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9800000098

第98章

若尔喻说至杀阿罗汉者。引经为难。若尔譬喻经说当云何通。佛告始欠持。汝已造二逆所谓.害父杀阿罗汉。昔佛在世南印度国有一国王。以国委付太子始欠持。往室罗筏归佛出家得阿罗汉果。太子无道专行非法暴乱百姓。有旧老臣至父王所具陈上事。请王还国示诲太子。父王许诺请遂还本国。太子佞臣恐被诛戮。佞太子言。父王欲来夺太子位请遣一使在路而杀。太子纳此佞言遂遣使杀。父王知业因缘应合子杀。甘心受死。佛知斯事遣弟子去告彼太子始欠持言。汝已造二逆。所谓害父.杀阿罗汉 始欠持此云顶髻

彼显一逆至诃责彼罪者。答。通彼经言。彼经显一逆由父.及罗汉二缘所成 言造二逆或以恩田.德田二门诃责始欠持罪 问前三俱转中言如属他生。俱时嗔.杀.盗。彼亦依止一故。有三业道俱时而转。杀父.罗汉依止亦一。何妨得二逆 解云嗔.杀.盗业殊故别结业道。断命是其一故不结二逆

若于佛所至无间罪耶者。释第五句及第六句。下无字通两处故。此即问也

要以杀心至无间则无者。答。要以杀心出佛身血方成逆罪。打心出血。以罪轻故无间则无

若杀加行时至有逆罪耶者。释第六句。此即问也

无于无学身无杀加行故者。答可知

若造无间至定相违故者。此即第四明加行定。无间加行若必定成。中间决无离染.得果。以彼业强次生必受。此离染道.及得果道。不能令彼业道不起。故决定无离染.得果 应知无间加行有二。一可转。二不可转。此中据不可转者为问。故显宗论二十三云。然我所宗无间加行总说有二。一近。二远。近不可转。远有转义(解云诸论言可转据远说。诸论言不可转据近说。广如正理.娑沙论说)。除无间业。若造余恶业道加行中间。若圣道生业道不起。转至圣位所依止身。与彼恶业道定相违故。以彼业道劣圣道力强。能令此业不得现起。故得入圣。离染道劣不能令彼恶业不起 又解不言离染略而不论

于诸恶行至世善中大果者。此即第五明罪重.大果。上两句明罪重。下两句明大果

论曰至恩等少故者。释上两句。天授虽了八正是法。五是非法。为欲破僧。起虚诳语。颠倒显示五法是法。八正非法。此无间中为最大罪。由此伤毁佛法身故。障世生天道.及涅槃道。谓僧未合。一切世间应入圣。应得果应离染应漏尽。皆悉被遮。修习诸定温诵经典闻思等业。皆悉止息法轮不转。皆身.心乱故招无间一劫异熟

由此破僧五无间中罪最为重。余四无间罪如其次第。第五出佛身血。第三杀阿罗汉。第一杀母。此三如次后后渐轻。第二杀父最轻。恩等少故。等谓等取德。恩.德二田中德田胜恩田。以彼德田能拔有情生死苦故。故于德田罪重恩田 就德田三中。破僧最重。害法身故。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次出佛身血罪重。以佛功德胜阿罗汉故。又是师故。次害阿罗汉轻故。于德田中以后德少故所以罪轻。前德多故罪重。就恩田二种中。父恩少母。母怀长养.慈恩多故。母重父轻

若尔何故至邪见最大者。难。若虚诳语业为最重罪。何故身.语.意三罚业中。佛说意罚为最大罪。罚谓治罚造恶业者。罚入地狱故业名罚。又经说罪中邪见最大

据五无间至如次说重者。答。诸法门中各一为重。若据五无间业中说破僧重。若约三罚业中说意罚罪大。就五僻见中说邪见重。或依大果义说破僧罪重。于无间狱一劫受故。依害多有情义说意业罪重。如仙意愤害多有情故。依断善根义说邪见罪重。故言如次说重

感第一有至说世善言者。释下两句。有顶善思感最大果。约异熟果故说此言。若五果中据离系果则金刚喻定相应思能得大果。故诸结永断为此思果故。虽诸无漏无间道思皆得离系。非如此故。为简此无漏思故说世善言

为唯无间罪定生地狱者。此下第六明无间同类。此即问

诸无间同类至非无间生者。答。诸无间业同类亦定生地狱。有余师说无间同类虽定生地狱。非要无间即生地狱。以通顺后.及不定故。故正理云。诸无间同类亦定生彼。非定无间生。非无间业故

同类者何者。问

颂曰至是五逆同类者 言同类者是相似义 谓有于母阿罗汉尼。或于母.及阿罗汉尼行极污染。谓非梵行。是名杀母同类业体。同于母所作罪业故名同类业 或有杀害百大劫中住定菩萨。是名害父同类业体。菩萨恩深犹如父故。于彼造业名同类业 或杀学圣者。是杀阿罗汉同类业体。以学.无学同圣福田故。于彼造业名同类业 僧和合缘。谓资具等。若有侵夺僧和合缘令僧离散。是名破僧同类业体。和合资缘与僧义等。于彼作业名同类业 或有破坏佛窣睹波。是名出佛身血同类业体。众人恭敬此窣都波与佛相似。于彼造业名同类业如是名为五逆同类

有异熟业至二喻如前者。即比大文第五明三时障。于不定业中亦应除少分。以半为障半不障故所以不说。故正理四十三云。然于此中除顺现受。及顺不定受异熟不定业。井异熟定中非异处熟者。以此准知。顺生受业.顺后受业.及顺不定受业中异熟定异处熟者皆能为障 余文可知

如上所言至说名为定者。此下大文第六明菩萨相。就中。一明住定位。二明修相业。三明供养佛。四明六度圆。此即第一明住定位 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此问菩萨位 又问彼复于何说名为定。此问定名。颂曰至具男念坚固者。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后问 此中言定。谓彼决定生善趣等名之为定。非是得定。菩萨住此名为住定

论曰至及贵家等者。略释颂本。如文可知 三十二相。如婆沙一百七十七具释

生善趣者至常无退屈者。此即别释下半颂。一释善趣。二释贵家 或生婆罗门家。或生刹帝利家。或生巨富长者家。或生大婆罗门家 婆罗此云豪族。或大婆罗通上三处 三释具。四释男。五释念。六释坚。即无退屈名为坚也

谓于利乐至皆能荷负者。别解无退屈 驮婆此云奴。不用钱买名为无价。谓彼菩萨受他驱役利益有情。如不用钱买奴相似 无缘大悲者。谓彼菩萨起此大悲。不由众生于菩萨所有恩方起。无恩亦起故言无缘大悲。任运恒时系属他故 以无慢心。皆悉摄同己身相似 须眼等时即便施与名难求事 能代众生受种种苦名劳迫事。显无退屈 余文可知 又正理云。何故要修妙相业位。菩萨方受住定位名。尔时人.天方共知故。先时但为诸天所知。或于尔时趣等觉定。先唯等觉位决定非余 解云修相业时趣菩提时定先菩提决定非到决定

修妙相业至各百福严饰者。此即第二明修相业

论曰至非闻修类者。释上两句。一释赡部。二释男。三释对佛。四释佛思。五释思所成。故正理云。唯思所成非修所成。不定界故。所感异熟此所系故。非闻所成彼羸劣故。亦非生得加行起故 又婆沙一百七十七云。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熟业为在意地。为五识身耶。答在意地非五识身。所以者何。意识有分别要观察已行。五识无分别随境界力起故。问相异熟业为加行得。为离染得。为生得耶。答唯加行得非离染得。非生得。所以者何。此业必在三无数劫修诸波罗蜜多。圆满身中加行功用作意而后得故。有说此业加行得亦生得。但非离染。问相异熟业为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耶。答唯思所成。非闻。非修。所以者何。此业胜故非闻所成。欲界系故非修所成。有说此业通闻.思所成。但非修所成(婆沙虽无评家。诸论既同前师。即以前师为正)何处起者。在欲界人起。唯赡部洲非余洲。依何身起者。依男身起非女身等。于何时起者佛出世时。非无佛世。缘何境起者。现前缘佛起胜思愿。不缘余境。问三十二大丈夫相为一思所引。为多思耶。评家云。如是说者。三十二思引三十二大丈夫相。一一复以多业圆满。问菩萨所起三十二思于诸相中先引何相。答有说先引足下平满善住相。后引余相。先安其足后及余故。有说先引目绀青相。先以慈眼观世间故。如是说者此则不定。随此相缘合则引此相

唯余百劫至九十一劫者。释第三句。谓三无数劫外唯余.百劫造修非多。诸佛因中法应如是。皆百大劫修相异熟业 唯薄伽梵下。简差别 聚落主。即是城主邑主。余文可知 依说一切有部。出三无数劫修妙相业已去.方离四过失得二功.德

病旧师说至得二功德者。叙异说。经部之中宿旧师说。菩萨出初无数劫来。即离四过失得二功德 离四过失。谓离恶趣。离贫家。离缺支。离女等身 得二功德。谓得宿命念。得不退屈

如前所辨至百福庄严者。释第四句。如前所辨三十二相一一妙相各百福庄严 何谓百福 答此中百思名为百福。故婆沙一百七十七云。问如契经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何谓百福。答此中百思名为百福。何谓百思。谓如菩萨造作增长足善住相业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令净调柔。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复起五十思令其圆满。譬如农夫先治畦陇。次下种子。后以粪水而覆溉之。彼亦如是。如足善住相业有如是百思庄严。乃至顶上乌瑟腻沙相业亦复如是。由此故说佛一一相百福庄严 问何者是五十思耶 答依十业道各有五思。谓依离杀业道有五思。一离杀思。二助导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乃至正见亦尔。是名五十思。有说依十业道各起下.中.上.上胜.上极五品善思。如杂修静虑。有说依十业道各起五思。一加行净。二根本净。三后起净。四非[得-彳]所害。五念摄受。有说缘佛一一相起五十刹那未曾习思相续而转 又正理云。复有师言。一一相业各为缘佛。未曾习思具百现前而为严饰

何等名为一一福量者。问一一福量

有说唯除至唯佛乃知者。近佛菩萨即是百劫修福业人。所以须除。此中三说如文可知。且以后师为正。故婆沙一百七十七云。评家曰如是所说者。皆是淳净意乐方便赞美菩萨福量。然皆未得其实。如实义者。菩萨所起一一福量无量无边。以菩萨三无数劫积集圆满诸波罗蜜多已。所引思愿极广大故。唯佛能知非余所测

今我大师至七千佛者。此下第三明佛头数。就中。一明供养佛数。二明逢佛名字 此即第一明佛头数。于三劫中后位渐胜故供养佛多。前位劣后故供养佛少。余文可知 三无数劫至一一同彼者。此即第二明逢佛名字。如文可知 若依大智度论。正法五百年。此文千年。岂不相违 解云依善见律度尼故减五百年。以行八敬故还得五百年。彼论约初减时故言五百。此论据后故说一千 又真谛云。佛涅槃后经今一千二百六十五年

我释迦菩萨至如次修圆满者。此即第四明六度圆。初颂四句句显一位。后颂以六配四

论曰至修习圆满者。此释初位。显布施一修习圆满

胜生差别。谓人.天生。余文可知

若时菩萨至修习圆满者。此释第二位。显戒.忍二修习圆满。折身不报净戒圆满。心无忿故忍辱圆满。故正理云。忍圆满者于彼有情心无忿故。戒圆满者不起害他身.语业故。无忿故。身.语无恶故。无忿时戒忍圆满

同类推荐
  • 辽东志

    辽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耕禄槀

    耕禄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洪恩灵济真君七政星灯仪

    洪恩灵济真君七政星灯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台宗未决

    天台宗未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On Sophistical Refutations

    On Sophistical Refutatio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芦荡金箭

    芦荡金箭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凇沪抗战爆发,常熟沦陷。抗战的局势变得异常艰苦复杂。到1939年5月,在阳澄湖地区坚持抗战的新四军为了策应整个抗战大局渡江北上,而一批新四军的伤员们则留在了阳澄湖地区养伤。金端阳是阳澄湖上的牧鸭少年,他崇拜武工队中的神枪手“水上飞”,一心想加入武工队,当一名水上飞式的英雄。在常熟城里端阳结识了三个流浪儿:胡顺,大米和小弟。他们都想成为真正的武工队员。他们怀着家仇国恨加入到抗日的战斗中。他们帮助武工队“飞鸭运药”、送情报、救交通员……端阳他们在战斗中一天天成长起来,演绎出一段可歌可泣的少年抗日英雄传奇。
  • 桃花谷的见习弟子

    桃花谷的见习弟子

    桃花谷,双修门派为世人所不耻。意外穿越的主角附身在了桃花谷的一名见习弟子身上……
  • 倾国厨娘

    倾国厨娘

    用心做着美食,搞定了酷的似冰的帅男,以为可以逍遥过日子,却发现暂时不能爱,等到决定要爱了,却发现自己一直就被阴谋包围着...于是,叶子怒了...菜刀高举泛起银光点点,带着阳光美男+好兄弟来个潇洒逃亡!这一下大条了,缘分啊,硬是要那么奇妙么?
  • 重生之天下为棋

    重生之天下为棋

    武破虚空?只是一个梦?还是真的是轮回转世?消失的百年记忆究竟隐藏了什么惊天秘密?且看一代强者重生后,如何一步步揭开迷雾,重回巅峰!每天三更,火热连载中!!!
  •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两情久长时·浓情卷

    亲情是与生俱来、恒久不变的一种情感,也是人世间最无私、最崇高的情感,更是人们渴求无偿付出的一种高尚品质。本书精选了包括许地山、郁达夫、庐隐、柔石、梁遇春以及托尔斯泰、萧伯纳、罗素、尼采、泰戈尔等二十多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亲情散文,所选作家都以自己特有的直觉,表达了我们在生活和生命中随时能够感受到却无法表现的真情实感,并将他们的激情与柔情倾注于笔端,在有限的篇章里,浓缩了无限的情感,使内容更加艺术化和人性化。
  • Sunday Under Three Heads

    Sunday Under Three Head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恶魔的正确契约方式

    恶魔的正确契约方式

    什么叫恶魔?恶魔就是只要你和他签下契约,他就会实现你各种愿望的生物。什么叫商人?商人就是应该履行契约精神,并从中获取利益的人。什么叫做雨时溪?雨时溪就是一天到晚只会躺在躺椅上啥也不想做的咸鱼,这叫雨时溪。雨时溪:“说吧,你想怎么死。”
  • 红与黑(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红与黑(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君子风

    君子风

    工作是嘉兴市中级法院的一名法官。已发表小说100万余字,散见于《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国作家》、《江南》、《山花》、《百花洲》等期刊。
  • 退步集续编

    退步集续编

    本书由近两年陈丹青的杂文、博客、采访汇编而成,与《退步集》在体例上接近,既有对教育体制的系统剖析,也有对“文艺复兴”的借题发挥,还有三篇关于写鲁迅的杂文。责编陈凌云说:“读《退步集》时,能感觉到陈丹青的一腔热忱,文风犀利老辣轻快,是一个提问者的姿态。但到了《退步集续编》,他不仅提问而且试着回答,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的问题有些篇章显出用力过猛,这可能源自他逐步对国内现世的了解。另一个感觉是陈丹青缺少对话者。”与《退步集》相比,本书话题有所调整:教育、城市的议论相对减少,人文与艺术的剖析,相对增加。回顾往事,作者向历史借一双眼,试图更为清晰地描述当今文化的种种情境,于是谈鲁迅、谈文艺复兴、谈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