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60400000023

第23章 栖云山悟元子修真辩难参证(7)

问曰:“真修行人一贫如洗,衣食皆十方而来,何有银钱以积德乎?”答曰:“积德不必定用银钱,无银钱之德,比用银钱之德更大。出家人方便二字为最要之着。如苦己利人;言语老实;不诓十方;施药舍茶;修桥补路;引人作善。稍有益于人者为之,稍有损人者不为,俱是积德立行。如是行去,人缘已结,天缘有望,不但利人,而且利已。”

〔所答大是。上德下德者,皆先持行,如是三年,宿业可赎,然后从事医世,大功可得也〕

问曰:“专一积德,无妨于修道之功乎?”答曰:“如何能妨?外面积德,内而修道;以德佐道,以道全德;道德并行,内外同济;圣贤脚踏实地之事业。而非若中下二乘,空空无为,执心为道之虚学也。”

〔窃按医世大道,乃是即身以医世也,大是圣人脚踏实地大学问,是至道,非法力也。究其效验,实实落落,身安而世治者。但须开得玄关,方可下手。盖其所事,不外性命,而有德功并臻之验,是丹道之无上上乘。有志大道者请事可也。其中作用,以头为天,以绛阙为都会,以坤腹为闾阎。诀中至诀:意迎无极真气,降注腹心,透脊达背,以得心清气恬,遍体充和为宗旨,不计岁月,日行三次,功验不之问。盖以此宗乃无上大乘心学,按即中庸大道。而以事清则迎干,事和则迎坤,以此二气,致之中和者也。是为寓德于道之实学云〕

问曰:“儒家存心养性,道家修心炼性,释家明心见性,三教圣人皆以心性立教。今云‘心不是道’,实有所不解。”答曰:“道是道,心性是心性,而非言心性是道也。夫所谓存心养性者,将欲行其道也。修心炼性者,恐有害其道也。明心见性者,乃欲全其道也。是用心性修其道,而非修心性即是道。况云存养修炼闻见,则非空空无为矣!果其一空其心为道,则心即是道。修心即可长生,养心即可不死,又何必寻师访友求问真诀乎?”

问曰:“心既不是道,得毋任其心之出入乎?”答曰:“心为生生死死之根蒂,乃害道之物。修行人下手,先将此物斩草除根,方能一往直前,不被他挡路。圣人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心之害人甚矣哉!”

〔按即心死神方活义,是指识心,下文所示,皆是道心〕

问曰:“道心独非心乎?”答曰:“道心者,天地之心,是心非心,空空洞洞,无一理不具,无一物能着,乃五行精一之神,曰真阳、曰真铅、曰真种、曰黑虎、曰金公、曰真精、曰神明、曰水中金、曰坎中阳、曰他家不死方、曰九三郎君、曰灵明童子,等等异名,总而言之,曰道心。此心无形无象,无声无臭,世人罕得而遇;即或一遇,而不认真,当面放去。圣人以法追摄,从虚空中,结就九还七返,超凡入圣。在儒则为中庸之道,在释则为一乘之道,在道则为金丹之道。后之缁黄,不知圣人一脉大道,妄言释道之理异于儒,何其愚甚!”

问曰:“金丹一乘之道,即中庸之道,何以孔子罕言命乎?”答曰:“罕言者,未尝不言,不过不轻言耳!盖命理幽深,其中有夺造化转生死之机,言之起人惊疑。然《大学》《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学,其中有大露天机处,特人不自识耳!至于赞易十传,无非穷理尽性至命之学。后世不明大理,各争教门,彼此毁谤。彼乌知道义之门,即众妙之门,亦即不二之门乎?”

问曰:“孔子既言命矣!何以不并传火候?”答曰:“明卦爻,即是传火候。其吉凶悔吝之理,即抽添进退之实功。其中天机大露,在人自会之耳!”

问曰:“颜子在圣门,居德行之首,闻一知十,于夫子之道,不违如愚,亦足以发,夫子深嘉。宜其能了命,何以短命而死乎?”答曰:“了命不了命,在道理上分别,不在幻形上讲究。未了道,虽生如死。能了道,虽死如生。盖所死者幻形,而不死者道。颜子得孔子之道,居人不堪其忧,而乐在其中;得—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是已得先天真一之气,归根复命,不为阴阳所拘,到得圣人地位。自不爱此幻形,可以死的矣!观于匡人之戹,对孔子曰:‘子在,回何敢死?’亦足以见生死由己不由天。至于孔子‘不幸短命死’之说,是借颜子而勉众门人之意。果其短命而死,岂有明道而短命者乎?岂有使不短命之人而学短命者乎?言下分明,何得错误?”

问曰:“道成之后,寿与天齐,何以颜子三十二岁即死乎?”答曰:“成道以后,身外有身,是云真身,又云阳神。阳神乃金刚不坏之真身。道至阳神出现,回视幻身,如一堆粪土,何足恋之?圣贤暂存幻身者,不过为修真身耳!其身既存,幻身无用,不弃何为?”

问曰:“孔子七十余岁而寿终,岂成道犹不如颜子之速乎?”答曰:“孔子以救世为心,将欲行道于天下,以斯道觉斯民。至西狩获麟,已知道不能行,又不忍大道绝世,故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以开后世之聋聩,聊以尽救世之愿。至于心愿已了,辞世而去。颜子道成,已有孔子前而救世矣!自无用力处,故不妨脱化而早去。”

〔生死得以自由,孔颜皆能而不为,见之经书,先生岂不见及?盖必有为而言也。若从正论,畏匡一节,孔子信天,颜子亦信天,故能不惧不死;短命一节,乃正孔颜之顺命不敢逆天以自由,故死,故恸。若谓师在不敢死,父在可以死乎?是正颜子之不逆命,非关幻法之有无也。三教宗旨,学重立命,而正所以安命,故皆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先生自必见及此,而兹答乃尔者,盖必有所为也。况已于上答中示曰:“幻有死生,而道无死生。”后学可以会悟矣!无如世之修道学道者,各有私念而修而学耳!余复何言?盖世之忻慕,全在下文所叩,全是贪生好奇两大病。得吾先生后答,吾恐闻而退席者,不仅五千也,悲夫〕

问曰:“幻身不能成道,何以世传黄帝鼎湖跨龙升天,许真君拔宅飞升乎?”答曰:“实有此事,但不是这样说。金丹大道,是取坎填离,依坤归干。道成之后,群阴剥尽,变为干体,打破虚空,为大罗天仙。是所谓跨龙上天,而非言肉身乘龙而去也。至于拔宅飞升之说,乃一子成道,九祖升天之意。亦有大功大行,玉帝敕封,思及全家,移居于天民极乐之国,受其天禄;或移家于洞天福地,避其烦恼。世人不知,以为飞升成仙而去。抑思神仙乃修炼而成,彼无修无证,如何得仙?于此可知拔宅飞升之说。更有一等愚人,直以为房屋宅室一并拨去。试问神仙皆在虚空之境,房屋土木重浊之物,虚空如何载的?况神仙包罗天地,何物不可得,而犹爱此尘世之土木乎?噫!幻身且弃,何恋土木?何不三思?”

〔余曾以是事叩之太虚翁。翁曰:“此道千真万真,皆非虚妄,究其得到白日飞升,乃从假幻以炼真。始而化赤成白,既而化白成气,继则化气成炁,加炼归虚合道,以致自然,无非还返先天。然非今日那、明日此,乃是一时辰内功法,日计、月计、岁计乃成。方其道成遇举之际,纯是先天气凝之身,所服衣履,悉属气化,是故日中行立而无影。吾尝三遇泥丸翁以叩之。答曰:‘汝犹昧夫还返之非妄。’余凝思间,蒙为一手取余巾,一手擎戴帽,嘱余俯察,惟见巾影,巾外一无有。余方惊异,复蒙以帽戴于余头,而以巾自戴,亦惟察见余巾,而余头影无帽。乃笑曰:‘汝可悟矣!然功从实朴朴地下手,乃能还虚。微沙未化,微沙影在焉!’余因述叩拔宅一义,答曰:‘是有两门,一法一道,法幻道真也。吾考古今拔宅升举者,七十余所。而由道升者,惟黄帝、桓玄与贞白也。他若伯阳、淮南、旌阳辈,皆假法以显道,实则避地海岛,加修还虚等等。道成与否,未可知也。是乃肉身偕宅而去者。若夫黄帝、桓玄、贞白,乃是肉身冲举,余则皆蜕壳,共有八百余位。然非三官保举,玉诏诏升,不能幸举者也。而谓升尽幻法乎?可谓仙非凡证乎!’”我师所述如此,兹为补述,盖以证夫册籍所载,无一而非真也。我师又曰:“拔宅圣功,功从卵守始。卵守功诀:以天地为法身,大气盘旋,下包地局,上包云际,由远缩近,行功不怠。一旦气罡合,造至罡气护身,风云不能侵,厥效见矣!渐至门启,蛇兽不能入,功更进矣!习炼不止,待时移居,亦自不难。然三千年内,惟伯阳魏祖、远游许祖两仙能之。而吾泥丸李老师,以为道非切已,余故未之敢习。”又曰:“拔宅之举,古哲出于不得已而为之者,淮南旌阳盖已然矣!淮南三族遐举,八公之力也。旌阳以黄白积功,门下从行。因干天谴,拟以法度,乃以炭化歌伎试之。八百有零之众,克守三戒者,惟玉真、隐真等十人。故而长屿超迁,七百九十零一不得度,乃有《龙沙谶文》遗世。戒律宜守,前车可鉴焉。”我师述之,盖非无意也,爰并附识于此〕

问曰:“幻身既无用,何以修行人,或有死后临葬,棺中失尸,或棺中有竹杖,或棺中有衣履,岂非并幻身而带去乎?”答曰:“此不可一既而论。或有道成以后,脱离幻身,而法身显化于一方,积功累行,数十年间,功完行满,上朝玉帝,不露天机,示死而去。人不知妙用,见其棺中无物,便以为肉身成仙。亦有道未成而避患,或用幻化之术,以拄杖衣履代身,其身远遁,示其无迹者,亦非肉身成道也。太上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脱幻身者,去其患耳!”

问曰:“亦有留形住世而不脱幻身者,何也?”答曰:“此亦不可一概而论。有道已成,功行不足,而留形立功者;有了命未了性,不能脱幻身,而留形住世者。若性命俱了,功行完足就恋幻身,不肯舍去,此名恋家鬼,神仙之所不乐为也。”

〔按恋家鬼,必是不明性学之顽仙。不惟性未了,而其命非天命之命,乃凭识神以固幻身一流。谓之了性命,是世论乃尔。否或志成无上乘,非恋形,乃炼形,致无微沙幻形,乃为全受全归者。古哲有之,则不得以恋家鬼目之矣!此不可以不辩也〕

问曰:“了命不了性,犹为幻身所累,何不了性而超脱乎?”答曰:“看当日所得乎师者何如耳!果其始终通彻,了命之后又了性,脱幻身而出法身,自不容已。或有仅知命理,而不知性理,只可为陆地神仙,长生不死,虽要脱幻身而不能脱。倘自知还有向上事,访师问诀,明得末后一着,从有为而入无为,不为幻身所累。身外有身,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矣!”

问曰:“无为之道,乃上德全角之事,何以下德延命者,亦行无为之道乎?”答曰:“上德者,本原未亏,灵窟未闭,若得真诀,一了百当,直超彼岸。故行无为之道,而有为之事即在其中,性了而命亦全矣!下德者,先天已亏,百病俱发;纵得师诀,不得直下纯一;必须由渐而顿,由勉而安,到得了命之后,与上德者同归一辙,始可以无为矣!非言上德者只行无为之事,下德者只行有为之事也。至于道之极处,有无俱不立,天地悉归空,不独有为用不着,即无为亦用不着。其所言有为无为,悉是就修行下手处而论。不但上德、下德者下手有分别,即男女修行,下手处亦各不同。”

问曰:“男女下手处,分别如何?”答曰:“男子下手之着,以炼气为要。女子下手之着,以炼形为要。炼气者,伏其气也。伏气务期其气回。气回则虚极静笃,归根复命,而白虎降。炼形者,隐其形也。隐形务期其灭形。形灭则四大入空,剥烂肢体,而赤脉斩。男子白虎降,则变为童体,而后天之精自不泄漏,可以结丹,可以延年。女子赤脉斩,则变为男体,而阴浊之血,自不下行,可以出死,可以入生。故男子修炼曰:太阳炼气,女子修炼曰:太阴炼形。”

问曰:“女子炼形不伏气乎?”答曰:“女子性阴,其气易伏,而赤脉最能害道,其所重者在此,故下手则在着重处用力。赤脉一斩,气自驯顺。非若男子性阳,其气难伏,譬如优气三年,女子一年可伏。果是女中丈夫,得师口诀,行太阴炼形法,三五年间,即可成道,其法更比男子省力。但女中丈夫最不易得。不易得者,女子刚烈须过于男子百倍之力者,方能济事。若与男子等力者,万万不能。”

问曰:“大道不分男女,何以男女有分别?”答曰:“其道则同,其用则异。盖以秉性不同,而形骸有别。故同一性命之道,而行持作用,大有不同也。”

问曰:“赤脉如何斩?”答曰:“赤脉,本身后天之阴气所化,阴气动而浊血流。欲化其血,先煅其气。气化而血返于上,入于乳房,以赤变白,周流一身,自无欲火炎燥之患。欲火消而真火出,从此稳稳当当,平平顺顺,保命全角,自不难耳!”

问曰:“金丹成就,吞而服之,女转成男,老变为童,此事有否?”答曰:“此言其理,非言其形。女子成道以后,剥尽群阴,变为纯阳之体,与男子成道相同,故曰女转成男。老者成道以后,复还先天,成其纯阳之体,与童子圆满相同,故曰:老变为童。非言其变幻像也。”

同类推荐
  • 养生秘旨

    养生秘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准提三昧行法

    准提三昧行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正体类要

    正体类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伤寒舌鉴

    伤寒舌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汉唐盛世的历史解读: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汉唐研究丛书)

    本书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暨汉唐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全书从中国古代历史演进的角度,全面探讨了汉唐时代历史的魅力、汉唐盛世的历史内涵,以及汉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其的最大特点是,打破朝代断限的研究传统,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在回归原典的同时,注重新史料的整理和解读。
  • 玉音法事

    玉音法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长者之诫

    长者之诫

    这是一个关于咸鱼导师与少女元首、三无统帅以及元气帝王之间的故事。(其实只是一本简单的伪科幻而已。)
  • 网游萌恋:大神的小透明

    网游萌恋:大神的小透明

    网游悬赏巨资寻某游戏玩家。“100J找逝水名花方位,杀者截图赏500J。”身为游戏代言人,洛洁不得不去游戏中打打酱油,奈何玩个游戏被人当作人妖截杀,被踢出帮派,号被轮白了,最后又告诉她若是不甘的话可以借个大号去决斗,乖乖,等到她上大号的时候却惹了个竹马BOSS哥哥。腹黑的BOSS哥哥明明就是爱着她的,偏偏闷骚,不说爱她却以‘为了不和陌生人成亲’的理由和她完成千年情缘任务,一步一步的把她给弄进爱的陷阱中,可她却以为在攀豪门不敢见面、不敢多上线,哪知又引起了一连串的误会。
  • 佛说圣法印经

    佛说圣法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矮子当道(同名美剧原著)

    矮子当道(同名美剧原著)

    同名美剧《矮子当道(Get Shorty)》原著小说。似乎厌倦了自己的身份,但又不知道还能怎么办。被卡在那里动弹不得,却只能默默忍受生活。这是收债人奇力的困境,似乎也是大多数人的困境。就像有些人半点也不关心他们的工作,但说到底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突然,有一天,机会来了。这一次他向一个电影制片人讨债,就此踏足充满魅力的电影圈。去他的债主老板,他早就厌倦了追钱讨债的无聊工作。拿上讨来的债款,他自己就是一个让人咋舌的好故事,他要把自己的反抗拍成电影。于是,一场造梦与追逐的闹剧,展开了。
  • 杀手从善

    杀手从善

    她是杀手榜一,却整天只想着辞职,每天都在辞职和去辞职的路上。“老大,想辞职。”“想的真美,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拒绝,还被强行塞了任务,能怎么办?凉拌炒鸡蛋。不过啊,这个奖励是真的好,为了放假,拼就拼了转眼间,假期就快到手了,转眼间,就被发现了,转眼间,就死了,转眼间,就又活了……???我应该是个死人了,我为什么在这里。陌华很忧伤,悲(nue)惨(cai)的生活还在继续。
  • 敝帚斋余谈

    敝帚斋余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送刘禹锡

    送刘禹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