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79800000029

第29章

云何此二一心相应者。论主难。寻粗。伺细。性相违故。云何此二一心相应。经部不许寻.伺二法一心相应。论主意朋经部故为此难

有作是释至俱有作用者。此下毗婆沙师总有两释。此即初师。苏由水故非释。苏由日故非凝。水是凝因。日是释因。如是一心由有寻故不过细。由有伺故不过粗。寻是粗因。伺是细因。故于一心俱有作用。何理相违

若尔寻伺至体非凝释者。论主约喻难。如水是凝因。日是释因。体非凝.释。亦应寻是粗因。伺是细因。非粗.细体

又粗细性至以别寻伺者。论主又难。夫粗.细性相待而立。或约三界。或约九地。或约九品。差别不同。上.下相形下地名粗。上地名细。乃至有顶望下地为细。望灭定为粗。应有寻.伺 又解粗名为上。细名为下。即粗.细相形乃至有顶应有寻.伺。论主叙经部计为难。故婆沙五十二云。或有执从欲界乃至有顶皆有寻.伺。如譬喻者。(已上论文)。又诸法中粗.细二性无别体类。不可依之以别寻.伺二种差别。如受领纳所显。想取像所显。诸心所法皆有别相。此粗.细性总通五蕴。故不可依以别寻.伺

复有释言至于理何违者。此即第二毗婆沙师释。行之言因。寻.伺二种是语言因。能发语言故。因中有二。粗者名寻。细者名伺。于一心中粗.细俱起。何理相违

若有别体类至别相云何者。论主复难。于心所中。若有粗.细二别体类以别寻.伺。理实无违。然无粗.细二别体类。故成违理。上名为粗。下名为细。下准此释。同一心体类中无容粗.细俱时起故 又解同一性体类心.心所中无容细.粗俱时起故。汝毗婆沙师若言寻.伺体类亦有差别。应说体类别相云何

此二体类至显其别相者。毗婆沙师答。寻.伺体类别相难说。但由上粗下细显其别相

非由上下至一心相应者。论主复难。非由粗.细能显寻.伺别相。心.心所法一一类中。据相待对皆有粗.细。既无别相以简寻.伺。由是应知。寻.伺二法定不可执一心相应

若尔云何至具足五支者。毗婆沙师引经反难。若不许彼寻.伺二法一心相应。云何契经说初静虑具足寻.伺喜.乐.及定五支

具五支言至故无有过者。论主通经。具足五支言。就于一地前后而说。非一刹那。故无有过。论主意朋经部。故顺彼解此中绝救

如是已说至无所顾性者。明第四对。慢谓对他称量德类。心自举恃凌蔑于他。此中亦应言称量种姓等。略而不论 憍谓染着种姓.色等自法为先。令心傲逸于诸善法无所顾性。故婆沙四十三云。此中憍者谓不方他。但自染着种姓.色.力.财.位.智等心傲逸相。此中慢者。谓方于他种姓.色.力.财.位.智等自举恃相 问慢皆方他以不 答方他之言从多分说。故婆沙云。评曰应作是说。非一切慢要方他起。无始时来数习力故。依自相续慢亦现行(解云慢.过慢.慢过慢.卑慢。此四方他。我慢.增上慢.邪慢依自相续起) 有余师说至差别之相者。叙余师释憍。如因酒生欣举之差别。说名为醉。憍是贪等流果。如是因贪生欣举之差别。说名为憍。欣举名宽。憍名即狭。此憍是欣举之差别也

如是已说至名义差别者。此下大文第四明众名别 如是已说诸心.心所五地法等品类不同。三性心品俱生定量。四对心所异相差别 然心.心所下。问起 言名想者。或从果为名。或从因立称。故言名想

颂曰至相应义有五者。上一句别明心异名。下三句通明心.心所异名

论曰至故名识者。此训释异名。梵名质多。此云心。是集起义。谓由心力集起心所及事业等。故经云心能导世间。心能遍摄受。故能集起说名为心。梵云末那。此云意。是思量义。梵云毗若南。此云识。是了别义也

复有释言至故名为识者。第二说一切有部解。界之言性。净.不净性种种差别。行相不同故名为心。即以种种释心义也。即此心为他作所依止。故名为意。即以所依释意义也。以作能依止故名为识。即以能依释识义也

故心意识至而体是一者。结文可知。又婆沙七十二解心.意.识云。或有说者无有差别。复有说者谓名即差别。复次世亦有差别。谓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故。复次施设亦有差别。谓界中施设心。处中施设意。蕴中施设识故。复次义亦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义。意是生门义。识是积聚义。复次业亦有差别。谓远行是心业。前行是意业。续生是识业(更有三复次释业。不能具述)

如心意识至等和合故者。心.心所法有四异名 一名有所依。必托依根故 二名有所缘。必杖境起故 三名有行相。即于所缘一切诸法。品类差别种种不同。心.心所法。随缘何法等起行相故。名有行相。谓心.心所法其体明净。随对何境。法尔前境皆悉现于心.心所上。此所现者名为行相。即由此现带境义边。似前境边说为能缘。然此行相无有别体。不离心等。即心等摄非是所缘。犹如明镜对众色相皆现镜面。此所现像而非所照。然约像现说镜能照此亦应然言行相者。谓有境界像貌故名行相 又解有所行境家相故名行相 又解迁流名行。心等上现名相。即行名相故名行相 又解行谓行解如了别等。相谓相貌如影像等。行家相故名为行相。释此行相广如前释 四名相应。等和合故

依何义故名等和合者。问。既以等和合释彼相应。依何义故名等和合

有五义故至各各亦尔者。答。谓心.心所。五义平等相似故说相应 一所依平等。谓必同所依根。意识.及相应法有一种依。谓无间灭意根。五识.及相应法各有二依。一同时依止根。二无间灭意根。随应皆是所依平等。此文欲摄二种所依故。不别言同一所依。诸论中说心.心所法同一依者。且据别依。故说六识.及相应法各同一依 又解所依平等。此显六识.及相应法各同一依。故解相应因中云。此中同言显所依一。虽复五识亦依意根。此文且据同时依说 二所缘平等。谓必同所缘境。于所缘中或时缘一。或复缘多。随应皆是所缘平等。诸论中说心.心所法同一缘者。且据别缘一法说也。若不尔者.如无我观除自相应.俱有通缘一切。此岂同一所缘 又解所缘平等。此显六识.及相应法各同一缘。故诸论中说心.心所法同一所缘。虽复亦有缘多境者。此文且据缘一境说 三行相平等。心.心所法。其体明净随缘何境各起行相。或缘一法各一行相。或缘多法各多行相。若一。若多。行相皆各别。随应皆是行相平等。以多现时各有多相故不言同一行相。诸论中说心.心所法同一行相者。且据缘一境相似义。理实皆别 又解行相平等。此显心.心所法同缘一境。名同一行相。故诸论说心.心所法。同一行相。虽复行相各别不同。据相似同故。言同一行相。虽复亦有缘多境时多行相现。各互相望而不相似。此中且约缘一境说 四时平等。谓心.心所必定同一刹那时也。或同生.住.灭.及堕一世故。言时平等 五事平等。事之言体显各体一故言事等。于一相应心.心所中。如心体一。诸心所法体亦各一。必无二体一时俱行。此约刹那同时体等。非言前.后异.品数等。应知此中所依.所缘.行相三种。如前已释。时义可知故不别释。事稍难知故偏明也 若依五事论。一复次释相应义云复次同一时分.同一所依.同一行相.同一所缘.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异熟是相应义

已说心心所至何者是耶者。此下大文第二明不相应行 就中。一总标名数。二别牒解释。三诸门分别。此即第一总标名数。结前生下 问准前文势。此中应但结心所法问不相应行。何故此中亦结心耶 解云辨心品俱生及异名中。兼明心故故亦结心

颂曰至不相应行者 心不相应。简异心所 行。谓行蕴。简色.心.无为。非行蕴故 又解心不相应。简行蕴中诸心所法。行谓行蕴。简色.受.想.识.及与无为。非行蕴故 二定。谓无想定.灭尽定 相谓四相 等。谓等取句身.文身 类。谓流类即是得等 今案此论。心不相应行但有十四。若依正理加和合性。故正理十二云。等者等取句身.文身.及和合性。二论既说不同。无容并是。假兴宾主问答研寻 俱舍师问云。此和合性如何证知。正理师解云。如破僧时舍和合性。明知别有 正理师问云。如我所立别有体性。汝不立者何法中收。俱舍师解云。此和合性众同分摄 正理师难云。凡言同分必依法得。和合同分依何法得。俱舍师解云。依戒而得。谓受戒时得二同分。一和合同分。破僧时舍。二大戒同分。破僧不舍。以成戒故 正理师复难云。若依戒得。破僧之时戒既不舍。如何舍彼和合同分。俱舍师解云。诸法不定。何必因彼而得与彼同舍。如因十戒得勤策同分。受大戒时不舍十戒。而舍勤策同分。以得苾刍众同分故 正理师复难云。谁言。受大戒时舍勤策同分。引不极成此中为喻。俱舍师复反诘言。若不舍者。即应一人亦名苾刍。亦名勤策。正理师解云。从强立称偏名苾刍。以不舍勤策同分。如大戒身中。亦成十戒而名苾刍。俱舍师复引极成喻云。如因戒得持戒同分。遇犯戒缘虽不舍彼戒体。而舍持戒同分。此既极成不应违拒 俱舍师复反问彼正理师言。汝立和合性。复依何法得耶。正理师解云。我和合性依戒而得。俱舍师难云。破僧之时戒既不舍。如何舍彼和合性耶 正理师解云。如持戒同分受戒时得。后犯戒时非与持戒同舍。还同汝立和合同分。依戒而得。非与戒同舍 俱舍师复难云。破僧之时舍和合同分不。正理师答云舍 俱舍师复难云。若破僧时不舍和合同分。可使别舍和合性。破僧之时既舍和合同分。何须别舍和合性耶。由斯理证故知同分摄和合性

其和合性异说不同。故须研究。和合同分。宗必许有。随何和合法上即有和合同分。所以不别研寻 问破僧不和合即是非得摄。何妨僧和合以彼得为体 解云夫论其得必有所得。和合无别所得。故体非是得收 又解诸法不必皆相翻立。如以凡翻圣凡性是非得。不可以圣翻凡圣性唯得。然诸圣法皆名为圣性 若依品类足第一。十三同俱舍。不说非得。然别说有依得.事得.处得。彼论解云。依得云何。谓得所依处。事得云何。谓得诸蕴。处得云何。谓得内外处 又云。复有所余如是类法与心不相应 法蕴足论第十同品类足论 若依杂心。十三同俱舍。不说非得。然说异生性

问诸论不同如何会释 解云。品类足说依.事.处得约法别说。应知即是得中摄也。不说非得即是复有所余不相应摄。即是此论非得所收。杂心说异生性。应知即是非得少分。如变化心是通果少分。杂心略举一边。非为尽理 又正理解颂中类字。言类者显余所计度法即前种类。谓有计度离得等有蕴得等性 解云余所计度。谓说一切有部中。后代不正义浪作计度。离得等外计有蕴得。处得。界得。退等性。今显彼计随其所应即得等摄 若作俱舍师救。类言即显此十四种同流类。故非显余计

于中且辨至自相续二灭者。此下第二别牒解释 就中有七。一明得.非得。二明同分。三明无想。四明二定。五明命根。六明四相。七明名等 就第一明得.非得中。一明自性。二明差别 此即明自性。上两句正出体。下两句明所依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海贼之妖精旋律

    海贼之妖精旋律

    重生在海贼世界,成为了海军英雄卡普的次子蒙奇·D·金。于是金走上了蒙奇一家的固有道路——与世界为敌的冒险之路。
  • 隐婚妈咪,冷总不好惹

    隐婚妈咪,冷总不好惹

    在我爱你的时候,你弃我如草芥。在我失去一切决心离你而去,忘却一切的时候,你却紧抓不放。“宁兮......我求你,再给我一次爱你的机会。”“冷慕言,你放过我,好吗?”最后一次的交心,你和我,还能有机会珍爱彼此吗?
  • 我们与他

    我们与他

    对这灰色的地板我们已经非常厌倦。每天一早就踩着它,我们的细长的影子扫着它;长长的走廊全部是这个地板,在教室里是它,到实验室也是它,甚至在厕所里坐在马桶上看到的也就是它。它脏兮兮的,表面上有一条条模糊的纹路,一想到它就感到说不出的苦。你就没有过这种感觉吗?肯定有过,只是不想提它罢了。我们就不去谈它了。
  • 倾世魔妃:狂傲逆天血族

    倾世魔妃:狂傲逆天血族

    一朝穿越,人人自危,她插一脚,放火偷粮,落井下石。人鬼殊途,她横一手,色鬼、懒鬼、讨厌鬼,下锅油炸。人妖混战,她眉一挑,敢在你姑奶奶面前撒野?不知道她是血族驱魔师?泰然自若是她,狂傲狠戾是她,降妖伏魔亦是她,且看她堂堂血族驱魔师,如何在人、鬼、妖共存时代风声水起,绝代风华。
  • 血炼魔天

    血炼魔天

    魔道门派弟子张乾,因一件神秘之宝助他踏上魔途,魔道艰辛,前途渺茫,更是正魔难容。他以一己之力,与各大正魔巨擎抗衡,终成为一代魔道巨头。
  • 最炫狂妃

    最炫狂妃

    【暂时停更,绝不弃坑】都说欧阳家有一痴女,暗恋当朝三王爷多年,如今却被三王爷找上府来退婚,颜面尽失,而谁又知道,原本的那具身体之下,早已是不同的灵魂!//许夏夕,21世纪的金牌作家,有着大胆慎密的心思,向来华丽强大,不慎穿越到欧阳夏夕的身上,一改往日软弱与胆怯,从此风华绝代,光芒万丈!//她牛叉哄哄,“天要亡我?我便逆天!神要杀我?我便弑神!
  • 邪王专宠倾城囚妃

    邪王专宠倾城囚妃

    她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魔教妖女,一身毒香,倾城的容貌,绝世的武功,冷漠的外边之下却藏着一颗满是伤痕的心。他是一名不争权位的王爷,一次相遇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争权夺位,弑兄篡位,他只为救她离开囚牢。立她为宠妃,她的宿命没有任何改变,豪华的寝宫却成为另一座囚牢,囚住了她倾城的容颜。宫葛情仇,江湖恩怨一切又该何去何从倾城的容颜能否留住自己的幸福。
  • 觉醒继承女

    觉醒继承女

    魏家是万恶山木场世代守山者,与神秘的万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魏家长子唯一血脉的魏白,是名义上的下一代守山人,可魏白不巧是个女生,若放在古代,非死即弃,但魏白平平安安活到了18岁,并企图排除万难揭开魏万两家的秘密,终结那股看不到的神秘力量。有着古人作风的万恶出现之后,魏白开始接近真相了。
  • 别让直性子害了你

    别让直性子害了你

    一个人情绪控制的能力,决定了他事业有为的大小。在关键时刻、关键场合,能够沉住气,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势的人,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化解掉潜在的危机,日后成就非凡的业绩。因此,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控制力,修炼成好心性,自然容易换来好心情,赢得好局面。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确定什么事可以不认真,什么事需要认真,在非原则性的事情上装一下糊涂,既不会破坏和他人之间的友谊,又体现了良好的素养,这样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不因直性子破坏来之不易的关系,不仅是维系关系和睦的基础,也是成大事者的基本素养。
  • 萌货出没:误惹冷面上司

    萌货出没:误惹冷面上司

    一个被伤透心的冷漠男,一个迷迷糊糊的可爱女,一段长辈的渊源,成就了他(她)们一生的姻缘。“逸总,你欺负我好玩吗?”某女囧着一双好看的眉头实在不解。“好玩。”“你……”“沐优艾,你躲着我好玩么?”“不好玩。”某男咬牙切齿:“那你躲个什么劲。”某女无辜的瞪大双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