设不同变天有水不 答论说共用即可同变。海不共用。彼不变水。天上可有 若尔八热大地狱等圣者不用。应不变彼 答现同地故 若尔水等应然。天现同地 答大海同变。见琉璃者说别水故 若尔鱼等居水即见屋宅。大海之中众生。亦应见屋宅。若许不见海。即非同地变。若许见海水等。应不作舍宅 答许别舍宅居于海水。如地穴居。由业力别。若余别水一处四境。理即不遮。由别业故。如孤独狱等。

言定通等力。西明云。等取神通。传三藏亦等愿力 有云等取有十能变。定.通.愿同四。佛加被力等 今谓不尔。若佛加被即神通力摄。持经.神咒是法力摄。诸受变改力.烦恼力.改宝珠梵行等力。即前业力摄 要集云。第八三力变。佛等加被与愿无异者 此亦不尔。加被是通。非愿力也。

论。及随法处所摄实色。西明解云。第八缘实不缘假故。然前解处中。即许第八亦缘假色。判为护法正义云。生相等隐第八不缘。长.短等显故第八缘。又引镜智缘十八圆满证八缘假 若如是者今法处中亦应缘假。何但取实。故本疏判。唯缘实者护法正义。若取镜智缘方.圆等证八缘假。亦应缘过.未及生.住等假相。镜智缘故。故因果殊不可相例 又云。异生定所生色亦有实用。云威德者是根本定。非胜者起名威德定 今谓不尔。若许异生定变实色。何故瑜伽第十三云。谓超第二阿僧企耶。变有实用。若云彼说通变。此说定变者。此亦不尔。通力是胜尚超第二劫变方有用。定力是劣。云何凡变即许实用。故威德定是胜人起。三十三云非圣神通不堪受用故 问既许变化。于上下界各变几尘。西明释云。由化心托欲.色异熟本质化。欲界具五。上界除香.味 今谓。上亦变香。法华经云乃至于有顶。闻香知所在。若云彼说法处今说五境者。何故定通变五境耶。应皆法处。若虽定等变非法处收。若尔何等是法处摄。若云虽定等力击第八变。是业果色故是五尘。若定果等即法处色者。应佛唯有法界。无色等五界。既许定生具十八界。故知上界亦变香境 西明问五根五境随其所应同在一处。为各别四大造。为一四大造。若一四大造。云何瑜伽云羯剌蓝时。能造身根及眼等。大俱时而有次第造耶。若别大造。何故五十四但说七物与眼同处。彼问云色蕴中眼几物所摄。答若据相离摄。唯有一物。谓眼识所依清净色。若据不相离摄。即有七物。谓眼.及身.地.色.香.味.触。三藏解云。同一处者唯一大造。以理推微五根根依同一处者。一地大造。而说造眼四大者。随所造法。名造眼大。乃至名能造触大。据实一大。此释七物有。并会俱时而有。以初即有此能造眼等之功故说俱有 问云何无火等。寿.暖.识三恒不相离除无色处 解云据实有火等。而五十四但说七物者。据相显说。以地坚性眼等所依。是故偏说。

论。因缘分别二变西明二解。第二唯第八心王为因缘变。云何名有实用。实用有二。如色一质碍用。二本质用。若尔五识所变为第六质。何非因缘。若云无质碍用不具二义者。第八所变长等亦唯为本质应非因缘。法师自云。若尔初解为胜 问第八在意界。所缘应当唯法界。云何通十八界耶 答依彼六二缘。意处所缘法界摄。不依六二缘。随彼所缘十八摄。又以闇从明十八界摄 既尔何不别立界处 答处.界.出生.及因义。意处所缘法处收。第八无别出生.因故。亦随六意处摄 问若五识变相分无碍。与对法第三相违。彼论有对无对分别中云。诸有见者皆是有对。岂眼识相分非有见耶。彼论云。谓眼所行境是有见义。故眼识相应名有见。若云有对者。是境界有对。非障碍有对者。理亦不然。彼云三因故名有对。谓种类故。积集故。不修治故。种类者互为能所碍。积集者极微已上。以一极微无对碍故。不修治者非定起色 今为二解。一云五识所变并是有碍。且说有见举此例余。即对法云。诸有见色名有对故 一云无对。非有见故。眼所行境名为有见。眼根但照彼本质故 若尔何故名同境根 答同取本质。如说王所同一所缘 或有对三义。本质具三。相但后二。总名有对。非碍名对。今据所变有质碍对。名为实用。五识相无。若准此释。七识应是分别变收。但为境故 此亦不然。自在定生既有实用。何非因缘 答定.散别故。自在所生为食等用。不得相例 若尔五识亦因缘变。有段食用故 据此可尔 又解亦非。为他食用是因缘。五变自用故非因缘。

同类推荐
  • 开福道宁禅师语录

    开福道宁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MAGGIE

    MAGGI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Henry VIII

    Henry VII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Black Rock

    Black Rock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Orpheus in Mayfair and Other

    Orpheus in Mayfair and Oth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别放弃尊严

    别放弃尊严

    生活极其贫苦的家庭,冯文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能选择的只有坚忍。虽然心中喜欢的女孩娇艳绝美,可一贫如洗的家庭现状纵使他有万千的期待,亦无法令到他迸发出爱情的激越,抒怀直陈,仅仅始终如一的暗恋着她。随之母亲再染重疾的悲惨接连,人生仿佛陷入了绝境。善良的方会计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转圜了他的生存境况。从而,人性的美丑便逐一呈现,迎接命运改变的冯文将经受一番生活课堂的浸润。爱是浓烈的,是始终不气馁的。金钱和感情的价值孰是孰非,谁又可评判?社会走到全新的时代,为人理念的重新掂掇,面对取舍该何去何从?
  • 战九幽之帝临诸天

    战九幽之帝临诸天

    天极渊混战中,一道天降流火烧死了本可以打赢的沈行之。一朝醒来,重生在被自己坑害了千年之久的九幽。智多近妖又如何?欠了的终究是要还的。一切都重头再来又如何?我沈行之还从未怕过谁!
  • 虎将楚大明与儒将吴效闵

    虎将楚大明与儒将吴效闵

    在抗日战争的山西战场上,有两支并肩战斗、屡挫日寇的人民武装,一支是由名将之鹰陈赓将军指挥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一支是由统战行家薄一波同志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这两支英雄的人民抗日武装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三八六旅是由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改编而成,曾经鏖战大别山,转战川陕边,参加万里长征。
  • 后宫胭脂杀

    后宫胭脂杀

    这是一个女人,如何跟一个皇帝白头到老的故事。她顶着旁人的身世入宫,是为了报家破人亡的仇。她以为这一生所有,不过是将仇人尽数送进阿鼻地狱。除此再无其它情愫。可很多事,却在时间流转中,横生枝节。“云千雪,原来,你是没有心的。”当曾经乐意为她拱手江山的皇帝毫不留情的将她从心底抹去时,她站在冷宫的红墙里,徘徊自问:“霍延泓,我该进,还是退?”当他爱她时,她的心另有所属。当她终于蓦然回首,他似乎……不爱她了。
  • 山海经(全集)

    山海经(全集)

    《山海经》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我国“上古三大奇书”,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动物、矿产,到民族、神话、巫术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唯一自成体系者。书中详细记载了500多座山系的地理走向,300多条河流的源出流向,40多个“国度”以及“民族”的风物习俗,涉及100多个神话人物,100多种药用动植物,400多种神异怪兽,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同时,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开启了我国志怪古籍编著传统之先河。为使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山海经》,本书提供了全面的解读和翔实的译注。在译文方面,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与原文风格统一,以流畅的现代白话文再现《山海经》中的神奇世界。
  • 我在你的世界,下落不明

    我在你的世界,下落不明

    林若生丰富的人生,是遇见秦陌开始的。从见到秦陌的第一眼,林若生就知道,她完蛋了。一见秦陌误终生。她当然也没能幸免。因为爱他,林若生追随他的脚步,来到他的城市,他的公司,成为他的助理,她只想离他更近一点,她说:“我爱的男孩,身上会发光呢,每次一看到他,我就跟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一样,浑身都是闪闪发光的正能量。”但是,秦陌,这个冷漠疏离的男人,永远那么遥不可及。林若生不止一次地站在他面前勇敢地表白:“秦陌,我喜欢你!”可也是这样的勇敢,让若生在秦陌的世界里,徘徊不定,下落不明……
  • 中国的民族复兴与文艺复兴

    中国的民族复兴与文艺复兴

    《中国的民族复兴与文艺复兴》是中国固有的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与雕刻,为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的表现,自成一个系列。今日中国文化在新生中,今日中国的艺术自亦在新生中。舍短取长,是今日中国艺术家们应具的态度,中国固有艺术如此,对西方艺术亦如此。以两者之长融而会之,恢成浑然一体而仍不失民族精神者,便是中国文艺的复兴。
  • 人物解谜(走进科学)

    人物解谜(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指南

    本书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辅导。根据本课程的考纲要求重点讲解知识要点和考核要求,并通过同步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框架,有针对性地掌握和理解“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以达到顺利通过本课程考试的目标。
  • 兽医升迁记

    兽医升迁记

    我,白苎生性多疑,善妒,心狠手辣,别指望我拿真心对你,我压根儿就没有心。这一辈子我不求能加官进爵,步步高升,但求如今的荣华富贵让我享用一生。如果有人敢动我的钱,惦记我的命,我定让他生不如死!悔为人!“大雾蔼蔼,切莫听君唱歌谣。东风滔滔,休要看妾舞芳华。一声歌,一支舞。误尔半步定乾坤。妾道郎君……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