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11600000007

第7章

等无等品第十二

尔时,贤者舍利弗白佛:“唯天中天,我为堪任讲摩诃萨义乎?所因谓何为摩诃萨者?”

世尊告言:“应讲之耳。”

舍利弗言:“弃损一切所见——吾我见,人寿命见,凡夫之事、有志含血、有作无作、所起断绝、有观无观、所视断截所见;若复常见无见,阴见种见,诸衰入见,虚见实见,十二因缘见,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若复睹见教化众生,睹见佛土清净庄严,见于佛道观睹于觉,见转法轮——皆悉蠲除如此诸见,而为说法,以故名曰为摩诃萨,摩诃萨义也。”

须菩提谓舍利弗:“何故贤者,菩萨摩诃萨,而见于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吾我、人、寿命、四种、衰、入、十八种、四意止、意断、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舍利弗答曰:“贤者且听,此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沤和拘舍罗,已遭遇色而兴发见,谓可致得;痛痒、思想、生死、识而兴发见,谓可致得;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吾我、人、寿命、四种、衰、入、十八种、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已遭遇此以兴发诸见,谓有可得。菩萨摩诃萨游于其中,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除是诸见而为说法,令离颠倒不求所获。”

须菩提白佛言:“唯天中天,我应堪任说摩诃萨号、摩诃萨义之所趣乎?”

世尊告曰:“应说之耳。”

“如我心解承世尊旨,菩萨心者,等无所等,无怨敌心,诸声闻、辟支佛心所不能及。所以者何?则萨芸若心,无有诸漏,亦无因缘。假使如是萨芸若心,无有诸漏,亦无因缘,则于彼心而无所著,故曰摩诃萨。摩诃萨,假号也。”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所菩萨摩诃萨者,所谓心者,等无所等,无怨敌心,诸声闻、辟支佛心所不能及?”

须菩提谓舍利弗:“仁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未曾见法起者、灭者,无所怀来,不增不减,无有尘垢,亦无结恨。假使贤者,不起不灭,无所怀来,不增不减,无有尘垢,亦无结恨,彼无声闻、辟支佛心,无菩萨心,亦无佛心。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心,等无所等,心无怨敌,声闻、辟支佛心所不能及。”

舍利弗谓须菩提:“唯须菩提,仁莫但讲声闻、辟支佛心所不能及。心不著声闻、辟支佛,当复不著于色所求、痛痒、思想、生死、识所求。”

答曰:“如是,舍利弗,实不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著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不著十八种、诸衰入、十二因缘,不著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不著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

舍利弗谓须菩提:“如向者须菩提之所讲论,其萨芸若心者,无有诸漏,亦无因缘。云何,贤者,愚凡夫心不亦无漏无因缘乎?本净为空,至于声闻、辟支佛、世尊心,无有诸漏,无有因缘耶?”

答曰:“如是。”

舍利弗又问:“须菩提,色亦不为无漏乎?无因缘乎?本净空乎?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为无漏乎?无因缘乎?本净空乎?”

答曰:“如是。”

舍利弗又问:“须菩提,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细滑、法、十八种、四大、衰、入、十二因缘,不为无漏无因缘本净空乎?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不为无漏无因缘本净空乎?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无为无漏无因缘本净空乎?”

答曰:“如是,舍利弗,诚如所云,愚凡夫心,声闻、辟支佛心,亦无有漏,亦无因缘,本净为空;阴、种、入、四大、十二因缘、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无有漏,亦无因缘,本净为空。”

舍利弗谓须菩提:“于此诸心当无所著,又复不当不著无色色乎?不当不著无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乎?又,须菩提,不当不著无意止意止乎?无意断意断乎?无神足神足乎?无五根五根乎?无五力五力乎?无七觉意七觉意乎?无八由行由行乎?无十种力种力乎?无四无所畏所畏乎?无四分别辩分别辩乎?无十八不共不共乎?”

须菩提答曰:“如是,舍利弗,不当著无色色也,不当著无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也,不当著无眼、耳、鼻、舌、身、意意也,不当著无色、声、香、味、细滑、法法也,不当著无四大、衰、入入也,不当著无十二因缘缘也,不当著无三十七品品也,不当著无十种力力也,不当著无四无所畏畏也,不当著无四分别辩辩也,不当著无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法也。如是,舍利弗,行般若波罗蜜,以是之故,其道之心无怨敌心,诸声闻、辟支佛心所不及也,亦不想念声闻、辟支佛,无所依倚,不随颠倒,亦无所得,是故逮成一切诸法。”大乘品第十三

于是,贤者分耨文陀尼弗白佛言:“唯天中天,我应堪任讲论摩诃萨号义之所趣乎?”

世尊曰:“应所论也。”

分耨文陀尼弗言:“摩诃僧那僧涅,被大德铠菩萨摩诃萨,为摩诃衍志大乘乎?彼其人者,为乘大乘,是故天中天,摩诃萨号摩诃萨也。”

舍利弗谓分耨文陀尼弗:“以何因缘,谓菩萨摩诃萨为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乎?”

分褥答曰:“于是贤者,菩萨摩诃萨,不为学者、独人众生之类住檀波罗蜜有所施与也,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檀波罗蜜有所施与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尸波罗蜜所获禁戒,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尸波罗蜜而获禁戒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羼提波罗蜜能有所忍,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羼提波罗蜜而行忍辱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惟逮波罗蜜而为精进,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惟逮波罗蜜精进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禅波罗蜜而不乱意,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禅波罗蜜为一心耳;不为学者、众生独人住般若波罗蜜而行智慧,则为一切群萌之故,住般若波罗蜜而遵智慧耳。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为断绝群萌之类限量众生被僧那铠也——‘我当灭度若干众生,不灭度若干众生,立若干人于佛道,不立若干人于佛道。’又菩萨摩诃萨,则为一切群萌之类,被僧那铠而自惟行——‘吾身自当具足成满檀波罗蜜,劝助众生令入一切业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吾身自当具足成行般若波罗蜜,劝助众生,一切令入智度无极。’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假使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一切皆为萨芸若遵修其心,以诸众生而为伴侣,是我子也,犹以劝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僧那之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所发心者,不为劝助声闻、辟支佛地。是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而常思念护于禁戒无所犯负,不以劝助声闻、辟支佛地,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而常思念忍于诸法,而以忍辱劝勉众生,而为伴侣是我子也,而以忍辱劝助,不为声闻、辟支佛,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常奉精进不舍殷勤,所行精进无有诸漏,不以劝助声闻、辟支佛,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惟逮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萨芸若遵修其心,若布施者常一其心无若干念,唯业思惟萨芸若慧,思惟不舍,不听声闻、辟支佛行,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有所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常奉智慧离于邪黠,所业智慧开发一切无有诸漏,不以劝助声闻、辟支佛地,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被僧那铠。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所可施与,为萨芸若遵修其心,若施与者,建幻化心无所施与,亦无施者,亦无受者,菩萨摩诃萨如是施者,不为劝助声闻、辟支佛,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被僧那铠。”

分耨文陀尼弗谓舍利弗:“设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崇萨芸若,于诸波罗蜜无有想求,亦无所得,是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之谓也。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其心遵崇在萨芸若而以布施,遵崇萨芸若心摄护众生,则以劝助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心,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于此诸法无所忍者、不能忍者,无所不忍,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羼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则自然发精进之事无有懈废,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惟逮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其心遵崇于萨芸若,思惟所行,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常一其心专思禅定无有众乱,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禅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建行一切诸所有法,观念如幻,亦不念戒,亦无所得,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分别微妙智慧,是为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波罗蜜,则为摄取,皆为具足诸波罗蜜,是为摩诃僧那僧涅之谓也。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有所施与,专崇发起萨芸若心,不信声闻、辟支佛心,普能忍辱而无结恨,皆以劝助阿惟三佛。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惟逮波罗蜜,有所施与,遵崇发起萨芸若心,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常行精进不进不退,逮得阿惟三佛。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有所施与,遵崇发起萨芸若心,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其心常定不处于诸乱,无乱不乱,亦不见乱,不见定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遵崇发起萨芸若心,不信声闻、辟支佛心,其心恢大无所不通,不在生死,不在灭度。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无色定而行三昧,不随禅教而有所生,是为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假使菩萨摩诃萨或行禅定,若四等心,其无色定而以三昧,不失禅定及四等心、无色三昧,是为菩萨摩诃萨沤和拘舍罗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又修禅思,行四等心、无色三昧,而在寂然有所观见,空、无相、无愿,见斯然后,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般若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为摩诃僧那僧涅之谓也。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设使被如此僧那,八方上下诸佛世界佛天中天,所可宣扬微妙之教,赞颂功德申畅其音,于某世界有菩萨摩诃萨,被大德铠教化众生严净佛土。”

舍利弗问分耨文陀尼弗:“何谓菩萨摩诃萨三拔致等乘大乘?”

分耨答曰:“于是贤者,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寂除众欲,灭去诸恶不善之法,顺想有行而处寂然,存在安隐,便能具足行第一禅;已离于欲无有众恶,蠲除众想所可念者,寂然安隐,则能具足行第二禅;除去众想无念无想,而心自修如圣贤教,不违明达得欣悦安,则便具足得第三禅;除安去苦,前所更历善恶可不可意,无苦无乐,而在寂然得欣悦安,则便具足第四之禅。行四等心,心常慈俱,无怨无结,亦无颠倒,广大无边遵善无量,普诸世间心之所行而不舍此;悲喜护心亦复如是,护心常俱,无怨无结,亦无颠倒,广大无边遵善无量,普诸世间心之所行而不舍此,是为菩萨摩诃萨禅思。菩萨摩诃萨以此禅思行四等心,以此瑞应行三昧定,行斯已后,皆以劝助萨芸若慧,是为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檀波罗蜜之本,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皆各各如是,是为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之谓也。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与慈心俱,广远弘普而无有二、无有边崖、无有结,而无有斯在于一处,信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亦复如是,至下无际上去无限,八方上下无不周遍,具足四禅,是为菩萨摩诃萨三昧。假使菩萨摩诃萨遵崇其心在萨芸若,行第一禅而以救摄一切众生,悉劝助之于诸通慧,其菩萨摩诃萨具足萨芸若而发慧心,然以方便畅发谊意,为人说经,是为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又菩萨摩诃萨其心至于萨芸若慧,思惟遵修度第一禅,假使能住第一禅者,不复信乐发异心者,不随声闻、辟支佛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不犯于他为尸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志在萨芸若慧,遵修思惟即自发念,令一切人众生之类勤苦灭尽,为说经法,随其心念所喜乐者,观其根源而开化之,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修萨芸若慧,劝助一切功德之本,于诸通慧,不见精进之所归趣,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惟逮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修萨芸若慧,从第一禅至于四禅,而复观察无常、苦空、非身、空、无相、无愿,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崇萨芸若慧,观一切法譬如幻化,无有三界,为人说经,是为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贤者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事。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建立一切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又复建立一切具足于空三昧、无相无愿三昧、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告无求此二地——声闻地、辟支佛地,其心唯乐萨婆若慧,是菩萨摩诃萨行无放逸,为四等心,成羼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其心遵修,而自兴发一切哀慧,所行无限,无所破坏,是为菩萨摩诃萨行惟逮波罗蜜。假使菩萨摩诃萨,于四等心而行禅定,不从禅定及四等心有所忘失,是为菩萨行无放逸四等之心沤和拘舍罗。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慈心三昧,‘我当救护一切众生’,则以遵崇行哀三昧,愍伤行悲而顺趣此,行喜三昧,‘我当度脱众生之类’,转渐进前至护三昧,加于众生至诸漏尽,是为菩萨摩诃萨无有放逸行四等心檀波罗蜜。假使禅思无有放逸行四等心,因缘瑞应,不以劝助声闻、辟支佛地,则顺专于一切哀慧,是为菩萨摩诃萨四等心行无所犯负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晓了内空不堕颠倒,亦无所求不有所得,苦乐善恶、有所有所自然空,于诸通慧亦无所得,无有内外,不得中间,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于一切法亦无有乱,无三昧慧,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常志大乘其慧自由,其慧不在有常,不在无常,不计苦不苦、乐不乐,其不由慧在于我所及非我所,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为无所得,不堕颠倒。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其慧自由,不在于过去,不在于当来,不在于现在,不在三世无慧之处,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常无所得,不堕颠倒。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其慧不由著于欲界、不在色界、不在无色界而慧自在,悉知欲界、色界、无色界而得自在,亦无所得,不堕颠倒,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者,而慧自在,不与世慧同,亦不在没世慧,不在有为,不在无为,不在有漏,不在无漏,于此法慧而得自由,悉知世俗慧、度世慧,不为不及,悉知有为、无为法,不为不及,亦无所得,不堕颠倒,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乘大乘品第十四

贤者舍利弗问分耨文陀尼弗:“云何菩萨摩诃萨乘于摩诃衍?”

分耨谓舍利弗:“唯贤者,菩萨摩诃萨,于是行般若波罗蜜乘檀波罗蜜,亦复不得檀波罗蜜,亦无菩萨,不见受者有所得也,亦无所获也,乘檀波罗蜜则谓菩萨摩诃萨。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乘般若波罗蜜,则亦不得般若波罗蜜,亦不得菩萨,亦无所获,是为菩萨摩诃萨乘般若波罗蜜,亦无所得。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亦不毁失萨芸若遵修之心,则寻奉行于四意止,所念无念,所行无行,于此众谊亦无所得,是为菩萨摩诃萨乘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亦不毁失萨芸若慧遵修之心,于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于此之谊亦无所得,是为菩萨摩诃萨乘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亦不毁失萨芸若遵修之心,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于此之谊皆无所得,是为菩萨摩诃萨乘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分别了此,所谓菩萨者随俗假号,欲求人亦不可得,亦无有起;所谓色者但假号耳,所谓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但假号耳,亦不可得,亦无所起;所谓眼、耳、鼻、舌、身、意但假号耳,亦不可得,亦无所起;所谓色、声、香、味、细滑、法但假号耳,亦无可得,亦无所起;所谓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但假号耳,亦不可得,亦无所起;所谓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但假号耳,亦不可得,亦无所起;所谓内空、外空及于空空但假号耳,亦不可得,亦无所起;谓所有空、自然空、所有自然空但假号耳。所谓怛萨阿竭法,无本之法。诸法之界,其法寂然及于本际。其本际者,亦不可得,亦无所起。所谓佛道有所觉者,又其佛道亦不可得,亦无所起,是为菩萨摩诃萨乘摩诃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则具足此菩萨神通开化众生,从一佛国游一佛国,供养奉事诸佛世尊,殷勤亲近诸佛世尊,而听经法求菩萨乘。其人于彼乘菩萨行,从一佛国游一佛国,严净佛土教化众生,亦不相著诸佛国土,亦无人相处无二地,而其身力常为众生之故导利群黎。彼何谓为自身故有所摄取?心未曾离如此之乘,逮得至于萨芸若慧;已能逮得萨芸若慧,便转法轮;已转法轮,则为一切声闻、辟支佛、天、龙、鬼、神、世间人民有所加益;于是八方上下诸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悉共赞叹宣扬其音,某菩萨摩诃萨在某世界,乘摩诃衍得萨芸若慧,已得萨芸若慧则转法轮。是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乘摩诃衍也。”无缚品第十五上

须菩提白佛言:“所谓摩诃僧那僧涅,菩萨摩诃萨被大德铠,何谓菩萨摩诃萨僧那僧涅者?”

佛告须菩提:“于是菩萨摩诃萨被戒德铠,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摩诃僧那僧涅;四意、四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内空僧那僧涅,外空僧那僧涅,其诸所有自然之空僧那僧涅。萨芸若慧僧那僧涅,被佛形像僧那僧涅已,则以光明照三千大千世界,八方上下亦复如是,其大光明靡不周遍。又复能动三千大千世界,至于东方江河沙等佛土,八方上下各亦如是,莫不涌震。

“其菩萨摩诃萨,以是光明住檀波罗蜜,被摩诃衍大僧那铠,变现三千大千世界,悉为绀琉璃;适变三千大千世界为绀琉璃已,则复变为转轮圣王;已变现为转轮圣王庄严之像则能广施,饥者与食,渴者给浆,无衣与衣,无香与香,华饰、杂香、捣香、车乘、象马、僮仆、侍使,恣人所求,屋宅居止所当得者,生活之业及余众人所欲得者悉令得所,饮食、衣服、香华、象马、屋宅所当得者皆施众人;令各得所已,则为众生分别说法宣义具足,遵修六波罗蜜,斯诸萌类闻所说法,则便寻迹行波罗蜜,至使逮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僧那僧涅。

“譬如,须菩提,明慧幻士及慧弟子,于四大衢化作众人生活之业。所以者何?诸幻师法自应当然,以此为术,施于无数众生人之所乏饮食、衣服、香华、诸饰、象马、屋宅。于须菩提意云何?其幻师者,宁有所施给众乏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佛言:“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内空、外空及内外空及诸所有自然之空所被僧那铠,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僧那之铠,及萨芸若、僧那僧涅化为佛像被大德铠。其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及于东方八方上下江河沙等诸佛国土靡不周遍,十方各如江沙等诸佛世界六反震动,以大光住檀波罗蜜,随人所求饮食、衣服、香华、诸饰、象马、舍宅生活之业,虽化所施竟无所与,众人各来有所受取生活之具,亦无施者,亦无受者。所以者何?须菩提,是诸法者亦复如幻,幻不离法,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尸波罗蜜,欲以救护诸受生者,故复现生转轮王种,彼适立于转轮王位,便以十善建发众生,四禅、四等心、四无色定、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由行、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为诸众生广说经典,未曾令其离斯道谊,能使安隐至得佛道,是为僧那。

“譬如,须菩提,明达幻师若慧弟子,于大四衢化无数众不可称计,为诸化人讲说经法,建立十善、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于须菩提意云何?宁有众人住十善乎?及三十七品、十种力、四无所畏、四分别辩、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开化众生,令住十善、三十七品、十八不共诸佛之法,亦无所劝立于众生也。所以者何?须菩提,是谓诸法者,亦复如幻,幻不离法。如是,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僧那僧涅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羼波罗蜜,劝化众生立忍度无极。何谓菩萨住羼波罗蜜,开化一切众生之类立于忍辱无极之法?于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等被德铠而自誓愿:‘假使一切群萌之类刀杖加我,使菩萨摩诃萨不当兴发瞋恨之意须臾间也,亦复教化一切众生使立此忍。’

“譬如,须菩提,明达幻师及慧弟子,于大四衢化作无数不可计人,寻而捶挝以刀斫害,宁有所挝所斫害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佛言:“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羼波罗蜜,若有刀杖加其身者皆而忍之,又化众生令立此忍,亦无挝者,亦无忍者,是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羼波罗蜜摩诃衍僧那僧涅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惟逮波罗蜜,劝化一切众生之类,皆令建立惟逮波罗蜜。”

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建立众生于精进度无极?于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其心遵修萨芸若慧而发道意,亦无想念,亦无精进,劝发众生令履其行。

“譬如,须菩提,明达幻师若慧弟子,于大四衢化作无数不可计人,令行精进护身口意,亦无是人,亦无身口意,亦无所行。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立于惟逮波罗蜜,劝化众人令行精进,无精进相,亦无所行,亦不开化众生之类立于精进,是为菩萨摩诃萨惟逮波罗蜜摩诃衍僧那僧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劝化一切群萌之类以禅波罗蜜。云何,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等住诸法,诸法无乱,亦不睹见诸法烦愦。菩萨摩诃萨以能住此,于禅波罗蜜等在无本,劝助众生于平等法,彼所教化未曾违远于诸佛教,至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亦无至于阿惟三佛者。

“譬如明达幻师若慧弟子,于大四衢化作无数不可计人,皆令坐禅,心定意而无所定亦无乱,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劝化众生,令作等法,不见诸法有一心者、若乱意者,是为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摩诃衍僧那僧涅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开发众人群萌之类,悉令住于智度无极。云何自住般若波罗蜜,劝化众生智度无极?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无有法,而所行者亦无所护,是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已,亦以此法开化一切,使得度去无所拘碍。

“譬如明达幻师若慧弟子,化作无数不可计人,智慧辩才多所分别,无有智慧,亦无所说。于须菩提意云何?宁有所说、有所听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佛言:“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僧那僧涅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衍僧那僧涅,自住于自然之法,开化东方江河沙等一切众生,皆使履行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波罗蜜、惟逮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讲说法。假使众生得闻于此六波罗蜜,终不复离六度无极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十方一切皆悉如是,犹如东方诸佛国土,十方一切皆悉如是等无差特。

“譬如,须菩提,明达幻师若慧弟子,于四大衢化作无数不可计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亦无施与,亦无持戒,亦无忍辱,亦无精进,亦无一心,亦无智慧。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僧那僧涅也。

同类推荐
  • 佛说咒齿经

    佛说咒齿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乘无量寿经

    大乘无量寿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对酒示申屠学士

    对酒示申屠学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刚映

    金刚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First Principles

    First Principl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瑜伽翳迦讫沙啰乌瑟尼沙斫讫啰真言安怛陀那仪则一字顶轮王瑜伽经

    瑜伽翳迦讫沙啰乌瑟尼沙斫讫啰真言安怛陀那仪则一字顶轮王瑜伽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迁都建藩议

    迁都建藩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老板是妖精

    我的老板是妖精

    耽美?言情?玄幻?妖精?这些都是!但又不都是!故事在每个人的心里!你心里看到这个故事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林沐CP也挺好的……)
  • 解码电视湘军

    解码电视湘军

    书是透过魏文彬的视角来解码电视湘军的,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读者不仅仅可以基本完整地看见魏文彬从出身贫寒的农家少年到叱咤风云的传媒领袖的传奇人生,也可以见到电视湘军的一系列“大佬”,书中有大量电视湘军中高层重量级人物的深度访谈和近距离拍摄的图片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他们的话语、表情和眼神里捕捉到“芒果台”的某些气质。从书的后记可以知道,作者与湖南广电渊源甚深,对电视湘军“大佬”们的历史背景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因而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且做出相当准确的描述以及恰当的评价。
  • 露从今夜白

    露从今夜白

    作品为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小说时间跨度为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一甲子的时间里,发生在祖孙三代人之间的故事。对于爱恨生死,不同年代、不同人物分别以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处理。由此产生一幅色彩鲜明、比照强烈的生活长卷。小说以江南为故事发生地,有意识突出地域文化,间或夹杂江南方言,描绘出“穷山恶水”与“青山绿水”间的人情冷暖。
  • 美人情愫:毒女逆袭

    美人情愫:毒女逆袭

    重生异世,身陷层层迷雾,惨遭灭门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惊天秘密?天下人都想得到的东西,而自己却是唯一的线索,何去何从?阴狠教主,孤傲大人,到底是谁想置自己于死地?富可敌国,一路保护的义兄?双眸抑郁,舍身救己的蓝颜?邪魅妖娆,不知身世的俊男?冷漠性感,威震天下的庄主?是他,还是他,是兄还是弟?丝丝暧昧,暖暖柔情,情到深时,难道也只能放手?看着妹妹枉死,自己却无能为力;好姐妹的背叛,自己也力不从心;学武,制毒,逼迫自己变的更强,将伤痛百倍的还给伤害过自己的人,替天行道,仗义杀人,又何妨……只怪,我笑是佛,我恶成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启示录

    启示录

    顾亭然是一名留学巴黎的中国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同学克劳德参与了导师奎德先生的研究计划。可随着研究计划的深入,克劳德深受幻觉之苦:他在镜子中只能看见自己。动摇了自己是否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克劳德在成为“镜子杀手”后自杀身亡。作为朋友,顾亭然希望为好友查明真相。同时,女主人公索菲亚也因为自己的父亲曾遭到克劳德的袭击而卷入事件当中。当根据线索追查到巴黎圣母院的院长安托万神父时,等待两位大学生的却是神父的尸体以及一张印有《圣经?启示录》内容的纸张。随后,每隔七天,便有一位对应于《启示录》中记载的七个教会的教堂的神父被杀……
  • 雪球专刊第020期:梦幻特斯拉

    雪球专刊第020期:梦幻特斯拉

    特斯拉2003年成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罗阿尔托,位于举世闻名的硅谷所在地,这里是世界上聪明人最多的聚集地,同时也是这个星球上人力成本最高的地方,通常是互联网和高科技企业扎堆的位置,但将一家汽车企业放在硅谷却显得有些另类。
  • 萌宠豪门冷妻:非你不可

    萌宠豪门冷妻:非你不可

    【本书以完结,请放心大胆的跳坑吧】 片段一:“少爷,默小姐打人,让警察给抓了,默小姐让你去保释她!”他火冒三丈,丢下一会议室的高管人员就往外跑:“妈的,是哪个不长眼的,连我的女人也敢抓!”片段二:“少爷,默小姐在商场里买衣服,最近你的绯闻女友安以沫跟她看上了同一款,非要跟默小姐抢!”他生气的说:“你笨啊!把同款的全部给我买来,另外把那个女人的戏份全给我删了,让她跟我女人抢东西,也不看看是谁的女人!”七七小小声的问:“少爷,你怎么就那么宠默小姐呢?”他极其不耐烦的说:“我的女人我不宠,难道让你宠?”哎呀妈呀,少爷的气场太强大了,七七有点受不住了,还是快跑吧!
  • 国民纨绔请指教

    国民纨绔请指教

    【双强爽宠,闷骚VS纨绔】二度重生,席薄最想做的事情便是对阎司漠宠宠宠!偏偏阎司漠这人最闷骚,以为媳妇儿想离婚、所以处处躲。别人家是媳妇儿被宠上天,在阎家偏生就是媳妇儿宠老公。别人家是抓破脑袋还在找证据破案,结果席薄一出手就是直指凶手。证据?自己找。问原因,笑而不答。南市乃至后来上京,最不想听见的就是阎家媳妇儿说话。问为什么?谁不知那阎家媳妇儿最擅长的便是说啥是啥,一抓一个准,人称“乌鸦嘴”的言灵师。———阎司漠对席薄恃爱入骨。———若爱是一种病,那他情愿病入膏肓。———若爱是一种毒,席薄便是他唯一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